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二年级上册《送小蚂蚁回家》教案

二年级上册《送小蚂蚁回家》教案

2024-02-14 07:54:0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inyh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二年级上册《送小蚂蚁回家》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二年级上册《送小蚂蚁回家》教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二年级上册《送小蚂蚁回家》教案

篇1:二年级上册《送小蚂蚁回家》教案

二年级上册《送小蚂蚁回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并识记“呜、惊、睁、趴、掉、塘、坛、眨”8个生字;能在老师指导下,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塘、睁、眨、惊、掉”5个汉字;在阅读中理解并积累“静悄悄、趴、池塘、感激、连声”。

2.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不加字,不漏字,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根据提示说一说睡莲姑姑、蜻蜓和萤火虫一起送小蚂蚁回家的经过。

3. 感受夏夜的美,体会睡莲、蜻蜓和萤火虫帮助小蚂蚁时的热情、真诚、善良。

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图片、田字格卡纸等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生质疑。

1.逐步揭示课题。

(媒体:蚂蚁的图片、文字)这是谁? 蚂蚁——(虫子旁、形声字)

揭示课题并板书,(提醒学生要注意的`笔画)。读读课题。

2. 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预设:小蚂蚁遇到什么情况需要别人送他回家?

谁送小蚂蚁回家?怎么送的?

小蚂蚁回到家了吗?小蚂蚁的家在什么地方?

二、学习课文,了解内容。

(一)学习1-3节,了解“为什么送小蚂蚁回家”

1.学习第一节,了解故事发生时间

出示: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 指导朗读,理解“静悄悄”

2. 学习第2、3节,了解故事发生起因

(1)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表达,随机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

学习生字“呜”,积累词语“呜呜的哭声”(图片、声音)

学习“掉”、“塘”:理解“池塘”意思

学习“趴” :看图理解“趴”的意思。

(2)学习2、3节,尝试用句式介绍送小蚂蚁回家的原因

a(出示2、3节图片、文字)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注意适当停顿。

随文学习“惊”、“睁”

b对形声字进行复习归纳。

c师生合作读

d能试着说说吗?

练习说话:夏夜,小蚂蚁 。(板书:掉进池塘,上不了岸)

(二)学习4——14节,了解睡莲、蜻蜓、萤火虫是怎么帮助小蚂蚁回家的

1.仔细听录音,听清楚是谁帮助了小蚂蚁呢?

(图字板书:睡莲、蜻蜓、萤火虫 渗透梳理虫部的字)

2.学习4-7节,理解睡莲救小蚂蚁的过程。

(1)睡莲姑姑是怎么帮助小蚂蚁的?自己读读课文的4-7小节,注意分清楚他们之间的对话。(学生自由读)读后交流 (板书:救)

(2)指导朗读小蚂蚁的话,理解词语“激动”“连声”。

(3)分角色朗读。

3.学习8—14节,练习用句式说清楚蜻蜓和萤火虫怎么帮助小蚂蚁的。

(1)生自由读8-14节,分组读。指名交流

(2)借助填空,理解“飞机”和“小灯笼”

出示:蜻蜓像 ,载(zài)着小蚂蚁 。萤火虫像 , 。

(板书:送、照)

初步理解双引号作用。

(3)师生合作读14节,想像说话,小蚂蚁还会飞过哪里?

理解“飞过、飞到”

学习生字“坛”,看图理解“花坛”

三、说话练习,检测学习成果。

1. 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妈妈:“孩子,怎么这么晚才回家,发生了什么事呀?”

小蚂蚁:“妈妈,我 ,睡莲姑姑 ,蜻蜓 ,萤火虫 。”

2.巩固词语。

四、学习课文15-16节。

1.看,夏夜中这美好的一幕被天上的星星看见了。(出示第15节)请小朋友一起读。师:“眨”就是眼睛闭上又迅速地睁开,“眨”什么?——眨眼睛。所以“眨”的部首是——(生:目字旁)。师:星星怎么样眨着眼呀——(生:星星高兴地眨着眼)。

2.那星星为什么而高兴啊?

出示:星星看见了,高兴地眨着眼,似乎在说:“ 。” (学生交流)

小结:是呀,美丽的夏夜里,小伙伴们尽力帮助小蚂蚁的美好行为深深地打动了星星,他们高兴地眨着眼。

3.这一切多么美好啊!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生齐读第16节)读!(板书:美)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5个生字,读一读。

2.(出示5个生字)这是我们今天要写的字,请观察这几个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5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指导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篇2:二年级上册《送小蚂蚁回家》的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送小蚂蚁回家》的教学反思

第23课《送小蚂蚁回家》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讲了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在危险时刻,睡莲救他上来,蜻蜓、萤火虫帮助他回到了家。表现了小动物们相互帮助的心灵美。本篇课文是由十一节对话和五段叙述语言组成的。

针对文本的特点,我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来让学生来学习。

课文的1-7节描写的睡莲救小蚂蚁的过程,主要由对话形式组成。因此,我让学生自读文本之后,说一说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有的说喜欢睡莲,因为睡莲乐于帮助别人。有的说喜欢小蚂蚁,因为小蚂蚁很懂事、很懂礼貌,显然,学生已经从思想感情上很好的把握了文本。接下来,我抓住学生喜欢它们的原因,也就是文本的内容,指导朗读。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朗读经验,知道对于一段对话,应该考虑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学生基本能够说清楚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谁的话,但朗读时还是有所欠缺。我应该对学生的朗读做更加详细的指导,更加注重对学生朗读的评价。

课文的8-12节形式与1-7节形式基本相同,因此我让大家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情,从今天的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自学的方法,能够有组织的学习。遗憾的是,上课时被请到交流的小组说的很精彩,但朗读时有一个小朋友太紧张了,所以没有读出蜻蜓热情的语气,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请另外一个小组补充朗读。

课文的`13-14节是由两段叙述语言组成的,讲的是大家送小蚂蚁回家的过程,我采取了看图听,看图读,看图说,看图配音的方法。首先,看动画,听录音,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学生想像课文内容提供了一个平台。再让学生看图自读文章,思考怎样读好这两段话,他们已经知道对于叙述性的语言应该抓住关键词语,学生的关键词找的很准确,让学生讲述抓住这些词语朗读的原因时,学生还不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充分的表达出来。看来,平时在课堂上还要加强训练。接下来让学生看图,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大家试着说一说13到14节的内容,直接的复述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给了一些提示,让他们通过自己一点努力就把老师的要求完成的很出色。最后,让学生看动画,复述文章的内容,学生有了动画的依据,把文本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点阅读和朗读的经验,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基本采用自由阅读解决问题,自由朗读读出语气的方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老师则起到适当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朗读中,评价中得到收获。

篇3:小学二年级语文《送小蚂蚁回家》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文中学习本课生字“呜、惊、睁、趴、掉、塘、坛、眨”8个,积累词语“惊醒、睁开、池塘、感激、亮晶晶、花坛、眨着眼”7个。在田字格里正确描写“惊、睁、掉、塘、眨”5个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借助文中插图、学过的字词讲讲故事内容。

4、学习课文懂得伙伴有难,应尽力相助的道理。

重点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读出感叹句和问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尽管自己能力有限,但也能帮助别人的道理。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入。

师:小朋友,公园里静悄悄的,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就被呜呜的哭声惊醒了。是谁在哭?原来是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它上不了岸啦!

2、师: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指名读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1)什么时候送小蚂蚁回家?

(2)谁送小蚂蚁回家?

(3)为什么送小蚂蚁回家?

(4)怎样送小蚂蚁回家?

4、小结: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一起来读读这一课的自学要求。

2、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3、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词语,每个词语2遍。

(2)交流怎样记住生字。

“呜、惊、睁、趴、塘”都是形声字,部首表义,另一部分表音。

呜:整体认读音节,注意右边是“乌”。

惊:后鼻音,读准字音。

睁:翘舌音,后鼻音。

塘:比较 塘—糖

掉:三拼音,读准韵母ao。

坛:比较 坛—运

眨:正音,翘舌音,第三声。

(3)师:知道“萤火虫”和“睡莲”吗?老师这儿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萤火虫:腹部末端下方有发光器,到晚上,能发黄绿色光。

睡莲:花瓣很大,盛开后像一个小碗。

(4)师:字和词老师都检查过了,小朋友都回答得不错。现在,老师要检查读课文了。

学生接龙读课文。(正音纠错)

三、复习巩固。

1、抢读生字。

2、开火车读词语。

3、写字指导。

惊:左窄右宽。

睁:左窄右宽,写时注意左偏旁小的字,左边笔画要与右边笔画的上边取齐。

掉:左窄右宽,最后两笔的横长而细挺,竖短而粗健。

塘:左偏旁小的字,左边笔画要与右边笔画的上边取齐。

眨:注意最后两笔分别是“横撇”和“捺”,不能一笔完成,写“捺”时要有“捺角”。

篇4:小学二年级语文《送小蚂蚁回家》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文中五个生字:静 莲 闭 萤 坛。学会文中出现的二会字。

2、理解课文故事,理解互相帮助能使世界更美好。

3、能帮助小蚂蚁说一两句表示感谢的话。

课前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 小游戏:拷贝不走样。师念儿歌,学生跟着念,从一次一句到一次两句再到一次三句。

儿歌:太阳当空照,知了树上叫,荷花水中开,青蛙叶上跳,蜻蜓展翅飞,蝴蝶花间绕。

2. 儿歌里提到那些生物?

儿歌说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情形?

在公开课堂之初使用游戏形式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而应该让游戏为学生更好学习该课内容服务。本篇课文讲述的是夏夜发生的故事,而儿歌内容是夏日内容,起到了自然引入课文教学的作用。让学生重复儿歌中提到的生物是为下一步说话练习准备内容的。

3. 儿歌中写的是夏日的情形,那么夏夜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

一起读。

用朗读来回答: 什么时候,公园里静悄悄的?

夏夜,哪里静悄悄的?

夏夜,公园里怎么样?

顺利引入课文,并让学生体验同一个句子朗读方法不同的话句子所表达的意义也会有区别。

4. 随文识字:静,组词。

朗读词语“静悄悄”。

再读句子。

用为“静”组的其他词语代替“静悄悄”来说句子,意思不变。

“静悄悄”的朗读形式采用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一声比一声“静”。学生通过对“静”字的理解和对“静悄悄”这个词语的朗读体会之后,再回过头来朗读句子并进行说话联系,初步体验夏夜的宁静,为最终体验文章 “夏夜的美好”做准备。本文的核心是“美好的夏夜”,而“美好”又分为“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互相帮助的美德”两个层次。本处就是对第一个层次的理解,通过一个“静”字来完成。

5. 出示后一句: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水池里的睡莲闭上了眼睛。

随文识字:闭

一起做“闭上眼睛”的动作。

这句话里的 “睡莲闭上了眼睛”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怎么说表示“睡觉”?

读句子。

6. 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水池里的睡莲闭上了眼睛。还有哪些生物也开始进入梦乡了呢?模仿说句。

出示: 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水池里的睡莲闭上了眼睛。

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 。

说好这句话有两个难点,难点一是学生必须知道夏夜一般有哪些生物,这是自然科学的内容,但是学生没有这方面知识储备的话说话练习将无法进行。该难点已经在课堂伊始的儿歌游戏中化解。难点二是如果不作引导,学生说出来的无论哪种生物都将是“闭上了眼睛”。“闭上了眼睛”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睡觉”,而“睡觉”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此处操练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多样性!同时,通过这个说句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宁静的夏夜,几乎所有的生物都进入了梦乡。为下文体会小蚂蚁碰到困难时的无助,其他小生物帮助小蚂蚁而不睡觉的精神之可贵作好情绪铺垫。

二、理解课文故事情节。

1. 静静的夏夜,所有的生物都进入了甜甜的梦乡。突然,传来了呜呜的哭声。师读课文2-12自然段。

2. 故事里提到了谁?

出示词语卡片:睡莲 蜻蜓 萤火虫 小蚂蚁

小集中识字:莲 萤。

3. 排列词语卡片,完成课文板书。

4. 分角色读课文2-12自然段。

师问: 小蚂蚁,这么晚了你在哭,你碰到什么困难?

小蚂蚁,从水里上来了你还是不高兴,又碰到什么问题?

小蚂蚁,蜻蜓答应送你回家,你怎么还没有高兴起来?

睡莲,你帮助小蚂蚁做了什么?

蜻蜓,你帮助小蚂蚁做了什么?

萤火虫,你帮助小蚂蚁做了什么?

睡莲、蜻蜓、萤火虫,你们一起想办法——送小蚂蚁回家。

该环节完成三项内容。一是学习生字“莲”和“萤”,这两个生字正好都是草字头的,而且又都是学生比较容易犯书写错误的。“莲”字学生容易写成半包围结构,“萤”字学生容易在中间多加一点。两个字一起学强化了草字头,“莲”字的错误学生不容易犯了。对这两个字我还进行了书写训练:写给桌子看、写给椅子看。实现了低年级语文课堂字词教学的实效性。第二项内容就是熟悉课文情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分角色朗读来完成。分角色读完课文之后的师生对话有两个作用,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不着痕迹的说话训练。后者也就是本环节的第三项内容。其实师生对话的第二部分是有难度的,教师问的是:睡莲,你帮助小蚂蚁做了什么?而学生却不能回答成:我帮助小蚂蚁做了救他上岸。这样就非常生硬和僵化。学生必须在充分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回答成:我让小蚂蚁爬上岸来。该句话还是文中现成有的,而后两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文中现成就有答案的,需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第一句回答举一反三的运用。

三、体验主题,练习说话。

1. 在大家的帮助下,小蚂蚁终于可以回家了。请生读课文第13、14自然段?

自己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在自己读得好的句子前面画一个五角星,在自己读得非常好的句子前面画两个五角星!

2. 展示一下你读得的句子。

出示:三句话。

(1) 这个“飞机”是——蜻蜓。

(2)灯笼又轻巧又明亮!

(3) 第三句引读:蜻蜓飞呀飞,飞过——小蚂蚁不哭了,飞过——小蚂蚁微笑了,飞到——小蚂蚁可高兴了。因为它到家了。

3. 配乐齐读13、14自然段。

13、14自然段是本文文字美最精彩的段落。对这两小节我采取的方式就是读。教师只不过就是在读的形式上进行了适当变化,在读的情绪上作了适当点拨,让学生读得有兴趣、读得有体验。

4. 出示:第15自然段。

夜深了,小蚂蚁躺在软软的被窝里,看着天空中闪闪的星星,有点睡不着。他想请星星带一句话给睡莲姑姑,给蜻蜓哥哥,给萤火虫弟弟。

小朋友,现在你就是小蚂蚁,选一个小伙伴说一句话吧。先说给自己听!

出示: 睡莲姑姑, 。

蜻蜓哥哥, 。

萤火虫弟弟, 。

根据学生说话师生对话。

5. 出示:啊!多美的夏夜呀!

齐读。

因为有小动物们的互相帮助才使夏夜那么美丽,这个道理不是由教师说给学生听的,也不是由教师请学生回答出来的,而是需要学生披文入境之后变成他自己的感同身受。师生对话中,教师让学生通过睡莲、蜻蜓和萤火虫之口说出自己对课文的解读,在完成对话的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入得了解课文的意义。无论是说话练习还是师生对话,都是在试图达到这样一个深入理解感同身受的境界。让最后“啊!多美的夏夜啊!”如水到而渠自成!

附板书:

23 送小蚂蚁回家

睡莲 静

蜻蜓 帮助 小蚂蚁 莲

萤火虫 萤

篇5:小学二年级语文《送小蚂蚁回家》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重点学习“静、莲”在田字格中的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3、根据提示说说蜻蜓和萤火虫一起送小蚂蚁回家的经过;在理解朋友们是怎样帮助小蚂蚁的基础上明白朋友间的真诚互助,体会这个夏夜的美丽。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生字、积累词语、练习说话。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明白朋友间的真诚互助,体会夏夜的美丽。

[教学用具]:

1、教学媒体

2、班德瑞轻音乐“星空”

3、《送小蚂蚁回家》动画媒体

4、若干词语卡片

[课前游戏]:

1、上课前,老师和同学们做个“拷贝不走样”的游戏,好吗?

2、师逐句念儿歌,生逐句重复;共念三遍:由一句一组过渡到三句一组。

太阳当空照,知了树上叫,荷花水中开,青蛙叶上跳,蜻蜓展翅飞,蝴蝶花间绕。

3、猜猜这首儿歌念的是什么季节?

4、看来,我们的同学个个都很聪明,自己给自己翘个大拇指!接着,让我们把这样的好心情带进今天的语文课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出示夏夜画面,伴随音乐)一个夏天的夜晚,老师带着大家来到公园散散步,欣赏夏夜的景色。看——夜空中繁星点点,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公园里一片宁静,万物都已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2、(音乐结束)听着这音乐,看着这情景,你觉得这个公园里的夏夜怎么样?

(生答,师引,出示句子,指读)

出示:啊,多美的夏夜呀!

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

出示词卡静悄悄,这里有个生字。谁来拼读?指拼读,注意后鼻音,开火车读词。静悄悄就是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声音。谁能读好这个词?齐读词、句。

3、在这个美丽的夏夜,公园的池塘里发生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请大家认真看、仔细听:故事中有谁呀?——(播放动画)

1)谁能完整地说说故事中有谁呀?

生答、师黑板上竖排出示词语卡片:小蚂蚁睡莲蜻蜓萤火虫

2)ma yi lian ying

媒体出示:小蚂蚁睡莲萤火虫

师:其中有几个生字,根据拼音,自己拼读;

去掉拼音,谁会读字连词?注意读准生字——开火车读。

3)师:看看这三个生字有什么特点?

小结:昆虫的名字里大多带“虫字部”。

师:再来记这个“莲”!

小结:带“草字头”的字往往与植物有关。

4)指读;齐读。

5)师:认识了生字,我们再回到词语中。夏夜,公园的池塘里发生的这个美丽的故事中有——引读词语。

4、这个故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出示:23 送小蚂蚁回家

二、以读为主,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每一句话。读后想想:小蚂蚁、睡莲、蜻蜓和萤火虫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待会儿请你说一说。

2、开火车分节读课文,师注意正音、小结。

3、讨论:小蚂蚁、睡莲、蜻蜓和萤火虫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1)师关注语句规范;不必回答完整。

随机板书:睡莲

↓救

小蚂蚁

蜻蜓——————萤火虫

2)现在请你们把板书连起来,用一、两句话完整而简要地说说四位好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自说;指述)

(小蚂蚁掉进池塘里,睡莲救起了小蚂蚁,萤火虫和蜻蜓一起把小蚂蚁送回了家。)

二)仔细研读,深入理解。

学习课文第2-7节。

1、那么,小蚂蚁掉进池塘里,睡莲是怎么救小蚂蚁的呢?轻读课文第2-7节,边读边找出小蚂蚁与睡莲各自说的话,分别用直线和浪线划出。出示对话

2、师生配合朗读这番对话,同时看看自己找完整了吗?

师:夏夜,公园的池塘里,一只小蚂蚁趴在水草上呜呜地哭了起来。睡莲关心地问——

小蚂蚁又急又怕,连忙说——

睡莲一边弯弯腰,一边说——她让小蚂蚁爬上自己的花瓣,救了小蚂蚁。

小蚂蚁非常——感激,这是生字,再读;睡莲好心地救了掉进水里的小蚂蚁,小蚂蚁心里很——感激。这不是一般的感谢,而是——非常感激。小蚂蚁——非常感激,连声说——

睡莲热情地邀请小蚂蚁,说——

可小蚂蚁摇摇头,还是很着急地说——

3、同桌两人互相配合,有感情地朗读小蚂蚁与睡莲的对话,要读出它们不同的语气来;然后再看看课文,想想睡莲是怎么救小蚂蚁的?我们可以这么简单地说一说——

出示:当小蚂蚁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睡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么样) (怎么说/做)

说话交流,师简单点评。

4、小结:原来睡莲是这么救小蚂蚁的呀!

学习第8-14节。

1、可是,睡莲救起了小蚂蚁,却没办法送它回家。于是,蜻蜓和萤火虫一起送小蚂蚁回家。课文哪些地方告诉我们是它俩一起送小蚂蚁回家的?读课文第8-14节,读读找找。

自由散说,说明依据:

(蜻蜓送§10、14/萤火虫照亮§12/蜻蜓和萤火虫共同送§13。)

2、随机出示写蜻蜓和萤火虫共同把小蚂蚁送回家的句子: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1)师:这句话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是蜻蜓和萤火虫一起送小蚂蚁回家的。其他同学懂了吗?再读读这句话,想想蜻蜓和萤火虫是怎么送小蚂蚁回家的呢?

(“飞机”就是蜻蜓,小蚂蚁爬到蜻蜓的背上,蜻蜓背起它飞起来;萤火虫用自己肚子后面的发光器官给蜻蜓照亮。)

师:晚上,天太黑了,光靠蜻蜓送小蚂蚁可不行;幸亏萤火虫飞来了,说——。

2)师引读/述:小蚂蚁爬上——,蜻蜓——。这里的飞机打了引号,说明这不是真的飞机,而是(蜻蜓)。也就是说,小蚂蚁爬上蜻蜓的背,蜻蜓起飞了;而萤火虫在前面干什么呢——(小灯笼)这灯笼不是真的灯笼,而是萤火虫肚子后面的发光器官在发光,为蜻蜓(照亮)呢。

3、蜻蜓和萤火虫各有各的特长,它俩齐心协力,一起把小蚂蚁送回了家。

引读第13、14节: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萤火虫——。蜻蜓飞呀飞,飞过——,飞过——,飞到——,小蚂蚁到家了。

4、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看着画面,根据提示,试着说说蜻蜓和萤火虫一起把小蚂蚁送回家的经过。(出示画面和提示)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_________。萤火虫_________。蜻蜓飞呀飞,飞过_________,飞过_________,飞到_________,小蚂蚁到家了。

指名说。

三)整体感悟,总结全文。

1、师:看,夏夜中的这一幕被天上的星星看见了,它高兴地眨着眼,心里会怎么想呢?自己想想说说。

出示:星星看见了,高兴地眨着眼,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体交流.

2、师:夏夜的景色多美啊!有了睡莲帮助小蚂蚁,有了蜻蜓、萤火虫一块儿把小蚂蚁送回家,这个夏夜更美丽啦!(师指画面述)

三、巩固复习,指导写字。

今天,你们学习得太棒了!下面,让我们一起开开心心,玩吹泡泡的游戏。注意泡泡中的生字,认识的就大声读出来,比比谁吹到的泡泡多。

1、逐一出示本课10个生字

2、瞧,字宝宝聚在一起,分成了三组。自己读读,想想为什么这样分组?(出示分组的生字)

1)按字型结构分:上下结构为一组,左右结构为另一组,半包围结构为一组。

淘气的字宝宝又重新分组了,这回又是为什么呢?

2)按形声字和不是形声字分组。

3、最后,我们要重点学写这两个字。

出示:静莲读字。

1)仔细观察第72页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书写。

师边范写边述字型结构、书写位置.

2)生描写在书上。

4、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关于朋友之间真诚帮助的童话故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如此:只要大家行动起来,让我们的身边多些助人为乐的事情,月亮就会笑起来,星星也会高兴地眨眼睛,世界会变得更加美丽!

篇6:送小蚂蚁回家的教案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并大胆表述,理解故事前半部分内容。

2、在情境表演中用完整的语句学说“请×××送蚂蚁回家”。

3、用动作表现部分故事情节,体验其中的快乐,萌发自主阅读后半部分故事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大书,一封布熊写的信,PPT(演示文稿)小蚂蚁指偶,黑板和粉笔。

2、幼儿用:人手一本小书和一封信。

【活动过程】

一、以布熊的信引出活动,引导幼儿理解信的内容。

1、认识寄信人和收信人。

师:(出示一封布熊写的信)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师:对,这是一封信。它会是谁写的信?又是给谁的呢?

师:对,是布熊写的。那布熊写给谁的.呢?

师:哦,你们还不认识它。看,它有大大的门牙,名字叫土拨鼠。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

师:这是布熊写给土拨鼠的信,我们一起打开信看看信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信中的画面并简单描述。)

师:苹果树上有什么?

师:怎么样的苹果?

师:哇,苹果树上长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信上还有什么?哦,还有土拨鼠在吃苹果。

师:你能猜猜布熊想对土拨鼠说什么事情吗?(引导幼儿想象并表达。)

3、听教师读信。

师:信上到底说了什么事情呢?请听我读一读。(教师读信:亲爱的土拨鼠,我家的苹果成熟了,请您一起来吃又红又大的苹果。您的好朋友布熊。)

二、集体观看PPT。

1、观看PPT。

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师:布熊在写这封信的时候,爬来了一只小蚂蚁。请你找一找,小蚂蚁在哪里?

幼:找到了,在苹果树下面。

师:小蚂蚁真小。像什么?

师:小蚂蚁太小了,只有芝麻那么大。布熊没有看见它就直接把信寄出去了。它把信放到哪里去了?

师:对,是邮筒。你在哪里看见过邮筒?邮筒是怎么样的?

师:你看得真仔细,邮筒是绿色的、圆圆的。信寄给了谁?(土拨鼠)

师:我们仔细看看土拨鼠长得什么样。(引导幼儿描述土拨鼠的样子)

师:土拨鼠长着灰色的毛,是钻洞高手。它在和谁说话?(教师点击PPT,画面跳出放大镜,把小蚂蚁放大。)

师:小蚂蚁在干什么?你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幼儿观察、描述小蚂蚁的动态和细节。)

师:对,小蚂蚁哭了,它一边跺脚一边擦眼泪说:“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师:小蚂蚁为什么会离开家的呢?

2、教师利用大书讲述故事至“小蚂蚁说‘回家的路远着呢’”。

师:小蚂蚁一定要回家。那土拨鼠准备怎么送小蚂蚁回家呢?(当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测时,教师便用简笔画表现幼儿的猜测,并请所有幼儿用动作及语言进行表达。如当一幼儿说“坐汽车送小蚂蚁回家”时,教师便用简笔画画一辆汽车和一只小蚂蚁,请幼儿学说“请汽车送小蚂蚁回家”并学做开汽车的动作。以此类推。)

三、游戏:读信。

1、自由阅读信上的图画并与同伴交流

师:土拨鼠也想了很多办法,它把办法都写在信里,寄给小朋友了。信就在你们椅子后面的书袋里,你们打开信来看一看吧。(教师请幼儿打开信纸阅读信上的图画,并离开座位相互交流。)

2、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述信的内容,并用动作表现。

师(出示指偶小蚂蚁):小蚂蚁爬呀爬呀爬,它喜欢怎么回家呢?

教师让“小蚂蚁”爬到一幼儿的信纸上,请该幼儿大声读信,如:请袋鼠送小蚂蚁回家。

篇7:送小蚂蚁回家的教案

(教师引导幼儿表达,并让幼儿排列在一起,模拟开火车,送小蚂蚁回家。)

【活动延伸】

小蚂蚁究竟是怎么回家的呢?我们快到书里去找一找吧。(把图书投放到区角,让幼儿自由翻阅故事后半部分。)

篇8:送小蚂蚁回家的教案

(教师引导幼儿表达袋鼠如何送小蚂蚁回家,并和幼儿一起学袋鼠跳送小蚂蚁回家。)

教师让“小蚂蚁”爬呀爬呀,爬到一幼儿的信纸上,请该幼儿大声读信,如:请长颈鹿送小蚂蚁回家。

篇9:送小蚂蚁回家的教案

(教师引导幼儿表达,并和幼儿一起学长颈鹿把小蚂蚁驮回家)

教师让“小蚂蚁”爬呀爬呀,爬到一幼儿的信纸上,请该幼儿大声读信,如:请火车送小蚂蚁回家。

篇10:送小蚂蚁回家的教案

布熊一边吃蜂蜜,一边写信,引来一只小蚂蚁。小蚂蚁站在信纸上,就像一个逗号。布熊没有发现,把信装进信封就寄出去了。

这信是寄给土拨鼠的。土拨鼠不认识字,不知道信上写的是什么,却发现了小蚂蚁。“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小蚂蚁跺着脚、抹着眼泪说。

“这布熊是怎么了?给我寄来这么个小哭虫。”土拨鼠对小蚂蚁没办法,只好轻声轻气地说:“别哭,别哭。我送你回家。”

小蚂蚁说:“回家的路远着呢!”

“那我带你去乘汽车,好吗?”土拨鼠说。

“不行!我可不愿意乘汽车,会晕车的。”小蚂蚁一个劲地摇头。

“那就坐船吧。”土拨鼠说。

“不行!不行!我怕水。”小蚂蚁一个劲地摆触须。

“那就坐飞机?”土拨鼠决定破费一些。

“不行!不行!更不行!”小蚂蚁又要哭了。

“那,我还是把你寄回去吧。”土拨鼠说。

“好吧,怎么来就怎么去。”小蚂蚁笑了。

篇11:小班语言课教案:送小蚂蚁回家

小班语言课教案:送小蚂蚁回家

【教案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并大胆表述,理解故事前半部分内容。

2、在情境表演中用完整的语句学说“请×××送蚂蚁回家”。

3、用动作表现部分故事情节,体验其中的快乐,萌发自主阅读后半部分故事的兴趣。

【教案准备】

1、教师用:大书,一封布熊写的信,PPT(演示文稿)小蚂蚁指偶,黑板和粉笔。

2、幼儿用:人手一本小书和一封信。

【教案过程】

一、以布熊的信引出活动,引导幼儿理解信的内容。

1、认识寄信人和收信人。

师:(出示一封布熊写的信)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师:对,这是一封信。它会是谁写的信?又是给谁的呢?

师:对,是布熊写的。那布熊写给谁的呢?

师:哦,你们还不认识它。看,它有大大的门牙,名字叫土拨鼠。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

师:这是布熊写给土拨鼠的信,我们一起打开信看看信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信中的画面并简单描述。)

师:苹果树上有什么?

师:怎么样的苹果?

师:哇,苹果树上长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信上还有什么?哦,还有土拨鼠在吃苹果。

师:你能猜猜布熊想对土拨鼠说什么事情吗?(引导幼儿想象并表达。)

3、听教师读信。

师:信上到底说了什么事情呢?请听我读一读。(教师读信:亲爱的土拨鼠,我家的苹果成熟了,请您一起来吃又红又大的苹果。您的好朋友布熊。)

二、集体观看PPT。

1、观看PPT。

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师:布熊在写这封信的时候,爬来了一只小蚂蚁。请你找一找,小蚂蚁在哪里?

幼:找到了,在苹果树下面。

师:小蚂蚁真小。像什么?

师:小蚂蚁太小了,只有芝麻那么大。布熊没有看见它就直接把信寄出去了。它把信放到哪里去了?

师:对,是邮筒。你在哪里看见过邮筒?邮筒是怎么样的?

师:你看得真仔细,邮筒是绿色的、圆圆的。信寄给了谁?(土拨鼠)

师:我们仔细看看土拨鼠长得什么样。(引导幼儿描述土拨鼠的`样子)

师:土拨鼠长着灰色的毛,是钻洞高手。它在和谁说话?(教师点击PPT,画面跳出放大镜,把小蚂蚁放大。)

师:小蚂蚁在干什么?你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幼儿观察、描述小蚂蚁的动态和细节。)

师:对,小蚂蚁哭了,它一边跺脚一边擦眼泪说:“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师:小蚂蚁为什么会离开家的呢?

2、教师利用大书讲述故事至“小蚂蚁说‘回家的路远着呢’”。

师:小蚂蚁一定要回家。那土拨鼠准备怎么送小蚂蚁回家呢?(当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测时,教师便用简笔画表现幼儿的猜测,并请所有幼儿用动作及语言进行表达。如当一幼儿说“坐汽车送小蚂蚁回家”时,教师便用简笔画画一辆汽车和一只小蚂蚁,请幼儿学说“请汽车送小蚂蚁回家”并学做开汽车的动作。以此类推。)

三、游戏:读信。

1、自由阅读信上的图画并与同伴交流

师:土拨鼠也想了很多办法,它把办法都写在信里,寄给小朋友了。信就在你们椅子后面的书袋里,你们打开信来看一看吧。(教师请幼儿打开信纸阅读信上的图画,并离开座位相互交流。)

2、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述信的内容,并用动作表现。

师(出示指偶小蚂蚁):小蚂蚁爬呀爬呀爬,它喜欢怎么回家呢?

教师让“小蚂蚁”爬到一幼儿的信纸上,请该幼儿大声读信,如:请袋鼠送小蚂蚁回家。

师:袋鼠怎么送小蚂蚁回家呢?

(教师引导幼儿表达袋鼠如何送小蚂蚁回家,并和幼儿一起学袋鼠跳送小蚂蚁回家。)

教师让“小蚂蚁”爬呀爬呀,爬到一幼儿的信纸上,请该幼儿大声读信,如:请长颈鹿送小蚂蚁回家。

师:长颈鹿怎么送小蚂蚁回家?

(教师引导幼儿表达,并和幼儿一起学长颈鹿把小蚂蚁驮回家)

教师让“小蚂蚁”爬呀爬呀,爬到一幼儿的信纸上,请该幼儿大声读信,如:请火车送小蚂蚁回家。

师:火车怎么送小蚂蚁回家呢?

(教师引导幼儿表达,并让幼儿排列在一起,模拟开火车,送小蚂蚁回家。)

【活动延伸】

小蚂蚁究竟是怎么回家的呢?我们快到书里去找一找吧。(把图书投放到区角,让幼儿自由翻阅故事后半部分。)

附故事:送小蚂蚁回家

布熊一边吃蜂蜜,一边写信,引来一只小蚂蚁。小蚂蚁站在信纸上,就像一个逗号。布熊没有发现,把信装进信封就寄出去了。

这信是寄给土拨鼠的。土拨鼠不认识字,不知道信上写的是什么,却发现了小蚂蚁。“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小蚂蚁跺着脚、抹着眼泪说。

“这布熊是怎么了?给我寄来这么个小哭虫。”土拨鼠对小蚂蚁没办法,只好轻声轻气地说:“别哭,别哭。我送你回家。”

小蚂蚁说:“回家的路远着呢!”

“那我带你去乘汽车,好吗?”土拨鼠说。

“不行!我可不愿意乘汽车,会晕车的。”小蚂蚁一个劲地摇头。

“那就坐船吧。”土拨鼠说。

“不行!不行!我怕水。”小蚂蚁一个劲地摆触须。

“那就坐飞机?”土拨鼠决定破费一些。

“不行!不行!更不行!”小蚂蚁又要哭了。

“那,我还是把你寄回去吧。”土拨鼠说。

“好吧,怎么来就怎么去。”小蚂蚁笑了。

【二年级上册《送小蚂蚁回家》教案】相关文章:

1.送小猪回家小班教案

2.《小蚂蚁》教案

3.小班教案《送豆宝宝回家》

4.小班体育活动送小动物回家教案

5.《小蚂蚁过河》教案

6.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7.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8.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

9.二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案

10.二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下载word文档
《二年级上册《送小蚂蚁回家》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