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

《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

2024-01-07 07:53:4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balllia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

篇1:《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

四、学习课文

1、听读课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节奏和韵脚: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再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朗读指导:

在注意节奏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青年时期的柳永对生活饱含热忱,对前途充满幻想,他将这些情感倾注到《望海潮》里。朗读时要 :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语势要激越。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得恳切。

3、一齐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样个问题:词中的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南宋,直指杭州的野心?课文如何铺陈、点染?

善于铺叙、点染的特色

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点”的写法。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染”的写法。

铺陈例子:

(乐府民歌《陌上桑》: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木兰辞》中: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胜”,从地理位置上看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从历史传统上看——都市繁华之美

总结:这一句总起全文——“点”的写法。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染”的写法。①“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②“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

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从自然景观上看——自然风光之美

③“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从市井面貌上看、从百姓生活上看。

诗人笔下钱塘繁华得不得了。

(二)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点”的写法,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染”的写法。①“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②“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 飘香的季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种植之广。这一句牵动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这些意象扑面而来读了令人心旷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描写的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景美人更美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从百姓生活上看——民生安乐之美。

①“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②“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官员的与民游乐。

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结束语:“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

写作动机与目的:赞美、祝愿、应酬之意不着痕迹。

五、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2、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地理位置 历史传统 自然景观 市井面貌 百姓生活)

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

六、拓展延伸: 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七、再读课文

人说美景如画,然而这般美景恐怕用尽天下丹青描绘不尽,让我们再一次走进《 望海潮》,走进杭州,去体验那湖光山色,去游览那充满魅力的人间天堂。

八、布置作业(任选其一)

1、用散文句描述你所喜欢的词句。

2、试着以诗词形式描写自己熟悉的胜地胜景。

看了“《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的还看了:

1.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二首》教案(人教版)

2.高二语文《雨霖铃》的教案及原文

3.《故都的秋》优秀教案设计

4.《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设计

篇2: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望海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

【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形胜、繁华)

【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由景到物、由物到人的描写顺序,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

【背景】

这是一首投赠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钱塘(今杭州)赏观钱塘江大潮,游览西湖胜景,想拜访任两浙转运使的好朋友孙何,又很难见到他,于是自创新曲,谱写了这首《望海潮》。让青楼歌伎传唱,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风格】

对仕途充满憧憬,又是写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投赠词,赞叹杭州胜景与繁华,包含着对朋友政绩的褒扬赞美之意,也表现作者心目中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无论从意象画面气势或氛围来看,都更加接近于豪放词的风格,可以说是柳永词作中较特殊的一首。

【意象、背景、丰富的情感、豪放的情怀,必须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解读——立足文本,还原历史,情感体验,全面解读】

四、欣赏诵读【四读品味,情感升华】

【诵读要求】读出优美的风景,读出优雅的语言,读出审美的激情。

【诵读技巧】节奏鲜明,抑扬顿挫,适度夸张,情感丰富,读出韵味,余味无穷。

【上片】首句读出惊喜感叹之气,“繁华”处上扬下顿为下文蓄势。读杭州风景的词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要读得婉转清丽,又要读出作者的惊艳赞叹之情,读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等富有意象特征和情感的词,要字字铿锵,读出大潮劈面奔涌而来的雷霆万钧之势,也读出观赏者的惊叹之情。到“竞豪奢”语气要上扬而有余味。

【下片】读西湖美景的句子,意象清秀亮丽,充满闲情逸致,节奏要深情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要读出对朋友诚挚的褒扬与祝愿之情。

五、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鼓励学生交流分析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意象氛围、表现手法或者炼字等任一方面简单说明喜欢的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推出代表发言,老师即时互动,注重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解读基本方法的指导,不作理解上的硬性规定。教师可以适当从学生未涉及的典型词句做延伸性的解读,与学生共同分享】

【上片赏析“云树绕(映、掩)堤沙,怒涛卷(似、如)霜雪,天堑无涯。”】

“绕”字写尽绿树婆娑、江堤曲折之美,“怒涛”写巨浪滔天,声势浩大,“霜雪”比喻浪花铺天盖地;“卷”字写浪滔汹涌激荡。全句写尽钱塘潮之声、力、形、;势,惊心动魄。

【下片赏析“重湖叠巘清嘉(呼应“湖”“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数量词)”】

“三秋桂子”照应“叠巘”,写山中桂花之“嘉”。“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之清秀。红花绿叶,桂子金黄,莲子清香。“三秋”,从时间写桂子飘香。“十里”,从空间写荷花满湖。全句不着形色而启人联想,形、色、香具备,把西湖名胜最动人心魄最美的景致概括描述,具有强烈震撼力和联想空间。

【祥和温馨的生活画面】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互文,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白天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总括,写百姓温馨游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官员游乐:一是宴酣之乐,二是山水之乐。“千骑”写阵仗之大,“醉”写心中陶醉,“吟赏”写精神愉悦,无一字写情却字字关情。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好景”,字面是杭州的美景,也暗含对其政绩的赞许,友情祝愿的意味更浓厚。

六、迁移拓展、比较鉴赏

善于铺叙,是此词一大特色。作者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最典型的景物,一句一景,从多维时空极力铺排,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的极度繁华。

试比较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及本词对“荷花”的描述。写一段文字,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并简单说明理由。

篇3: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词的声韵之美;

2、品味语言,学习意象鉴赏之法。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意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品词识人,通过意象分析把握此词的内涵。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分组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粉笔、黑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和诗歌比较导入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问题:请问诗中之竹与图片中的竹子有何别?

明确:诗中之竹乃意象,溶入了作者的情感,不再是单独的客体。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问题:请找出《望海潮》中的意象。

明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怒涛,珠玑,罗绮

桂子,荷花,烟霞等。

二、作品鉴赏

1、读文入情,评词识人

“三分鉴赏七分读”,注意读音,把握节奏,体悟情感

都会(dū)参差(cī)堤沙(dī)

天堑(qiàn)珠玑(jī)豪奢(shē)

重湖(chóng)菱歌(líng)罗绮(qǐ)

叠巘(yǎn)羌管(qiāng)钓叟(sǒu)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2、内容归纳

结合注释,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词的基本内容。作者笔下的杭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明确:上阕写杭州美丽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下阕写杭州人民祥和安定的生活。

全篇描绘出一幅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3、合作探究

诵读之后,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试尝试分析。

据说金主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4、情感把握

通过意象的解读,你觉得这首词中表达了柳永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此词乃柳永前期投赠之作,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描绘实际上是对孙何政绩的肯定。

5、迁移训练

请从意象的角度入手来分析下面这首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6、小结概括

此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三、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形胜

历史传统:繁华

市场面貌:富庶“铺叙”“点染”

自然景观:优美

百姓生活:安定

四、课后作业

思考:1、为什么柳词风格在后来发生了变化?比如后文的《雨霖铃》。(提示:结合柳永的生平经历思考。)

2、试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亮”,“柳”。

篇4: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

2.把握节奏和押韵,感知本词的声韵之美。

3.体悟词中包蕴的情感。

4.赏析本词精巧的艺术构思。

5.体会本词写景的技巧。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中包蕴的情感。

2.赏析本词精巧的艺术构思。

3.体会本词写景的技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诵读法

教具: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一定听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一的句话吧?这是古往今来人们对杭州这样一座美丽城市的赞美。

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没有)很可惜啊!我也没去过。

我准备了几幅杭州的图片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幻灯片展示)

这是现在的杭州,那一千多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想知道吗?

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幅“文字的图画”柳永的《望海潮》,来领略千年之前杭州的魅力。

二、梳理

1.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来梳理课文内容,关注字音和重点词语。(学生自由讨论)

2.们来一起讨论大家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来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师生齐读)

三 、品读

1.是一种合乐而唱的诗体,既然是合乐,就要讲究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节奏和押韵)

2.家思考一下这首词押的什么韵?韵脚是什么?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思考后回答:押a韵,韵脚是华,家,沙,奢古音读shā,嘉,花,娃,牙,霞,夸。词人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

3.首词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这四种句子分别怎么读?(引导学生读一读这几种句式并概括出规律:短句为主,多是两字一停顿,读起来更有气势。) 4。们常说吟诗作画,下面我们来一齐朗诵一遍,要读出节奏感和韵味。

四、赏析

1.解题: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联系,本词写作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杭州的美景)

2.我们说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那么词也有词眼,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望,胜,奢,清嘉,好,夸等,教师带领学生一一进行分析最后确定本词的词眼是夸。教师板书:夸。

3.作者要夸的是什么?杭州的好景。教师板书:好景.

4.作者夸了哪些好景呢?我们且看第一幅好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幻灯片展示)我们知道这首词的基调是夸,怎么样的夸呢?我们给夸加一个状语。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教师展示自己的理解:轻快地夸(幻灯片展示)指导诵读:要读出轻快之感,师生带着轻快之感齐读第一幅图并讨论命名,教师板书第一幅图名:十万人家图。

5.我们再看第二幅好景,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幻灯片展示)这幅图是怎么样的夸呢?我们也给夸加一个状语。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教师展示自己的理解:磅礴地夸(幻灯片展示)指导诵读:要读出磅礴的气势犹如钱塘大潮夺面而来。师生带着磅礴之感齐读第二幅图并讨论命名,教师板书第二幅图名:天堑无涯图。

6.来看第三幅好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幻灯片展示)这幅图是怎么样的夸呢?我请一个同学来给它加一个状语。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教师展示自己的理解:艳羡地夸(幻灯片展示)据说金后主完颜亮读后即想“投鞭渡江,立马吴山”指导诵读:要读出垂涎之态,师生带着羡慕之感齐读第三幅图并讨论命名,教师板书第一幅图名:列玑罗绮图。

7.再来看第四幅好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幻灯片展示)这幅图是怎么夸的呢?我们给夸加一个状语。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教师展示自己的理解:灵动地夸(幻灯片展示)指导诵读:要读出灵动之感,尤是一个桂子,灵动之情一览无余。师生带着灵动之感齐读第四幅图并讨论命名,教师板书第一幅图名:重湖叠巘图。

8.好,看第五幅好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幻灯片展示)这幅图是怎么夸的呢?我们给夸加一个状语。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教师展示自己的理解:欢快地夸(幻灯片展示)指导诵读:要读出欢快之感,师生带着欢快之感齐读第五幅图并讨论命名,教师板书第一幅图名:钓叟莲娃图。

9.来看最后一幅好景,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幻灯片展示)这幅图是怎么夸的呢?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教师展示自己的理解:惬意地夸(幻灯片展示)指导诵读:要读出惬意和闲适之感,师生齐读第六幅图并讨论命名,教师板书第六幅图名:千骑高牙图。

10.教师提问:这六幅图景共同概括出了杭州的哪三个特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板书:形胜 都会 繁华。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有没有这种手法呢?(学生自由讨论)

11.我们大家都知道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带有人类活动痕迹的景观,那请大家看看本词是描写自然景观多还是人文景观多呢?思考一下为什么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老师概括总结:自然景观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而人文景观才是人类的贡献,其中特别是身为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政绩”,这首词是柳永去京城开封应考途经杭州为了拜谒两浙转运使孙何所作的投赠之作。

12.文本共描绘了六幅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六、课堂小结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萦,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商肆繁荣的承平景象;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如果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汹涌的黄钟大吕;那西湖美景就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人间天堂”的富庶与美丽,为我们现代人提供

了和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极好范本。

七、尝试背诵

我们大家对照黑板提示一起来试着背诵本词。

八.作业

1.讨论本词写景的技巧。

2.预习《雨霖铃》

篇5: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点染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点染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金国大将金兀术(音wùzhú)(完颜宗弼)喜欢读书,尤其是有关中原文化的更是喜欢。有一次,当他读到宋朝词人柳永的《望海潮》时,首先被开头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所吸引,接着读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时,已经情不自禁地咏出声了,当读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时,忍不住掷下了书,大声说:“如此胜地,不去枉为人间一遭也。”遂下定决心要兵取钱塘。

又据说金主完颜亮听到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时,不禁对杭州的美景产生了神往之情。遂起南侵之意。

课文注释②也说这首词写于10秋,是赠予当时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当时驻节杭州,门禁甚严,柳永想谒见面而不能,就作此词央求名妓“楚楚”歌孙席前。孙问知是柳永所作,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柳永的《望海潮》究竟有什么魅力会勾起金兀术、完颜亮入侵大宋的野心呢?孙何为什么听了《望海潮》就亲自前往见柳永呢?

二、关于知识词

1、词兴于隋唐,成熟于五代,盛行于宋,并在宋代的发展到高峰。

2、词是诗的一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也叫“歌词”,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3、词牌:是与韵律相配合的乐调形式。(标题所涉及的是内容。)

4、词的分类

5、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其为人放荡不羁,年轻时又屡试不第。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偎红依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他“纵游娼馆酒楼间”的浪漫情事,逐步流传到仁宗耳里。应制为“醉蓬莱”曲作词,某些字句触犯仁宗忌讳,被“掷之于地”。加之柳永落第时所写的《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语句,更使仁宗不悦。当柳永再次通过考试,“临轩发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后虽“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由是不得志”。于是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人。科举功名上的多次失意,使他更加沉湎于歌酒,从追求利禄的文士,逐步变为纵情风月的风流浪子。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47岁(一说生于980此时为54岁)的柳永,迫于各方面的压力,终于考取了进士,从而结束了专业词人的生活。官屯田员外郎。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2、柳永的贡献及作品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深谙音律,能自度曲,(《望海潮》就是柳永首创)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在词史上产生了具大的影响,在词史上是一位里程碑的人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词作流传极广,素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词集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3、背景介绍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4、写作目的

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篇6: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词的声韵之美;

2.品味语言,学习意象鉴赏之法。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意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品词识人,通过意象分析把握此词的内涵。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分组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粉笔、黑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和诗歌比较导入

绿竹半含箨,

新梢才出墙。 (附上竹子图片)

色侵书帙晚,

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

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

会见拂云长。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问题:请问诗中之竹与图片中的竹子有何别?

明确:诗中之竹乃意象,溶入了作者的情感,不再是单独的客体。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问题:请找出《望海潮》中的意象。

明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怒涛,珠玑,罗绮

桂子,荷花,烟霞等。

二、作品鉴赏

1.读文入情,评词识人

“三分鉴赏七分读”,注意读音,把握节奏,体悟情感

都会(dū) 参差(cī) 堤沙(dī)

天堑(qiàn) 珠玑(jī) 豪奢(shē)

重湖(chóng) 菱歌(líng) 罗绮(qǐ)

叠巘(yǎn) 羌管(qiāng) 钓叟(sǒu)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2.内容归纳

结合注释,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词的基本内容。作者笔下的杭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明确:上阕写杭州美丽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下阕写杭州人民祥和安定的生活。

全篇描绘出一幅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3.合作探究

诵读之后,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试尝试分析。

据说金主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4.情感把握

通过意象的解读,你觉得这首词中表达了柳永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此词乃柳永前期投赠之作,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描绘实际上是对孙何政绩的肯定。

5.迁移训练

请从意象的角度入手来分析下面这首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6.小结概括

此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三、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形胜

历史传统:繁华

市场面貌:富庶“铺叙”“点染”

自然景观:优美

百姓生活:安定

四、课后作业

思考:

1.为什么柳词风格在后来发生了变化?比如后文的《雨霖铃》。(提示:结合柳永的生平经历思考。)

2.试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亮”,“柳”。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公开课,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公开课不需要特殊,将日常课堂里的“说教”去掉,那就是公开课。由于课前的高度重视,压力颇大,一时惴惴不安。此课准备将近一个月,中间不时有老师给予专业指导,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课程结束了,有不足,有收获,在此记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课前准备

刚刚选择这首词的时候很多老师给予宝贵的意见,说这首词不容易上,因为是柳永前期之作,不能充分反映柳词的特点,建议我另选一首。《望海潮》确实是柳永年轻的作品,在这首词里能够发现他的抱负与理想,而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整日出入于青楼歌馆”的柳七。是什么原因使得柳永后来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我觉得这个应该跟学生说清楚,选择《望海潮》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前后的对比让学生明确柳永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学会分析。备课时,通过上网查看柳永的生平经历,阅读资深人士对柳词的评价从而获取柳永的相关信息,以便在课堂上给学生做出分析,加深对柳永的了解。

二、课堂教学

导入课堂的时候运用了图文比较法,即展示一幅图片和一首诗,让学生从中进行比较,从而引入意象的概念,提出鉴赏诗词的方法。接着就进入《望海潮》,找出此词中的意象,概括出其内容。情感可以渗透到内容中间,通过意象的分析使得学生能够自己去慢慢体会其中意味。对于难以理解,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稍作提示。如赏析句子的时候,可以明确要求,写景好的或者抒情好的,使学生明确要求,能够对症下药。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进行巩固意象的练习,加深意象概念,掌握意象鉴赏的方法。

三、课后体会

由于是公开课,学生配合很默契,这是课前没有想得的。鉴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及授课时的感受,发觉自己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此次公开课全称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展示课”,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预想的,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会还你一个惊喜。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3篇)】

篇7:柳永的《望海潮》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为宋代的词,以前学生学习《沁园春•长沙》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词的一些知识,但是相隔半年,已经模糊了,所以先要温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学习重点也在于诵读,所以要结合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感悟其中的音美,景美,情美。还要注意鉴赏方法的指导,启示学生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分析情景关系,体会作者流露的真切感受。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诵,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对杭州西湖的喜爱之情。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学习“点染”的变现技巧。品味词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分析情景关系,体会作者流露的真切感受。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结合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语:到过海边的人都知道,海水有涨潮和落潮现象。涨潮时,海水上涨,波浪滚滚,景色十分壮观,而观看潮汐最为著名的地方就是在杭州的钱塘江畔。我们对杭州并不陌生,那里有很多美丽传说、诗词、旅游景点,同学们知道哪些呢?(学生汇报预习活动成果)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著名词人柳永笔下的杭州。2’

一、基础知识 5’

1、词的起源

产生于盛唐,盛行于宋。又称为“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词牌和题目

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早期的词牌有名称,许多和填词的内容是一致的,如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就是写江南的美丽风光,张志和的《渔歌子》歌咏的是渔父生活。因此可以说,早期的词牌有许多也可看作标题。但到后来词牌往往只表示词的声韵格律,与调的内容渐渐失去直接的联系。因此,后来填词的人常常在词牌后加些文字来标明词所写的内容,这就是词题。如宋代晏殊的《山亭柳》词,词牌下有“赠歌者”三字,这就是词的题目,表示了词所写的内容。又如苏轼的《念奴娇》,题目是“赤壁怀古”。有的用词题还不足以表示所写内容,往往就写一段小序来说明创作的原委,如姜夔的名作《扬州慢》就有颇长的一段小序。所以有的词,不仅有词牌,有词题,而且还有小序。这种例子在南宋词中尤其普遍。

3、词的分类

①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②按风格分:婉约词(柳永、李清照、秦观、周邦彦)豪放词(苏轼、辛弃疾)

③按曲段分:单调,双调(上下阕),三叠(第一阙、第二阙、第三阙),四叠。

4、作者介绍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二、整体感知 8’

1、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体会读

2、根据词的'基础知识,分析这首词所属的类型。

3、学生谈一下作者笔下的杭州有什么特点。

明确:柳永《望海潮》词中描写了杭州城市的繁华、钱江大潮的壮观、西湖风景的秀丽,表现了对豪富、安乐的都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这是盛宋社会风貌的速写,把杭州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市井风情,表现得既充分又含蓄,俊逸、豪爽的格调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合作探究15’

1、上阙四句话各说了什么内容?

板书:杭州繁华 城市规模 自然景观 市井面貌

探讨“怒涛卷霜雪”中“卷”字的妙处。

2、理解之后再有感情的齐读上阙。尝试背诵

3、上阙就杭州城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气象,那么下阙围绕着什么地点来写?

板书:西湖清嘉

下阙描写了哪些人?他们的情态反映了什么深层含义。

板书:百姓自得 官员怡乐 作者欣羡

明确:突出社会安定祥和。(这是一首以拜谒为目的创作的词。)

4、有感情的齐读下阙内容。

四、能力提升8’

1、点染:国画用语,引申到古典诗词中,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本词是怎样运用点染手法的?

有人说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描绘的景色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抒情的种类:

① 乐景抒乐情

② 哀景抒哀情——《天净沙.秋思》

③ 乐景抒哀情——《春夜洛城闻笛》《绝句》(江碧乌逾白)

④ 哀景抒乐情——《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作业:从下列诗中任选一首,从点染结合、借景抒情的角度赏析。

《蜀道难》《琵琶行》《登高》

板书

望海潮 柳永

杭州 —— 繁华

西湖 —— 清嘉 美景—怡情 (点染结合借景抒情)

官民 —— 怡乐

篇8:望海潮 柳永

望海潮 柳永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其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全诗如下:

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注释】

⑴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⑵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⑶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近似;高下不齐貌。

⑷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⑸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巘:小山峰。

清嘉:清秀佳丽。

【赏析一】

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赏析二】

这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处厚)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作为高级官僚的范缜对柳永这首词也极端赞佩:“仁完四十二年太平,镇压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巧于耆卿词见之。”( 见《方舆盛览》)柳永扩大了词的内容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的词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与山川的壮丽。除歌咏杭州以外,柳永的词还歌咏过苏州(《木兰花慢》、《瑞鹧鸪》)。扬州(《临江仙》)、成都(《一寸金》)、洛阳(《少年游》和北宋都城汴京(《倾杯乐》、《透碧霄》)等。为宋代都市繁荣留下了形象的画面。

【诗人简介】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篇9:柳永望海潮

柳永望海潮

这《望海潮》所反映的是当时国内确有“太平气象”,人们因而纸醉金迷、竞尚豪奢,也是各地统治阶级的普遍风气。的现实。全诗如下:

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注释】

⑴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⑵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⑶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近似;高下不齐貌。

【赏析一】

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是相当成功的。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 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 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 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 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赏析二】

《望海潮》是描绘北宋时期杭州景象的。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要谈杭州,首先把杭州的`情况做个总的、概括的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当然,这种景象还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没有能像他做杭州附近的定海晓峰盐场监督官时那样,揭示出“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歌》)的苦况。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见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升平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

【诗人简介】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篇10:柳永《望海潮》

柳永《望海潮》

《望海潮》也是柳永词中广泛传诵的名篇。 这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

望海潮·东南形胜

【作者】柳永 【朝代】宋代译文对照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译文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

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

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注释

1.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2.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3.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4.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5.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6.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7.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近似;高下不齐貌。

8.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9.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10.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11.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12.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13.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巘:小山峰。

14.清嘉:清秀佳丽。

15.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16.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弄:吹奏。

17.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菱:菱角。泛:漂流。

18.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这里指高官孙何。

19.吟赏烟霞: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烟霞: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

20.异日图将好景: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异日:他日,指日后。图:描绘。

21.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

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

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柳永 临江仙诗文介绍

2.柳永《锦堂春》诗文相关介绍

3.柳永的《凤归云.向深秋》诗文相关介绍

4.柳永的《尾犯·夜雨滴空阶》诗文相关介绍

5.柳永的《木兰花(杏花)》诗文相关介绍

6.柳永《雨霖铃》的赏析

7.柳永《双声子·晚天萧索》原文赏析

8.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原文鉴赏

9.柳永《破阵乐·露花倒影》赏析

10.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阅读答案

篇11:柳永望海潮

柳永望海潮

惠安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四) 班级:高一( ) 班 姓名: 组别: 编制:郭娜 审核:王维平日期:.04.06 编号:01 【课题名称】柳永词两首・望海潮 【学习目标】1、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情感;背诵默写全词。2、说出词的内容大意,梳理词的写作思路。 3、体会并概括词的感情。4、品味词中有表现力的句子,学习炼字的方法。 1、作者简介:柳永(约 987 年―约 1053 年),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原名 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 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 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 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 v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 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2、结合注释默读,初步读懂词的大意;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读准字音,感受词的音韵美,押( )韵。 3、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首词,尽力描绘出词表达的意境。

导 读 及 背 景

内 容 理 解

梳 理 思 路 和 情 感

4、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6、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词写得好在哪里?试从选材、构思、修辞手法、用字等,任意两个方面赏析之。

手 法 赏 析

8、默写这首词:

评价:

反 馈

篇12:望海潮柳永

望海潮柳永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并且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有着独有的柳永式的豪放词风。全诗如下:

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

⑴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⑵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⑶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近似;高下不齐貌。

⑷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⑸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巘:小山峰。

【译文一】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译文二】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创作背景】

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赏析】

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简析】

这首写景名篇作于景德初年(10左右),是柳永酬赠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当时柳永还不足二十岁。大量使用偶句是它的一个特点,百来字中,光四字一句的对语就有六对。头六句中,前后三句各一股,也是对称的。是所谓赋体的笔法。这种结构最宜铺叙渲染,对表现杭州的佳胜,真有淋漓尽致的艺术效果。“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巧妙地摄住了夏秋间湖山景物的诗意的灵魂,取景目前而妙天成,流传极广。据《鹤桂玉露》等书记载:金主亮闻歌欣慕,兴兵南犯,结果丧命于瓜州渡口。所以谢处厚有诗纪事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影响之大,是文学史上罕见的。

篇13:柳永《望海潮》赏析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 )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qiā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词作鉴赏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篇14:望海潮 柳永注音

望海潮 柳永注音

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东南形胜)拼音解读:

【wàng hǎi cháo 】

dōng nán xíng shèng ,sān wú dōu huì ,qián táng zì gǔ fán huá 。

yān liǔ huà qiáo ,fēng lián cuì mù ,cān chà shí wàn rén jiā 。

yún shù rào dī shā 。nù tāo juàn shuāng xuě ,tiān qiàn wú yá 。

shì liè zhū jī ,hù yíng luó qǐ ,jìng háo shē 。

zhòng hú dié yǎn qīng jiā 。yǒu sān qiū guì zǐ ,shí lǐ hé huā 。

qiāng guǎn nòng qíng ,líng gē fàn yè ,xī xī diào sǒu lián wá 。

qiān qí yōng gāo yá 。chéng zuì tīng xiāo gǔ ,yín shǎng yān xiá 。

yì rì tú jiāng hǎo jǐng ,guī qù fèng chí kuā 。

赏析

《望海潮》也是柳永词中广泛传诵的名篇。

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从唐代开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个时期,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所以,在这首词里,他能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西湖的美景,钱江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词人的笔下,涂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这画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画出杭州的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面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这首词是柳永呈献给旧友孙何的作品。孙何当时任两浙转运使,驻节杭州。词中“千骑拥高牙”之句,有可能指孙何而言。由于是呈献杭州官长之作,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做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用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但是,更主要的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读者还可以看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羌管 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重湖叠山献”,“烟柳画桥”,也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治理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云树绕堤沙”,“三 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无一不是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造就。当时,柳永对此大加赞赏并引以为自豪。今天,我们读这样的词作也不应求之过苛,甚至指责他“掩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贫富悬殊”,而是应当从词里所提供的画面中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由来已久,这并非溢美之词。

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是相当成功的。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 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 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 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 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篇15:望海潮 柳永 注释

1.形胜:地理条件优越。

2.三吴:《水经注》以吴兴、吴郡、令稽为三吴。钱塘,旧属吴郡。

3.都会:大都市。

4.风帘:挡风的帘子。

5.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

6.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

7.堤:钱塘江防潮汛的大堤。

8.怒涛:汹涌的潮水。

9.霜雪:比喻浪花。

10.天堑(qiàn):天然的险阻,这里指钱塘江。

11.珠玑:泛指珍宝等珍贵商品。

12.盈:充满,言其多。

13,重湖:这里指西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里湖,故称重湖。

14.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

15.清嘉:清秀美丽。嘉,一般作“佳”。

16.三秋:农历九月。

17.羌管:笛子出自羌族,故称羌管。这里泛指乐器。

18.泛夜:指在夜间飞扬。

19.嬉嬉:欢乐快活的样子。

20.莲娃:采莲的姑娘。

21.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时随从众多。

22.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装饰,故称牙旗。这里指大官高扬的仪仗旗帜。

23.烟霞:山水美景。

24.异日:他日。

25.图:描绘。

26.凤池:即凤凰池。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多代指中书省,这里泛指朝廷。

篇16:望海潮 柳永 注释

望海潮

柳永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写作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篇17:柳永《望海潮》教案

柳永《望海潮》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宋仁宗时期,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2、分析词中写景的妙处,即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展现杭州人物之盛和风光之美的。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   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   二、回忆词的相关知识   ㈠宋词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下面哪一位同学说说宋词的发展脉络?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㈡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七,又称柳七。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通晓乐律,熟悉民间乐曲,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者,更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听后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一次终于通过考试,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对当时社会效应,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望海潮》这首词。   ㈢背景知识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词牌,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调名当取其意。    1.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2.此词的创作年代也可据此定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之前。这也是《乐章集》中所能考订的作年最早的一首词。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   三、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⒈请同学朗读。   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t清嘉:t,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⒊再读课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 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朗读指导:从朗读的角度来看,它的节奏特别的整齐,对仗多,要人一口气念下去,朗读起来感情越来越激越,造成一种宏大的气势。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⒋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四、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提问:这首诗歌写的是杭州,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对作者笔下的杭州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明确:一个太平盛世下的繁华大都市,富庶、美丽。人民的生活安定、富足、祥和。这首诗歌通过两个方面表现杭州的富庶、美丽、祥和的。上片着重刻画了杭州的自然风光之美,城市经济的繁荣。下片着重写的是百姓生活的安定、祥和。   ㈠赏析上阕   过渡:我们先来看看上片: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杭州比较了解,因此写起杭州来都能选择主要的,能体现杭州特点的景物铺叙而就。仿佛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    1.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美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2.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形胜,就方向言,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八个字交代了地理位置之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字字铿锵,力能镇纸,以鸟瞰式的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同时也点出了将要歌咏的重点:形胜、繁华。   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

【《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望海潮柳永

2.柳永望海潮

3.望海潮柳永赏析

4.望海潮教学设计

5.望海潮教案

6.望海潮翻译

7.望海潮赏析

8.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阅读及答案

9.望海潮ppt课件

10.《望海潮》公开课教案

下载word文档
《《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