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抑》赏析
“wdhc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诗经·大雅·抑》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诗经·大雅·抑》赏析,欢迎阅读分享。
篇1:《诗经·大雅·抑》赏析
《诗经·大雅·抑》赏析
《抑》,《诗经·大雅·荡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十二章,前三章,每章八句,后九章,每章十句。是一首卫武公自警自戒的诗。此诗讽刺的周王是平王,而不是厉王也不是幽王。《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大雅·抑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仇,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于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于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译文
仪表堂堂礼彬彬,为人品德很端正。古人有句老俗话:“智者有时也愚笨。”常人如果不聪明,那是本身有毛病。智者如果不聪明,那就反常令人惊。
有了贤人国强盛,四方诸侯来归诚。君子德行正又直,诸侯顺从庆升平。建国大计定方针,长远国策告群臣。举止行为要谨慎,人民以此为标准。
如今天下乱纷纷,国政混乱不堪论。你的德行已败坏,沉湎酒色醉醺醺。只知吃喝和玩乐,继承帝业不关心。先王治道不广求,怎能明法利众民。
皇天不肯来保佑,好比泉水空自流,君臣相率一齐休。应该起早又睡晚,里外洒扫除尘垢,为民表率要带头。整治你的车和马,弓箭武器认真修,防备一旦战事起,征服国外众蛮酋。
安定你的老百姓,谨守法度莫任性。以防祸事突然生。说话开口要谨慎,行为举止要端正,处处温和又可敬。白玉上面有污点,尚可琢磨除干净;开口说话出毛病,再要挽回也不成。
不要随口把话吐,莫道“说话可马虎,没人把我舌头捂”,一言既出难弥补。没有出言无反应,施德总能得福禄。朋友群臣要爱护,百姓子弟多安抚。子子孙孙要谨慎,人民没有不顺服。
看你招待贵族们,和颜悦色笑盈盈,小心过失莫发生。看你独自处室内,做事无愧于神明。休道“室内光线暗,没人能把我看清”。神明来去难预测,不知何时忽降临,怎可厌倦自遭惩。
修明德行养情操,使它高尚更美好。举止谨慎行为美,仪容端正有礼貌。不犯过错不害人,很少不被人仿效。人家送我一篮桃,我把李子来相报。胡说羊羔头生角,实是乱你周王朝。
又坚又韧好木料,制作琴瑟丝弦调。温和谨慎老好人,根基深厚品德高。如果你是明智人,古代名言来奉告,马上实行当作宝。如果你是糊涂虫,反说我错不讨好,人心各异难诱导。
可叹少爷太年青,不知好歹与重轻。非但搀你互谈心,也曾教你办事情。非但当面教导你,还拎你耳要你听。假使说你不懂事,也已抱子有儿婴。人们虽然有缺点,谁会早慧却晚成?
苍天在上最明白,我这一生没愉快。看你那种糊涂样,我心烦闷又悲哀。反覆耐心教导你,你既不听也不睬。不知教你为你好,反当笑话来编排。如果说你不懂事,怎会骂我是老迈。
叹你少爷年幼王,听我告你旧典章,你若听用我主张,不致大错太荒唐。上天正把灾难降,只怕国家要灭亡。让我就近打比方,上天赏罚不冤枉。如果邪僻性不改,黎民百姓要遭殃。
作品赏析
《毛诗序》曰:“《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但古人对此多有争议。《国语·楚语》曰:“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道我。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暬(xiè)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蒙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三国吴韦昭注:“昭谓《懿》诗,《大雅·抑》之篇也,懿读曰抑。”是以此诗为卫武公自儆之诗,而非剌诗。宋朱熹《诗集传》也持此观点,云:“卫武公作此诗,使人日诵于其侧以自警。”而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驳《毛诗序》道:“刺王则刺王,自警则自警,未有两事可夹杂为文者。”近人亦多以为此系刺诗而非自儆之诗。其实《毛诗序》之说并无大误,只是措辞有些欠妥,如说成“卫武公藉自警以刺王”,就圆通无碍了。因为自儆与刺王两事看似无关,实则“乃诗人之狡猾手法,恰当赅括在奴隶制社会诗人首创主文谲谏技巧之中”(陈子展《诗经直解》)。
至于所刺的周王是否如《毛诗序》所说是周厉王,宋代以来学者对此考辨已详。宋戴埴《鼠璞》说:“武公之自警在于髦年,去厉王之世几九十载,谓诗为刺厉王,深所未晓。”清阎若璩《潜丘剳记》说:“卫武公以宣王十六年己丑即位,上距厉王流彘之年已三十载,安有刺厉王之诗?或曰追刺,尤非。虐君见在,始得出词,其人已逝,即当杜口,是也;《序》云刺厉王,非也。”他们都指出《抑》不可能是刺厉王。清魏源《诗古微》进一步分析说:“《抑》,卫武公作于为平王卿士之时,距幽(王)没三十余载,距厉(王)没八十余载。‘尔’、‘女’、‘小子’,皆武公自儆之词,而刺王室在其中矣。‘修尔车马,弓矢戎兵’,冀复镐京之旧,而慨平王不能也。”魏氏认为此诗所刺的周王不是厉王也不是幽王,而是平王,我们觉得他的意见是正确的。
周平王就是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幽王昏庸残暴,宠爱褒姒,最后被来犯的西戎军队杀死在骊山。幽王死后,宜臼被拥立为王。平王二年(公元前770年),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秦襄公等以武力护送平王到洛邑,东周从此开始。其时周室衰微,诸侯坐大。平王施政不当,《王风·君子于役》、《扬之水》就是刺平王使“君子行役无期度”,“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申国)”之作。而本诗作者卫武公则是周的元老,经历了厉王、宣王、幽王、平王四朝。厉王流放,宣王中兴,幽王覆灭,他都是目击者,平王在位时,他已八九十岁,看到自己扶持的平王品行败坏,政治黑暗,不禁忧愤不已,写下了这首《抑》诗。
诗的前四章为第一部分。首章先从哲与愚的关系说起。《诗经》的艺术手法,通常说起来主要有赋比兴三种,此处用的是赋法,也就是直陈,但这种直陈却非较常见的叙事而是说理。“靡哲不愚”,看来是古人的格言,千虑一失,聪明人也会有失误,因此聪明人也要谨慎小心。普通人的愚蠢,是他们天生的缺陷;而聪明人的愚蠢,则显得违背常规,令人不解。在卫武公眼中,显然周平王不是一个傻瓜,但现 在却偏生变得这么不明事理,眼看要将周王朝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卫武公多么希望平王能够做到“抑抑威仪,维德之隅”啊,可惜现实令人失望。于是接下去作者便开始从正反两方面来作规劝讽谏。
第二章卫武公很有针对性地指出求贤与立德的重要性。求贤则能安邦治国,“訏谟定命,远犹辰告”二句便是求贤的效用,立德则能内外悦服,“敬慎威仪,维民之则”二句,便是立德的结果。第三章转入痛切的批评,“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虽(惟)湛乐从(纵)”、“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一下子列举了平王的六条罪状,可谓怵目惊心,仿佛是交响乐中由曲调和缓的弦乐一下子进到了音响强烈的铜管乐,痛之深亦见爱之深。第四章“首三句有挽回皇天之意,亦明其为王言之”(陈子展《诗经直解》),再转回正面告诫,要求执政者(从自儆角度说是卫武公,从刺王角度说是周平王)早起晚睡勤于政事,整顿国防随时准备抵御外寇。“用戒戎作,用逷蛮方”两句,显然对幽王覆灭的隐痛记忆犹新,故将军事部署作为提请平王注意的重大问题。
第五章至第八章,是诗的第二部分,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作者特别在对待臣民的礼节态度,出言的谨慎不苟这两点上不惜翻来覆去诉说,这实际上也是第二章求贤、立德两大要务的进一步体现。后来孔子所谓的“仁恕”之心,以及传统格言的“敏于事而慎于言”的道理,已经在此得到了相当充分的阐发,从这一点上说,卫武公可称得上是一个伦理家、哲学家。在具体的修辞上,作者在纯粹的说理句中,不时注意插入形象性的语句,使文气不致过于板滞,可渭深有匠心。如第五章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是对比中的形象,第六章的“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是动作中的形象,第七章的“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与第八章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是比喻中的形象,而“彼童而角,实虹小子”以无角公羊自夸有角的巧喻刺平王之昏聩,尤为神来之笔,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以之与《小雅·宾之初筵》“由醉之言,俾出童羖”句相提并论,说此诗“是无角者而言其有角”,《宾之初筵》是“有角者而欲其无角”,“二者相参,足见诗人寓言之妙”。
第九章至末章是诗的第三部分。在反覆申述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之后,卫武公便恳切地告诫平王应该认真听取自己的箴规,否则就将有亡国之祸。“荏染柔木,言緍之丝”为诗中惟一用兴法的两句,兴又兼比,拿有韧性的'木料才能制作好琴,而上等的制琴木料还应配上柔顺的丝弦作比方,说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的道理,可谓语重心长。而作为对比的“其维愚人”、“其维哲人”几句的弦外之音,无非是这样的意思:大王啊,您听我的话就是明主,您不听我的话就是昏君,您可要三思啊!其言潜气内转,柔中带刚。下面第十章“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用两个递进式复句叙述,已是后世扇面对的雏形,极其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功勋卓著的老臣恨铁不成钢的忧愤。而第十一章连用四组叠字词,更增强了这种忧愤的烈度。于是末章作者再一次用“於乎小子”的呼告语气作最后的警告,将全诗的箴刺推向高潮。“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就如《大雅·荡》的结尾“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一样,是痛心疾首的悲叹。今天的读者面对这样的忧愤之词,仍觉惊心动魄,不知当时周平王读此诗会有什么反应?但不管效果如何,此诗“千古箴铭之祖”(吴闿生《诗义会通》)的地位当是无法动摇的。并且,除了从文学角度说《抑》自有其审美价值外,从语言学角度说,它又是一座成语的矿藏,“夙兴夜寐”、“白圭之玷”、“舌不可扪”、“投桃报李”、“耳提面命”、“谆谆告戒”等成语,都出自本篇。
篇2:诗经大雅抑全文参考
诗经大雅抑全文参考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
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
无言不雠,无德不报。
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无曰不显,莫予云觏。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
淑慎尔止,不愆于仪。
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
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
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
匪手携之,言示之事。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借曰未知,亦既抱子。
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
视尔梦梦,我心惨惨。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匪用为教,覆用为虐。
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于乎,小子,告尔旧止。
听用我谋,庶无大悔。
天方艰难,曰丧厥国。
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题解:卫武公籍自警以刺周厉王。
附记:
在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东门外南侧墙上,嵌有十二通碑刻。为山东巡抚丁宝祯大楷手书《诗经·大雅·抑》。
为清·光绪元年、夏,济南太守携纸登门求字。丁宝祯应其要求,楷书《抑》文,与其共勉。后被人勒石刻碑与世人共瞻。
篇3:诗经名句——《诗经·大雅·抑》
《诗经·大雅·抑》原文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於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诗经·大雅·抑》译文
仪容美好行为谨,品德端庄思想正。古人有话说得好:大智若愚头脑清。一般人们显得笨,也许天生有毛病。智者好像不聪明,那是害怕遭罪名。
为政最强是得人,四方诸侯有教训。国君德行很正大,天下人民都归顺。雄才大略定方针,大政及时告人民。仪容举止要谨慎,人民效法把你尊。
形势发展到如今,国政完全乱纷纷。君臣德行都败坏,沉湎酒色发了昏。只知纵情贪欢乐,祖宗事业不关心。先王治道不讲求,国家法度怎执行?
如今皇天不保佑,好像泉水向下流,相与灭亡万事休。应当早起晚睡觉,洒扫堂屋要讲求,为民表率须带头。车辆马匹准备好,弓箭兵器要整修。预防战争将发生,驱逐蛮夷功千秋。
努力安定你人民,遵守法度要认真。警惕事故突然生,发表言论要谨慎。行为举止须恭敬。无不美好得安宁。百色玉版有缺点,尚可琢靡使干净。言论如果有差错,要想挽回不可能。
不要轻率乱发言,莫说做事可随便。无人把我舌头拴,言语出口弥补难。言语不会无反应,施德总是有福添。亲朋好友要友爱,平民百姓须照看。子孙谨慎不怠慢,万民顺从国家安。
见你朋友君子来,态度和蔼开笑颜,小心莫把过错犯。瞧你一人在室内,面对神明无愧惭。莫说室内不明显,无人能把我看见。神灵来去无踪影,何时降临猜测难,哪能心里就厌烦?
努力修明你德行,使它完美无伦比。言谈举止要慎重,切莫马虎失礼仪。不犯错误不害人,人们无不效法你。有人赠我一只桃,回报他用一只李。羊崽无角说有角,实是惑乱你小子。
有株树木很柔韧,配上丝弦做成琴。态度温和谦恭人,品德高尚根基深。如果那人很聪明,善言劝告他能听,顺应道德能实行。如果此人天性笨,反而说我不可信,人不相同各有心。
啊呀小子太年轻,好事坏事分不清。不但用手相搀扶,而且教你办事情。不但当面教育你,提着耳朵叫你听。若说年幼无知识,已把儿子抱在身。为人能够不自满,谁会早知却晚成!
老天在上最明昭,我的生活多烦恼。看你糊涂不懂事,我的心里实在焦。谆谆耐心教导你,你不停信态度傲。不肯把它作教训,反而当成开玩笑。若说你还没知识,七老八十年已高!
啊呀你这年轻人,告你先王旧典章。你能听我用我谋,但愿没有大懊丧。上天正在降灾难,国势危险快灭亡。打个比方不算远,上天赏罚无差爽。你的品行若邪僻,会使百姓太紧张。
篇4:诗经名句《诗经·大雅·抑》
诗经名句《诗经·大雅·抑》
《诗经·大雅·抑》原文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於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诗经·大雅·抑》译文
仪容美好行为谨,品德端庄思想正。古人有话说得好:大智若愚头脑清。一般人们显得笨,也许天生有毛病。智者好像不聪明,那是害怕遭罪名。
为政最强是得人,四方诸侯有教训。国君德行很正大,天下人民都归顺。雄才大略定方针,大政及时告人民。仪容举止要谨慎,人民效法把你尊。
形势发展到如今,国政完全乱纷纷。君臣德行都败坏,沉湎酒色发了昏。只知纵情贪欢乐,祖宗事业不关心。先王治道不讲求,国家法度怎执行?
如今皇天不保佑,好像泉水向下流,相与灭亡万事休。应当早起晚睡觉,洒扫堂屋要讲求,为民表率须带头。车辆马匹准备好,弓箭兵器要整修。预防战争将发生,驱逐蛮夷功千秋。
努力安定你人民,遵守法度要认真。警惕事故突然生,发表言论要谨慎。行为举止须恭敬。无不美好得安宁。百色玉版有缺点,尚可琢靡使干净。言论如果有差错,要想挽回不可能。
不要轻率乱发言,莫说做事可随便。无人把我舌头拴,言语出口弥补难。言语不会无反应,施德总是有福添。亲朋好友要友爱,平民百姓须照看。子孙谨慎不怠慢,万民顺从国家安。
见你朋友君子来,态度和蔼开笑颜,小心莫把过错犯。瞧你一人在室内,面对神明无愧惭。莫说室内不明显,无人能把我看见。神灵来去无踪影,何时降临猜测难,哪能心里就厌烦?
努力修明你德行,使它完美无伦比。言谈举止要慎重,切莫马虎失礼仪。不犯错误不害人,人们无不效法你。有人赠我一只桃,回报他用一只李。羊崽无角说有角,实是惑乱你小子。
有株树木很柔韧,配上丝弦做成琴。态度温和谦恭人,品德高尚根基深。如果那人很聪明,善言劝告他能听,顺应道德能实行。如果此人天性笨,反而说我不可信,人不相同各有心。
啊呀小子太年轻,好事坏事分不清。不但用手相搀扶,而且教你办事情。不但当面教育你,提着耳朵叫你听。若说年幼无知识,已把儿子抱在身。为人能够不自满,谁会早知却晚成!
老天在上最明昭,我的生活多烦恼。看你糊涂不懂事,我的.心里实在焦。谆谆耐心教导你,你不停信态度傲。不肯把它作教训,反而当成开玩笑。若说你还没知识,七老八十年已高!
啊呀你这年轻人,告你先王旧典章。你能听我用我谋,但愿没有大懊丧。上天正在降灾难,国势危险快灭亡。打个比方不算远,上天赏罚无差爽。你的品行若邪僻,会使百姓太紧张。
篇5:诗经大雅抑解析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於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篇6:诗经大雅抑解析
仪容美好行为谨,品德端庄思想正。古人有话说得好:大智若愚头脑清。一般人们显得笨,也许天生有毛病。智者好像不聪明,那是害怕遭罪名。
为政最强是得人,四方诸侯有教训。国君德行很正大,天下人民都归顺。雄才大略定方针,大政及时告人民。仪容举止要谨慎,人民效法把你尊。
形势发展到如今,国政完全乱纷纷。君臣德行都败坏,沉湎酒色发了昏。只知纵情贪欢乐,祖宗事业不关心。先王治道不讲求,国家法度怎执行?
如今皇天不保佑,好像泉水向下流,相与灭亡万事休。应当早起晚睡觉,洒扫堂屋要讲求,为民表率须带头。车辆马匹准备好,弓箭兵器要整修。预防战争将发生,驱逐蛮夷功千秋。
努力安定你人民,遵守法度要认真。警惕事故突然生,发表言论要谨慎。行为举止须恭敬。无不美好得安宁。百色玉版有缺点,尚可琢靡使干净。言论如果有差错,要想挽回不可能。
不要轻率乱发言,莫说做事可随便。无人把我舌头拴,言语出口弥补难。言语不会无反应,施德总是有福添。亲朋好友要友爱,平民百姓须照看。子孙谨慎不怠慢,万民顺从国家安。
见你朋友君子来,态度和蔼开笑颜,小心莫把过错犯。瞧你一人在室内,面对神明无愧惭。莫说室内不明显,无人能把我看见。神灵来去无踪影,何时降临猜测难,哪能心里就厌烦?
努力修明你德行,使它完美无伦比。言谈举止要慎重,切莫马虎失礼仪。不犯错误不害人,人们无不效法你。有人赠我一只桃,回报他用一只李。羊崽无角说有角,实是惑乱你小子。
有株树木很柔韧,配上丝弦做成琴。态度温和谦恭人,品德高尚根基深。如果那人很聪明,善言劝告他能听,顺应道德能实行。如果此人天性笨,反而说我不可信,人不相同各有心。
啊呀小子太年轻,好事坏事分不清。不但用手相搀扶,而且教你办事情。不但当面教育你,提着耳朵叫你听。若说年幼无知识,已把儿子抱在身。为人能够不自满,谁会早知却晚成!
老天在上最明昭,我的生活多烦恼。看你糊涂不懂事,我的'心里实在焦。谆谆耐心教导你,你不停信态度傲。不肯把它作教训,反而当成开玩笑。若说你还没知识,七老八十年已高!
啊呀你这年轻人,告你先王旧典章。你能听我用我谋,但愿没有大懊丧。上天正在降灾难,国势危险快灭亡。打个比方不算远,上天赏罚无差爽。你的品行若邪僻,会使百姓太紧张。
篇7:诗经·大雅·荡之什·抑
诗经·大雅·荡之什·抑
原文: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於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注释:
1、隅:正。《毛传》:“抑抑,密也。隅,廉也。”《郑笺》:“人密于威仪抑抑然,是其德必严正也。”
2、戾:《毛传》:“戾,罪也。”
3、竞:《郑笺》:“竞,强也。人君为政,无强于得贤人。”
4、训:顺从。《毛传》:“训,教也。”
5、觉:《集传》:“觉,直大也。”
6、訏(需xū):大。谟(磨mó):考虑。《毛传》:“訏,大。谟,谋。犹,道。辰,时。”《集传》:“辰告,谓以时播告也。”
7、兴:俞樾《群经平议》:“兴与举同义……兴迷乱于政,言皆迷乱于政也。”
8、荒湛:荒耽。《集传》:“湛(耽dān)乐从,言惟湛乐之是从也。绍,谓所承之绪也。”《通释》:“虽与唯,二字古通用。”
9、共(巩gǒng):执行。《毛传》:“共,执。刑,法也。”
10、尚: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七:“《尔雅》:‘尚,右也。’言皇天不右助之也。”
11、沦胥:《集传》:“沦,陷。胥,相。”
12、戒戎:《诗缉》:“故修治其车马及弓矢戎兵之器,用以此戒备兵事之起。”
13、逷(替yì):通“逖”,远。《毛传》:“逷,远也。”
14、侯度:《集传》:“质,平也,定也。侯度,诸侯所守之法度也。”
15、虞:料想。
16、柔嘉:《郑笺》:“柔,安。嘉,善也。”
17、玷(店diàn):《毛传》:“玷,缺也。”
18、扪(门mén):《毛传》:“扪,持也。”
19、雠(仇chóu):反应,对答。《集传》:“雠,答。”
20、绳绳:延续貌。《郑笺》:“绳绳,戒也。”《集传》:“承,奉也。”
21、辑:《毛传》:“辑,和也。”
22、屋漏:《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笺》:“不惭愧于屋漏,有神见人之为也。”
23、格:《毛传》:“格,至也。”
24、矧(沈shěn)、射(易yì):《郑笺》:“矧,况。射,厌也。”
25、辟:《通释》:“辟,亦明也。为当为语助词。辟尔为德,犹云明尔德也。”
26、止:《郑笺》:“止,容止也。”
27、僭(见jiàn):差错。贼:戕(枪qiāng)害。《集传》:“僭,差。贼,害。则,法也。”
28、虹:溃乱。《毛传》:“童,羊之无角者也。而角,自用也。虹,溃也。”
29、荏(仁rén)染:《传疏》:“荏染,柔意也。柔木:椅(依yī)桐梓漆也。”
30、缗(民mín):安上。《毛传》:“缗,被也。”
31、话言:《毛传》:“话言,古之善言也。”
32、僭(见jiàn):《集传》:“僭,不信也。”
33、臧否(劈pǐ):《释文》:“臧,善也。否,恶也。”
34、梦梦:《毛传》:“梦梦,乱也。惨惨,忧不乐也。”“惨”为“懆(草cǎo)”之误。
35、藐藐:《毛传》:“藐藐然,不入也。”
36、虐:《通释》:“按虐之为言谑也……诗盖言不用其言为教令,反用其言为戏谑耳。”
37、耄(贸mào):《集传》:“耄,老也,八十九十曰耄。”
38、止:《郑笺》:“止,辞也。”
39、曰丧厥国:《郑笺》:“故出艰难之事,谓下灾异,生兵寇,将以灭亡。”
40、忒(特tè):《集传》:“忒,差。”
41、棘:通“急”,困境。《传疏》:“回遹(遇yù),邪僻也。棘,急也。”
译文:
仪表堂堂礼彬彬,为人品德很端正。古人有句老俗话:“智者有时也愚笨。”常人如果不聪明,那是本身有毛病。智者如果不聪明,那就反常令人惊。
有了贤人国强盛,四方诸侯来归诚。君子德行正又直,诸侯顺从庆升平。建国大计定方针,长远国策告群臣。举止行为要谨慎,人民以此为标准。
如今天下乱纷纷,国政混乱不堪论。你的德行已败坏,沉湎酒色醉醺醺。只知吃喝和玩乐,继承帝业不关心。先王治道不广求,怎能明法利众民。
皇天不肯来保佑,好比泉水空自流,君臣相率一齐休。应该起早又睡晚,里外洒扫除尘垢,为民表率要带头。整治你的车和马,弓箭武器认真修,防备一旦战事起,征服国外众蛮酋。
安定你的老百姓,谨守法度莫任性。以防祸事突然生。说话开口要谨慎,行为举止要端正,处处温和又可敬。白玉上面有污点,尚可琢磨除干净;开口说话出毛病,再要挽回也不成。
不要随口把话吐,莫道“说话可马虎,没人把我舌头捂”,一言既出难弥补。没有出言无反应,施德总能得福禄。朋友群臣要爱护,百姓子弟多安抚。子子孙孙要谨慎,人民没有不顺服。
看你招待贵族们,和颜悦色笑盈盈,小心过失莫发生。看你独自处室内,做事无愧于神明。休道“室内光线暗,没人能把我看清”。神明来去难预测,不知何时忽降临,怎可厌倦自遭惩。
修明德行养情操,使它高尚更美好。举止谨慎行为美,仪容端正有礼貌。不犯过错不害人,很少不被人仿效。人家送我一篮桃,我把李子来相报。胡说羊羔头生角,实是乱你周王朝。
又坚又韧好木料,制作琴瑟丝弦调。温和谨慎老好人,根基深厚品德高。如果你是明智人,古代名言来奉告,马上实行当作宝。如果你是糊涂虫,反说我错不讨好,人心各异难诱导。
可叹少爷太年青,不知好歹与重轻。非但搀你互谈心,也曾教你办事情。非但当面教导你,还拎你耳要你听。假使说你不懂事,也已抱子有儿婴。人们虽然有缺点,谁会早慧却晚成?
苍天在上最明白,我这一生没愉快。看你那种糊涂样,我心烦闷又悲哀。反覆耐心教导你,你既不听也不睬。不知教你为你好,反当笑话来编排。如果说你不懂事,怎会骂我是老迈。
叹你少爷年幼王,听我告你旧典章,你若听用我主张,不致大错太荒唐。上天正把灾难降,只怕国家要灭亡。让我就近打比方,上天赏罚不冤枉。如果邪僻性不改,黎民百姓要遭殃。
鉴赏:
《毛诗序》曰:“《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但古人对此多有争议。《国语·楚语》曰:“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道我。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暬(xiè)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蒙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三国吴韦昭注:“昭谓《懿》诗,《大雅·抑》之篇也,懿读曰抑。”是以此诗为卫武公自儆之诗,而非剌诗。宋朱熹《诗集传》也持此观点,云:“卫武公作此诗,使人日诵于其侧以自警。”而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驳《毛诗序》道:“刺王则刺王,自警则自警,未有两事可夹杂为文者。”近人亦多以为此系刺诗而非自儆之诗。其实《毛诗序》之说并无大误,只是措辞有些欠妥,如说成“卫武公藉自警以刺王”,就圆通无碍了。因为自儆与刺王两事看似无关,实则“乃诗人之狡猾手法,恰当赅括在奴隶制社会诗人首创主文谲谏技巧之中”(陈子展《诗经直解》)。
至于所刺的周王是否如《毛诗序》所说是周厉王,宋代以来学者对此考辨已详。宋戴埴《鼠璞》说:“武公之自警在于髦年,去厉王之世几九十载,谓诗为刺厉王,深所未晓。”清阎若璩《潜丘剳记》说:“卫武公以宣王十六年己丑即位,上距厉王流彘之年已三十载,安有刺厉王之诗?或曰追刺,尤非。虐君见在,始得出词,其人已逝,即当杜口,是也;《序》云刺厉王,非也。”他们都指出《抑》不可能是刺厉王。清魏源《诗古微》进一步分析说:“《抑》,卫武公作于为平王卿士之时,距幽(王)没三十余载,距厉(王)没八十余载。‘尔’、‘女’、‘小子’,皆武公自儆之词,而刺王室在其中矣。‘修尔车马,弓矢戎兵’,冀复镐京之旧,而慨平王不能也。”魏氏认为此诗所刺的周王不是厉王也不是幽王,而是平王,他的意见是正确的。
周平王就是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幽王昏庸残暴,宠爱褒姒,最后被来犯的西戎军队杀死在骊山。幽王死后,宜臼被拥立为王。公元前770年(平王二年),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秦襄公等以武力护送平王到洛邑,东周从此开始。其时周室衰微,诸侯坐大。平王施政不当,《王风·君子于役》、《王风·扬之水》就是刺平王使“君子行役无期度”,“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申国)”之作。而此诗作者卫武公则是周的元老,经历了厉王、宣王、幽王、平王四朝。厉王流放,宣王中兴,幽王覆灭,他都是目击者,平王在位时,他已八九十岁,看到自己扶持的平王品行败坏,政治黑暗,不禁忧愤不已,写下了这首《抑》诗。
诗的前四章为第一部分。首章先从哲与愚的关系说起。《诗经》的艺术手法,通常说起来主要有赋比兴三种,此处用的是赋法,也就是直陈,但这种直陈却非较常见的叙事而是说理。“靡哲不愚”,看来是古人的格言,千虑一失,聪明人也会有失误,因此聪明人也要谨慎小心。普通人的愚蠢,是他们天生的缺陷;而聪明人的愚蠢,则显得违背常规,令人不解。在卫武公眼中,周平王不是一个傻瓜,但现在却偏生变得这么不明事理,眼看要将周王朝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卫武公是非常希望平王能够做到“抑抑威仪,维德之隅”的,可惜现实令人失望。于是接下去作者便开始从正反两方面来作规劝讽谏。
第二章卫武公很有针对性地指出求贤与立德的重要性。求贤则能安邦治国,“訏谟定命,远犹辰告” 二句便是求贤的效用,立德则能内外悦服,“敬慎威仪,维民之则”二句,便是立德的结果。第三章转入痛切的批评,“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虽(惟)湛乐从(纵)”、“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一下子列举了平王的六条罪状,可谓怵目惊心,仿佛是交响乐中由曲调和缓的弦乐一下子进到了音响强烈的铜管乐,痛之深亦见爱之深。第四章“首三句有挽回皇天之意,亦明其为王言之”(陈子展《诗经直解》),再转回正面告诫,要求执政者(从自儆角度说是卫武公,从刺王角度说是周平王)早起晚睡勤于政事,整顿国防随时准备抵御外寇。“用戒戎作,用逷蛮方”两句,对幽王覆灭的'隐痛记忆犹新,故将军事部署作为提请平王注意的重大问题。
第五章至第八章,是诗的第二部分,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作者特别在对待臣民的礼节态度,出言的谨慎不苟这两点上不惜翻来覆去诉说,这实际上也是第二章求贤、立德两大要务的进一步体现。后来孔子所谓的“仁恕”之心,以及传统格言的“敏于事而慎于言”的道理,已经在此得到了相当充分的阐发,从这一点上说,卫武公可称得上是一个伦理家、哲学家。在具体的修辞上,作者在纯粹的说理句中,不时注意插入形象性的语句,使文气不致过于板滞,可渭深有匠心。如第五章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是对比中的形象,第六章的“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是动作中的形象,第七章的“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与第八章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是比喻中的形象,而“彼童而角,实虹小子”以无角公羊自夸有角的巧喻刺平王之昏聩,尤为神来之笔,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以之与《小雅·宾之初筵》“由醉之言,俾出童羖”句相提并论,说此诗“是无角者而言其有角”,《宾之初筵》是“有角者而欲其无角”,“二者相参,足见诗人寓言之妙”。
第九章至末章是诗的第三部分。在反覆申述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之后,卫武公便恳切地告诫平王应该认真听取自己的箴规,否则就将有亡国之祸。“荏染柔木,言緍之丝”为诗中惟一用兴法的两句,兴又兼比,拿有韧性的木料才能制作好琴,而上等的制琴木料还应配上柔顺的丝弦作比方,说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的道理,可谓语重心长。而作为对比的“其维愚人”、“其维哲人”几句的弦外之音,无非是这样的意思:大王啊,您听我的话就是明主,您不听我的话就是昏君,您可要三思啊!其言潜气内转,柔中带刚。下面第十章“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用两个递进式复句叙述,已是后世扇面对的雏形,极其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功勋卓著的老臣恨铁不成钢的忧愤。而第十一章连用四组叠字词,更增强了这种忧愤的烈度。于是末章作者再一次用“於乎小子”的呼告语气作最后的警告,将全诗的箴刺推向高潮。“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就如《大雅·荡》的结尾“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一样,是痛心疾首的悲叹。今天的读者面对这样的忧愤之词,仍觉惊心动魄,不知当时周平王读此诗会有什么反应。但不管效果如何,此诗“千古箴铭之祖” (吴闿生《诗义会通》)的地位当是无法动摇的。并且,除了从文学角度说《抑》自有其审美价值外,从语言学角度说,它又是一座成语的矿藏,“夙兴夜寐”、“白圭之玷”、“舌不可扪”、“投桃报李”、“耳提面命”、“谆谆告戒”等成语,都出自此篇。
篇8:诗经励志名篇《诗经·大雅·抑》译文
仪容美好行为谨,品德端庄思想正。古人有话说得好:大智若愚头脑清。一般人们显得笨,也许天生有毛病。智者好像不聪明,那是害怕遭罪名。
为政最强是得人,四方诸侯有教训。国君德行很正大,天下人民都归顺。雄才大略定方针,大政及时告人民。仪容举止要谨慎,人民效法把你尊。
形势发展到如今,国政完全乱纷纷。君臣德行都败坏,沉湎酒色发了昏。只知纵情贪欢乐,祖宗事业不关心。先王治道不讲求,国家法度怎执行?
如今皇天不保佑,好像泉水向下流,相与灭亡万事休。应当早起晚睡觉,洒扫堂屋要讲求,为民表率须带头。车辆马匹准备好,弓箭兵器要整修。预防战争将发生,驱逐蛮夷功千秋。
努力安定你人民,遵守法度要认真。警惕事故突然生,发表言论要谨慎。行为举止须恭敬。无不美好得安宁。百色玉版有缺点,尚可琢靡使干净。言论倘若有差错,要想挽回不可能。
不要轻率乱发言,莫说做事可随便。无人把我舌头拴,言语出口弥补难。言语不会无反应,施德总是有福添。亲朋好友要友爱,平民百姓须照看。子孙谨慎不怠慢,万民顺从国家安。
见你朋友君子来,态度和蔼开笑颜,小心莫把过错犯。瞧你一人在室内,面对神明无愧惭。莫说室内不明显,无人能把我看见。神灵来去无踪影,何时降临猜测难,哪能心里就厌烦?
努力修明你德行,使它完美无伦比。言谈举止要慎重,切莫马虎失礼仪。不犯错误不害人,人们无不效法你。有人赠我一只桃,回报他用一只李。羊崽无角说有角,实是惑乱你小子。
有株树木很柔韧,配上丝弦做成琴。态度温和谦恭人,品德高尚根基深。倘若那人很聪明,善言劝告他能听,顺应道德能实行。倘若此人天性笨,反而说我不可信,人不相同各有心。
啊呀小子太年轻,好事坏事分不清。不但用手相搀扶,而且教你办事情。不但当面教育你,提着耳朵叫你听。若说年幼无知识,已把儿子抱在身。为人能够不自满,谁会早知却晚成!
老天在上最明昭,我的生活多烦恼。看你糊涂不懂事,我的心里实在焦。谆谆耐心教导你,你不停信态度傲。不肯把它作教训,反而当成开玩笑。若说你还没知识,七老八十年已高!
啊呀你这年轻人,告你先王旧典章。你能听我用我谋,但愿没有大懊丧。上天正在降灾难,国势危险快灭亡。打个比方不算远,上天赏罚无差爽。你的品行若邪僻,会使百姓太紧张。
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歌总集《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歌总集《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歌总集《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歌总集《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歌总集《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歌总集《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歌总集《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歌总集《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篇9:诗经《大雅·板》原文赏析
诗经《大雅·板》原文赏析
《大雅·板》是《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全诗八章,每章八句。这是一首政治讽谕诗,系周朝大夫借讽劝同僚以讥刺暴君,其用意是规谏统治者挽救颓败的统治,也暴露了当政者的腐败昏聩以致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般认为此诗作于周厉王之世。《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板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靡圣管管。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嚣嚣。我言维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蹻々。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天之方懠。无为夸毗。威仪卒迷,善人载尸。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
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携无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无自立辟。
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译文
上帝昏乱背离常道,下民受苦多病辛劳。说出话儿太不像样,作出决策没有依靠。无视圣贤刚愎自用,不讲诚信是非混淆。执政行事太没远见,所以要用诗来劝告。
天下正值多灾多难,不要这样作乐寻欢。天下恰逢祸患骚乱,不要如此一派胡言。政令如果协调和缓,百姓便能融洽自安。政令一旦坠败涣散,人民自然遭受苦难。
我与你虽各司其职,但也与你同僚共事。我来和你一起商议,不听忠言还要嫌弃。我言切合治国实际,切莫当做笑话儿戏。古人有话不应忘记,请教樵夫大有裨益。
天下近来正闹灾荒,不要纵乐一味放荡。老人忠心诚意满腔,小子如此傲慢轻狂。不要说我老来乖张,被你当做昏愦荒唐。多行不义事难收场,不可救药病入膏肓。
老天近来已经震怒,曲意顺从于事无补。君臣礼仪都很混乱,好人如尸没法一诉。人民正在呻吟受苦,我今怎敢别有他顾。国家**资财匮乏,怎能将我百姓安抚。
天对万民诱导教化,像吹埙篪那样和洽。又如璋圭相配相称,时时携取把它佩挂。随时相携没有阻碍,因势利导不出偏差。民间今多邪僻之事,徒劳无益枉自立法。
好人就像篱笆簇拥,民众好比围墙高耸。大国犹如屏障挡风,同族宛似栋梁架空。有德便能安定从容,宗子就可自处城中。莫让城墙毁坏无用,莫要孤立忧心忡忡。
敬畏天的发怒警告,怎么再敢荒嬉逍遥。看重天的变化示意,怎么再敢任性桀傲。上天意志明白可鉴,与你一起来往同道。上天惩戒无时不在,伴你一起出入游遨。
注释
(1)板板:反,指违背常道。
(2)卒瘅(cuì dàn):劳累多病。卒通“瘁”。
(3)不然:不对。不合理。
(4)犹:通“猷”,谋划。
(5)靡圣:不把圣贤放在眼里。管管:任意放纵。
(6)亶(dǎn):诚信。
(7)大谏:郑重劝戒。
(8)无然:不要这样。宪宪:欢欣喜悦的样子。
(9)蹶:**。
(10)泄(yì)泄:通“呭呭”,妄加议论。
(11)辞:指政令。辑:调和。
(12)洽:融洽,和睦。
(13)怿:败坏。
(14)莫:通“瘼”,疾苦。
(15)及:与。同寮:同事。寮,同“僚”。
(16)嚣(áo)嚣:同“聱聱”,不接受意见的样子。
(17)维:是。服:用。
(18)询:征求、请教。刍:草。荛(ráo):柴。此指樵夫。
(19)谑谑:嬉笑的样子。
(20)灌灌:款款,诚恳的样子。
(21)蹻(jué)蹻:傲慢的样子。
(22)匪:非,不要。耄:八十为耄。此指昏愦。
(23)将:行,做。熇(hè)熇:火势炽烈的样子,此指一发而不可收拾。
(24)懠(qí):愤怒。
(25)夸毗:卑躬屈膝、谄媚曲从。毛传:“夸毗,体柔人也。”孔疏引李巡曰:“屈己卑身,求得于人,曰体柔。”《尔雅》与蘧蒢、戚施同释,三者皆连绵字。
(26)威仪:指君臣间的礼节。卒:尽。迷:混乱。
(27)载:则。尸:祭祀时由人扮成的神尸,终祭不言。
(28)殿屎(xī):毛传:“呻吟也。”陆德明《经典释文》:“殿,《说文》作念;屎,《说文》作吚。”
(29)葵:通“揆”,猜测。(30)蔑:无。资:财产。
(31)惠:施恩。师:此指民众。
(32)牖:通“诱”,诱导。
(33)埙(xūn):古陶制椭圆形吹奏乐器。篪(chí):古竹制管乐器。
(34)璋、圭:朝廷用玉制礼器。
(35)益(ài):通“隘”,阻碍。
(36)辟:通“僻”,邪僻。
(37)立辟(bì):制定法律。辟,法。
(38)价:同“介”,善。维:是。藩:篱笆。
(39)大师:大众。垣:墙。
(40)大邦:指诸侯大国。屏:屏障。
(41)大宗:指与周王同姓的宗族。翰:骨干,栋梁。
(42)宗子:周王的嫡子。
(43)戏豫:游戏娱乐。
(44)渝:改变。
(45)驰驱:指任意放纵。
(46)昊天:上天。明:光明。
(47)王(wǎnɡ):通“往”。
(48)游衍:游荡。
鉴赏
正如邵公所言,尽管当时厉王在国内对敢言者采取了监视和屠杀的严厉手段,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人们还是用种种不同的形式来宣泄心中的不满,这首相传为凡伯(郑笺说他是“周公之胤”,“入为卿士”;魏源《古诗源》说他就是《汲冢纪年》中的“共伯和”)所作的讽刺诗,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与后代一些讽谕诗“卒章显其志”的特点相反,作者开宗明义,一开始就用简练的语言,明确说出作诗劝谏的目的和原因。首二句以“上帝”对“下民”,前者昏乱违背常道,后者辛苦劳累多灾多难,因果关系十分明显。这是一个高度概括,以下全诗的分章述写,可以说都是围绕这两句展开的。
对于“上帝”(指周厉王)的“板板”,作者在诗中作了一系列的揭露和谴责。先是“出话不然,为犹不远。靡圣管管,不实于亶”,不但说话、决策没有依据,而且无视圣贤,不讲信用;接着是在“天之方难”、“方蹶”、“方虐”和“方懠”时,一味地“宪宪”、“泄泄”、“谑谑”和“夸毗”,面临大乱的天下,还要纵情作乐、放荡胡言和无所作为;然后又是以“蹻蹻”之态,听不进忠言劝谏,既把老臣的直言当作儿戏,又使国人缄口不言,简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对于“下民”的“卒瘅”,作者则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同情。他劝说历王改变政令,协调关系,使人民摆脱苦难,融洽自安(“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他为了解民于水火,大胆进言,甘冒风险(“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同时,他又不厌其烦地向厉王陈述“天之牖民”之道,强调对国人的疏导要像吹奏埙篪那样和谐,对民众的`提携要像佩带璋圭那样留心;最后他还意味深长地把人民比作国家的城墙,提醒厉王好自为之,不要使城墙毁于一旦,自己无地自容。
作为谴责和同情的汇聚和结合,作者对厉王的暴虐无道采取了劝说和警告的双重手法。属于劝说的,有“无然”三句、“无敢”两句,“无为”、“无自”、“无俾”、“无独”、“勿以”、“匪我”各一句,可谓苦口婆心,反覆叮咛,意在劝善,不厌其烦;属于警告的,则有“多将熇熇,不可救药”、“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等句,晓以利害,悬戒惩恶。这种劝说和警告的并用兼施,使全诗在言事说理方面显得更为全面透彻,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一片拳拳之心,忠贞可鉴。
在这首诗中,最可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作者的民本思想。他不仅把民众比作国家的城墙,而且提出了惠师牖民的主张,这和邵公之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相通的,具有积极的进步作用。二是以周朝传统的敬天思想,来警戒厉王的“戏豫”和“驰驱”的大不敬,从而加强了讽谕劝谏的力度。如果不是冥顽不化的亡国之君,对此是应当有所触动的。
至于全词多用正言直说,也使其更具后代谏书的作用,作者心胸之坦荡、感情之激切于此可见一斑。而叠字的多处运用、比喻对照的生动工整等,又使它保持了诗歌的艺术性。这首《板》与另一首《荡》同以讽刺厉王著称后世,以至“板荡”成了形容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专用词,其影响之大,不难想见。
篇10:诗经《大雅·荡》原文赏析
诗经《大雅·荡》原文赏析
《大雅·荡》出自《诗经》。本诗共八章,每章八句,主要内容为托文王作以自儆并刺王室。第一章开篇即揭出“荡”字,作为全篇的纲领,其后各章都是假托周文王慨叹殷纣王无道之词。
大雅·荡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曾是彊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彊御多怼。流言以对。寇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衍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译文
上帝骄纵又放荡,他是下民的君王。上帝贪心又暴虐,政令邪僻太反常。上天生养众百姓,政令无信尽撒谎。万事开头讲得好,很少能有好收场。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多少凶暴强横贼,敲骨吸髓又贪赃,窃据高位享厚禄,有权有势太猖狂。天降这些不法臣,助长国王逞强梁。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你任善良以职位,凶暴奸臣心怏怏。面进谗言来诽谤,强横窃据朝廷上。诅咒贤臣害忠良,没完没了造祸殃。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跋扈天下太狂妄,却把恶人当忠良。知人之明你没有,不知叛臣结朋党。知人之明你没有,不知公卿谁能当。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上天未让你酗酒。也未让你用匪帮。礼节举止全不顾,没日没夜灌黄汤。狂呼乱叫不像样,日夜颠倒政事荒。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百姓悲叹如蝉鸣,恰如落进沸水汤。大小事儿都不济,你却还是老模样。全国人民怒气生,怒火蔓延到远方。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不是上帝心不好,是你不守旧规章。虽然身边没老臣,还有成法可依傍。这样不听人劝告,命将转移国将亡。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话不可忘:“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
注释
(1)荡荡:放荡不守法制的样子。
(2)辟(bì):君王。
(3)疾威:暴虐。
(4)辟:邪僻。
(5)烝:众。
(6)谌(chén):诚信。
(7)鲜(xiǎn):少。克:能。
(8)咨:感叹声。
(9)女(rǔ):汝。
(10)曾是:怎么这样。彊御:强横凶暴。
(11)掊(póu)克:聚敛,搜括。
(12)服:任。
(13)滔:通“慆”,放纵不法。
(14)兴:助长。力:勤,努力。
(15)而:尔,你。秉:把持,此指任用。义类:善类。
(16)怼(duì):怨恨。
(17)寇攘:像盗寇一样掠取。式内:在朝廷内。
(18)侯:于是。作、祝:诅咒。
(19)届:尽。究:穷。
(20)炰烋(páo xiào):同“咆哮”。
(21)无背无侧:不知有人背叛、反侧。
(22)陪:指辅佐之臣。
(23)湎(miǎn):沉湎,沉迷。
(24)从:听从。式:任用。
(25)愆(qiān):过错。止:容止。
(26)式:语助词。
(27)蜩(tiáo):蝉。螗:又叫蝘,一种蝉。
(28)丧:败亡。
(29)由行:学老样。
(30)奰(bì):愤怒。
(31)覃:延及。鬼方:指远方。
(32)时:善。
(33)典刑:同“典型”,指旧的典章法规。
(34)颠沛:跌仆,此指树木倒下。揭:举,此指树根翻出。
(35)本:根。拨:败。
(36)后:君主。
鉴赏
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王粲》诗和唐太宗李世民《赐萧瑀》诗中有“幽厉昔崩乱,桓灵今板荡”、“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诸句,“板荡”连用。《板》、《荡》本是《诗经·大雅》中的诗篇,在后世被屡屡连在一起用以代指政局混乱或社会动荡,这原因当然与两诗的内容有关。
《板》诗是讽刺周厉王无道之作,赏析另见他文,而《荡》诗也是刺厉王之作。《毛诗序》云:“《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然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三家诗无异义。朱熹《诗序辨说》云:“苏氏(苏辙)曰,《荡》之名篇以首句有‘荡荡上帝’耳。《序》说云云,非本义也。”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此“宋儒异说不可从”,极是。也有人怀疑此诗为武王载文王木主伐殷纣,借遵文王声讨纣罪的檄文,与《尚书》的《泰誓》、《牧誓》诸篇类似,只是有韵罢了。这也如陈子展所说“此想当然耳,实未有据”。兹从《毛诗序》之说。
诗共八章,每章八句。第一章开篇即揭出“荡”字,作为全篇的纲领。“荡荡上帝”,用的是呼告语气:败坏法度的上帝啊!下面第三句“疾威上帝”也是呼告体,而“疾威”二字则是“荡”的具体表现,是全诗纲领的实化,以下各章就围绕着“疾威”做文章。应当注意的是,全篇八章中,惟这一章起头不用“文王曰咨”。对此,孔颖达疏解释说:“上帝者,天之别名,天无所坏,不得与‘荡荡’共文,故知上帝以托君王,言其不敢斥王,故托之于上帝也。其实称帝亦斥王。此下诸章皆言‘文王曰咨’,此独不然者,欲以‘荡荡’之言为下章总目,且见实非殷商之事,故于章首不言文王,以起发其意也。”他的意见诚然是很有说服力的。
第一章以后各章,都是假托周文王慨叹殷纣王无道之词。第二章连用四个“曾是(怎么那样)”,极有气势,谴责的力度很大。姚际恒《诗经通论》评曰:“‘曾是’字,怪之之词,如见。”可谓一语破的。孙鑛则对这四句的体式特别有所会心,说:“明是‘彊御在位,掊克在服’,乃分作四句,各唤以‘曾是’字,以肆其态。然四句两意双叠,固是一种调法。”(陈子展《诗经直解》引)他的细致分析,虽是评点八股文的手段,却也很有眼光。第三章在第二章明斥纣王暗责厉王重用贪暴之臣后,指出这样做的恶果必然是贤良遭摒,祸乱横生。第四章剌王刚愎自用,恣意妄为,内无美德,外无良臣,必将招致国之大难。“不明尔德”、“尔德不明”,颠倒其词反覆诉说,“无……无”句式的两次重叠,都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使语势更为沉重,《大雅》语言的艺术性往往就在这样的体式中反映出来。第五章刺王纵酒败德。史载商纣王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周初鉴于商纣好酒淫乐造成的危害,曾下过禁酒令,这就是《尚书》中的《酒诰》。然而,前车之覆,后车不鉴,厉王根本没有接受历史教训,作者对此怎能不痛心疾首。“俾昼作夜”一句,慨乎言之,令人想起唐李白《乌栖曲》“东方渐高(皜)奈乐何”讽刺宫廷宴饮狂欢的名句。第六章痛陈前面所说纣王各种败德乱政的行为导致国内形势一片混乱,借古喻今,指出对厉王的怨怒已向外蔓延至荒远之国。从章法上说,它既上接第四、五章,又承应第三章,说明祸患由国内而及国外,局面已是十分危险紧急了。第七章作者对殷纣王的错误再从另一面申说,以作总结。前面借指斥殷纣王告诫厉王不该重用恶人、小人,这儿责备他不用“旧”,这个“旧”应该既指旧章程也指善于把握旧章程的老臣,所以“殷不用旧”与第四章的.“无背无侧”、“无陪无卿”是一脉相承的。而“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型)”,是说王既不能重用熟悉旧章程的“老成人”,那就该自己好好掌握这行之有效的先王之道,但他自己的德行又不足以使他做到这一点,因此国家“大命以倾”的灾难必然降临,这也是与第四章“不明尔德”、“尔德不明”一脉相承的。作者这种借殷商之亡而发出的警告决不是危言耸听,没过多久,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被赶出镐京,过了十三年,他在彘地凄凉死去。厉王在那时要后悔可就来不及了。最后一章,借谚语“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告戒历王应当亡羊补牢,不要大祸临头还瞢腾不觉。这在旁人看来自然是很有说服力的,可惜厉王却不会听取。诗的末两句“殷鉴不远,在夏后(王)之世”,出于《尚书·召诰》:“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鉴)于有殷。”实际上也就是:“周鉴不远,在殷后(王)之世。”国家覆亡的教训并不远,对于商来说,是夏桀,对于周来说,就是殷纣,两句语重心长寓意深刻,有如晨钟暮鼓,可以振聋发聩。只是厉王根本不把这当一回事。或许他也明白这道理,但却绝不会感觉到自己所作所为实与殷纣、夏桀无异。知行背离,这大约也是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的一个原因。
清钱澄之《田间诗学》云:“托为文王叹纣之词。言出于祖先,虽不肖子孙不敢以为非也;过指夫前代,虽至暴之主不得以为谤也。其斯为言之无罪,而听之足以戒乎?”陆奎勋《陆堂诗学》云:“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初无一语显斥厉王,结撰之奇,在《雅》诗亦不多觏。”魏源《诗序集义》云:“幽(王)厉(王)之恶莫大于用小人。幽王所用皆佞幸,柔恶之人;厉王所用皆彊御掊克,刚恶之人。四章‘炰烋”、‘敛怨’,刺荣公(厉王宠信的臣子)专利于内,‘掊克”之臣也;六章‘内奰外覃’,刺虢公长父(也是厉王宠信的臣子)主兵于外,‘彊御’之臣也。厉恶类纣,故屡托殷商以陈刺。”诸人的分析当可以使读者对作者遭时之乱、处境之危、构思之巧、结撰之奇加深体会。
篇11:诗经《大雅·绵》原文赏析
诗经《大雅·绵》原文赏析
《緜》,《诗经·大雅》第三篇。全诗九章,每章六句。这是汉民族史诗之一,以热情洋溢的语言追述了周王族十三世祖古公亶父自邠迁岐,定居渭河平原,奠定了汉民族兴盛的基础。《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绵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膴々,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之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译文
拖拖拉拉,大瓜连小瓜,当初我们周族,杜水沮漆是老家。古公亶父,把山洞来挖,把地洞来打,那时候没把房子搭。
古公亶父,早晨赶着他的马,顺着西水岸,来到歧山下。和他的姜氏夫人,来找地方重安家。
周原土地真肥美,堇菜苦菜都像糖。大伙儿有了商量,神的主张刻在龟板上,说的是:“停下”、“立刻”,“就在这儿盖起房。”
住下来,心安稳,或左或右把地分,经营田亩划疆界,挖沟泄水修田塍。从西到东南到北,人人干活都有份。(塍:音成chéng)
叫来了司空,叫来了司徒,吩咐他们造房屋。拉紧绳子吊直线,帮上木板栽木桩。造一座庄严的大庙宇。
盛起土来满满装,填起土来轰轰响。登登登是捣土,凭凭凭是削墙。百堵墙同时筑起,擂大鼓听不见响。
立起王都的郭门,那是多么雄伟。立起王宫的正门,又是多么壮美。大社坛也建立起来,开出抗敌的军队。
对敌的愤怒不曾消除,民族的声望依然保住。拔去了柞树和棫树,打通了往来的道路。混夷望风奔逃,他们尝到了痛苦。
虞芮的争吵要我们来评,文王感动了他们的天性。我们有臣僚宣政策团结百胜;我们有臣僚在前后保扶我君;我们有臣僚睦邻邦奔走四境;我们有臣僚保疆土抵抗侵凌。
注释
1、瓞(迭dié):小瓜。诗人以瓜的绵延和多实比周民的兴盛。
2、土:读为“杜”,《汉书o地理志》引作“杜”,水名,在今陕西省麟游、武功两县。武功县西南是故邰城所在地。邰是周始祖后稷之国。“沮”、“漆”都是水名,又合称漆沮水。古漆沮水有二:一近今陕西邠(宾bīn)县,就是后稷的曾孙公刘迁住的地方;一近今陕西歧山,就是周文王的祖父太王迁住的地方。以上二句是说周民初生之地是在杜水、沮水和漆水之间。
3、古公亶(胆dǎn)父:就是前注所说的太王。古公是称号,犹言“故邠公”。亶父是名。
4、陶:窑灶。复:古时的一种窑洞,即旁穿之穴。复、穴都是土室。这句是说居住土室,像窑灶的'形状。
5、家室:犹言“宫室”。以上二句是说亶父初迁新土,居处简陋。(本住豳地,因被狄人所侵迁到歧山。)
6、朝:早。走:《玉篇》引作“趣”。趣马是驱马疾驰。这句是说亶父在早晨驰马而来。
7、率:循。浒:厓(牙yá,旧读yái)岸。
8、岐下: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以上二句是说亶父循西来之水而到岐山下。
9、姜女:亶父之妃,姜氏。
10、胥:相,视。“胥宇”犹言“相宅”,就是考察地势,选择建筑宫室的地址。
11、周:岐山下地名。原:广平的土地。膴膴(武wǔ):肥沃。
12、堇(谨jǐn):植物名,野生,可以吃。饴(移yí):用米芽或麦芽熬成的糖浆。堇菜和荼菜都略带苦味,现在说虽堇、荼也味甜如饴,足见周原土质之美。
13、契:刻。龟:指占卜所用的龟甲。龟甲先要钻凿,然后在钻凿出来的空处用火烧灼,看龟甲上的裂纹来断吉凶。占卜的结果用文字简单记述,刻在甲上。契或指凿龟,也可能指刻记卜言。
14、曰止曰时:“止”言此地可以居住,“时”言此时可以动工,这就是占卜的结果。
15、乃:古文为“乃”。慰:安。这句是说决定在此定居。
16、乃左乃右:这句是说定居之后又划定左右隙地的用途。
17、疆:画经界。理:分条理。
18、宣:言导沟洫(续xù)泄水。亩:言治田垄。
19、自西徂东:西东指周原之内,举西东以包南北。徂(殂cú):始。
20、周:徧(遍的异体字)。以上二句是说周原之内无人不担任工作。
21、司空:官名,营建的事属司空职掌。
22、司徒:官名,调配人力的事属司徒职掌。
23、缩:束。版:筑墙夹土的板。载:读为“栽”。缩版以载:言竖木以约束筑墙的板。
24、庙:供祖先的宫室。翼翼:严正貌。
25、捄(揪jiū):聚土和盛土的动作。陾陾(仍réng):众多。
26、度(夺duó):向版内填土。薨薨(轰hōng):人声及倒土声。
27、筑:捣土。登登:捣土声。
28、屡(楼lóu):古“娄”字,读同“偻”,隆高。削屡是说将墙土隆高的地方削平。冯冯(凭píng):削土声。
29、鼛(皋gāo):大鼓名,长一丈二尺。敲鼓是为了使劳动着的人兴奋。以上二句是说百堵之墙同时兴工,众声齐起,鼛鼓的声音反不能胜过了。
30、皋门:王都的郭门。
31、伉(抗kàng):高。
32、应门:王宫正门。
33、将将:尊严正肃之貌。
34、冢土:大社。社是祭土神的坛。
35、戎:兵。丑:众。攸:语助词。这句是说兵众出动。出军必须先祭社,所以诗人将两件事连叙。
36、肆:故。殄(舔tiǎn):绝。厥:其,指古公亶父。愠:怒。
37、陨(允yǔn):失。问:名声。以上二句是说古公避狄而来未能尽绝愠怒,而混夷畏威逃遁,仍然保持声望。
38、柞(做zuò):植物名,橡栎之一种。棫(域yù):白桵(蕊ruǐ),小木,丛生有刺。
39、行道:道路。兑:通。以上二句言柞棫剪除而道路开通。
40、混夷:古种族名,西戎之一种,又作昆夷、串夷、畎(犬quǎn)夷、犬夷,也就是犬戎。駾(退tuì):奔突。
41、喙(惠huì):困极。以上二句言混夷逃遁而窘困。
42、虞:古国名,故虞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芮(瑞ruì):故芮城在今陕西省朝邑县南。质:要求平断。成:犹“定”。相传虞芮两国国君争田,久而不定,到周求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平断。入境后被周人礼让之风所惑,他们自动地相让起来,结果是将他们所争的田作为闲田,彼此都不要了。
43、蹶:动。生:读为“性”。这句是说文王感动了虞芮国君礼让的天性。
44、予:周人自称。曰:语助词。王逸《楚辞章句》引作“聿”。疏附:宣布德泽使民亲附之臣。
45、先后:前后辅佐相导之臣。
46、奔奏:奔命四方之臣。“奏”亦作“走”。
47、御侮:捍卫国家之臣。以上四句言在文王时代我周有这四种良臣。
赏析
这是周人记述其祖先古公亶父事迹的诗。周民族的强大始于姬昌时,而基础的奠定由于古公亶父。本诗前八章写亶父迁国开基的功业,从迁歧、授田、筑室直写到驱逐混夷。末章写姬昌时代君明臣贤,能继承亶父的遗烈。
【《诗经·大雅·抑》赏析】相关文章:
7.诗经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