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谣》教学反思
“vivian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采莲谣》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采莲谣》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采莲谣》教学反思
《采莲谣》教学反思
《采莲谣》是一首描写水乡儿童生活小景的作品,歌曲通过对荷叶、荷花、蜻蜓、鸳鸯、红鲤鱼的生动描述。既体现了夏日荷乡的美丽与宁静,又活灵活现地展示了荷乡儿童生活活泼的性格,正因为这么富有生活化的歌曲,要让学生以平实朴素的语言、优美舒展的.旋律,把一股清新的乡村气息吹进了儿童的心灵深处。
这首歌曲是两声部教学,因为今年我是刚接手五年级,一开始学生们对两声部的歌曲不是很了解所以在上一首歌曲《美丽的星座》初次尝试了两声部的教学,学生们觉得很新奇也很喜欢,我先和同学们说好两点:一是坐姿和专注,二是模仿王老师的声音,五(6)班在这方面比较接近我的要求。有了前一首歌曲的铺垫,在学《采莲谣》时,同学们比较好上手,我先让同学们体会这首歌曲给同学们带来是怎么样的感受?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接着我直接教授两声部歌曲,先让低声部跟着我唱,在完全熟悉歌曲的旋律下跟着伴奏音乐演唱,高声部也要认真聆听,用同样的办法教授高声部,在两个声部完全会的情况下,我让同学们清唱甚至背唱。最后在我的指挥下进行两个声部的演唱。演唱下来,我觉得同学们还是对两声部的演唱非常的喜欢。在以后的教学中再慢慢的渗透。
篇2:《神州谣》教学反思
《神州瑶》是一篇短小却内涵丰富的童谣,气势恢宏,赞美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壮美、风景如画,表达中华儿女期盼祖国统一,为祖国繁荣昌盛共同奋斗的愿望。
在讲第一课时时,我注重把识字和感受中国的山川美作为学习的重点。在识字教学部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在准确掌握生字的基础上给生字找朋友,组词或造句。在对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每次提问,我的关注点在回答问题的孩子身上,其余的孩子就容易被忽略,长此以往,当听的孩子发现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就会渐渐失去兴趣,导致不同的问题出现,容易开小差,游离到了课堂之外。而发言的孩子的回答或许精彩,但坐着的孩子,他们会质疑、会认同,他们也会有精彩之处。我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就一股脑儿地按着设定环节走下去,把与自己设计无关的都排除了。今后的`课堂,我要不断积累教学方法,多一些教育机智,把关注重心移动,关注到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发挥其主体作用。
一节课结束,我感觉本节课的目标是基本达成了,但是在上课过程中却暴露了很多的不足。比如:语言不够亲切,缺少童趣,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在课堂纪律上,我需要更加灵活的应对学生所出现的不同问题,不能一味的忽视,更不能批评和言语伤害。对于文本的解读更不能有丝毫马虎。我想,未来我应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寻求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加完美。
篇3:《神州谣》教学反思
1、讲到“州”时,我问学生:“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之前的哪个字?”学生如我预测的,回答了“川”,接着我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区别,学生答到“多了三个点”。我给孩子说了川是河流的意思,让学生推测州的意思。学生猜不出来,我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州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的字形,学生就猜河上的“点”是什么,学生猜“小船,小鱼,”我说不会动的,学生猜“亭子,房子,山”就是猜不到小岛上。我在反思,是我引导的方式有问题,还是本应该直接给孩子说出来“州”原义是河流上的小岛呢?
2、经过上次重建课讲《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反思,这节课上我进行了改变,学生没有提出那么多需要讲授的字了,十几个字只提了三个字“繁、隔、耸”,别的同学说的方法最多的是组词、读拼音、加一加、换偏旁等,说方法时其他学生的。兴趣也不高。我在想,“新基础”二年级识字总体任务是这样阐述的:在类结构学习中扩大识字量,在学习实践中用活汉字,在了解汉字文华中欣赏汉字。本节课“州”的讲解我认为是在了解汉字文化。但怎么用活汉字?是不是要从汉字本身的含义说起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会认字,但不会组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是不是应该先给孩子一个字组多个词,然后要求学生在读词中记住这个字呢?
3、本节课我让学生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字。之前只是布置完任务后就等着孩子提问,今天我花费时间下去兜,发现学生划的最多的是“繁荣”,其次是“神州”。所以“兜”完后,我没让学生举手质疑,而是直接讲了这两个词。其他的像“海峡”,“大陆”,极个别学生划出来了,我没有再深讲。可是在读词语理解意思时,还是有学生提出来了。这该怎么处理呢?这两个环节可以合并一起吗?
接着,我再读186页到190页二年级识字教学任务,读到第190页“学习生字不知停留在学生对字形的口头分析上,要减少口头分析时间,增加学生为记忆字形而动笔书写的机会”。这针对的是一类字还是二类字呢?
篇4:小树谣教学反思
《小树谣》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课文共有三节,第一节写小树在春天绿了嫩芽和树梢;第二节写小树在春天红了花蕊和花苞;第三节写小树对小鸟说的话。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树在春风里长大,希望自己长成大树后让小鸟在枝叶间筑巢。根据儿童诗歌的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读书,主动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以下环节:
1、自主识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本课生字较多,因此我在前一天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在出示生字后,让学生先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在词语中读等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来识字,提高识字的效率。
2、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学习课文之初,我先出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对春天有一个整体印象;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读诗,并看情境图说话,体会诗歌语言的不同;在学习第三小节时,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它”、“我”、“你”这些代词的意思,之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拓宽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说一说,小树对小鸟说了些什么?引导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积累。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拓展延伸,与《同步读本》关联。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联系《同步读本》,读第13课《树真好》,在文章中感受树的好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当然,由于学生的积累少,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估计不足,对于拓展的内容学习效果不太好,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进行调整。
篇5:小树谣教学反思
《小树谣》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课文共有三节,第一节写小树在春风里摇绿了嫩芽和树梢;第二节写小树在春风里摇红了花蕊和花苞;第三节写小树对小鸟说的话。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树在春风里长大,希望自己长成大树后让小鸟在枝叶间筑巢。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树在春风里长大,希望自己长成大树后让小鸟在枝叶间筑巢。课文通过结构的反复,叠词叠句的运用,让孩子们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想从抓好字词,读好课文,背诵课文,拓展练习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目标。整个教学中以读促悟,重在体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文来理解课文。
第一环节——导入。采取的是复习导入,通过听写和运用字词,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和运用情况,巩固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这一设计是符合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低年级字词教学是重点的原则。同时也做到了教学的扎实性和适用性。
第二环节——品读课文。共分为四部分。首先请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获取了哪些信息。这样的设计意在带着学生回忆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为品读课文打下基础。接下来就是分小节来理解课文内容,第一节主要是让学生进入状态,让学生扮演小树,举起双臂摇啊摇,营造小树在春风中摇摆的氛围,理解“摇”的含义,同时复习了“摇”和“谣”的区别。再通过反复地读课文,孩子们体会到了小树在春风中变绿的喜悦心情,从而对课文学习有了兴趣。第二节的`教学中通过对比前两节诗歌,发现句式结构相同,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让学生划出第二节描写小树变化的句子,培养学生圈画重点词句的习惯。第三节内容较多,通过学生的读,引出小树召唤小鸟是为了让它筑温暖的巢。学生用语言和动作解释了“召唤”的含义,又通过学过的代词知识,顺利找出了文中两个“它”分别指代小树和小鸟。
第三环节——口语表达。听了小树的话,小鸟会说些什么呢?同桌之间确定角色,编排对话,全班进行汇报表演。通过课件和教师语言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学生入情入境,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充分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在表演的时候,漂亮头饰的出现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表演兴致,让课堂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了对小树的感谢之情。
第四环节——背诵课文。语文课堂就应该扎扎实实,该掌握的、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完成。课后要求背诵课文,因此我通过填空、配乐背诵这两种方式进行了课文背诵的训练。熟读成诵之后,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有学习任务,是对课堂学习的一个延伸。
第六环节——总结。把课堂教学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知道爱护小树。
在刚才的环节设计中我渗透了一些自己认为在设计上比较说得过去的优点,那下面我总体说说这堂课的优缺点。
优点:
1、重视了语文教学的扎实性。在字词的复习、课文的朗读、背诵、形近字的区别、词义的理解上都做到扎扎实实。
2、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表演、想象、说话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就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而生本对话才是阅读教学的中心。
3、课堂环节节凑,教学内容连贯,其中贯穿了学生的一些小活动、小想象,让课堂比较活跃,学生学习有兴趣。
4、教师的评价语比较有个性,基本脱离假大空。
缺点:
1、教学设计有些中规中矩,整个课堂虽无大碍,但比较缺乏创新精神。本来想有所创意,但因为是“六个一”教学展示,怕有失误,所以走了老路子。现在看来,我还是缺乏勇气,争取下次上出新的语文韵味。
2、课堂的“活用”体现不明显。低年级字词是重点,会写的目标达到了,但是在会用方面做得不到位。比如本节课中区分了“谣”“摇”,学生只是口头解释了,并没有真正去运用。如果在这里加上一个选字填空练习,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能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3、教学经验不足。作为一个在教学生涯中走过3个春秋的年轻教师,在教学心理、教学理念、教学应变上还是缺乏经验的。正是这些不足,让我更加为这次课担心,当看到30多个人坐在后面听课的时候,紧张的情绪愈加强烈,导致在第一节的讲授中都忘记了板书,幸好后来及时补救。
4、教学中杜绝做一个旁观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像一个旁观者,没有做到和学生打成一片,没有营造好师生间的氛围,往往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以后我会争取让自己成为“学生”,用情绪、动作、语言打动学生。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公开课的反思,希望大家都提宝贵意见,您的意见会让我在教学中有所提高,让我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篇6:《桔梗谣》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感觉教学方法比较有针对性,一开始用律动游戏,让学生通过身体体验二拍子和三拍子的韵律,学生通过身体的摆动得到的体验比老师讲解来的更直接更深刻。在分析歌曲有几个乐句组成时,我提示学生“可以结合歌词去聆听,感觉到哪儿,歌曲有了明显的停顿和呼吸”,在教师的提示下,大多数孩子都能感受出歌曲是一四小节为一个乐句的,这不仅能使学生高效率的聆听歌曲,还能为以后学习分析歌曲结构打下基础。当学生找出有几个乐句后,我有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让学生了解到歌曲的发展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当找出规律后,你会对歌曲有个更加宏观的认识,而且会发现歌曲,歌曲变得简单易学,当学生发现歌曲是围绕一二乐句展开始,我就顺势让学生跟琴学唱一二乐句,自学后面的乐句,整个环节环环相扣。
不足之处:对比乐句之间的异同时,讲解知识过多,学生聆听较少。
由于时间关系,在课的后半程有些环节“蜻蜓点水”似的,草草一过,意义不大
篇7:《桔梗谣》教学反思
一、教师教学方面
我这节课在导人方面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朝鲜族语言演唱了《桔梗谣》并表演了朝鲜族舞蹈的基本步伐,让学生仔细的观察舞步的规律,引出三拍子的特点,并教授学生三拍子的指挥手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三拍子的韵律特点。由于我课堂上的语言表达非常切合孩子们的话语,让学生感觉老师很有亲和力,在教授过程中走到学生当中,缩短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这也是新教师所占有的优势,学生觉得很新鲜,注意力也相对要集中些。当然,在听取了教研员的反馈后更是感觉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与不足。学生随音乐律动进入教室时的音乐选择、学生动作方面都有所欠缺,应选择时间很充分的音乐伴奏,否则学生没等做完动作就已经停止了音乐,使课堂缺乏完整性。教师进行发声练习时的过度语言要巧妙的连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不要求很死板的进行一项一项的教学环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也应该选择很柔和的音乐作为一种动令音乐,绝对不能影响课堂的气氛。在指导学生演唱时,如果能有效地运用三拍子的强弱关系进行处理,会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歌曲意境。
二、学生参与性
导课时穿插了一句韩国话“加油”,让学生觉得很新鲜,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们稍有不集中时,用语言和动作马上就能使学生精神起来。老师按节奏朗读歌词的时候,需要同学们给老师指挥,这就使学生们起了劲。在歌曲编创动作时,大胆的进行的编创,使学生在老师的关注和鼓励下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并以此激发全班学生的创作欲望,使音乐课堂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天堂。所以,在这节课上同学们都参与到了课堂中,配合很默契,课堂气氛非常的好。
三、思想教育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灌输任何思想,而是在歌曲的意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畅游在夜空中的快感,鼓励学生们要好好的学习,长大了去圆自己的旅游梦。这节课我为学生们创设了一种意境,让学生们在优美、宁静的旋律中去体验和 表现歌曲的诗情画意,让学生走进朝鲜,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特的创造行为。
不足之处在于提出问题的都是教师,还没有达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度,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还不够充分。在学生自我评价这一方面也体现得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实践提高。
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篇8:《桔梗谣》教学反思
《桔梗谣》是三年级音乐上册,第八课《丰收歌舞》中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是一首朝鲜族民歌,这首歌展现的是朝鲜族劳动人民山上挖桔梗的欢快场景。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用教师身着朝鲜服饰的超片和鹤舞的律动导入,让学生充分感受朝鲜族的舞蹈鹤舞的优雅美丽,用图片引导学生对朝鲜族文化有所了解。采用小组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在歌曲中律动,让学生在多次感受歌曲三拍子的韵律,并进而让学生再按节奏朗读歌词,从而解决歌曲中的难点。让学生找开火车的声音的感觉模唱乐曲,既有练声的效果又让学生有意识的再次熟悉歌曲。用相似的乐句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全曲。通过欣赏《桔梗谣》的舞蹈视频,让学生找准歌曲所表达出的喜悦和欢快的情绪。课堂的拓展方面,教会学生简单朝鲜族语言道拉基(桔梗),让学生能够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歌曲,从而生动形象的表演出朝鲜族人民勤劳活泼的形象。
同时,自我反思,这节课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像上课讲话要精练,不要有不相干的口语出现。而且要加强对课堂时间的准确把握。
总之,经过这次讲课让我成长了不少,作为年轻教师,我觉得自己还得多下功夫,多听、多看、多想,争取让我以后的课上的更加精彩!
篇9:《桔梗谣》教学反思
《桔梗谣》这节课表演朝鲜族舞蹈的基本步伐是个重点,让学生仔细的观察舞步的规律,引出三拍子的特点,并教授学生三拍子的指挥手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三拍子的韵律特点。由于我课堂上的语言表达非常切合孩子们的话语,让学生感觉老师很有亲和力,在教授过程中走到学生当中,缩短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这也是新教师所占有的优势,学生觉得很新鲜,注意力也相对要集中些。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与不足。学生随音乐律动进入教室时的音乐选择、学生动作方面都有所欠缺,应选择时间很充分的音乐伴奏,否则学生没等做完动作就已经停止了音乐,使课堂缺乏完整性。教师进行发声练习时的过度语言要巧妙的连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不要求很死板的进行一项一项的教学环节。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也应该选择很柔和的音乐作为一种动令音乐,绝对不能影响课堂的气氛。在指导学生演唱时,如果能有效地运用三拍子的强弱关系。
篇10:《桔梗谣》教学反思
《桔梗谣》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朝鲜民歌,歌曲优美轻柔,具有浓浓的民族特色,所以在参加这次片优质课评比,挑选教材的时候我一眼就相中了它,一是觉得歌曲好听,二是可以挖掘的东西比较多。
但在第一次试教后就发现了严重的问题,歌曲很难唱,很多地方的节奏学生都把握不准。这着实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自己哼唱一下发现旋律朗朗上口的,可不想居然会有这么多问题,必须得把这些难点拎出来想办法解决。
一、白白的桔梗呦长慢山野
白白的这里是整首歌曲最难唱的地方,由于前面都是四分音符一个字的,而这第一个白字是二分音符,后一个白字和的字连在一起是一个四分音符的时值,学生总是唱成白白的,所以这个一定要多听多示范,我先让学生听我唱,在跟着我打节奏,然后在心里跟着我默唱,再是轻轻地跟着我唱,这样唱下来单句倒是没有问题,但是放在整首歌曲里的时候,又很容易唱错了,还得需要老师手势或者打节奏帮助提醒她们。
二、只要挖出一两颗,就可以满满地装上一大筐
这里有2个难唱点,一是只要挖出,这要是一个二分音符,学生容易唱成四分音符然后把这个挖出提前唱了,后面就发现唱不好找不准节奏了,同样地,也是需要老师一步步地帮助和引导学生怎样去唱好它,借助手势是非常好的办法,在唱到要的时候手轻轻地托一下,学生就能够懂得了。二是满满地装上,后一个满地和装上都是八分音符一个字眼,前面都是四分二分的,学生唱到这里的时候有点跟不上,也是需要循序渐进地来学习,然后加上手势动作,轻轻地做一下抓的动作,提示学生这2个字唱的要紧凑一点。
这2点是歌曲最难唱的地方,其实这首歌曲每一句都很难唱,最后一句“我们的”处节奏也是难点,第一句的“桔梗哟,桔梗哟,桔梗哟,桔梗”音准比较难。不仅节奏音准唱不好,歌曲的感觉也很难唱好,朝鲜族那种柔美含蓄的风格学生表现起来也有点困难。
篇11:《桔梗谣》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在导人方面让学生聆听了朝鲜族语言演唱了《桔梗谣》并欣赏了朝鲜族舞蹈的基本步伐,让学生仔细的观察舞步的规律,引出三拍子的特点,并教授学生三拍子的指挥手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三拍子的韵律特点。当然,在学生随音乐律动时应选择时间很充分的音乐伴奏,否则学生没等做完动作就已经停止了音乐,使课堂缺乏完整性。教师进行发声练习时的过度语言要巧妙的连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不要求很死板的进行一项一项的教学环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也应该选择很柔和的音乐作为一种动令音乐,绝对不能影响课堂的气氛。在指导学生演唱时,如果能有效地运用三拍子的强弱关系进行处理,会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歌曲意境。
在学生们稍有不集中时,用语言和动作马上就能使学生精神起来。老师按节奏朗读歌词的时候,需要同学们给老师指挥,这就使学生们起了劲。在歌曲编创动作时,大胆的进行的编创,使学生在老师的关注和鼓励下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并以此激发全班学生的创作欲望,使音乐课堂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天堂。所以,在这节课上同学们都参与到了课堂中,配合很默契,课堂气氛非常的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灌输任何思想,而是在歌曲的意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畅游在夜空中的快感,鼓励学生们要好好的学习,长大了去圆自己的旅游梦。这节课我为学生们创设了一种意境,让学生们在优美、宁静的旋律中去体验和表现歌曲的诗情画意,让学生走进朝鲜,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特的创造行为。
不足之处还在于提出问题的都是我一个人,还没有达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度,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还不够充分。在学生自我评价这一方面也体现得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实践提高。
篇12:《桔梗谣》教学反思
又迎来了两年一度的百花奖赛课,我特别珍惜这次锻炼的机会,从中还学到了许多知识。
这一次我选择的是三年级上学期第九单元中朝鲜民歌《桔梗谣》,主要是想能有感情地、准确的演唱歌曲《桔梗谣》,用声音动作体会朝鲜族民歌的音乐特色和风格。在视听《长鼓舞》当中,初步感受朝鲜族歌曲、舞蹈及打击乐器的特点,并能用歌唱、舞蹈、民族乐器长鼓等多种形式表演《桔梗谣》。在教学中,我基本达到了最初指定的教学目标。学生也非常的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教授歌曲时,学生参与度比较高,能够发现学唱中出现的难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体会解决难点。学生始终在音乐的渗透下,完成学习的每一步。
在学习歌曲时我还运用教具、多媒体等多项途径进行辅助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三拍子的`韵律特点,感受到了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由于我课堂上的语言表达非常切合孩子们的话语,让学生感觉老师很有亲和力,在教授过程中走到学生当中,缩短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这也是新教师所占有的优势,学生觉得很新鲜,注意力也相对要集中些。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与不足。
不足之处: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课堂内容比较单一,环节设计的比较简单;学生演唱时缺少朝鲜族歌曲的韵味等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应不断学习,探索,争取更大的进步。
篇13:《神州谣》教学反思
昨天上午讲了《神州谣》,反思如下:
1、讲到“州”时,我问学生:“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之前的哪个字?”学生如我预测的,回答了“川”,接着我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区别,学生答到“多了三个点”。我给孩子说了川是河流的意思,让学生推测州的意思。学生猜不出来,我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州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的字形,学生就猜河上的“点”是什么,学生猜“小船,小鱼,”我说不会动的,学生猜“亭子,房子,山”就是猜不到小岛上。我在反思,是我引导的方式有问题,还是本应该直接给孩子说出来“州”原义是河流上的小岛呢?
2、经过上次重建课讲《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反思,这节课上我进行了改变,学生没有提出那么多需要讲授的字了,十几个字只提了三个字“繁、隔、耸”,别的同学说的`方法最多的是组词、读拼音、加一加、换偏旁等,说方法时其他学生的兴趣也不高。我在想,“新基础”二年级识字总体任务是这样阐述的:在类结构学习中扩大识字量,在学习实践中用活汉字,在了解汉字文华中欣赏汉字。本节课“州”的讲解我认为是在了解汉字文化。但怎么用活汉字?是不是要从汉字本身的含义说起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会认字,但不会组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是不是应该先给孩子一个字组多个词,然后要求学生在读词中记住这个字呢?
3、本节课我让学生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字。之前只是布置完任务后就等着孩子提问,今天我花费时间下去兜,发现学生划的最多的是“繁荣”,其次是“神州”。所以“兜”完后,我没让学生举手质疑,而是直接讲了这两个词。其他的像“海峡”,“大陆”,极个别学生划出来了,我没有再深讲。可是在读词语理解意思时,还是有学生提出来了。这该怎么处理呢?这两个环节可以合并一起吗?
接着,我再读186页到190页二年级识字教学任务,读到第190页“学习生字不知停留在学生对字形的口头分析上,要减少口头分析时间,增加学生为记忆字形而动笔书写的机会”。这针对的是一类字还是二类字呢?
篇14:《神州谣》教学反思
《神州谣》是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神州谣》是篇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学生理解记忆。全文共有4个小节,第1小节总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山川美丽如画的国家;第2小节写出了我国的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壮观;第3小节写了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第4小节写出了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创祖国的辉煌。教学重点是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15个,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和各民族的团结一心。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教学生字时,我运用拆分部件的`方法让学生记。如教学“泉”字,上下结构,白水为泉。学生掌握了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时,在这个字中要把“白”字写得扁一点,在田字格中,上下部件正好分居横中线的上下。学生在书写时,教师提点后都能做到书写规范,正确。
2、文中的儿歌部分与课文的插图结合,适当地补充一些图片:比如,桂林山水图,长城图,九寨沟图,草原图……学生边欣赏,老师边进行简单解说。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祖国真美呀!
3、依托文本朗读识字,提升识字效率。通过朗读发现生字、记住字形,通过听读体会生字的意思,通过朗读体验情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字的音、形、意在学生的头脑中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深刻。
二、成功之处这节课我感觉我的成功之处是:
1、抓住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突出识字教学,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加深印象,巩固生字。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课堂效果非常好。
2、我以文本为载体,依托文本进行识字教学,教学中采用了多样化的识字形式让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在多样性、趣味性的语境中,引导孩子们在快乐中识字,同时感受汉字的魅力
三、不足之处我也感觉有些欠缺:
1、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需要加强,可以发贴画等奖励,把奖励落到实处。
2、诵读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齐读和个别读,而轻视了师生读、男女生对读、组内互读等形式
3、课前没有布置搜集关于祖国山川以及民族团结方面的资料。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有助于活跃气氛,在字词教学上要使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充分预习,课前搜集资料,为课上的资料介绍节省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预习的好习惯。采用多种形式诵读,在读中品味文字所传达出的情感。
今后在设计课时可以添加一些拓展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采莲谣》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采莲曲白居易
2.采莲曲翻译
3.采莲曲 白居易
4.《姓氏谣》教案
5.长城谣教案
6.拉萨谣 说课稿
7.温庭筠《夜宴谣》
10.长城谣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