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鳕鱼堡保护协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课题:
莞师附小 庄文婕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第18页的例2。
教学目标:1、 掌握估算的方法。
2、 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习惯。
情感目标: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思路:复习:从两位数加两位数引出→新授→ 1、从生活的例子:出示376+284
76+84 2、估算结果
3、独立竖式计算
4、小组讲算理
5、小组汇报,老师板书竖式
6、全班讲一次算理
7、变题:976+284
8、独立竖式计算后讲算理
9、汇报:重点讲百位上的变化
10、小结竖式计算的步骤
→ 练习 1、书本 P18做一做 →质疑→小结
2、书本 P20第7:讲计算错误并改正
3、书本 P19第4:先让学生估算再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学生完成后 1、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知识迁移,探究新知
1.屏幕出示: 中国部分动物种数
爬行类 376
两栖类 284
(1)让学生先观察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对你的问题列出算式。”
生: “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算式是:376+284(当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可只列出式子,不进行计算。)
2、对比分析:师:376+284与复习题76+84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前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后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3、 猜想方法: 师:你觉得它的竖式的计算方法会怎 样?
生:还是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4、估计结果:师:在竖式计算前先猜一猜它的结果,你们觉得猜想结果想采用什么方法?
生:应该用估算!(同位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5、汇报过程:生:376约等于400,286约等于300,400加300约等于700。
师:让我们看看书上想法和我们相同吗?(屏幕上出现课本18页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并说明书上的估算更加接近准确数,在以后的估算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
3、笔算验证: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然后看一看它的准确结果和我们的估算接近吗?
学生独立计算后,并在小组内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4、汇报展示:小组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
5、归纳小结:(1)在加法的计算中,哪一位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6、突破难点:试练:976+286计算后并说说和例题比较有什么不同?
7、质疑升华:生:例题和练习题都是三位数和三位数的加法,例题的结果是三位数,而练习的结果是四位数。
师:为什么会不同?
生:例题百位上是3+2+1得6,不满十,就在百位上写6,而练习题的百上是9+2+1得12,在千位上写1,在百位上写2。
三、巩固练习
1、反馈练习: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计算过程。
2、练习五第7题。重点讲错误的原因
3、练习五第4题。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四、作业布置:练习五第1题。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和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276+284=660(种) 976+284=1260
376 976
+ 284 +284
680 1260
哪一位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小结:作为计算题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步骤,就能掌握。在教案设计的时候:
(1)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把自己的计算步骤讲出来。我一 共 设计了三个地方让学生进行练习(例题、拓展例题、做一做选一题)。
(2)小结计算方法,设计了三个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复习题完成后、例题和拓展题后、全课小结时)。
(3)练习设计了多种形式(基础的竖式计算:做一做、提高题的改错题、生活中的数学题)。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在每次的汇报学习中都让学生讲如何才能做到又对又快。
篇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例题3,练习八4、5、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小结:前者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后者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谈话:前面一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法,这节课也同样学习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那么,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今天所学得内容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教学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你觉得它的竖式计算方法会是怎样?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
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
追问:如果是445+243,你还能用刚刚的方法进行口算吗?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口算?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 4 5
+ 2 9 8
( )
提问:
(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几?(4)
(3)百位上写几?(2+4+1=7)
板书:
4 4 5
+ 21 91 8
7 4 3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生:用验算的方法。
师:可以通过验算来检验得数是否正确。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法。那么,加法该如何来验算呢?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 9 8
+ 41 41 5
7 4 3
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八第3-8题.
2、笔算并验算
348+564 457+293 881+139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445+298=743
4 4 5
+ 21 91 8
7 4 3
篇3:《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笔算和验算。
教学难点:正确笔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分组练习)
156+162 204+825 271+297 525+721
2.集体反馈: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这几道题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3.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
【设计意图】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既可以复习旧知,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1)仔细阅读,你获取了那些信息?
(2)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板书:445+298=)
【设计意图】结合书中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获取有用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交流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
(1)这道题等于多少呢?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2)全班交流方法。
预设1:列竖式计算
带领学生回顾过程,并重点提问:
问题1 你是从哪一位开始算起的?
问题2 十位上4+9=13,怎么会在十位上写4呢?
问题3 百位上的7是怎么来的?
预设2 简便运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连续进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追问及学生介绍计算的过程突破难点。借助298是这一数据的特殊性,让学生了解简便运算的方法,渗透简算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简算的能力。
3.探究验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验算方法
师:你怎样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
预设1 用原来的竖式再计算一遍。
预设2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预设3 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2)归纳验算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检验笔算的结果是否准确,让学生感知加法检验的意义,让学生选择一种验算方法,通过验算,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P38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P39第5题的“啄木鸟治病”。
(3)完成教材P39第6题的“找朋友”。
2.提高练习。
(1)完成教材P40的`第8题的“解决问题”。
(2)下面7个△都代表同一个数,想一想,△代表的是哪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啄木鸟治病”“找朋友”等多形式的基本练习,巩固算法,形成技能;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做到算用结合,体现计算的价值,通过“填数”的练习,在巩固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回顾梳理,促进内化
1.回顾本节课收获。
2.回顾学习例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如“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几种”。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该怎样解决,下节课继续研究。
篇4:《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8例2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又为后面的加减法验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学法指导:
1.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并总结规律方法。
2.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借助已掌握的知识探究新知。
探究过程
一、 知识准备
同学们,咱们已经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今天老师要考考你们,看看谁是计算小能手。(课件出示复习题)
1. 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87+99= 76+84=
2. 估算
38+60 599+800 900+101
二、 导学过程
跟我的答案一样的举手。同学们真棒!全都做对了,都是计算高手诶。所以,我有信心大家一定能学好“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1.估算
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中国部分动物种数 爬行类 376种 两栖类 284种)
师:通过大屏幕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我想知道这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么列式?谁来说说?
师:对,用376+284,大家看看这两个加数,与前面加法中的加数有什么区别?对,都是三位数,而前面学的都是两位数加法。
师:谁能猜猜这道算式的结果大约是多少?哦,对了,还记得前面我们猜想结果时采用的是什么办法吗?对,估算!嗯。谁说说前面我们是怎样估算的?对,把这些数字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进行计算。那么,这一题又该怎样估算呢?请各个小组的同学先在一起说说,再自己进行估算。好,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376最接近400,所以把376看成400,284最接近300,所以把284看成300,因此,376+284≈700也就是说我国这两种动物大约共有700种。哦,看样子你还有不同的做法,嗯,把376看成380,把284看成280,所以376+284≈660大约有660种)。哎呀,同学们真是太棒了!这些做法都是正确的,但是在写估算结果时都要注意一点,你知道是什么吗?对,用约等号连接。
2.笔算
同学们,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那么这两种动物究竟一共有多少种呢?如果想知道准确答案,该怎么办?对,笔算。
师:你认为这道算式的竖式应该怎样写?又应该怎样计算?
(对,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哦,你还知道,哪一位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诶,你怎么知道的?(哦,前面做两位数加法笔算时,就是先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加起,而且哪一位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这一题只不过是多一位数,所以算法肯定一样。嗯,你实在是了不起,能利用前面学的知识推断新知识,你是一个会学习的学生。)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既然大家都同意,那你们还等什么,赶快拿起笔来,列竖式计算这道题吧。
师:好,大家都做好了。可我还不太会,你们愿意教教我吗?(师边板演计算过程,边强调算理,特别强调不能忘记加进位1。)
师:老师跟你们算的一样吗?那你们也表扬一下老师啊!
师:谢谢大家。谁能说说老师刚才是怎样算的?谁再说说最容易出错的是什么地方?对,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加进位1。
三、分层训练,达标检测
1.我是计算小能手
476+286= 578+165= 395+455= 563+249=
184+367= 217+688= 96+ 627= 746+187=
师:同学们真聪明,都会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了。老师为了奖励大家,准备了一些智慧果,想要吗?只要你算对了里面的题目,这个智慧果就属于你啦!
2.火眼金睛
459 537
+287 +276
638 803
四、总结全课,全面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一题
篇5: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八7、8、9、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43+25= 530+290= 35+49= 450+280= 45+30=
6+84= 540+360= 380+430= 74+9= 46+24 =
160+470= 450+170= 70+16= 86+5= 190+430=
610+30= 27+73= 320+280= 58+19= 470+160=
400+120= 70+480= 49-28= 74-47= 950-540=
350-260= 67-46= 53-36= 560-380= 460-170=
42-25= 57-28= 820-430= 810-690= 71-38=
720-370= 97-63= 810-160= 310-90= 63-51=
810-460= 650-230= 80-12= 480-150=
二、练习过程
1、笔算376+284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如果要验算,你认为用什么方法?
2、完成P40 7
先算一算,再用铅笔和直尺连一连。
3、完成P40 8
先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照第1小题完成后两小题。
4、完成P40 9
小组讨论可以怎么走,哪条路近,汇报。
5、引导学生思考完成P40 10
三、作业设计
1、加法运算。
(1)467+354 (2)563+761 (3)158+280
(4)365+918 (5)348+736 (6)486+734
(7)294+48 (8)57+467 (9)383+274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527+173 (2)806-428 (3)459+164
四、板书设计
练习
376+284=660
3 7 6
+ 2 8 4
6 6 0
篇6: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教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箄理,掌握计筭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迲续进位的加法题。
2.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3.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和验算。
教学难点: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谈活导入
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出示例3,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2、交流问题
预设: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预设:该湿池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几种?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二、新课展开
1、探究计箅方法
完整出示例3
某湿地有野生值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这道题同学们会用什么方法计算?
445+298
估算结果并交流
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445+298大约等于750
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介绍计算过程,并提问
你是从哪一位开始算起的?
十位上4加9等于13,怎么会在十位上写4呢?
百位上的7是怎么来的`?
简便运算的方法,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因为看作300多加丁2,所以后面要再咸2.
与估算结果相比较
为什么估箅得出的结果与精算结果不一样?
2.探究验算方法
学生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这道题算得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
交流方法
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可要养成及时验笄的好习惯哦。
3.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38页做一做
反馈交流
提问:百位上的数相加也满十了,怎么办?
4.小结提炼笔算方法
今天我们做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点?
笔算万以内的加法
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算出得数的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有什么要特别提酲大家注意的?
进位的小数字不能漏写,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做完以后要及时验算。
三、练习拓展
1.基本练习
啄木鸟治病39页第5题
补充练习
找朋友39页第6题
2.拓展练习
课本40页第10题
四、总结回顾
1.回顾本节课收获
2.汁算进位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作业39页第2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进位加法了,并且会正确验算了,学生在这节课中敢于表现自己,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7: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又为后面的加减法验算奠定基础。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会正确计算。难点是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由于学习例1时学生已知道计算的法则,在本课着重解决百位上的数怎么算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先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沟通和运用迁移的方法,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在教学中,运用迁移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从而,学生在捕捉联系和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拓展。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体验了成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另外,根据低、中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巩固练习时设计了“夺红旗”比赛、“争当小医生”等游戏,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根据例题教学后,有的学生能融会贯通,有的学生基本学会的情况,还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两种题型,因人而异,速度快的学生两项都做,速度慢的学生可以只做必做题。
在教学时,我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在反复强调。但课堂练习交上来一看,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计算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顿时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的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实现。教材上的练习少,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在课堂上得由老师扶着做,在家里得由家长扶着做,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就太有限了,因此,每天光课本和配套练习的作业都让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第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特别是在读题的问题上。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马马虎虎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
第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们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的,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
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勉强还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们做题时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来的1”等要点。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要点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即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但在集体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为突破教学难点、学生估算错误等问题的解决用时过长,造成整堂课前松后紧,节奏慢的局面。而且部分学生认为问题简单,自己都会,就没有用心的听讲,导致计算过程中以前怎么错的现在还是这么错的,特别是在对向前进 “1”的处理,不是多加一次,就是忘记加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钻研教材,扎实备课,认真反思上过的每一堂课,寻找每堂课的得与失,争取一节课比一节课上的好。
篇8: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反思今天上了一节《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研讨课,作为一名刚上岗的年轻教师,虽然感到有些紧张,但是能得到那么多老教师的听课指导,真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为此,我也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对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情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力求在课堂上能够突出重点,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课后认真进行一下反思很有必要。
一、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处理
本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又为后面的加减法验算奠定基础。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会正确计算。难点是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由于学习例1时学生已知道计算的法则,在本课着重解决百位上的数怎么算。在本节课中,我先复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沟通和运用迁移的方法,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在教学中,运用迁移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从而,学生在捕捉联系和发现窍门的“领悟”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拓展。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体验了成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巩固练习时设计了让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过程,让学生当小老师讲一讲,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根据例题教学后,有的学生能融会贯通,有的学生基本学会的情况,还设计了改错题。纠正有个别学生容易犯错的忘记进1或加1的情况,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
课后经过研讨交流,得到了几位老教师的悉心指导,也认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1、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表达。这是我犯的一个新教师普遍容易犯的毛病,生怕学生听不懂、弄不清,往往讲得过多,学生表达的机会与时间不多,这就造成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学习过程中没弄懂的问题也被掩盖了起来。同时,齐答的形式过多也会造成上述问题。所以,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交流、多表达就非常重要。而教师要尽量退居后台,更多的是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引领与指导。
2、评价方式与方法要改进,且要有始有终。评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但评价也要有策略,也要进行设计,随意的评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本节课开始虽然采用了让学生分组竞赛进行练习的方式,但练习后竞赛活动的后续评价没有跟上,对各组的表现没有具体的评价结果,这就造成了学生后续学习兴趣的降低。同时,评价鼓励形式太单一,效果没达到最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准备尝试用分组记星的方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合理运用,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3、要改进教法与学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班级人数太多,部分学生往往被忽略,同时,教学方式太单一,也不容易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老教师提出的一些建议很值得我学习,如可以让程度好、做题快的学生,检查与指导同桌有困难的学生的做题情况;可以让板演的学生讲一讲思路,其他同学作为评判员找一找问题;互相交换评一评;实物展台利用起来展示学生的练习情况等。
4、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处理细节,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教师讲过了学生就理解了。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问学生会了吗?学生很肯定地回答:“会了!”但一练习或检测,往往出现很多问题,这主要是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往往忽略,关注的是表面化的结果,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如验算的格式,动笔时发现不知道怎么去做;另外,学生会把讲的内容教条化地去用,一点说不到就易出错,如进位时为防止漏加就记了一个“1”,学生就会认为不记“1”就是错的等等。所以,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要多听听老教师的意见,他们在教学中遇到过各种情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听多学就会少走弯路。本次讲课后的交流,受益匪浅,我会不断努力,力争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快速成长,尽快成为一名出色的数学老师。
篇9: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课本79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计算和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掌握进位的方法。(连续3次进位)
2、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复习乘法竖式计算。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你会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吗?那老师出两道计算题同桌位的同学每人选做一题
24×4= 167×3=
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吗?(个别说计算方法后订正)
你知道我们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79例4的教学。
你能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吗?(出示主题图)
(1) 看图中是什么地方?(运动场)运动场上正在举行比赛,而且还来了很多的同学来观看比赛,那观看的同学坐在什么地方?(看台)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看台的布局吧?(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34个座位。)
(2) 看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
要示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也就是示这个运动场的看台有多少个座位?
(3) 应该怎样列式呢?
8×634= 634×8=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8个634)
(4)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634×8=?(学生尝试、板书)
(5) 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对错)到底哪个算式才对,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6) 计算过程:
6 3 4 × 8 =5 0 7 2(人)
6 3 4 个位:8×4=32 向十位进3,个位上写2;
× 2 3 8 十位:8×3=24,24+3=27 向百位进2,十位上写7;
5 0 7 2 百位:8×6=48,48+2=50 向千位进5,千位没数字直接在千位上写5,在百位上写0。
(口答)
(7) 原来这个看台可以坐那么多人,那你知道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可以坐得下吗?
2.对比、归纳小结
(1)对比分析:
把例4与复习题的竖式进行对照,你能找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
“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算一算
1.236 ×7= 127 ×9=
先独立完成后口述过程(学生板书适当找错例进行分析)
2.P79“做一做”
自己读、审题分析各数量关系后独立完成。
3.P81练习十八第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由于进位的次数比较多,在计算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篇10: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四册第32-33页例题.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笔算加法的方法.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新
师:老师发现,自从有了借书证,很多小朋友们都喜欢到图书馆借书,是吗?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关于图书馆的借书情况的问题吧。
二.探索新知
(一)计算143+126
1.师:(课件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你们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4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组内交流。
2.师:请组长来汇报一下,你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组长汇报。(出示问题)
3.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这节课先来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剩下的可以以后再研究。
4.师:听听茄子老师问我们什么?(课件出示: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你会列式吗?自己在本子上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
5.师:你是怎么列式的?(板书:143+126= (本))
6.师:观察一下,这道题和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
7.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可以动动脑筋,也可以用学具来帮帮忙。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8.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算法)
9.师:请同学们都用竖式再算一算。再自己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计算,说过程。
(二)验算143+126
1.师:题目计算出得数后,用什么方法知道算得对不对呢?(板书:验算)
2.师:你有验算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3.师:你们试一试,体验一下验算的方法好吗?
4.师: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
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深化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你能算出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吗?自己计算并验算。
学生计算并验算,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1(课件出示)
独立做题,并列式验算其中一题后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3(课件出示)
师:你从统计表中知道什么?自己能解决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订正时提问:你验算了吗?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告诉学生今后不论是否要求验算,都应自觉验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指导:不写竖式,在原式上从下往上再算一遍来验算的方法。
4.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题目)理解题意,自己列式计算,全班共同订正。
四.总结归纳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在笔算加法中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2
篇1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6页
二、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和数字卡片
三、教材简析和目标定位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及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例题主要解决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1。“做一做”安排了与例1形式相同的10道题,意在加强练习,减少错误率。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具备了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解决本课时的内容,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已经相应地由“会不会计算”调整到“怎么计算”上来。为此,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四、教学理念和策略选择
首先,力求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将计算教学内容作为学生思维平台,在关注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使计算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一般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载体。其次,努力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采用“探-引-探”的课堂教学主线,通过让学生组算式,及时探底,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展开学习。课堂中及时捕捉可利用的学习资源,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促成课堂的动态生成。第三,试图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索与发现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讨论等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五、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引入
1、出示三张数字卡片:3、5、9。提出问题:利用这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板书出示:(教师有意识地从小 到大分成两组)
35 39 53
59 93 95
2 、从上、下两行中各选择一个数能组成几道不同的加法算式:(请同学们把算式写在自己的卡片上)
3、生汇报算式。(并启发学生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学 生列出了九道不同的算式。
二、展开
1、师:请同学们选择能计算的算式独立尝试着算算看。(要求学生把计算好的算式贴到黑板上)
2、要求同学们对这些算式进行分类。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分类方法:
(1)得数小于100分为一类,大于100分为一类。
(2)一次进位的分为一类,两次进位的分为一类。
(3)个位进位的分为一类,十位进位的分为一类,个位十位都进位的分为一类。
3、按第(3)种分类方法把算式移动成三列。
35+59 35+93 35+95
39+59 53+93 39+93
53+95 39+95 53+59
师:在这些算式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什么是新的知识?
若学生提出十位进位与个位十位都进位的加法以前虽没有
课的开头的学习材料不是按教材提供,而是创设了一个“纯数学化”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这可谓是本真的数学课堂教学。这一过程也培养了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对形成的学习材料进行分类整理,不同的分类就形成不同的数学结构,分类中产生的数学结构,能使学生看到知识的来源和变化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
学过,不过我们已经都会算了,教师就先让学生说说十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检验卡片上的得数是否正确,接着教师提出今天我们要对个位十位连续进位的加法作进一步的研究,看看到底有多少种算法,哪种算法最简便。
4、选择其中的一道 题作重点研究:39+95。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要求:
(1)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计算?
(2)讨论时,请组长主持好,并整理好向全班汇报的内容。
(3)全班交流时,思考你喜欢哪种方法?计算要时注意些什么?
5、集体汇报、交流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
(1)39+95=39+90+5=129+5=134
(2)39+95=40+95-1=135-1=134
(3)39+95=(30+90)+(9+5)=120+14=134
(4)39+95=(40+90)+(5-1)=130 +4=134
(5)39+95=39+100 -5=139-5=134
(6)竖式计算: 3 9
+9 5
--
13 4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1)-(5)这四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启发学生得出:都是把新问题转化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6、讨论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发现错例。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1)3 9 (2)3 9
+9 5 +9 5
-- --
13 4 1 2 4
先请这两位同学分别说说算法,再让大家比较:你认为哪种对,为什么?
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先自己轻声说,再个别指名说,再集体说。)
7、比较39+95与39+59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自己探究解题方法,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在对计算方法的求同比较中获得对算理本质的认识。
竖式计算是最基本的方法,应是学生扎实掌握。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思考竖式计算方法,自主讨论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相互交流计算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8、请从剩下的3题中选一题做一做,说一说。同时请3位学生板演。
检查一下和你做的同一题的小朋友,做对了吗?把你做的题说给同桌听。
9、小结计算方法。
今天学的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用竖式怎样计算?你觉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三、分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列竖式计算)
说明:掌握笔算方法有困难的同学到老师这儿进行小组教学,帮助纠错)。
2、哪把钥匙开哪把锁。
(多媒体呈现钥匙和锁的画面,四把钥匙上分别挂着四道算式,四把锁面上分别写着四个数,钥匙与锁配对了,锁就会被打开)。
59+73 55+67 79+89 58+94
122 132 142 168
3、开放题:下面的□里可以填几?
5 4 5 4
+□ 7 +□7
-- --
□ 1 1□1
(说明:教师对慢生辅导第1题时,其他学生完成第2题。第2、3题反馈时让快生反馈,慢生倾听)
学生在相互交流补充中总结计算方法,自主构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
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练习,对优生除了解答一般问题外,让其在限定时间里思考一些有作价的问题。对差生,则由教师进行单独辅导,让他们在多次反复中领会算法,理解算理。在练习内容设计上注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种类的习题,让不同的学生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这样学生就能得到自主的发展。
六、教学片断实录
片段(一):全体学生交流反馈算法
师:前面同学们对39+95这道题进行了认真地思考,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并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下面进行小组汇报。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39+90=129,129+5=134。所以39+95=134。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
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95看做90,先90+39=129,因为把95看成90就少了5,所以再把129+5=134。
师:与他们小组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们小组的方法差不多的还有吗?
生3:我们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是把39看成30,30+95=125,125+9=134。
师:你们的方法很相近,都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成整十数,还有与他们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4: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39+100=139,139-5=134。所以39+95=134。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
生5:他把95看成100,先100+39,因为多加了5,所以再减5。
师: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6:明明是加法,为什么要减5?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生7:比如你有39元钱,如果别人还给你95元钱,如果他给你100元,你就得给他5元,所以要减5。
师:说得真有道理!还有小朋友想说说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8:我们小组的办法与他们小组(指前一个)的差不多,我们是把39看成40,40+95=135,134-1=134,所以和是134。
师:你们小组真行!你们已经发现自己的办法与××的是一类的。
生9:我们小组把39看成30,把95看成90,30+90=120,9+5=14,120+14=134。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10:这种方法口算起来很方便。
师:还有不同方法吗?
(学生又交流了几种,教师一一介入引导)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11:都是把39和95这两个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
师:为什么要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
生12:这样计算就比较方便,因为一个数加整十数,一个数加减一位数我们已经学过了。
师:对,当碰到新的问题时,我们要想到能否把它转化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随后,还有学生提出用竖式计算比较方便,这时教师就让学生展示两种不同的竖式:,(1)3 9 (2)3 9
+9 5 +9 5
-- -- 让学生展开讨论。)
1 3 4 1 2 4
片段(二):“哪把钥匙开哪把锁”的练习
(多媒体呈现钥匙和锁的画面)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画面上有四把钥匙和四把锁。
生:我看到四把钥匙上分别挂着四道算式:59+73、55+67、79+89、58+94。
生:我还看到四把锁面上分别写着四个数:122、132、142、168。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钥匙上有这些算式,锁面上有这些数,现在我们就来用这些钥匙开锁,如果钥匙上算式的结果等于锁上的数,就说明钥匙与锁配对了,锁就会被打开。你能知道哪把钥匙开哪把锁吗?
学生听后,积极思考。一会儿,课堂开始热闹起来。
生:我用59+73的钥匙能打开得数为132的锁。
生:我用55+67的钥匙能打开得数为122的锁。
生:我用79+89的钥匙能打开得数为168的锁。
生:我发现用58+94的钥匙不能打开数为142的锁,因为58+94=152,而不等于142。
师:大学同意这些说法吗?谁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开一开?
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开锁,当锁被打开时,还发出清脆的响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小朋友们,既然58+94的这把钥匙不能打开得数为142的锁,那么,谁能为它们重新配一把能打开的锁或钥匙呢?
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我配一把得数为152的锁。
生:我配一把48+94的钥匙。
生:我配一把58+84的钥匙。
生:我配10+132、20+122、30+112、40+102的钥匙都行。
生:老师,我能配出很多很多的钥匙,如1+141、2+140、3+139……
生:老师,我还可以配出一把143-1的钥匙。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再去找一找,看能配出多少把这样的钥匙……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如何把计算课上“活”进行设计和实施,改变了以往计算教学的模式,在学生自主探索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教师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较好地处理了算法多样化和一般方法的关系,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下列两点思考尤为深刻:
1、计算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
现在许多教师对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千方百计地寻找生活中的情境,我们听到的计算课,往往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许多情况一旦导入新课,就游离于后面的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 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教学本身。情境化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作为数学学科能吸引学生的,恐怕不仅仅只有创设情境。本节课没有刻意追求时尚的外表,没有把课堂装饰得华丽动人,但整节课学生的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究其原因,也许正是因为“清清爽爽一条线,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浙江教育学院吴卫东副教授语)的缘故吧!本节课就以“选取3个数字→组成6个两位数→列出9道算式→研究算法”这样一条自然流畅的“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自然的“纯数学”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是“大气”的。
2、计算教学的价值是什么?
计算教学的目标如果仍然停留在完成“双基”那是远远不够的,计算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应将计算教学内容作为学生思维平台,让学生在紧张或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首先,让学生通过数字与数字、数也数的搭配活动,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其次,在解决例题时,教师没有像教材那样规定学生用惟一的竖式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进行多种算法的研究,并有意充分展现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自我欣赏”时加强对比与反思,从而在这些算法的求同比较中获得对算理本质的认识--那就是把两个两位数进行分拆,再按相同计数单位相加,进而让学生体会到“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道理。这些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此外,练习设计追求开放性,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充分发散思维;第三,通过多层次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作出积极的选择,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潜能,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学习,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后,教学过程的开放,带给学生宽松、安全和自由的探索氛围,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投入整个学习过程,由于呈现学习材料留给学生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因此,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上,就显得非常有个性化,不可预设的可能也就随之出现,学生差异成了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
执教:沈正会(泰顺县实验小学)
设计:沈正会 苏美玲
指导:曾仁调 夏克巧
篇12: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例题1、2,练习八1、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71+45 24+43 35+47
52+20 32+59 53+28
2、笔算
430+260 570+380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
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不管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满十要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和两、三位数相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1)提问:我们湿地的鸟类动物有多少种?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要求他们一共有多少种应该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122
(3)探索算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计算方法,可能有口算和竖式笔算两种,口算有点难度,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让学生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1 2 2
( )
提问:从哪位开始加起?个位上写几?十位上写几?百位上写几?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例2)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31
(3)提问: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3 1
( )
师:个位上写几?(1+1=2,写2)
师:十位上相加是多少?(7+3=10)十位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10,在十位上写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1。)
师: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1?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师:与例2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掌握的加法法则尝试笔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2 7 1
+ 9 0 3
( )7 4
提问: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比较好写,大家都做得很对!可是百位上的数怎么写呢?2+9=11,相加满十怎么办?
生: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
3、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然后校对订正,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在竖式中相应的位置写下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计算出每两片树叶上的和,然后与得数相等的花朵相连,学生独立做题,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的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下面同桌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笔算加法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123+361 456+533
2、367+626 426+382 516+703
六、板书设计: m
篇13: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四 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
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难点: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时安排:10课时
购物(1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挂图!
二、探索新知:
213元 42元 12元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 × 4 = 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12+12+12+12=48
(2) 1 2 (3) 1 2
1 2 × 4
1 2
× 1 2 4 8
4 8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买两个书柜需要多少钱?
213×2=( )(元)
2 1 3
× 2 答:
2、 1 4 3 1 1 2 3 2 1 4
× 2 × 3 × 3 × 2
3、7×3+4 8×6+3 5+2×8
2×6+5 4×9+6 3+6×7
4、一件大衣的价钱是一件羊毛衫的3倍。一件大衣多少钱?一件大衣比一件羊毛衫贵多少钱?
羊毛衫132元
5、填表。
2辆 3辆 4辆 5辆 6辆 7辆 8辆
大车乘客数 60
小车乘客数 24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解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下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
去游乐场(1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6 × 4 = 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连一连。
2 × 32 15 × 4 16 × 5 26 × 8
5 × 12 19 × 5 60 × 7 4 × 30
3 × 16 24 × 2 52 × 4 15 × 6
17 × 5 4 × 16 3 × 40 84 × 5
2、 2 3 1 6 4 8 7 2
× 2 × 5 × 2 × 4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
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4、光明小学3名教师带45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
四、总结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
课后反思:
乘火车(17)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火车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72 × 5 = (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70 × 5 = 350, (2) 1 2
2 × 5 = 10, × 4
350 + 10 = 360。 4 8
答:
三、拓展应用
1、 4 × 6 + 3 7 × 5 + 4 8 × 6 + 3
9 × 7 + 5 3 × 6 + 6 9 × 2 + 7
2、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5人,一共有多少人?其中男同学有91人,女同学有多少人?
3、谁的年龄大?
4、小明放寒假时去姥姥家。先乘5时的火车,有乘2时的
汽车。
(1)在图中标出,出发后3时火车的大概位置。
(2)从小明家到姥姥家一共有多少千米?
四、总结:今天学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0 × 5 = ?(18)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0”表示什么含义吗?0加任何数都得几?任何数减0都得几?那么你们知道“?”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结果。
2、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谁能结合数学情境,说说你的算法?如:结合“5个盘子中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际情境去理解为什么“0×5 = 0”
4、汇报算法:
(1)5个0相加得0。
(2)3 × 5 = 15,
2 × 5 = 10,
1 × 5 = 5,
0 × 5 = 0,
5、算一算
0 × 5 = 7 × 0 = 0 × 26 =
6、让学生任意出几道0和任何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
7、试一试:
(1)130 × 5 =
1 3 0 13 × 5 = 65 1 3 0
× 1 5 130 × 5 = 650 × 1 5
5 0 5 0
(2)402 × 3 =
①、400 × 3 = 1200, ② 4 0 2
2 × 3 = 6, × 3
1200 + 6 = 1206。
三、拓展应用
1、连一连。
240 × 2 302 × 5 15 × 3 25 × 4
204 × 2 320 × 5 150 × 3 250 × 4
2、小狗送信。
(1)、小狗从邮局出发给狐狸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
(2)、小狗先给狐狸送信,再给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邮局。
3、在○里填上“>”、“<”或“=”.
105 × 6 ○ 600 190 × 5 ○ 1000
180 × 4 ○ 800 140 × 7 ○ 980
4、 100 - 23 × 3 14 × 6 - 28
75 + 25 × 4 (34 + 56)× 7
(20 + 80)× 3 20 + 80 × 3
四、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买 矿 泉 水(19)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和饮料吗?今天我们一起去买一些饮料,希望大家帮帮老师。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3、汇报算法:
(1)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2)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就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4、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5、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6、汇报算法:
(1)24 × 3 = 72(元) 72 × 2 = 144(元)
(2) 24 × 3 × 2
= × 2
= (元)
三、拓展应用
1、15 × 4 × 7 125 × 8 × 6 102 × 4 × 5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0 × 1 × 2 × 3 × 4 × 6 × 7 × 8 × 9 ( )
4、 15 × 6 × 8 36 ÷ 9 × 12
32 + 17 × 3 (15 + 35)× 6
5 × 18 × 7 105 × 2 × 5
5、我每分大约打41个字
(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6、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是杨树的5倍。
(1)今年钟松树多少棵?
(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四、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实践活动(20)
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数感。
2、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推理的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3、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合作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4、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在独立操作、实验和推理活动中得到一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得到一堆黄豆的数目是多少。
教学设计:
一、揭示实践活动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玩数黄豆的游戏。老师为每个活动小组准备了1堆的黄豆,请你们运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数一数这一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二、猜一猜
想一想这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数呢?
1、学生猜测黄豆的数目。
2、独立思考后在全班交流自己数黄豆的初步的设想。
三、实践活动
1、宣布实践活动要求:
(1)以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数黄豆
(2)纪录本小组的实践方法,每小组至少有两种方法。
(3)需要什么工具可以向老师借用,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
(4)讨论交流要求声音要轻,本小组组员能听见就行。
2、学生以4人为单位开始实践活动。
四、交流与汇报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数黄豆的方法。老师根据学生汇报对每一小组进行奖励--一种方法一颗五星,对于能清晰叙述本组活动过程并说明是运用什么数字方法来解决碰到的问题的小组给予特别奖励--多加一颗星。
2、交流与比较。全班交流完毕后,引导学生对所有方法进行比较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其中的哪些方法,为什么。
学生的方法除了书上的分、抓、量、称集中外,还可能会有○1先数出50粒或100粒堆成一小堆,再把整数堆黄豆分成这样的一小堆、一小堆的方法,最后用每小堆的黄豆粒数乘堆数黄豆的粒数;○2将全部黄豆平摊在桌上,将其分为若干等份,数出其中一份有多少粒,再与份数相乘;○3一粒一粒地数,不管学生的方法是简是繁,得出的结论是否精确,教师都应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方法。
五、活动总结
引导学生结合今天的实践活动过程进行总结与回顾:
1、通过今天的活动自己有哪些收获?
2、通过今天的活动想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练习五(2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用竖式或其他方法计算多位乘一位数。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练习五中的习题分类为4个有趣的环节,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巩固深化知识。
4、在数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并欣赏数学的形势美。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理解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灵活运用估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的数学课有这几个学习环节,你们对哪个环节最感兴趣?
二、摘苹果
1、第1题,全班一起摘苹果。
2、第2题和第10题分男女两队做摘苹果比赛的游戏,看哪一队摘得又快又好。
三、估一估
1、第4题,学生先独立思考,改正错题,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算发现问题的。
2、第8题,先让学生用估计的方法解决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接近圆中的数,然后小组合作进行验证。
3、第11题,学生用估算或计算的方法比较出得数大小后,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因数的和不变,那么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因数的积要大。学生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时,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四、森林医生
创设情境:数学森林里有几棵树生病了,请同学们做一回森林医生来帮他们诊断病情、治疗疾病。
1、学生分同桌二人医疗小组共同诊断交流病因、制定诊疗方案。
2、全班交流:说一说病在哪里,应该如何治疗?
五、有趣的算式
1、第5题
(1)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根绝算式的特点学生独立继续往下写3道题。
(3)引导学生计算得数进一步验证所写的算式是否正确。
(4)引导学生明白像这样有趣的算式组还有很多。
2、第9题。
(1)学生独立计算结果。
(2)全班交流算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启发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3)组织学生观察次数的特征,并根据其中的规律接着往下写几道算式。
六、总结:今天我们进一步练习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计算和估算,还欣赏了两组有趣的算式,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规律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
七、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22)
教学目标:
1、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回顾与反思的能力。
3、先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整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和用数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对一至四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有条理地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淘气和笑笑以及他们的同学一起学习的图片,大家想看吗?
1、出示教学情境挂图。
2、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3、从开学到现在,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你能根据这幅图给我们的提示说一说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小组交流前一段时间学到了什么?
2、组织全班交流,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回顾。在整理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将前四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板书,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与说明。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1)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2)抽取几道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第3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2)独立完成第(1)---(4)个问题。
(3)全班订正。
3、第3题。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适当规定时间(2~3分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对开学来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你留下怎样的成长足迹?我们来一起说一说吧。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示,从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怎么用数学等角度来寻找自己的成长足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长足迹以写“数学日记”的方式纪录下来。
3、课外作业:第2题。
教学反思:
篇14:《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本课教学由复习简单的进位加法口算开始,接着复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巩固了竖式计算中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的方法。这样的复习即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在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借书的情况统计表这个情境,根据各个年级的借书情况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列出进位加的竖式时,我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精神。在学生算出结果后由教师提出“计算的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同样是让学生尝试验算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正确率。接下来的试一试需要解决新的问题,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稍有提高,但遵循的是相同的运算规则,我还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再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了进位加法的计算,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里教师还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巩固了竖式计算注意的要点并强调“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二、书本与生活相联系,让练习更丰富。在习题的设计上,我安排了竖式计算、改错,还有解决问题。竖式计算中学生能注意进位并自觉的验算,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认识。
解决问题时设计了两条路线,让学生选择近的路线,把估算和计算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先估算再通过计算验证。开放的练习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在练习的最后安排了填方框里的数,学生根据进位加计算的方法能较快完成正确的竖式。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遗憾之处,第一,在估算时,学生说估算的方法花了些时间,估算在后面有具体的教学,在这里学生把估算的方法说对即可,不需过高要求,这样在后面填方框里的数就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完成。第二,课堂上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锤炼,比如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对于学生的评价语等,在细节上完善了才能使整堂课更好。第三,虽然是计算课,练习设计应更儿童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