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酬刘柴桑》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酬刘柴桑》

2024-05-13 08:16: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最最最美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酬刘柴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酬刘柴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酬刘柴桑》

篇1: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酬刘柴桑》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酬刘柴桑》

酬刘柴桑(1)

[说明]

刘柴桑,即刘程之,见前诗[说明].此诗与《和刘柴桑》诗当作于同一年,即义熙十年(414),陶渊明五十岁。从诗意来看,《和刘柴桑》作于冬春之交,而此诗作于秋天。

诗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尽管其中带有消极的.思想,但在朴素纯和之中,却洋溢着田园生活的乐趣。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2)。

空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3)。

新葵郁北瞩,嘉穟养南畴(4)。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5)?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6)。

[注释]

(1)酬:以诗文相赠答。

(2)穷居:偏僻的住处。人用:指人事应酬。用:为。四运:四时运行。周:周而复始,循环。

(3)空:此字诸本多有不同,或作“门”,或作“桐”,或作“阎”,或作“檐”,今从焦本。

(4)牖(yǒu有):或作“墉”,今从和陶本、焦本。牖:窗户。葵:冬葵,一种蔬菜。穟:同“穗”。畴:田地。

(5)不:同“否”。(6)室:指妻子。登:通“得”。

[译文]

隐居偏远少应酬,常忘四季何节候。

空旷庭院多落叶,悲慨方知已至秋。

北窗之下葵茂盛,禾穗饱满在南畴。

我今如若不行乐,未知尚有来岁否?

教妻带上小儿女,趁此良辰去远游。

篇2: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和刘柴桑》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和刘柴桑》

〔说明〕

刘柴桑,即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曾做过柴桑县令,故称;入宋后隐居不仕,人又称之刘遗民。他与周续之、陶渊明被称为“浔阳三隐”。

晋安帝义熙十年(414)七月,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等人结白莲社,刘程之为社中十八贤之一。他们招陶渊明入社,渊明不肯,此诗就是他写给刘程之的一首和诗。诗中以坦诚的态度,表明自己对躬耕足以自给、饮酒足以自慰的隐耕生活已经十分满足,且已把生死、身名等事置之度外,别无他求,因而不愿入庐山事佛。陶渊明时年五十岁。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1)?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2)。

良辰入奇怀,挚杖还西庐(3)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4)。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畬(5)。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6)。

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7)。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8)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9)?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10)。

〔注释〕

(1)山泽:山林湖泽,代指隐居之处。这里指刘遗民劝作者隐居庐山。胡事:为何。乃:竟。踌躇(chóu chú筹除):犹豫不决;住足不前。

(2)直:只,但。故:缘故。索居:独居,孤独地生活。

(3)良辰:指良辰之美景。奇:不寻常。挈(qiè窃)杖:持杖,拄杖。挈:提。西庐:指作者在柴桑的上京里旧居。柴桑在九江县西南二十里,故称“西庐”。

(4)涂:同“途”,道路。

(5)茅茨(cí词):茅屋,茨: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诗经。小雅。甫田》:“如茨如梁。”郑玄笺:茨,屋盖也。“已就治:已经修补整理好。就,成。新畴:新开垦的田地。畬(yú余):第三年治理新垦的田地。《尔雅。释地》:”田,一岁曰苗(zī资),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

(6)谷风,即“榖风”,指东风。《尔雅。释天》:“东风谓之榖风。”凄薄:犹“凄紧”,寒意逼人的意思。薄:迫。春醪(láo劳):春酒。劬(qú渠):劳累。

(7)弱女:比喻薄酒。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草》:“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男:喻醇酒。

(8)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共相疏:谓己与“世中事”相互疏远。

(9)称(chèn衬):适合。奚:何。

(10)去去:指岁月的渐渐流逝。百年外:指死后。翳(yì缢)如:隐没,消失。

〔译文〕

久已招我隐庐山,为何犹豫仍不前?

只是为我亲友故,不忍离群心挂牵。

良辰美景入胸怀,持杖返回西庐间。

沿途荒芜甚凄凉,处处废墟无人烟。

简陋茅屋已修耷,还需治理新垦田。

东风寒意渐逼人,春酒解饥消疲倦。

薄酒虽不比佳酿、总胜无酒使心安。

世间之事多忙碌,我久与之相疏远。

耕田织布足自给,除此别无他心愿。

人生百岁终将逝,身毁名灭皆空然。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诗人闲话家常,回答友人刘遗民的提问,并对其表示安慰和劝勉之意。

在陶渊明的众多诗文中,《和刘柴桑》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讨论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重要作品,而有人认为历来将其与陶渊明“雅不欲予莲社”相联系得出陶渊明反佛之说实为误读。清代吴瞻泰《陶诗汇注》谓“此诗为庐山无酒而发”,张玉榖看作是“别刘归家和刘之作”(《古诗赏析》),方东树《昭昧詹言》却说是“和刘即自咏”。见仁见智的理解中,却折射出这首诗歌的潜在容量与张力。题材上,这是首田园交游诗,融田园诗、交游诗于一体,首四句、末八句畅叙交游,中间八句共话田园。

诗歌前四句组成一个独立整体。“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为刘柴桑的问语,“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是陶渊明的答语,二者浑然地融于一体。援引他人的问语入诗,一问一答,是陶诗的新创。陶诗《饮酒二十首》(其九)“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直接镶田父语入诗;《九日闲居》“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直接援引旁人的规劝语入诗,而不是陶渊明的自述语。前两句“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相问,后两句“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作答。陶渊明以“爵”、“虚罍”自比,表示不愿受尘垢的沾染;“寒华”比喻入仕的营苟之人,“徒自荣”表明陶渊明不愿效仿他们,人各有各的操行。从这四句一问一答的方式看,可能在此之前曾有人劝仕过陶渊明(如《归去来兮辞》序云:“亲故多劝余为长吏”),陶渊明作了这首诗表明长期归隐的心迹,算作回答。这种问答体的写作范式,对后来杜甫 “三吏三别”的创作影响很大。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是兴来之笔,半空劈面而至;“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陡然作答,前句淡然,后句紧促,奠定了全诗的内容基调。下句“良辰”、“奇怀”紧承“未忍言索居”而来,是“未忍”的落脚点;“挈杖”、“西庐”展现的是隐居之人、之境的惬意、悠然。整体构筑而出的是一幅人、物交相而织的静穆画面。这种静谧随着一“入”一“还”,顿时洋溢着的仿佛满是动感,微微起伏着,荡漾着。这一“入”一“还”,带着鲜明的方向感,仿佛由画面的一个小角边缘向中央延展。“入”动作轻快敏捷,“还”行动缓慢蹒跚,在同一组动态的画面中构成鲜明的比照。一急一缓,朝着同一方向进发,目标的指向上传递而出的是同一种浓郁的归宿感,一种自然、温馨、心灵的归宿。“良辰”给人的是扑面而来的自然春光,下句“新畴”、“谷风”、“春醪”的田园风光,就围绕着“良辰”而展开。“良辰”成了中间八句田园写景的“诗眼”。“奇怀”情意深长,耐人寻味。陶渊明嗜奇,爱读奇书,好采“奇”字入诗。“奇翼”、“奇文”、“奇歌”、“奇光”、“奇姿”、“奇绝”、“奇踪”等意象,在其笔端层出不穷,铸造奇幻纷纭的精彩世界。

如果说“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展示更多的是幽雅、闲适,那么“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就顿然衰败不堪了。“荒途”、“无归人”、“时时”、“废墟”,字字用力,着墨狠重。显然前后两组镜头有着天壤之别,但却又都是真实的描绘,是诗人“挈杖还西庐”途中所见的真实写照。诗人所处的江州为东晋军事重镇,屡经桓玄、卢循叛军的蹂躏掳掠。诗人也不止一次地描绘过这种衰败:“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归园田居》其四)、“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还旧居》)。回看这些诗,语气外似平淡,但一个个狠重、密集的衰败意象攒集,其力透纸背的力量也绝不逊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平淡之中,却足以穿透时空,传响于古今。这种“诗而史”的写法,表明诗人在欣赏着“良辰入奇怀”的惬意与飘然时,并未忘怀现实。他依然还在回答着“未忍言索居”中“未忍”的理由,亲旧固然是一方面,“良辰”也是一方面,但他最“未忍”忘却的恐怕要算是触目惊心的.废墟了。留下来整饬这些时时可见的“荒途”与“废墟”,就成了他不“见招”于“山泽”的最大原由。“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清晰地展示着诗人整饬一新的景象;“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一种整饬后的劳累与欢愉溢于言表,跃然纸上。四句既是自然田园风光的描绘,也是一种社会风光的象征性写照。陶渊明并非真的忘却世事,在百事凋敝、儒业失传的年代里,他牢记“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着本分的事。弃官归隐后,他从事讲习之业(《感士不遇赋》序),传授门生。所以诗中“茅茨”、“新畴”,就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如屈原《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一样,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不仅仅是香草之名,而且成了诗人培养下人才的代名词。所以这四句写景之中,又暗蕴着比兴之体。

“栖栖”以下六句,作者又从大处上进行劝勉,回想尘世中的事,忙忙碌碌,而现在岁月已使人们彼此越来越远。耕田织布,只要自己够用,也没有过高要求。百年之后,身体与名声是都会被淹没的啊!这种人生苦短的思想自然有消极的成分,但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浮云富贵,敝屣功名的观点也好似一副清凉剂,对那些热衷于刀口上舔血的如蝇小人也是一篇极好的醒世之文。

全诗语言朴素,平白如话,娓娓道来,亲切感人,给人一种情真意切,平易随和之感。

名家点评

元人李公焕:赵泉山曰:“‘谷风转凄薄’四句,虽出于一时谐谑,亦可谓巧于处穷矣。以弱女喻酒之醨薄,饥则濡枯肠,寒则若挟纩,曲尽贫士嗜酒之常态。”(《笺注陶渊明集》卷三引)

近人龚望:“弱女非男”,喻酒之薄也,可谓奇。东坡先生“薄薄酒”之篇,盖学此诗者乎!(《陶渊明集评议》)

篇3:陶渊明集卷之一诗四言《酬丁柴桑》

陶渊明集卷之一诗四言《酬丁柴桑》

[说明]

柴桑县是陶渊明的家乡,柴桑县令刘程之于元兴二年(403)弃官归隐,接替他的便是诗题中姓丁的县令。由此可以推知此诗约作于义熙元年(405)前后,陶渊明约四十一岁左右。

这首诗分为两章,首章颂扬丁柴桑的贤良美德,其中也寄寓了诗人的殷切期望;次章写他们在一起开怀畅游的情形和情酣意畅的心态,浓郁的情意之中,透露出和谐的喜悦。

[原文]

有客有客,爱来宦止(2)。

秉直司聪,惠于百里(3)。

冶胜如归,聆善若始(4)。

匪惟谐也,屡有良游(5)。

载言载眺,以写我忧(6)。

放欢一遇,既醉还休(7)。

实欣心期,方从我游(8)。

[注释]

(1)酬:以诗文相赠答。如唱酬,酬对。

(2)爱:乃,是。宦:做官。止:语助词。

(3)秉直:秉公持正。秉:持。直:正直。司聪:为朝廷听察民情。司:掌管。聪:听闻。惠:恩惠,好处。百里:指一县所管辖的`区域。

(4)飡冶:同“餐”,吃。胜:胜理,至言,指正确的道理、中肯的言论。飡胜如归:意思是采纳正确的意见就像回家一样喜悦。聆:听。始:开始,这里有“新鲜”的意思,表示认真的态度。

(5)匪:同“非”。匪惟:不只是,不仅仅。谐:和谐,融洽。良游:指愉快地游赏。

(6)载:且,又。写:宣泄,抒发。

(7)放欢:放开欢畅的胸怀。

(8)心期:两心契合,知心。

[译文]

有客来自他乡,来到此地做官。

秉公正,察民情,恩惠遍及乡县。

欣然采纳至理,虚心听取善言。

彼此岂只投缘,常常携手畅游。

且欢言,且眺望,消除内心烦忧。

放开欢畅胸怀,不醉怎能罢休?

知音令我欣慰,愿得与我共游。

篇4:人生无常——陶渊明《酬刘柴桑》诗词鉴赏

酬刘柴桑

魏晋:陶渊明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译文

偏僻的居处少有人事应酬之类的琐事,有时竟忘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变化。

巷子里、庭院里到处都是树木的落叶,看到落叶不禁发出感叹,才知道原来已是金秋了。

北墙下新生的冬葵生长得郁郁葱葱,田地里将要收割的稻子也金黄饱满。

如今我要及时享受快乐,因为不知道明年此时我是否还活在世上。

吩咐妻子快带上孩子们,乘这美好的时光我们一道去登高远游。

注释

酬(chóu):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刘柴桑:即刘程之,字仲思,曾为柴桑令,隐居庐山,自号遗民。

穷居:偏僻之住处。

人用:人事应酬。

四运:四时运行。

周:周而复始,循环。

门庭:闾里内的院落。门原作“榈”,底本校曰“一作门”,今从之。

葵(kuí):冬葵,一种蔬菜。

郁(yù):繁盛貌。

牖(yǒu):原作“墉”,城墙也,高墙也,于义稍逊。底本校日“一作牖”,今从之。和陶本亦作“牖”。

穟(suì):同“穗”,稻子结的果实。

畴(chóu):田地。

不(fǒu):同“否”。

室:妻室。

童弱:子侄等。

登远游:实现远游。

赏析

《酬刘柴桑》前两句“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说没有什么人与他来往,所以他有时竟然忘了四季的节序变化。然事实并非如此,诗人正是在知与不知中感受生命的意趣。之后吟道:“空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新葵郁北墉,嘉穗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此八句所写与前两句恰好相对,时忘四运与叶落知秋,多落叶与葵穗繁茂,甘心穷居与择日远游,此数者意象矛盾,却展现了时间的永恒性与生命的暂时性。由忘时乃知穷居孤寂落寞;而枝头飘然而至的落叶,乃知秋天的到来,生命的秋天亦在浑然不觉中悄悄来临;墙角的新葵、南畴的嘉穗,虽暂时茂盛繁荣却犹似生命的晚钟难得长久,从而暗示生命的荣盛行将不再。因此诗人在穷居忘时之际又察其生命飞逝,择良日作此远游折射出生命的亮色。“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一句没有对来岁未知的恐怖,但有尽享今朝的胸襟。诗人情绪的宛转之变与物的荣悴之态,不能忘世的感慨之忧与对生命的达观之乐,交织成多层次的意义。

诗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在淳朴祥和之中,诗篇流露着田园生活的乐趣。这首小诗共十句,虽然比较简短,然而它内容醇厚。在写法上也比较独特,撇开与对方问答一类的应酬话,只写自己的感受、抱负与游兴,显得十分洒脱别样。在遣词造句上,粗线条的勾勒,并着墨点染,使全诗呈现出古朴淡雅的风格,又洋溢着轻快明朗的感情。

创作背景

《酬刘柴桑》作于东晋义熙十年(4)秋天,时陶渊明五十岁。这年秋天,刘柴桑下庐山来拜访陶渊明,相互作诗和唱,陶渊明于是作下《酬刘柴桑》。

篇5:陶渊明《酬刘柴桑》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译文:

隐居偏远少应酬,常忘四季何节候。

空旷庭院多落叶,悲慨方知已至秋。

北窗之下葵茂盛,禾穗饱满在南畴。

我今如若不行乐,未知尚有来岁否?

教妻带上小儿女,趁此良辰去远游。

赏析:

此诗与《和刘柴桑》诗当作于同一年,即义熙十年(414),陶渊明五十岁。从诗意来看,《和刘柴桑》作于冬春之交,而此诗作于秋天。

诗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尽管其中带有消极的思想,但在朴素纯和之中,却洋溢着田园生活的.乐趣。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篇6:陶渊明《酬刘柴桑》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酬刘柴桑》翻译及赏析

酬刘柴桑

陶渊明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译文】

隐居偏远少应酬,常忘四季何节候。

空旷庭院多落叶,悲慨方知已至秋。

北窗之下葵茂盛,禾穗饱满在南畴。

我今如若不行乐,未知尚有来岁否?

教妻带上小儿女,趁此良辰去远游。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赏析】

此诗与《和刘柴桑》诗当作于同一年,即义熙十年(414),陶渊明五十岁。从诗意来看,《和刘柴桑》作于冬春之交,而此诗作于秋天。

诗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尽管其中带有消极的思想,但在朴素纯和之中,却洋溢着田园生活的乐趣。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酬刘柴桑》】相关文章:

1.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止酒》

2.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游斜川并序》

3.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4.陶渊明诗

5.陶渊明集卷之六记传赞述《韩非》

6.陶渊明诗全集

7.杂诗陶渊明

8.陶渊明的诗

9.桑克的诗

10.陶渊明集卷之六记传赞述《箕子》

下载word文档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酬刘柴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