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青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青松》教学设计

2022-06-12 08:25:0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跟你拼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青松》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青松》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青松》教学设计

篇1: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青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诗选自陈毅同志的《冬夜杂咏》,全诗借写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赞颂坚强高洁品质。以“青松”为题,隐含所抒之情。

【教学要求】

德:初步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字词意思。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诗。

【教学方法】反复吟读,借助插图在说话练习中理解此诗。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谁会背诵?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写的。

2、板书课题:18青松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寺”是翘舌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细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想想诗句的意思。

2、引导理解诗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压:重压。

挺:直立而高耸。

且:而且

指名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结合看图,说说青松是怎样不畏严寒的。

学生练习读一、二两行。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洁”是什么意思?“高洁”呢?(高尚纯洁)

“待”是什么意思?(等待,等到)

“化”是什么意思?(融化)

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要想知道青松怎样高尚纯洁,请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

大雪融化后,青松又是什么样儿呢?请小朋友看图。

出示雪融化以后的青松图,指名说说这时修建青松的样子。

指导朗读。(要读出赞、自豪的感情)

3、练说全诗的意思。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4、小结全诗。

课文一、二两行写看到的景象,突出表现青松不畏严寒;三、四两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赞美了青松的高尚纯洁。

(板书:景不畏严寒情纯洁高尚)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

朗读。

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音。

大雪|压青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指名说说诗意。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 教学字形。

引导用熟字记生字。

艇--挺粗--且特--待优--化

“压”是“厂字头”,不要多加一点。

2 指导写法。

待、化:左窄右宽。

挺:要摆匀称。

3 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 读词抄词。(课后第三题)

2 给下面的字加个偏旁或字,再组词。

化--且--()青--()公--()

3 扩词。

高()()()青()()()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青松》教学设计]

篇2:二年级语文青松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青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字词意思。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诗;感受轻松的不畏严寒,纯洁高尚。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个性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感受青松的高洁。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看过青松吗?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青松的诗,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写的。

3、板书课题:18青松

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见教参及后附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时”是翘舌音。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说说你看到的是一株怎样的青松?诗中怎样写得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2、引导理解诗句。

(1)出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2)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的意思(压:重压。 挺:直立而高耸。且:而且)

指名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3)结合看图,说说青松是怎样不畏严寒的。

(4)学生练习读一、二两行。

(5)出示: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洁”是什么意思?“高洁”呢?(高尚纯洁)

“待”是什么意思?(等待,等到)

“化”是什么意思?(融化)

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要想知道青松怎样高尚纯洁,请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

(6)大雪融化后,青松又是什么样儿呢?请小朋友看图。

(7)出示雪融化以后的青松图,指名说说这青松的样子,与雪前青松比较,引导学生感受青松雪压不垮、苍翠挺拔、坚强不屈。

(8)指导朗读。(要读出赞、自豪的感情)

3、练说全诗的意思。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4、小结全诗。

课文一、二两行写看到的景象,突出表现青松不畏严寒;三、四两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赞美了青松的高尚纯洁。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韵文。

2、指导书写。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指名说说诗意。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 教学字形。

引导用熟字记生字。

艇--挺粗--且特--待优--化

“压”是“厂字头”,不要多加一点。

2 指导写法。

待、化:左窄右宽。

挺:要摆匀称。

3 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 读词抄词。(课后第三题)

2 给下面的字加个偏旁或字,再组词。

化--且--()青--()公--()

3 扩词。

高()()()青()()()

关于陈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很重要,对于学生理解青松有帮助。

对诗的理解先重视学生的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的理解才更能使文本与学生走近。

学习生字要重视创造性的方法。

教后反思

《青松》教学思路

昨天读了寒雨的《登鹳雀楼》的教学过程,很受启发。我想通过上一首古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所以我想在这一课的'教学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

一、初读古诗。

分组练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诗句。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朗读情况,可以派代表朗读,也可以小组一起读,由小组自己决定朗读形式。朗读之后可以师生一起点评,指出其中难读的字或纠正其中读错的字。

二、理解诗意。

小组交流,说说读懂了什么,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词,组内讨论。我想送给他们一些妙计:“看看图,想想意思。”“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联系你理解的句子,想想你不解的字词。”这些锦囊妙计我想在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送给他们。(打印在纸条上,藏在一个小钱袋里。)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我想孩子们对第一句的理解能结合图用自己的话来说,对于第二句的理解中,对“高洁”的理解一定有困难,我想可以利用课件给学生看雪化后的青松,说说雪化后的青松是怎么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到雪化后的青松更洁净苍翠。

三、有感情朗读、背诵

小组练习,通过点评让学生读出青松的“挺”“直”“高洁”。读的形式多样化(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在生动的朗读练习中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四、指导书写。

小组交流识字方法,着重对“挺”字的书写指导。

五、小练笔。

观察校园里的松树,写写外形,再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写自己的想法。

篇3:二年级语文《青松》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设计:

青松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棒

一、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青松》。

齐背。

二、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化:共四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写时要注意:笔顺,第三笔是撇,第四笔竖弯钩。右边是撇、竖弯钩。

压:共六笔。半包围结构。厂字头,下面是个土加一点。

挺:共九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第四笔是撇,不是横。第八笔是横折折撇,一笔写成。

2、其他要描红的字。

且:共五笔。独体字。第五笔“横”最长。它的上面部分要写得稍微宽一些。

待:共九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双人旁,右边是个“寺”。

雪:共十一笔。上下结构,上下两部分各一半。上面的雨字头的第三笔是横钩,不要写成横折钩。

2、描红练习。

三、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

1、在学习《登鹳雀楼》的时候,我们曾经讲过:通常读五言诗,每一行中间两次停顿,大都在第二、四字以后,但无论如何不能机械搬用,否则容易把关系紧密的词语拆开,反而影响了诗意的正确表达。根据这一点,请大家轻轻读《青松》,看看怎样处理停顿比较合理。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2、小结:讨论后的停顿处理。

3、研究朗读这首诗的基调:赞美青松。

4、练习朗读。指名朗读,评读。

三、背诵指导。

熟读全诗。

试背、默写,对照纠正。

高声吟诵。

四、课堂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篇4:二年级语文《青松》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第一课时

一、旧知导入

1、小朋友们一起背诵我们学过的识字5,谁能说一说,你对青松的了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相机板书)《青松》。

3、知道是谁写的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陈毅探母》,知道陈毅元帅对母亲十分孝顺,但是你们可能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文学修养特别高的诗人呢?今天,让我们从这首诗中了解他吧!

二、初读求正确、流利

1、小朋友们先听一听老师的朗读。教师范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再看看插图,你猜一猜这首诗写了什么?

2、你们想要读得好,那就从读准字音开始吧!

3、常规自读,圈画生字,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4、指名读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

5、多种形式朗读,强化字音,评价是否注意了诗的节奏。

三、学习生字

1、本课6个生字,“挺“字要具体指导,注意第四笔是撇,不是横,右边部分是“建字底”。其它字可采取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字形的。

2、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一读理解诗意

1、上节课,我们能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诗怎样写我们熟悉的青松的?请小朋友自己认真读一读,相信你有很多地方自己能读懂,实在不懂的一会儿你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2、学习第一二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看图释疑。

学生可能对“挺且直”不理解,可做如下引导:

请你先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厚厚的雪聚集在松枝上,这时的松树,是个什么样子?(松树笔直的站立着)

你能做个挺且直的姿势吗?

你的身上压着厚厚的雪,但是你却傲然挺立,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找生读,同桌间读。

听了你的读书,老师知道你读懂了这两句诗,加上你的想象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3、学习第三四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过渡:上面的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大雪重压下的青松,宁折不弯,多么可敬啊!我们接着读后两句,看看陈毅元帅又想到了什么?

(2)按前两句学法,学生提出问题,组织讨论释疑,

这两诗中的“高洁”一词学生有的可能理解,可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再集体补充。

(3)如果学生不理解,可以再次引导:冬天到了,许多树木都落光了叶子,松树怎么样呢?(树干笔直,树叶苍翠,这就是~高尚。)

看图:想想雪化之后松针的颜色会怎么样呢?(更加苍翠、碧绿,这就叫纯洁)

你就是大雪重压反而更加苍翠碧绿的松针,你现在带上这种感觉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你能用青松的口气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你想知道我们松树的高尚纯洁吗?冰雪马上就要融化,那时你再来看吧!)

4、讨论怎样停顿才能读出诗中的意思。

读一读,在什么地方停顿更能表现青松的“挺且直”和“高洁”呢?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找生读,再相互评价,然后男女生赛读。

二、再读体会诗人情感

1、小朋友知道这是陈毅元帅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吗?请你们读读《练习与测试》中“小资料”中的这段话。说说这里大雪指的是什么?(经济困难)青松指的是什么?(中国人民)

2、你现在就是面对困难威武不屈的中国人民,你可以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

3、请小朋友看一看127页的读读背背,图中是为了建立新中国,在敌人的屠刀下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烈士们,他们就像脚下的宁折不弯的青松,你还可以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

三、背诵再升华

陈毅的一首诗,我们反复读竟然有这么多的意思,让我们先来记住它吧!相信这首诗会激励你的一生。

四、作业

背诵《红梅》和《秋菊》。

篇5:二年级语文《青松》教案

一、初读古诗。

分组练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诗句。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朗读情况,可以派代表朗读,也可以小组一起读,由小组自己决定朗读形式。朗读之后可以师生一起点评,指出其中难读的字或纠正其中读错的字。

二、理解诗意。

小组交流,说说读懂了什么,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词,组内讨论。我想送给他们一些妙计:“看看图,想想意思。”“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联系你理解的句子,想想你不解的字词。”这些锦囊妙计我想在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送给他们。(打印在纸条上,藏在一个小钱袋里。)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我想孩子们对第一句的理解能结合图用自己的话来说,对于第二句的理解中,对“高洁”的理解一定有困难,我想可以利用课件给学生看雪化后的青松,说说雪化后的青松是怎么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到雪化后的青松更洁净苍翠。

三、有感情朗读、背诵。

小组练习,通过点评让学生读出青松的“挺”“直”“高洁”。读的形式多样化(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在生动的朗读练习中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四、指导书写。

小组交流识字方法,着重对“挺”字的书写指导。

五、小练笔。

观察校园里的松树,写写外形,再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写自己的想法。

篇6:二年级语文《青松》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青松》教学反思

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诗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词析句,往往对诗的意境领会不深。但是变换了角色,你就是诗人,你就处在诗中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力就会被激活,他们幼稚天真的话语,往往自然地把诗的意思吻合了。

(1)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初读古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诗句,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难读的生字,学生很有自信,读诗的积极性自然就上来了。并给学生自主权,让读的形式多样化(和同桌的小朋友两个人一组一行一行地读,也可以一句一句地读,或者一边看图一边读。)其实这也是一种方法指导:接下来了解学生读懂了什么地方时,学生就能从课题到每行诗句进行表达。

(2)其次,对于理解有困难的词语进行注重了让学生进入角色。“高洁”的`理解一定有困难,引导学生看图,看看雪化之后松树叶子的变化,有学生说出叶子是鲜亮鲜亮的,有学生说雪化后青松显得更加挺拔苍翠了。结合上课开始老师画的松树,我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作是一棵小松树--“大雪就是想压折你们,可是你们却坚强地与他较量,你们会说些什么?”孩子们的想象力就是丰富:“雪,你来吧!我正好用你洗澡呢?你被太阳晒化就会变成水,让我喝了,我会更漂亮、更坚强!”情感激发了,语言训练也恰倒好处。

(3)拓展阅读的环节证明孩子是可以在一节课上同步学习一组古诗的。效果比较好。

篇7:小学二年级《青松》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青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美观地书写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青松的品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美观地书写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青松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诗导入。

1、同学们学了很多的古诗,有些古诗的题目里面常常有这样一个字——板书“咏”。(生齐读)。

2、知道这个“咏”是什么意思吗?

3、是呀,诗人多感,看到眼前的景或物,就会产生许多这样那样的感受,有了感受就想表达出来呀,于是,一不小心就写下这么些诗来。还记得哪些古诗的题目里就有这个字?(齐背提到的这几首诗)

4、有些诗,题目中没有这个“咏”字,却也有歌咏之意。比如《望庐山瀑布》,

5、这么多的诗都是这样啊。我们虽不是诗人,可能也会有诗人想说说想夸夸想赞赞的冲动,比如,出去游玩的时候,你有过吗?

6、如果,老师在咏字前加上一个字——板书“冬”。(生连起来读“冬咏”)这回咱们把咏的范围定在冬天,你又想歌咏哪些景或物呢?

7、我们在识字五中学到的三种植物你们都提到了。怪不得人们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呢。今天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组新的诗,补充诗题——冬夜杂咏(生齐读)

8、《冬夜杂咏》是陈毅元帅在1960年写的一组诗的总题。里面包括三首诗,分别是《青松》、《红梅》、《秋菊》。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青松》。(板书诗题——青松)

二、初读古诗

1、(生齐读课题后问)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诗的眼睛,你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小问号呢?

2、既然有了问号,就自己读一读吧,诗中有几个新的生字朋友,我们可要读准它的名字。(生自由读古诗。)

3、小黑板出示古诗(生字用红粉笔标出)

4、谁来做小老师,带着大家学一学生字。

5、生字都认识了,谁来读一读古诗?(生读,师相机正音,重点指导读“挺且直”,读了好几遍)

6、真不错,没用老师教就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同学们都知道,诗要想读得好,就不仅是正确流利了,还要读出诗的韵味,也就是要读好诗的节奏诗的停顿。诗该怎样读,怎样停顿呢?同学们做老师,你们读,我来画。

7、再次练读,读得很有味。

三、潜心会意

1、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边读边想。

(生自由发言)

2、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大雪压青松”,这是怎样一场大雪呢?请同学们看书上的图。

3、虽然这是雪后的情景,但是从地上的雪我们也能猜想到,这雪下的时候,一定很(大),下的时间也一定很(长)。用一个成语来,这真是(鹅毛大雪)。下这么大的雪,气温一定很(低)。天一定很(冷)。你又想到了哪个成语呢?(雪窖冰天,冰天雪地)

4、是呀,就是在这样的天,这么大的雪压在青松身上。同学们再读这个“压”字,给你什么感觉?

5、理解得真好。这么沉的大雪压在青松的肩上,它又有何反应呢?

(青松挺且直)

6、青松是怎样挺且直的呢?谁愿做青松?

(请一生上台来演,生昂首挺胸,生评议。)

7、通过这么一演,你们都知道挺的意思了,挺就是——(挺起胸),直就是——(直起腰)。其实在这里,挺与直的意思差不多,可以说成同义词,中间用了一个“且”把两个字连起来。同学们再看这个挺字,什么旁?(提手旁)从这个偏旁也许我们还能想到,在挺起胸的时候,还应有一个动作,什么动作?(生用手拍胸),用手一拍这胸脯,挺就挺出这感觉来了,什么神情?(有信心,有勇气)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挺?

8、是呀,我们在取得了成绩,获得了成功的时候常常会挺起自己的胸膛。那青松是在什么时候挺的呢?

9、面对着大雪,青松没有惧怕。反而挺直了自己的.胸膛。这正应了写《蜡梅花》中的一句话——大雪当(生齐:棉袄),风来(生齐:挺胸膛)。记得《敕勒歌》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这里,也许我们可以改一下了——“天苍苍,雪茫茫,风吹青松(生齐:挺胸膛)。同学们,青松这一挺,挺出的是自信,挺出的是勇气,挺出的是一个微笑的强者,挺出的是一个钢毅的汉子。

10、面对着青松,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11、能把你的这种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读评前两行诗。)

12、我们再来看后两行,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刚刚就有同学说了“待到雪化时”的意思,就是等到雪融化了的时候,跟大雪压着时的青松相比,你觉得雪化之后,阳光照耀下的青松,又有哪些不同呢?

13、更干净了,就是洁,更挺了,就是高。又不仅仅如此。雪后的青松,被大雪压过,洗过的青松,在阳光下更绿了,更美了,更挺了,更有男子汉的气概了,也更加惹人喜爱了。这就是高洁。这就是松的高洁之处,不同于其它树木之处。

14、那现在你知道“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意思了吗?

(生说意思)(美读)

15、读了陈毅的这首《青松》,你对青松又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呢?

16、是呀,但愿我们像青松,在困难面前一样能挺出自信与勇气的青松。

(再读,练习背诵)

17、《冬夜杂咏》这个组诗中,还有两首,其中《秋菊》在我们的练习册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再学学这首诗。

四、学习生字

1、找出生字。(贴出生字卡)

2、由学生来教学生字,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待、化”左窄右宽。“挺”要摆放匀称。

3、师选择范写

4、生描红

五、作业

完成《习字册》

自选:

1、小练笔:观察松树,写一段话,可先写外形再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想法。

2、收集关于松柏的诗词,并记录下来,争取熟练地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美观地书写字词,默写古诗。

2、积累成语,并能运用。

3、阅读文章,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美。

教学重点:

巩固字词

教学难点:

积累成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

1、背诵课文

2、默写《青松》

二、积累成语

1、出示成语

不屈不饶

百折不饶

坚贞不屈

坚定不移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2、熟读成诵

三、阅读文章

儿歌《我最爱雪后的早晨》

1、自读儿歌,了解大意。

2、提问:雪后的早晨是怎样的景色?

我为什么最爱雪后的早晨?

3、感情诵读。

四、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和《补充习题》

篇8:《青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首诗选自陈毅的《冬夜杂咏》,全诗描写了大雪重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          象,赞扬了坚强高洁的品质。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时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          3、初步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质。教学重点:朗读、写字。教学难点:理解词句子的意思。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用具:青松图,录音。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学生            教师  时间一、初读句子,读准字音。1、生录音读。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3、个别认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放录音。 2、指导读出节奏。 二、再读诗句,理解诗意。1、逐句读读,看看图想想诗意。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讨论。   1、出示图片。 2、指导学生理解不懂得词句。如:抓住:“挺且直”来体会青松不怕压力、无比坚强的品质。后两句着重理解“高洁”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雪后阳光荣榜                                                                   普照、冰雪消融后,青松洁净苍翠的美好形象。  三、朗读、背诵。1、蝗录音朗读。2、自由练习朗读。3、个别朗读。4、小组比赛读。  5、练习背诵课文。  1、指导朗读,注意朗读时语速不宜过快。前两句要读得有力,表现青松的坚强气概。后两句语速可稍缓,读出赞美和自豪的感情。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练习书写生字。          2、独立完成练习。教学重点:书写生字。教学难点:独立完成作业。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学生              教师  时间一、复习导入。1、认读词语。2、背诵古诗。1、出示词语。 5’二、书写生字。1、自由识记生字。2、交流识记方法。  3、观察胜字在田字析中的位置。4、练习描红、临写。5、练习用生字组词。 1、重点指导识记以下生字:挺:注意生字的笔顺。待:注意是双人旁。2、师范写。3、师巡视指导。指出不足之处。   15’三、作业设计。1、抄写古诗。2、加偏旁组字组词。青(  )(         )寺(  )(         )衣(  )(         )3、写出你知道的和青松一样不畏严寒的植物。            18、青松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板书设计: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15’

篇9: 《青松》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出示青松图)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树?一起说出它的名字。(生说“青松”)跟老师一起写它的名字。(师板书:青松)谁能把这个词语读好?(指生读,“青”、“松”是后鼻音)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词。(生齐读)

2、小朋友们,你所了解的青松是什么样的?谁来介绍它?(指生交流)

小朋友们,这样的树你们喜欢吗?

3、有一位爷爷,他叫陈毅,他也很喜欢青松。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陈毅的课文,叫做――《陈毅探母》,从那篇文章中,我们了解到陈毅是一位――孝顺母亲的好儿子,没想到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呢。在一个冬天的夜晚,下着大雪,陈毅睡不着,他就到屋外去,看到灯光下的青松,就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动画,师配乐朗诵《青松》)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陈毅的这首《青松》(板书:18)

请小朋友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

1、请小朋友们把课本翻到116页,借助拼音自由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读)

2、(出示全诗,生字用红色的字)这些红色的字是本课的生字,你能读准吗?谁来试一试?(指一生读,相机评价)

3、如果你是小老师,你会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挺”是后鼻音)请你带大家读这个字。

4、让我们来齐读这些生字,读两遍。

5、小朋友们,字音读准了,诗句能读流利吗?自己练练。(生自由练读)

谁来试一试?(师相机评价)真不错,没用老师教就能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

6、同学们都知道,诗要想读得好,就不仅是正确流利了,还要读好诗的节奏。这首诗该怎样读,怎样停顿呢?小朋友们听老师读。(师朗读后标出停顿符号)你们也想来试试吗?自己先练练。

谁来读?(指生读)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三、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那么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你能不能自己读懂呢?请小朋友拿起书,轻轻地读一读,想一想。(学生充分自学)

2、(学生自学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

3、小朋友们讨论得很热烈,老师也想加入你们,和你们一起来交流。

冬夜里的这场雪下得大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生:很大,我从第一行中的“大雪”这个词语看出来的。)(出示大雪压青松图)

你们看,虽然这是雪后的情景,但从地面上的雪我们也能猜到,这雪下的时候一定很(大),下的时间也一定很(长),用一个成语来说,这真是一场(鹅毛大雪)。下这么大的雪,气温一定很(低),天一定很(冷),你又想到哪个成语?(天寒地冻、冰天雪地)

(2)再读读第一行,哪个字也让你感受到了雪的大?(生:压)

a、是呀,就是在这样的天,这么大的雪压在青松身上。这就是“大雪压青松”。(PPT出示“大雪压青松”,“压”用红字)(相机板书:雪压)“压”字,给你什么感觉?(指生说)

b、你们的感受这么真切!相信一定能读好这句诗。(出示第一行)

谁来读?(指生读,相机评价。)

让我们一起来读。

4、子们,这么沉的大雪压在青松的肩上(板书:雪压),它怕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青松挺且直”)

(板书:挺且直)

那谁愿做一棵挺且直的青松?(一学生上台,昂首挺胸,伸开双手)

通过这么一演,你们都知道挺的意思了,挺就是――(生接)直,在这里挺与直是同义词,中间用且字连起来。

我想问一问这棵青松:青松啊,寒冷的北风刮来,层层的大雪压在你的身上,感觉怎样?(指生说)

你害怕吗?(生:我不害怕。)

真是一棵勇敢的青松!大家愿不愿意也来做一棵勇敢的青松?

来,孩子们,咱们一起挺起胸,直起腰。齐读“青松挺且直”。(生齐读)

来,咱们可以拍拍胸脯,怎么样,感觉是不是更挺了?

师引读:青松们,大雪重重地压在你们身上,读――青松挺且直

大雪狠狠地压在你们身上,读――青松挺且直

大雪毫不留情地压在你们身上,读――青松挺且直

恩,老师看到了一棵棵不畏严寒、昂然挺立在风雪中的青松!(请学生坐下)

5、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蜡梅花》中的一句话――大雪当(生齐:棉袄),风来(生齐:挺胸膛)。同学们,青松这一挺,挺出的是自信,挺出的是勇气,挺出的是一个男子汉的气概。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读这两行诗。(出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6、小朋友们,太阳出来了,你们看,青松身上的冰雪怎么啦?(融化了)(板书:雪化)阳光照耀下说的青松是什么样的?谁来说一说?(指生交流)

7、是啊,冰雪融化后的青松,被大雪压过,洗过的青松,在阳光下更绿了,更美了,挺得更直了,也更加惹人喜爱了。所以陈毅爷爷不禁发出赞叹: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出示: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高洁“是高尚纯洁的意思。(板书:高洁)是陈毅爷爷对青松的赞美,小朋友们,如果你是诗人,你要赞美青松的什么?(指生交流)

8、小朋友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青松高尚纯洁的品格?自己先练练,谁来读?谁再来?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9、小朋友们,此时此刻青松在大雪的重压之下,不怕严寒,毫不畏惧,仍然苍翠挺拔,你想对它说什么?(指生说)

10、来,孩子们,把你想说的话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出示全诗)自己先练练,谁来读?(指名读。师相机评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青松的挺拔,读出青松的高尚纯洁,读出对它的赞美之情。(生齐读)

11、让我们把青松的形象牢牢印在心里吧,能背诵吗?先试试。谁来背?(指生背)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一起来背诵。(学生齐背)

真好,老师看到的是一棵棵坚强的松树。

孩子们,今天我们只用一节课的时间学了陈毅的《青松》,其实,关于青松、关于陈毅,还有很多的故事,这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去领悟。希望小朋友都能像青松一样(教师顺手在板书上连线,成为青松图)拥有高尚纯洁的品格,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永远做生活的强者。你们能做到吗?

四、指导写字

1、小朋友们今天诗句读得好,背得好,老师相信今天的字一定写得更好。(出示生字)老师指,你们读。

2、谁想来当小老师,教教小朋友们,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指生交流)

3、指导“压”。

你是怎么记住这个生字的?和那个字有点像?(庄)

这个小点可真调皮,和我们玩捉迷藏,躲到哪里去了?

不过我们小朋友可是火眼金睛,一下子把它给逮住了。

写这个字的时候,还有注意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小手拿出来和老师一起写。

4、指导“挺”。

本课的生字里,最难写的要数“挺”了。让我们首先来看看“挺”的字形结构。“挺”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左边的“提手旁”要让出一些地方给右边。这个字的笔画比较多,看一下,哪一部分容易写错啊?可千万别写成“延”啊。

写这个字的时候要先写两边,再写中间的建字底。谁知道“挺”的笔顺?(指生说)好,伸出你们的小手,跟老师一起写。(师边写边说要点)

5、最难写的字都已经解决了,其它几个字通过自学,一定能写漂亮。请小朋友们打开《习字册》完成“挺”“压”的描红、仿影、临写。

篇10: 《青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美观地书写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青松的品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美观地书写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青松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诗导入。

1、同学们学了很多的古诗,有些古诗的题目里面常常有这样一个字――板书“咏”。(生齐读)。

2、知道这个“咏”是什么意思吗?

3、是呀,诗人多感,看到眼前的景或物,就会产生许多这样那样的感受,有了感受就想表达出来呀,于是,一不小心就写下这么些诗来。还记得哪些古诗的题目里就有这个字?(齐背提到的这几首诗)

4、有些诗,题目中没有这个“咏”字,却也有歌咏之意。比如《望庐山瀑布》,

5、这么多的诗都是这样啊。我们虽不是诗人,可能也会有诗人想说说想夸夸想赞赞的冲动,比如,出去游玩的时候,你有过吗?

6、如果,老师在咏字前加上一个字――板书“冬”。(生连起来读“冬咏”)这回咱们把咏的范围定在冬天,你又想歌咏哪些景或物呢?

7、我们在识字五中学到的三种植物你们都提到了。怪不得人们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呢。今天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组新的诗,补充诗题――冬夜杂咏(生齐读)

8、《冬夜杂咏》是陈毅元帅在1960年写的一组诗的总题。里面包括三首诗,分别是《青松》、《红梅》、《秋菊》。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青松》。(板书诗题――青松)

二、初读古诗

1、(生齐读课题后问)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诗的眼睛,你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小问号呢?

2、既然有了问号,就自己读一读吧,诗中有几个新的生字朋友,我们可要读准它的名字。(生自由读古诗。)

3、小黑板出示古诗(生字用红粉笔标出)

4、谁来做小老师,带着大家学一学生字。

5、生字都认识了,谁来读一读古诗?(生读,师相机正音,重点指导读“挺且直”,读了好几遍)

6、真不错,没用老师教就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同学们都知道,诗要想读得好,就不仅是正确流利了,还要读出诗的韵味,也就是要读好诗的节奏诗的停顿。诗该怎样读,怎样停顿呢?同学们做老师,你们读,我来画。

7、再次练读,读得很有味。

三、潜心会意

1、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边读边想。

(生自由发言)

2、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大雪压青松”,这是怎样一场大雪呢?请同学们看书上的图。

3、虽然这是雪后的情景,但是从地上的雪我们也能猜想到,这雪下的时候,一定很(大),下的时间也一定很(长)。用一个成语来,这真是(鹅毛大雪)。下这么大的雪,气温一定很(低)。天一定很(冷)。你又想到了哪个成语呢?(雪窖冰天,冰天雪地)

4、是呀,就是在这样的天,这么大的雪压在青松身上。同学们再读这个“压”字,给你什么感觉?

篇11:青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字词意思。

3、初步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初步体会青松的品格。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兴趣

1、出示青松图片,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

2、板书:青松

你们见过青松吗?你认识的青松是怎样的?

出示:“松竹梅岁寒三友”指导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3、你们喜欢青松吗?陈毅爷爷也非常喜欢青松,你们知道陈毅爷爷吗?

陈毅爷爷不但会带兵打仗,还非常有才华。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大雪纷飞,陈毅披着衣服走到屋外,看到灯光下的青松,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师饱含深情朗读古诗)

二、初读古诗求流利

1、生自由读古诗,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谁来做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读生字。

3、诗中的生字都认识了。读古诗肯定不成问题了,谁来试一试?

学生朗读,师相机正音。

4、要想读好诗,不仅要正确流利,还要读出韵味,也就是要读好诗的节奏诗的停顿。那么这首诗该怎样读出它的节奏和停顿呢?你们做老师来读,我来画好吗?(生读师画)

再次练读,读出诗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会诗意

小朋友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读多了,自然就领会其中的意思了。刚才我们已经把这首诗读了好多遍了,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1、 自由读读,边读边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再互相说一说。

2、指名回答,你读懂了哪一句,就先说哪一句,不懂的句子或词儿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

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这是怎样一场大雪呢?看图想象一下大雪的场景,指名学生说。

是呀,那雪多大呀!每片雪花儿都有鹅毛般大,不一会儿,世界就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我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积雪一定--(很厚很厚),天气一定--(很冷很冷)。

可是,就在这冰天雪地里,在这寒风暴雪里,却挺立着一棵--青松。(指第一句)谁来读好这一句诗?(指名读。读出雪很大,天很冷,雪压在身上很重的感觉)

这么重,这么厚的雪压在身上,青松有什么反应呢?(生:青松挺且直)

青松是怎样“挺且直”的呢?谁愿意做青松?(学生表演)

通过这么一演,我们都知道了,挺就是--(挺起胸),直就是--(直起腰)。其实在这里“挺”和“直”意思相近,中间用“且”连接起来,“且”就是而且、并且的意思。

让我们也来学学青松,把胸挺起来,把腰直起来!挺直腰板,你们看起来多有精神多自信啊!想想,你们曾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么自信地昂首挺胸的呢?

是啊!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多让人骄傲呀!这是自豪地“挺直”、自信的“挺直”呀!而青松呢?它是在什么情况下仍然“挺且直”的呀?

在狂风暴雪里,在冰天雪地中,青松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时还挺直自己的身体,这种“挺直”多么不容易、多么令人敬佩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第一句。

闭着眼睛再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一棵怎样的青松?你想对它说什么?

说得好!风雪有什么可怕!困难在勇敢者的心中,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寒风吹不倒!大雪压不弯!昂首挺立于风雪之中,这就是青松!让我们都做一名勇敢者,一起再来读好这一句诗!

4、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我们再来看后两行,刚刚就有同学说了“待到雪化时”的意思,就是等到雪融化了的时候,跟大雪压着时的青松相比,你觉得雪化之后,阳光照耀下的青松,又有哪些不同呢?

生:雪化后的青松更高。

生:雪化了之后,青松一定更绿了。

生:青松一定更好看了。

生:青松在阳光下可能还闪着光。

生:雪化了之后,青松一定挺得更直了。

生:被雪洗过的青松,可能更干净了。

师:更干净了,就是洁,更挺了,就是高。又不仅仅如此。雪后的青松,被大雪压过,洗过的青松,在阳光下更绿了,更美了,更挺了,更有男子汉的气概了,也更加惹人喜爱了。这就是松的高洁之处,不同于其它树木之处。

师:那现在你知道“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意思了吗?学生说。

四、总结拓展激情感

孩子们,读了陈毅的这首《青松》,你对青松又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呢?

生:青松不怕寒冷,不怕大雪压,真叫人佩服。

生:青松被大雪压着,还挺得那么自信,那么勇敢,真厉害。

生:我也要向青松学习。

生:青松在困难面前,一点也不害怕。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的五十年代,中国连续三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的大部分田地都收不上来粮食。没有粮食可以吃,这让无数的中国人民,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可是,坚强的中国人民没有害怕,没有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很快地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期。

师:此时,你想说什么吗?你觉得中国人民怎么样?

生:中国人民真了不起呀!

生:中国人民真坚强呀!

生:中国人民不怕困难,不管多苦,都是勇往直前的!

师:是呀!中国人民面对困难,毫不屈服,多么坚强,多么了不起呀!不就像这高尚、纯洁的青松嘛!于是,在1960年的那个冬天,陈毅爷爷提笔写下了《青松》这首诗--(师生齐读)。

师:这首诗赞美的是勇敢的青松,更是坚强的--生齐答:中国人民!

其实,陈毅爷爷不仅仅一首《青松》来鼓励和赞扬中国人民,《青松》只是他写的《冬夜杂咏》中的一首,另外还有许多首,比如《红梅》和《秋菊》(出示小黑板),小朋友们有兴趣课后再读一读。

五、教学生字助默写

教学生字,重点指导:压、挺

六、作业超市求巩固

1、背诵默写古诗

2、读《红梅》、《秋菊》

3、写几句话,赞美你心目中的青松。

附板书:

青 松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青松--教学设计]

篇12:《青松》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青松》描写了大雪重压之下的青松坚挺劲直的形象,赞颂了坚强高洁的品格。

全诗共两行,前两行描绘了一幅“青松斗雪”的图画。漫天飞雪,气势汹汹,不但没有使青松屈服淫威,反而愈挫愈奋,挺而且直。插图中有一小株顽强生长在峭壁石缝中的横生松,厚雪戏谑,毫不畏惧。宁折不弯的气势怎不叫人素然起敬。三四行则言志抒情,艳阳高照之日,大雪势必消融于无形,青松则更加苍翠欲滴。

学情分析:

学生对雪压青松这种自然现象比较熟悉,有背诵古诗和学习《登颧雀楼》的基础上,通过诵读,能够完成对诗的初步感知。但是,对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挺且直、高洁”可能理解起来有难度。对诗人的志与情的领悟更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

教学设想:

这首诗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赞颂自然意义的青松、二是赞颂精神意义上的青松。本课的教学如果能达到疏通诗意,结合生活实际与插图,通过诵读体会到青松的纯洁高尚这一层次,可以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考虑到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高林生老师曾经提到:在他们的已知上起步,尽可能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走向未知;所以在设计时,做适度的整合,充分利用时代背景,读读背背中的情境图及教师的导语,激发、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力求达到与作者共鸣的效果,从而深入挖掘诗意,使学生的诵读积累变得更加有意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诗。

教学难点:反复吟读,借助插图在说话练习中理解此诗。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旧知导入

1、小朋友们一起背诵我们学过的识字5,谁能说一说,你对青松的了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相机板书)《青松》。

3、知道是谁写的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陈毅探母》,知道陈毅元帅对母亲十分孝顺,但是你们可能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文学修养特别高的诗人呢?今天,让我们从这首诗中了解他吧!

二、初读求正确、流利

1、小朋友们先听一听老师的朗读。教师范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再看看插图,你猜一猜这首诗写了什么?

2、你们想要读得好,那就从读准字音开始吧!

3、常规自读,圈画生字,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4、指名读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

5、多种形式朗读,强化字音,评价是否注意了诗的节奏。

三、学习生字

1、本课6个生字,“挺“字要具体指导,注意第四笔是撇,不是横,右边部分是“建字底”。其它字可采取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字形的。

2、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一读理解诗意

1、上节课,我们能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诗怎样写我们熟悉的青松的?请小朋友自己认真读一读,相信你有很多地方自己能读懂,实在不懂的一会儿你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2、学习第一二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看图释疑。

学生可能对“挺且直”不理解,可做如下引导:

请你先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厚厚的雪聚集在松枝上,这时的松树,是个什么样子?(松树笔直的站立着)

你能做个挺且直的姿势吗?

你的身上压着厚厚的雪,但是你却傲然挺立,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找生读,同桌间读。

听了你的读书,老师知道你读懂了这两句诗,加上你的想象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3、学习第三四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过渡:上面的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大雪重压下的青松,宁折不弯,多么可敬啊!我们接着读后两句,看看陈毅元帅又想到了什么?

(2)按前两句学法,学生提出问题,组织讨论释疑,

这两诗中的“高洁”一词学生有的可能理解,可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再集体补充。

(3)如果学生不理解,可以再次引导:冬天到了,许多树木都落光了叶子,松树怎么样呢?(树干笔直,树叶苍翠,这就是~高尚。)

看图:想想雪化之后松针的颜色会怎么样呢?(更加苍翠、碧绿,这就叫纯洁)

你就是大雪重压反而更加苍翠碧绿的松针,你现在带上这种感觉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你能用青松的口气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你想知道我们松树的高尚纯洁吗?冰雪马上就要融化,那时你再来看吧!)

5、讨论怎样停顿才能读出诗中的意思。

读一读,在什么地方停顿更能表现青松的“挺且直”和“高洁”呢?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找生读,再相互评价,然后男女生赛读。

二、再读体会诗人情感

1、小朋友知道这是陈毅元帅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吗?请你们读读《练习与测试》中“小资料”中的这段话。说说这里大雪指的是什么?(经济困难)青松指的是什么?(中国人民)

2、你现在就是面对困难威武不屈的中国人民,你可以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

3、请小朋友看一看127页的读读背背,图中是为了建立新中国,在敌人的屠刀下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烈士们,他们就像脚下的宁折不弯的青松,你还可以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

三、背诵再升华

陈毅的一首诗,我们反复读竟然有这么多的意思,让我们先来记住它吧!相信这首诗会激励你的一生。

四、作业:背诵《红梅》和《秋菊》。

[《青松》教学设计]

篇13: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狐假虎威”的寓意。

2 认读文中2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掌握多音字“闷”。

3 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认读文中20个生字并朗读理解韵文是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是难点。

教学方法:故事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头饰、布景、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正确熟练地朗读、背诵课文。旁记:

2 学习生字识字形。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小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习<狐假虎威>(板书:<狐假虎威>)这一课的2比较少,通过预习,认识了没有?好.现在我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生字读正确。(指名读课文。老师纠正了“呀”读音,告诉小朋友,在课文中应读第一声,并领读,另外告诉小朋友,“纳闷”的“闷”应当儿化。

二、学习课文

1、小朋友读的不错,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小朋友一定很喜欢,谁能看着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师出示图画)小朋友自己先练习说一下。

2、谁来给大家说说呢?(学生到前台给大家讲故事)

3、(表扬学生讲的不错。)谁能用一句话来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别看讲的少,课不那么容易啊!大家可以默读一下课文,想一想。

(学生默读)仔细读课文,课文中有一句话就把这个故事的内容概括出来了,也就是说,把“狐假虎威”的意思说出来了,谁能找到,请划下来。

4、根据回答出示:“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你能不能将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意思把话说出来。(学生回答)

5、是的。这句话就是“狐假虎威”的意思,这样看来,“假”在这里的意思就是

(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6、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借”的意思)

7、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查字典)

(生回答)

8、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下面我们认真的读一读这个故事,要读得正确、流利、读出感情。(指名读第一节)

(1)、生读: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它逮住了。

(2)、“窜”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语吗?

(3)、学生可能回答“跑”。师问:为什么不用“跑”呢?我们再来请教一下字典先生,看看“跑”和“窜”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查字典)

(4)、学生回答:逃跑、乱跑

(5)、那么在这里是乱跑还是逃跑呢?(是逃跑)理解了,老虎来了,狐狸紧张不紧张(紧张)大家再读一读,看谁能大家感到紧张。(自读后指名读)

9、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3-6小节,看谁读懂了,怎样读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学生读的时候,师板书:骨碌扯蒙

(1)、“骨碌”是什么意,谁懂了?能做个动作给老师看吗?(学生可以自己做做动作)(请其中一个做有趣的学生上台给大家表演一下,师在一旁读“狡猾的狐狸眼睛骨碌一转。)

(2)、这就是“骨碌”的意思,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狐狸在想注意,在想点子)

(3)、是的。“扯着嗓子”的“扯”懂吗?(老师说,边用手做出“拉”的动作)

(4)学生可能会被老师的动作觉得是“拉”的意思。

(5)、不错,那“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是什么的呢?(拉嗓子)把嗓子拉长?(边做动作把喉咙拉长)这受得了吗?想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学生读句子)读懂了吗?是把什么拉长?(把声音拉长)

(6)、对就是把声音拉长,狐狸告诉老虎,我不怕你,最后一个“我”字要拉的长一点,而且要读出问的语气。注意“我”后面是一个问号。(学生再读,师范读,齐读,)

(7)、第四节狐狸说的一段话很难读,大家看看,怎样读,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把老虎蒙住。(学生读)

指名读: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的命令。我看你多大胆子。(注意在学生朗读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声音读大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要将自己的表情放进去)

师范读,学生练读。

(8)、一生上台读。师:你想,老虎把你逮住了,(动作抓住学生的肩膀)你不能把老师蒙住的话,你就没命了。(该生朗读如果不佳的话,就可以再请一位读一读)

(9)、你胡说,我是森林之王,我又没有到退休的年龄,老天爷怎么不让我当大王了呢?你的话我不信!

(10)、暗示学生接下去说:不信,我带你到森林深处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说完后老师松手)

小结:下节课我们就跟狐狸到森林去走一走,现在休息一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读得真好,特别是那位学生学狐狸蒙老虎的话,口气大,又神气。连我都被蒙住了。现在,咱们接着往下读。下面7、8两节就是写他们到森林去的情景。这两节写的故事表演一下。要想演好,必须要先读好他们。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课文,老师板书: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2、现在请五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狐狸,、老虎、小兔子、小野猪、小鹿。其他的小朋友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学生根据书上的内容进行回答)

3、这两位导演读书很认真,,那么小兔啦,野猪啦、应在什么地方?(应该在森林深处,要站的远一点。)

4、看来小朋友读书很认真,都是出色的导演,下面请意味小朋友读7、8两节,由五位扮演动物的小朋友表演。(一生朗读,“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的走,“老虎”在其后东张西望。)

5、问;老虎,你在东张西望些什么?(学生回答)

(学生继续表演,小动物看到了老虎就呀地一声,撒腿就跑。

6、问:(鹿)你为什么跑,怕谁呀?

7、请学生进行评价。

8、看了表演,我想,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一些词都明白了。小朋友再读的时候一定会读的特别有感情。大家读。(学生读课文)

9、小朋友,看到小动物们逃走了,它会怎么想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所以我们讲老虎(受骗了)(板书:受骗)

10、齐读最后一节。(学生读)

小朋友,《狐假虎威》是个成语,直到现在,人们说话的时候些文章的时候还经常运用成语。请看下面一段话:出示:

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

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的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

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的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提示:谁借着谁的威风……)

我教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的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学生1:我不喜欢狐狸,因为它太狡猾,专门骗人。(常规思维)

学生2:我也不喜欢狐狸,因为它自己没本事,靠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常规思维)

学生3:我喜欢狐狸,因为它很聪明。(求异思维)

教师:(作惊吓状)你和别人想得不一样,狐狸明明在骗老虎,只能说它狡猾,为什么说它聪明呢?(重视求异,培养创新)

学生3:因为老师以前教育过我们,遇到坏人相威胁我们时,如果我们打不过它,可以智斗。老虎想吃狐狸,狐狸打不过它,就用智慧战胜了老虎,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所以我说它很聪明。(能联系生活,许多学生听了连连点头。)

教师:你真聪明,说得也很有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坏人,也应该像狐狸一样用智慧战胜他们,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是大家记得《狐狸与乌鸦》这课吗?能说那只狐狸聪明吗?(新旧联系,巧妙迁移,对比理解。)

学生:(齐说)不能,那叫狡猾。

教师:为什么?

学生4:因为它靠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食物。

学生5:因为它不劳动,骗乌鸦嘴里的肉吃,害得乌鸦没食物给孩子吃。

教师:(总结)大家说得真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千万不要学狡猾的狐狸去骗人,这样才是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1、出示生字:威派爪吓寻抗狐胆借假兽

2、找找这些字的字型结构:

左右结构:派吓抗狐胆借假

上下结构:寻兽

半包围结构:威

独体字:爪

3、同桌自己讨论说说如何记忆这些字。

4、进行书写指导

“派”和“旅”的右边的区别

“狐”和“爪”的区别

5、学生进行区别、临摹。

二、口头作业

1、( )头摆( ) 东( )( )望

( )气( )现 狐( )虎( )

2、比比组词

派( ) 爪( ) 胆( )

旅( ) 瓜( ) 但( )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14: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生词,注意积累,赏析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和想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同学们,每当春姑娘到来的时候,她的使者--燕子(板书课题)就会从南方赶来,你看到过吗?在你眼中,燕子像什么呢?

2.我们再来看看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眼中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了课文之后,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你想不想看到的东西?请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自读要求:

(1)读课文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每个生字;

(2)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意思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用;

(3)组员轮读课文(每人一节),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

(4)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小组成员听。读后其他组员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4.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三、小组研读

1.这是一篇经典散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非常美,美在以下四个方面。

(1)出示:外形美 春之美 飞行美 歇息美

(2)你们小组最想研读那一方面的美?(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2.出示研读方法:

(1)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3)小组交流补充;

(4)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练读。

3.学生研读,教师巡视并参与研读。

四,汇报交流

(一)汇报交流“外形关”

1.研究外形美的小组汇报。

(1)燕子的外形美在哪儿?

(2)你们从哪些词句读出了这种美?01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成员评价。

2.练习。

出示:一身( )的羽毛,一对( )翅膀,加上( )的尾巴,凑成了( )的小燕子。

(二)汇报交流“春之关”

1.研究“春之美”的小组汇报。

(1)这一节通过哪些景物来展示春之美?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你们认为哪些词句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3)最后一句写小燕子对表现“春之美”有什么作用?

(4)这一节的四句话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篇15: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二年级语文第21课《鸟路》。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学习课文,想象自己心中鸟路的样子。

4、在识字、朗读过程中感悟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感悟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配乐朗诵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一段音乐,说说喜欢歌曲里的动物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鸟的文章。

板书课题:鸟路。

二、初读课文:

1、想听老师读一读吗?(老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找出生字。)

2、这么美的课文你们想读吗?那咱们就来分组读课文,完成老师交给你们的任务:

(1)、找出自然段。

(2)、小组内齐读或组内轮流读课文。

(3)、认读生字,找出不懂意思的词语,小组内互相讨论。

4、检查小组初读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词。

傍晚、彩霞、彩虹、芙蓉、面包屑

(2)、说一说,都有那些鸟飞来吃面包屑了?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涵。

1、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2、指名读。请人评一评,说说他哪里读得好。

3、第三、四、五自然段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要指导读出惊讶、赞美的语气。注意“啊”、“瞧”的读法。

4、结合生活,“彩霞”与“芙蓉鸟”对比,突出文中的“变”字。

5、课间休息:师生一起玩“咬尾巴”的游戏。

比如:白鸽属于鸟类,乌鸦也属于鸟类……

6、全班齐读课文。

看板书,小结全文。

四、拓展。

1、你觉得还会有什么鸟飞来,他们会铺成一条什么样的小路呢?

2、假如你也住在那片树林里,你会怎样和小鸟们相处呢?

篇16:《青松》的教学设计

《青松》的教学设计

这首诗选自陈毅同志的《冬夜杂咏》,全诗借写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赞颂坚强高洁品质。以“青松”为题,隐含所抒之情。

德:初步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字词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诗。

反复吟读,借助插图在说话练习中理解此诗。

课文录音,教学挂图。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谁会背诵?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写的。

2、板书课题:18青松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寺”是翘舌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细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想想诗句的意思。

2、引导理解诗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压:重压。

挺:直立而高耸。

且:而且

指名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结合看图,说说青松是怎样不畏严寒的。

学生练习读一、二两行。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洁”是什么意思?“高洁”呢?(高尚纯洁)

“待”是什么意思?(等待,等到)

“化”是什么意思?(融化)

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要想知道青松怎样高尚纯洁,请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

大雪融化后,青松又是什么样儿呢?请小朋友看图。

出示雪融化以后的青松图,指名说说这时修建青松的样子。

指导朗读。(要读出赞、自豪的感情)

3、练说全诗的意思。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4、小结全诗。

课文一、二两行写看到的景象,突出表现青松不畏严寒;三、四两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赞美了青松的高尚纯洁。

(板书:景不畏严寒情纯洁高尚)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

朗读。

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音。

大雪|压青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诗意。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引导用熟字记生字。

艇--挺粗--且特--待优--化

“压”是“厂字头”,不要多加一点。

2指导写法。

待、化:左窄右宽。

挺:要摆匀称。

3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词抄词。(课后第三题)

2给下面的字加个偏旁或字,再组词。

化--且--()青--()公--()

3扩词。

高()()()青()()()

篇17:二年级语文《青松》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青松》评课稿

记得去年在市电教课上听过刘老师的一节《谈礼貌》,那时刘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年非常幸运能和刘老师在一个年级组,今天非常有幸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青松》。《青松》选自于陈毅元帅的《冬夜杂咏》,全诗借写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赞颂坚强高洁的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教学我一直感到无从下手。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豁然开朗,倍受鼓舞。

刘老师一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青松的轮廓让孩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接着让孩子说说在你的印象中青松是什么样的?联系实际,让孩子对青松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这节课中有很多亮点:

一、朗读多样、读中感悟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由于诗歌与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教学中刘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提出了“诗句不仅要读准确,还要读出韵味”,并指导学生边读边画,让学生读诗歌时更有韵味。在教学时刘老师还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随着文字的流淌,细细的品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二、品词析句,感悟真情

刘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

如抓住第一句中的`“压”这个字,刘老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图片,感受雪下得非常的大,天气非常的冷,再让学生体会这儿的“压”,孩子们就很容易感受到这不是一般的压,而是重重的压。

在学习第二句时刘老师抓住了“挺”这个字,并且还让孩子上台表演这个动作,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会感悟到了在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

在学习后两句时,刘老师抓住了“高洁”这个词,在教学中刘老师出示了大雪之后的青松图片,通过比较雪压着青松与雪化时青松有什么不一样来体会青松坚强高洁的品质。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诗,单从字面上理解并不难,但要从中体会到青松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那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了。刘老师还在课的结尾做了一些拓展,讲解了中国当时的背景环境,加深了孩子对青松的理解。补充了《冬夜杂咏》中两首借物喻人的诗:《红梅》、《秋菊》,让孩子们体会了借物抒情、借物喻人这种手法。

篇18:二年级语文教案:《葡萄沟》教学设计

一、纵观全局解教材

《葡萄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11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家乡”。本课围绕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园“五光十色”,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色鲜味甜”五个方面来说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二、心明眼亮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识字、阅读和思维能力,但自主感悟能力薄弱,体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意境美还需加强。因此,需有形象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形式。

三、大处着眼知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认知发展需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巩固识记“种葡萄、好客”等四个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并会仿写句子,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3.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四、匠心独运巧施教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并会仿写句子,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是: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将教法学法确定为:以情境创设法、朗读训练法、图片展示法为主,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法、句子训练法为辅。学生用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得到真实的情感感知。

五、潜心研读说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本节课是在第一课时识字写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上课伊始,我会播放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跳一小段维吾尔族舞蹈。并说“我这个维吾尔族老乡又来了,这节课就由我带领你们继续游览我的家乡葡萄沟,还记得我的这些小伙伴吗?”由此,本节课在复习词语后,以介绍“我的家乡—葡萄沟”为线索展开。这一情景的创设,旨在突出单元主题,激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热情,为更好地学习下文做铺垫。

(二)抓住词句,深入研读。

当小游客们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积极参与到游览行列中时,我会请他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想一想你最喜欢葡萄沟的什么,我们就先去参观。学生会找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句子)

充分用好课文插图,能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时,我及时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带领学生入情入境,通过“茂密、展开、一个个、绿色的凉棚”等词语,用男女生读、齐读、做手势读等方式充分朗读,感受种植的葡萄之多。然后请小游客们跟随我的脚步赶紧钻进这葡萄架下来说一说感受,他们不自觉地带着表情回答:“凉爽、真凉快、太舒服啦”等等词语。学生在积累了词语的同时还能够用真实的游览感受把这句话读得舒展、清新。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请小游客们抬头看,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

在这里,我借用维吾尔老乡身份向学生展示鲜美的葡萄,着重引导学生品读两个关键词。一是再次借助这一插图,用“一串串”与“一大串一大串”比较,体会葡萄之多,并进行朗读训练。二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猜测“五光十色”的意思。当学生单单理解成颜色非常多时,我运用换词法和用“光”字组词法来体会此处主要讲葡萄品种多,品质好。再进一步感受朗读。

接着我会设置这样一道关卡:我的家乡不但葡萄好吃,盛产的葡萄干可诱人啦!谁能把下面这个任务完成的最好就可以尝一尝。(课件出示题目)

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用“有……”的句式列举事物,将特点写具体。我还会让学生借助语文园地三“识字加油站”中学过的词语同桌练说,实现生生参与,锻炼仿写句子能力。

当然,扮演维吾尔族老乡的我会把葡萄干慷慨地分给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并让大家猜一猜这么饱满的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从而带领学生到带有“我”的家乡民族特色的阴房参观,播放介绍葡萄干制作过程的微视并根据提示词说一说过程。学生在切身的体会后就自然而然的将这一段话读得绘声绘色了。

最后,我抓住时机,出示插图,课堂再次响起音乐。请几位学生来“我家”做客,我们一起舞蹈,分发葡萄干。这时,学生的情绪会十分高涨。我相机请同学读一读描写维吾尔族人民热情的句子来夸夸我,学生们在这种气氛下就能抓住“准、吃个够”读重音来表达赞美之情了。

(三)拓展升华,拨动情弦。

游览即将结束了,我会这样和学生们讨论交流:“大家欣赏了我美丽的家乡葡萄沟,你能说一说感受吗?是呀!所有来过我们葡萄沟的人,都会由衷地发出赞叹——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你能夸夸我的家乡吗?(指名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你们能一起夸一夸我的家乡吗?”(齐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紧接着我会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家乡很美,我很爱它。你能说一说你的家乡吗?”此时,学生通过之前的情感积累会各抒己见,纷纷抢答。

(四)指导写字,融会贯通。

在语文课中,每天要安排十分钟的写字时间,以提高学生写字技能。在本节课中,我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城”和“坡”两个字。

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城”,再共同总结出写字规律:“城”字左窄右边宽,左上右下要记清。竖撇托着斜斜“土”,穿插避让懂礼貌。

然后让学生独立书写“坡”字,找小老师说一说自己的观察。学生在已掌握“城”字书写规律的基础上就轻而易举地会写“坡”了。

(五)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在本节课快要结束时,我鼓励学生试着做个小导游,向小伙伴介绍自己家乡的美。这样就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六、画龙点睛说板书

11.葡萄沟

这一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图画板书对文章的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青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小学二年级语文《捞月亮》教学设计

2.人教版二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3.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4.二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5.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6.小学二年级语文《雪孩子》教学设计

7.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8.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日月潭》教学设计

9.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学设计

10.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青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