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数学教案-平均数

数学教案-平均数

2022-08-30 08:40: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usty120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数学教案-平均数,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数学教案-平均数,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数学教案-平均数

篇1:数学教案-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

(4)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6)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3.教学例3.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

学生号

1

2

3

4

5

6

7

平均

一组

136

142

140

135

137

144

――

二组

132

141

133

138

145

135

142

(2)读题,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

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三、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

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小小预言家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活动准备

老师把家里今年前三个月用电量情况制成统计表.

一月份

二月份

三月份

四月份

用电量

84度

93度

87度

约 ? 度

活动过程

师问:(1)同学们能用学到的本领,帮我算算我家前三个月,平均每月的用电量是多少?

(2)请你预测一下,老师家4月份大约用电多少度?

儿童电视节目的调查

活动目的

l.让学生通过对爱看什么样栏目电视的收集、整理及数据分析,体会统计的意义.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调查的各种方法,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建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儿童电视片头片段的录像带、录像机、几种表格.

活动步骤

一、教师打开录像机,播放儿童喜欢看的各种节目片头. 你喜欢看什么类型节目:“我喜欢看《大风车》”、“我爱看《东方儿童》”、“我爱看《东芝动物乐园》”、“我爱看《小神龙俱乐部》”……

二、展开

1.师:如果要你去了解同学们喜欢看什么栏目的电视,你准备怎么做?

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问一问.

生:可以在所住的小区进行一次调查生:可以在班级里问一问.

师:是不是可以设计项目,让被调查的人来填写.这种方法叫“问卷法”.

2.小组合作.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案(包括对象、方法、内容).

说明自己组的方案及其优点,别的组进行质疑.

(l)小组讨论,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小组1:用谈话的方法进行调查,步骤是:随意地找同学,碰到一个同学问一些问题(随机抽样),问题主要有“你喜欢看电视吗?”“你喜欢看哪个栏目的电视?”

小组2: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小组3: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还有一点补充,在问卷下面增加了一栏,备注栏,让同学们挑选后还可以写一写问卷中没有引出的但自己喜欢看的电视栏目,如《新闻》等.

小组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下面增加了一问,你为什么喜欢看这个栏目.

教师边听学生汇报达板书:收集数据的方法方法:谈话法 问卷法 随机调查

调查的对象:部分 全部

事前准备:设计谈话内容问卷.

(2)评价各种调查方法的优、缺点.

三、收集电视栏目的收视情况.

出示课题:儿童电视栏目收视率的调查.

l.师,现在我们用谈话法来了解我班同学喜欢看的电视栏目.

(1)收集数据 喜欢看的电视栏目.

姓名性别喜欢看的电视栏目原因(2)整理数据并制成表.

2.回答问题.

(1)男生比较喜欢什么栏目?女生比较喜欢什么栏目?

(2)哪个栏目是同学们最愿意看的?有哪些收获?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有多长?你看电视与你的学习有没有发生冲突,你是怎样解决的?

篇2:小学数学教案平均数

小学数学教案平均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考虑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置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果图。

学具:每四位同学一副男女生套圈成果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竞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果统计图。

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同学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

请同学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

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果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果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

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同学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四、全课总结

篇3: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熟记平均数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如何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均数概念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知探究。

1.一年中北京的气温变化的幅度与上海的气温变化的幅度比较,哪里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你知道如何通过计算比较这两地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吗?

北京得气温变化大,通过两地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温差计算比较得出。

2.表1给出了某户居民下半年的电话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

表1某户居民20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

月份789101112
电话费(元)75.804576.3065.955.9045.90

(75.80+45+76.30+65.9+55.90+45.90)÷6=60.80(元)。

二、例题讲解。

每3秒呈现10个数字,淘气小朋友5次记住数字得情况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记住数字的.个数54759

①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

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

②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的出来的?

平均数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5+4+7+5+9)÷5=6(个)。

③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这是怎么回事?

“6个”是几次“匀”出来得。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得代表。

④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

我们班同学得平均身高、这个月得平均气温。

四、实际应用。

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科学三门的平均分是91分,其中语文考了89分,英语考了91分,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

解:由题知总分为91×3=273(分)

所以数学考了273-89-91=93(分)

答: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3分。

五、习题巩固。

1.下面是科技馆一星期售出门票情况统计表。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售票M张7006409109901300

(1)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

一定比640大,比1300小。

大约900张。

(2)星期六售出门票1700张,星期日售出门票1460张。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与5天的平均数相比,有什么变化?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比5天得平均数大。

2.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本月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记录,第一周7箱,第二周8箱,第三周9箱,那么小熊本周进多少冰糕合适呢?

按平均数进货比较保险,每周都在增加,第四周还可以增加一箱。那么本周可以进冰糕10箱。

六、课后拓展。

1.在一分投球比赛中。奇思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

用平均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得个数。

2.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气温记录。请你分别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平均值。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平均值
最低气温/°C810111211121311
最高气温/°C1818202224202521

3.一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几天?

解:由题知可用6天平均用柴油:(960-240)÷6=120(千克)

按照每天用120千克算还可以用:240÷120=2(天)

答: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2天。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得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图表以及平均数得计算原理,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重在计算和生活上得应用。

篇4:数学教案-平均数的综合运用

课题

教材第  八 册第  课《平均数应用题的综合应用》

教学理念

在学习中培养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讲解、自己动手、自己小结的思想,培养他们主动的学习意识和创造精神。

预设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能正确求某一种相关数量的平均数。

2、  通过实际计算,进一步知道平均数这个统计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学生择优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作业 纸。

教学板块

教与学的预设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

2.      小明的爸爸今年暑假准备带全家参加春秋旅行社组织的鹿鸣山风景一日游。安排小明去买票,小明来到旅行社售票处,只见窗口写着:

鹿鸣山风景一日游门票价格:

甲方案:成人每位120元,小孩每位40元。

乙方案:团体5人以上每位80元。

3.      这两种不同的买票方法你理解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如果你是小明,准备怎样买票?

二.  引导探索,优化选择。

1.      出示例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方案。

让学生回答问题,引起参与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先尝试发表意见,初步知道选择买票的方法不同和参加旅游的人数有关。

教学板块

教与学的预设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引导探索,优化选择。

三、巩固练习,应用规律。

四、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1)    成人7位,小孩3位,怎样购票合算?按甲方案购票平均每位多少元?

(2)    成人3位,小孩7位,怎样购票合算?按甲方案购票平均每位多少元?

2.首先,你要明白这两种方案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团体购票与个人购票)

3.怎样计算甲方案平均每位多少元?

4.如果按甲方案购票,下列各种组队情况平均每人多少元?

请大家独立完成作业 纸上的'表格一。

5.怎样比较两种方案?

6.什么情况下按甲方案买票省钱?(小孩人数多,成人人数少)

什么情况下按乙方案买票省钱?(成人人数多,小孩人数少)

7.除甲乙两种方案以外,还有什么另外的方案吗?

三.  巩固练习,应用规律。

完成练习纸作业 。

四.  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1.      这堂课我们学了什么?

2.      根据给出的优惠措施,买票时一般情况下要考虑哪些因素?(总人数及团体的构成)

3.      学了这堂课,你有什么体会?

小组合作,分开计算,再把不同方案的计算结果集中在一起,交换检查,观察对比,想想各种情况下用哪种方案省钱。

引导学生得出最合算的方案。

练一练的题目,先让学生判断各种应采用的方案,再计算。

篇5:数学教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的说课

徐小路   (浙江省杭州市长征中学)

(使用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第97~104页)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信息社会“数字”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杂芜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

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课时安排和说明

参照新教材教师用书建议:“10.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准备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承上启下地回顾探索平均数的一些性质及简单应用。第二课时探索得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各自适用范围。 第三课时是练习实践课,目的是巩固和深化本节知识及会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用计算机计算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 :利用收集的数据整理分析,对刚接触统计不久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因此,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统计观念(即数据感)是教学难点 。

二.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设置的教学目标 为:

知识目标: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

能力目标:进一步发展学生类比、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各种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观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创设情境(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某小厂欲招工人一名,小张应征而来,经理告诉他:“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水平是每周300元。”小张工作几天后,找到经理说:“你骗我,多数工人的工资水平没有超过每周200元,”这时,工会主席过来说:“小张,经理说得没错,其实我们厂有一半人达到或超过中等工资水平即每周250元,不止每周200元的!不信,看看这张工资表。”看后,小张感慨:“难道是我错了?”

人员

经理

领工

工种一

工种二

学徒

合计

工资x(元)

2000

260

250

200

100

/

人数f(人)

1

5

6

10

1

23

f.x(元)

2000

1300

1500

100

6900

(2) 问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

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问题情境,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

2.    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分三人小组开小型辩论会(三人分别充当经理、小张、工会主席三个角色展开辩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

学生会用人数最多的工种的工资200元或中等水平工资250元来回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角色,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3.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启发建构

在上述数据中象“20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象“250” 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们与其它几个数相比是不同的,有何不同?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吗?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教师可适时补充说明:“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而“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形象语言的描述更易新知的构建。

(2)完善建构

练习:

①    在一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如下:80  7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90 请指出这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的中位数和众数。

②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3  15  10  14  19  17  16  14  12

你能说出这一天10名工人所生产零件数的众数和中位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回答。

结合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对练习追问:a、能说出1 2 3 4 5 6 的众数吗?b、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c、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会都是同一个数吗?d、实话实说,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知道多少?谈谈它们的区别和共同特点.

归纳探索结果:

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数据;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惟一的。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链,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又把学生的探索逐步引向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

4.实践应用,鼓励创新

(!)请你当厂长

某鞋厂生产销售了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寸(cm)

22

22<?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XML:NAMESPACE PREFIX =O />

23

23

24

24

25

销售量(双)

1

2

5

11

7

3

1

①       计算30双女鞋尺寸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②       从实际出发,请回答①中三种统计特征量对指导本厂的生产是否有实际意义?

问题①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问题②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产上的应用。

(2)请你评判

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速度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输入的个数经统计计算后得到下表:

班级

参加人数

中位数

平均字数

55

149

135

55

151

135

请你评判两班的学生成绩的平均水平、优秀率(每分钟输入汉字数≥150个为优秀)的高低。

由已知中位数估计"中间"位置,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时也是从不同角度理解概念。

(3)请你参政:

某市实行中考改革,需要根据该市中学生体能的实际状况,重新制定中考体育标准为此抽取了50名初中毕业的女学生进行一分钟仰卧起坐次数测试,测试情况见如下统计图:

(图中右边的人数是指取得对应左边次数的女生人数)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并思考:该市中考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项目测试的合格标准应定为多少次较为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追问:

追问:据上述你认为合格的标准,试估计该市中考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项目测试的合格率是多少?

让学生会用数据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制定科学决策,在用数学中学会创新.

这一环节通过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突破教学难点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深化、巩固,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实际问题,增强用数学意识。

引例的解决:

略解:经理的工资数据与其它数据大小悬殊,用平均数不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这时用众数(200元)或中位数(250元)来表示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比较合适。

追问学生:如果你找工作,你会怎样去了解工作报酬?

由于前面已将问题的难点进行分解突破,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层地意识到:要学会用数据说话,科学地分析身边的事例,以免上当受骗。

5.              归纳小结,反思提

教师采用谈话法与学生小结交流:

(1)   列表对比

平均数

众数

中位数

概念

注意点

(2)在生活中可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特征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们各有不同的侧重点,需联系实际选择。

作业 :

(1)巩固型作业 :课本P101,练习:1 2

(2)实践操作型作业 :(一周后交)

每分钟的心跳次数也称为心率,请你们分组抽样调查初一年级50名同学的心率,并思考若你是医务室的医生,请你谈谈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率情况,据此数据向校长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布置一短一长作业 ,巩固本节和上节知识,也为下节课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是为课本P125的课题学习“心率与年龄”的开展打好扎实基础;既让学生了解自身,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设计说明:

1.板书设计

投影屏幕

众数和中位数

1.  归纳探索结果         3.实践应用

............. ...........

............. ...........

2.练习....... ...........

............. ...........

 

2.时间安排

课题引入约5分钟,概念探索约18分钟,实践应用约17分钟,小结与作业 约5分钟.(注:一节课45分钟)

3. 教学特色

1)以问题作为教学主线,在趣味性情境中发现问题,在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中,展开探索,在实践应用性问题中感悟数学的思维与方法,培养统计观念.

2)以课堂作为教学的辐射源,通过教师、学生、多媒体多点辐射,带动和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个人简介:徐小路,男,1971年生,浙江杭州人,杭州市长征中学一级教师,硕士

通讯地址:310005  浙江省杭州市长征中学     电话:0571-88084357-8034

篇6:数学教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

徐小路   (浙江省杭州市长征中学)

(使用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第97~104页)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信息社会“数字”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杂芜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

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课时安排和说明

参照新教材教师用书建议:“10.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准备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承上启下地回顾探索平均数的一些性质及简单应用。第二课时探索得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各自适用范围。 第三课时是练习实践课,目的是巩固和深化本节知识及会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用计算机计算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 :利用收集的数据整理分析,对刚接触统计不久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因此,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统计观念(即数据感)是教学难点 。

二.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设置的教学目标 为:

知识目标: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

能力目标:进一步发展学生类比、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各种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观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DD实践应用,鼓励创新DD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创设情境(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某小厂欲招工人一名,小张应征而来,经理告诉他:“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水平是每周300元。”小张工作几天后,找到经理说:“你骗我,多数工人的工资水平没有超过每周200元,”这时,工会主席过来说:“小张,经理说得没错,其实我们厂有一半人达到或超过中等工资水平即每周250元,不止每周200元的!不信,看看这张工资表。”看后,小张感慨:“难道是我错了?”

人员

经理

领工

工种一

工种二

学徒

合计

工资x(元)

2000

260

250

200

100

/

人数f(人)

1

5

6

10

1

23

f.x(元)

2000

1300

1500

2000

100

6900

(2)  问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

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问题情境,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

2.    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分三人小组开小型辩论会(三人分别充当经理、小张、工会主席三个角色展开辩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

学生会用人数最多的工种的工资200元或中等水平工资250元来回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角色,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3.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启发建构

在上述数据中象“20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象“250” 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们与其它几个数相比是不同的,有何不同?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吗?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教师可适时补充说明:“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而“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形象语言的描述更易新知的构建。

(2)完善建构

练习:

①    在一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如下:80  7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90 请指出这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的中位数和众数。

②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3  15  10  14  19  17  16  14  12

你能说出这一天10名工人所生产零件数的众数和中位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回答。

结合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对练习追问:a、能说出1 2 3 4 5 6 的众数吗?b、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c、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会都是同一个数吗?d、实话实说,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知道多少?谈谈它们的区别和共同特点.

归纳探索结果:

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数据;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惟一的。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链,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又把学生的探索逐步引向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

4.实践应用,鼓励创新

(!)请你当厂长

某鞋厂生产销售了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寸(cm)

22

22

篇7:五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求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篇8: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

篇9:平均数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

2.了解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 .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 .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概念及其计算 .

2.教学难点:的简化计算 .

3.教学疑点: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

2.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

那么 ①

叫做这n个数的, 读作“x拨” .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 .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 .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

3.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 .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 .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

例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 208 200 205 202 218 206 214 215 207 195 207 218 192 202 216 185 227 187 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 .(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 .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 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 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

那么  ,

因此,

即 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 、 、 各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堂练习: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 .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

2.求n个数据的的公式① .

3.的简化计算公式② .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的方法 .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 .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3中1、2、3、4 .

九、板书设计

第 1 2 页

篇10:平均数

平均数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

平均数

平均数

教学目标 :

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篮球比赛的一些画面)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能因为甲队队员的最高身高高于乙队队员的最高身高,就说甲队队员比乙队队员更为高大吗?

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

活动1:前后桌四人交流.

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读作“x拔”.

活动2: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

想一想:

小明是这样计算东方大鲨鱼队的平均年龄的:

年龄/岁 16 18 21 23 24 26 29 34

相应队员数 1 2 4 1 3 1 2 1

平均年龄=(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找同学回答.

巩固练习一:

1. 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

10,12,13.5,21,40.8,19.5,20.8,25,16,30.

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 元.(课本P216随堂练习1)

2.一名射手连续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8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平均每次射中 环(精确到0.1)

3.小明上学期期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为92分,她记得语文得了88分,英语得了95分,但她把数学成绩忘记了,你能告诉她应是以下哪个分数吗?

A 93分 B 95分 C 92.5分 D 94分

例1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A B C

创新 72; 85; 67

综合知识 50; 74; 70

语言 88; 45; 67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l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l将被录用?

解:(1)A的平均成绩为 (分).

B的平均成绩为 (分).

C的平均成绩为 (分).

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

(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的测试成绩为 (分)

B的测试成绩为 (分)

C的测试成绩为 (分)

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

思考:(1)(2)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巩固练习二:

1. 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变形训练:(小组交流)

1.甲、乙、丙三种糖果售价分别为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将甲种8千克,乙种10千克,丙种3千克混要一起,则售价应定为每千克 元;

2.某班环保小组的六名同学记录了自己家10月分的用水量,结果如下:(单位:吨):17,18,20,16.5,18,18.5.如果该班有45名同学,那么根据提供的数据估计10月份全班同学各家总共用水的数量约为 .

小结: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再补充.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掌握了: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布置书面作业 :课本P216习题8.1 1、2

课外作业 :(两题任选一题)

1. 到校医那里收集本班同学左眼视力检查结果,计算本班同学左眼视力的平均数.

2. 请设计一个利用“加权平均数”方法来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再将其“权”作适当改变,观察平均值的变化.观察“权”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板书设计

1.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

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

读作“x拔”

例1解:(1)A的平均成绩为

B的平均成绩为 .

C的平均成绩为 .

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 (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的测试成绩为 (分)

B的测试成绩为 (分)

C的测试成绩为 (分)

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

加权平均数: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平均数

平均数

教学目标 :

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篮球比赛的一些画面)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能因为甲队队员的最高身高高于乙队队员的最高身高,就说甲队队员比乙队队员更为高大吗?

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

活动1:前后桌四人交流.

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读作“x拔”.

活动2: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

想一想:

小明是这样计算东方大鲨鱼队的平均年龄的:

年龄/岁 16 18 21 23 24 26 29 34

相应队员数 1 2 4 1 3 1 2 1

平均年龄=(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找同学回答.

巩固练习一:

1. 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

10,12,13.5,21,40.8,19.5,20.8,25,16,30.

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 元.(课本P216随堂练习1)

2.一名射手连续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环,7

篇11:平均数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

2.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习近平均数.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

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

那么 ①

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 读作“x拨” .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 .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 .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

3.平均数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平均数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 .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 .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平均数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

例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 208 200 205 202 218 206 214 215 207 195 207 218 192 202 216 185 227 187 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 .(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 .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平均数,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 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 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

那么  ,

因此,

即 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 、 、 各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堂练习: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 .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

2.求n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公式① .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② .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 .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3中1、2、3、4 .

九、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并会求加权平均数;

(二)会运用平均数的简化运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计算平均数及运用平均数的简化方法,会运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引入新课

在初中一年级代数课本P106的“读一读”那一节,讲的是求平均数.有这样一例题:

女子排球队共有10名队员,身高(单位:米)分别为:

1.73,1.74,1.70,1.76,1.80,1.75,1.77,1.79,1.74,1.72.

求这个队的队员平均身高是多少?

解:求这个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有两个.

方法1:直接计算

方法2:简化计算

观察一下这些数都在1.75的上、下,这时,可以这样考虑:先计算各数与1.75的差,也就是先都减去1.75(为了不出现小数,不妨把单位换成厘米)得到-2厘米,-1厘米,-5厘米,1厘米,5厘米,0厘米,2厘米,4厘米,-1厘米,-3厘米.

计算这组数的平均数,得:

因为前面计算时,每个数都减去了175厘米,所以把这里的得数0加上175,就得出这个排球队全体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75厘米

在求一组数的平均数时,只要这组数都接近某一个数,就可以采用这种简化的计算方法.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如果这组数存在着大致在某一个数的上、下波动的情况,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二)新课

1.平均数

在统计里,平均数是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显示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也就是说这组数据都“接近”哪个数.

上面的公式①,就是我们在求女排队员身高平均数的“直接算法”.

当一组数据x1,x2,…,xn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

公式②就是我们在求女排队员身高平均数的“简便方法”

例1 某食品厂为了加强质量管理,对某天生产的罐头抽查了10个,样本净重如下(单位:克)

342,348,346,340,344,341,343,350,340,342.

篇12:平均数

解法2:把已知数据都减去342,得0,6,4,-2,2,-1,1,8,-2,0,

例2 从一批货物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重量如下(单位:千克):

310,308,300,305,302,318,306,314,315,307,

295,307,318,292,302,316,285,327,287,315.

求样本的平均数(结果保留到个位)

即样本平均数为306千克.

解法2:

由于题中数据都较大,而且都在常数300上、下波动,把原数据都减去300,得:

10,8,0,5,2,18,6,14,15,7,-5,7,18,-8,2,16,-15,27,-13,15.

2.加权平均数

设有甲、乙、丙三种可混合包装的食品,它们的单价分别是1.8元,2.5元,3.2元,现取甲种食品50公斤,乙种食品40公斤,丙种食品10公斤,把这三种食品混合后每公斤的单价是多少?

答:混合后的单价为2.50元.这个答案是不对的,因为混合后的售价不仅与每种食品的单价有关,而且还与每种食品的重量(公斤数)有关.这些食品混合后的售价应该等于

这种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

一般说来,如果在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这里f1+f2+……+fk=n),那么根据平均数公式①,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

计算加权平均数的公式③,与计算平均数的公式①,实际上是一回事.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简便些.在公式③中,相同数据xi的个数fi叫做权.这个“权”,含有所占分量轻重的意思.fi越大,表示xi的个数越多,于是xi的.“权”就越重.

例3 某班有50名学生,数学期中考试成绩90分的有9人,84分的有12人,73分的有10人,65分的有13人,56分的有2人,45分的有4人,计算这个班学生的数学期中考试平均成绩(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位).

在例1~例3的求平均数问题中可以看到,平均数能够反映出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课堂练习

若4,x,5的平均数是7,则3,4,5,x,6五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

(四)小结

1.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这是学习习近平均数的目的.

2.平均数计算公式,平均数简化计算公式,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都很重要,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选取哪个公式

(五)作业

1.数据15,23,17,18,22的平均数是________.

2.5个数据的和为405,其中一个数据为85,那么另4个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

(1)105,103,101,100,114,108,110,106,98,102;(共10个)

(2)4203,4204,4200,4194,4204,4210,4195,4199.(共8个)

4.在一个班的40名学生中,14岁的有5人,15岁的有30人,16岁的有4人,17岁的有1人.求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

5.抽查了一个商店某月里5天的日营业额,结果如下(单位:元):

14845,25306,18954,11672,16330

(1)求样本平均数;

(2)根据样本平均数估计,这个商店在该月里平均日营业额约是多少?

6.在一段时间里,一个学生记录了其中8天他每天完成家庭作业 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如下(单位:分):

80,70,90,70,60,50,80,60.

在这段时间里,该学生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 所需要的时间约是多少?

作业 答案与提示:

1.19.

5.(1)样本平均数是17421元;

(2)根据上面计算结果,可估计在该月里平均日营业额约为17421.

根据样本平均数,可估计该学生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 所需时间约为70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平均数是统计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过样本平均数来估计总体平均数.样本容量取得越大,则用样本平均数估计的总体平均数越精确,也就是所表示的总体平均的变化趋势越集中于准确值.作业 中的第5,6两题就是为体现这种思想而设计的.

2.这一节课的目标是要弄清两个概念(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三个公式(求平均值公式,求平均值的简化公式和求加权平均数公式).

教学设计中,先从初中一年级代数课本的内容引出平均数概念、计算公式及简化公式.所以很自然地转入新课,在介绍了平均数概念后,紧接着对计算公式作出一般性的证明.

在加权平均数一节,先列举一个易犯的错误,分析其错误原因,然后推导出公式.

篇13: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

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

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 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 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 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 ,就需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 键,再按 键.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养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

2.教学难点 :正确输入数据.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

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

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

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

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

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 、标准差 外,还有数据个数n,各数据的和 ,各数据的平方和 .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

(三)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

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

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

入.

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

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 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 ,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 =,就得到方差值 .

根据表5,得到

根据表6,得到

让学生把表5、表6与前面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致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器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教学过程 ,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

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算器

在中学的普及使用.

课堂练习:教材P177中1、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

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

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布置作业

教材P179中A组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

1.60,40,30,45,70,58

2.9,8,7,6,9,7,8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

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

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

引入新课

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

新课

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 的作用.

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

填空题:

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

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

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

选择题:

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 ]

A.标准差 B.方差

C.平均数 D.中位数

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 ]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 ]

A.0 B.1 C.约1.414 D.2

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 ]

A.6.3,1.27 B.1.61,6.3

C.6.3,1.61 D.1.27,1.61

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

小结

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

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

(1)

(2)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

2.学生做作业 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

篇14: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

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

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 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 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 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 ,就需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 键,再按 键.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篇15: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1)

(2)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

2.学生做作业 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

篇16: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

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

引入新课

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

新课

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 的作用.

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

填空题:

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

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

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

选择题:

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 ]

A.标准差 B.方差

C.平均数 D.中位数

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 ]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 ]

A.0 B.1 C.约1.414 D.2

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 ]

A.6.3,1.27 B.1.61,6.3

C.6.3,1.61 D.1.27,1.61

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

小结

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

篇17:《平均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本节课是《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进取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算。

二、说学生

1、学生与教材

(1)小学已学过平均数。

(2)生活接触过平均数。

2、学生的特点(心理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1)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学习的动力多来自兴趣激情,收获多来自“无意注意”。

(2)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较大,动力和效果都不稳定。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思考~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四、说学法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6个成次的学法:

①引入概念;

②形成概念;

③例―深化概念;

④巩固新知;

⑤总结反思;

⑥自主探究,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引入概念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 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首先由学生的平均成绩、平均年龄引入,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求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形成概念

在学生计算出以上问题的平均数后,小组讨论研究,看谁做的对,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后,老师提问,然后引导对比分析以上两个问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讨论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三)深化概念

接着以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一个很贴近实际的应聘问题,第一问设计很简单,用算术平均数易求,接着出示第二问,给每个数赋上“权”,让学生探讨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四)巩固新知

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讨论研究,真正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五)总结反思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和确定方法。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六)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和确定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其中包括了必做题和选做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这样也充分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教学的设计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能加以解释和应用它,真正体会数学的实际作用。

篇18:《平均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图(例1主题图)所示,环保分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①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

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名队员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

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

(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指出:思考讨论交流中,可看图说方法,也可以动手算一算)

②交流汇报,总结方法――移多补少(结合课件展示)

汇报中,教师:

一是结合课件直观展示队员收集的数量,强调指出他们收集的个数“不一样多”并板书:“不一样多”;

二是学生汇报将多的移给少的时,结合课件展示移动方法,启发学生说这种方法可简单概括为几个字?(“移多补少”,同时板书)。

三是质疑:移多补少后,他们平均收集的个数一样多吗?是多少?这个数叫什么数?,学生认识明白后在板书“移多补少”后面板书:“一样多”,再在“一样多”下面补上“平均数”。

③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

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方法算式与计算过程,说想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

平均数算法质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队员收集个数的和――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总数量平均分为4份,4表示总份数,结果13就是4名队员收集瓶子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环保小分队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也印证了移多补少法的结果。

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强化平均数意义

质疑:13这个平均数是每人收集到的饮料瓶的实际数量吗?同学们发现了什么?13是怎么得来的?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怎样?

(不是,每人收集的实际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数13是通过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个数据的平均值;平均数大于四人收集的四个数组中的最小数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数)

2.教学例2

(1)教师质疑谈话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数,谁能说说平均数的意义?

生: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师:学习了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呢?人们常常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问题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课件出示)

从主题图和数据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男、女生队人数相等吗?

成绩比较哪个好?怎么判定?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结合课件展示思考讨论问题和问题解答)

教师重点质疑:你是怎么判定的?可否根据两队各自的总人数来比较判定?为什么?怎样计算各队的平均成绩?

问题解答后质疑强调:如果男、女生两队人数相等,还用计算每队的平均成绩来比较吗?但在两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来表示和比较各队的成绩更为公平。

(三)应用拓展,强化巩固新知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教材后“做一做”与习题进行变式拓展应用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

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

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篇19: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

1、结合统计的具体事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2、能从各种信息中,发现并提出平均数问题,并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体验平均数在描述事物时存在状态方面的优越性。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红旗和黄旗各一面、课件、三个笔筒(21支铅笔)、乒乓球拍和乒乓球等。

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脉络按“平均数”(数学概念)――求平均数(计算方法)――应用题(实际应用)逐步展开。

活动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掂球比赛

引出争论

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高兴吗?像老师这样掂球你会吗?

好今天红队和黄队来比一比谁掂得多,有信心吗?

各队赶快推选出自己乒乓能手上台来!

谁愿意当裁判来数一数?

老师把大家的成绩统计在黑板上,请各裁判汇报!

看看比赛成绩哪个队获胜了呢?

…看来不能以某一个孩子的成绩来比;

…看来也不能以总成绩来比;

怎么办呢?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我们就能解决评优的问题。

裁判选手各就各位

掂球比赛

各裁判汇报成绩

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到评选优胜小队,学生都乐于其中,所提的问题与已学知识构成矛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笔筒分笔

方法渗透

老师先考考大家:怎样使这三个笔筒里的笔同样多呢?

…我们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

难道只有这种办法吗?

…老师给你的办法取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两种方法都可以知道平均每个笔筒里的笔有7支。

…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使笔筒里面的笔同样多,真聪明!

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同时说说过程。

通过简单的,具体生动的笔筒分笔,让每一个孩子初步体会到“移多补少” “先合后分”能使几种东西同样多。

学习例题

新知建构

1、出示例题。在废品回收活动中,四个小朋友上交的矿泉水瓶如图:

你获得的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也就是要使每个小朋友收集的矿泉水瓶同样多,怎么办?…

3、学生汇报,教师边课件演示,过程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的表述准确清楚。

4、谁能用算式表示出刚才“先合后分”的过程?…引导孩子说出用瓶子总的个数除以人数。

5、

6、小结。刚才孩子门用了两种方法都可以知道平均每个人收集了13个(课件演示统计表),这13个是小红收集的吗?是小兰收集的吗?是小美收集的吗?那这个“13”是个什么数呢?对,这个“13”就是这四个小朋友收集的平均数,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个平均数“13”与这四个小朋友实际收集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在全班交流…是呀,这个平均数13并不代表实际每个孩子收集的,而是反映的四个小朋友收集的整体水平,它比最多的15个少,比最少的11个多,是处于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

学生汇报所获信息。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边课件演示,过程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的表述准确清楚。

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平均数“13”的特点,各抒己见。

在学生体验了两种方法之后,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用数学算式抽象出操作过程,使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积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呈现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初步完善的过程。

评选优胜

运用新知

现在你们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评优”问题了吗?怎么评呢?…

两个队交换计算平均数。

用平均数来评价两个队的成绩,现在大家觉得公平了吗?你是怎么认识平均数的?它有什么好处呢?…启发孩子明白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是呀,平均数的作用真大,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它。

两个队交换计算平均数

评选优胜队

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

首尾呼应,突出了孩子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孩子体验感悟平均数的优越性。

新知拓展

总结提升

1、教材44页第2题。气温。

2、平均数论坛。

(1)游泳池平均水深120厘米,小雪说:“我有142厘米,不会有危险的!”她说得对吗?

(2)数学故事:小陈应聘,他受骗了吗?公司员工平均月工资元,怎么理解呢?

3、小会计师。

4、教材45页第4题。

5、总结

记录本地一周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并算出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学生讨论交流

帮银河之星大擂台的选手算分。

(1)甲、乙两种饼干的平均月销售量谁多?多多少?(2)分析一下乙种饼干的销售量越来越大的原因。(3)如果你是该公司的老板你会怎么做?

篇20: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

同学们,欢迎你进入微课堂,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平均数再认识》,我们都读过《小马过河》这个故事,今天,小马又来到一条小河边,想要过河,小马身高1.4米,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马过河有危险吗 ?(小马过河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1米,并不是说河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可能超过1.4米。所以,下马过河可能会有危险。看来平均数还真是奇妙,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看屏幕,(点课件)老师从网上查到一组数据,(1)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 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1.2米表示学龄前儿童身高的平均数。 接着看,⑵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平均值为118.7cm.请根据上面信息来判断,你认为这个规定合理吗?因为1.2米是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的平均数,说明全国6岁的儿童的身高可能在1.2米左右。所以这个规定是合理的。老师还了解到这么一份资料,学校篮球队的同学正在进行篮球比赛。李强所在的快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那么,李强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平均身高160厘米,表示的是篮球队员身高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队里每个人的身高。李强有可能比平均身高矮,比如155厘米,当然也可能比平均身高高,比如170厘米。通过调查,李强的身高是166厘米。超过了平均身高。接着往下看,

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从统计表中,你认为谁成绩比较好?看来,要比较出选手的水平高低,用平均数来表示,选手的'成绩比较公平。那么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出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由于每个评委的欣赏角度不同,每人给同一位选手打出的分数也就不同,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可以使最后的得分更加公平合理,更能代表选手的实际水平。按照上述的方法计算出三位选手的成绩。(1)号选手:(98+94+96)=96分(2)99+97+95=97分(3)号选手98+90+90=94分。第一号通过刚才的学习,说一说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说得真好!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去解决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吧。

【数学教案-平均数】相关文章:

1.平均数说课稿

2.平均数教案设计

3.平均数教案

4.平均数教学设计

5.平均数教学设计方案

6.平均数评课稿

7.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练习题

8.求平均数的练习题

9.数学三年级平均数说课稿

10.二年级上册平均数说课稿

下载word文档
《数学教案-平均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