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死时(第一课时教案)
“瓜田李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当我死时(第一课时教案),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当我死时(第一课时教案),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当我死时(第一课时教案)
当我死时(第一课时教案)
当我死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 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
2、 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
3、 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
三、 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后的诵读
关于作者:
PPT展示――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 ”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
应该使用的情感:
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t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他为何苦痛?当然是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
四、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
明确: 长江与黄河的使用
(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
床的使用
(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
安魂曲
(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
五、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
1、 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
“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
2、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 划线部分相当于兼语
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
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 (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
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正满足?
死 在祖国 大括号 统统留在祖国,获得圆满归宿
安葬――安眠――安魂
篇2:当我死时优秀教案
当我死时优秀教案
预习积累:
1.搜集余光中及其诗作的有关文学知识。
2.朗读《乡愁》并加以赏析。
相关课程标准: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
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开展阅读、朗诵活动,把握诗歌朗读方法和技巧。
2.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乡愁》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郭风的《长江》和袁鹰的《筏子》,这两位作家分别借长江和漂浮于黄河之上的筏子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勇敢机智的劳动人民,在这“千古涛声”里,更有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浓浓的思乡愁绪和深沉的爱国情怀。(板书: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 ”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作家。1948年余光中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的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播放朗读视频《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请说出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归纳过渡:作者把浓浓的思乡愁绪物化为可观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抒发了诗人浓郁的思乡愁苦之情。当这种愁苦之情达到极致而无以释怀的时候,诗人便想到了死——生不能回家,死了便把我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余光中的《当我死时》。(板书课题)
了解写作背景: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当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想起自己的经历: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二十岁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展示并解读学习目标: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二、朗读感悟:
1.范读,播放朗读视频《当我死时》,感悟思乡之苦:
以观看祖国地图代替回乡,以埋葬于祖国大陆而满足。
2.朗读,体会题目的含义和诗的`层次:
“当我死时”是一种时态的交代,也是想象的起点和抒情的前奏。
诗的前半部分属于虚写,后半部分写实,虚实结合。
3.赏读,把握赏读基调:
全诗宜使用低沉的语调诵读,感情丰沛,语气舒缓,重点副词、形容词重读。
在感情处理上,虚写部分还要读出一种满足感,写实部分还要有一种伤感。
4.吟读,领悟诗歌的节奏之美:
以诗行为朗读停顿的基本单位,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5.书写、积累以下生字词,完成《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3题。
葬 (zàng) 我 头颅(lú) 鹧鸪(zhè gū) 坦然:心里平静,无顾虑。
纵(zòng)容: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瞭(liào) 望:远远地望。
未魇(yàn):未吃饱、满足,这里是说没看够。
饕餮(tāo tiè):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比喻贪食,这里形容专注、贪婪地看。
三、诵读赏析:
1.赏葬地之美:
诗人为什么选择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长江与黄河是祖国的象征,滔滔的长江水、黄河水是祖国灵动不息的声音,长眠于地下能够聆听祖国脉搏的跳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葬在最美最母亲(名词用作形容词,温暖慈爱的意思)的国度里,实现了自己回归祖国的愿望,思乡之切溢于字里行间。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一。
2.赏葬态之美:
“白发盖着黑土”是一幅色彩对比鲜明的特写镜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犹如睡在母亲的怀抱里,视死如睡,把整张大陆视为坦然睡去的大床,这是从视觉写睡去的悲壮美;把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朝东不息的涛声视为永生的两管(量词)安魂曲,是何等的坦然,何等的乐观,抒写出了深邃的眷恋家乡之情,这是从听觉写睡去的坦然美。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二。
3.赏满足之美: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可怕的,但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条件是什么呢?是安葬的地方,只要安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安葬在祖国大陆。活着的时候不能够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寄托于死后的落叶归根,所以,死成了一种幸福,一种满足,把大陆视为“最纵容(动词用作形容词)最宽阔的床”,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三。
4.赏通感之美:
“用十七年未魇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是作者用味觉形容视觉的贪婪,把无形的思乡爱国之情化为可观的看地图来代替回乡,这一奇特的想象,把渴望叶落归根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再现了语言艺术的通感美(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四。
5.赏典故之美:
作者生于南京,而写回家却落脚于重庆。原因是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的江北悦来场曾读过中学,更主要的是重庆是一个多山多树多鹧鸪的地方。鹧鸪常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曰:“行不得呀,哥哥!”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有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表达思乡愁绪,作者正是利用“鹧鸪”这一特定物像表达了“啼鸟唤人归”的回乡情怀。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五。
归纳主题:作者写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是“我”的体魄,而更是“我”的一颗思乡爱国之“心”。(完成板书)
四、朗诵诗歌
完成《语文助学》“感知探究”第1、3、4题。
板书设计:
篇3:《当我死时》读后感
当“断肠人在天涯时”,那满怀羁旅之思的游子是何等惆怅呢?
读着余光中的《当我死时》,我的心也仿佛飞向遥远的美国,却牵连我的母亲国度――中国。
人在密西根享福,心在故乡受苦,苦在心里,苦在心的心里。
春天,我思念故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白堤上的绿柳扬着长长的绿袖子,向游客展示妩媚的春意;梅园的梅花开得热火朝天,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淡淡的含着浓浓人情味的香从中国传进我的鼻。
夏天,我思念故乡那浪漫的'情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杭州西湖的荷花引人入胜,在清爽的河水里自由地游泳。
秋天,枫叶们化成了火,时时燃烧着我思乡的炽热的心。瓜果飘香,让我每个细胞都感到甜甜的,很温馨。
冬天,松竹梅三君子傲霜斗雪,感动人心,偶而下场雪,寒意覆盖了一切,也覆盖了我思乡之心。
我要葬在故乡,余光中要葬在故乡。
篇4:《当我死时》读后感
当“肝肠寸断人在天涯时”,那怀着羁旅之思的漂泊异乡是何其寂寥呢?读着余光中的《当我死时》,我心也好像奔向漫长的美国,却拖累我的妈妈国家――中国。
人到密西根享福,心在故乡吃苦,苦在心中,苦在心的内心。初春,我故乡江南风情丰富,富有诗意,白堤的绿柳扬起细绿袖,给游客展现着迷人的春天心情,梅园的梅花开得火一样,红如火,粉如霞,白如雪,带着浅浅深深的亲近感的香气从中国传到了我的鼻子里夏季,我思念故乡那烂漫的格调。“天莲叶无限碧,日莲花映出另一种红色。”西湖的莲花扣人心弦,在清新的河流里随意地游水。秋季,红枫叶们化为了火,时刻点燃着我思乡的炽热的心。
瓜果飘香,要我每一个体细胞都觉得甜滋滋,很温暖。冬季,松竹梅三君子傲霜斗雪,打动内心,偶而结局雪,凉意遮盖了一切,也遮盖了我思乡的心。我想埋葬在故乡,馀光想埋葬在故乡。
篇5:余光中:当我死时
余光中: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篇6:《当我死时》阅读答案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966年2月24日
卡拉马如
题目:
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长江”“黄河”这两条河流作为诗中的意象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1.游子的悲凉,不绝的情思,对祖国的热爱
2.两河是母亲河,代表祖国
3.日夜翘首眺望祖国的“中国青年”形象
篇7:余光中《当我死时》鉴赏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篇8:余光中《当我死时》鉴赏
这首诗是1966年作者在美国密西根州写的。羁旅漂泊的生涯使得余光中的怀乡病日益深重,该诗表现的便是诗人对祖**亲的无限思念。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然睡去”,这实际上是把祖国当作是人生最终的也是最圆满的归宿。
该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超现实的想像。诗人想像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诗人还故意地颠倒现实情境和想像情境的关系,“一个中国的青年”在“密西根向西瞭望”本是现实的情形,而诗中却把它处理成“睡整张大陆”而“满足地想”的内容。这种情境的颠倒使得整个诗的形象非常奇特。
诗人非常注重语言的变化。如,“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母亲”一词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凝练、贴切而又新颖。再如,“最纵容最宽阔的'床”,“纵容”一词是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本是贬义,是贪婪之徒的意思,用在此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至爱。
(作者:卞新国,选自《台港文学名家名作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篇9:余光中《当我死时》鉴赏
诗有14行。前8行以“安眠”为主要意向,把死亡视为一种憧憬、一种满足,节奏舒缓,速度均匀。但是,在这安魂曲般温婉祥和、悠然恬静的情调下,掩藏着怎样一种泣血的哀恸啊!一个年仅38岁的人,对生还已绝望,要用死后归葬的幻想来安慰自己,还不足以说明他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吗?这种退而求次的表达,强化了诗的张力,丰富了诗的内涵。诗的后半以快节奏传达心情的急切,把那热爱祖国山河、渴望落叶归根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凌永康)
篇10:余光中《当我死时》鉴赏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去),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年了。二十岁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卧听两旁一江一河的滔滔东流水,在江河的安魂曲中“坦然睡去”,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他想起了四川重庆江北悦来场,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那里读过中学,那里多山多树多鹧鸪,鹧鸪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着:“行不得也,哥哥!”这使他联想起南宋辛弃疾的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自称江南人,在这首诗里他却不想南京而想重庆——多鹧鸪的山城。该是啼鸟唤人归吧?
篇11:《当我死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当我死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966年2月24日
卡拉马如
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长江”“黄河”这两条河流作为诗中的意象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1.游子的悲凉,不绝的情思,对祖国的热爱
2.两河是母亲河,代表祖国
3.日夜翘首眺望祖国的“中国青年”形象
篇12:余光中《当我死时》阅读及赏析
余光中《当我死时》阅读及赏析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评析: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去),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年了。二十岁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卧听两旁一江一河的滔滔东流水,在江河的安魂曲中“坦然睡去”,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他想起了四川重庆江北悦来场,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那里读过中学,那里多山多树多鹧鸪,鹧鸪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着:“行不得也,哥哥!”这使他联想起南宋辛弃疾的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自称江南人,在这首诗里他却不想南京而想重庆——多鹧鸪的山城。该是啼鸟唤人归吧?
《当我死时》鉴赏(卞新国)
这首诗是1966年作者在美国密西根州写的。羁旅漂泊的生涯使得余光中的怀乡病日益深重,该诗表现的便是诗人对祖**亲的无限思念。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然睡去”,这实际上是把祖国当作是人生最终的也是最圆满的归宿。
该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超现实的想像。诗人想像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诗人还故意地颠倒现实情境和想像情境的关系,“一个中国的青年”在“密西根向西瞭望”本是现实的情形,而诗中却把它处理成“睡整张大陆”而“满足地想”的内容。这种情境的颠倒使得整个诗的形象非常奇特。
诗人非常注重语言的变化。如,“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母亲”一词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凝练、贴切而又新颖。再如,“最纵容最宽阔的床”,“纵容”一词是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本是贬义,是贪婪之徒的意思,用在此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至爱。
(选自《台港文学名家名作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当我死时》品鉴(凌永康)
诗有14行。前8行以“安眠”为主要意向,把死亡视为一种憧憬、一种满足,节奏舒缓,速度均匀。但是,在这安魂曲般温婉祥和、悠然恬静的情调下,掩藏着怎样一种泣血的哀恸啊!一个年仅38岁的人,对生还已绝望,要用死后归葬的幻想来安慰自己,还不足以说明他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吗?这种退而求次的表达,强化了诗的张力,丰富了诗的内涵。诗的后半以快节奏传达心情的急切,把那热爱祖国山河、渴望落叶归根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篇13:余光中《当我死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光中《当我死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966年2月24日
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长江”“黄河”这两条河流作为诗中的意象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1.游子的悲凉,不绝的情思,对祖国的热爱
2.两河是母亲河,代表祖国
3.日夜翘首眺望祖国的“中国青年”形象
篇14:《奴性》第一课时教案
高考资源网 《奴性》第一课时教案
课 题
奴性
№2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纪伯伦和他的散文诗歌特点
过程与方法
思考作者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透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劣根性
教学重点
11种类型的奴性都分别代表了什么
教学难点
“奴性”的最大危害
教学关键
自主—合作—探究,价值观教育
课 型
讲课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师生讨论
教 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导入,深入分析课文
本文可以分三部分,你能概括出来吗?
第一部分:描述奴性的随处可见,无时不在。
第二部分:描述奴性的类型及特征。
第三部分:假助“我”与“自由的幽灵”,表明自己对于打破奴性的前景的认识。
怎样理解“奴性总是和荣誉、尊严并驾齐驱”和“在他面前下跪,奉他为金科语律”,你认为奴性最大的危害是什么?
最大的危害也是最大的悲哀:人们生活在奴性的世界,自己却不知道,反而感到很幸福。
你说说11种类型的奴性都分别代表了什么?
盲奴性:白发的奴性:代表对孩子心灵的毒化和压制;
有斑点的奴性:代表颠倒黑白的欺骗;
罗圈腿的奴性:代表被歪曲的言论自由;
驼背的奴性:代表以法律为名进行的社会压迫
代表因循守旧;哑奴性:
代表旧式婚姻;聋奴性:
代表媚俗;跛脚的奴性:
代表权术;生癣的奴性:
代表权力的世袭制度;黑色的奴性:
代表“唯出身论”的社会评价;
为奴性而奴性:代表奴性变成了一种难以消除的痼疾
作业:对比鲁迅,思考“奴性”在我们身上都体现在哪里
导入
疏导
归纳
引导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板
书
设
计
奴性
奴性的随处可见,无时不在
奴性的类型及特征
课后记事
对比鲁迅,思考“奴性”在我们身上都体现在哪里
篇15:《统计》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94~98页的例1“做一做”以及练习二十二
二・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理解单元格的含义。
2、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数据统 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
1、掌握“以一当二”的表示方法,会画条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问题。
四・教学难点:掌握条形统计图(以一格表示两个单位)
五・教学准备:装有若干平面图形的大袋子,大的统计表。
六・学生准备:一张统计表,两张统计图。教学过程:
1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创设情景,教师从袋子里一个一个的拿出图形。
2、 提问:我们要给这些图形按名称分类,怎么在表格中体现出来呢?启发学生找出统计的方法。
3、 引导哪种方法比较快,而且有很容易分辨出数量的多少呢?
1、 看老师拿出的图形,并根据图像说名称。
2、 自己记录图形的分类情况,交流自己的方法。
3、 全班交流。可以是小组讨论后的结果,也可以是自己独特的想法。
2、动手操作,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当着学生的面再次一个一个的拿出图形。
2、根据学生回答填写。
1、选择比较快的方法记录,然后完成统计表。
2、全班一起完成打的统计表。
3、制作统计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条形统计图,先教会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
2、 启发学生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刚才操作中的卡片分类,知道有困难的学生。
3、 巡视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从而引出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统计图。
4、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小结,并要求学生再做一张统计图(用一格表示两个单位).
1、 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条形统计图。
2、 独立完成统计图。
3、 上台展示。
4、 独立制作统计图,用一格表示两个单位。
4、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引导观察刚才制作的统计表。
2、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小组同学。
3、 提出要求观察教材上的统计图表完成教材上的问题。
4、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操作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毛病学会令人自己制作统计表的统计图。
1、 独立思考并回答从统计图中知道的信息。
2、 小组同学相互提问。
3、 观察教材上的统计图表,独立完成教材上的问题。
4、 听教师总结,回忆统计表的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篇16:《统计》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用1格代表2个数的统计方法是一年级是同学们已经认识的,因此本节在探究1格代表2个数的统计方法时,应让同学们运用已知经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自行探知1格代表2个数这一难点,并让他们了解表示更多数时,可以用1格代表3个数或5个数,甚至10个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篇17:《统计》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设计
第一:巩固深化,应用练习
(1) 创设情境 :运动会快要到了,老师打算搞个小小运动会,但是老师不知道应该开展什么运动,你能帮助老师吗?
(2)学生举手投票。教师在黑板显示结果。
(3)师:你们能帮助老师把这份结果用统计图表示吗?
(3) 展示统计表,并说说是怎么涂的?为什么这样图? (半格)
(4) 分析统计表:从这份统计表中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师点拨 知识点、 重点、 难点。学生填涂统计图并讨论进一步经历统计的过程,巩固对统计知识的认知。
第二步:课堂总结
师: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你表现的怎样?今天学习的和一年级学的有什么区别?学生反馈:一年级一格代表一,现在一格可以代表多。学生通过小结和对本节课的自评,加强对自己的认识。
第三步:后续激励
师: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用到,例如我们可以统计一下今天哪组的小朋友表现最好,或者统计一下我们班一个月以来哪位小朋友得的红花最多等等,数学源于我们的生活,处处都能用到。
师统计今天小组比赛情况,最高分的得到其他小组的表扬,并激励其他小组明天继续努力。学生对本节课最高分的大组进行表扬。通过联系本节课的内容和评比表,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
(二)教学检测安排
该课时的教学检测重点是巩固学生填涂条形统计图的能力。在本课时,教师采用直接画图的检测方式,包括小组讨论、收集数据和填涂统计图,训练学生的填涂能力。在本课结束后预留五分钟为学生自评和他评时间,教师进行解疑和检测。
(三)板书设计
篇18:高一化学第一课时教案
高一化学第一课时教案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学会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难点】通过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中,会分析实验误差
预习案
阅读课本第p16-17页,认真分析并独立完成以下预习
一、介绍容量瓶,使用前必须
二、配制100ml 1.00mol/L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步骤。
1.实验仪器:
2.实验步骤:
①计算:计算所需NaCl固体的质量 g。解析:
②称量:用 称量NaCl固体。
③溶解:将称好的NaCl固体放入 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用 搅拌,冷却至室温。
④移液:将烧杯中的溶液注入 中,玻璃棒 。
⑤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 。洗涤液也都注入 。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⑥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液面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 时,改用 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 。
⑦摇匀:将容量瓶盖好塞子,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⑧装瓶贴签: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三、溶液配制的误差分析:(实验的操作将会导致所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偏大或偏小)
1、溶解过程中的误差分析
搅拌时部分液体溅出 _______ 溶解之前烧杯内有水 _______
2、移液过程中的误差 转移前,发现容量瓶内有少量的蒸馏水_ _向容量瓶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流出 ___
3洗涤过程中的误差
未洗涤或只洗涤了1 次 _______ 洗涤液未转移到容量瓶中 _______
4:定容的误差分析
定容时,仰视读刻度数 _______ 定容时,俯视读刻度数 _______
定容时,水加多了,用滴管吸出_______ 定容时,摇匀后液面下降再加水_____
定容时,仰视读刻度数 _______ 定容时,俯视读刻度数 _______
三、溶液的稀释:公式:
探究案
将18.4mol/L的浓硫酸稀释为500ml 1mol/L的稀硫酸,需要浓硫酸多少mL?如何稀释,写出简要步骤。
篇19:小雨点教案第一课时
小雨点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我们一齐欣赏。(播放歌曲《小雨沙沙》) 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谈话) 揭题:春天来了,春雨下起来了,调皮的小雨点也跑出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雨点的诗歌,名字叫《雨点》。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老师范读。 这首诗歌告诉我们,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是不一样的。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呢?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1页,认真听老师范读。 过渡:同学们听得真认真!我想大家也忍不住想读读了,对吗?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听清要求:在读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读完了,那么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的怎么样吧。 3.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诗歌,纠正读音。 4.学习生字。 (1)课文会读了,我要考考你,词语朋友来到了我们面前,你认识它们吗?(卡片出示词语:小溪、落进、睡觉、散步、奔跑、海洋、跳跃) a、指名拼读:落进、睡觉、小溪、散步、奔跑、海洋、跳跃、(小卡片) b、指名领读:(不带拼音)谁愿意来当小老师? 小老师领读、分排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创设情境,感情朗读,细细体味。 过渡:同学们这么快就结识了这么多生词、生字朋友,小雨点非常高兴,它要带我们一起去游玩。现在,我们就跟随小雨点一起去游玩。 1.再读课文,告诉大家,你跟随小雨点去了哪里?(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2.你喜欢跟着小雨点到哪里去游玩?它是怎样在那里游玩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处理课文)。 (1)第一句:小雨点在池塘里干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睡觉) 指导朗读:平静的池水,看上去一动不动,像在睡觉。池塘在睡觉,小雨点也在睡觉,你认为该怎样来读这一句? 还有谁喜欢这一句?喜欢的同学一起来带着你的理解读读。 (2)第二句:为什么喜欢跟着小雨点在小溪里玩?(自由说说) 小溪的水缓缓地流着,就像在干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散步) 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小溪的水缓缓地流着,小雨点也跟着缓缓地流着,就好像在散步,多自由自在、多舒服呀!你能读好这句诗歌吗? (3)第三句:雨点在江河里是怎样玩的?诗歌是怎样写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奔跑) 指导朗读:江河里水流得很急,后浪推前浪,奔腾向前,真像在奔跑。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歌?自己试试。 (4)第四句:小雨点在海洋里干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跳跃) 指导朗读:海洋里波涛汹涌,一浪更比一浪高。小雨点在海洋里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一会儿被抛进海底,就像小朋友在跳来跳去。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一句? 深一步引导:你们平时下课时在操场上跳来跳去地玩耍,心情如何?(学生回答)小雨点也是一样啊!如何读能让我们听出小雨点玩地高兴呢? 3.引导学生练习整首诗歌的朗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句一句地把这首诗歌给读美了,现在我们来读美整首诗歌,自己练练。 (1)学生练习后指名配乐朗诵。 (2)全班配乐齐诵:在读之前,我们再来读读这几个词语(睡觉、散步、奔跑、跳跃),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它的姿态也就各不相同,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加上动作把它表演出来?找个好朋友一起练一练。 4.指导背诵。 采取我说你填的方法进行背诵练习。 (四)启发想象,拓展练习。 同学们看黑板,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想一想,这么爱玩的雨点还会去哪里玩呢?仿照诗歌说一说。 1.生同桌交流一下,指生说 2. 师生共同编儿歌,如: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跳舞;雨点落在树梢上,在树梢上欢笑。雨点落在屋檐上,在屋檐上蹦跳。雨点落在花瓣上,在花瓣上唱歌。 雨点落在操场上,在操场上竞走。 雨点落在水桶里,在水桶里打鼓。 雨点落在白纸上,在白纸上画画。…… (五)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好玩的雨点,而且同学们自己也做了诗。回家后,把自己的诗歌写下来并配上图画,好吗? 教学设计: 雨点(图片) 落进 L ↓ ↓ K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池塘 小溪 江河 海洋 睡觉 散步 奔跑 跳跃篇20:《鸟语》第一课时教案
《鸟语》第一课时教案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齐读课题。
2、 读了课题后,想问什么问题?(鸟儿怎么会说话呢?鸟儿会说些什么?人怎么能听懂鸟儿说的话?)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并思考鸟儿怎么会说话呢?鸟儿会说些什么?人怎么能听懂鸟儿说的'话?
(请在书上把有关内容画出来)谁能把自学要求读一下?(指名读)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要求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过渡: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现在老师要检查字词学习情况。(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谁能读得又准又响亮?
通晓 矫健 催促 无拘无束 疏忽 预报 应验 呆楞楞
(1)指名读,老师随时正音
(2)这些词中的哪些字音还要特别注意呢?
“冶”和“治”
(3)谁能把这些词读一读呢?(指名读)
(4)齐读两遍,好,最后我们连起来把这些词读两遍。
(5)大家读的真好,现在我把拼音去掉,谁能读好它?(指名)
(6)生字词学得很好,现在我们来讨论学习课文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重新出示自学要求)指名读
三、 指导分段。
1、 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看哪几个自然段联系比较
紧密,合起来讲了一个意思,就合并为一段,哪个自然段单独讲了一个意思,就独立成段。
2、 分组交流。指导学生畅所欲言。
3、 分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我”从小就爱鸟,爱听鸟语,并想通晓鸟语。
第二段(第4-11自然段);“我”从鸟儿们的语言中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第12自然段)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四、 作业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造句:
疏忽……
顽强……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钢笔描红。
【当我死时(第一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8.当我老时诗歌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