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2023-12-29 09:02: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脾氣壞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1: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与认真学习,本人对于高中英语新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材使用及目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一、高中英语新课程有效教学的体会

首先,在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学生和当前语言教学的知识深度、开拓他们知识的内容广度、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发展。要明确的认识到英语教学是一个发展的领域,所以英语教师要经常研究教学实践,精通专业人文知识,同时还要了解英语教学的前沿问题,紧跟科学和时代的发展。通过创新和其它各种方式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追求、探索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自觉养成终身教研的习惯。 其次,英语教师要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自己教学行为原理,促进自我终身发展。还要经常与同事交流、参加集体备课和研讨,通过不断的研究来强化自己终身学者型的气质、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另外,为更新自我知识,还要积极地与其他学科老师进行有效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积极寻求同事的帮助,以教师和学习者的身份继续发展自己。同时,参与其他教师的教学、欢迎同事从他们的视觉来帮助自己做自我评价、向其他富有教学教研经验的老师学习。从而强化内部合作和团队精神,实现跨学科、跨层次教学。 再次,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和定位。长期以来,我们高中英语教学都是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目的是为了高考能够出成绩。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重要的人文与社会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我们首先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过去我们教师把自己作为中心,要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和发展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1:教师对《新课标》认识不够

虽然新课改实施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但是依然有相当数量的老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许多老师还是新课程老办法,与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许多教师手里没有《新课标》和《新课标解读》,不明确高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从而导致新课程教学的不到位,甚至偏离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建议: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学校应该提供有关《课标》的研读材料,教师们应以《课标》的学习和研究为重点,了解课程的性质,掌握课程的理念、设计思路,研究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明确实施途径,研究和掌握新课程的教材教法及教学评价方法,把握《课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只有通过学习研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新《课标》中新的教育理念的真谛,并自觉有效地运用其来指导、规范和衡量高中教学每一模块每一单元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主动性,避免盲目性。

问题2:教学内容多与课时不够的矛盾突出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遇到的最直接的问题是英语教材模块教学内容容量大,教学任务重,而课时又少,从而造成课堂教学缺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仍然采用传统讲授法,学生仍然以听讲为主,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建议:

针对目前模块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教师应在重点掌握教材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特点的前提下,研究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任何试验都是在大胆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标准”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调整及取舍,更科学、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适合自己教学条件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敢于打破教材顺序,整合教学内容,在规定的课时数内完成模块的教学,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备课过程应透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的内容,把握其重点、难点和关键,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问题3:初高中教学缺乏衔接,导致教学困难

原因有三方面:1.学生在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学习上,尤其在听力和语法上很难适应高中的学习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突变。这些变化使得刚步入高中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教学。2. 任高一年教学的教师多数是高三年下来的教师,他们往往下手重一些,对学生的要求偏高,有的过早地使用高考题,造成大部分学生感到授课内容难。3.中考后经过两个月的假期,学生的部分语言知识已经遗忘,加上高一年新的语言知识,造成学习困难。

建议:高一教师应首先解决学生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要在对自己学生进行摸底后,根据本校、本班的情况,确定衔接内容、时间长度和方法。有机建立起初中知识体系与高中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 这样有助于新课程教学的实施。 问题4:教辅质量差或与教材不配套,影响了教学效度

在教学中课本和教辅是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供了基本材料。在本次教学调研中,教师们普遍反映他们使用的教辅有的虽然出自同一个出版社,封面设计新颖,然而内容却是陈旧的或练习高于教学目标要求,甚至是取自高考模拟题,造成学生解题困难和时间精力的浪费;有的则存在印刷质量问题或由于匆忙上市而未对错误进行订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度。原因是学校和教师在选择教辅时,没有获得多种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由英语教育教学专家组成编写队伍的版本进行比较和选择;或在选择教辅时没有以教科书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及各章节之间知识的联系为依据慎重进行挑选,结果造成教与学的困难。

建议:针对目前所使用教辅的不足和缺点,在使用教辅时,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对哪些内容必须让学生牢固掌握,哪些内容只须让学生了解,哪些习题应让学生练习,哪些习题可以选做或不做,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以免造成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诚然,在任何改革中经验与问题都是共生的。改革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能否适应新要求。因为对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角色定势,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教育行为,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就像把一个习惯用右手的人变成一个左撇子那么艰难。尽管改变会使我们困惑和痛苦,但更多的是欣喜,因为改变给我们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只要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本着务实求真的态度,认真实践和研究,就能使新课程的实施起到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作用。

篇2:对新课程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反思

对新课程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反思

任务型教学能够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发展学生英语思维的特点.本文对新课程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作探析,旨在阐述该种方法在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及值得探讨之处.

作 者:刘海民  作者单位:江苏省拼茶高级中学,江苏,如东,226406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英语   任务型教学   反思  

篇3:浅谈高中英语新课程写作教学

广州市白云中学 何文娟

内容提要 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写作在高考中的得分是学生成绩拉开距离的重要项目。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应重视英语写作,认真研究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在指导学生英语写作上下功夫,有计划、有目的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分析目前学生对高中英语写作面临的问题,并对此介绍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写作教学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写作 写作问题 教学策略

在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写作技能占有重要作用,并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用传统的纸笔还是用最先进的电子邮件传递信息,写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写作是反映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的一种综合能力。目前,写作在高考中仍然占有相当比重,写作得分是学生成绩拉开距离的重要项目。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应重视英语写作,认真研究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写作上下功夫,在平时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结合人教版新教材模块5-7的教学实践和体会,主要就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运用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些探索,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一、新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新要求

写作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重要语言技能之一,《英语课程标准》对九级语言技能目标――写作能力的描述如下:1. 能用英文书写摘要、报告、通知和公务信涵等;2. 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或情感;3. 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评述他人的观点,文体恰当,用词准确;4. 能在写作中恰当地处理引用的资料及他人的原话;5. 能填写各种表格,写个人简历和申请书,用语基本正确、得当;6. 能做简单的笔头翻译;7. 能在以上写作过程中做到文字通顺,格式正确。

同时详细列出写作技能与试题设计的要求和写作评价标准。其中测试方式:1. 短文写作(日记、小故事等);2. 实用性写作(卡片、信件、说明、留言、填写表格等);3. 图文信息转换(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4. 接续完成文段;5. 写电子邮件等。而对学生的作文主要从内容要点、语言使用效果、结构和连贯性、格式和语域以及与目标读者的交流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只有理解了课程标准的写作要求,并运用到平时的写作训练教学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二、学生面临的写作问题

对于高中生,用英文写作是一项很难掌握的语言技能。影响学生英语写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心理因素方面

不少学生认为英语写作难。一方面,提高写作费时多,见效慢;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中时常因缺少词汇和基本写作技能而感到困惑。相当部分学生出现畏难情绪,产生信心不足的心态,常把它看成是死板的任务。他们不积极主动地去配合老师搞好写作训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这种消极态度严重影响了练习写作的动力。

(二)写作基础方面

写作基础主要指遣词造句的基本功。在这方面,学生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词汇贫乏。为数不少的学生在需要用语言表达时,就感到力不从心,写出来的句子常常令人费解。此外,其它的语言错误、语法错误、词汇拼写及标点符号方面的错误也比比皆是。这种语言表达手段的贫瘠和错误反映学生所掌握的常用词汇量太少,灵活运用英语句式的能力还较差。

(三)写作内容方面

从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看出,大部分学生所写的作文内容贫乏,思路不开阔。这反映出他们思想不活跃,缺乏观察和思考。由于思路阻塞,又懒于思索,写作时所用的词语自然是最简单、最保险的词,因此所写内容单调,平淡。有的作文空话连篇,反来复去用那么几句话,显得词穷语尽,没有实际内容,苍白无力。

(四)写作技巧方面

许多学生在写作技巧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学习。表现在写作动笔前不审题,不构思,想一句写一句,东拼西凑,语无伦次,根本没有使作文主题与段落和句子连贯为一体的整体概念。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时,过分注意每一句话的语法和单词拼写,而忽视了前后句子的衔接,于是所写语篇断断续续,文章主题模糊不清。此外,修改环节常常受到忽视,以至学生不懂得如何修改文章。

三、写作教学的策略

分析了解学生的主要写作问题后,教师要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作重要性的教育,并通过立足新教材和活用新教材,重视挖掘、拓宽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渠道,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写作练习。

(一)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倾向,是积极学习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励其学习外语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习惯。

1.学生一进入高中,笔者通过讨论和举例,让他们清楚知道英文写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使用Internet,与国外亲戚用英文聊天;写英文邮件;写英文求职信……

2.笔者还详细介绍了《英语写作课程》(Functional Writing)一书,让他们知道短文写作的体裁形式多种多样,有生活实际运用较多的应用文;并告诉他们这些是较容易掌握的,以化解他们的畏难情绪。

3.在第一节写作课中,笔者尝试让学生在电脑室上课,内容是学习用电子邮件给不同组的同学写邀请信;并在课后张贴学生的优秀范文,让他们体会到学以致用,在称赞与肯定中培养学习英语写作的兴趣。

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后,就会积极配合上课,写作的训练就可事半功倍了。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成为了新课程的核心。这一思想应当被融合到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

1.要积累短语词汇。犹如土木砖石是建筑的材料一样,词汇是说话写作的必需材料。笔者要求学生收集新教材每一个模块的重要短语和句型,每天抄写和背诵,长期积累来提高词汇量。

2.要背诵每个阅读课文中的主旨段落和较多短语句型的段落。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记忆重要短语句型,积累话题写作的内容和培养语感。

3.要收集英语写作各种题型的格式和篇章结构,收集常用的开头和结尾的优美句型,并背诵佳句,甚至佳作。

4.要有自主学习的系列写作练习。在专项训练的课堂里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大量的课外练习,学生应该把课堂里学到的技巧在课外加以运用实践。

5.要注意写作时间,集中精力,一气呵成。另外,时刻提醒学生“Don’t write what you think, just write what you can.”

(三)认真组织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技能的教学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明确指出写作基本技能有:整理思路,组织素材,规划文章结构,列出提纲,起草文章,组织语言,遣词造句,修改文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字母大小写。在教学中,笔者认真研究新教材,根据写作材料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与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密切结合在一起。以下是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主要教学流程:

构思阶段 写时阶段 评价阶段

*讨论主题,激活灵感;

*审图审题,明确要点;

*搜集素材,准备语言;

*阅读范文,注意结构。 *连句成文;

*选用连词;

*写提纲;

*仿写。

*自我修改;

*小组评价与修改;

*班级投映评价与修改;

*制作班级写作板报。

1.构思阶段――讨论为主,注意紧密结合

笔者认为,应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本身,巧妙设计一些练习活动,并结合多媒体,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生生的运用语言的机会,充分讨论写作主题,从而激活写作灵感;认真审题明确要点后,讨论可用的语言素材,形成写作思路,以做好写初稿的准备。

例如:

模块 7 Unit One Living Well 的单元话题是围绕“残疾”、“残疾人的生活”展开的,介绍残疾人积极进取的生活。笔者在教学写作中设计了下面的写作任务:

假如你的朋友小华在一次旅游中遭遇了车祸,并因此成了残疾人。现你写一封信给小华鼓励他顽强生活,并给出一些建议。

学生刚学习了“阅读部分”残疾人Marty Fielding的故事,对 Marty Fielding如何过好的生活是非常熟悉的。笔者设计的写前活动如下:

(1) 结合所学内容,讨论写作要点:

* 不要失去信心,有残疾并不意味着生活不美满。

* 不要闲坐着为自己忧伤。

* 实际上,有很多事情你可以干得好。

* 你可以跟朋友去玩,养些宠物,网上学习……

* 你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乐趣。

(2) 讨论正文的主要结构: 第一段要开门见山讲写信的目的;

第二段要详细描述写作要点;

第三段要提出要求或呼吁等。

( 3 ) 讨论语言表达,从文中搜集素材

* I’m very sorry to hear that you had a serious accident last month.

* I heard you are very sad, and I’m worried about you.

* I’m writing to tell you… / in order to / so that you can …

* Don’t …

* Lose heart, sit around feeling sorry for yourself , give up

* There are many things you can do really well.

* Play with friends , raise pets, spend time with pets, study on the Internet …

* You can get a lot of enjoyment out of them.

* Look forward to your good news.

* I’ll help you whenever you need help.

又例如:

模块5 Unit Two The United Kingdom学习写作 My Hometown-----Baiyun District时,笔者设计了下面的幻灯片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效果不错。如:写前讨论家乡主题(地理位置、家乡特色、生活方式和人文历史),观察名胜图片激活灵感,分析写作要点并组织语言准备,学习写提纲和谋篇。(名胜古迹图片略)

幻灯片 1&2

幻灯片 3&4

幻灯片 5&6

经过一系列的充分讨论和使用多媒体投映,学生明确了具体内容要点、具体事项;通过“一意多译”的方法,学生归纳了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然后学生选择可供使用的句型和用语,按照文体和篇章要求,可以写出完整的语篇来。学生也必定能巩固语言知识和提高写作技能。

2.写时阶段――仿写为主,注意文章整体性

模仿优秀的英文范例,在学习英语写作的初级阶段,对于迅速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帮助极大。首先,阅读范文可以使学生争强感性认识,熟悉作文所必需的开端、衔接、结尾等基本技巧;再则,学生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能参照一些同类体裁的范文,这对于谋篇、行文,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笔者以模块6 Unit Four Global Warming教学写议论文为例,简单介绍教学过程:

(1) 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段:开头点明话题。

第二段:用分类式的方法分析不同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第三段:归纳总结或发表评论。

(2) 归纳常用句型并造句:

*Opinions are divided on the question.

*People argue that… / They agree that …

*… hold the view/opinion that….

* … disagree / hold a different opinion that …

* first, second , third / on the other hand / besides / …

(3) 阅读范文: (NMET书面表达)

最近,你校同学正在参加某英文报组织的一场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公园要不要收门票?请你根据下表所提供的信息,给报社写一封信,客观地介绍讨论情况。

60%的同学认为: 40%的同学认为:

1、不应收门票

2、公园是公众休闲的地方

3、如收门票,需建大门、围墙,会影响城市形象 1、应收门票,但票价不宜高

2、支付园林工人工资

3、购新花木

Dear Editor,

I’m writing to tell you about the discussion we’ve had about whether an entrance fee should be charged for parks.

Opinions are divided on the question. 60% of the students are against the idea of entrance fees. They believe a public park should be free of charge. People need a place where they can rest and enjoy themselves. Charging entrance fees will no doubt keep some people away. What is more, it will become necessary to build gates and walls, which will do harm to the appearance of a city.

On the other hand, 40% students think that fees should be charged because you need money to pay gardeners and other workers, and to buy plants and young trees. They suggest, however, fees should be charged low.

(4) 学习范文中的连词和主题结构: (黑体字部分)

(5) 仿写练习:

假如你叫李华,你校高三同学正在开展一场讨论,讨论主题是:高三学生要不要参加体育锻炼?请你根据下面所提供的信息,给某英文社写一封信,介绍讨论情况。

55%的学生认为 45%学生认为

1.应该每天进行体育锻炼。 1.锻炼浪费时间。

2.可以做早操、打乒乓球、打篮球,但不要时间太长。 2.锻炼使人疲劳。

3. 锻炼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 3.运动后很兴奋,较长时间不能复习功课。

4.运动使大脑休息,使复习效果更好。 4.运动中可能会受伤。

注意:1信的开头已为你写好。 2词数100左右。

Dear Editor,

I’m writing to tell you about a discussion we’ve had about whether students of Senior 3 should take exercise.

3.评价阶段――鼓励为主,注意及时反馈与修改

写作讲评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在每一次认真高效的讲评之后,学生的写作技能都会有所提高。因此,笔者在每次布置写作之后,一定及时批改,及时发现带有共同性、倾向性的错误,并分析其性质和来源,然后及时在课堂上反馈。

评价有四种方式:

(1) 自我修改与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后,笔者要求他们仔细认真检查一遍,看格式是否正确,要点是否齐全,开头结尾是否合理,有无简单的单词和语法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然后自己给这次写作任务评分。

(2) 小组相互修改与评价

小组同学互相交换习作,并通过讨论彼此的错误和较好的表达方式,为学生再提供一次学习的机会,及时修改习作,然后小组长给同学的习作评分。

(3) 班级投映修改与评价

小组长选出一篇较好的习作,在全班投映并朗读。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并集体修改,让学生找出习作中较好的短语、句型等闪光点。然后笔者通过投映展示范文,并强调写作要点。

(4) 制作班级写作板报

要求学生再次修改习作,并课后上交。笔者从中挑选8篇优秀作品,并做简单的评语,然后让他们制作成一个精美的班级写作板报,在班级中展示。

学生自行批改有助与于他们提高书面表达中的语言准确性。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可以互相帮助,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写与改,不仅学会了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而且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使语言功能和语言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语言素质。

总之,写作随着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近几年高考评分标准的提高,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若教师注重平时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并更新和完善学习方法,则学生一定能写出出色的妙语佳篇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金莺 宋桂月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何安平《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马晓梅 《英语写作提高与范文百篇》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5、李斌宁 《英语学习经验谈》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曲一线 张立新 《5年高考3年模拟 B版 英语》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反思

今天,我学习了《新课程教学反思的问题与对策》深有感触,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我国著名教育 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大学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最有效手段。是使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而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反思,本身就是专家型教师的一个普遍特征。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一方面,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反思越来越被广大学校、教师所关注和重视。我们一线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期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然而,并不是每一位教师对 教学反思都能准确把握,我就是这样,我在当前的大学实践中,教学反思存在着一些问题。1、不愿反思 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2、无效反思

无效反思即无成效的反思。反思不深刻。反思效果低效,甚致无效。大量的反思只停留在对一些大学、教学现象的描述上,而对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影响、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教材的运用、学生综合能力的变化、今后教学的影响等方面的思考却不是很多。也有些 只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作深层次反思。3、重教学方法,轻教育观念。主要表现为反思的范围很狭窄,反思的层次也很低。4、全面而不深刻、零散而不系统

就是内容方面较为全面,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所有的教学反思都转来转去离不开同一话题,套话空话连篇,显然过于机械化、模式化,而且这种遍地开大学、面面俱到的反思往往因时间、精力的有限,而缺乏具体性、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今后努力方向:

1:端正思想,明确反思目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以便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反思中谈到的优点与不足,都是积累的资料、研究的素材,不应该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教师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反思课堂,并且要用学而不厌、从善如流的态度听取同行的意见,收集教学信息,将同行的意见和自己的感悟一并写入教学反思中。2:提高认识,勤于反思。首先,要提高认识。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师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基本条件。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个人或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动机。另一方面,新课程本身的发展需要教学反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任务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实验、不断完善的体系。教师是改革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过程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其次,要勤于反思,坚持反思。目前,农村教师的课业负担普通偏重,这是不争的事实。一名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同时任教几个学科的情况还比较普遍,但这不是回避教学反思的借口,只要想在业务上有所进取,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就能找到时间进行反思。教师不仅要有反思的意识,还要经常性地认真总结经验,把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做法、体会、感受等用反思日记或问题单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逐渐积累资料便于今后对比、分析、总结。3:加强学习,掌握反思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反思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自我监控能力,就是对专业的自我检查、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二是教学监控能力,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能力。

篇5:新课程教学反思

心得体会:

1.深入、细致、全面、系统地解读课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教材不限于课本,还包括各种其它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课本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认真落实教材系统中的阅读、读图思考、活动、案例分析、问题研究,是达成课标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重视“过程和方法”的价值取向,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角色,大胆创新和不断探索,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学习的环境,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学习过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协作者。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多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实践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试验、调查、考察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困惑与反思:

1.作为教师,我们始终对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顾虑重重,很难不去考虑高考与各种质量检测,这一点是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的关键。

2.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教材与课程标准、教材与辅导资料之间不配套、诸多实践活动设备缺乏、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与新课程改革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等等。

3.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新概念,对于这些内容教学中应如何把握教学的标高,还有教材中众多的探索、阅读、案例研究等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此外,部分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也不符合教学实际或学生的实际,活动时间长,效果也不明显,很难在课堂上实施,有些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太大。

4.学生也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还有,学生学习的功利价值取向、学科惯性等非智力因素,严重影响学生缺乏时间、精力,对地理进行必要和最低限度的学习,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两类要素之间应当做到相辅相成。高中地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较高,是建立在掌握和运用地理规律性知识基础上的。随着地理方法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地理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和机会,无知绝对谈不上有能力。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能力培养及智力开发的要求,又是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在知识仍是高中地理教学重点的同时,应强调和重视知识掌握与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要求应当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贯彻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上打基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好奇心强、善于联想、富于想象、敢于怀疑是创造性思维必备的前提。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无论正文、阅读或选学材料都要自始自终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例如,可通过角度新颖、思考性强的设疑、质疑,或介绍思维独特、别具一格的地理观点、有待解决或有争议的地理问题,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求的精神;还可专门开辟“小栏目”、“小天地”等,让学生以知情者、参与者身份对现实地理问题作出分析评价、预测和决策,为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新天地,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志趣及研究社会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

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编写高中地理教材和进行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高中地理课程一向注意这一点。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高中阶段应有的教学要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地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深化他们的地理认识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地理视野,扩展地理思路,培养地理应用意识,提高应用知识于实际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编写教材中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一是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天气预报、旅游、商品流通等。二是可以联系生产发展、经济建设的实际,突出地理科学促进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功用。例如,资源评价、对外交易、经济发展规划等。三是可以联系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深化学生对联系实际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例如,调查市场经济状况、研究乡土发展规划、开展乡土建设咨询等。四是可以联系地理学对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和古今中外地理学家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取得重大发现及贡献的事例,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热爱地理科学、树立远大志向。五是可以联系与地理科学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能源、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加强地理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六是可以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文化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地理学的重要作用,扩展联系实际的内涵。

课文、图象与练习的关系

课文、图象和练习三系统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系统主要以文字形式传递知识内容,新教材除应保留以往教材科学性强,语言简洁等优点外,应提高可读性、生动性,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抽象化,力求突出重点、要点,设置难点、疑点,探求关键、特征,从多方面强化这一系统的功能作用。例如,课文系统可以设正文、提示注释、阅读材料、选学内容等部分,其中提示部分可有预习提示、自学预习和课后提示等,注重启发,培养学习能力。图象系统侧重以图示形成传递知识信息,新教材要注意借鉴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和国外优秀地理教材的可取之处,在图象比重、图象内容选择、图象类型、图象组合、图文配合、图象安排等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发挥以图释文,以图引文,以图析文,以图代文的作用。例如,增设组合图,增强其表现力,插图内容的难度也应逐步加大。练习系统是供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部分,设计上一要容量适当,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二要题型多样化,增加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题目,给实验以应有的地位;三要主次分明,具有层次差异;四要注意学生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等的培养;五要编排位置灵活,各种练习可穿插于教材结构的各个环节中。

篇6:新课程教学反思

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本次新课程首先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的价值观重新定位,对计算教学的目标、难度、训练强度及方法都作了相应的调整。

一、在前后比较中把握新课程中计算教学的特点

关于计算教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法则,准确、熟练地计算。而新课程标准对之则有了许多新的要求:

1、计算教学仍然要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但不要求千篇 一律,而是重在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来理解;

2、在计算速度和难度上有所降低,但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算、口算及估算的能力,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由此可见,我们在计算教学时应着重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出计算题,让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及其合理性;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特点决定了计算教学传统的大题量机械训练、为算而算的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需要一种新型的计算教学方式。

二、在大胆探索中转变计算教学方式

教为学服务,教师们从对计算教学的分析中深深感受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在大量实践探索后,我校对计算教学形成了新的教学思路。

1、创设学习情境

新课程中的数学教学体系中不再把应用题教学作为单独了一个单元,而把应用题作为理性的一个证明过程。所以创设计算学习情境其一是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一种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入计算学习。如教学乘法加法混合运算时,我们出示了肯德基的几种商品单价图表,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我要买两个汉堡和一杯可乐用多少钱?就引出算式:十乘以二加五得多少的混合运算式题,并对运算顺序合理性进行理解,在让学生谈本课感受时,有的学生说到:我会用学到的知识了;还有的说我知道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了等等,把计算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学习情境之二是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引人。如教学第七册除法的简算时,教师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乘法简算复习人手,改变题目变成除法运算,让学生运用联想试做,使学生一开课就直接触题,直奔主题而去,展开讨论、尝试、验证。这里我们改变了原教材中设计的一步一步去引导、去归纳的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参与的意识很强,而且缩短了新授时间。

2、引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应由教师牵着教转向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之中,所以我们在计算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复习导人时,要注意学生群体的参与性,口算、笔算尽可能让学生全员参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2)新授环节时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分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让学生试做,小组交流;

·然后展示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问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这一五一节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辨别异同;而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学习时有两大层次:先在小组的交流合作中互相启发,解决简单的问题。再把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时提出来。

·最近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解决共性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作到引而不牵,放而不纵。

(3)练习时要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传统的计算教学枯燥往往是练习时要求的单一化造成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使学生对计算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成一定的能力是计算教学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练习在计算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化。这是指对练习的要求是由准确到又对又快过渡;对练习的目标是好中差均有所得;对练习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综合的三方面内容的层次要求。

·趣味化。在练习市;被i丽不断证’详二盖新颖询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小实验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自尊心、自信心等得到满足。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课程标准中所

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

·弹性化。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中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是否以学生的需要为着眼点。

篇7: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标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知识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的作用。

在高中一年级开设新课标的《物理》,强调各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物理,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物理精神、物理态度和物理素养,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下面,就物理课教学目前遇到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知识结构的变化

物理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综合,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从基本物理观念上理解物理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开放的知识结构,而且其学习能力也得到发展,但是,这就给原本分科授课的老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任务,也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极大冲击。教师不知道这门综合性的物理课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才够用,任课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物理课程。

2、思维方式的变化

原先的物理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涉及到的基本上是因果关系,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学生学习的基本理论通常是公认的定律或定论,实验方式也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新物理课程里,展现给学生的多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一个个千变万化的自然图像,有着许多不确定性的问题。在学习的方式上更强调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对物理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注重指导学生物理思考与猜想,敢于怀疑,主动观察与动手实践等等。例如,在探究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的学习方法。

目前任教的物理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没有这样的学习体验,不容易认识到课程思维方式的这种改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感到种种的不适应,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例如:教师在实验教学和探究教学前,经常会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向学生交代清楚而恰恰是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行为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教师自身必须学会由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过渡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上来。

高中物理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共12个模块,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强调物理学的应用和实践。它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设计教学目标的,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那么,我们该如何学好高中物理新课程呢?

1.认真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课程课本的编写强调了探究意识,要求每位同学在学习新课前认真预习,根据课本中给出的情景发现问题,独立提出问题,以便新课教学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即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新课。

2.积极参与,踊跃提问。新授课有两类:一类是实验探究式,一类是问题探究式。不管哪一类新授课,我们都必须积极参与,认真设计,完成所需完成的实验,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探究式问题,根据老师的引导接受新的知识,如有疑问积极提问,努力培养强烈的提问意识。

3.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性学习一方面强调团队精神——合作,另一方面更强调独立自主。探究性学习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独立完成其中的某一方面,这就既要团结协作,又要独立思考。在完成自己所分得的任务时要独立查阅资料煻懒⑼瓿赡承┦笛椋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小组交流时,要毫无保留把自己的所得贡献出来,同时虚心向别人学习,对同学的报告同样要善于发现问题,善意帮助解决问题。

4.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独立自主学习。要学好物理必须对身边的现象积极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论。例如一物块在水平面上滑动,滑行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你可以根据你的经验提出假设:物块的质量、物块的形状、物块的初速度、接触面的性质等,然后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的结论与

你的假设是否吻合。这样通过多次实践就可以有效地提高你学习物理的能力。

5.勤动手,认真做好每一次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应认真完成每一次实验。首先根据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方法,根据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在确定实验步骤时还必须考虑到实验器材的规格及安全,力求减少实验误差。实验过程中认真收集数据,密切注意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6.勤动脑,积极参与专题研修。物理专题研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已有物理知识和条件选择研修专题。通过阅读文献及有关的教科书,通过各种媒体搜集相关信息,独立设计完成实验;根据所获取的信息,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写出专题研修报告。例如某同学发现自行车轮子快速转动时不易倾倒,而不转动或转速较慢时却容易倾倒,他百思不得其解,老师指导他去研修转动惯量及角动量的有关知识,他通过查阅有关高等物理教科书,上网搜集转动惯量及角动量的有关知识,并通过多次模拟实验,弄清了快速转动物体不倒的原因,写出了高质量的研修报告。

7.探究实践,适应新课程的评价方法。新课程的评价完全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法,而倡导评价的多样化,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更强调形成的过程性评价。评价的方法可采用笔试、实验操作、课题研究、行为观察、成长记录档案、活动表现评价等方法。因而我们每一次实验操作、每一次课题研究的行为与表现都是物理学习水平评价的依据之一,而笔试仍是物理水平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测验与考试的命题不追求死记硬背的知识,而重在“理解和应用”,侧重于考查学生思维的发展,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8: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特点宏观上人教版《化学》(必修)的专题内容安排不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微观上教材还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科学探究”,“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等。

具体实施

一、改变教学策略,实现从“读,听化学”向“做化学”,“探究化学”的转变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似乎要高于学生,因为学生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比教师要强,针对这一点,我校高一化学备课组可谓绞尽脑汁、例如在《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先后提出了“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让电子从A处定向移动到B处”,“什么样的物质能失去电子,什么样的物质能得到电子”几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从学生的分组讨论,交流,总结中得出结论:将氧化剂和还原剂分放在两处,用导线连接,分别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是实现电子定向移动的前提、之后,再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教学中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的参与,但却是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地进行深层的思考,有思维的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方法一改先做实验再得出结论的教学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还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的能量转换方式”,“原电池对反应类型的要求”的印象、

二、构思形象比喻,运用合理生动的比喻使深奥的化学知识更加易懂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些知识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呢, 我们高一备课组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大胆设想,积极讨论,总要想出一些生动恰当的比喻来降低教学的`难度、例如我们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节的教学中,对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我们用组织同学登山,从一侧的山脚爬过山顶到达另一侧山脚来比喻完成一次化学反应,怎样能让单位时间内顺利到达目的地的人增多就象如何让单位时间内反应掉的物质变多、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不难得出结论:“多派一些人来爬山”(增大浓度),“爬山的人补充一点力气”(升高温度),“将山铲低一点”(使用催化剂),由此引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几个外界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这样该知识就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中了、在将要学习的《化学 选修4》中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的教学中,我们已经设想好一个比喻:劫富济贫、

三、领会栏目功能,合理的运用教材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在《富集在海水之中的元素——氯》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阅读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并探讨该史话给我们的启示、学生从中得到启示远远多于我们预计的,如“氯气的制取方法”,“氯气的部分物理性质”,“科学研究应有献身精神”,“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不能盲目迷信权威”等、通过课本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充分利用“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的习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例如在《化学 必修1》课本P44的“科学探究”是探究Al和O2能否反应、学生通过两个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无论铝箔是否打磨,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都会蜷缩变红,熔化但不滴落、由此,让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为什么不滴落 有致密物质包裹;什么致密物质 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致密的氧化膜;新物质为什么不滴落 新物质熔点高、我们又提出“怎样才能让铝在O2中燃烧”的问题,让学生课外讨论思考,学生对此兴趣盎然、

四、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延伸知识

新课标最大的特点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所有教师都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回来后我们又集体认真研究讨论了《新课程标准》,这不仅帮助我们对整个高中化学必修,选修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而且也避免了在课堂上随意延伸、例如在《化学 必修2》中的《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中,我们侧重的是定性分析和描述,并未将选修中的“热化学程式”和“盖斯定律”随意引入拓展、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我们也没有将“弱电解质”的相关知识引入,更不敢将“电解质的分类”扩大、在《化学 必修1》中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后学生的兴趣很高,求知欲也正强,我们大胆将《化学 必修2》中的《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中的“金属冶炼方法”和“铝热反应”等知识融入到该章、

五、研究学生个性,针对特点和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对教科书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智能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在整个学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表现,对胆大但粗心的同学我们侧重培养他们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则加强对胆小或动手能力不强的同学的鼓励和指导、在分组讨论时,我们的目光较多地停留在不善于交际的同学身上、对一些生活习惯不太好的同学,我们在《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则让他们分别扮演工人,环保官员等角色进行现场辩论、我们现在发现这些针对性的措施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增进师生交流

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氛围中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增进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已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受”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者、我们不仅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注意课下和学生加强交流、每一次阶段测试后我们都要求学生写一封《致化学老师的一封信》,这就给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信中,他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在化学学习中的不解和困惑,咨询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甚至有的学生把自己焦虑,失望的心情也写下来,这就大大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从来信上,我们也看到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肯定和建议,这大大增强了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自信和激情、也有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批评和意见则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七、改变评价标准,倡导多元的评价发展观

传统的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功能,忽视对学生的动态评价,使评价失去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而新课程则提出了全新的课程评价的理念,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更加多元的评价、我们在每一次阶段测试后,都要求学生自己写试卷分析,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改正错题,通过错题的纠正,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

(2)统计得失分率,让学生总结自己在知识模块中的优劣。

(3)对本次测试情况作总体分析,便于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4)提出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以提高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够真正的了解学生在本阶段学习上的收获和学习的状态,也能更清醒地认识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评试卷,力争及时补差补缺,提高教学效率

八、提高备课效率,加强备课组教师的合作与交流

在充满竞争又需要合作的社会,教育内部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应当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教师都是年轻教师,应该说我们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但我们能很好地秉承屯溪一中优良的校风“善以他人之长补己所短,不以己长非人所短”、我们每个工作日都在同一个办公室,几乎每一堂课前我们都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的效果,甚至讨论教材的编排是否合理,每次考试我们都流水阅卷,我们之间也互相听课评课,甚至会分析彼此学生的试卷,互提意见,共同进步。

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

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

手头的资料不完善,配套练习很难跟上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不同

新课程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对应试的要求

篇9: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以往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位都得不到体现。而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作为一名课改大潮中的新青年教师,面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课改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现将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总结如下: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必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殊不知,正因为我们过于追求知识的终极结果,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事实上,语文教学有其本质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同一问题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事物的感悟因人而异,对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响。但是,一个人的思维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不必像数学、物理那些理科的习题那样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倡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研究、讨论。比如说,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层次的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我们教师要有这个意识,并且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使这个意识得到充分落实。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但决不能局限于教材,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

(1)首创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源泉。

(2)求异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复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目标而寻找出新的具有独特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

(3)发散性原则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坚持以上原则,否则研究的同学会出现偏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勇气》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秒度时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教育理论上曾说到“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丛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篇10:新课程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实践更趋合理。

1、深入、细致、全面、系统地解读课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教材不限于课本,还包括各种其它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课本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目标分析,能力目标的第一点应该放在知识目标中。情感目标要具体落实到具体章节和事情,不能泛泛而谈大的目标,应该提及通过什么方式达到这个目标。在一节课中,并不是每一项三维目标都要重视,而应该结合具体内容有所偏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以免目标过高不能实现或目标过低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或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要逐渐加深,不能在某一节课,使知识一步到位,超越应学的内容,由于“难”既吓跑了学生又完不成教学任务。

2、教师应具备课堂的研究能力。

教师应少讲精讲,讲慢一点,不要只顾自己讲个不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思考,讲时注意复习旧知识。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方法值得提倡,但要注意讨论的有效性。第一,讨论的问题要值得讨论,第二,要关注小组的讨论活动,要让讨论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一个过程。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

3、生物教师要加强对自身各种素养的提高。

大家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提高自身的一种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出去看看,体会一下自然和人文环境。生物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多关注周围的生物和生命现象,为教学不断积累素材。在教学中,才可以给予学生引入一些社会关注的生物学事件作为课堂拓展内容。教师的工作范围应扩大。要以自己的行为来争取自己的地位,学校评价一个教师不仅仅是高考考多少分,还有其他多方面的需求,比如优秀的研究性课程,辅导学生获奖等等。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和学校的特点拓展自己的工作范围。

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应该建立融洽的组内关系,构建一个友好和谐的教学集体。在个人方面,应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总结自己不足。在组内交往要相互尊重,在业务讨论上则需要多相互切磋,不断相互促进大家的业务能力。如每位老师一个学期精心准备1-2节课,共全组教师共同学习和探讨。加强和外界的联系。多加强和上级部门和周围的联系,可以获得多方面信息,为发展提供契机,如各种创新大赛和竞赛的辅导平台。能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和讲座。要注意每次活动资料的记录和积累,对于个人及教研组的成长很有必要。

4、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课前和课后的反思。

人们常说教学是艺术,是成功及遗憾的艺术,再精彩的课,回头反思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还应当认识到无论采取什么手段,着力点还是应该放在学生身上,平常关注不多,研究不够,认识不到位,遇到大场合,就会力不从心。重大场合下的公开课是否能上得好,取决于平时常态课的积累,为此。

篇11: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误区一: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误区二: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 这是一节参赛课。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误区三:评价滥用失真

实例 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表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有的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师翘起的大拇指。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误区四:手段成为束缚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电脑老师赶紧跑上去,摆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反思

现在的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篇12:浅论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评价

附:提纲

绪论: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本论:

一、现行中学英语学生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二、形成性评价。

1.课堂学习活动评比

2.作业

3.课文背诵

4. 听写

5.平时单元测试

6.学习档案

三、终结性评价

四、评价存在的问题

结论: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评价以激励为主,在评价方式上发挥激励的作用,要恰当地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品尝到英语学习的成功喜悦,提高学习水平。

浅论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评价

金清中学 张奎

摘要: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非常必要了。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本文通过对现行中学英语学生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重点围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新课程要求我们:“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高中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除了重点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以外,还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要求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使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该评价体系要有助于学生监控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要有助于其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对教学评价的局限认识的影响,我们的评价意识与手段还只停留在考试与测验上,很少考虑到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和评价功能的全面性,而且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这种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给英语教学和学生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后果。首先,评价使学生普遍存在较严重的焦虑情绪,并由此造成胆怯、退缩等心理行为;其次,评价使学生无法尝试学习的成功,无法发现自己的潜能,无法激励自己,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力,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也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总之,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外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促使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剧增长,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学习评价进行改革试验,建立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能注意学生个别差异,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评价模式。

教育部在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学生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英语课程的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形式多样性。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基础教育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包括:当堂学习效果检查、作业、角色扮演、表演英语节目、讲故事、活动结果报告、学生学习效果自评、学生互评、问卷调查、家长对学生学习状况评价、阶段测验、学期考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的评价,应采取宽松、开放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学期、学年和结业时的学习成绩,通常采用考试的方式。考试应包含听力、口试和笔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学期或学年对英语课程规定的内容掌握的情况。下面是学生英语课程的总体评价表,体现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英语总体评价表

姓名

平日成绩 (40%)

期中成绩20%

期末成绩40%

总评

课堂活动 10% 作业

5% 课文背诵5% 听写5% 单元测验5% 学习档案10%

回答问题(3%) 小组活动(3%) 课堂纪律(4%)

一、形成性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形成性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其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应坚持以正面鼓励、肯定性评价为主,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学生的成长。各种评价方式不仅给学生也给教师提供了教与学的信息,学生得到个人反馈,明确努力方向;教师得到个人反馈以便组织教学,提供给学生更有意义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所以,我们在评价时,把评价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个人或与小组合作进行自我评价、合作评价,从而使参与评价的学生在评价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效的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促进综合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遵循“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原则,我们采取了如下的形成性评价方法:

1. 课堂学生行为评价

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参与课堂状况,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占10%)。 采取自评与组评相结合的方式,由小组长负责每日填写,以周为单位进行统计。(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以划定的学习小组为单位,依据评价标准,同伴之间对学习条件、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同伴评价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对方的学习,包括学习经历,让学生意识到“同伴文化”的力量及友好气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让他们学会信任、诚实、公正的对己和对人。)

2.作业

主要包括家庭作业(口语作业和笔试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后作业尽量留一些可激发学生创造和想象的作业。若作业全部完成,则可得4%,另外老师根据作业情况进行适当加分。

3.课文背诵

由于高中课文比较长,可以选择重点段落,或者可以选择《新概念英语Ⅱ》里的课文,由学生自主选择。一旦选择,无论完成那个层次,均可得1分。若未完成,则扣1分。若日后补上,则再给加上。(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对那些学力较弱的学生。通过与老师协商,确定自己要背的内容,如果完成,无论哪个层次,所得分值相等。这样,即使学力弱的学生也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获得成就感。)

4.听写

每次听写均记录成绩,若学生对听写成绩不满意,可于当天找课代表或小组长重新听写,以新成绩为准。 (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人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种自发和有目的地塑造自我的愉快学习过程。学生是具有内在学习潜能的,其潜能的开发有赖于他人的理解和信任。教师应当给学生表明其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机会,保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学生有再做一次的愿望,说明他对英语学习还有一定的兴趣,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还有信心,并且急于得到老师的认可。老师的理解和信任对他将是一个大大的鼓舞,可以促使他建立自信,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有效的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并促进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5.平日单元测试

每一单元的小测验和平时测验用来检验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分为等级,记录在学生的表中。对不合格的学生,可暂不记录,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给予批评或鼓励,激励他下次成功。(新课标强调关心学生的特殊需要,评价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在平时的形成性评价中,我们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对学力较弱的学生,如果学生对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可以与老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经过更充分的准备后,可再次参加评价。这同样适用于课堂听写当中。)

6.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学习档案是展示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取得的进步以及反映学习成果的一个集合体。它收藏每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和反思报告。

通过建立学习档案,可以督促学生经常检查他们所完成的作业,在自主选出比较满意的作品的过程中,反思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学习档案也为老师、家长和其他人提供了学生进步的纪录。

通过建立学习档案,学生从依赖老师的指导和解释逐渐转向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根据学校要求,尝试为学生建立了电子学习档案,收入下列内容:

a 教师把每学期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的总评成绩收集在学习档案中,作为学生的学习记录。

b. 书面作业的样本,通常由学生自己决定收入自认为最满意的作品,放入学生档案。

c. 学生学习行为纪录,如: 课上参与朗读、背诵、角色扮演等情况。

d.平时测验,由教师评分或在教师指导下同学或自己评分。

e.教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评语。( 教师的评价应该简短、具体,并有针对性。评价应包括优点与缺点两个方面,可将评语附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使学生及时获取诊断性信息。)

f.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与效果的反思与评价以及同伴间的评价等。

g.记录学生参加英语活动和竞赛的证明,证书,作为学生的成就。

学生电子学习档案的建立,使教师更加及时、更加有效的掌握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确认学生的学习潜能,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需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及学习策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的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二、终结性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终结性评价(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价必须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争科学的、全面的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

测试应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听力测试在学期、学年考试和结业考试中所占比例应不少于20%。听力测试应着重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应把脱离语境的单纯辨音题作为考试内容。笔试应避免单纯语音知识题和单纯语法知识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总之,我认为,无论对学生进行任何一种评价,其目的在与发现问题,改善教学,提高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借助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就,跟学生的学习活动以适时和恰当的指导,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为学生的持久学习打下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新生事物由出现到成熟的过程是很漫长的,建设新型评价体系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应该要考虑到在建设与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阻力,我们要妥善处理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在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观念老化。许多教师或家长可能抛不开传统,无法适应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更不用说接受了。作为新课改的开拓者,我们只有通过无数次的开导、教育,使他们认识新课改的本质,使他们清楚意识到旧评价机制的弊端,他们才会渐渐与新课程评价体系交上朋友,时间一长,他们间的友情会越来越深。

二是不具毅力。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周期、高要求的事业,所以,构建新型学业评价机制也会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而得到提升,自然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的成功很大程度必须依赖于持之以恒的工作毅力,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恒心,只有三分热度,那么新型学业评价机制也就意味着只是“空中楼阁”。

三是不重实效。新型学业评价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现与发展人的多项智能,因此,它的多元注重的是实质,不是指形式的多元,我们要制定评价机制时更应强调实效,我们要建立的评价机制是彻头彻尾的能够提升学生智能的新机制,决不是大摆花架的空壳。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在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评价体系改革也不能落后,应该是并驾齐驱。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评价以激励为主,在评价方式上发挥激励的作用,要恰当地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品尝到英语学习的成功喜悦,提高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

3.[美]Robert Linn & Norman E. Gronlund: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

4.[美]W.James phpham: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

篇13:高中英语新课程写作教学漫谈

摘 要: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学生表达思想的方式。写作能力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从历年的高考结果来看,学生的写作技能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全省的写作平均分为17.8分;为13.11分;而只有11分左右。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步骤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英语写作的重要性和教学策略展开,着重针对高一的新教材的分析,对高一阶段的写作教学进行设计。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写作 教学设计

一.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写作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英语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语言技能方面提出的具体内容中就包括了对写的要求,其中英语八级的标准是:“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可见写作是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进行英语写作的重要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英语写作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一种交际方式。写作是人们将思想转化成语言 文字的过程,是一种用语言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技能。它是除了说之外的另一种交际方式,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用正确和流畅的英语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是21世纪的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2. 英语写作可以促进听、说、读这三方面语言技能的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四者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互为基础。听和读是领会和理解别人表达的思想,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的内化过程,说和写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从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的外化过程。写的能力要在听、说、读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和提高,而写的训练又能进行一步提高听、说、读的能力。

3. 英语写作可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写作训练中,学生既要注意句子结构及单词、词组的用法,又要注意语法、标点符号的运用,这样可以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同时在不同体裁的写作练习中,学生必须熟悉不同文章的整体结构,谋篇布局和写作技巧,还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组织材料的能力,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用非本族语思维的能力。

由此可见,英语写作非常重要。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对学生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应该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二.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总的来说,写作的优劣取决于内容,结构和风格技巧的运用。一篇好的文章应该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和谐连贯、内容充实。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写作技能教学的建议,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从结构、句式、选词、拼写和标点符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目前常用的方法有:

1. 控制写作(controlled writing)。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多接触不同体裁和主题的范文,学习他们如何谋篇布局,运用词语和句子,组织语句。在此基础上,学生可进行一些句子重组或故事重组的操练。

2. 引导写作(guided writing)。教师和学生一起拟定写作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作。如看图作文,根据给出的要点写作都属于这一范畴。

3. 自由写作(free writing)。学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主题,也可由教师定一个统一的题目(如My hobby等),让学生写作。记日记也是自由写作的有效方法。

4. 利用课文进行写作训练。包括改写对话,课文的缩写、扩写与续写,仿写等等。

根据以上方法,我进行了新的尝试。将这四种方法综合在一起,一种方式为主,其它方法为辅,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词汇和语言要点组织成文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所给信息,运用适当的关联词进行写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三.新教材写作教学案例

高一新版的教科书是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在原有的教材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上册共分为12个单元,所涉及的话题覆盖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所选语言素材具有时代性和较强的跨学科性质。如有年轻人喜欢的音乐;中外影视名人及作品;体育赛事及明星的介绍;有传统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异同;有国外风俗与习惯的介绍;还有如何交友,如何保健等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内容。总之,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以高一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和第十单元为例,根据对写作教学策略和单元内容要点的分析,而后设计写作教学内容。

Unit 1: Good friends 中心话题是“朋友”,具体涉及“什么是好朋友?” 、“如何交朋友”、“朋友之间出现了问题如何解决”等。语言学习的要求是学习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转换,综合技能要完成的任务是学习写E-mail与他人交朋友。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有:smart; be into; surf the Internet; make friends; make difference; argue; crash; survive; deserted; develop friendship; treat as; share; apologise; drop sb. a line等。

主要采用控制写作,要求学生按照要点,运用所学词汇,使用间接引语写一封E-mail。假设Ms Mary是21世纪报“Heart to Heart”栏目的主编,你遇到了困难,发电子邮件向她寻求帮助。邮件的内容包括:你是一位高一的新生。你的同桌是一个活泼聪明的男孩,名叫Jack。因为你们都喜欢上网和踢足球,所以很快成了好朋友。一天下午,你们决定一起去踢球,但你却迟到了半个小时。Jack很生气,你却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你们就此发生了争执。在那之后,你们已经好几天没说话了。你感到很焦急。今天早上上课的时候,老师给你们讲了一个关于Chuck的故事。Chuck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幸免遇难,后来来到了一个荒岛上。他没有任何朋友,只有一个排球。于是他把排球当成朋友,并与他建立了友谊。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朋友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同甘共苦。你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向Jack道歉,但不知如何开口。希望Ms Mary能尽快给你回信并给你一些建议。

学生佳作:(高一11班 许铭)

Dear Mary,

I’m a loyal reader of your newspaper. Now I have a so difficult problem that I want to tell you and I hope you can help me.

I’m a new student of a high school. The one next to me is a lovely and smart boy who is named Jack. We are both fond of surfing the internet and playing football and we became good friends soon.

One afternoon, we decided to play football, but I was half an hour late. Jack became very angry. However, I said it made no difference. So we had an argument about it. From then, we haven’t talked to each other for a few days. I’m worried about it.

This morning, our teacher told us a story about Chuck. Chuck survived an air crash and landed on a deserted island. He had no friends there but a volleyball. Then Chuck treated it as his friend and developed a friendship with it. From the story, I learn that frien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life and that we need friends to share happiness and sorrow.

Now I know I have made a mistake and I want to make an apology to Jack. But I don’t know how to say it. Can you give me some advice? Please drop me a line as soon as possible.

点评:文章内容要点完整,行文连贯流畅,能使用文中所学词汇,用词优美。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中心话题是“世界英语”,介绍了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作用,其中重点介绍了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差异。语言学习是有关“请求”和“命令”用语的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的转换。综合技能要求学生了解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产生差异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且了解说明文体裁的段落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有:majority; in total; a number of; the number of; widely; a knowledge of; with结构; have difficulty in等。

主要采用引导写作,以“Why is it important to learn English?”为题进行写作,不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还要让学生学习表达观点的写作的格式及关联词的使用。写作提纲如下: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

First of all, English is spoken by a lot of people. ……

Second, English can be found almost everywhere in our daily life. ……

Third, as a student, we need to learn English. ……

Then, ……

Last, ……

学生佳作:(高一10班 何英华)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

First of all, English is spoken by a lot of people. There are more than 42 countries where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speak English. In total, more than 375 million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their mother tongue. Also there are other countries which use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or a foreign language. So English is widely used now.

Second, English can be found almost everywhere in our daily life. When you walk on the street, you will always see a number of signs written in English, and more and more fashion shops like to use English names.

Third, as a student, we need to learn English. As China has become a member of the WTO, English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language in China. With so many foreigners coming to China,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learn English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 We are the hope of China in the future. If we can’t speak English, we’ll have difficulty in talking with foreign people. So we must learn English when we are young.

Last, I think learning some other languages can make our life interesting and happy. For example, we can listen to English songs, watch English movies and enjoy ourselves. So let’s learn English together and make our home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点评:文章思路清晰,有条理,论据充分,说理性强,适当使用了所学词汇。

Unit 9: Technology 中心话题是“科技”,主要涉及“手机”、“发明”、“技术与人文”等。语言学习训练正确理解和使用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综合技能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与科技有关的社会问题,并复习阐述不同观点的写作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有:on the go;make it possible for sb. to do; remind sb. about sth.; stay in touch; no matter where; in case of; take over; break down; come up with等。

主要利用课文进行写作训练。高一上册的课本中多次出现了要求学生表达自身观点的操练:如书本98页话题为“Is it good or not to open up a local mountain to tourists?”。书本121页话题为“People should build new houses or protect the old temple.”。书本134页话题为“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puters.”。在前几次讨论中,学生应基本掌握了表达观点的议论文的写作方法,现在可以先讨论要点,再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方法进行模仿写作。内容要点如下:

同学们就中学生是否应该买电脑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50%的同学认为: 50%的同学认为:

1. 应该买。 5. 不应该买。

2. 使用电脑是一些过着忙碌的生活的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6. 许多网站上有不健康的信息,会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

3. 电脑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不管身处何地。电脑也使人们快速获得各方面的信息成为可能。 7. 有些学生整天忙于上网聊天,玩游戏,对学习有害。

4. 作为学生,我们可以利用电脑获得有用的信息,上网查找学习资料。业余时间,我们也可以听音乐,看电影,自我娱乐。

学生佳作:(高一11班 王怡雯)

We have had a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it is good for students to buy a computer. Opinions are divided on the question. 50% of the students think that we should buy computers. First of all, using computes is one of the basic skills for people who live life on the go. Next, we can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much more convenient, no matter where we are. What’s more, it makes it possible for us to get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As students, we can find something about our studies on the internet. In our free time, we can listen to music and watch movies.

On the other hand, 50% of the students are against the idea. Many websites have bad information, so it will have a bad effect on students. What’s worse, many students will be busy playing games and talking on the internet. So it will disturb our studies.

点评:符合议论文写作要求和格式,能使用恰当的关联词和所学词汇。

四.写作训练的成绩和结果

现在,我校在高一年级开展小班教学,按英语入学成绩将每个班级分成红班和绿班,成绩基本持平。开学以来,在我所任教的3个班级中,平均每周对绿班学生进行一次上述要求的写作训练。在历时17周的时间里,学生总共练习写作19篇。对于写作的效果,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写作训练对你熟悉课文内容有帮助吗? A. 有明显的帮助

86.7% B. 不明显

13.3% C. 毫无帮助

0%

写作训练对你掌握课文中的词汇有帮助吗? A. 有明显的帮助

92.2% B. 不明显

7.8% C. 毫无帮助

0%

写作训练对你学习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帮助吗? A. 有明显的帮助

82.4% B. 不明显

14.3% C. 毫无帮助

3.3%

写作训练对你考试中书面表达的提高有帮助吗? A. 有明显的帮助

89.1% B. 不明显

10.9% C. 毫无帮助

0%

另外,本学期共进行了四次英语测试,现对每次测试进行试卷分析,以下是相关的测试结果分析。

1) 学生英语表达更加丰富。从学生自身角度考虑,学生在写作中简单句的使用由73%下降到26%,下降了47个百分点;而对复合句的使用,尤其是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的运用由原来的28%上升到69%,提高了41个百分点;新学词汇在写作中的运用由19%上升到46%,提高了27个百分点。

2) 写作中的错误频率明显减少。写作时以课本为基础,学生有了参照物,自然可以减少错误。句型结构的错误由原来的68%下降到30%,用词的错误由47%下降到16%,时态的错误由63%下降到35%。

3) 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单选题)的正确率有所提高。就写作中使用过的重要语言知识的答题正确率而言,对比班为45%,实验班为78%,高出了33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写是英语的基本技能之一,写作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的提高在于坚持。只要坚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方法得当,就一定能有收益。

参考资料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第一册(上)》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罗先达《英语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4:浅谈高中英语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

浅谈高中英语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

学无止境,作为一名高中英语老师,继续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既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也是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几十个小时的学习让我对高中英语教学有了较深的体会和感悟,亦对自己过去的备课与教学设计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一、关于备课。备课我们并不陌生,但却经常不得要领。长期以来,我们或多或少地将备课视为写教案,甚至是一项不得不完成的苦差,对实际教学影响甚微,抑或弃之不用。备课广义上来讲是教师的自我装备、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放之于教学背景下,教师应当从“教”、“学”两方面入手,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故而对教材的全面把握必然建立在对课标的认识和理解之上。高中英语新课标规定了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该能力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这是我们备课及教学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备课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锻炼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对学生英语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的培养,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在以后的备课中我会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注重教学方法及具体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当前应试教育对高中英语形成了强大压力,在此背景下,我们的英语教学更多地考虑考试的需要,不能有效兼顾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培训课程中认为备课需要以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及规律、知识基础、思想生活、能力、情感及身心特征等诸多因素为起点。英语备课也应努力践行这一要求,结合学生英语基础,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分层要求,并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和诊断。

二、关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我们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影响我们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培训课程中就如何创新教学设计列举了大量案例,作了详细阐释,研读起来令我获益匪浅。

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取决于老师的综合素质,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方面,就英语学科而言,即教师的`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以及英语理论功底、文化修养等素质。目前大部分的英语老师在专业技能上都游刃有余,但英语理论及英语文化背景修养方面则有所欠缺,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设计过分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知,缺乏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这是我们教学设计今后应努力加强的内容。

教学设计并无固定的套路,但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理应遵从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重视共同基础、适应个性需要。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共同基础,充分把握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及学习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及目标。同时,英语教师应当把握学生个体信息,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情感需求,在设计中适当体现,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2、注重启发思维,鼓励体验学习。英语教学应当从以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确立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维为中心,实现灌输式学习到体验式学习的转变。

3、善于实现信息转换。教学设计应当力求形象生动、内涵丰富,这就必然涉及信息转换的问题。英语教学设计应当改变纯文字的现状,充分利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设计,实现教学信息的多样化表达。同时,应培养学生从各种媒介中提炼和归纳信息的能力,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15:音乐新课程教学反思

音乐新课程教学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十条基本理念。这些新理念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设计,实施中提供了新的方法。以下是我实验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一、鼓励创新意识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以有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教学中我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标新立异。

二、帮助孩子营造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的心理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和引路人,而不是一个好与坏、对与错的评判人,这样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回想起以往教学中居高临下的姿态,使学生惟命是从的那种师道尊严,大大阻碍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我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做到把微笑带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爱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习。将学生巧妙的引向探索和发现,使学生感想、敢说、感创新。

在第一课《你的名字叫什么》教学中,我的角色就发生了转变,由传授者转变为带领学生共同学习的促进者。我了解孩子们刚刚脱离幼儿教育,注意力不集中。的教学要有助于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所以本课我这样设计:课堂板书。”你的名字叫什么?“后问:”谁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叫什么?说出自己名字时要加上,我叫xxx回答。“”我叫范婷婷。“”我叫杨唐愈。“”老师,我叫吴倩莲。“真没想到,学生的回答不仅快而且准确。我忙趁热打铁问到”如果老师用唱的形式问同学们,你们能回答出来吗?“”能!“学生齐声答到。老师演唱并与学生广泛交流。学生高兴的介绍自己。我问:”通过交流老师已经认识了大家,可你们还不认识我,你们想知道我的名字吗?“”想!“学生的兴趣高涨。”哪个同学们愿意来问,老师来回答。“同学们踊跃举手。课堂气氛宽松而热烈。课堂中,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学生在互相的介绍中认识了老师与同学们获得了广泛的交流机会。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三、开放教学中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美化人生、创造音乐的前提。发挥音乐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留给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作出的努力达到惊人的程度”。一节课的成败,与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即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密切相关的。例如在《其多列》一课教学中我在为学生范唱两遍后问到:“说一说你在老师演唱歌曲时你记忆最深刻的一句歌词是什么?”生回答到“其多列。”“同学们你们都记住了”其多列“这句歌词,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想一想、猜一猜?”生1说:“老师,我想”其多列“是真高兴的意思。”生2说:“老师,我认为”其多列“是上学的意思。”生3说:“老师,我不同意。我猜”其多列“是一起玩的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的争论着。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积极参与。

在《玩具兵进行曲》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音乐的体验的,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验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老师将完故事后。让学生分段聆听我们来为每一段加入小标题好不好?“”你想为第一段旋律加入什么样的标题?“学生答到:”玩具兵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举行阅兵仪式。“”好,我们就来听着音乐表现一下第一段音乐“。学生们听着音乐拍好了整齐的队伍,他们挺胸抬头走起来可真神气了。”第二段你又听出哪些变化?“”第二段的音乐比第一段快乐,有些其他的玩具也加入了游行的队伍。“”请大家表现一下好吗?“孩子们这会的步伐有些变换了,脚步似乎更加轻盈,有几个淘气的孩子,在队伍中窜来窜去。”那么第三段呢?“”第三段更加欢快了,我想可能是玩具们高兴的跳起了舞蹈。“音乐还没来得及放,学生们再也按耐不住了都高兴的跳了起来……。教学中,通过音乐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也重视了学生对音乐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增强了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开放教学中教师对课程整合能力

整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在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音乐课程的整合,是以学科为本的整合。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的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我在《碰钟》教学中,突出体现了课程的开发。如果在以前的教学中?碰钟”的学习只是让学生掌握其演奏的基本姿势和方法就可以了,但是新的课程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开发空间。使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强,弹性加大。教师出示碰钟。“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能不能仔细观察这个新朋友为它起一个名字好吗?”学生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老师看它的样子,我为它起名叫铃铛。”“不,老师你看它长的多像小葫芦,就叫它小葫芦吧!”“老师它的声音很清脆,应该叫它小叮铛。”“我要叫它叮叮。”等等。“同学们它的形状有点象寺院里的什么?”生一齐答到:“钟。”教师板书――钟。“两个钟轻轻碰在一起就能发出声音,所以,它的真实名字叫碰钟。”教师板书――碰钟。学生齐读名字:“碰钟。”教师又问到“谁能说一说,这个碰钟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学生答道:“声音很尖。”很响。“”有回音“”声音很长。“等等。我忙趁热打铁问到:”碰钟发出的长音是均等的响声吗?还是有什么变化?“一个同学高高的举起了手,”不是,是开始的时候声音响,后来声音渐渐的小了。“”对,但是在音乐中把声音的大小,叫做什么?“学生齐声答道,”强弱。“教师板书――强弱。”那么碰钟的声音是先。生:强。后生:弱。“”对同学们你们能用你手中的画笔,将你听到的声音用画或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吗?“”能。“学生齐答道。开始绘画。学生创作的绘画及形象又具有创意,而且各有特色。音乐与美术的整合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是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音响,加深对相关音乐的理解。

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鼓励式评价。

正确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具有激励作用,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创新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创新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专断死板的评价则会压抑和泯灭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时,一定要慎言谨行。努力运用好评价的艺术。

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回答或提出的问题多么离谱,多么荒谬,教师都不能批评她们,反而应当表扬他们爱动脑筋、敢提问题、敢答问题的精神。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表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个手势、一个符号、一次创新纪录;也可以是一句表扬的话语,一句赞扬的感叹、一次鼓励的掌声。”好“,”你真行!“”有进步!“”想的好!“”这个观点很新颖“等等话语对学生都有很大的鼓励作用。

七、结论与思考

通过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开放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这一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一的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课题实验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多种学习的开放课,采用活动课的方式授课,让学生从改革研讨课活动。达到上课自动运用学习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教改研究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是我今后工作所要努力的方向:如何将新课标与教学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认真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积极从事学生的个案研究或班级研究、及学生材料归纳分析。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课堂中如何开展更为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并且不断总结提高,在大面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上和有效开发学生潜能方面,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法。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相处的良好的人文素养,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好有力的保障。同时,我也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为了使实验工作更加有效,作为新一年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及子课题的承担者更要集思广益、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进行更加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篇16:物理新课程教学反思

物理新课程教学反思

摘要:新课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教师要明确新课程目标,更新观念,正确使用新的教科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设计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目标,新教科书,建构策略,方法。

初中物理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健康、稳定地向前推进,由于这次课程改革力度较大,新课程的实施必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搞好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总目标,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正确把握教学评价等。下面就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并与同行交流。

一、明确新课程教学目标,正确使用新课程的教科书

新课程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教科书编写得太简单了,教材内容顺序的编排与以前旧教材不同,不好教,不习惯等,其实这是教师观念没有更新的表现,许多教师习惯于以前的依纲据本的教学。以往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强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相对而言则是附属的,将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作为课程教学所关注的中心,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把握。与之比较,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更多地体现人文教育的因素,对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强调了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中,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实现的具体途径,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则更加重视学生的体验,价值的判断和态度的稳定性等。在这里情态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学习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因素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又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心灵连续体。因此,根据新课程编写的人教版教科书,不再强调科学本身的逻辑关系,新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探究活动的安排十分灵活,不拘于传统的知识体系,注意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把力学放在电学后面,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探究活动,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电路的连接,电路的设计,非常感兴趣,学习这些电学内容也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以内,我觉得这是一种创新,也是新课程目标的一种体现。教科书是体现新课程目标的一个载体,并不是全部。课堂教学为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目标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你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补充一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大于教材内容;你可以对一些章节的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排序;你可以开发一些校本教材;你可以对一些旧习题翻新赋于科学探究的新意,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双基的同时,又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案例1]“杠杆”教学片断

师:前面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学习,我们知道了有关杠杆的知识,我想问一下,支点与力的作用点间距离的远近一定给力的作用效果带来影响吗?

生:我想一定是的,小时候玩跷跷板时,坐在不同的位置,产生的效果不同。同样用撬棒撬石头,支点在不同的位置,效果也是不同的。

师: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处于平衡状态下使用杠杆的,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生:根据以前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我想应该是当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师:当杠杆处于匀速转动状态时,我们也说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你们对杠杆知识的理解,我们现在要探讨杠杆平衡条件应该如何入手?

生:杠杆知识中最重要的五个物理量就是: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要探讨杠杆平衡条件,我想应该是在支点固定的情况下,去研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四者的关系。

师:你说得很好,请坐下。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我们先认识一下杠杆,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静止状态时,说明杠杆平衡。(可用直角三角板加以判断),另外桌面上还有一盒钩码,根据给定的实验器材,你自行设计一下,如何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同一合作小组可以进行合作交流。(给5分钟思考时间)。

生:我想在杠杆的左面挂上钩码,在杠杆的右面也相应地挂上钩码,当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时,杠杆就平衡了。

师:现在我们师生共同探究一下杠杆平衡条件。首先,我们要把杠杆调节在水平位置平衡。第一步,我们在杠杆的左面的两格处挂上三个钩码,然后用右手的食指压住杠杆的右面,从力臂大处依次向里移,我们共同感受一下,你的右手指感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学生随着教师做)

生:我的感觉是从外向里移的过程中,手所用的力是逐渐增大的,也就是说力臂越大,所用的力越小。

师:这是同学们的感觉,是否准确呢?在第一步基础上,我们做第二步:在杠杆的左边两格处挂上三个钩码,根据第一步的感觉,你猜想一下,在杠杆右边第三个格处,你应挂上几个钩码?

生:我想应该是两个。

师:好,同学们和我一起验证一下,猜想对不对(学生随着教师做)

生:刚好平衡

师:你根据实验能猜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我想应该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或用大屏幕出示:猜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我们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两组实验,用来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每个同学先自己设计,然后同一合作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最后要进行实际操作,得出结论来验证猜想是不是正确。

(学生先进行设计实验,然后同组之间进行研究,最后进行操作)

师:我看了同学们做得都很好,实验的过程设计得也很合理,我请两组同学展示给全班同学,分别由实验组1和实验组2到前面给大家展示。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结论,谁能为我写一下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公式应该如何表示?

……

以上案例鲜明地体现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没有按照课本的知识排列进行讲解,而是把课本中的实验加以改造,让学生从感性到实际操作的猜测,最后以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的正确性,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把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做到既教授给学生知识,同时让学生也学会进行探讨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新课程教学策略设计的指导

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设计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甚至教学的成败。作为现代教育思潮典型代表,建构主义理论对新课程课程教学策略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构主义理论针对教学策略设计这一环节强调指出:“我们不是仅仅为了选择教学策略,而是要创设学习者积极学习的现实环境。”为此,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包括允许学生决定自己想学什么,让学生能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得到互相帮助,创设非威胁性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发展元认知意识,使得学习富有意义,包括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知识,在现实情境中使教学有固着点,提供学习内容的'多种方式,促进积极的知识建构,包括利用活动促进高层次思维,鼓励审视不同的观点,鼓励创造性,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学生呈现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机制。”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动机;2、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气氛;3、给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留有充足的空间;4、注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

2、如何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首先,我们来分析针对《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一节课分别用归纳教学策略和探究教学策略设计的两则案例:

[案例2]运用归纳教学策略设计的教案

1、导入:讲述欧姆为探索真理,十年呕心沥血,坚持不懈地研究,最终得出欧姆定律的感人经历,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

2、演示实验

步骤1: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记录有关数据

步聚2:研究电流强度与导体电阻的关系,记录有关数据

以上步骤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完成

3、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推理: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电压越高,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电压增大几倍,电流强度就随之增大几倍;当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随着电阻的增大,流过电阻的电流强度就越小,电阻增大到原来的几倍,电流强度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通过以上推理得出: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关系。

4、验证推理:设计两组实验数据表,每一组中留有适量的空白,请学生根据推理的结果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数据,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同学一道验证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5、归纳得出结论: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结论叫做欧姆定律。

[案例3]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教案

1、提出问题:教师指出,我们曾通过实验发现,灯炮两端的电压越高,灯就越亮,流过灯的电流就越大。电流、电压与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形成假说:学生通过议论认为有可能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学生通过学过的有关电压与电阻的知识能够比较顺利的提出假说)

3、制订方案:固定电阻、改变电压、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换用不同的电阻,重复上述步骤,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确定最佳方案。

4、实施方案: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与假说是否相符,得出结论。

6、评价:检验实验过程的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可靠。

7、交流:各小组形成实验报告,交流实验结果,形成最终结论(有关作业与反馈,保持与迁移等环节在两案例中略)

运用归纳策略设计的案例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展示了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并经过归纳推理得出欧姆定律,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学生不但对定律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的了解,能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同时,相对于探究策略而言,归纳策略是比较省时的,而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案例中,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得出结论的,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因此,不但发展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而且通过对探究乐趣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欲望。同时,由于探究过程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并且需要对结论进行交流与评价,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反思和评价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以上是运用归纳策略和探究策略的特点,但它们也各有不足之处,运用归纳策略设计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的作用比较突出,相对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合作,交流及评价等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而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课堂教学,由于探究过程的冗长而比较费时,由于能力的差别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不能较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时,如何使这一工作更富有成效呢?我们知道,没有适合于各种情况的惟一优越的教学策略,也就是说,不存在能满足各种教学目标的最好的教学策略。我们说,最好地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策略,只有当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类型、学生的现状、现有的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考虑为达到某个特定目标的“最好”的教学策略。

现代物理的教学重视对过程的研究,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能力的发展,而探究策略则为上述目标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当然,我们强调过程,体验和发展,并不是说其他教学策略不足取,恰恰相反,其他教学策略是探究策略的最好补充。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教学策略时,根据对各方面因素的具体分析,同时考虑到教学策略中设计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三、新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

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的教师,会以为新课程教学就是要彻底摒弃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全面实施科学探究教学方法,其实不然。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它的优点,如讲授法,能够在较少时间内容纳较多的信息,教学效率高,另外,教师的讲授具有解释,分析和论证的功能,教师生动的讲解可以感染学生,教师启发性的讲授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现代的教育理论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针对课堂教学所设计的策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教师本身的特长、教学的设备条件,合理选择几种教学方法,然后将它们优化组合,才能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如在科学探究课堂教学中,把提问、讨论、猜想、实验、探究、分析与论证、交流等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的综合教学方法,由于这种综合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启发、指导,又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手脑并用的实验探究,因此不但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逻辑思维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而且由于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学生自始自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学习精力,但有的实验难度太大,要教师演示、讲解,就不宜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案例4]《传递热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为归纳策略,在此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为:讲授——指导观察——指导讨论——讲授——演示实验——谈话——讲授

《传递热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的归纳,以及对不同物质热传导性能的研究。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热传递知识,在此不宜多讲授,因此,首次运用讲授法时,教师可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及简明扼要的语言导入课题,并与学生共同得出热传递的概念;进一步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六种现象之间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讲授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热传递的三种形式;对于物质热性能的研究,教师在做演示实验的同时,运用谈话的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及日常生活的经验总结,比较得出不同物质导热性能的差异,教师通过讲授,简明扼要地点明主题。

在上述案例中,不论是何种方法的应用,都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此,适时、适度的提问是至关重要的。在指导观察时,要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观察的要点,抓住现象的实质;在指导讨论和谈话时,要通过提问使学生沿着正确思路考虑问题;而在讲授时,则通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得出结论。另外,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应注意教学中的STS教育。

新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如课前的查资料、收集信息法、课堂上进行“知识竞赛抢答”,如竞赛演讲法、游戏法等。总之,新课堂的教学还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的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探讨、去反思。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2.语文新课程教学反思

3.《新课程标准》教学反思

4.高中英语新课程学习总结

5.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论文

6.新课程教学

7.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反思

8.高中英语教师个人教学反思

9.高中英语的优秀教学反思

10.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反思

下载word文档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