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白居易古诗《乐游园望》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古诗《乐游园望》原文及赏析

2024-10-02 07:31: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konglu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白居易古诗《乐游园望》原文及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白居易古诗《乐游园望》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白居易古诗《乐游园望》原文及赏析

篇1:白居易古诗《乐游园望》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古诗《乐游园望》原文及赏析

乐游园望

白居易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

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

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

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

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乐游园望赏析:

乐游园是唐都长安的游览娱乐胜地。唐代的诗人们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纪游咏作。但是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个人生活经历及当时心境的差异,有的是抒发对往事的感慨,有的`则歌咏大自然的美妙。白居易来到此地,看到的却是一片天昏地暗,烟云笼罩的朦胧景色。他触景生情,联想到志士沉沦、小人猖獗的社会现实,写下了这首抒发不平之慨的《登乐游园望》。

注释:

乐游园:又名乐游原、乐游苑,是长安的游乐胜地。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大雁塔东北。

曛(xūn):日落的余光。

霭(aǐ)霭:烟云密布的样子。

遗:抛弃、丢开。

垢(gòu)氛:指浊气。这二句意为人的耳目虽然暂时清爽开阔,但胸中抑郁不畅。

十二街:唐长安城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共十二街。

间(jiàn见):隔开。

心所亲:指志同道合者。

孔生:指孔戡,元和五年因受诬陷忧愤而死。

元九:指元稹。

谪(zhě)贬官。

荆门:县名,唐贞元间置,属江陵府。

可怜:可惜。

南北路:唐皇宫在长安城北,南北路指来往于皇宫的路。

高盖:肥马高车。借指高官权贵们。

篇2:登乐游园望,登乐游园望白居易,登乐游园望的意思,登乐游园望赏析

登乐游园望,登乐游园望白居易,登乐游园望的意思,登乐游园望赏析 -诗词大全

登乐游园望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五古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

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

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

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

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篇3:《乐游园望》白居易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

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

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

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

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注释】

乐游园:又名乐游原、乐游苑,是长安的游乐胜地。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大雁塔东北。

曛(xūn):日落的余光。

霭(aǐ)霭:烟云密布的样子。

遗:抛弃、丢开。

垢(gòu)氛:指浊气。这二句意为人的耳目虽然暂时清爽开阔,但胸中抑郁不畅。

十二街:唐长安城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共十二街。

间(jiàn见):隔开。

心所亲:指志同道合者。

孔生:指孔戡,元和五年因受诬陷忧愤而死。

元九:指元稹。

谪(zhě)贬官。

荆门:县名,唐贞元间置,属江陵府。

可怜:可惜。

南北路:唐皇宫在长安城北,南北路指来往于皇宫的'路。

高盖:肥马高车。借指高官权贵们。

【创作背景】

乐游园是唐长安城中的游览娱乐胜地。唐代的诗人们在那里留下了为数极为可观的咏作。但是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个人生活经历和当时心境的差异,诗人们或者抒发对往事的感慨,或歌咏大自然的美妙。

白居易来到胜地,看到的却是一片天昏地暗,烟云笼罩的朦胧景色。他触景生情,联系志士沉沦,小人猖獗的现实,写下了这首抒发不平之慨的《登乐游园望》。

【赏析】

此诗首二句紧扣题目,“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 诗人到此本是为了寻求耳目清新,然而很不幸,他看到的仅是黄昏一线夕阳的余晖而已。这不仅让我们联想到晚于自居易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李商隐在游园时所作《乐游原》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似乎盛唐以后,知识分子都有一种夕阳西下,美好时光一去不返的穷途末路之感。因为乐游园是长安城中的最高点,所以游人很自然地“四望”。至于白氏“四望天日曛”,看到一片天日昏暗,烟云笼罩的景色,还和他“独上乐游园”有关。“独’’字是指没有友人陪伴,孤单一人来此游赏,这是实写;但也令人联想到诗人孤标傲世,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之“独”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郁郁不得志,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无从施展自己的抱负,故常有独自登高远望这一令人神伤的场面。 下面的诗句可以说是对“独上乐游园”之“独”作出的解释。 诗人登上乐游园,“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可见他是从垢氛中走出来的,他的周围本是充塞着各种污浊不堪的臭气。现在耳目虽得到暂时的清爽豁朗,但胸中仍有抑郁不畅之感。他看到高耸入云的天子宫阙;他看到长安街道上来回奔忙的车马;就是看不到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孔戡、元稹都是诗人的好友,一个受诬忧愤而死,一个因弹劾贪官,触犯近臣,被贬到江陵。这些为国为民的正直之士一个个惨遭不幸,那么奔走于皇宫内院的权臣高官们,都是些什么人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最后发出了“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的不平之慨叹。用“何人”作结,既是疑问,又是感叹,显得含蓄蕴藉,虽说 “何人”看似疑问,而言外之意却甚明了。 这首诗是寄给好友元稹的,但却深深刺痛了权贵们的心。

原因即在于作品因景生情,巧妙自然,虽未明确指斥权贵们的恶行,但诗人摆脱污浊世界的孤傲形象却跃然纸上,两相对比,那些奔走于皇宫大道的得志小人不免相形见绌,令人想见其丑态。这正是作品含蓄得体、讽刺巧妙之处。

篇4:《乐游园歌》原文及赏析

《乐游园歌》原文及赏析

乐游园歌

杜甫

乐游古园崒森爽,

烟绵碧草萋萋长。

公子华筵势最高,

秦川对酒平如掌。

长生木瓢示真率,

更调鞍马狂欢赏。

青春波浪芙蓉园,

白日雷霆夹城仗。

阊阖晴开詄荡荡,

曲江翠幕排银榜。

拂水低回舞袖翻,

缘云清切歌声上。

却忆年年人醉时,

只今未醉已先悲。

数茎白发那抛得?

百罚深怀亦不辞。

圣朝亦知贱士丑,

一物自荷皇天慈。

此身饮罢无归处,

独立苍茫自咏诗。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题下有自注:晦日贺兰杨长史筵醉中作。乐游园即乐游原,在长安东南郊,汉宣帝所建,其地高广,四望宽敞。唐代,士女们每于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来此登高赏玩,为京都游赏胜地。

篇5:白居易古诗原文赏析

白居易古诗原文赏析

古诗《与梦得偶同到敦诗宅感而题壁》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山东才副苍生愿,川上俄惊逝水波。

[汉书云:山东出相。]

履道凄凉新第宅,宣城零落旧笙歌。

[敦诗宅在履道,修造初成。崔家妓乐,多归宣州也。]

园荒唯有薪堪采,门冷兼无雀可罗。

今日相逢偶同到,伤心不是故经过。

古诗《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红缸霏微灭,碧幌飘飖开。

披襟有余凉,拂簟无纤埃。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

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回。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

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虽非沧溟阻,难见如蓬莱。

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君位日宠重,我年日摧颓。

无因风月下,一举平生杯。

篇6:白居易古诗意思原文和赏析

白居易古诗意思原文和赏析

古诗《感秋寄远》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科举制度培养了大批人才

因为这一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虽然这些人才最后能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为数不多,但是客观上却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懂语言、懂古文,能读会写,虽然很多人最终不能做官,但是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选择。比如李时珍成了著名的中医,还有人当了教师。

中国古代科举客观、公平、公正三原则仍然值得借鉴

科举制的发明,摒除了权力的干扰,保证选拔的公正、公平。科举制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使“底层”可以通过苦读考试升至“上层”。科举虽已废除百年,但它所体现的考试、选拔人才的客观、公平、公正,仍值得借鉴、承继。在无法限制不正当权力的时候,只有严格考试才最为公平,为“底层”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虽然弊端明显,但别无选择。

科举制历史作用:为平民提供参与权力的平台

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了,百年来人们一直对它褒贬不一。其实,当我们冷静、科学、理性地对它重新审视,不难发现,它蕴涵着十分珍贵的.可供借鉴的基本原理——选考。所谓选考,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它与现代西方人事行政学中的“考选”(Selection)概念大体相同。以上的各项制度,自宋以后一直沿用。而这些做法,即便在当今考试中,仍然不失其使用价值。

学者:是时候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了

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但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竞争方式,而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千百年中多次对比实践,证明科举考试远比其他选材方法来得公平和有效,科举制才能历久不废。在科举制百年祭的当口,我们有理由而且也有必要提出: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此其时也。

篇7:望岳古诗原文及赏析

望岳古诗原文及赏析

《望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词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赋予了泰山,泰山是天地间神秀之气的集中所在。泰山巍峨高大,山南和山北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判若早晨和黄昏。层层云霭雾气升腾,使我心胸激荡,凝神远望,目送山中的飞鸟归林。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在眼中是多么渺小。

[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那样用“崔

更多相关内容:

篇8:《望岳》古诗原文及赏析

《望岳》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出处】唐·杜甫《望岳》。

【意思】山上云气层出叠起,令人心 胸激荡,我极目远望,目送飞鸟归林。 决眦(zī):极力张大眼眶,形容极目远眺 或凝望。决,裂开。眦,眼眶。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上云雾层 出叠起,游人心襟开阔,极目远望的情 景。[例]正午的阳光特别绚丽,给俊秀 的青峰,蓊郁的绿树披上了金色的轻 纱,又把山谷里初升的薄雾染成紫黛, 渐远渐淡,终于同山色融成一片。此 时,心中默诵杜甫的“荡胸生层云,决眦 入归鸟”的诗句,不由发出会心的赞叹。 (韦翰《苗岭登高》)

【全诗】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岳:这里指东岳泰山。②岱宗:旧说泰山乃四岳所宗,泰山别称岱,故名。 《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③齐鲁:《史记·货殖列传》:“泰山之阳则 鲁,其阴则齐。”都在今山东境内。④造化:指大自然的创造化育。《庄子·大宗师》:“今 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钟:聚集。⑤阴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山之南水之 北为阳。割:分。⑥“荡胸”句:应为“层云生而荡胸”。⑦“决眦”句:应为“归鸟入而决 眦”。决眦,裂开眼眶。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弓不虚发,中必决眦。”也指张眼瞪视, 多用于表示愤怒。⑧会当:一定要。凌:升高、攀登。

【赏析】

如果有谁要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所有诗作的特点,那么 我就要说,你错了! 其实,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都有过青年人的朝气与 活力,而不是一开始就老成似老杜。老杜呢,他也曾经和李白一样,二十 几岁时曾度过一段“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在那样潇洒的日子里,我们的 诗圣杜甫,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无边的青春活力与朝气。这不,谁人不知 这首《望岳》,谁人不能脱口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呢!

如果您没有去过五岳之首“泰山”,请不要觉得遗憾,请轻轻闭上您的 双眼,随着我们诗人的缓缓低吟,挥动您想象的翅膀,去神游一回吧! 那 绝对会是令您终生难忘的经历。

当巍峨的、神奇秀丽的泰山蓦地映入您的.眼帘时,如果有人问您,泰 山究竟有多高呢?“齐鲁青未了”,我们的诗人这样描述。说到您的心坎 里了吧?可不?在古齐、鲁两大国的境外,我们还能清晰地望见横亘在那 里的泰山呢!

这是远望,还是近观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似乎特 别钟爱巍峨的泰山。看,阳光就让它有了十足的动感! 天色的一昏一晓 分割于山的阳面和阴面。一个“割”字,不仅恰切,而且极有韵味,写足了 造化之功、山势之高。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请睁大您的双眼吧,细细望去,山中云气 层出不穷,是不是让您的心神也随之荡漾了呢! 那投林还巢的鸟儿,可给 您的双目带来了不适?

还是且闭了眼,深呼吸一口纯净的泰山空气吧! 最妙的莫过于诗人 情感的抒写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处,因 为在那里,万千山峰将尽在脚下,尽收眼中! 那是一份怎样的豪情呢! 您 是否也感觉到了胸中豪情的涌动呢!

登山如此,做事如此,为人更应如此! 置

篇9:古诗望岳原文及赏析

古诗望岳原文及赏析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赏析】: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3、4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5、6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2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篇10:白居易《登乐游原望》赏析

白居易《登乐游原望》赏析

乐游园望

白居易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注释:

乐游园:又名乐游原、乐游苑,是长安的游乐胜地。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大雁塔东北。

曛(xūn):日落的余光。

霭(aǐ)霭:烟云密布的样子。

遗:抛弃、丢开。

垢(gòu)氛:指浊气。这二句意为人的耳目虽然暂时清爽开阔,但胸中抑郁不畅。

十二街:唐长安城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共十二街。

间(jiàn见):隔开。

心所亲:指志同道合者。

孔生:指孔戡,元和五年因受诬陷忧愤而死。

元九:指元稹。

谪(zhě)贬官。

荆门:县名,唐贞元间置,属江陵府。

可怜:可惜。

南北路:唐皇宫在长安城北,南北路指来往于皇宫的路。

高盖:肥马高车。借指高官权贵们。

鉴赏:

乐游园是唐都长安的游览娱乐胜地。唐代的诗人们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纪游咏作。但是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个人生活经历及当时心境的差异,有的是抒发对往事的感慨,有的则歌咏大自然的美妙。白居易来到此地,看到的却是一片天昏地暗,烟云笼罩的朦胧景色。他触景生情,联想到志士沉沦、小人猖獗的社会现实,写下了这首抒发不平之慨的《登乐游园望》。

首二句紧扣题目,“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诗人到此本是为了求得耳目清新,然而看到的却是黄昏一线夕阳的余晖。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晚于白居易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李商隐在游园时所作《乐游原》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盛唐以后,知识分子似乎都有一种夕阳西下,美好时光一去不返的穷途末路之感。因为乐游园是长安城中的最高点,所以游人往往要“四望”。而诗人“四望天日曛”,满眼皆是天日昏暗,烟云笼罩的景色,还与他“独上乐游园”有关。“独”字说明没有友人陪伴,孤单一人来此游赏,这是实写;但也令人联想到诗人孤标傲世,不与凡俗群宵小同流合污的品格。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之“独”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封建社会中,文人志士郁郁不得志,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无从施展自己的抱负,因此常有独自登高远望这一令人神伤之举。

下面的.诗句可以说是对“独上乐游园”之“独”作出的具体解释。诗人登上乐游园,“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可见他是从垢氛中走出来的,他的生活的环境充塞着各种污浊不堪的肮脏之气。此刻耳目虽得到暂时的清爽豁朗,但胸中仍有抑郁不畅之感。他看到高耸入云的天子宫阙;他看到长安街道上来回奔忙的车马;就是看不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孔戡、元稹都是诗人的好友,一个受诬忧愤而死,一个因弹劾贪官,触犯近臣,被贬到江陵。这些尽忠尽职的正直之士一个个惨遭不幸,可想而知奔走于皇宫内院的权臣高官们,都是些什么人。所以诗人最后发出了“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的不平之慨叹。以“何人”作结,既表疑问,又是感叹,显得含蓄蕴藉,“何人”看似疑问,而言外之意却显而易知。

这首诗是寄给好友元稹的,但却深深刺痛了权贵们。原因即在于此诗因景生情,巧妙自然,虽未明白指斥权贵们的恶行,但诗人摆脱污浊世界的孤傲形象却跃然纸上,两相对比,那些奔走于皇宫大道的得志小人不免卑劣可鄙,这正是本诗含蓄得体、讽刺巧妙之处。从结构上看,全诗都是从登乐游园所望见的“宫阙”、奔走于十二街的“车马”及“南北路”上的“高盖车”落墨,极其巧妙地把小人得志,志士沉沦的事实融于景色之中。清人薛雪评论说白居易的诗 “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一瓢诗话》),从此诗可见一斑。

篇11:白居易古诗浪淘沙原文翻译赏析

白居易古诗浪淘沙原文翻译赏析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这是白居易为妇女呐喊不平的名句,表现了诗人对封建时代下层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译文

我问这江潮和海水,哪里像郎君的深情和女子的心意。

男女互相埋怨的时候认为对方不如潮水守时有信,互相思念的时候才发觉海并不算深。

注释

①妾:古时女子的谦称。

②恨:埋怨,不满的情绪。《说文》恨,怨也。

赏析

在这首原调《浪淘沙》小词中,他又通过对一位思妇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的描绘,真实地表现了妇女对爱情的忠贞和悲惨的境遇。

发端二句,劈空发问:“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以水喻情,此为古诗所常见。在人们看来,汹涌澎湃而来去倏忽的潮水,与负心汉那狂热似火却须臾即逝的短暂之情多么相似;而那浩瀚永恒的大海,则正如痴情女那缠绵忠贞的爱的胸怀。可是,诗人笔下这位女子对此却不以为然,予以否定。在她眼中,江潮海水哪能与郎情己意相比呢?此言与众不同,一反常理,而反问句式更强调其意。一下紧扣人心,感到新颖奇特,不知何故:是水长情短,还是情深于水?急于得知答案。这样就为下文的申说发挥作好有力的铺垫。

紧承此意,转句即申说其由。“相恨不如潮有信”,以君、潮相比。潮水已是变化不定的了,但潮涨潮落,毕竟还有其定时,而君之离去,渺无归期,可见君不如潮,对比之下,更衬出君之薄情,令人相恨。同时,诗人在此化用了李益《江南曲》诗意:“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从而暗示出这是一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不幸女子,这种情况在中唐时极为常见。当时官府重商弃农,盐商和珠宝大贾成为一个特殊阶层,“姓名不在县籍中”,“不属州县属天子”,他们牟取暴利,生活豪奢,玩弄妇女,喜新厌旧,自然谈不上什么爱情专一。“商人重利轻离别”、“日日逐利西复东”,故商人妇便更要常受“来去江口守空船”之苦。了解这一背景可更深一层地理解此句之意。

既然君不如潮,则水就不似君情。意思本已很明白,似可就此住笔。然诗人意犹未尽,却翻空出奇,推出“相思始觉海非深”的妙句作结。短短七字,寓意深长,耐人寻味。首先,它在上句君情潮水相比君不如潮的基础之上,再分别从情与水两方面加以延伸,将妾心与海水相比,谓妾心深于海。同与水比,或不及,或过之,已自见出高下。而这两组对比又通过潮不如海这客观差异而相联系,使君情与妾心之间形成更鲜明突出的反差。可谓匠心独运,出人意料,极为夸张而形象地渲染出君之负心与妾之痴情,起到了进一步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其次,“相思”与上句“相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还巧妙地给我们展示出思妇那复杂微妙的心理。她既恨君不如潮,却又非李益笔下那位意欲“嫁与弄潮儿”的妇女一样泼辣决绝。而是相恨又无奈,恨罢仍相思,思与恨交织融合,难以区分。这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有助于突出其忠贞不渝,情深于海;另一方面也更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下层妇女孤立无援的不幸命运和深受残害的悲剧性格,因而更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在当时的罪恶制度下,她们除了默默的.忍耐、无望的期待之外,没有其它的选择。故作者所揭示的思妇心理,不仅有对负心汉的谴责,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讽谕。第三,“始觉”二字,说明君之薄幸、妾之深情都是在痛苦相思之中悟出,同时还照应了上联,说明那异于常理之问并非来无端绪,而正是相思女子久经失望折磨后之体验所得。这样,便充分地传达出无比深切的酸楚,凄婉动人。

由此可见,白居易诗并非只是如前人所批评的那样直露无隐。这首小词既借鉴民歌常见表现手法,质朴明快,天然无饰,而又言简意赅,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一位与琵琶女身世相同的思妇的复杂矛盾心理。含蓄深婉,怨而不怒,堪称民间词与文人词结合的典范。

【白居易古诗《乐游园望》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1.古诗《游园不值》原文及译文

2.田园乐原文及赏析

3.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4.秋望原文及赏析

5.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6.《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7.天津桥望春原文及赏析

8.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

9.望庐山瀑布原文及赏析

10.长安秋望原文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白居易古诗《乐游园望》原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