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职教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职教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2023-11-14 07:54:3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zwul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职教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职教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教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篇1:职教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郭志海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1

景泰蓝的制作2

第一课时2

第二课时6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9

第一课时9

第二课时:11

古代的服装及其他14

第一课时14

第二课时16

作文训练18

第一课时作文指导18

第二课时(写作)21

景泰蓝的制作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按照景泰蓝制作的先后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景泰蓝制作精巧,手工操作的特点,启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以景泰蓝的制作程序为序,纵横交错,有详有略,学生不易理解。要抓住这个重点,反复引导学生体会,绘制本文说明顺序结构图。

2、本文的语言准确、通俗、朴实,可让学生分类整理,加强体会。

3、有条件的,可以出示景泰蓝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要点:

1、解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2、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3、学习本文扣住“手工操作”这一特征进行说明。

教学方法

1、讲读之前,安排课内预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通过对初中已掌握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是因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不同而不同的。

3、练习设计重在“双基”的落实,有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又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要地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生,江苏苏州市人。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解放前曾担任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教师,当过编辑。二十年代初与茅盾、郑振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解放后,曾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散文集《小记十篇》,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一篇宣言》、《多收了三五斗》、《夜》。

二、简要复习初中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三、展示有关图片,指导学生阅读

要求学生掌握文章说明顺序,初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重点与难点,把重点与难点部分标明,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叫景泰蓝?

中国特种手工艺品之一,最早产于代,至明景泰年间开始广泛流行,用铜胎制成,当时以蓝色为最出色,因此习惯称为“景泰蓝”。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课文主体部分又分为几个层次?

《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介绍了工艺独特、工艺水平要求高、主要采用手工操作的高级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参观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交代了写作的目的──说一说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这一部分交待了写作的缘起,引出后文。

第二部分(第2~16段),是全文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明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技术。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一道工序:制胎。

第2段先说明制作铜胎的原料是红铜,接着举圆盘、花瓶、方盒子三个例子说明景泰蓝铜胎的打制方法。

第3段将景泰蓝的制胎与铜器作坊的工作相比较,说明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引出下文。

第二层(第4~9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二道工序:掐丝。掐丝是景泰蓝制作的关键工序,作者对它介绍得十分详细。

第4段先下定义简要解释什么是掐丝,然后以粘一棵柳树为例,具体说明掐丝的操作方法。

第5段介绍景泰蓝是掐丝工人和负责图样设计的美术家合作的成果。

第6段说明景泰蓝制品上的图案“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的科学道理。

第7段列数字作较着重说明景泰蓝掐丝细密费工的特点。

第8、9两段介绍的烧焊和酸洗是掐丝的辅助工序,作者简要带过。

第三层(第10~13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第三道工序:点蓝。点蓝也是景泰蓝制作的关键工序,是作者继“掐丝”之后又一详写内容。

第10段介绍“点蓝”和“景泰蓝”名称的由来。

第11段说明色料的原料。

第12段说明色料的研制方法。

第13段介绍点蓝的操作方法与具体过程。

第四层(第14~16段)分别介绍了烧蓝、打镀和镀金三道工序。

第三部分(第17段)概括整个制作过程,强调景泰蓝制作“全部工作是手工”的特点,照应了开头,结束全文。

3、景泰蓝的制作分几道工序?

4、为什么用红铜作胎呢?

5、为什么有些景泰蓝掐丝要用繁笔?

6、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详写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

明确:①这两道工序最复杂、最精细,详尽地体现了景泰蓝制作的精细、操作的繁复和手工制作的特点;

②这两道最重要,是决定景泰蓝质量的关键工序。

③这两道工序是景泰蓝制作所特有的,不为别人所熟知的。

四、说明方法:

在各道工序的说明中,作者运用了哪些种说明方法?

五、师生一起分析课文主体部分(2~16段)的第一层(2、3段)

铜胎原料是红铜

铜胎的打制方法举例

──圆盘(打制方法简单,略写。)

──花瓶(做法复杂,需要分段制作,再将它们拼接起来,所以详写。)

──方形或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卷盒之类(打制方法简单,略写。)

比较景泰蓝的制胎和铜器作坊的工作。

六、作业

1.文章怎样自始至终扣住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的。

2.在详写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时,又怎样扣住突出其中的重点。

七:表格:

制作过程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

衔接词开头第二步轮到该说就是还得

主要环节尽打接合焊剪、曲、夹、蘸、粘、焊、煮、洗捣、研、筛、和、舀、填放、送、烧、提金刚砂石水磨、磨刀石水磨、椴木碳水磨电镀

主要动作打粘填烧磨镀

详略安排一般详详略略略

制作特点制作精细、操作繁琐、手工制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答:文章自始至终扣住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不论是在说明每道工序时,还是文章的开头结尾,都不忘突出这一制作特点。制胎是“打”,掐丝是“粘”,点蓝是“填”,烧蓝是“烧”,打磨是“磨”,镀金是“镀”。开头点明景泰蓝是“手工艺品”,结尾一再强调“全部工作是手工”。文章突出“手工”,赞扬了手工艺工人的聪明才智,辛勤劳动和他们的特殊贡献。

2.答:景泰蓝的工艺程序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文章严格按照景泰蓝的六大生产工序依次逐项介绍。所以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完全是说明对象──“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的客观反映。就每个工序来说,也是按制作程序来说明的。例如说明“掐丝”这一工序时,依次写“粘铜丝→烧焊→硫酸煮→清水洗”;说明“点蓝”这一工序时,依次写“研磨色料→筛选色料→填上色料→三填三烧”。在六大工序中,详写掐丝和点蓝,因为这两道工序是决定景泰的独特风格和质量的关键工序。在详写这两道关键工序时,又能突出其中的重点。例如,写“掐丝”时,突出了“粘铜丝”(怎样粘铜丝,为什么粘铜丝时要用繁笔,粘铜丝是如何艰难);写“点蓝”时,突出“填上色料”(盛色料的工具,舀色料的家伙,色料填在什么地方,每个小格填多少,什么时候拿去烧,如何烧,烧了以后又如何填,一共填几回,烧几回)。

二、在同学对文章思路大体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做纵深分析,解决难点,理解重点及全部内容

(一)课堂讨论

1.在说明掐丝这道关键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比喻、比较说明法。第一句说明什么叫掐丝,是下定义。以粘一棵柳树为例,说明如何掐丝,用的是举例。“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大右括号”,是比喻。最后把掐丝与刺绣比较,说明掐丝的对象和材料,则是比较。由于多种说明方法互相补充和配合,使“掐丝”这道关键工序的说明比较完整、具体。

2.第6段中说线条画一般是繁笔的三条科学道理是什么?

线条画一般是繁笔的科学道理有:①“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③“还有,一种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

“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

三条道理列述之后,作者以文艺常识“内容决定形式”作比较,指出“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

3.介绍六大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起过渡作用的词句?

介绍六大工序时,很注意各道工序的衔接,注意使用起过渡作用的词句。在第1段末总提“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说”后,第2段由“拿红铜作胎”开始介绍制胎,并在第3段开头点出“制胎”这一术语。第4段开头“第二步工作叫掐丝”,交代出工序名称,4至9段详细介绍之后,第10段开头用“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承上启下,转入第三道工序。第14段开头“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标志着第四道工序的开始。第15段“涂了三回烧了三回以后,就是打磨的工作了”。第16段“可是全部工作还没完,还得镀金”等句都起过渡的作用。第17段“全部工作是手工”一句以“全部”二字结束了整个制作过程的介绍,条理性十分明显。

(二)总结

1.归结中心意思

文章详细地说明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方法,介绍了景泰蓝制作中手工操作特点,赞扬了手工艺工人的精湛技艺、劳动和智慧,从而赞颂了我们民族的伟大创造才能。

2.归结本文写作分析要点:

体裁为说明文。以景泰蓝制作的过程为说明顺序,详写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在各道工序的说明中,始终抓住景泰蓝制作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列数字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简明,文风通俗平实。

三、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题”

2、说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⑴、丝就是拿扁铜丝(截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作诠释)区别:下定义:严格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含义(内涵)及使用范围(外延)。作诠释:是对事物所做的一般性解释、说明。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化地反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一种语言艺术。

⑵、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列数据)

⑶、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作比较)

⑷、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象画家的画桌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打比方)

3、布置作文练习

安排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可单项说明,也可综合说明,可简单说明,也可作一般说明。

请以“红烧肉的制作”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注意抓住所说明的对象的特点,安排好说明顺序和材料的详略,综合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字数在500字左右.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科普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2、使学生了解本文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规律,安排说明顺序。

3、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说明文要言之有序,必须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关系到能否把事物的特征说得井井有条。可结合本第4段十三句间大小不同的层次关系的分析,了解区分主次、从属、包容关系的特点。

2、学习运用本文以逻辑顺序说明一种因果关系的事理方法,写一篇既增长他人见识,又能根据读者实际安排详略,区分主次的科普说明文。

教学要求:

1、了解书目的一般常识,认识书目对读者做学问,治学读书的重要作用,懂得查找书籍和资料的基本方法。

2、学习课文按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写作方法。

3、加深理解举例子和分类别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介绍书目知识的科普说明文,它从一般读者的需要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写得深入浅出。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概括出各段大意,弄清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理清说明的顺序及层次。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熟悉课文,指导阅读

(一)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理解各段内容;

(二)概括各段大意,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一”;

(三)把说明中运用举例子、分类别说明的地方画出来,思考它的表达作用;

(四)阅读课文第4段时,分析它的层次关系,思考它是怎样说明的。

二、研究课文结构

本文说明的对象:书目。

说明的特点:书目的起源,性质、分类、作用和使用方法,给读者利用书目打开知识宝库,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段)说明书目的由来。

1、由现代藏书的丰富,说明掌握目录学的意义。

2、编制书目的原因。

第二部分(3~4段)介绍书目的性质、定义、和“目录学”。

3、说明了书目是“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性质。

4、说明了目录学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5段)介绍我国目录学的发展。

第四部分(6~12段)说明了书目,特别是现存各种书目的种类。

5、提出书目分类的标准。

6、列举书目类别有“国家书目”形式。

7、列举书目类别有“馆藏书目”形式。

8、列举书目类别有“联合书目”形式。

9、列举书目类别有“专题文献书目”形式。

10、列举书目类别有“个人著述书目”形式。

11、列举书目类别有“书目的书目”形式。

第五部分(13~18段)说明书目的使用方法。

12、承上启下,由书目的种类转入分述各种书目的特点,介绍几种书目的使用。

13、举例“到图书馆要借阅一本小说”时,怎样使用书目。

14、举例说明要“研究某一专题”时,怎样查找书目。

15、举例说明如果“想对中国古代史的史料有一个初步了解”时,如何查找书目。

16、举例说明“如果想了解一下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情况”时,如何使用书目。

17、举例说明如果为了“深入研究某一问题,需要请教革命导师时,如何使用书目。”

第六部分(19段)总结全文,强调书目的重要性,给广大读者提出希望。

三、科普说明文(师生讨论总结)

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文章。

人们对一个陌生的事物,尤其是工具性的东西,通常首先要问“这是什么”,然后再问“有什么用”,最后想知道的是“如何使用这东西”。这三个问题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课文正是按照这个思路,从书目的性质(是什么),说到书目的作用(有什么用),再说到如何使用书目(如何使用)。用浅易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是科普说明文的一个特点。

四、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在同学已对文章思路大体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做纵深化分析,解决难点,理解重点及全部内容。

一、课堂讨论课后思考的练习二、三、四题

要求同学紧扣课文回答,中间可穿插同学之间的自由议论。

二、总结练习答案(以同学发言为主,教师补充)

第二题: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概念所包含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使人们从中了解事物或事理间的区别。依次判断,第2.第4选项是属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因为第2选项从内容上概括了目录学的本质特征,第4选项指出书目是从内容、编排和用途上体现书目的本质特征的,有助于读者把握所说明事物的内涵。而第1选项的意思范围过宽,是一种解释,不是下定义。第三句是比喻的说法,第五句是否定句式,都不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第三题,设题目是帮助学生理解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板书)

第四题,设题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依次填写借阅小说研究专题查阅史料了解外国哲学和社会科学名著探讨革命理论。

选取的几个例子,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读书到治学的顺序安排的。

2.作者为以上五个方面选择了《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列宁全集1~39卷目录》《鲁迅著作索引》《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书目答问补正》《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西方名著提要(哲学、社会科学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目录》《列宁全集目录》。

因为这些书目都属于常见范围,读者如懂得并能实际应用它们,就可以给今后使用其它书目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举例说明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读书的实际需要出发;

(2)选择常见的,便于读者理解;

(3)例子的繁简、详细,要根据例子本身的特点及读者的理解程度。

三、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师生共同总结)

1.下定义──“书目”“目录学”。

2.分类别:见(6~12)自然段。

3.举例子;如(13~18)自然段。

在说明书目使用时,举了一般书目和专题书目两个例子,并分别从三种不同角度(即古今、中外和深浅)进一步说明怎样“灵活加以运用”。

4.打比方:如课文标题;又如“引出知识迷宫的线索”比喻书目对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意义;文末还用“进了大门并不等于升堂入室”比喻获取知识是一个“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过程,字里行间,深寓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之意。

文章恰当地运用了这些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变成了易于感知的形象,既增添了说明的生动性,又加强了思想内容的明确性和深刻性。

四、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写说明文还有一个语言问题,必须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说明文的语言,不仅要求通顺,还要求用词准确严密,简洁生动,通俗易懂。有许多事物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或多或少地带有专业性,所涉及的事理也比较深奥。因此,只有用通俗语言写出来的文章,使大家都看得明白,才能达到说明的目的。如本文对“书目”“目录学”及“书目的书目”等专用概念下定义时,都没有用艰深的术语,而是用浅易的话语。

说明文的语言还要简洁,简洁就是把文章写得简明扼要,干净利落。凡是一个字能说清楚的,就不用两个字;凡是一句话能说明白的,就不说成两句话。例如:在说明现代藏书的丰富时,用了一句成语“汗牛充栋”既生动又形象。

五、布置作业

仿作一篇科普说明文。

作法提示:

1.注意分类和说明顺序,采取最佳说明方法。 2.文章以千字为宜; 3.注意引文格式规范。

古代的服装及其他

教学目的

1、深入体会作者在本文中,由古代服装到交通工具、住房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服装及其它与封建统治秩序之间的联系,从而了解封建社会。

2、学习本文紧扣标题,由主到次,由果及因,由表及里的安排说明顺序。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设想

1、本文以逻辑关系为序,说明古代服装及其它和封建礼制之间的联系,研读课文的逻辑顺序是本文的重点,可结合书后练习,让学生懂得逻辑顺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可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外出参观游览,体会在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

教学要求

1、说明文要言之有序,必须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学习课文以逻辑关系为序的说明顺序,懂得逻辑顺序中的由果溯因,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懂得逻辑顺序的由总及分,由主及次的逻辑关系。

2、理解课文运用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可以从熟悉课文入手,让学生分读“古代的服装”部分和“及其他”部分,看看中间是如何过渡的。要提醒学生边读边体会文章“紧扣标题,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请两位学生分读“古代的服装”部分和“及其他”部分,教师将学生读错的字写在黑板。

朗读课文,让学生说出黑板上的'字的正确读音,教师板书:

绡:(xio) 绮:(qǐ) 皂:(zo) 僭:(jin) 靴:(xuē)

翎:(líng) 舆:(yú) 贾:(gǔ) 邸:(dǐ)

一、分析课文

教师:这节课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板书)

1、文章内容及详略安排;

2、文章的结构层次;

3、文章的说明顺序。

以上几点是读过一篇说明文后,首先应理清的问题,这就是所谓对文章的总体把握。

师生交流、回答。

教师明确:

文章紧扣标题,介绍了古代服装及其他两部分,提醒学生注意本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特色。哪怕仅仅是古代的服装,可分绍的也很多,但作者只挑选了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即从质料、颜色和花饰的讲究上来介绍。至于其他部分中的交通工具和住房与封建礼制之间的联系,作者在说清楚服装与封建礼制的关系之后,只用了不多笔墨点到为止,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二、研读课文的逻辑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说明文要言之有序,就必须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和逻辑顺序。

如何确定说明顺序,要看所说明事物的内容和读者对象。

逻辑顺序体现的是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同时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事物的逻辑关系具有多样性,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局部和全体,主要和次要,一事物的多种性质,一事物对他事物的作用,从认识事物到改造事物,从认识规律到利用规律等等,都是逻辑关系。

从本文看,作者先是具体说明在封建社会中,服装和质料、颜色、花饰有种种的讲究,而后再说明之所以有这种讲究的原因,然后又推及到居住的房子和使用的交通工具,把古代的服装及其他诸物与封建礼制之间的关联说得清清楚楚,这是一种由果溯因、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

从局部看,作者一开始就提出“衣裳的质料、颜色和花饰又有极大的讲究,不能随便穿”,然后从“质料”“颜色”“花饰”三个方面加以分说。从分说的三点来看,好像信手拈来,随意排列,其实前后次序也很有讲究。

要说服装的价值,当然是质料为最,颜色次之,花饰又次之;但是,倘要说及这三方面因素对服装醒目程度的影响,却是以花饰为最,颜色次之,质料又次之;可见这三者的安排是费过心思的。以上也是一种逻辑顺序,显示的是一种由总及分,由主及次的逻辑关系。

三、作业

1、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编写出这篇课文的段落层次提纲。

2、在课本上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让学生懂得逻辑顺序的灵活性。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了解课文使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分析:这篇说明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举例说明,比较说明,分类别说明等等。

说明方法是为说明目的服务的。

不同的说明方法有不同的说明效果。一般地说,举例子说明能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分类别的说明,能使要说明的事物条理分明,眉目清楚;下定义能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所属的范围;打比方的说明方,能使陌生的事物变成熟识的,抽象的事物变成具体的;作比较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异同,优劣和高下等。

二、本文的语言特点

1、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即在说明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准确而严密的表述和判断,使句意明白清楚。

如“只有皇帝才能穿,……只有皇后才配穿……”

“被处死的罪状之一是僭用龙凤服饰。

“唯一区别的办法……等。

说明除了皇帝、皇后、其他人谁也不能穿,条件是唯一的,所以才用“只有……才”。“之一”是表示原因有很多,“而僭用龙凤服饰”是其中原因之一。而“唯一”的目的,是强调独一无二,别无他法的等。”

2、口语使用,可使语言生动活泼,让人爱读。

如“不能随便穿,违反了制度,就会杀头,甚至一家子都得陪着死。”

如“绣着凤的衣服,只有皇后才配穿。”

如“文官用鸟,武官用兽,又按品级分别规定哪一级用什么鸟什么兽,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

说明文的语言,不仅要求通顺,还要求用词准确严密,简洁生动,才能使大家看得明白,才能达到说明的目的。

三、作业

熟读全文,做课后练习二、三、四、五题。

作文训练

第一课时作文指导

说明文的写作练习

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要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2.要选好说明角度

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景泰蓝的制作》所以花大量笔墨于“掐丝”、“点蓝”两道工序,其它工序简略介绍,其原因就在这里。

3.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行剖释。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符合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

(2)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3)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先总体后局部来进行说明;

(4)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进行说明。

最后指出,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践、勤总结积累。

4.要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

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剖释生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概括说明;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

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图表说明;形象说明等等。

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和理解。

5.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

说明文的说明性、客观性、知识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质朴性、平实性、简洁性。所以在说明文写作中,必须时刻注意说明文的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

同学们必须重视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只要如上述的种种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加强说明方法训练与说明程序训练,着重于向读者讲授各种知识,扩大人们的知识面,不断地加强练习,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会得到较大的进步的。

有些同学,写说明文的时候,也容易“乱”,不会按一定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顺序,话说得很多,可就是说不明白,说不清楚。

同学们在阅读下面的短文后,可以对照前面阐述的诸如说明文的目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分析一下文章主要的问题是什么?缺点到底在哪里?然后对照一下文后的评折,总结一下自己对说明文的认识。

[例文]水

在地球上,水是分布最广的一种物质。可以说,地球上到处都是水的寓所。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水呢?有人粗略地估计,认为整个地球的水量,包括空中、地上、地下的水,总共将近14亿立方公里。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为什么大海是蓝的,而湖水是碧绿的呢?原来这是阳光给它们染上的。阳光中的红光、橙光和黄光这些较长的光波被不同深度的水吸收了,蓝光、紫光和一部分绿光的波长较短,一遇到水面便四面散开或反射回来。所以湖水蓝中透绿。海水更深,散射、反射的蓝、紫光更多,就泛碧蓝色了。

比较纯净的水加热到100℃就会沸腾,降低到0℃以下就要结冰。在高山上,只要加热到80℃以上水就会沸腾;海平面上,只要72℃左右水就沸腾;矿井里,水到100℃以上才沸腾。

在大自然中,水无时无刻不在动,不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基本存在三个地方:空气里、地下、地表;它的基本形态是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评析]

这篇文章给人第一印象是“散”,其主要毛病是没有按一定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顺序,只是东抓一点,西抓一点,一个方面才说了几句,又急急忙忙去说另一方面。结果是哪一方面都没有说明白。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个事物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我们要说明一个事物,必须抓住这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的事物准确地清晰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对这事物有确切明白的了解。但事物与事物间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有的事物的形态、性质、发展等比较单纯,我们说明这类事物时,不妨将面展得开一点;有的事物的形态、特点等复杂而多样,往往有很多方面的特征。我们在介绍这类事物时,不可能在一篇说明文中面面俱到,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谈一两个特征。写这类事物的说明文时,更应该注意把握一个明确的说明中心,并以此安排说明顺序。如“水”这篇文章主要毛病就是没有抓住一个要说明的中心,并以此组织材料、安排顺序,从而给人的感觉就是文章散而乱,什么问题均没有说明白。比如水是一种液体,并且具有无色、无嗅、无味的特征,可以这样来说明:

[例文]水

水是什么样的物体呢?

水是液体。石块和木块有一定的形状,无论放在桌子上或者盒子里,它们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形状,都是固体。水就不同,放在圆杯子里就成为圆形,放在方盒子里就成了方形,它没有一定的形状。

水是无色透明的。有人说水是白色的,这话错了。拿水同牛奶比较一下就会明白,牛奶才是白色的,水是什么颜色也没有的。如果把一根筷子插入牛奶里,我们就看不见它。再把一根筷子插入清水中,我们能够透过清水看见插入的筷子。

水是无嗅、无味的。怎样来区分无色透明的烧酒和水呢?光凭肉眼是毫无办法的。只要闻一闻,尝一尝就能正确无误地区分了。烧酒有酒的气味和味道,而水却什么气味,什么味道也没有。

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

[评析]

这篇说明文抓住了“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这一特征为文章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选择了比较说明的方法,拿水同木块、石块比形状,拿水同牛奶比颜色,拿水同烧酒比气味、比味道。相互比较以后,水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在说明事物过程中,为了突出有些比较抽象、陌生,一时难以讲清的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效果,常常要采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把大家熟悉的事物或通俗易懂的道理去和抽象的、陌生的作比较,使大家对事物有所了解,让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解过程,最终充分认识事物的特征。这是因为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以在同另一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比较的先决条件是要找出比较事物之间可以值得比较的共同点,然后方能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同中求异,说明事物的各自特点。换言之,在进行比较时,必须有相同之点才能作比。就拿上文说吧!在就物体的形态来比时,把水和石块、木块相比;就物体的颜色来比时,把水和牛奶来相比。倘若反过来,把水和牛奶放在一起比形态,把水和烧酒放在一起比颜色,岂不引起一片混乱!

另外,还要注意到;被比较的事物是说明的对象,用作比较的事物是应该大家相当熟悉和非常具体的。比如上面选用的牛奶、石块等都是熟悉的和具体的,所以大家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如果用作比较的事物比要说明的对象还要难以理解,是陌生的、是抽象的,那么,根本就无法达到说明的目的。

顺便说一句,说明方法的选用,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一般的情况是,确定了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顺序,综合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目的是将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给大家介绍得十分清楚。

第二课时(写作)

作文练习题

(某物)的自述青少年吸烟害处大

三、写一篇说明文,向低年级同学介绍你学得较好的某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或是你所擅长的某种技艺、运动,注意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字数在600字以上。

提示

《(某物)的自述》,这是填空式半命题。题面中的“自述”,规定说明是以“第一人称”的身份作自我介绍,而作自我介绍的又是“某物”,这就是说,要求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某物”,要写得人格化,富有情趣,生动活泼。

至于究竟是介绍哪一种“物”,这可以由作者自己确定,题目对此并无限制。作者确定某物,主要从自己对某物的熟悉,了解的程度决定,应该“量力而行”,不要硬写自己不熟悉、不懂的内容。动手写作之前,还应该认真地收集、查阅有关资料,或向有关人员作些了解,力求对自己所要介绍的“某物”“了如指掌”,以免犯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

写《青少年吸烟害处大》这篇说明文,要抓住“青少年”这个年龄层次,阐释“吸烟害处大”的“所以然”。

一是要避免泛泛而谈,只是一般地说说“吸烟害处大”,而不是强调吸烟对“青少年”为什么尤其有害,这就离开了题目的中心;

二是要避免杂乱无序,只是东一点、西一点地说“吸烟害处大”,而不是按照事理本身的逻辑安排结构,这就不能言之有序;

三是要避免“想当然”,只是凭自己的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去说“吸烟害处大”,而不是“言之成理”、“言而有据”地作科学阐释,这就不能以知益人。

因此,要写好这篇说明文,一定要抓住“青少年”吸烟害处“大”这些关键进行具体、详细的说明;要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由浅到深、由近到远的顺序安排结构;要综合运用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等方法。还要准确运用专门术语。

“写一篇说明文,向低年级同学介绍你学得较好的某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或是你所擅长的某种技艺、运动,注意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字数在600字以上”这不是一个具体题目,只是对这次写作说明文的一些要求。

这篇说明文的读者对象──低年级同学。

这篇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低年级同学。

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重点──怎样学好某门课程。具体来说有:自己对这门课程特点的认识;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等等。

这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可综合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比较、图表、数据等说明方法。

这篇说明文的篇幅──600字以上。

因为是向低年级同学介绍,因此,语言要尽量准确、简明、平实。尽量用深入浅出的话来阐释,举例要结合教材。

因为是向低年级同学介绍,因此,说明顺序要明晰、头绪要简单,如可以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然后再总说的结构、也可以按照自己对这门课程规律性认识的顺序来写。

篇2: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单元课时安排:约12课时 例1………………………………3课时左右 例2………………………………4课进左右 例3………………………………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进左右           NO:1   教学内容:第10-----12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B:过程性目标 1、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价值 2、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小鸟卡片 房子卡片 题纸一张 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电脑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观察后指名回答) 点击电脑出现画外音: 泡泡: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 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电脑出示套圈图) 师:这是什么活动?让学生介绍。 泡泡: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师:泡泡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如何列式?为什么要用14-9呢?14-9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指名回答,教师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 师:今后在计算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电脑出示泡泡伴有画外音) 泡泡:咦,那边怎么那么热闹,同学样,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电脑出示汽球图)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出现画外音) (1)泡泡:哦,原来老师正在发奖品,数一数,老师手中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电脑演示分气球的过程)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列式?板书:15-9=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并让几个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师:顽皮的小泡泡又不见了,让我们找一找,它跑到哪里去啦?(电脑出示谜语图) 原来泡泡在猜谜语,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能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列式 (有13条谜语,猜出了9条,还有几条没有猜出?或者说:还差几条就猜完了?然后指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1、看图列算式(第12页) 要求:看懂图意,独立列式,指名上台进行订正 2、圈一圈,算一算(第13页) 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圈? 四、观察算式,找出特点,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除了这些,你还能写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让它一个也不少。(指名板演) 3、再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那我们找到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4、抢答练习利用找出的规律,同桌进行练习如:学生A:13-9 学生B:4 五、游戏 小鸟找房子(第13页的图) 游戏要求:先让学生计算出小鸟身上的算式,然后和房子上的号码一一配对; 游戏形式:小组合作,全班订正; 游戏结果:有一只小鸟没有房子,同学们帮它建造一座。         No:2   教学内容:练习课  完成第13页的第4题-第8题 教学要求: 1、要求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3、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同时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一套 口算卡片多张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  听算 (视算) 13-9 17-9 12-9 15-9 18-9 14-9 (全班齐听) 1)、集体订正 2)、评讲:谁能说一说:18-9=?你是怎么想的? 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并与你的同桌说一说(边摆边说)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再把18-9等于几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2、看图写算式 (课件出示) ◎◎◎◎ ◎◎◎ ◎◎◎◎◎ ◎◎◎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板书:9+6=15 6+9=15 15-6=9 15-9=6 3、算一算 第14页的第5题 要求:先同组的同学互相的说一说,然后再列出算式 最后集体订正,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4、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答 教师拿出准备的数学抽拉卡片或数字转盘,教师随意抽拉或转动,让学生口答出得数 二、出示课件(第14页的第6题和第8题) 要求:1)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 2)再指名说图意 3)再列式计算,并与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学生完成书中第7题 回家写一个十几减九的算式,给妈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能说出几种方法就说几种,比一比,看谁说的方法又多又好。       NO:3   教学内容:十几减几(第15页 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教具准备:照例2制作的“小猫钓鱼”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 电脑出示口算: 8+5 7+8 7+6 6+8 5+7 5+9 13-9 16-9 18-9 15-9 17-9 14-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多媒体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走动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发出声音,同时在左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稍停一会儿,多媒体再次发出声音,同时右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就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7、有导向性的小结 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巩固计算方法 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的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 2、为变化方式,可把“做一帮”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速度。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教师老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NO:4   教学内容:练习课 (第16页的第3题DDDDD第17页的第7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数感。 3、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

篇3: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

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备课   主备教师:  合作教师:  复备教师: 教学内容 识字2 课文5――8课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单元内所有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字的笔顺。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帮助长辈的愿望和行为,产生尊长辈、爱劳动、爱家庭的意识,努力成为一个人人夸的孩子。 教学重点 1、指导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会写各种新的笔顺。 3、掌握四线格内所有的生字。 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读文。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全家福照片 课时安排 识字2 1课时  5、看电视 2课时 6、胖乎乎的小手 2课时  7、棉鞋里的阳光 2课时 8、月亮的心愿 2课时 语文园地二2课时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教案 主备教师:   合作教师:   复备教师: 课  题 识字2 课 型 新 授 总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情感目标 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有体贴、照顾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难点 认识14个生字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 卡片、小黑板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  备  一、照片导入,唤醒情感                 二、初读儿歌,合作识字、写字                        三、读懂儿歌,懂得道理           四、实践活动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照片。你们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张“全家福”,有慈祥的爷爷奶奶,亲爱的爸爸妈妈,还有可爱的孩子们。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吗? (学生简单谈感受) 2、教师引读导语:是呀!我们都有温暖的家。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个人。 3、你们是怎样爱自己的家的呢?(指名读导语:我们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儿歌,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分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A、互相当小老师提醒字音。   B、看看谁的方法好,能帮助大家记住字形。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推选代表汇报)  4、以小组形式进行“识字比赛”。  5、进行“组词比赛”。出示“父”、“错”、“事”、“改”、“懂”自由选择,进行扩词训练。  6、相机指导写字“认真”。   A、看见大家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老师立刻想到两个字,知道是什么吗?[板书:认真]   B、你们喜欢老师送给大家的这两个字吗?那你们会怎么来写这两个字呢?   C、那你们就认真地写这两个字吧!(学生练习写) 7、出示其他四个要写的字,老师进行范写,学生练写。     1、分小组轮读儿歌。   2、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读了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师生轮读儿歌;男生读,女生听;女生读,男生听。   把儿歌背给小伙伴听,背给爸爸妈妈听,做一件你最想为他们做的事。         板书设计   识字2  洗 认 扫 真 父 母     教学回顾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教案 主备教师:  合作教师:  复备教师: 课  题 5、看电视 课 型 新授 总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能力目标: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教具准备 卡片、小黑板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认识14个生字。 2. 能力目标 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3. 情感目标 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认识14个生字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  备 一、谜语导入             二、初读感知             三、自主识字           四、品读课文       1、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用电器)[板书:电视]   2、交流课前调查情况。 说说你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   2、小组内互相请教,解决疑难。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学会什么,谁教会了自己什么,小组内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自愿试读,纠正字音。   3、识记生字交流: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4、检查识字情况:变序开火车读。       1、自由练读。  2、个别读,评议。(重点评议字音)     1、猜谜语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巩固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 能力目标 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3.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会写6个生字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  备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感悟                                             三、小组讨论                 四、实践活动   五、写字指导   1、抽读生字词卡片,给“家、全”扩词。 2、摘果子,看看谁摘的果子多。     1、指导学生看图,学习第1自然段。   (1)看图说说这是谁的家?他家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2)指名朗读。 (3)[板书:奇妙?]奇妙在哪儿呢? 对课文的感悟,围绕“奇妙”一词展开。 2、读第二节,想想奇妙在哪里。   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 3、读第三节,想想奇妙在哪里。    (奶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京剧,换成了足球频道;奶奶不看电视却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学生朗读,指导读出老人对儿女子孙的浓浓爱意。(范读――练习读) 4、读第四节,想想奇妙在哪里。    (我们不再看球赛,而是听音乐,看舞蹈) 5、读第五节,想想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什么东西。    (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 6、全班齐读第二节至第五节。  ‘ 用“因为……所以……”造句。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1、联系课文:因为爸爸爱奶奶,想让奶奶……,所以……。  因为奶奶爱我们,想让我们……,所以……。 2、联系自己家的情况,用“因为……所以……”造句。      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家里人谈谈他们的感受。 1、学生读“我会写”的字后,谈识字方法及自己的发现。   2、老师范写“家”字,学生观察。   3、学生练写“家”,老师巡视,及时指导学生写错的地方。  4、学生练习写其它字,评议,再练写,鼓励学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板书设计   5、看电视   爸 全 关   写 完 家     教学回顾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教案 主备教师:   合作教师: 复备教师: 课  题 6、胖乎乎的小手 课 型 新授 总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情感目标 养成尊敬长辈的美德,有帮助长辈做事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难点 认字、写字、读文。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启发引导法 教具准备 卡片、小黑板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认识13个生字。 2.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情感目标 养成尊敬长辈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会认13个生字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  备  一、谜语激趣,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自主识字,指导写字    1、谜语激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出一则谜语考考你们。“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出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2、引入课文。   人的手多么灵巧啊!今天,我们要认识―双胖乎乎的小手。[板书课题:胖乎乎的小手]齐读课题。 这双小手帮谁做过什么事呢?我们来读课文吧。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课文,用熟悉的符

篇4: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试卷

苏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书写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ūn jié xiào shēng chōng pò sàn bù níng jìng

tiào yuè xiū xi bō làng hán qì shān yáng

huān lè hái yǒu cǎo yuán mù mín dòng tīng

lǐ wài yíng miàn zài sān ái dǎ yuǎn chù

bēn pǎo chuī niú yì zhī wài biān huǒ hóng

二、选择合适的量词填空。

一( )小河 一( )树叶 一( )春笋

一( )春雷 一( )红花 一( )小鸟

三、比一比,再组词

进( ) 再( ) 声( ) 不( )

尽( ) 在( ) 生( ) 步( )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春雷,唤醒了 。它们 泥土,掀

翻 , 从地里冒出来。

2、池塘里的 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 。

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 倒映在池塘里,像一

只鲜红的气球。 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

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

3、一只只 涌出了圈门, 蹦跳着 无边的 。

跨上骏马,追赶那 的羊群。

五、阅读练习

太 阳 和 虹

刚下过雨,太阳出来了,天上出现了一道七色彩虹,人们都赞美彩虹。 虹听见了,就骄傲起来,说自己比太阳还美丽。太阳对虹 说:“ 你美

丽 ,这是真的。不过,要是没有我也就没有你。” 虹不相信,反而更加骄傲了。

太阳摇摇头,躲进云里,虹立刻不见了。

1、数一数,这首诗歌共有 小节。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赞美( ) 美丽( ) 立刻( )

3、把下面的词语排列成一个句子。(只排列数字)

①彩虹 ②天上 ③雨过天晴 ④七色 ⑤出现了 ⑥一道

4、“太阳摇摇头,躲进云里,虹立刻不见了。”句子中的“不见”可以换成 。

5、“你美丽,这是真的。不过,要是没有我也就没有你。”句中的“你”指的是 ,“我”指的是 。

6、读了文章,你能填一填吗?

( )的彩虹 ( )的彩虹 ( )的彩虹

7、虹不见了,是因为( )

A 虹太骄傲了。

B 人们都赞美虹。

C 太阳躲进云里了。

篇5: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1、分数乘法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降低?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1) 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4)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

解法二:80×(1- )=80× =70(分贝)

(5)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2、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3、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 )=75× =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五第2、3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

2、练习五第3、4题: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独立完成3、4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7、8、9、10题。

五、教后记: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3、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

(1) × × 6× ×40

(2) × × 3× ×80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 的倒数: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

3、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3、巩固练习:课本24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六第2题:同桌互说倒数。

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3、开放性训练。

×( )=( )× =( )×( )

四、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教后记: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4、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能分辨清楚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单位“1”,并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用题。

复习重点:

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复习难点:

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

1、学生独立计算P26第1题,并思考式子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或表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把整数与分子相乘,分母不变。

(2)分数乘分数:同样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练习:练习七第1题。

二、复习计算及简便计算

1、复习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复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3、观察P26第2题,说说这三题适合运用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4、练习:练习七第4题。

三、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2、P26第3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练习:练习七第6题。

四、复习倒数

1、复习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分子、分母的位置刚好颠倒位置)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3、复习写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交换原来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注意强调如果是整数要先把它写成分母为1的分数,然后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4、练习:练习七第7题。

五、练习

练习七第2、3、5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讲评时让学生说清是怎样思考的)

5 O

篇6: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一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围绕着学生熟悉的家园来描写家园的美好。但对在城市生活的孩子来说课文所描写的山村、水乡是他们所不熟悉的。《小山村》是一篇很优美的描写农村新面貌的写景的短文,而《水乡歌》是一篇诗歌,描写的是南方水乡小城的秀美景色。在单元后还有 一个《语文天地》。

本单元共要会写14个生字,认识30个二类字。并认识一个多音字“曲”。另外从本单元开始课文取消了拼音协助学字的一贯方法。

二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培养探究兴趣。

2.学习30个生字,巩固学过的字,巩固“单人旁、三点水、提手旁”的名称以及表示的意思。学习书写14个生字。

3.背诵《水乡歌》,熟读《小山村》回答课后的问题。

4.自学故事、自读短文,理解内容。

5.培养爱问的好学习习惯。

三 教学重难点:没有拼音辅助认字是训练重点;记忆30个识记生字

四 课前准备:自制课件、卡片等。

五 学情分析: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已有一定基础,但对去掉拼音识字、读课文还需要适应,预习时间应留长一些,加强自主识字方法的指导和主动性的调动;对南方的景物孩子了解很少,所以要自制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江南的美。

六 课时安排

课时分配共6课时 课题 课时

《小山村》 2课时

《水乡歌》 2课时

语文天地 2课时

《小山村》第一课时

一 导入。从单元学习目标入手。师板书“家园”二字,示意学生读出来,然后问:你怎么理解这个词?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得出广泛的理解。即家园可以指家庭,也可以指家乡。说到这里,你想起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了?齐背诵《我的家》夸完了自己的小家,也夸一夸咱们的大家。鼓励学生说说对家乡的了解。多媒体出示黄土高原的鸟瞰图,近景图。从总体上认识居住地的环境特点。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小诗,看看别的小朋友怎样夸自己的家乡的。

二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认读生字词。

1 教师读课文,如果有学生跟着读,不去制止,相反用表情肯定。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完后,反问:你怎么也读了?课文中的生字是怎么认识的?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巩固预习的好习惯,重点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 自主识字。

1) 多媒体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哪个字不认识,就在书上的生字表里面画出来,拼一拼,或请教旁边的同学。

2) 齐读生字词,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领读。

3) 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帮学生总结出几项好的方法。比如偏旁归类法,形声字识字法

4) 在小组内把刚才画出来的认识困难的字进行交流,记忆。并宣布下面要进行识字游戏的比赛,促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识字活动中。

5) 把生字从词里面抽出来,再进行认读。用游戏“摘蘑菇”。

6) 用“ ”组词。

3 再读课文,说说自己有什么进步。快速标出自然段。

三 再读,理解课文,感受家园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

1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这个小朋友都夸了他家乡的什么?用笔画出关键词来。(学习做简单的阅读笔记) 交流。

2 果树林有多美啊?读一读。看屏幕上放大的插图。(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感受景色的美。)

新房子呢?河水是什么样的?新修的公路又是什么样的?看屏幕上放大的插图。

3 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先自己试一试。(给学生自己体会,提高、练习的机会)

老师再说:“你们来读,让老师闭上眼享受一下家园有多美”“听你们读得这么好,我都想跟你们比赛了,咱们换个位置,我来读,你们想象。”

4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大屏幕出示填空:

粉红的( ) 雪白的( ) 清澈的( )

弯曲的( ) 漂亮的( ) 奇妙的( )

四 自由练习朗读,可以找人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五 复习巩固生字。快速认读字、词。

六 作业: 把课文朗诵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帮助考察生字的记忆情况。如果都会了,就奖给自己一个星星。

篇7:高中第二册第二单元作文:误会

高中第二册第二单元作文:误会

星期天,我和妹妹到商场买围巾。刚要进门,一则海报吸引了我,“购买围巾,赠擦脸油一瓶”。我心里一喜,买一赠一,不白来。刚要继续往下看,心急的妹妹把我拽了进去。我们直奔卖围巾的柜台,各种质地色彩斑斓的围巾让我爱不释手,一位售货员阿姨,态度热情地招呼我,帮我在镜子前一条条的试戴着,搞得我拿不定主意。二十多分钟过去了,我总算敲定了一条草绿色围巾。阿姨笑容满面的开了小票,嘴里说着:“放心吧,绝对货真价实。”

我兴奋地交了钱,回来时,只有围巾包装好了,擦脸油呢?我满脸疑惑,正待询问,只见一个脸红扑扑的小女孩拉着一个男人跑来,“妈妈,妈妈。”售货员阿姨答应着,脸上是灿烂的微笑。小女孩来到柜台前,小手扒着玻璃:“妈,我想要那小盒。”我寻声望去,擦脸油!

不就是海报上所说赠送的'擦脸油吗?“给,妈给你拿两个,快和爸爸回家去!”小女孩欢快地跑向别的柜台。我的火不打一处来,这阿姨怎么可以这样做呢?我和她争辩起来:“阿姨,您是售货员,怎么可以欺骗顾客呢?”阿姨不语。“我们买了东西,应得到赠品。”阿姨只是笑。

“你的素质也太低了吧!顾客是上帝,你真没职业道德呀!”

妹妹见我不顾形象地破口大骂,便过来劝阻:“算了吧,这种人最好别和她怄气。”在我连珠炮似的一通话后,那个售货员阿姨终于有机会说话了,而且仍旧那一脸笑容:“同学,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因为……”我看着她那张脸,感觉上面写的都是虚假,刚才那一通殷勤也都变了味,想想都恶心。便打断了她的话:“你自己心里明白,照你这么做事,商场不关门才怪呢!”阿姨没吱声,忙着去招呼别的顾客。我和妹妹气呼呼地离开了。

走到店门口海报前,我指着上面的字说:“你看,写得那么清楚,我只想把赠的油送给你,真是的!”“姐,不对!”“怎么不对,不是写的很清楚吗?”“不是,姐,今天是3月2号,而上面写的赠送日期是2月28日以前。”什么?我一惊,慌忙看那张海报,“2月28日”赫然纸上。唉!都怪我马虎,怎么不看完呢?我正在自责,那小女孩蹦着跳着出来了。那父亲叫住了小女孩:“乖,把油给爸爸,咱们扔掉它。”“为什么?”小女孩满脸不高兴。“爸爸看过了,这油不能抹,过期的东西,抹了会长小包的。”“什么?过期?”我心里一颤。可转念一想,就算是过期,也不能塞进自家书包呀!妹妹看出了我的疑惑,说:“小舅妈说过商店里赠送的东西,如果过了赠送日期,退不回厂家,是可以自己分配的。买一送一,送的能有什么好东西!”看着那父亲走到垃圾箱前,回想着阿姨的那张笑脸和她的那份沉默,想着刚才我那并不文雅的举动,顿时我无地自容。商家厂家如何促销我不懂,不过我却是很叹服那阿姨的精神:她是用两盒不值钱的擦脸油打发走自己的孩子,好专心工作啊!对不起,阿姨,我误会了你!

篇8: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指要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单元设计理想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5.古诗二首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读懂古诗的意思,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风景名胜引入课题,并且欣赏庐山风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解诗题、知诗人。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学生试读,纠正字音,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3、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2、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四、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篇9: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 线与角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线的认识(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第 课时:

[教学内容]平移与平行(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一、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平行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相交与垂直(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 垂直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旋转与角(第23-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 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动手操作活动角

四人小组活动:(1)固定其中一根硬纸条,旋转另一根硬纸条。

(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交流。

2、汇报总结

展示学生经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三、围绕哪一点旋转

试一试:第2题说说所给图形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

四、作业:练一练 1、2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 直角 钝角平角 周角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角的度量(第25-27页)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动手操作活动

四人小组活动:(1)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1得到2,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讨论、总结

讨论: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自己读书26页中的认一认,思考下面问题,再小组交流。

1、测量角所用的单位。

2、量角器的特点。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试一试:怎样用量角器测A和B的大小。

2、与同学交流测量的方法

3、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四、作业: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 测量角的方法: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画角(第28页)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用画指定度数的角

1、动手尝试画指定度数的角

让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你能用几种方法画?

2、交流、总结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画法。

用量角器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注意内外圈的数,画完后可估一估)

用三角板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用三角板只能画出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3、画一个150度的角。

你能用几种方法?

二、试一试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先用量角器量出红领巾一个角的度数再画出来。

2、思考、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哪些度数的角。

三、作业: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 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画角(第29-30页)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1、练习二第1题:

说说给定图形中马路之间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说明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直观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

2、练习二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说之前可让学生先画草图,再说关系。

二、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篇10:第二册第一单元

知识与能力:

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课题:

信息窗二 观察贼鸥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加强100以内数的认识,理解数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借助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过程与方法:

会根据一个参照数或一个具体要求估计出另一个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凡事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

个 性 化 修 改

教学重点难 点1、复习100以内的数数、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整理已学过知识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 备

课时安 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

这几天我们交了好多数字朋友,可是有一些数字朋友不听话,都在我们的课本上解散了非常乱,让我们来看看都是几好吗?

二、提出问题

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地引导,对问题进行筛选。

三、解决问题

1、让我们读一读,都是哪些数字朋友?

学生同位之间读一读。

2、看样子还真不少呢?到底有多少你知道吗?学生自己数一数,小组汇报统一答案。

3、其实这些数字只要我们按照一点的顺序串起来,就会有一个惊喜,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学生连完之后,说一说是什么?

这里面一定有你喜欢的数,不妨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看一看在你喜欢的数中,哪个最大?说一说,为什么说它最大?你是怎么想的?

还可以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的数,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比一比,谁选的数最大?谁选的最小?说一说是怎么比出来的?

4、回顾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你还学到了什么?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归类整理。引导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说一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又有什么收获?”“哪些方面比较满意”、“哪些方面还学要继续努力”、“与小伙伴合作怎样?”应到学生客观做出评价,并把相应的苹果涂红。

四、课堂小结

篇11:第二册第一单元

一、看拼音,写词语。(15分)

chūn yǔ bù 括 lí huā xìn zi bēn chí

biāo qiān yú zhōu jìn zǒu yàn zi chí tán

xín zǒu zhú yè yuǎn zǒu 括o fēi yǎn xiā

二、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再组词。(12分)

也 _____ 兆 _____ 口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三、选字或词填空。(8分)

牙 芽

1、春天到了,柳树发( )了。

2、小朋友要保护( )齿(chǐ)。

桃 跳

1、春天,粉红的( )花开了。

2、东东是个( )远运动员。

一片 一声 一行 一块

1、( )春雷,唤醒了春笋。

2、黑板上写着( )字。

3、树上掉下来( )树叶。

4、马路边有( )大石头。

四、照样子,填表示动作的词。(7分)

( 踢 )足球 ( )篮球 ( )国旗 ( )鱼虾

( )庄稼 ( )图画 ( )手工 ( )纸鸢

五、连一连。(6分)

雪白的 春天 青青的 竹子

粉红的 梨花 绿绿的 石头

五彩的 桃花 清清的 泉水

六、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别忘记加标点哦。(6分)

1、你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吗

2、________在池塘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用_______蜡笔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填空。(34分)

1、我喜爱的体育运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在中国 举行第29届奥运会。

3、青蜡笔,画 , 蜡笔,画小燕。

要 我们 ,画我祖国 。

4、春天来了, 轻轻 地 吹, 沙沙地下, 绿了, 开了, 飞回来了。

5、有马能 ,有土能种庄稼。

有人 ,有水能 。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

小熊(xióng)生病(bìng)了,住进(jìn)了医(yī)院(yuàn)。小伙伴们都(dōu)来看望(wàng)他。

小猴(hóu)子赶(gǎn)来了,给(gěi)小熊送来了桃子。蜜(mì)蜂(fēng)飞来了,给小熊送来了蜂(fēng)蜜(mì) 。百灵(líng)鸟(niǎo)也飞来了,她给小熊送来一支(zhī)动听(tīng)的歌(gē)。

小熊很感(gǎn)动,连(lián)声说:“谢(xiè)谢你们!谢谢你们!”

1、这篇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1分)

2、第一节有 句话。因为 ,所以小伙伴们都来看望他。(3分)

3、“好伙伴”是指 、、,他们给小熊送来了 、、。(6分)

篇12:第二册第四单元

第二册第四单元

一、【教学内容】

1.  本单元中心话题:本单元主要涉及的教学内容是“谈论农事(Talking about the farming)”。

2.  语法内容: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及最高级的运用。

3.  语音:音标/u:/、/u/、/u/的读音规则

4.词组

1、have to

14、of all

2、get home

15、like…better

3、on the farm

16、like…best

4、not…any more

17、get up

5、use sth. to do sth.

18、like doing sth.

6、in the fields

19、until late at night

7、in the country

20、help…with

8、hear sb. doing sth.

21、leave school

9、agree with

22、go to college

10、listen to

23、like to do sth.

11、like…better than

24、learn more about doing sth.

12、go fishing

25、how to do sth.

13、go skating

26、in town.

二、【学习难点】

1.       Why are you walking so fast? 为什么你走得那么快?

so + adj. or adv.  例如:so quickly, so big, so slowly.

So+ many / much/ few/ little + n.例如:so many students, so much water.

2.       I have to get home to do my work.我必须到家干活。

(1)    have to,不得不,必须。该词组有人称和数的变化。

例如:I have to do my homework.我得做作业 。  She has to wash clothes.她必须洗衣服。

I don’t have to do my homework.我不必做作业 。She doesn’t have to wash clothes.她不必洗衣服。

Do you have to do your homework?你得做家庭作业 吗?Does she have to wash clothes?她得洗衣服吗?

(2)    get home 到家, get to 是到达的意思,此处home 是副词,故省略to。

例如:I often get to school at seven.  Does he get home early? She often gets here early.

3.       Can I come and help you feed the animals?我能来帮你喂动物吗?

help sb. do sth. 帮助某人干某事。此处do sth.是不定式,to 可以省略,也可以不省略。

Can you help me clean the room? 你能帮我打扫房间吗?

I often help them (to) wash clothes.我经常帮助他们洗衣服?

4.       My job is to feed the animals. “to feed the animals”是动词不定式,作表语。

例如:His job is to clean the street.他的工作是扫大街。

Her job is to teach us English. 她的工作是教我们英语。

5.  Comparison of adjectives and adverbs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

Tom is good.   Tom是好的。 Jim is better.  Jim更好。  Jack is the best.   Jack最好。

Lucy works hard.   Lucy工作努力。Lily works harder.   Lily工作更努力。

Kate works the hardest.    Kate工作最努力。

Which do you like better, this one or that one ? 这个和那个,你更喜欢哪个?

Which do you like best, the red one, the black one or the white one ?红的,黑的和白的,你最喜欢哪个?

6.       They don’t use animals to do farm work any more.他们不再用牲畜干农活了。

(1) use sth. to do sth.用某物做某事。

例如:We use brooms to clean the room.我们用苕子打扫房间。

They use pens to do their homework. 他们用钢笔做作业 。

(2) not…any more,不再

例如:They don’t go to work any more.他们不再上班了。

7.       In the country, he can hear birds singing and sheep bleating在乡下,他能听到鸟在歌唱,羊在叫。

hear sb. / sth. doing sth.  听到某人( 某物 )在做某事。

例如:I hear them laughing.我听到他们在大声地笑。

Can you hear Tom talking? 你能听到Tom 在讲话吗?

还可以有see / watch / find sb. doing sth. 看到/观看到/发现某人在做某事。

8.       John also likes the country better than the city.  John对农村比对城市更喜欢。

like …better than…对…比对…更喜欢。

例如:I like tomatoes better than pumpkins. 我对西红柿比对南瓜更喜欢。

She likes fish better than meat. 她对鱼比对肉更喜欢。

9.  He thinks the country is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city.他认为农村比城市更美丽。

the country is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city是一个宾语从句,作thinks的宾语。

例如:He thinks their corn is the most delicious.  他以为他们的谷物味道最鲜美。

their corn is the most delicious是宾语从句

John thinks Cody is the best dog of all.约翰认为Cody 是所有狗中最好的狗。

Cody is the best dog of all是宾语从句。

10.   John agrees with Ji Wei. Jone 同意 Ji Wei 的看法。

agree with sb.同意某人的看法. I don’t agree with you.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agree to one’s plan,同意某人的计划。

11.   go fishing 去钓鱼,go skating 去溜冰,go shopping 去买东西,go hunting 去打猎

12.   John thinks Cody is the best dog of all.约翰认为Cody是所有狗中最好的狗。

of all 在所有的中间,常用于含最高级的句子中。

例如:He is the tallest of all.他是所有的中间最高的。

She runs  (the) fastest of all.她是所有的人中跑的最快的`。副词的最高级 the 可以省略。

13.   Which do you like better, the city or the country? 城市和农村,你比较喜欢哪个?

前面是特殊疑问句,后面是选择疑问句。

再如:Which do you like best, dogs, cats or chickens?狗、猫和鸡,你最喜欢哪些?

14.   She also thinks running in the country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thing to do.

她也认为,在乡下跑步是干的最有趣的事。

(1).running是动名词,在宾语从句中作主语。

例如:She hears walking on the moon is very interesting.她听说,最月球上散步很有趣。

(2) also 也,用再句中;too 也,用再句尾 。

14.“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fter you leave school?”“I’m going to college”

“你毕业后打算干什么?”“我打算上大学。”

I’m going to college.中的be going 相当于be going to 结构。类似的有be leaving, be coming 等。

15.   I want to learn how to get the most corn and wheat from each field.

我想学会如何从每块地获得最多的玉米和小麦。

a)         want to do sth. , to do sth.是不定式

He wants to buy a pen.他想买支钢笔。I want to go home.我想回家。

b)        how to do sth.是带有疑问词的不定式。

I don’t know how to drive a car. 我不知道如何开汽车。

He doesn’t how to speak English.他不知道如何讲英语。

We don’t know where to have lunch.我们不知道在哪儿吃午饭?

Unit 4  Lesson 14 教案

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

Knowledge Aims知识目标:

1.学习单词: grow, wheat, country, hear, bleat, agree with, corn, most, summer, winter, stop

2.学习词组:not…any more, use sth. to do sth. ,in the fields, in the country, hear sb./sth. doing sth.

agree with, listen to, like…better than, go skating, go fishing, of all, like…better, like…best,

3.学习句型:Which do you like better, the city or the country?

I like the country better.

Which do you like best, dogs, cats or chickens?

I like dogs best.

Ability Aims能力目标:

1.  了解美国的农场。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3.  学会用英语来比较事物。

Feeling Aims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

Emphasis & Difficulties of Teaching教学重点和难点:

1.use sth. to do sth. 不定式的用法

2.not…any more

3.hear sb./ sth. doing sth.

4.agree with

5.       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运用

Teaching Steps教学步骤 :

Step 1

Tal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a Chinese farm?

2.       Do you think a Chinese farm and an American farm are the same? Why or why not?

3.       What grows on the farm?

先让学生充分讨论,后由学生回答这些问题。

Step 2

Learn some new words: grow, wheat, country, hear, bleat, agree with, corn, most, summer, winter, stop

先让学生拼读单词,然后领读,再让学生自由朗读,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单词的能力。

提醒学生注意:here,副词,这儿, hear, 动词 听见,听到。

Step 3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the passage in Part 2 and tell if the sentences are right or wrong. (Workbook p.90)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地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并及时用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的回答,把这一过程变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过程。

Step 4

对“TWO FARMS”进行分析,巩固重点,解决难点。以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They don’t use animals to do farm work any more.他们不再用牲畜干农活了。

(1) use sth. to do sth.用某物做某事。

例如:We use brooms to clean the room.我们用苕子打扫房间。

They use pens to do their homework. 他们用钢笔做作业 。

(2) not…any more,不再

例如:They don’t go to work any more.他们不再上班了。

2.in the fields在田里,on the farm在农场

3. He thinks the country is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city.他认为农村比城市更美丽。

the country is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city是一个宾语从句,作thinks的宾语。

例如:He thinks their corn is the most delicious.  他以为他们的谷物味道最鲜美。

heir corn is the most delicious是宾语从句

John thinks Cody is the best dog of all.约翰认为Cody是所有狗中最好的狗。

4.In the country, he can hear birds singing and sheep bleating在乡下,他能听到鸟在歌唱,羊在叫。

hear sb. / sth. doing sth.  听到某人在做某事。

篇13:高中第二册第二单元作文:预防近视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眼睛的重要性有多大,但,随着电脑、电视等高科技电子产品进入家庭的过程,现在学生们的近视率正逐渐提高。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的“心灵”都蒙上了一层“灰尘”。

作为一名近视的学生,每天早上起床后,我看到的不再是明朗、清晰的世界,如果不佩戴镜子我就像生活在迷雾中一样。

在我近视之后关于是否要佩戴镜子这个问题很是纠结:带镜子害怕同学们叫我四眼妹,不戴又害怕看不清黑板。终于,我也成为了“隔着玻璃看世界”中的一员。

也许只有戴着眼镜的人才理解戴着眼镜的人。其实,原来我也觉得没什么,但后来才发现带着镜子很不方便遇到冷天,镜子上就会上霜。而且,如果忘记带镜子,就什么都看不清了。

有些同学也许认为既然戴眼镜这么可怕,那我近视还是不戴眼镜了。如果这么想那你就错了,不带镜子会使你的度数一路飞奔。最后成为高度数的俘虏,那样恐怕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吧!所以,保护好我们的眼睛可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一定认为我太小题大做了,长大之后做一个手术摘掉镜子不就好了吗,其实哪里有这么简单。想要做这个手术,首先年龄是个问题,你一定要年满十八周岁才可以,恐怕我们还要等上好长时间;其次,角膜也要达到一定的厚度;还有在检查中如果你的眼睛有一项不符合要求,那么你就不能进行手术。

通过我这个“优秀范例”大家一定了解了视力对我们究竟有多重要。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法供大家借鉴:

1,看电视玩电脑一小时后给眼睛放个假;

2,多食像胡萝卜那样可以保护眼睛的食物;

3,多看一些绿色的东西,少在黑暗处看写;

4,如果你现在注意用眼卫生。

近视了并不可怕,你可以定期到医院检查,根据需要调换镜子。让我们一起保护眼睛拥有一个明朗的未来吧!

篇14:高中第二册第二单元作文:预防近视

现在有不少学生被其他人称为是“小四眼”,都是因为那些学生戴眼镜。现在,青少年视力在直线下降,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

正常的眼,在一定的距离内看近物或远物,由于晶状体的凸度相应变化,都能使物像清晰的投射在视网膜上。

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凸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就是近视眼。

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者晶状体的弹性小、凸度小,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就是远视眼。

根据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就如同小孔成像的原理一样,眼球变形后,物体的像就不会成在视网膜上,而是视网膜前端或后端。近视眼和远视眼都可以通过医生检查、验光,配戴适度的眼镜进行矫正。近视眼需配戴适度的凹透镜(近视眼镜),远视眼则需配戴适度的凸透镜(老花镜)进行矫正.此外,近视分为假性近视、真性近视和混合性近视。假性近视,是在看远处物体时还有部分调节作用参加,还可以恢复视力。

近视眼形成原因有两种:一是先天,二是后天。先天主要有遗传因素,后天主要有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用眼习惯.现在大多数青少年近视眼的原因是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

现在大多青少年都是由于看书、写字距离书本太近,或姿势不正确,或光线较差,用眼时间过长而造成假性近视,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则会成为真性近视。所以,保护视力、预防近视是现在青少年必须做到的。不然就会成为近视眼,成天戴着眼睛,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找眼镜,还被其他同学嘲笑,称为“小四眼”,那滋味可不好受!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电子游戏机、电脑游戏和动画片都会吸引甚至诱惑青少年,导致青少年花费很多时间在其中,视力也就自然而然的下降了,长时间看电视屏幕、电脑屏幕就会使视力下降。

1、预防近视需注意以下几点:

2、坚持做眼保健操;

3、不在动荡的车厢内、轮船上、光线不好的地方看书;

4、不躺着、趴着看书;

5、看书、看电视、看电脑屏幕时间过长应适当休息,眺望远处或看看绿色植物;

6、定期检查视力,看视力是否下降,近视者应配戴眼镜;

7、注意用眼卫生。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让自己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篇15:高中第二册第二单元作文:预防近视

如果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那么近视就是遮住窗户的一层白纱。所以,我们应该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近视的形成一般是遗传,营养不良或不正确的用眼方式而导致的。其中,用眼不正确是中小学生眼睛近视的最大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来预防近视呢?

1,坚持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眼睛的新陈代谢速度。

2,学习时要做好“三个一”:手离笔尖要一寸,眼离书本要一尺,胸离桌子要一拳。

3,学习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过一段时间就眺望一下远处的绿色植物,或闭目养神,以减少眼睛的疲劳程度。

4,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要在过强或过弱的灯光下学习,不要长时间玩电脑等等。

5,多锻炼身体,多吃含有维生素A,胡萝卜素等的食品,保持膳食的营养均衡。

6,保持用眼卫生,如不要用脏手揉眼睛等等。

7,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以让眼睛得到最好的休息。

近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所以我们要保护眼睛,预防近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篇16:高中第二册第二单元作文:一场虚惊-550字

人教版高中第二册第二单元作文:一场虚惊-550字

终于干完活了,爸爸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办公室,准备好好休息一下。刚迷糊了不到3分钟,电话响了,爸爸不耐烦地拿起电话,里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话音,是我家的邻居:“金海吗?赶快回家看看吧,你们家着火了!”老爸闻听此言,蹭的一下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刚才的疲劳早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瞪大了眼睛问到:“什么?着火?”“火……火……你们家!”“啊!”爸爸张大了嘴,仿佛看到家中的一片惨象。他扔下电话,飞似的朝家奔去。

快到家时,只见一大帮人围在楼下,向着楼上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此时又听见救火车的叫声由远而近,管不了那么多了,他三步并做两步就往六楼上奔。一股股呛人的`浓烟直冲过来。“不好了,我家……”来到了家门口,打开大门冲了进去,急忙寻找火源,厨房、卧室,转了一圈,别说大火,连个小火星都没看见,真是奇怪了,来到阳台,推开窗户往外一看,好么,原来是旁边的邻居家,浓烟一阵阵地向外涌。我的妈!老爸这才喘了口气,一下子坐在了床上,顿时觉得浑身一点劲都没有了。

那个打电话的邻居也来了,看到这个情景,连忙道歉,老爸连忙道谢。那人说,刚才听说着火了,一问,别人说是我们家楼上,6层,我一想,就是你们家呀!可没曾想,人家说的是那个单元……

篇17: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4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4)

4.  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的计算的熟练程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一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  口算卡片数张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听算  12-9  14-6  15-7 16-9  13-7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3-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先同桌互说 然后指名说,比一比,看谁说得的方法多方法好) 二、练习指导 1、退位减法表 (1)出示20以内退位法表,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规律。 A、竖着看,分别读出每行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思考,每竖行是怎样排列的。启发学生回答。 B、横着看。让学生默读每排的算式及结果,想一想,各排是怎样排列的。(引 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回答) C、问:从减法表中,还能发现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启发学生回答。 2、练习(1)让学生把差是6、8、9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如:16-8=□-□,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如何才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所有等于8的算式。 (2)教师读算式,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 (3)针对学生容易弄错的题进行练习。 3、一画四式 师:你能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吗?试一试。看书第24页的第2 题。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外作业     P24:2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第二课时: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解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难点: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解答。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一套 口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15-8 13-5  12-6 15-7  9+8  11-7 14-6  14-8 16-7 18-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4-8=?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 二、用数学 1、电脑出示P24:4 (1)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同桌互说,然后的全班说(3----5人) (2)你能列出算式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我为什么这样列式?) (3)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2、电脑出示P25:6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三、观察与思考     独立完成P25:5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认真观察每一竖行的三道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指名说) 3):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三者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整理和复习练习课   教学内容: 完成P25:8―P26:11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根据图意写出算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一套、口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2-7 12-4 12-3 14-8 16-9 6+8 13-6 14-5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6-9=?你是怎样想的? 二、计算 17-8-3 9+4-6 11-6+7 5+9-8 5+4+6 8+7-9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比一比 夺红旗,比一比,看哪个组能够最先夺到红旗 要求:选出8个同学分成二组,进行接力赛。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组给予鼓励。 1)11-8 12-6 13-7 14-9 2)12-7 13-8 11-6 15-9 四、看图   电脑出示第九题的图 1)让学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 2)指名说图意 3)学生列式解答,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再指名说 五、用数学 电脑出示第P26:11题图 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解决图中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想法。 六、思考: 我们一队有12个男生,老师让每两个之间插进一个女生的话,可插进多少个女生? (1)学生讨论 (2)根据题意进行实际的演示。

【职教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试卷

2.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3.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4.高中第二册第二单元作文:生日礼物-800字

5.快乐英语第二册三年级第二单元教案

6.高中第二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作文:意外的收获

7.pep第二册教案第四单元

8.小学语文第二册 第一单元

9.第二单元作文

10.第二单元测试题

下载word文档
《职教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