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教案课堂总结范文英语

教案课堂总结范文英语

2022-10-20 08:29: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拾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教案课堂总结范文英语,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教案课堂总结范文英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案课堂总结范文英语

篇1:英语高效课堂总结

今年是我校高效课堂巩固年。课堂教学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机制,是我们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基本课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真正和谐高效的英语课堂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学习更是如此,所以,要想使自己的英语课堂充满活力、趣味盎然、真正和谐高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艺术水平,并且想方设法培养、提高、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一、加强情感教育,创造和谐氛围

英语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感调控的好,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英语知识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产生肯定的学习情感,使他们认识到如果想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且能更好的胜任以后的工作和当前的形势,必须学习英语并且一定要学好英语。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情投入。通过日常教学中许多细微之处对学生科学引导、热情帮助,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对自己的关怀,时时刻刻感觉老师在关注自己,使之“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对英语课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由厌学转化为好学、爱学、乐学。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和技巧,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个人尊严,在婉言中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要特别注意遵循“表扬+帮助”的原则,避免“批评与训斥”。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是“爱”字当头,严师未必出高徒。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往往取决于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情”字是师生关系的突破口,“情”字到位,就能充分发挥“爱”的力量,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师生之情四溢,课堂气氛才能真正和谐融洽。

二、提高课堂学习愉悦度

如何组织英语课堂教学,充分利用40分钟,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组织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应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愉悦度着手。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效率就能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给学生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写对了一个句子,学生也会感到高兴,继而对英语产生亲切之感,也激发出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多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竞争中体味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此外,教师对中、差生要特别留意,耐心启发,对他们学习中每一点成绩都要及时地真诚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并且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自己成功的愉快中,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效率起极大的推动作用。习惯一旦养成,学习就会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直至取得成功,学生会从成功中获得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率。和谐高效课堂提倡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做。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动起来,但最主要的还是心“动”起来。心动了才能做好事情,如何让学生心动,积极主动地“我要学”,那就得靠老师的鼓动。有人说,一个教师应该具备半个演讲家的口才,半个作家的文才,半个演员的表演艺术正如商家搞好了宣传策划就赢得了市场,同样,能把学生鼓动起来了,老师就赢得了课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造一种积极的氛围,对学生的行为会起到强化定向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参与者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四、把握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结构既包括宏观的结构即一堂课的总体教学构想,教学流程,又包括微观的结构即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怎么进行,如何衔接,时间大体上如何分配等等,要完成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就需要教师从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上下足功夫,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想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教案一步一步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当学生的学习偏离了原来设计好的轨道时,教师就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思路往既定的方向引,说白了,就是老师设计好“圈套”,让学生往里钻。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的理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以高屋建瓴之势把握课堂教学结构,实现英语高效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把握重点,抓住难点,讲清讲深,多练巧练,充分发挥每分钟的效益。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同时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练如何结合等必须作出精心安排。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要掌握一个“精”字。讲其当讲,略其当略。对课堂练习,要突出一个“巧”字,注重一个“活”字。练习内容要精心设计,认真筛选,要指导学生巧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

五、进行教学反思,是创建高效英语课堂的实践保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

即:立足课堂超越课堂。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及时恰到好处的能动的反思,一定会使学生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一种知识的享受。教学反思应打破教学预定固定模式、套路的方式,方能充分能动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是抓契机点的反思,学生在教学中是能动者、主动者,所以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情境,偶发事件处理都需要教师进行灵活的反思。其次是教学环节的反思,教师必须在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时进行必要的反思。再次是结课前反思,包括学生和教者的双向反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自己的成功之处,失败处,今后的改进点,从而使师生共同发展。另外,课后,要及时对课上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写在教案后面,为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益进行科学研究,积累资料。

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课堂尽力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保持对英语课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创建真正意义的高效英语课堂。

篇2:九年级英语的课堂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要求学会谈论重要发明的历史及用途,然后针对各项发明的用处及特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话题一直是围绕着历史上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发明,通过使用“Passive Voice”(被动语态)形式的句型,循序渐进地展开讨论。课本设计的活动情景能够自然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积极地投入到话题讨论中,寓教于乐,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它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创造精神,激励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翅膀,人人都能成为“小发明家”。

二、教学目标

语言目标

重点词汇:salty, sweet, sour, crispy, pleasant, potato chips, slipper, leaf, fire, scoop, light bulb, microwave oven, abacus, camera, beverage, be invented by, be used for, by mistake, by accident

重点句型:When 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 I think it was invented in 1876.

技能目标

能够谈论发明的历史和用途

能够对生活中的发明发表自己的`看法

能够解决生活问题,设计新发明

情感目标

充满想象力,善于观察事物

面对难题,用积极的态度解决,发挥创造能力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重点难点

重点

讨论重要发明的时间、发明者和用途,学习使用句型“When 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Who was it/were they invented by?”,“What is it/are they used for?”和答语。

难点

如何描述一项新发明的来历和用途

四、课前准备老师准备

“大百宝箱”(由中等大小的盒子、彩纸等DIY而成),flashcards;

a package of potato chips, some bars of chocolate.

学生准备

上课前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等工具查询1a图片中5项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发明物的来历,然后在准备好的卡片反面写上关于这项发明的日期、发明者和用途等信息(如果学生查到的信息是用中文描述的,要求简单地翻译成为英文信息),正面写上发明物的名称,存放在自己制作的“小百宝箱”里。这个过程帮助学生们在进入新课程之前熟悉新单词,为操练目标语言做准备。它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能够了解课本知识,而且发现了许多课外知识、增长了见识。

篇3:九年级英语的课堂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阅读课,是本单元话题过去的某种状态的延伸和继续。文章讲得主要内容是一个老是惹麻烦的男孩在明白了母亲对他的爱之后变成一个好孩子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⑴掌握一些主要的词汇和句型 used to be like 等。

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技巧,如扫读、细读、概括文章大意,利用上下文信息猜词等。

⑶通过阅读课文,并设计各种活动训练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各种活动的能力。

⑷激发学生感恩父母,热爱父母,关注身边的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训练学生利用上下文信息填写词汇和句子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写作能力。

⑶利用本课所学知识表达个人意见,对课文进行深层理解.

四、设计理念

依据纽南(David Nunan)所提出的任务型及合作式教学原则,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激发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愿望和自信心,促进合作精神和文化意识的发展.

五、教学设计

1. 总体思路:

本节课是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实施的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教学.笔者先让学生简短描述父母以前和现在的职业,外貌,性格,爱好再欣赏英文歌曲thank you, dad. 导入,酝酿了一种感激父母的氛围,接着引导他们畅诉父母对自己的帮助的故事,然后让学生阅读短文,感受母亲爱的伟大。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标题,预测课文内容、概括文章段落大意、根据上下文填所缺的句子,判断正误等各种方式提高阅读技能。最后,笔者提供关键词让学生复述课文,使其能熟练得掌握所学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阅读后,笔者抛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该用什么方式报答父母?培养学生反哺意识。最后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Step1 Pre-reading

1. Get th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ir parents

T: Parents are the most familiar and loved person to you. Can you giv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m? You can describe what they used to be like and what they are like now.

(students may describe their age, appearance, personality, hobbies they used to be and now.)

设计说明

通过谈论父母以前和现在的外貌,个性,爱好职业等既复习了本单元的语言功能项目,延续了本单元的话题,又能成功地引进本课要谈论和阅读的内容:父母的爱。

2. Play the song “thank you, dad” for the students and enjoy it with them.

Thank you, Dad

Thank you, Dad

Thank you, Dad

Thanks for loving me

Hugs and Kisses, hugs and kisses

Comes to you from me

Thank you, Dad

Thank you, Dad

You are such a friend

On this day I'd like to say

On you I can depend.

T: It is great you know much about your parents. Do you know when is Father's day and mother's day?

S: Mother's day is the second Sunday of May and Father's Day is the third Sunday of June.

T: Great. These two holidays are taken for us to thank our parents. Now let's enjoy a song for Father's Day.

设计说明:

播放 Thank you,dad 歌曲,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引起学生的深思,营造一种对父母无限感激的氛围。

3. pair work

⑴T: Don't you think it's a beautiful song? I think so. It reminds me think of my own father. He has done so much for me. I used to be a shy person when I was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I didn't use to dare to speak in front of class or facing a crowed of people. My father encouraged me to believe in myself. And now I'm outgoing. I'm grateful to my father, he is so patient and helpful. I'm sure your parents are the same. Would you like to share the stories you parents help you solve problems with your partner and then make notes on the context?

⑵ ask some volunteers to tell class his own or partner's stories.

设计说明:

a. 通过交流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的帮助的故事,使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恩情,对自己的爱;

b. 使学生再一次创造性地灵活运用目标语言USED TO,谈论过去的经历,延续和深化本单元的话题,提高口语能力,并为下一任务阅读做好准备。

Step 2 While reading

1. Introduce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He used to cause a lot of trouble

T: Your stories really moved me, Today we'll read a connected story,

“He used to caused to cause a lot of trouble”, according to the title, what might be talked about in this passage? Would you might to make a list?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d used to.

The students may give such answers:

What troubles he used to cause

The reason he used to cause so much trouble

What made him change

He is now a good person.

设计说明:

通过让学生在不预习课文的情况下根据文章标题猜测文章内容旨在培养其预测文章大意的能力,并通过下一阶段的阅读来检验学生对标题的预测是否正确。在教学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USED TO这个词语。

2. Fast reading

⑴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⑵Compare what the students predicted with the content given by the author

⑶stick out the key sentences and giv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in group and then report to class.

Para.1 After father's death, Martin's life became difficult.

Para.2 The troubles Martin used to cause.

Para.3 A conversation with his mother on the phone changed his life.

Para.4 What is Martin now like.

设计说明:

概括全文大意和各段落大意旨在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脉络,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

2. Detailed reading

⑴ Finish Section3, 3a Put the missing sentences back in the correct place in the reading.

设计说明:

培养学生利用上下文的信息猜词和学习新词汇的能力。

⑵Finish Section3. 3b

Read the statements below. Circle “True”. False”. Or “Don't know”

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设计说明:

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文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提高阅读能力.

⑶let the students design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text and then ask answer in pairs

设计说明:

提高学生获取文章细节的能力.

4.Explain some difficult phrases and sentences in the text and help solve the problems students raise

5. Retell the text in group one by one according to the key words below then choose one to report to class

Retell the text

1…problem child…a recent conversation… not used to…after his father’s death…difficult…not afford…to do this…

2.look after…cause problems…not interested in… get into troubles…

…patient…make a decision…hate… leave…waste…

3…necessary…call…change…need…help…understand…no longer…

watch…take pride in…decide to …realize… be afraid of…pay more attention to…

4…has changed…work hard…a top student… how…mother’s love…important…

设计说明:

提供关键词,让学生在小组里轮流复述课文,让朗读有了目的,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课文里的词汇短语和句

6. Discuss in class: Why did the author write the Passage?

S1: The author wants to tell us: Mother's love is great.

S2:He wants to tell us: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parents can help them understand each other better.

设计说明:

猜测作者写作意图,使学生明白写作目的及阅读目的,领会文章精髓

Step 2 Post reading

3. Disscuss in group: What are nice ways for you to express your feelings and love to your parents ?

⑴ T: Don't you think parents' love is magical? It makes Martin, a troublesome boy change into a top student. We can't imagine what would happen to Martin without his mother's love and help.We can say parents are the most unselfish persons. They are someone who listens suggests and defends. They are the givers, but not expect your repay. They are the persons deserving your most respect and love. We should do something for them, too. we can't only receive but not give.. In China, there is an old saying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We can't wait until it's too late. We should do something to make them happy and let them know we love them. Do you think what are nice ways for us to express our feelings to our parents? Please share your ideas in group and then report to class.

⑵ Choose a representative of a group to report and ask other groups to supplement. The student may give such answers.

a. to share homework with parents

b. to send parents small gifts on parent's day or their birthday

c. to write a letter or a card to express how much we love them

d. to try to study hard

e. to do a part-time job to reduce parents' burden.

f. ...

⑶ ask students to do some activities to show their love to parents after school.

设计说明:

通过例举向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在学生心中树立反哺的概念,让他们明白爱是相互的,并让他们付之于行动。

4. Homework: writting

Write a passage of stories happened between you and your parents. The passage may include

a. what is your comment or feeling on your fathermother

b. give some examples of your father/mother helped you solve problems you met.

c. What you have done or want to do to show your love to your fathermother.

设计说明:

课堂上大量的语言输入为学生的语言输出做好了准备,对父母强烈的爱和感激之情使他们有了写作的欲望;此项课外作业能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父母,关注周围的人,学会爱人。

篇4:英语名师课堂总结反思

本学期我们组进行了观名师课堂活动,期间,我有幸聆听了xx 、陈xx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精彩的课堂演绎以及英语教育教学专家的精彩点评,从中体会到各地名师的上课的独到之处,感受到专家们魅力和风格,收获颇多,感受颇多,感触颇深。尤其是那风趣精彩的课堂,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置身于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教学中,看到老师的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禁让我连声赞叹:如此功底,岂是一朝一夕能成?

一、关注课堂细节,善于搭建支架,降低学习难度。小学生们面对济济一堂的老师,难免有些紧张。为了降低难度,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忧虑感,老师采用了他们非常熟悉的话题入手,从一开始的师生之间的问话:What’s your name?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what season is it now?一步一步地引入到了四季。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支架的搭建,再加上老师诙谐的话语,让学生立刻感到了轻松自如。

二、关注学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至始至终,我们都能听到学生的欢声笑语:忽而低,忽而高,忽而夹杂教师略带广东腔的英语,忽而又听见学生们的讨论声……这不是在课堂演绎,这简直是师生们在共同弹奏一首首和谐美妙的乐曲。

三、关注学生反馈,注重文本再构,培养学习能力。在老师的课堂中,你时刻会发现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有对话,有游戏,有自能阅读活动,有复述,有排列顺序……从春天到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一环又一环,学生始终主宰着课堂。根据学生的学情,依据教学内容,从四个方面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What do you do in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What do you eat? What do you wear? 听说读写,面面俱到,把四季描述得淋漓尽致。

“有一种智慧,生成在课堂;有一种诗意,和理想栖居;有一种追求,叫做理想的课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努力向这些大师们快乐的有效课堂靠近!

篇5:课堂常用英语

课堂常用英语

*I wonder if the prof took attendance already.

prof=professor,take attendance 点名。

*God, I only missed two classes and I'm already out of it.

be out of it 是跟不上的`意思,所以得 catch up with them ASAP

*Hey, I got the whole info from the upperclassman.

info=information, upperclassman 学长,也可能学长为seniors或 older guys

*That guy is a tough nut. I guess this class is a bear!

难缠的老师称为 tough nut,bear表示很难的科目。

* I struggle for words when asked a sudden question.

struggle for words 难以回答

篇6: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适当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一、课堂小结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可在讲课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要讲授大量的与此相关的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里涌进了大量的零碎信息,这些知识往往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之间容易混淆,产生理不顺的现象。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课堂小结就是其中一种高效率的方法,通过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这有利于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堂小结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升华学生思维。当教师讲授完新课后,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渐渐变得心不在焉,为此教师适时运用课堂小结组织好教学过程的第二次飞跃,通过巧设疑问、营造氛围,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更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逐步得以升华。三、课堂小结可以承上启下,为新课作铺垫。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为以后学习作铺垫。但实际学习时,由于时间关系,往往只能就所学内容进行讲解,对本课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讲解的较少。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能很好理解,往往死记硬背,或者虽然暂时记住了,却难以长时间记忆。因此,每节课结束前用一点时间适当地进行小结,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后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归纳总结,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为新课作铺垫。总之,利用课堂小结,既可以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教学环节更完整、学生思路更清晰,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篇7:课堂总结

如何进行课堂小结

一、理论观点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懂得适时的课堂小结更是一门艺术。“编篓编筐,重在收口”,良好的课堂小结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等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记忆包括三个以上的一组知识时,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知识只受一次干扰,即第一个知识受后面知识的一次干扰,而当中的知识却受前、后知识的两次干扰,这种前、后两头的知识因受干扰少而容易巩固的现象,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心理学关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研究证实:人们要记住在排列顺序中居首位或末位的记忆对象所花费的劳动量,比记住在排列顺序居中的记忆对象所花的劳动量约少一倍。所以,有经验的老师总是把重点的知识放在授课的`前、后两个位置。根据这个理论,一堂课最后做个小结,可以突出重点,而且无知识进行干扰,小结的内容容易巩固,这就发挥了近因效应。

二、课堂小结存在的问题

1、尽管课堂小结的作用如此之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对一节课的开头比较重视,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而对课堂小结,则草草了事,甚至干脆忽略。

2、也有一些教师往往将其看做为一个承上启下的程式、一段故事情节的延伸,甚至是一句空洞的套话。

3、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课堂小结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中很多教师只是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再简单地重复一遍。

这样的小结根本没有新颖性、简约性、针对性和发展性,既起不到梳理知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起不到画龙点睛、升华知识、发展智能的作用。针对这种现

状,我认为课堂小结在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利用,并且不应千篇 一律,采取一种模式,而要根据教师本身的特点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三、课堂小结的主要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课堂小结必须体现教学目的和要求。

2、重点性原则。课堂小结的中心应是重点、难点和关键。

3、针对性原则。课堂小结的内容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

4、结构性原则。课堂小结的结构要严谨周密,消除疏漏和误区。

5、灵活性原则。课堂小结的形式要灵活,防止平铺直叙,翻炒冷

四、课堂小结的特点

我在教学工作中实践着,总结了如下特点:

(1)归纳总结。对本次课讲授的知识结构、主线进行归纳总结。要尽力突出主题,纲目分明,同时指出容易模糊和误解之处,使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记忆深刻。

(2)拓展延伸。在学生理解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于联想,适当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能举一反三,引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开拓创造性思维。

(3)设疑回应。在导入新课时,曾设置疑问;在课程结束时,环绕新课主题解答课初提出的疑问,与导言相呼应。必要时可再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悬念,留到下次课来解答。

(4)画龙点睛。有的课程或章节内容,讲课时需要详细推导,尽情铺陈。在课堂结尾时用二、三句话点明重点、要旨,更显生动有神。犹如画龙先不点晴,而后点之则飞去矣。学生会有所顿觉,从而抓住问题的关键。

五、课堂小结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小结,并进而学会如何做好小结,对巩固课堂授课效果,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将是十分有益的。那么如何教学生做课堂小结呢?

初中的思品趣味性比较强,也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

德品质和健康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中思品不是空泛的理论知识,因此同学们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学习起来兴致比较高。但有时候一节课下来一部分同学就记住了几个图片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完美的教学必须做到善始善终,当如一支宛转悠扬的乐曲,有扣人心弦的“起调”,有引人入胜的“主旋律”,更要有余音绕梁的“终曲”在思品课堂的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到课堂小结的设计,做到“其兴也勃,其收也赢”,因此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就应该有一份优秀的课堂小结。根据我的实际情况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课堂小结的方法: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学以致用,体现教学的生活化。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热点教育是思品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课堂小结是,结合课时目标和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由理论到现实再到理论,在这样的循环往复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增强觉悟。例如在《不要侵犯我的隐私》中: 老师提出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还有哪些是保护、尊重别人隐私的行为?

想想自己有过侵犯别人隐私的行为吗或者有侵犯自己的隐私行为吗?

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在积极讨论,发散思维过程中想到比如,在银行柜台前设置一米线,这就属于保护别人隐私的行为;还有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这个行为属于侵犯了同学的隐私吗?到这里同学们就会有争议,有的人说侵犯了有的说没有侵犯,这就有助于同学们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如联系近期的郧西中彩者,对于中了一千七百多万的大奖,大家都想知道是谁,也肯定有媒体想采访,那么应该怎样保护他的隐私呢?等等这些都是同学们身边的生活实际,既让同学们有话说,也增强了同学们的觉悟。

2、教师的结束语应该精炼有序。诗一般的结束语可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让学生带着没敢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它要求精粹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的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完《男女有别》后,我做了以下小结:

男孩,一个响亮的口号带着青春的洒脱

女孩,一个甜甜的微笑描绘出世界的颜色

只因为这世界多了一个男孩,天才会变的那么蓝

只因为这世界多了一个女孩,春天才会变的这么温暖。

虽然这一框题比较简单,但是这样的结束语让同学感受到男女的不同,也感受到男女的优点与美好,让他们学会取长补短,互相欣赏,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这样也有助于团结。也能引发同学们对男生女生更多的了解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3、让学生作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老师都认为课堂小结是老师的事,那么有没有尝试过在上完一节课后,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要点和讲授内容思考几分钟,然后指定一名或者几名同学走上讲台,当一回“准老师”作简要的复述。这种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由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没有秘密长不大》这一课题中,在讲完之后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这也是对这一节课知识点的巩固与提高,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出自己的感受: 有的同学说,初中生拥有秘密是正常表现,所以不要老是问我的秘密了 有的同学说,我回家告诉我爸爸妈妈不要偷看我的秘密,也不要向他人宣漏我的秘密;还有的说,我有自己的秘密,我长大了等等。

虽然同学们的语言比较直白朴素,但他们所说的都是我们这节课所学到的重点知识。这样也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使得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4、课堂小结设置悬念,承前启后,余味无穷。在思品教材中有着严密的逻辑系统,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扩展和深化。说书人有“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思品课终时也不妨运用此法,设置悬念,引而不发,以收课虽终而意未尽之效,诱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积极性,引起学生课后的回味和思索,并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回眸传统》这框题的家文化中,同学们积极例举中华的家文化,这其中不乏优秀的家文化,也有我们应该摒弃的家文化,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看的出来中国是比较重视家庭的,很少有不想要孩子的家庭,还有就是重视道德像赡养老人等等,这就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国外的家文化是什么样呢,或者同学们了解哪些国外的家文化呢。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拿现在所学的与之后的进行分析,这也是下一节课所要学的内容,也让同学们能够积极探索。

5、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结束时,适当的穿插一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课堂总结}.

曲,既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不觉得政治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学完了《我的父亲母亲》让同学们欣赏并一起合唱《我爱我家》,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让她们的心灵受到了感染,也掌握了教材观点。

6、巩固练习。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进行练习小结,既可以使学生知识得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紧密相连的材料,更能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实现真正的统一,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这些方面就要去老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花费心思了。

课堂小结的形式应该多样,具有多种功能。总之,老师们应该在日常的思品课堂教学中,重视课堂小结,不要让课堂小结成为狗尾续貂,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课堂小结,从而使整个课堂达到“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之效。

篇8:课堂总结

我与xxx一起度过几个课的数学,就我个人看来,xxx同学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只要他有认真听了的知识点,相应的习题就能够很好的解答出来,而且反应很快。但是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课,离不开手机。强迫他听个知识点后,手就痒痒的要拿手机。我已经帮他复习了函数、解方程相关的知识点,如果他认真做题的话,这部分内容没什么问题了。在后面的补习课,我个人建议帮他复习下几何方面的知识点,这方面的题他还不怎么会解。

最后祝愿王纪源在新的老师带领下,一路斩荆披棘,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学生姓名:xxx 性别:女 年纪:八年级科目:数学 基本情况:

杨洁颖是个勤劳刻苦、认真学习的好孩子,布置的作业都会很好完成。上课认真听讲,不懂的话会自己提出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她比较粗心,化简代数式甚至很简单的数字计算都会经常算错。所以希望后面的老师注意下她粗心的毛病。另外,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基本讲完了,上次课我给她讲的是数字分析,还没讲完。后面的老师可以继续给她讲这部分的内容。

年纪:七年级科目:数学 基本情况:

xxx是个活泼开朗、特别爱笑的好孩子。她上课能认真听讲,讲课的时候能够跟老师很好的配合,作业也完成的非常出色。现在她数学成绩基本接近满分,第一次月考100分、这次期中考98分。另外,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已经给她全部讲完,并且有复习了一次,做过两份复习题了。个人建议新老师给她做下强化题,以便达到巩固。

学生姓名:xxx 性别:女 年纪:三年级 科目:数学 基本情况:

xxx是个活泼开朗的小孩,数学成绩95分以上。他很听话,让他做的作业他都会按时按量完成。他喜欢跟老师聊他在学校遇到的开心事,给他上课可以给你带来欢乐,他是我很喜欢的孩子。我每次上课都是先帮他检查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有没有做完做正确,然后再给他复习学校学过的内容以及做些练习。后面老师可以借鉴下。

篇9: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今天一大早就起床上课,没有激情,还没来得及吃早餐,就马上要赶去上课了,心情超级不爽。不过我还是以我的非常人意志力起床去上课了,怀着郁闷的心情来到了教室。刚刚到的时候以为又无聊的3个小时,但是我听了老师讲了一会儿课之后就觉得,耶,这个老师不错,很有激情哦,我就认真的听老师讲课了,老师越讲越激情,我越听越入迷。那是从前都没有过的,从来都没有这么认真听过课,这个老师讲得太好了,我喜欢这种风格的讲课。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看了几个事迹我也觉得很不错,每个成功的人都是从最辛苦的做起,虽然工资不多但是我们学到的.是经验。这堂课让我知道,虽然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过上幸福的日子,还会让家里人也过上幸福的日子,就像老师说的,她刚刚毕业的时候也是什么都没有,每个月拿1200的工资,到现在也还不是一样成功了,有房有车。我想我努力的话以后的生活一定会是幸福的,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用多一点点的辛苦,来换多一点点的幸福。

10IT营销

叶辉

篇10:英语高效课堂课改总结

新课程强调以学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课堂教学要充

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探究性。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恰恰缺乏这些,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课堂训练也是流于

形式,缺少实践性。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实施了“高效教学模式” ,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概况

与其他学科不同,英语学科因为作为外语没有语言环境,或者说

很少有语言环境,所以遗忘率很高,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是很难学好的。

我校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重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目的在于从

根本把“老师教”转变为“学生学”,着重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单从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表现和学习成

绩等方面就能看出高效课改对学生的自信心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班级

课堂活动参与率大大提升。许多之前不敢发言的同学在小组活动中,

也能大胆的参与到课堂讨论学习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

了充分的提高。我们通过实践论证,一致认为:好的教学模式可以充

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有

机地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综合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真正体现出综合探究课研究、综合、探究的特点,真正使学生体验到

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极大地增加了教学的课堂效果 。为了

进行具体的研究实践,我们先从课前的导入开始,设计了英语情景导

入法、英语短剧表演导入、英文歌曲导入等方式。随后又把情境创设、

学习交流、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和反馈总结等环节融为一

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探究性,使学生在这种良

好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悟英语,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实践后

和同行们进行了反复论证,并进行反思和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让课改悄悄走进学生的课堂,从而潜移默

化地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首先,自从课题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改

变了以往课堂上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环节改

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

的自主性和兴趣。 当我们把“预习准备”“自主学习”“课堂小结”这些任

务交给学生来完成时,没想到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例如,以

前的课前检查都是由老师亲自检查学生作业、练习的完成情况,于是

有个别学生就会抄袭别人的作业,以应付检查。而现在我们在课前安

排了“自主学习”这一环节,由小组长检查并帮助组内的“学困生”完成

基础练习,这样以来,基本上能够杜绝抄袭,“学困生”在组长的帮助

下主动完成不会的部分,并搞懂了不会的原因,这比起以前的抄袭就

要有效得多。 课前热身时,采用每组抽一个学生上黑板展示单词或

句子,而其他同学在老师听写时,大声站起来抢答的模式,对课前预

习进行一个小小的汇报,并同时给予优胜者一颗红星奖励。通过这样

的“自主学习展示”,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愿的和积极主动的,

而且具有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愿望,而且还养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的好

习惯。学生的学习也就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得较为主动,可以尽情的

展示他们自学的收获。往往是学生主动要求老师早上课,尽快检查他

们准备好的表演和展示。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展示较为充分地了

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预设,很好的使用教材。

其次是更多的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停下

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在讲完了某一知识点后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让学

生展示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如:预习展示、问题讨论、问题探究

等。通过学生的汇报,给他们提供了自我表达的空间与交流的平台,

树立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也检测了同学们对知识掌握的深

与浅,便于及时调控课堂,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课后小结”

则是学生对知识的整合,是对自己学习的检验、总结。他们的畅所欲

言让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给他们带来了学习的希望,让他

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2.、课改走进了学生的课堂,也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我

们不断地改进了教学方法,以顺应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也使

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各项活动,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

的。 (1)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地位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变被动为

主动。 在课改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执行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参

与,丰富了学习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在课堂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的分工合作讨论式学习方法,要求小组

长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讨论或是小组内部三个层次间的研究

解疑。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展示就会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

思考与交流;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通过各种课堂活动

形式展现、辩论、竞赛、表演等等;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实现高效学习,

都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小组团队的整体学习目

标,能够最大限度的达到学习内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2)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一切皆源于学生自愿的学习与努力。 首

先,课前小结打破了以往循规蹈矩的听写与检查,它给学生以自由表

达的愿望,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式的汇报,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

教学时,教师设置课前任务: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

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课本内容

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

目标。然后,学生在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

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

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课做准备。学生提前搜集资

料,整理资料,形成文字材料,上课时让学生展示劳动成果。通过设

计任务,有助于学生扩宽英语视野,提升信息的判断能力和信息的.运

用能力。同时,课前准备由人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

兴趣,对理解教材内容也很有帮助。

(二)需要改进之处: 1、注意选择整合各种资料,恰当地加以

实际运用。 通过教改我们发现,必须对教材和一些有用的信息进行

进一步的整合,才能有效的加以利用,以方便实际操作运用。 2、注

意课堂教学的调控,灵活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 在教学的实际过程

中,有时因预设不足,可能会导致教学任务不能按计划完成,那么在运用“导学案”时就应该酌情将教学内容中的一些训练型问题典型化,将其他的题目留待辅导课时再做处理,不要一味贪多,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拓展和渗透。 尽管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但在教改中,我个人认为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拓展和渗透。在新的教育理念当中,首先应该做做人的教育,其次才是做事以及学习的教育。这一点至关重要 4、加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各种优势。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采用的是学案与媒体的配合使用,既运用了媒体的直观性,又利用了学案的自主学习指导,两者相得益彰。

总之,经过近一年来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研究,我们对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从中学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当然,一切的革新都是建立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的基础上的,只有不断的反思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篇11:课堂英语演讲稿

课堂英语演讲稿

大学网送上英语演讲稿参考

Genghis Khan, “Khan of Khans”, was the great leader of Mongolians. At the end of 12th century, he united Mongolian tribes and challenged other powers to expand his huge Mongolian empire, which extended from South China to the Caspian Sea.

In 1277, Khan attacked the West Xia Kingdom (presently Ningxia) and encountered strong resistance. He died of disease and age. The great emperor was later buried secretly according to Mongolian custom. It says that after the burial 2,000 men were slaughtered by some 800 soldiers who were in turn executed so that the location of the real tomb remains a secret.

There are four sacrifice ceremonies held annually to commemorate the great hero and leader of the Mongolian people. The ceremony, held on March 21st on lunar calendar, is the grandest. After the ceremony, horse racing, archery and wrestling are held as entertainment.

篇12:课堂英语自我介绍简短

I'm Cao Jialin, eight years old, and listen to mom said my name means beautiful and beautiful, maybe mom and dad wanted to let me grow up is very beautiful. I look very cute, dark black and short hair, with big eyes and a very god, eyelashes long long of, small nose, smile will show two very large incisors and shallow dimples, I face round, although a bit black, but everybody praised me lovely.

篇13:匆匆课堂教案

教材简析:《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从而警世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

目标要求:

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3、搜集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拓展延伸,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情感奠基。

1、小学生自由背诵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

2、教师谈话导入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从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辅之师生课外资料的有机融合,更利于小学生提早进入文本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以“我来读读”、“我来说说”的形式检查小学生自学字词和读文情况。

2、小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句,教师相机引导。

(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小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品读欣赏,个性感悟。

1、默读。圈点批画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揣摩体会。

2、精读。小学生采取适合的读书方式,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品词析句,深层研读。然后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好朋友交流研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小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小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小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同时学习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又提升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重点指导: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

(这些句子运用了排比、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读起来格外轻巧婉转,教学中注意引导小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赏读。以“挑战擂主”的形式小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也可以背诵积累。

(竞赛朗读鼓励小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体现了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小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散文、诗词、格言警句。

2、从“写名言”的视角,让小学生仿照名人写出自己的名言。

3、课外阅读建议(可从中任意选择):

继续查找有关时间方面的资料,召开“惜时”交流会;

阅读朱自清其他文章: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录制朗读录音带,也可找伙伴合作进行。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小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4:《我是什么》课堂教案

《我是什么》课堂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板书优秀教案

课前透视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而生动,是一篇寓科学知识于趣味故事的优秀教材。通过学习引导同学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干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同学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水对于同学来讲并不陌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积极挖掘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同学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培养同学自主的学习意识,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促进同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和与人类的关系。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故事录音、反映水的变化的录像片或课件。

2、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故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你们,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们呀?(播放录音故事)

(这样设计可以使同学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同学探究的欲望。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课文大意。)

2、谜语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看看你能猜到谜底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板题)

对话平台

自读

1、给同学充沛地时间自由读课文。同时用笔标出生字、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2、指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读书情况。强调标出的生字、词语,注意难点的字音。如:“躁、灾”是平舌音;“稼”是第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等。

3、读书交流,鼓励质疑。说说读完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根据同学的情况,和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解答。

(尊重同学主体地位,培养同学读书质疑的良好习惯。教师有效地收集同学读文后的.反馈信息,以便和时调整教学进程与走向。)

识字

1、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1个字。引导同学在小组内互相指认,交流识字的方法。

2、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生字和词语。(参见“我会读”)。

3、分组开火车读字词竞赛,评出优秀小组,读得不准的,请组内的同学协助纠正。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冲、晒、池、浮”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同学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以和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身认为难写的字。

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重点。如:“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以和“两点水”和“三点水”在写法上的异同。

3、同学描红,临写,自由练写。教师巡视,师生一起评议。

谈话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已经学到了什么或会干什么,接下来你们想做些什么呀?(同学自身说想干什么,同学可能说出以下的活动意向。)

1、用学会的词语说说话,给生字找朋友。

2、和伙伴一起合作读课文,读最喜欢的段落。

3、一边扮演动作,一边朗读。小组合作。等等其他方法也可以。

(要同学读文识字以后,充沛尊重同学意愿,鼓励同学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培养同学自主意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同学根据自身的选择进行扎实有效地学习。)

汇报

同学根据自主的学习活动,汇报学习效果,交流学习感受。

篇15:再别康桥课堂教案

再别康桥课堂教案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 、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如: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 1 )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康桥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诗人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芽的。”)

( 2 )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这首诗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韵律。)

(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 4 )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深怕惊醒了它。)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 - 屏绣康河。)

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既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蕴涵,又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意蕴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体验情感美

( 1 )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自由朗读。初步领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 2 )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言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三个“轻轻”一再叠用,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母校的虔诚恭敬,剑桥大学在诗人心目中崇高而伟大,诗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剑桥大学。最后一节用“悄悄”与“轻轻”遥相呼应,形成回环复沓之美,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难舍难分。作者只身轻轻来到康桥,又独自悄悄离开,与康桥宁谧的意境相符;他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与他对康桥喜爱眷恋之情相吻合;叠音词“轻轻”与“悄悄”,回环复沓,有轻微跳跃的音乐美。)

2 、感悟意象美

( 1 )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意 象 感 情

云 彩 难舍难分

金 柳 欢喜、眷恋

青 荇 对康河永久的眷恋

潭 水 将留恋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长篙、星辉 感情达到高潮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桥永久的恋情。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 2 )听老师诵读,想象夏夜星光下,诗人独自泛舟康桥,默然寻梦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品味韵律美

于诵读中感悟

诗节匀称,诗句整齐

用韵细蜜精巧

音乐和谐,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

(全诗共7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压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7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这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4 、总体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

( 1 )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 2 )教师与学生配合朗读诗歌。

(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

( 3 )背诵诗歌。

( 徐志摩的新诗以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铸就了其诗歌清新空灵的独特风格。以上教学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感悟美、体验美、品味美,从而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

四、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1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相比较,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等物象,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 (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以上重点赏析的部分。)

2 ,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 赏析文,并在全班交流。

沙扬娜拉

--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场娜拉!

(要求学生通过将本诗与古代离别诗的横向比较和与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的纵向比较提高鉴别能力。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拓宽了学生的鉴赏视野,便于学生更深入广泛地把握徐志摩的诗风、诗魂,同时还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平台。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作为公开课比较多,出新出奇比较不易。我设计本课重点放在诗歌意象的把握以及为何要用该意象而不用同类的意象等方面,旨在探索中华文化传统的远远历史以及为此而创造出的认人能认同的意象。

总的来说,这次公开课还是较为顺利,也少许取得一点成效.。教师们的正面评价是: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 把握,教师基本功扎实,板书漂亮,诗歌朗读指导抓得好,自己能做到声情并茂;教材处理合理,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思路清晰,讲课有激情,语言幽默风趣;能深入文本,分析到位;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度高,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课件制作精美。

可能大部分听课老师碍于情面,桌面肯定较多,只在教学课件字的 颜色,课文朗读时背景的搭配提出一点建议。

但我自己清醒地认识到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 导入尽管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回忆旧知,启迪新知,带动学习兴趣,但不是很简洁,时间上控制不到位,有拖沓嫌疑。

2. 分析课文时,过于注重意象分析的到位,面面俱到,没有取舍,有平均化力气的现有,重点不够突出。

3. 设置问题没有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问题没有层次感;也缺乏循循善诱的启发艺术。

4. 教的多,练得少,教练结合的 时间搭配不是很科学。

5. 时间把握不够准,有拖堂现象。这可能与事先没有试讲有很大关系

拓展阅读:读《再别康桥》有感

《再别康桥》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具有至真至纯的诗情美,是一曲唱给生命极致美的恋歌。人们谈到《再别康桥》的思想感情,有人说它具有当时社会的投影,有人说它只不过表达了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别绪。可我觉得《再别康桥》抒写了人们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和心理情绪,这就是对生命极致美的追求眷恋和失去它的悲哀与无奈。生命的极致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命合乎规律的自由发展和充分释放自身能量,并达到与自然宇宙和谐运转、融合为一的完美境界。也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生命才能放射火一样的激情,具有无限的青春活力和非凡的创造力,才能充满包容一切的力量和爱,达到真善美的完美结合。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简简单单、朴实无华的句子,看似飘逸洒脱,却是无奈、惆怅,却是不舍,却蕴含着淡淡的离别愁绪。读到开头的这几句,就已是三魂六魄被摄走了,就如有一双轻灵的手在我心弦中拨动着,伴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跳跃着,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和伤感的情绪,以及那份空灵、轻快,如徐徐飘来的柳絮。

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倒映清泉的彩虹,无不是一幅色彩斑斓流动的画面,宛若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

那撑一支长篙与爱人林徽因共驶一叶轻舟于康河的柔波里,是梦!那对剑桥大学的爱,康桥所赋予的一切,是恋!如今重返故地,康桥还是原来的康桥,康河的水依旧缓缓地、一无声息的流动着,康桥所有的一切依旧,往日的情杯依旧,但却已物是人非事事休了。独自走近康桥,那份无奈的惆怅与伤感奔涌在心头,对往昔的生活、理想、梦,对在剑桥大学读书时的印象,却是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情此景也许就只有康河才能证明、才能诠释,才能表达!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的美,康桥的梦,以及康桥所赋予的一切,是永存在于此无法带走,带走的只有离愁,只有永存于心中的那份爱,那永不会变的情怀。此刻只能沉默,沉默如痛入心肺,沉默如无可奈何,沉默如今晚的康桥。那轻轻的招手、轻轻的挥一挥衣袖,那淡淡的离愁却是浓浓的情,浓浓的不舍,浓浓的无奈!那个中的滋味怎能就一个“轻轻的”了得?!

在文学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伟大的灵魂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过对生命极致美的追求和眷恋。含冤放逐的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冠长佩,只为了“苟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仰头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诗人李白被权贵排挤出京,他把对生命自由壮美的渴求演化成了一场梦游天姥,地动山崩,日月同辉的仙人盛会。苏东坡在黄州赤壁对人生极致的“多情”化作了惊涛拍案的滚滚长江,幻作了雄姿英发的一代英豪周郎。晚年的陆游仍深情回顾着“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英雄气概。孙犁笔下着力刻画的那“伴着春雨宿露啼叫,伴着朝霞彩虹飞翔”的黄鹂正是生命极致美的象征。同样的,徐志摩笔下康桥的夕阳,金柳、青荇、清泉、彩虹似的梦,都是融合了他的青春,他的梦想他的爱和美的精魂的景物,诗人爱他们就如同热爱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在康河的柔波里他 “甘心作一条水草”,与自然融合为一,对生命极致的追求赞美和眷恋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唱给生命极致美的恋歌多么动人心魂。

然而,岁月的沧桑,社会的变迁,人生的变幻,无情的改变了许多人和许多事,寻求那彩虹似的旧梦的诗人已无法回归从前的自我,已无法体味曾经的生命,他只有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多少悲伤,多少无奈,尽在不言之中。但他不愿损伤那个曾经的好梦,他把它当作一个无法重得的珍宝完美的保护在自己心底,所以他说,“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无奈而又深情地余音令人荡气回肠。

篇16:水调歌头课堂教案

水调歌头课堂教案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水调歌头》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一首词。 这首词可谓脍炙人口,前人评论说:自东坡咏月词一出,余词尽废。同样给予这首词很高的评价,

《水调歌头》是苏轼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对于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和这首词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疏通词的大意,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其中我将第1、2点确立为教学重点,第3点确立为教学难点。依据是诵读品味体悟是新课标关于诗词教学的要求,其次,初一学生人生经历和感知特点使得他们对于人生态度的理解相对困难。

二、说教法

古语有云:教学相长也,可见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因此我采用引读法和点拨法作为本课的教法指导。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本课我采用诵读体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读说结合法作为本课的学法指导。

1、诵读体悟法

这首词语言优美。感情真挚,需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细细品味。

2、自主合作探究法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志性的学习方式,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认识更加深刻全面。

3、读说结合法

这样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渗透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设想

考虑到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的领悟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程序

(一) 课前准备

为了更好的辅助与促进教学,我在课前布置让学生搜集查询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及其名篇代表作。

(二)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为: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文字:有这样一个人,

他,才华盖世,贡献卓著。散文与韩、柳、比肩;诗与黄庭坚相齐;词与辛弃疾并举;书法、绘画也属开山之尊,在他所涉及的领域里,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他,勤政爱民,造福苍生。历仕四朝,屡任地方官。所到之处兴修水利,赈济灾民。百姓拥戴,有口皆碑。并多次向朝庭进言,革故鼎新。显示了封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雄才大略。

他,乐观豪迈,睿智旷达。政治上的失意令许多封建官僚深陷泥淖而无力自拔,发出英雄末路之叹,而苏轼则失意不失志,一曲“大江东去”,千古绝唱唱到今,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魅力。

同学们说,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板书标题作者)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第111页:

这里导语设置语言精练优美,富有人文气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作者简介

首先让同学们自由说出自己搜集到关于苏轼的一些情况,而后教师以课件的形式作补充和明确。具体如下: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故事典故;被贬黄州,躬耕于村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韩柳、王安石、曾巩、欧阳修)眉州眉山人,作品有词集《东坡乐府》等。

生平简介:苏轼,22岁便中进士,入世做官后,因新旧党之争,先后被贬到杭州、密州、徐州、潮州做地方官,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来又相继被贬到惠州、琼州、儋州。所以苏轼在自题画像中说过: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另外,苏轼可谓是一位艺术天才,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造诣极高。

(四) 背景简介

对苏轼写作这首词的背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被贬在密州做地方官,政治失意,而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经有七年没有见面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苏轼把酒望月,有所思,有所想,写下了这首词。

在介绍完写作背景之后,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分为:读词、说词、品词、拓展迁移和总结全文五个部分。

(五) 读词

可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

分为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几个环节,读的过程中教师强调朗读要求:正

确、流利有感情。教师范读时,力求读出感情以感染学生,范读如下: 《水调歌头》——苏轼

(六) 说词

(1) 首先,讲解小序

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时间和写作目的(板书)

(2) 说词大意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之后分句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教师给出示范:

如说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先读出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说大意是: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并以课件的形式对这首词的大意进行展示明确: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 我欲乘风归去,)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3) 概括大意

疏通大意后,让学生思考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上阕:月下饮酒

下阕:对月怀人

(七) 品词

(1)具体设置问题为:通过诵读学习这首词,你从苏轼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概括:手足情深、乐观旷达

(2)苏轼的乐观旷达可谓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前面学习他的《浣溪沙》时,也感受到他的热爱生活,乐观旷达,大家记不记得《浣溪沙》中下阕的名句? 明确: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之后,教师稍作总结:古代诗论家关于这样说诗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可见,诗词中总是蕴含着作者的情感,需要我们去细细体味。

在这一环节中,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以温故而知新。并贯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

以渔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触类旁通。

(八) 拓展迁移

穿越历史

假设你穿越历史,回到宋代,看到了此时正在月下饮酒,思念弟弟的苏轼,你们之间会产生怎么样的对话呢?(要求对话内容积极向上,不偏离词的主题。)

(九) 音乐欣赏

播放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让学生在优美音乐中聆听感受这首词,最后,让学生齐背这首词。

(十) 作业布置

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吟诵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愿,前面学习《十五夜望月》中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叹,可见月亮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情感的一种寄托,课后请大家搜集整理写月的诗词名句,每人至少五句,多多益善。

篇17:生命生命课堂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品读课文,揣摩事例蕴涵的意思,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学生:

预习课文,选择性阅读有关热爱生命的故事。

2、教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整体感知文本(5分)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齐读课题:生命生命)

2、和以前学的课题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如果让你在两个生命后加标点,你认为加什么符号合适呢?自由读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会给你的思考提供帮助的。

3、学生自由读文。

4、抽答,并请该生讲这样加的理由。

二、沉浸体验文本:生命是什么(生命的存在)(18分)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读文,我们知道课文讲了与生命有关的几个事例?(三个)默读2、3、4自然段,看看分别讲了什么事例?

3、读后交流:

⑴ 第一件事主要讲了什么?为什么我会忍不住放了飞蛾?(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到飞蛾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我的震撼。)

⑵ 第二件事主要讲了什么?这粒香瓜子的生长环境怎样?你认为这是一粒怎样的香瓜子?(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谈感受、朗读,体会到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

⑶ 第三件事主要讲了作者从哪里感受到了生命呢?

4、从课文的三个事例中,你感悟到生命是什么了吗?

5、让我们走进生活,看你能从画面中哪些事物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课件演示)(抽生答)

6、小结并过渡:

从课文的三个事例中,从这些画面上,我们认识了生命,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而作者在一次静听自己心跳的时候竟被自己生命的伟大力量震撼了,她也由此产生了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三个事例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呢?

三、精读感悟文本:善待生命(让生命光彩有力)(15分)

1、这三个事例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呢?默读4、5自然段,勾出相关语句。

2、抽生答,再齐读。

3、引领正确的价值观:

让生命光彩有力

(课件出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这句话写出了对待生命的两种态度,用了两个关键词,你能找出来吗?

⑴ 怎样叫白白地糟蹋?(不珍惜生命,白白浪费时光)

⑵ 怎样叫好好使用生命呢?我们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学生由文中事例及第5自然段内容理解)

⑶ 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深入理解:

你知道哪些人是好好使用自己生命的?(生举例子)

⑷ 刚才我们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再通过联系上下文和举例子的方法理解了这个句子。再读读这句话,看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⑸ 通过课外资料了解作者的思想转变,从而深入领会该句。

⑹ 明白了生命的真谛后,杏林子作出了这样的选择──齐读5自然段。

⑺ 课件出示:

杏林子简介。杏林子就是这样用行动给自己的生命加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四、回归课题,拓展升华(2分)

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两个符号解读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想你对生命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这两个生命后还可以加什么符号呢?能说说你的思考吗?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求生的飞蛾

生长的瓜苗 热爱 光彩有力

沉稳的心跳

篇18:生命生命课堂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很深刻,因此本课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并采用讲故事、引名言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的表现力,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导、学、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的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的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的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震撼。让我们共同品味作者的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灵。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①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

②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⑧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④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3.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大屏幕投影后认真阅读,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朗读方法:①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②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的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如:文章共写了几件事:三件飞蛾求生、瓜子抗争、倾听心跳。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并品味赏析:允许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划出最精彩、最好的、最能表达感情的语句:用朗读方法进行朗读。学生可以互评,互相观摩学习。

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讨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学生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互评,可以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教师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总结:

第一点思考,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①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

②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质疑,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教师将本堂课做总结:著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一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峰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拓展延伸

请学生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速读讨论后发言争论。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能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教师总结: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延伸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如:人生的启迪

读《生命,生命》有感

(板书设计习)

生命,生命

杏林子

飞蛾求生应当珍爱生命

瓜子抗争}让人生更有意义}

倾听心跳

篇19:孔雀东南飞课堂教案

课前研究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新课标>对文言文部分有以下要求:

知识能力方面: ①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歌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 ②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 ③了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能力,方法方面: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方面: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反战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本节课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培养学生对叙事作品的分析能力。

2倡导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在前面通过学习<诗经卫风氓>基本了解了叙事诗歌的把握技巧,对<孔雀东南飞>的艺术地位通过<木兰辞>的学习有所了解。

2预习程度不高,通读全文且查找文中字词意义的同学不足十人。很多同学只是简单的了解了文章的大致情节。

3学生对爱情故事,尤其是悲剧性的爱情故事比较有兴趣。大家都比较熟知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等爱情悲剧故事。

教材分析:

粤教版语文(必修1)中《孔雀东南飞》是作为重要的讲读篇目被选入课本,这也是教材里面继《诗经·卫风·氓》第二首比较长的叙事诗,相对而言,《孔》在语法和结构上要比《氓》复杂一些,学生学习《孔》上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指导学生读懂文章,然后作线索分析,最后在对人物形象作分析,但效果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改变教法,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并能举一反三的学习。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于经历的用法。掌握比兴,排比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理清文章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诵读,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情感,了解其悲剧的原因并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汉乐府”有关知识,整体感知,理清世界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是个语言特点。

讨论法:学生借助工具书,相互讨论解决课文中的字词意义。把握文章的发展脉络。

【教学用具】:ppt    flash朗读

教学过程:

1课前探究

作为与《木兰辞》并列的《孔》由于内容背景和成诗年代离今比较久远,学生肯定会遇到一系列字词的障碍和情节理解的困难。从内容来说,文章涉及古代的一系列的职官、名物、礼仪、习俗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对当时的封建家长制度、婚姻制度、习俗习惯,学生所知甚少,至于对诗中所写的男女主角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举动更有理解上的难度。以上这些,往往就造成了学生阅读这首古代长篇叙事诗的畏难心理,不消除这种畏难心理,对提高这首诗的阅读质量就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诗歌是长篇叙事诗,那么叙事成为文章主体 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让学生理解字词,重点分析文章内容。

2、要求学生做课前预习,了解乐府之基本知识。

【新课导入】: 爱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特别是悲剧性质的爱情更让我们铭记,例如古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现有钱钟书和杨绛,外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更是让我们感受到悲剧爱情的力量,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在你面前。我们怎么体会这样悲剧的价值,我们前面学习了《氓》,今天我们来经历另外一个女子的爱情悲剧经历。

【教学过程】:

题解,原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是文章的第一句话,这是古诗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用第一句话作为文章的标题,选自《玉台新咏》,这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歌。其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壁”

让学生说说自己查阅的乐府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第二课堂》课前预习部分进行课文情节初步梳理。(重点注意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自”等一字多义字。)

课文字词(ppt)

1、生字:公姥      伶俜     腰襦     葳蕤     聘礼     磐石   拊掌     否泰     赍钱

踯躅     冥冥       摧藏     奄奄     仕宦

2、通假字:终老不复取    箱帘六七十    谓言无誓违      府吏见丁宁 恐此事非奇

摧藏马悲哀   蒲苇纫如丝

3、偏义复词:(有些词语两字组合在一起,只取其中一字的意义,叫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其日牛马嘶

4、古今异义:

君家妇难为           感君区区怀

汝岂得自由           可怜体无比

本自无教训           处分适兄意

便利此月内           叶叶相交通

共事二三年           蹑履相逢迎

千万不复全           汝是大家子

5、理解下列互文句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沟通。)

分析文章的线索的基础上让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思考:用比兴开头是民歌中常见的手法,这首诗的开头就是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的。请你说说兴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  兴的特点是由于对外界事物的接触,引起与之相关的感情。

视频朗读(flash),通过看视频朗读,体会人物语言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学生齐读课文。

课后作业:理清文章的结构线索,并进行概括。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叙事作品包含的因素,并能分析具体的叙事文章

【教学难点】:情节和事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前面学习过了叙事诗歌——《氓》,我们上节课也说了<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歌。那么有没有同学能过告诉大家怎么样去阅读一篇叙事文章。这堂课主要是想训练同学们的分析总结能力,做学习的有心人。同学们先自己讨论一下。然后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要大胆的说。

总结叙事作品的特点,并且能过运用去分析具体的文章。

二、教师提问:

(1)、什么叫叙事?

(参考答案)叙事就是讲故事。古老的叙事形式:神话、寓言、史诗,以及民间传说和童话,《孔》是讲述的故事就是一对男女青年因为男方母亲的的阻扰而殉情的爱情悲剧故事。

(2)、叙事的要素是什么?(故事阅读中应该注意哪些因素?)

(参考答案)人物,事件、情节,场景

人物:文章中的角色,具有独立性个特征和普遍性,普遍性体现在人物性格的典型性,能代表某一类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般都是现实中某一类人的组合,他们具有典型性性格特征。

事件:文章中独立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是文章中单个的故事叙述。

情节:具有因果关系的系列事件。就是把事件进行串联。

场景: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场景的划分在话剧中最为明显。

(3)结合课文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按照文章的先后顺序找出这篇文章的叙事要素。

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母、刘兄     他们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格。文章中还有其他的一些出场人物,但因为他们不具备独立的性格。所以他们不能算文章中的人物。比如说:媒人。

事件:兰芝自遣——仲卿为妻求情——焦母不许——兰芝别夫——兰芝别婆姑——夫妻路口分别——兰之见家母——县令求婚——阿母拒婚——阿兄逼嫁————兰芝备妆——夫妻叙生死——仲卿别母——双双殉情——合葬化鸟。        凡是人物行动都可以称之为事件。

情节:将事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串联,一般是因果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能组成事件,情节应体现人物行为间的冲突 。本篇文章的情节就可以概括成:

场景:主要的场景主要有焦府,刘府和太守府。这三个场景完成了整个故事人物的动作显现。

三、提出问题:(1)情节是怎样连接事件的?(2)事件的详略,作用怎样布置?(3)人物的安排遵从怎样的规则?

参考答案:情节:并不是所有安因果逻辑联系起来的事件都会成为叙事作品中的情结。作为情节必须要有行为之间的冲突,而人物命运的幸预卜幸就系于人的行为同外界矛盾冲突的结果上。

事件:作品中的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整个事件就是有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筑而成。任何事件或叙述单位在作品中都处于一定的关系中,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但每个单位的关系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对人物的命运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事件就必须要详细的描写,比如说文章中为了凸显出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在文章中详细的描写了他们之间的对话部分,而省略了其他人的对话部分。(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文章结构裁剪的问题。有时间可以进行拓展)

人物:作为作品中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但有些人物只是为了构成情节而设置的,本身不是完整的,活生生的性格特征。在下节课的时候我们将具体分析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课后作业:找一些叙事作品进行类似的分析,理解阅读叙事文学的关键。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正确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的历史环境

教学难点:从传统的视角中跳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通过文章中的描写能感觉到刘兰芝一个十分完美的女性,正是千万男子所追寻的,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爱情悲剧的产生呢?我们通过下面几个问题来分析人物的特征并最终得出这个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什么地方。

二、提问:

(1)为什么焦母要如此冷酷把刘兰芝遣送回家?由此引出对焦母和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分析。

(2)作为丈夫的焦仲卿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哪些人物的出现直接改变了刘兰芝的命运。(引出对刘兄、刘母的性格分析)

教师指导:长期以来,我们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总是把它当作一个反封建的文章来读,认为这首诗着力赞颂刘兰芝、焦仲卿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但作为21世纪的新人类来说,这样的解读已经是一种过于政治化的方式,我们应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不能肆意的歪曲解读,要尊重历史真实,怎样的真实:

汉代宣称以“孝”治国,认为“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在“夫为妻纲”的社会里,母亲的权力与地位来源于父亲,因此对母亲的“不孝”也就是对“父为子纲”的破坏。所以母亲也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这种高地位仅仅是针对有支配权的母亲,下面的作为儿媳的妇女则不具有如此的权利,古代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七弃”(七出、七去)在汉代即使尚未写入法典,至少也作为习惯法而为人们所遵循。,在汉代,儿子不顺从母亲的教令,或对母亲奉养不周,即可定为“不孝”之罪。对母亲不孝罪的惩罚,母亲有权决定儿子的婚姻。母亲对儿子有教令之权,而且并非教令不出闺门。父亲去世以后,由母亲支配家中的财产。

由于这样的社会现实,本小说中的焦母就很自然在故事中占有很大的主动权利,而当事人的焦仲卿和刘兰芝却是被动的,所以我们看到了焦母的霸道、焦仲卿的唯唯诺诺、刘兰芝的无可奈何。并不能从表面上简单的分析出焦仲卿对于爱情的执着不如刘兰芝。

另外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的是焦母对刘兰芝的不满也是历来被人们所诟病的一点:焦母的恋子情结。在这一点上我们不需要做过多地分析,只要了解到人物性格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三、人物形象分析,并能结合课文中的事件进行说明

答案:焦母: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的女性。对于兰芝和仲卿的美好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专行。对仲卿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他的家长威风,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她听说儿子自尽后泪如雨下也表明了她的爱子之心。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焦仲卿:他是兰芝向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婚姻制度作斗争的伙伴,有正义感,重感情,守信用,有刚强的一面。但也有懦弱的一面,对母亲的责难默默无声,斗争无力。没有兰芝斗争彻底,它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典型的市侩形象。

刘母:是小家良母的形象,夫死从子,能谅解同情女儿的委屈和不幸。

四、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做到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强,灵活多样。

五、课后作业:该写《孔雀东南飞》或者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本小说人物的感受。

【教案课堂总结范文英语】相关文章:

1.课堂总结

2.课堂礼仪教案

3.小学生课堂教案

4.写作课堂教案

5.九寨沟课堂教案

6.教师课堂总结

7.三分钟课堂英语演讲稿

8.英语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9.修改病句课堂教案

10.《比一比》课堂经典教案

下载word文档
《教案课堂总结范文英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