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离园教育随笔反思
“Susan2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小班离园教育随笔反思,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小班离园教育随笔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小班离园变奏曲教育随笔
小班离园变奏曲教育随笔
小班第一天的离园环节紧张而忙碌。尽管已经提前告知家长,孩子小,行动会慢一些,希望耐心配合,遵守规定在活动室门口的等侯线外排队等候不要拥挤;尽管班级教师明确分工,一人照顾孩子,一人接待家长,可离园时,还是出现了混乱局面。
孩子们的常规还没有建立,听到老师喊大名,没有反应;小班孩子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到别的孩子一走,自己也要跟着走,看到老师拦着,刚刚稳定的情绪又出现波动。有的家长格外着急,特别是听到孩子的哭声,硬要往里冲。结果,老师焦头烂额,许多家长最后陪着孩子一起流着泪离开幼儿园。而老师精心组织实施的一系列减少分离焦虑的活动和措施的效果也因为离园环节大打折扣。
老师在离园环节中一味地强调家长和孩子不着急,等一等,而忽视了家长和孩子的感受,没有顾及亲子双方希望尽快见面、不愿长时间等待的迫切心情。殊不知,家长对孩子上幼儿园的焦虑,甚至比孩子还强烈。这时,耐心等待对家长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晚间离园环节虽然时间比较短,但不仅是保教工作的一个环节,更是家园联系的一扇窗口,是家长直接观察和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如果此环节出现问题,不仅让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在家长心中大打折扣,更会让家长对教师失去信心。如何让每天的晚间离园环节重新井然有序,带着深深的思考,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变集体为分组
小班孩子刚来幼儿园,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照顾,往往一位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孩子,尤其是在孩子的情绪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离园环节。为此,我们积极发挥班级组的优势,把孩子分成三组分别由三位教师组织。这时,每位教师负责八九位孩子,人数的减少让孩子有更多与教师接触的机会,师幼互动的亲密、教师的悉心照顾给孩子带来了足够的安全感,更利于孩子稳定情绪,适应面对一大群家长到来后的新环境。人数的减少也有利于家长很快与宝宝相见。
二、变固定场地为多场地
在离园环节中,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避免出现小班孩子跑丢的现象,我们往往只打开活动室的一扇门,哪怕家长再多也都集中在这一个出口,因此导致家长的等待时间很长。其实,幼儿园里有很多孩子喜欢的地方,为什么离园偏偏要在活动室里边呢?户外活动场地里的滑梯、转椅是孩子们的最爱;小花园旁边的假山更深深吸引着孩子。于是,我们把晚间离园时的游戏提前告诉孩子们,让他们自己选择想玩的游戏,自然分成三组。三组孩子分别由一位教师带着,或者一起看看花,或者围坐在草地上做游戏,或者一起去池塘边看小鱼。不需要老师过多地组织,每个孩子都乐在其中,不再用期盼的眼神盯着远处的家长。我们则把孩子离园的地点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告知家长,避免了原来家长接孩子要先告诉接待教师、让教师去叫宝宝、宝宝再出来的繁琐环节。
三、变单一方式为情景游戏
在离园环节中,我们不仅注重交接的秩序、孩子和家长的情绪,还要把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做法渗透在离园环节中,让家长在接孩子的过程中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真正让离园环节成为教师工作的“明信片”。
小班孩子喜爱游戏,为此,我们安排和孩子一起玩简短的游戏,如快乐的小鸡、小孩小孩真爱玩、捡树叶、手指藏起来等,丰富多样的'游戏让孩子们乐在其中。看到孩子们快乐有序的游戏场景,家长也自然放心地在一旁静静等待,时不时还提示孩子们要跟上老师的要求,俨然是老师的好帮手。
我们还把单调的摆手再见,变成“送你抱抱”的有趣游戏,让宝宝们知道爱老师就要用力抱一抱。在亲亲抱抱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询问:“今天谁来接宝宝?”宝宝几乎都是很自然地应答:“妈妈接宝宝”。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实现了环节过渡,还提高了小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班的离园环节只经过了三个很细小的改变,但一下子变得井然有序。现在的离园环节,孩子们围坐在教师身边做游戏,时不时传出阵阵笑声。家长的催促变成了:“宝宝不着急,妈妈在一旁等着你。”从孩子、家长的变化中,我们也深深地感到,教师要敏于关注工作中的各个问题,寻找每个小问题背后的原因,只有用研究的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会让我们的工作不再是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而是充满创造的幸福事业。
篇2:离园前的诗韵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离园前的诗韵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离园时间到了,我心急火燎地帮速度慢的孩子穿衣服:“以后动作要快一点,爸爸妈妈都已经在园门口等我们了……”旁边的孩子开始坐不住了,有的跑过去拿抽屉里自己的东西,有的找机会跟好朋友打闹一番,教室里乱哄哄的。
“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拍手数数吧,看看今天穿衣服要用多长时间。”
“1,2,3……”孩子们兴奋起来,拍手数数的.声音越来越整齐,教室里的秩序也一下子稳了下来。
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就让孩子们一边集体诵读,一边整队出发。既可以避免幼儿边走边闹发生意外,又可以让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的诵读表现,说不定还能让拥挤的家长队伍也安静下来。对,就这样试试!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我和孩子们一首一首地诵读着经典诗文,整齐地走在从教室到园门口的路上。琅琅的诵读声,伴随着孩子们回家的步伐,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园门口嘈杂的家长安静了下来。
“这是哪个班的孩子?”
“孩子们已经会诵读这么多古诗文了?很不错啊!”
孩子们劲头十足地背诵着,整齐的队伍,琅琅的诵读声,成了幼儿园门口一道亮丽的风景。接孩子的家长也被这阵势给镇住了,不再往前拥挤,等着老师一个个摸摸孩子的头,让孩子轻轻走到家长跟前。
试验成功!
篇3:离园时的功课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离园时的功课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在女儿上学的幼儿园,听园长说过这样一句话,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感动:“如果你是一个当妈的,孩子回家以后看到自己的孩子反穿着鞋,错系扣子,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孩子要离园了,一定要在看他一眼。”园长的'话,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教育无小事,特别是在幼儿园,孩子们的衣食起居都是老师们的大事。
小事里面包含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离园时看什么?这里面有大学问。有经验的教师在孩子离园前,一时看服装,孩子穿戴整齐了没有?别让孩子在冷天冻着,在夏天晒着。把每一个幼儿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这本身就体现了意中人本理念。二是看孩子的精神面貌。一天下来,孩子心情如何?心里有什么变化?有经验的教师都能洞察出来,同家长聊一下,与孩子谈一下,消除孩子的不快,解开孩子心里的小疙瘩,深入到孩子小小的内心世界里去,这种深入的“功课”,有着更丰富的教育内涵和更深入的教育效果。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学习了一天,就要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了,怎们衔接呢?--“看”,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只是那么充满关爱的一“看”,提醒孩子系系扣子,穿好衣服,谁又能说着里面没有一种师生交流呢?正是通过这种无声的交流,孩子体味到了老师对自己“母爱般的深情”,从中懂得爱学会爱。这也是一种礼仪教育,孩子和教师之间的“明天见”不是习惯用语走过场,而是有了鲜活的实际内涵。
愿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在每一天结束时,都不要忘记这个小而重要的教育环节:“孩子,你要走了,让我再看你一眼。”
【小班离园教育随笔反思】相关文章:
3.教育随笔小班
5.小班新生入园随笔
8.小班游戏教育随笔
9.教育随笔小班穿鞋
10.小班教育随笔1500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