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积的近似值》数学教案
“hua15327116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小学五年级《积的近似值》数学教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小学五年级《积的近似值》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小学五年级《积的近似值》数学教案
教学要求: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 2 7 2 . 0 4
× 0. 3 2 × 1. 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 2 9 1 5 2 4. 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P.13页2题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P.8页1
六:课后反思:
篇2: 五年级数学的《积的近似值》教案
五年级数学的《积的近似值》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求近似值的实际意义,掌握求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
教学难点
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口算
0.21×0.4 3×0.6 2.5×4 0.17-0.08
0.2×0.3 1.2×0.05 0.43×20 0.5÷10
(二)按要求取下面各小数的近似值.
0.384(保留一位小数) 2.859(保留两位小数)
3.4(保留整数) 7.996(保留两位小数)
二、导入 新课
教师谈话:王红的妈妈是单位的采购员,她为单位购买了如下商品,商店为她出具了一张发票.出示图片:发票,里面数据没填全,你能帮助营业员阿姨填写完整吗?
(学生试做)
教师:填的对不对呢?学完今天的知识,看谁能帮助营业员阿姨填一份标准的发票?
三、指导探索
(一)出示例5
粮库小麦收购价是每千克0.967元.小红家今年卖了小麦492千克,应得小麦款多少元?
1.请同学根据题意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2.讨论:为什么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应看哪一位数字?
3.教师介绍“四舍五入法”
4.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副标题#e#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法”求,关于求近似值的方法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看资料,看谁找的多,找的全.
五、巩固练习
(一)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
(二)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
(三)出示图片:发票,由学生完成.
(四)思考题:一个两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取它的近似值是2.4,这个小数可能是多少?最大可能是多少?最小可能是多少?
六、课后作业
(一)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9.5米,宽42.5米,计算出这个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得数保留整数.)
(二)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成为5.70,这个数最大可能是多少?最小可能是多少?
七、板书设计
――――“四舍五入法”
例5、粮库小麦收购价是每千克0.967元.小红家今年卖了小麦492千克,应得小麦款多少元?
教学设计点评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通过帮助营业员阿姨开发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好数学能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的探究活动
1.班内开展一次“用自己零花钱,募捐希望工程”的活动,把每人捐款情况记录在黑板上(钱数用小数表示),请同学帮助算出总钱数(得数保留整数)
提示:如果有捐款数目相同的,可以用乘法表示并计算。
2.在家长的陪同下,带着计算器完成一次为家里买菜的任务(去自由市场),计算出所共费的总钱数。
篇3:商的近似值五年级数学教案
商的近似值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实际需要求“”,找到和“求积的近似值”的联系.
2.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际需要求.
教学难点
理解求“积的近似值”与求“”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口算
8÷0.5 1.2×4 0.36×2 6.3÷2.1
0.92÷4 6÷1.2 0.5+0.14 2.4÷0.6
(二)填空
1.4561
0.9398
9.7502
保留三位小数
保留二位小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整数
教师提问:0.9398保留三位小数为什么是0.940,写成0.94行不行?
谈话引入:求小数的近似值在除法中有哪些应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探索尝试
例6 一个玩具厂试制了35架玩具飞机,共花1560元,平均每架玩具飞机多少元?
1.读题并列式
(总价÷数量=单价)
1560÷36
2.尝试计算
3.练习:计算下面各题
4.8÷2.3(保留一位小数) 1.55÷3.9(保留两位小数)
三、质疑小结
(一)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出示课题:)
(二)求“”与求“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都要用到“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并且都要看要保留的那一位的后一位.
不同点:求积的近似值,要先算出积的准确值再求近似数,求不需求出商的准确值,只要求出要保留的下一位就可以了.
四、尝试练习
(一)按“四舍五入法”算出,填入下表. 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40÷14 26.37÷31 45.5÷38
教师提问:解题时你运用了什么技巧?
(每一横行只需列一个除法竖式)
(二)求下面各题(保留两位小数).
3.81÷7 32÷42 246.4÷13
(三)刘桐到超市买了一打乒乓球,一共花了15.8元,平均每个乒乓球多少元?
五、课后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保留两位小数)
5.63÷6.1 2.84×0.03 0.382×0.13 4.2÷4.5
六、板书设计
例6 一个玩具厂试制了35架玩具飞机,共花了156元.平均每架玩具飞机多少元?
1560÷35≈44.57(元)
答:平均每架飞机44.57元.
探究活动
调查统计
活动目的.
1.使学生会根据实际需要求“”.
2.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活动过程
调查附近停车场收费标准,算出该停车场平均每小时或每天收费多少元?
活动说明
停车场有按“时间”段收费的,超时加收费,也有的小区停车收费是按月收费的,根据不同情况调查出停车场单位时间内的收费情况.
篇4:求商的近似值五年级数学教案
求商的近似值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商的近似值的意义;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确地按照题意求出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63?7=0.090.24?0.3=0.80.65?0.13=5
72?144=0.51.44?0.6=2.45.6?0.08=70
2.按照“四舍五入”法求出下面各小数近似值。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保留三位小数
板演后结合算式教师把计算法则再复习一遍。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小数除法有时会碰到永远除不尽的情况,有时虽然能除尽但实际上不需要那么多的`小数位数,这样求出的商就只要按题目要求取它的近似值。今天我们学习:求商的近似值。(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例6:一个玩具厂试制了35架玩具飞机,共花156元,平均每架飞机多少元?
(1)读题、审题,根据题目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
156?35?4.46(元)
(2)指导学生按照整数除小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3)除到小数第三位商时,组织学生讨论。
1.为什么这里除到第三位就可以了?(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也就是说,得数只要保留两位小数就可以了,除到小数第三位就行了)。
2.现在该怎么办?(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4)讨论书写的计算格式。
答:平均每架玩具飞机约4.46元。
(5)指出答句中“约”是什么意思?
(6)教师归纳小结:计算钱数的时候,通常只算到“分”,算式只要保留两位小数,商除到小数第三位就可以了。千分位上是7,根据“四舍五入法”,7向前一位进1,5变成6,约等于4.46,写答句时要加上一个“约”字,表示近似值。
3、补充例题:计算132?437(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A)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B)讨论得数保留两位小数的一般方法。
4、总结:算小数除法,需要求商的近似值的时候,一般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照“四舍五入法”把末一位去掉。
三、巩固练习。
1、指导看书,后练习课本24页做一做。
2、练习六第1,3题。
四、作业。
练习六第2、4、5题。
篇5:《商的近似值》五年级数学教案
《商的近似值》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过程。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求商的近似值有兴趣,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对话。由“知道哪些自然灾害”到“自然灾害发生时哪些人战斗在第一线及经常发生哪些事情”,引出少先队员慰问解放军的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自然常识,激发学生热爱解放军的情感,自然引出送果篮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计算
1、提出“平均每个果篮中有多少钱的水果”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在已有知识背景下自主探索,初步体验商的小数位数特别多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交流计算情况。让计算出不同位数的同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板书,使学生体验商的小数位太多啦。
(设计意图:展示不同计算结果,让学生感受计算结果多样化,进一步体验商的小数位数特别多,产生求知的需要,为求商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3、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观察计算结果,说说发现了什么。确信158除以7除不尽。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计算,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除不尽的共识。)
三、求近似值
1、教师说明,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想法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为下面用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2、师生共同完成158÷7的'商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取商的近似值。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积的近似值的已有知识经验取商的近似值。)
3、让学生读书上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说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值,阅读方法概念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述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使知识内化,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篇6:五年级数学积的近似值应用练习题
五年级数学积的近似值应用练习题
1、蒙古牛一般体重约320千克,草原红牛体重约是蒙古牛体重的'1.32倍,草原红牛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2、甲乙两人共同生产一批零件,甲每小时生产28.5个,乙每小时生产35个,甲在中路途因为修理机器耽误了一小时,5小时后,这批零件全部生产完,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3.有16个教授,有人带1个研究生,有人带2个研究生,也有人带3个研究生,他们共带了27个研究生,其中带1个研究生的教授人数和带2个和3个研究生的教授总数一样多,问带2个研究生的教授有几人?
篇7:积的近似值2(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求近似值的实际意义,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口算
0.21×0.4 3×0.6 2.5×4 0.17-0.08
0.2×0.3 1.2×0.05 0.43×20 0.5÷10
(二)按要求取下面各小数的近似值.
0.384(保留一位小数) 2.859(保留两位小数)
3.4(保留整数) 7.996(保留两位小数)
二、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王红的妈妈是单位的采购员,她为单位购买了如下商品,商店为她出具了一张发票.出示图片:发票,里面数据没填全,你能帮助营业员阿姨填写完整吗?
(学生试做)
教师:填的对不对呢?学完今天的知识,看谁能帮助营业员阿姨填一份标准的发票?
三、指导探索
(一)出示例5
粮库小麦收购价是每千克0.967元.小红家今年卖了小麦492千克,应得小麦款多少元?
1.请同学根据题意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2.讨论:为什么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应看哪一位数字?
3.教师介绍“四舍五入法”
4.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关于求近似值的方法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看资料,看谁找的多,找的全.
五、巩固练习
(一)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
(二)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
(三)出示图片:发票,由学生完成.
(四)思考题:一个两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取它的近似值是2.4,这个小数可能是多少?最大可能是多少?最小可能是多少?
六、课后作业
(一)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9.5米,宽42.5米,计算出这个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得数保留整数.)
(二)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成为5.70,这个数最大可能是多少?最小可能是多少?
七、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值
----“四舍五入法”
例5、粮库小麦收购价是每千克0.967元.小红家今年卖了小麦492千克,应得小麦款多少元?
教学设计点评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通过帮助营业员阿姨开发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好数学能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积的近似值的探究活动
1.班内开展一次“用自己零花钱,募捐希望工程”的活动,把每人捐款情况记录在黑板上(钱数用小数表示),请同学帮助算出总钱数(得数保留整数)
提示:如果有捐款数目相同的,可以用乘法表示并计算。
2.在家长的陪同下,带着计算器完成一次为家里买菜的任务(去自由市场),计算出所共费的总钱数。
操场面积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活动准备
计算器,米尺,记录单
活动过程
1.测量一下自己一步的长度大约是几米(一般走路时的步长),并记录这个数值.
2.先步测操场的长,用正常步长走路;记下有多少步,算出操场的长.
3.用同样的方法算出操场的宽.
4.计算整个操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篇8: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积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1.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
本课教学从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然后质疑为什么狗的嗅觉最灵敏呢?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
2.始终关注思考的主体是学生
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我做到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在计算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先尝试自己解决,并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积应保留几位小数),讨论的焦点始终关注 “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3.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一道解决问题的练习,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另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明确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教学时间中练习时间略显紧张,还有一些题目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呢?哪种更合理?更符合生活实际?值得进一步探索。
篇9: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积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一、是从现实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做数学,教学中多次营造现实情景,用“‘分’后面小钱怎样处理”,“操场面积保留到哪位”等具体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思考体会近似值的产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突出“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在学生掌握近似值有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是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教学中提供了很多让学生表达,倾听,提出自己想法的情景后体会,如讨论“分”后面的“千”怎样处理,讨论操场面积用近似值还是用精确值表示,截取到哪一位,这些交流后讨论都深化了学生对近似值的理解,丰富了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是创造性使用器材,如把例子情景化,把练习二第三题进行改造后作拓展数学内容,这样创造性使用器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能体现生活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篇10: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具准备:
配套教与学的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解方程
8x ÷ 2 =28 7(x+3)÷ 2 =28
2(x +17 )=40 6(5+x)÷ 2 =36
2.任意选择一题进行检验。
3.复习以前学过的公式:C=2(a+b)
C=4a S=ab S=ah÷2 S=(a+b)h÷2 ……
4.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1)
[说明:复习部分安排解方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合理解法;另一方面也对方程的检验格式稍作复习,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同时,适当地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计算公式,这样导入新课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展开后续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1)学生尝试。(抽生板演)
(2)分析、交流
先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再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
(3)板书:解: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2(8 +x )=28
8+x =14
x =6
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5)检验。
2.补充例题: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是900平方米,高36米,它的底边长多少米?
问:(1)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
(2)能不能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高。
(3)可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列方程,未知数高怎样表示?
学生练习并交流。
3.小结:根据计算公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说明:让学生通过尝试、分析、交流、比较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的优越性。探究活动开始,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学生会出现方程和算术两种解法;后小组比较、大组交流,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方程与算术解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用方程解的优越性,特别是列方程时的优越性。]
三、巩固练习
1.只列方程不求解
(1)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00㎡,宽是40m,长应是多少米?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是8厘米,它的宽应是多少厘米?
(3)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10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练一练:列方程解应用题
(1)长方形游泳池占地600平方米,长30米,游泳池宽多少米?
(2)面积为15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纸片的底边长6厘米,这条底边上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块梯形草坪的面积是30平方米,量得上底长4米,高6米,它的下底长多少米?
(学生练习并交流。)
3.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布置作业:练习册
篇11: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会根据实际需要求积的近似数,会计算小数连乘、乘加、乘减,并根据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计算小数乘法。
(2)提高学生计算、估算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熟练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计算法则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1.读题列式,并说一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个13是多少?18个2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篇12: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
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最大的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
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答案:这个数有四种可能:9、18、27、54,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一定要所有学生把四种全部找出来。
第3题
主要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可以先填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题结论是5,第2题结论是13和2,第3题的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
第6题
本题为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三个连续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3的倍数自主探索,交流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你知道吗〗
教师可以结合史料详细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理解“猜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例子,例10=3+7,18=11+7,42=31+11等。
篇13: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
设计说明
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伊始,让学生观看“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全过程,让学生从机毁人亡的事件中感受到“次品”带来的危害,领悟到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样的情境创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2、重视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推理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本设计在教学例1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试验的操作活动,让他们在充分的操作、试验、讨论、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然后引导学生用直观、简明的方式,清晰地表示出推理的过程,进一步理清思路,为后面数量更多的找次品问题做好认知和方法上的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3瓶钙片
学生准备
每人8张圆片学具 每组1张找次品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1、课件播放“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录像。
2、引导学生猜测造成飞机失事的原因。
3、导入新课。
1、看录像。
2、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1:驾驶员操作不当。
生2:飞机故障,零件不合格。
3、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列举生活中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10分钟)
1、出示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出示一架天平: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出示3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尝试找出轻的一瓶。
4、引导学生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引导梳理、比较:无论是先称哪2瓶,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1、自主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1)打开瓶子把钙片倒出来数一数。
(2)用手掂一掂。
(3)用秤称一称。
2、认识天平,明确天平的工作原理,并在天平两端放入质量相同的物体,感受天平平衡的条件。
3、利用学具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3瓶钙片,进行实际操作。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汇报: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2、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4片。如果用天平称,天平两端各放1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如果天平两端各放2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
三、合作交流,发现最优方案。(15分钟)
1、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组织小组合作找出次品,填写表格。
3、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组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4、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1)分成的份数、分的方法与找出次品所要称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2)怎样分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5、用你发现的方法找出9个、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1、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合作,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作记录,1名同学填写“找次品记录表”。
3、利用实物和表格汇报:
(1)分成8(3,3,2),至少要称2次。
(2)分成8(4,4),至少要称3次。
(3)分成8(2,2,2,2),至少要称4次。
4、讨论、交流,明确:把8分成3份(每份数量尽量相等)去称,能保证称的次数最少。
5、小组合作操作、验证,汇报试验结果。
3、用天平从7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次品轻一些),把7件物品分成()份称较合适。
4、有8瓶水,其中7瓶质量相等,另外有1瓶是糖水,比其他7瓶水略重一些,至少称()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糖水。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8分钟)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补充说明: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不能平均分的,每份的数量尽量相等。
1、独立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汇报,说明自己的最优方案。
5、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略重),那么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最少而且保证能找出次品?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篇14: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
一、主要教学内容
㈠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六个情境活动:在“数的世界”活动中,主要是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让学生体会、掌握找因数的直观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用“筛法”制作质数表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在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法问题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3、第五单元“分数”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九个活动情境:在“分数的再认识”活动中,通过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则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在“分饼”与“分数与除法”两个活动中,学生将知道分数的分类标准,并能掌握带分数与假分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找规律”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分数大小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在“找最大公因数”与“约分”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正确地约分,也为后续理解、掌握通分的方法打下了基础;在“去少年宫”与“分数的大小”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一知识,会正确地通分与比较分数的大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㈡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以及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等。
2、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与生活中各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
估计与计算。在第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
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两个情境活动: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中,重点介绍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计算组合图形的分割方法;在“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中,主要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安排,让学生形成解答组合图形的基本能力。
㈢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与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设计日常生活中的方案。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在三年级时,他们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认识到可能性大小的出现是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游戏公平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等可能性。
本册教材安排的综合应用内容将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三个领域的内容,并进一步加强课堂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集中性的专题综合应用内容:在“数学与交通”的专题综合应用活动中,安排了“相遇”、“旅游费用”以及“看图找关系”三个小专题的内容,通过这些活动,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在“尝试与猜测”的专题综合应用活动中,安排了“鸡兔同笼”与“点阵中的规律”的两个小专题,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与思考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中能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分析与解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课时安排:(见附表)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打电话”的情境,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活动,掌握求积、商近似值的方法,能够按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4.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并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重点与难点说明
小数的除法,分为三种情形分别进行探索:一是小数除以整数,二是整数除以整数;三是小数或整数除以小数。
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结合实例,探索并理解可以把被除数当成整数,变成整数的除法求得商后,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在以往学过的整数的除法中,只能求得整数的商及余数。但在小数的除法中,整数的余数可以化为更小的单位(小数单位),因此可以继续平均分(做除法),得到的商是小数。所以,今后遇到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可以把被除数(整数)的末尾添上小数点,在这个小数点后面可以添上所需要的“0”。这样,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又转化为上述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了。
除数是小数的情形,应用商不变规律,根据把除数变成整数的需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就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上述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了。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复杂的小数的乘法或除法运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且会根据要求,取积或商的近似值。
认识循环小数,结合竖式除法的过程,体会出现了什么情况,不用再除下去,就能知道商一定是循环小数。
第三单元目标:
篇15: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换。
2、体会“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
3、感受等式的对称美。
教学重难点:
等式性质的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故事:王财主家有一黄一灰两头懒驴。这天,他把每种货物都平均分装在袋子里,让俩驴驮运。因为俩驴谁都不肯多驮一点,所以它俩只能驮得一样重。黄驴说:“我挑一袋大米。”灰驴就说:“我挑两袋土豆。”一袋大米的质量正好等于两袋土豆的质量。
为了方便,在课堂上用红球代替大米,一个a克;用绿球代替土豆,一个b克;用橡皮代替花生,一块m克;用胶带代替黄豆,一个n克。
得出等式a=2b。
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货物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索“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猜想: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
(都加挑一块橡皮)
此时它俩所挑物品的质量相比第一轮发生了什么变化?
(都增加m克)
分别变成了多么克?
(黄驴变为a+m克,灰驴变为2b+m克。)
验证:俩驴所挑物品质量真的还一样重吗?在天平上摆摆看。
(天平平衡)
结论:都加挑一块橡皮,俩驴所挑物品质量仍然一样重。
......
观察这些等式,都是由等式a=2b变换得来的,你能对这5个等式变换进行分类吗?
(前三个都是在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后两个都是在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2条规律: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小组内的其它猜测,先用式子表示,然后合规律的说出所运用的规律,不合规律的在天平上摆摆看。
2、探索“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一个红球和一块橡皮,右边两个绿球和一块橡皮,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都拿走一块橡皮,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的由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a+m=2b+m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m)
......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两边送去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3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总结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提示课题: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等式的性质”。
3、探索“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2个红球,右边4个绿球,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的数量变为二分之一时,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地有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2a=4b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除以2)
......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的两边除以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4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为什么强调不为0?
(因为0不能作除数)
总结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者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巩固练习
1、第66页第5题
2、对等式6x=8变换
3、平衡天平上的变化。
4、方程的变换。
四、课堂反思
1、等式的性质回顾
2、本节课的感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故事导入,生动有趣,但讲故事又不仅仅只是导入新课的作用。学生围绕故事中的问题”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展开猜测交流,从而引出对等式变换的猜测,学生把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习也变得更加容易。在教学”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时“采用了”猜想——验证“这一获知模式。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一模式。在教学”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空间,让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动脑、动手,得出结论,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说理能力。
篇16: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至53页中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与简洁性,发展符号感。
3、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发展历史,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难点:
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1、魔盒神奇
师:大家喜欢玩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数学魔盒?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呢?你随便说一个数,输入进去,经过魔盒的加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数,想不想来试试
学生报数,师随机输入,经过魔盒加工后,果然变成了一个新的数。
2、发现秘密
师:我听到有的同学说发现秘密了,发现什么秘密了?
输出的数要比输入的数大10,是这样的吗?
3、猜测验证
猜猜看,你猜输出的会是几?
师:我们刚才输入的数都是什么数,小数行不行?
4、想方设法
师:为什么试不完?你说说
师: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这样试下去,永远也试不完,对吧?
师:那现在,你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个你认为比较简明的形式,把我们想试的数都包括进去,它既能代表,又能代表(),还能代表我们想试的任意一个数,那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表示呢?
想一想,写在练习本上
5、交流汇报
师:好,大家都有方法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老师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
汉字,数,字母
师:a代表任意的数,其实呀,在数学上就是用字母来代表变化着的数,用x也好,用a也行,都可以代表输入的数,如果我们用a表示输入的数,输出的数怎么表示呀?
6、思想渗透
师:为什么用a+10表示呢?它就表示输出的数,没错,所有输入的数都在不断地变化,(板书:变化)输出的数也在变化,那么什么没有变?
我们明明这些数都试不完,后来我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把它解决了?
7、板书课题
8、逆用规律
你看字母的作用大不大呀?如果我们用字母x表示输出的数,那么输入的数?(板书:x-10)
二、儿歌展开,学习新知
我们用字母或还有字母的式子就能表示数,你看,字母的作用是很大的,下面我们接着来研究
1、读编儿歌
《数青蛙》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还能接着往下读吗?
2、发现规律
师: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不整齐了,是不是在算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遇见问题了,谁发现有什么窍门?怎么来算?你来说说?
师:哦,青蛙只数乘2就是眼睛只数,青蛙只数乘4就是腿的条数,
哦,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了这首儿歌中还有数学规律。这样的儿歌你们可以说多少句?这首儿歌我唱了30多年也没唱完,你们能不能运用刚才学到的本领——用字母表示数,只用一句话就能把这首儿歌唱完?
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3、展示交流
同时呈现几种方式、讨论评价。
(1)ABCD
(2)aaa×2a×4
(3)yyy×2y×4
4、简写形式
师:其实a×2还可以写成更简单的形式。(多媒体显示:数学上规定:
数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现在如果让你来编这首儿歌,你会怎样编?
5、字母优势
师:你觉得用字母表示数好不好?谁来说说好在哪儿?
师:它形式很简洁,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板书:简洁概括)
三、介绍“韦达”,提升思维。
其实人类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并不像我们这样一堂课这么短暂,而是经历了一个长达几千年的漫长过程。在古代埃及的<<蓝特纸草书>>中,就出现过用x代表数,这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最古老的使用字母的记载。
系统的使用字母来表示数,这个功绩要首推法国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韦达,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来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了很多古代的数学问题。在西方他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
师:韦达是不是很伟大呀!我想,如果同学们也能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将来你们也会取得伟大成就的。
四、看书质疑,理解新知
看数学书52页的例1和53页的例2
1、例1
a+30表示爸爸的年龄,还表示爸爸比小红大30岁,那么大家想一想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还能是任意的一个数吗,在这里它取值可有一定的范围
2、例2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月球上的秘密,x表示人在地球上的举起物体的质量,那6x表示人在月球上举起物体的质量,人在地球上的举重成绩,目前最高的是伊朗运动员挺举263kg,可见x也有一定的取值范围。
五、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并且感受到了字母表示数的优点,还知道了字母与字母或字母与数字相乘时的简写形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吧
1、请看53页的做一做
2、“嫦娥1号”探月卫星平均每秒飞行v千米,5秒飞行()千米,t秒飞行()千米。
3、李明今年x岁,爸爸今年3 x+1岁。猜猜李明今年可能()岁。
① 5岁② 12岁③ 50岁
六、师生交流,感悟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认识了字母这个好朋友,该下课了,你想对字母说些什么?
师生交流后,师再次强调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简洁、概括。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简洁、概括
+10
输入的数输出的数青蛙(只)嘴(张)眼睛(只)腿(条)
变化关系不变变化A B C D
3 13 a a a×2 a×4
96 106 2a 4a
3000 3010 y y 2y 4y
9.8 19.8
…
a a+10
x-10 x
篇17: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 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所走 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 的距离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 两人的速度和 52×2.5 两地的距离 44 + 52 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两种方法解答。
(59页做一做第1题)
2、只列式不计算。(练习十三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习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习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
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其次,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小学五年级《积的近似值》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4.五年级数学教案
6.小学数学教案
10.北师大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