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浏阳河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浏阳河教学设计

2022-10-26 08:44: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体面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人教版三年级浏阳河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人教版三年级浏阳河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三年级浏阳河教学设计

篇1:《浏阳河》教学设计

《浏阳河》教学设计

广州开发区二小 王唱

一、教学分析: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是感知性的艺术,而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本课《浏阳河》正是一首通过歌词的美、旋律的流畅、画面的美为主题的一首湖南民歌,表现了人们对人民领袖毛泽东的热爱。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的两段歌词分别为一问一答,采用男女声对唱的演唱形式。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音乐感悟能力、自学能力、我认为应多重视学生们欣赏歌曲和理解歌曲的能力,这也是他们的一个过渡阶段,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学生们已经接触过很多的的演唱形式,也接触过一字多音的的唱法,但还不够深刻。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初步感受音乐中湖南民歌的特点,感受民歌的魅力和当年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深厚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调动听觉、视觉、动觉等多种感官,在丰富的聆听、欣赏、歌唱、对比活动中,感受民歌的魅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浏阳河》的一二两段并引导学生用不同演唱形式来表现;巩固对唱、独唱等演唱形式;欣赏不同的《浏阳河》

三、教学重点

能运用各种演唱形式来深情演绎湖南民歌《浏阳河》。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感受民族音乐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古筝等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欣赏——导入

播放《月光光》、《采茶扑蝶》、《浏阳河》

请同学们说出它们产生的地方。出示课件湖南民歌—《浏阳河》

师:我们中国拥有无以数计的江河湖海,每一条河流都养育着一方的人和歌,今天老师会带大家跟随音乐一起走入一条十曲九弯、碧波荡漾的河流,请欣赏同一首曲子的不同表现形式,听完后说说他们的演唱或演奏形式分别是什么?(欣赏女声独唱,黑鸭子组合重唱,古筝独奏,);

生:抒情、舒展、流畅……

歌曲新授——创造表现,爱国爱毛主席

师:(评价)不同的表现形式,却都在传唱着相同的旋律,他们在歌唱着他们的母亲河,也歌唱着从浏阳河边走出的伟人毛主席。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浏阳河畔的歌声,仔细听,你觉得这段旋律情绪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师:这首歌曲问世后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今天让我们来唱一唱这动人的旋律吧。首先我们来接龙唱:

1、范唱:第一段  学生们唱:第二段    师:第三段(评价)

2、学生们唱:第一段   范唱:第二段    师生合唱:第三段(评价)

3、全曲齐唱(同学们觉得哪里最难唱呢?最后一句… 连音线… )

4、摇着船桨荡舟在浏阳河上,似乎能感受到浪头一波一波的涌动。同学们,那我们唱歌的声音是不是也能来找一找这一推一收的感觉。(师示范一两句)

要求:完整演唱第一、二段歌词(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和清晰的吐字)将第三段歌词填进去唱一唱。最后一句翻高八度演唱,很多民歌都采用这种方式来结束,(尝试唱最后一句的乐谱,最后一句作为结束句就象一叶小舟穿行在浏阳河上渐行渐远的感觉。渐弱渐慢)将词填进去唱一唱,提醒学生在延长音后轻换一口气。

5、学生古筝伴奏跟伴唱音乐一起唱

这首浏阳河两段歌词有什么联系?(欣赏歌曲)

生:对答或问答式师:这也是唱民歌的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待会我们也可以用这些方式来进行表演。以前我们所唱的歌曲中还有哪些也是这种方式?生:《对花》。师:我们能否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表现这首歌曲呢,请同学们安排怎样对答

6、问答式对唱

生: 齐唱、对唱(男女对唱、组与组对唱)等想法……(师尝试一两句表现)

师:事实证明你们的想法很有创意哦。

7、学生古筝伴奏跟范唱音乐一起完整演唱,注意歌曲的情绪(带有歌颂性的)(师古筝伴奏)

8、师:除了对唱的演唱形式之外你们还知道别的演唱形式吗?(独唱、合唱、齐唱、轮唱、重唱)欣赏不同演唱形式的乐曲巩固对演唱形式的理解

三、欣赏——体验《又唱浏阳河》

师:既然是湖南民歌,同学们想不想听听带有湖南方言的演唱呢?(李谷一)请同学们记住方言的地方,我们待会也做一次湖南人;

生:用方言唱《浏阳河》

师:随着时代的变迁,浏阳河的人民不断开拓,凭着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开创了又一片崭新的天地。你听,他们又唱起了那动人的旋律,请欣赏《又唱浏阳河》,仔细听歌曲中有你熟悉的旋律吗?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播放音乐)

生:出现了浏阳河的主旋律、独唱、伴唱(独唱、有加入合唱的部分)

师:合唱的部分在哪里出现?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生:合唱出现在歌曲的后半部分,他将浏阳河的旋律烘托地更磅礴、唱出了浏阳河人民的激情……

师:《又唱浏阳河》运用了原曲《浏阳河》的旋律元素,但又加入了其他音乐元素,进行了改编,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拓展欣赏——简析体验、课后要求

师:今天我们深刻的理解了歌曲的各种演唱形式,也做了一回湖南人感受了湖南民歌的魅力,体验了湖南民风,大家要尊重各地的民族习俗,同时也欣赏到了时代变迁与民歌的变化,那么,请同学们回家收集各种版本的《浏阳河》和湖南的一些风土人情,下节课我们将一同分享大家的资料哦!最后,就让我们在周笔畅版本的《浏阳河》中结束我们的音乐课吧!

篇2:《浏阳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现代古筝的技法,学生左右手的协调配合,乐曲中间复调音乐的处理,左右手四指的灵活应用。

2、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地方色彩音乐的风格特征,学习演奏古筝乐曲《浏阳河》,了解乐曲处理和音色特点。

《浏阳河》教学重点

熟悉琶音的演奏方法和左右手琶音的平稳搭配。

《浏阳河》教学难点

学生左右手的协调配合,乐曲中间复调音乐的处理,音色的处理和左手的吟、揉、滑、按。

课型:古筝教学课

课时:45分钟

课时:4

《浏阳河》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学生练习指法(左右手配合的指法),使得手指灵活,配合乐曲进行。

二、教师导入乐曲介绍

筝曲《浏阳河》简介

《浏阳河》这首乐曲原是50年代的创作歌曲,旋律流畅、优美动听。70年代由著名古筝演奏家张燕改编为筝曲,虽然对原曲调未作发展,但由于各段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技法,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乐曲具有了更强烈的感染力。乐曲中采用变奏曲的形式,深情的表达了人民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三、教材分析

引子用琶音奏出,突出了河流的水波荡漾,第一段采取的原歌曲的基本旋律,歌唱性很强,优美动听,上滑音和下滑音的运用更加强了水波荡漾的欢愉之情。第二段是原歌曲旋律的一个变奏,运用了左右手的快速指法搭配和双手的琶音组合,使乐曲达到了高潮,第三段恢复到原歌曲的主旋律,结尾再次运用琶音接受。

四、演奏方法讲解

古筝曲《浏阳河》中采用的演奏手法在整个曲目中主要分为三块,第一块是运用左手揉、吟、滑、按的技法来表现乐曲柔美的旋律,这一块在乐曲中首尾相应演奏两边;第二块就是双手配合快速弹奏部分;第三块则运用如流水般的双手交替下行琶音来表现乐曲动听的旋律。

在乐曲的第一段中主要是注意按滑音的准确性和控制好乐曲的速度,就像是在用歌声深情地将内心对生活的爱娓娓道来;整个乐曲中主要有两个难点,也就是后面的双手配合快速弹奏及琶音部分。

下面分别就这两块的演奏要领进行一下讲解:

双手配合快速弹奏部分

在练习浏阳河双手配合弹奏之前最好先练习一下有关双手配合的练习曲,待手指活动开之后,再弹奏曲子中的部分。在左右手配合弹奏的同时,要注意掌握好每个手的力度,突出乐曲的主旋律,(如一般双手配合时左手为伴奏音其力度要稍次于右手)。

关于左右手配合的练习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先分后合:先分练即左手练习左手的,右手练习右手的,练习时分开练,练至十分纯熟;

(2)心理的合奏:练其中一手时,脑海里想象着另一手的演奏将其节奏配合在正在演奏的那支手中,逐渐形成脑海中的双手配合练习;

(3)先慢后快、由简入难:以右手的演奏为主线,采用较慢的节拍,将已在脑海中形成的双手配合映射成实际的双手配合,注意一定要从简单的练习曲的配合练习开始从慢到快,从简单到复杂,直至能够演奏较大的曲目。

琶音部分

在浏阳河的琶音部分有两种弹法,一种是左右手各弹四个音交替进行;一种是右手大指只负责每句的`第一个音即主旋律音,其余的音则由左手完成。不论用那种弹法都需要将乐曲的旋律突出,琶音部分力度需轻于主旋律音,但每个音都要求表现的清晰流畅,这样弹出的乐曲才有起伏、才有韵味。

琶音在运用到曲子以前,需要一段系统的学习和练习,不要急于弹曲子,要先打好扎实的基本功,这样在弹奏曲子时可以保证每个手指正确的弹奏姿势和发力技巧,从而更好地运用琶音来表现乐曲。

篇3:《浏阳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演唱《浏阳河》的一二两段,并引导学生用不同演唱形式来表现。

2、通过学唱《浏阳河》与欣赏新民歌《又唱浏阳河》,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情绪体验,爱国思乡的情怀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进一步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在通过学生自主演绎歌曲之后,通过类比欣赏《又唱浏阳河》和奥运歌曲《永远的朋友》,让学生多元化了解同一乐思在不同音乐作品中产生的不同风格和音乐感觉。

【教学重点】

1、能运用各种演唱形式来深情演绎湖南民歌《浏阳河》。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找到同一乐思在不同歌曲的运用,提高音乐感受力。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情境法、对比法、探讨法、合作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师:我们中国拥有无以数计的江河湖海,每一条河流都养育着一方的人和歌,今天老师会带大家跟随音乐一起走入一条十曲九弯、碧波荡漾的河流,请欣赏同一首曲子的不同表现形式,听完后说说他们的演唱或演奏形式分别是什么?这条河流名叫什么?

(欣赏男声独唱,钢琴独奏,古筝独奏)

生:回答

2、师:你觉得这段旋律情绪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生:抒情、舒展、流畅……

二、歌曲新授——创造表现

1、师:(评价)不同的表现形式,却都在传唱着相同的旋律,他们在歌唱着他们的母亲河,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浏阳河畔的歌声,仔细听,这首浏阳河两段歌词有什么联系。(欣赏歌曲)

生:对答或问答式

2、师:这也是唱民歌的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待会我们也可以用这些方式来进行表演。以前我们所唱的歌曲中还有哪些也是这种方式?

生:对花、什么结籽高又高。

3、师:其实民歌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演唱形式,比如我唱你来合。今天老师也想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合作。(出示课件)在前三句的句尾加上重复的字词。(师范唱,生伴唱)。

(1)师范唱,生按节奏说

(2)既然是我唱你来和,那光说不唱多没劲啊,老师也来做个伴唱,仔细听,老师的伴唱有什么特点吗?(加入音高,用棒指谱)

生:重复前一句句尾的音,只有第三处不一样。音是向上走的。

(3)师: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那你们能试试跟老师的琴来唱一唱和的部分吗?(师范唱,生来和,纠正第三个音)评价

4、师:这首歌曲问世后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今天让我们来唱一唱这动人的旋律吧。

(1)听乐句模唱

(2)摇着船桨荡舟在浏阳河上,似乎能感受到浪头一波一波的涌动。同学们,那我们唱歌的声音是不是也能来找一找这一推一收的感觉。(师示范一两句)

(4)这首歌曲中略为上扬又比较舒展,可以作为小高潮的部分在哪里?应该怎样唱?

(抠一抠最后两句演唱的旋律感觉)

(4)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和清晰的吐字)

(5)师:评价,能否将第二段歌词填进去唱一唱。最后一句翻高八度演唱,很多民歌都采用这种方式来结束,(尝试唱最后一句的乐谱,最后一句作为结束句就象一叶小舟穿行在浏阳河上渐行渐远的感觉。渐弱渐慢)将词填进去唱一唱,提醒学生在延长音后轻换一口气。

(6)完整演唱,注意歌曲的情绪(带有歌颂性的)

(7)师:之前我们欣赏过各种形式的《浏阳河》,我们能否用自己的演唱形式来丰富、表现这首歌曲呢。你有什么想法呢?老师想在你们创意中挑选一到两种来尝试着演唱哦,其他同学也可以仔细聆听,选出你所喜欢的方式。

生:齐唱、合唱、轮唱等想法……(师尝试一两句表现)

(8)师:可不可以将我唱你来和的形式加进去呢?我们来尝试一下他的想法好吗?(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9)师:事实证明你们的想法很有创意哦。

(10)完整演绎(领+齐+伴)

三、欣赏——体验《又唱浏阳河》

1、师:随着时代的变迁,浏阳河的人民不断开拓,凭着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开创了又一片崭新的天地。你听,他们又唱起了那动人的旋律,请欣赏《又》,仔细听歌曲中有你熟悉的旋律吗?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播放音乐)

生:出现了浏阳河的主旋律、独唱、伴唱(独唱、有加入合唱的部分)

2、师:合唱的部分在哪里出现?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生:合唱出现在歌曲的后半部分,他将浏阳河的旋律烘托地更磅礴、唱出了浏阳河人民的激情……

3、师: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段合唱的曲谱,感受这浏阳河磅礴的另一面。

(出示浏阳河第一句曲谱和改编后的又唱浏阳河曲谱,将原曲与改编部分进行对比演唱)

4、让我们再次欣赏。(复听,学生跟着轻声哼唱,在合唱处完整加入进来演唱)

5、师:《又唱浏阳河》运用了原曲《浏阳河》的旋律元素,但又加入了其他音乐元素,进行了改编,更富有时代气息。美好的旋律象浏阳河水一般清澈荡漾,它涌动着的音符拨动我们的心弦,你听,老师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小小的改编(弹奏)

四、拓展欣赏——简析体验

1、刚刚老师演奏的这一小段旋律就被运用到了奥运歌曲《永远的朋友》中,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首歌曲。(欣赏)

与学生共同简析后两首曲子都引用了原曲的旋律元素,每一首歌曲也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新气息,具有时代的味道。

2、师:《浏阳河》的旋律六十年前传遍了大江南北,今天的它依旧流行在我们的心中,如今它更是伴随奥运唱响了世界,希望大家永远记住浏阳河的声音,让这旋律伴你成长。

篇4:浏阳河音乐教学设计

浏阳河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听《黄水谣》《又唱浏阳河》

唱《浏阳河》

教学目标:

能用亲切、欢快地声音演唱歌曲,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通过欣赏,能区分作品在演唱形式、音乐情绪、整体风格、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和表现意义。

对《黄河大合唱》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音乐情绪的感受及表现。

歌曲教学中的一字多音及歌曲地方风味的把握。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现场画面,到底是怎样的音乐才会让观众如此激动呢?

(播放《黄河大合唱》现场演出时观众鼓掌的场面)

生:气势磅礴的音乐,很感人的音乐,很令人鼓舞的音乐……

(简介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苦难的中国旧社会,是毛主席的领导才得以解放。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听赏《黄水谣》

第一部分:听第一段音乐,感受旋律的起伏

站在黄河边,你感受到了什么?

第二部分:听音乐,感受旋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朗诵歌词,体会意境。

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音乐相比较。

同一旋律不同的歌词,表达不同的情感,应该怎样来处理。

总结:旋律的变化

情感的变化

曲式结构

完整欣赏,跟着音乐哼唱歌曲。

学唱《浏阳河》

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哺育了我们中华儿女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她所受的苦难,激起了我们保家卫国的士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我们全中国人民发出了抗争的怒吼。打败日本侵略军,解放全国老百姓,让我们来听听浏阳河畔的人民是怎样唱的吧!

欣赏《浏阳河》

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表达赞美之情?

再次欣赏,找出一自多音的乐句。

跟琴分句模唱,注意咬字吐字。

分析歌词的特点(对答式)

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齐唱、对唱、领唱)

欣赏《又唱浏阳河》

师:随着时代的.变迁,浏阳河的人民不断地开拓,她们凭着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开创了又一片崭新的天地。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宋祖英演唱的《又唱浏阳河》。

欣赏全曲。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独唱、伴唱)

比较《浏阳河》和《又唱浏阳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次欣赏。

总结下课

篇5:《浏阳河》教学反思

《浏阳河》教学反思

1、教学描述:

《浏阳河》一课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内容,虽说是一节“失败”的音乐课,却令我感触颇深。

上课铃声过后,在不平等的师生问好下,音乐课开始,之所以说是不平等的师生问好,那是因为我的问好激情洋溢,学生的问好却是懒意洋洋。我还是满腔热情,希望上这节音乐课。于是我压制住内心的不满,脸上堆满了笑容开始了一翻“套近乎”。于是开始了今天的课程《浏阳河》.

音乐这首歌曲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相对还是比较熟悉。在激情的范唱后,但接下来的学唱却大失所望;有的用低声哼哼的,有的故意学我用尖尖的嗓音怪唱,还有的在自己玩自己的。我努力压制住心中的怒火,简单的小结后转到下一环节,了解《浏阳河》,然而,他们好象对民歌一点兴趣也没有。课堂学生无精打采,还有一半的时间,难道就这样可不行,马上接着说:“《浏阳河》是一首经典之作,正因为这样,所以也有很多人把他翻唱成不同类型的歌,大家想听翻唱的《浏阳河》吗?”“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兴趣高涨了起来。在同学们欢快的节拍中,我播放了,由超女周笔畅演唱的《浏阳河》,可以肯定学生很喜欢,他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课后,同学们讨论很激烈也很有序。

“老师,我喜欢《忐忑》……….”

“老师,我喜欢的英文歌曲……..”

“老师,我喜欢动画片主题曲……”

这也让我在叹息的同时不得不陷入了深思。这么经典的民族之作,他们浑然不觉,却对网络的,流行的,摇滚的.津津乐道。同时也让我想到了一位四年级的男生,让他唱一首教材上的中国儿童歌曲《春晓》,他怎么也唱不准,可一首时下流行的《春天里》却唱的特有味。现在一曲曲简单的和声练习怎么也唱不好,却对现在当下流行的歌张嘴就来。更有甚者,林俊杰的《曹操》,周杰伦的说唱歌曲从头到尾音准,节奏,歌词可以无一句错误。

2、教学反思: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他们这样有什么不对,在人们热中于超女,网络音乐,流行音乐的今天,流行音乐之所以受关注,我不知道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喜欢那些音乐,我不想抹杀他们的喜好,主要是尊重个性。

《浏阳河》就会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跑题”。尊重个性,依照音乐专业教学中尊重个性的教育理念而言,这节课我想做到了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浏阳河》虽然“失败”了,但也收获了。

篇6:《浏阳河》教学反思

《浏阳河》教学反思

1、教学描述:

《浏阳河》一课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内容,虽说是一节“失败”的音乐课,却令我感触颇深。

上课铃声过后,在不平等的师生问好下,音乐课开始,之所以说是不平等的师生问好,那是因为我的问好激情洋溢,学生的问好却是懒意洋洋。我还是满腔热情,希望上这节音乐课。于是我压制住内心的不满,脸上堆满了笑容开始了一翻“套近乎”。于是开始了今天的课程《浏阳河》。

音乐这首歌曲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相对还是比较熟悉。在激情的范唱后,但接下来的学唱却大失所望;有的用低声哼哼的,有的故意学我用尖尖的嗓音怪唱,还有的在自己玩自己的。我努力压制住心中的怒火,简单的小结后转到下一环节,了解《浏阳河》,然而,他们好象对民歌一点兴趣也没有。课堂学生无精打采,还有一半的时间,难道就这样可不行,马上接着说:“《浏阳河》是一首经典之作,正因为这样,所以也有很多人把他翻唱成不同类型的歌,大家想听翻唱的《浏阳河》吗?”“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兴趣高涨了起来。在同学们欢快的节拍中,我播放了,由超女周笔畅演唱的.《浏阳河2008》,可以肯定学生很喜欢,他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课后,同学们讨论很激烈也很有序。

这也让我在叹息的同时不得不陷入了深思。这么经典的民族之作,他们浑然不觉,却对网络的,流行的,摇滚的津津乐道。同时也让我想到了一位四年级的男生,让他唱一首教材上的中国儿童歌曲《春晓》,他怎么也唱不准,可一首时下流行的《春天里》却唱的特有味。现在一曲曲简单的和声练习怎么也唱不好,却对现在当下流行的歌张嘴就来。更有甚者,林俊杰的《曹操》,周杰伦的说唱歌曲从头到尾音准,节奏,歌词可以无一句错误。

2、教学反思: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他们这样有什么不对,在人们热中于超女,网络音乐,流行音乐的今天,流行音乐之所以受关注,我不知道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喜欢那些音乐,我不想抹杀他们的喜好,主要是尊重个性。

《浏阳河》就会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跑题”。尊重个性,依照音乐专业教学中尊重个性的教育理念而言,这节课我想做到了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浏阳河》虽然“失败”了,但也收获了。

篇7:《荷花》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荷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有关要素一览表

知识点 学习内容 学习

水平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事实 概念 原理 观察 推理 识记 理解 应用 投影 电脑

花 1、学会14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 √ √ √ √ √ √

1、掌握生字词。

2、体会荷花的美,了解“我”以为自己是荷花的原因是荷花太美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 √ √ √ √ √ √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 √ √ √ √ √ √ √ √

二、教学结构流程图

三、教学过程说明

㈠创设情境  整体感知

导:让我们和小女孩一起去公园赏荷花吧(出示课件:赏荷花)

㈡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问:小女孩为什么要往荷花池边跑去呢?

2、你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美)它美在哪?想知道吗?

㈢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荷花美在哪?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读。

2、指名学生说,并出示相应的句子理解(出示多媒体课件)

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A、指名读,理解句子 B、小结(荷叶美)

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出示课件)理解“冒”,师小结(颜色美)

③荷花开放的姿态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

指名学生说、齐读、师小结(姿态美)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4、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想?齐读这句话后理解,“画家”指谁?

5、师和生共同表演读第二、三自然段

㈣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看着看着,作者又是怎么样了呢?自由读。

2、(出示课件)拓展想象:还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发挥想象说,齐读。

㈤总结全文

㈥画荷花,把你心中的荷花画下来?(出示课件)

㈦板书设计

闻   清香

荷叶美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看     颜色美   白   冒

荷花                          刚开的

姿态美    全开的

将开的

[《荷花》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篇8:《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塌、挣”等5个生字,会写“隆、塌”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等15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神奇和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学习女娲善良、勇敢、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理解词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女娲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可贵精神;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霞图片、生字新词、句子、《女娲补天》动画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师:你们喜欢欣赏天边美丽的彩霞吗?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2、课件出示彩霞图片,生欣赏。

3、谈话。师:太阳、月亮、星星、白云是我们在天空中能够常常见到的事物,可我们却偶尔才能看到彩霞,面对彩霞,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生:提出心中的疑问(彩霞是如何形成的?)。

师:对呀,彩霞是如何形成的呢?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人看到彩霞,也产生了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并试图寻求出问题的答案,于是有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和彩霞有关的美丽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4、板书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识、理解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 读不流利的词语、句子要多读几遍。

(3)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学习。

(1) 轮流分段读课文,互相正音。

(2) 组内互相检查生字新词认读情况。

(3) 在组内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途径理解,实在不理解的留在班上解决。

3、全班交流。

(1) 课件出示生字及词语表中的词语,以抽读、开火车读、齐读等不同方式检查认读情况。

(2) 提出在组内理解不了的词语,先由其他组同学说说,再由教师补充。

4、指导朗读。

(1)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

(2)采用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不同方式朗读课文,师随机指导朗读。

(3)试用一句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5、写字指导。

(1)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说写每个字时应注意的地方。

(2)生提出认为难写的字,师范写。

(3)生书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4)评议。

三、小结铺垫。

师:女娲用她的善良、勇敢以及神奇的力量拯救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课文学到这,你们一定有不少收获,也一定存在不少困惑吧,回去后,请认真总结、复习自己的收获,把困惑或者想向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整理一下,写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上,准备在下一节课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31   女娲补天

范写学生提出的难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生字词,抽读、开火车读、齐读。

2、口头填空:课文讲了         ( 什么时候),天空        (怎么样),女娲          。(做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释疑解惑。

1、小组合作,拿出自己在课后写出的困惑或提出的问题交流讨论,选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班上汇报。

2、各组汇报选出的问题,师随机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贴在黑板上,准备全班讨论。

3、研读,解惑。

(1) 学习第一自然段,解决问题:女娲是什么人?她为什么要补天?

a、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这一段中能知道哪个问题的答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b、在班上汇报交流,师相机出示“远远的天空……许多人在水里挣扎”一段话,引导学生朗读,抓住重点词“塌、黑黑的大窟窿、深沟、熊熊大火、到处是洪水、挣扎” ,来体会人们面临的灾难之可怕。

(2)、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解决问题:女娲是如何补天的?

a、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b、引导生想象人们处境之可怕,对比普通人和女娲看到此种情景后产生的不同心理与态度(害怕、退缩和善良、勇敢)抓住“难过、冒着生命危险”等词体会女娲的可贵品质。师相机板书:善良勇敢。

c、交流使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师相机指导朗读。

d、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过程,在反复阅读中引导学生体会女娲补天的艰辛与她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找出补天过程中表示女娲动作的词语并板书。

e、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女娲补天》片段,生边看边听老师读课文,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和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总结延伸。

1、师:同学们,天边美丽的彩霞是女娲补天的地方虽然仅仅是个传说,但我们应该感谢古人,因为有了这个神话,我们看到彩霞时才能产生这么一种美丽的联想,学完课文,你想对女娲说些什么呢?生谈。

2、师:这么美丽神奇的故事,请你们回去跟身边的人讲讲吧。(提出复述课文的要求)下次我们开个故事会,看谁讲得最精彩。

板书设计:

寻石(几天几夜、又找啊找啊、终于)    善良勇敢

31   女娲补天      炼石(挖、放、冶炼、五天五夜、)       不怕困难

补天(装、端、泼)                    甘于奉献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

篇9:盘古开天地(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教学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读《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研读课文。

大问题入手:他是怎样用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板书)你能在课文中找到吗?

1、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

2、找学生回答,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随机板书:用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气息

声音

双眼

四肢

肌肤

血液

汗毛

汗水

3、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

提问:为什么要这样贴呢?(学生说说理由)

4、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

5、学生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6、指导朗读

7、从你们的读书声中,我仿佛看到了盘古开天地的情形,古人正因为想象地合理,才有了这么美丽的神话故事,让我们也来想象一下吧!(牙齿、头发、骨头等)

8、提问:盘古在没有倒下之前,他又做了哪些努力呢?读一读课文的1-3段。

9、指名学生回答。学习课文的2段、3段。

10、学习第二段:找出本段中有几对反义词--读课文--用你的读书声让老师能听出反义词--指导朗读

11、学习第三段:结合图理解课文

三、复述故事

我们读了这个想象丰富的神话故事,请同学再读课文,边读边记,争取能合上书之后,把整个故事讲给他人听。

1、学生读课文

2、复述故事。

[盘古开天地(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篇10:音乐浏阳河教学反思

《浏阳河》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湖南民歌风味,两段歌词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了人们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爱戴。

我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放在首位,先让学生聆听湖南民歌《放风筝》,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一下子让学生都开心起来,让他们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许多学生都举手说歌曲很活泼。

学唱歌曲时我一步步引导学生演唱歌曲的旋律,让体会出歌曲旋律的自然流畅。加歌词演唱时提醒学生一字多音的地方,让学生演唱一遍后自己发现演唱中有困难的地方,有的孩子发现附点节奏唱的不好,有一处休止符的地方却把前后两个音加了连线,最后一个乐句的音准不好把握等问题,我再逐一演唱示范并带学生练习。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运用不同演唱形式来深情演绎湖南民歌《浏阳河》,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在前奏和间奏的地方自己加上动作,学生演唱很有感情,每个学生都会主动积极投入歌曲的演唱中,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把“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落到实处,不要忽略学生自己的演唱分辨能力,做到精心细致备课,认真仔细思考、及时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篇11:灰雀(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二、教学重点:

小男孩每次回答时心中的想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友好与真诚。

四、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五、总结

这只可爱的灰雀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明天再学。

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各两行。

第二课时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五、拓展延伸

1、写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来写一段话,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2、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6、小摄影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感知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四、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各两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总结

我们学习了《小摄影师》一文,了解了高尔基不喜欢大记者的采访,却喜欢少先队员的采访,这是为什么?如果是你,希望相片出现在报刊上,还是喜欢出现在学校的墙板上?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是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体现了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与热爱。现在我们怀着对伟人的崇敬与热爱再读课文。

五、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7、奇怪的大石头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李四光是怎么问问题的。

2、了解童年的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四、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研究、震(zhèn)惊

三、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C、完整地齐读课文。

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各两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三、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四、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五、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总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六、拓展延伸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这方面材料。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7、奇怪的石头

震惊    世界

小时侯 发现问题

长大后 勇于探索

8*、我不能失信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一、学习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二、教学重点:

1、积累、背诵名言名句。

2、阅读《闻鸡起舞》。

三、教学难点:

学会用熟悉的人写一件事。

四、学习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五、教学课时:

四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事情发生的时间

事情发生的地点

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三、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熟悉的人身上值得写的事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该人在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

四、修改誊写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读文猜人

1、教师挑选几篇以同学为介绍对象的优秀习作,请作者隐去习作中同学名字,向大家朗读,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对被同学猜出了,且公认为描写准确的小作者加以表彰。

2、议一议,为什么该同学没说出名字而我们也能猜出习作写的是谁?

3、请作者介绍为什么能把同学介绍得如此准确、生动?

引导学生明确,要了解一个人平时要多关注他,做个有心人;写作时要用心回忆。

二、再读欣赏

1、请以其他人物为写作对象的优秀习作作者朗读习作。

大家听后议议评评。

2、教师朗读其他同学习作中的一些精彩句段,酌情评点表扬。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个句子都写了人物说的话,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3、从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这样的例子,并说说属于哪一种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有些名人说过的一些话,闪耀着思想的光芒。积累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名人名言。

2、自己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交流各自课前搜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我会填

1、认真观察比较,发现每组的两个字有什么特点。(每组的两个字字形相近,容易混肴,要辨别清楚。)

2、进行形近字组词,提示:要看清楚,填正确。

3、填完后同桌互相交流。

4、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加以指导,学生自行订正。

四、成语故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故事,相互学习、指正。

6、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来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习作,你想表达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五、小结

同学们都应该像短文中的祖逖和刘琨一样,不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都应该勤学苦练,持之以恒。

[灰雀(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篇12:盘古开天地 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图片导入:

1、Ppt出示图片(孙悟空、女娲、哪吒):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

师:他们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这些神话故事因为丰富的想象吸引了我们。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神话人物就是--盘古。关于他最神奇的故事就是--开天地!

2、揭题读题:一起读课题--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疏通生词

字形:肌肤    滋润   混沌  清浊

(1)自由读

(2)师:谁来领读?

(3)师:这个词读的很准确,谁能再来读读。(混沌)这个呢?(清浊)

(4)找相同点:这组词语有什么共同之处?

【组成词语的两个字偏旁相同。】

是的,很多时候词语中的两个字表示同一个意思或者同一个意思,他们的偏旁相同。比如说“花草”,都是植物,所以他们都是草字头。

(5)你能再说几个形式相同的词语吗?

【伙伴  树林  游泳  蚂蚁  灿烂 话语  打扫  江河  讲话】

(6)让我们把这几个词语记在脑子里,一起读

字音:血液   辽阔  黑暗  创造  缓缓  逐渐  祖宗  下降

(1)师:第二组开列火车

(2)师:火车开得又好又快!一起读。

词组:隆隆的雷声   辽阔的大地   奔流不息的江河  茂盛的花草树木  滋润万物的雨露

(1)师:这篇课文出现了很多这样的词组,你能把它读正确吗?自己先来读一读。

(2)谁来当小老师读一读。

4、找到中心句:词语掌握的不错。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课文最后一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小结、齐读:这一句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

5、初步感知创造:同学们在这里有一个词语--创造,别人从来没有做过,你第一个做这件事,我们就把他叫做--创造!在这里,盘古可是开天辟地的--第一人呢!在盘古开天辟地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精读课文

(一)、感受“混沌一片”的宇宙:

(1)读第一自然段,从书上找一找。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A 、理解“混沌”:混沌一片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非常乱。乱七八糟。看不清】

B、盘古创造宇宙之前,没有(    ),没有(     ),宇宙混沌一片。(5个)

【1、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水;2、植物、动物;3、山河湖泊;4、太阳、月亮;5、自然现象:风雷云雨闪电】

(2)多么可怕!多么糟糕的世界!谁来读读。

(3)一起读

(二)、感受盘古开天地的“神奇”

1、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 世界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自己读读第2-4自然段,用笔划一划,你觉得哪些地方特别神奇。

(相机出示)

第二自然段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A、 你觉得这句话中哪里特别神奇?

【抡起斧头--竟然只用一把斧头就可以把天和地分开】

让我们一起抡起斧头。再拿起斧头。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1、我觉得那把大斧头是很重的,所以用抡。2、是的,那么大的斧头要花很大的力气呢】

B、谁能带着这种力量再来读读这句话。

C、一个人的力气不够大,我们一起来劈一劈。

(3)接读:只听一声巨响,瞧!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A、自己读读这句话,请你把他读正确

B、理解“轻、清”:这句话中,有两个qing,意思一样吗?

【预设:轻是重量轻,第二个“清”是清水、清澈】

C、这句话中还有不少奥秘,再来读读,找一找。

反义词 :轻和重 清和浊  上升和下降   天和地

近义词 : 缓缓和慢慢

d、指名读:这些反义词把天和地分开的过程给写清楚了。我们在读时候就要读出反义词不同的感觉。第一句要读得“轻”,第二句要读得“重”。

(配合ppt:读得太好了,天和地分开了一点--天和地分得更开了--天和地终于分开了)

分组读:男女读。

过渡:神奇的斧头,奇妙地一劈,天和地就这样神奇地分开了。我们就把他叫做--开天辟地(板书)

学习第三自然段

Ppt出示图片:瞧!天地还有什么神奇的吗?

天地的变化--神奇的盘古也会随着天地的分开每天上升、下降--就这样,头顶着盘古头顶着天,脚蹬着地。这就是--顶天立地

过渡:最神奇的地方是哪里啊?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盘古的身体倒下后,天地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你一边读一边把变化后的样子圈出来。选一样最神奇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这些变化中,哪一处最最神奇?

【预设】A、他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隆隆的雷声。

(盘古有天地那么高大,声音自然很大,一说话就是隆隆的雷声)

练读1-2人

B、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血液一刻不停的流动,江河也是奔流不息)

练读1-2人

C、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动作:呼一口气,他变成了什么?)

(3)多么神奇的变化呀!请你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吧!

(4)太神奇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我读盘古部分,你读他的变化。准备。

(5)同学们,盘古的身体仅仅变成了这些吗?盘古的什么还会变成什么呢?

他的(    ),变成了(    )的(     )。

(6)多么美丽的世界。可是我们知道盘古创造宇宙之前,没有阳光,没有鲜花,没有江河,只有--混沌一片。

[盘古开天地 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三年级浏阳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三年级面积教学设计

2.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学设计

3.人教版三年级争吵教学设计

4.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5.音乐浏阳河教学反思

6.三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学设计

7.人教版三年级燕子教学设计思路

8.人教版三年级上集合教学设计

9.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10.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下载word文档
《人教版三年级浏阳河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