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2024-08-16 08:06: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lexisla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篇1: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大同镇安台小学:赖祖维

我讲授的《统计》一节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1的内容,本节教学我精心设计,并认真备课,虽数我讲授的《统计》一节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1的内容,本节教学我精心设计,并认真备课,虽然如此,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现总结一下,为以后积累经验。

一、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24届─28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我校近年来学生总人数的变化,沙尘暴天数的变化,两厂的产品销售情况等,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重视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学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三、练习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本节知识结构的特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精心设计了三道练习题,分别为:一是基本题,通过看我校近几年来学生人数变化统计图,发现数学信息。二是变式题,对比出示两个统计表,提问应选择条形统计图还是选择折线统计图。三是拔高题,通过观察两厂的生产情况统计图,提问应选择哪厂投资。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使能力得到发展。此外也照顾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使情感得到了满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如:

一、前面导入的时间过长,导致练习时间有些仓促,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

二、对于有争执的问题,如第2、3题,应让学生争辩起来,这样才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应该是仅有的几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收场。

以上说是教学反思,倒不如说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几点拙见,它将指引我以后的教学。

篇2: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

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篇3: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安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时先复习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知识复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练习,初步感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然后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

但是,在学生的作业中,反映出许多的问题。主要是计算能力不过关,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材分得过散也是一方面原因,一学期四五节课,学生还没掌握内化为自己的技能,一单元结束了。所以在新授之前,一定要对已有知识复习,掌握要领,其次加强训练强度,使之形成技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篇4: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某的,哪些线是不交某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某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某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篇5:四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后,总体感觉学生对大数的认识,掌握不算好,本课让学生认识的数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观察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理念再进行教学。在教学后,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迁移,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这节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认识所有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了解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教学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注意建立数感,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现实情境。

数学来源与生活,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这种联系,我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第五次进行人口普查的数据,并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的大数,使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数感。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不把它当成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去独立思考、去和同学合作交流,从而理解这些知识。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计数器),让学生自己制作数位顺序表。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本课的难点是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在教学时,我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讨论、实践、交流获得。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出读法,学得扎实,印象也深刻,这一教学效果比教师直接给出要好得多。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的多种评价。在不断总结和表述思维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指名学生模仿老师出题让其他同学回答,由出题的同学给回答问题的同学加分,这是生生间的评价。

需要改进之处:

在备课时,应做到备学生,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我更多得关注老师采用何种手段去教,忽视了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方式在学的问题,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放得不够。告诫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多学习、多探讨、多请教。真正做到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做到自如驾驭教材,做好学生求知的引导者、点拨者。放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 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中有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 180。”认识1°角时,采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容易形成1°角的观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昨天,我教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备课时把握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考虑到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此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我想只要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加上恰当的利用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具体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重温旧知,学习迁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例题,我在一上课就设置了两道题:45×12,145×2(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并强调先估后算的习惯。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把新旧知识作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与联系,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数学课堂创设思考、交流空间。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竖式运算,有了课前的“温故”和我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探究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并且让学生试说出算理,我适时板书。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注重展示学生出现的错例,加深新知识印象。在课堂练习中,尽量寻找学生出现的错例,并及时展示,由学生自己评讲、纠正,老师加以点评。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清晰算理。

尤其在教学时,我觉得竖式的书写很重要,在课上就重点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我在教学板书时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所以错误还是很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追究根底我觉得:

首先,在教学中虽然强调了“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但是学生的计算结果却错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有对错现象。所以在课后我马上做了补救,让学生领会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数的每一位表示多少个十,因此要与十位上的数对齐。

其次,由于自己是新接班,对学生的能力估计的过高,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比如:三六十二、四八三十六、六七四十七这种现象等;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8、54+7等等,主要的问题懒得写进位。

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而且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相比之下,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在学习下一个单元笔算除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以便于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总之,教学要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想结合,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才会有的放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你说我猜”的教学环节,让一个学生面向全班同学(背向教师),教师拿出所剪的四边形,下面的同学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说出这个四边形的特征,让背向教师的同学猜一猜教师拿的是什么四边形。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

1、让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了解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原有认知。

在课堂上发现,这个环节孩子很喜欢参与,在猜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中,孩子对其特征的表述是比较到位的,不仅说出它对边相等,也能说到对边平行,4个角都是直角。所以猜得比较准确。在猜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表述的时候,都说“有2条边是斜的”,“2条边朝一个方向倾斜”,却对对边平行的感悟不是很深刻。课后,我仔细分析,在孩子的认知特点上,由于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直角这一共同特征的迁移,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它的边没有互相垂直,而起对边是否互相平行的感知虽然有,但是却不深刻,在教学中,如何让孩子自主感悟观察到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是教学一个关键,不然,到最后,学生会变成找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造就下一个环节教学的失误。

教学不足处:在教学四边形各图形的关系图时,我说:“如果把四边形看成一个大家庭(画出一个圈),那么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学生一回答,我知道这个比喻不贴切了,因为这几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不是大小的关系,是包含的关系。所以重新修改设问,“你们能把这几个图形分类吗?你打算怎么分?”这问题一出,学生很快就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一类。并在自己的争论中,完成关系图。教师的设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知识的要点,切勿随意抛出,反而干扰孩子的思维。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这一周的教学任务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明显的不好,错题的类型很多。我仔细地分析了学生的错题,发现,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负迁移的干扰比较大。

1、商的位置写错,因为,试商的时候是将80除以20看成8除以2来看的,所以就将商写在十位上了。这是试商带来的负影响。

2、除的时候不该落下的零就落下了,主要出现在商是两位数的时候,最高位上商的时候,除数的个位上本来不需要落下来,也就错误的落下了,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以前学了末尾有零的乘法的影响。

3、基础问题也是运算错误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有些同学不会退位减法,尤其是连续退位减法;乘法口诀也不熟练。

4、还有部分同学,计算竖式完全正确,但在横式后写结果的时候,抄写错误,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验算习惯,完全是任务观点。计算错误,验算却是正确的。

总之:《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不好,原因很多,总觉得学生在低年级学得很不扎实。也许是训练不到位;也许是本来计算就枯燥,且有一定难度,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一些家长也不重视孩子的学习,不能很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学

《统计》教学反思

(1)这节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因此选择贴近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作为开展统计活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数据之后,在分析数据中能有话说,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所在。我选择以学生最喜欢收看的电视节目这个素材虽然相对于教材提供的“城镇人口情况”更为熟悉,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没有达到可以让他们侃侃而谈的效果,这个“熟悉”似乎没有占到丝毫的优势。

(2)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我是牵制着学生一步步走入自己预设的环节。这里是否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行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因为在原先他们已经有了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学习模式,也应该完全具备了自主去探究的能力,这样会留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3)在各教学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显得很松散,而且在新授也好,应用巩固也好,一直以“制图――读图――分析”这样一个模式贯穿始终,缺乏了新意,有些环节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水过地皮湿”的现象,加上自己不能很好地驾驭学生的课堂组织教学,致使在每个反馈教学上有“走过场”的感觉,对学生的关注不够。

因此我觉得在每个环节之间教师对纪律的重整,组织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应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可以鼓励,肯定当前的表现,以吸引的语言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本课中,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如何设计一个自己喜欢而又简单的图表。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展开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引发思维的碰撞,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从中领悟集合的数学思想。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当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磨难”后,突破重围有重大发现时,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兴奋的情绪体验,他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因此,在本课中,我通过引起学生参加50米跑的、参加跳绳的和两个项目都参加的是哪些同学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不断克服思维障碍,自主探索设计韦恩图,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感悟集合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课教学的反思,在此我提出几点:

第一:大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这节课中,由于自己过于“一板一眼”地使用教材,致使学生有好的试商、调商的方法,而没有及时地让学生展示、总结。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使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将例7、例8的教学放在一节课上进行,让学生尝试,经过探究,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这样再经过练习巩固几种方法,掌握方法,在巩固中选择最优的方法。

第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给多大空间,学生的发展空间可能就有多大。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有利于学生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取知识。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创设让学生自己探究的环境,通过生生交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参与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又怎么能轻易忘记呢?所以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深钻研,勤动脑,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四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

篇6: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小熊过生日一家三口吃蛋糕为引入,让学生提出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整块蛋糕就是单位“1”,再转换到分数的概念上,用“几分之几”为单位来计算。分别改变不同的条件,让学生自由编辑出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计算题,通过分数的意义来理解如何进行加减法,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出同分母相加减的.规则,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分数间进行的加减运算,学生掌握得较好,但是用整数1减一个分数的情况比较难理解,应加强教学和练习。所以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围绕这些内容设计教学和练习,学生学得较好,基本上掌握了所教内容。不足之处

1、在计算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说的训练。

例如,几个几分之几加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多少,或几个几分之几减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多少,通过说的练习,使学生明白算理.

2、学生缺乏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

例1、例2、例3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制学具,亲自动手摆一摆、拼一拼,进一步理解算理.

虽然如此,这堂课欠缺的地方还很多,今后我要朝着更加完美的方向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好数学。

篇7: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二年级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角的知识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介入一种新的数学学习工具“量角器”,所以要求学生会用量角器量出给定的一个角的度数的大小,要要求学生用量角器学会画出指定度数的角来。本单元在以上内容基础上还渗透了两个新的知识点:平角(180°)和周角(360°),借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具密切联系生活当中的实物及图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

本单元要求学生应用自己手中的一副三角板学会拼出特殊的角度数来,比如:90°、135°、120°、180°等。

学情分析:

班级里的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角的分类,都能积极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折叠、演示较好的完成本单元所学内容。还有少数学困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学习工具也能基本完成这单元的学习任务,具体表现在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所画出的角的边不直,度量角的方法不准确,造成量出角的度数有较大误差,画角的时候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和一条边不能完全重合,画出角的大小有误差。还有个别学生对量角器上的两排数字理解混淆,一排数字是的角度是有0刻度起到180°,一排数字是由180°起到0刻度线。需要教师指导强调射线在端点的哪一边,或者说角的开口在角的顶点的哪一边而定。

组织教法:

本单元内容是借助学具“量角器”和三角板等直观的学习工具,将数学中的角度引入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物上的角的特点学习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动手操作的能力普遍较强。

指导与实践给本单元学生学习内容带来了方便。教师在课堂上编出一些学生容易记忆的口诀或顺口溜,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比如“量角画角都一样,中心顶点要重合,边线射线是一条,角的开口方向不一定,角的度数是唯一,平角原本一条线,不过顶点在中心,周角一圈很特殊,角的两边一条又重合”。通过这些使学生易于理解的`口诀引导学生对五类角的种类加强记忆,从而掌握。

不足及改进:

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动手操作的较多,个别学生浮躁,在度量角度数和画角时,由于粗心,使较容易的画图常常出现错误,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这些学习较粗心的学生,逐步转化学习方法。

教师的教具较为单一,多媒体课件无法使用,这些课堂演示的内容较少,给学生的直观接受知识的能力变弱,内化知识的能力变弱。需要教师多制作教具,制作出较为优质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直观性较强的知识。

篇8: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但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形象直观。更能看出数据之间的关系。

1、条形统计图常用1格代表2个单位,有时还要用半格来代表1个单位。如果要表示的数据比较大,可以用一格代表5个单位或更多的单位,一个代表几个单位,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这样比较方便。

2、由统计表画统计图的步骤和注意要点:

(1)观察表中项目,确定数据项(一般为数量)和类别项(小组名称、年份、时间等)

(2)确定横纵轴、刻度以及图的类型(横向或纵向)。

(3)画条形,标数据,注意条形的高度要符合刻度,纵向统计图的顺序是从左往右,横向统计图的顺序是从下往上。

(4)添上图例,根据图例补充完条形的条纹以示区别。

(5)标上标题。

(6)检查要素是否齐全。

4、学会统计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如何学好小学数学的方法

1、重视课本的内容

书本知识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最根本的一部分了,小学生一定要重视书本上的知识点,不管是概念还是公式以及书本上的'练习题,小学生一定要熟练掌握。小学生要想更熟练的掌握书本的知识点,可以将数学课本的每一章节,从头到尾的仔细阅读,这样可以增加自己对容易忽略的知识点的了解。有很多学生常常会忽略课本的习题,虽然课本的习题很简单,但是考察的知识点却特别有针对性,所以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2、通过联系对比进行辨析

在数学知识中有不少是由同一基本概念和方法引申出来的种属及其他相关知识,或看来相同,实质不同的知识,学习这类知识的主要方法,是用找联系、抓对比进行辨析。如直线、射线、线段这些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多做练习题

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必须多做练习,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不是搞“题海战术”。只做不思,不能起到巩固概念,拓宽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把已学过的知识搅得一塌糊涂,理不出头绪,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

4、课后总结和反思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公式

三角形体积

三角形是二维图形,二维图形没有体积公式。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体积,几何学专业术语,是物件占有多少空间的量。体积的国际单位制是立方米。一件固体物件的体积是一个数值用以形容该物件在三维空间所占有的空间。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三角形计算公式

1、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大角对大边。

3、周长c=三边之和a+b+c

4、面积:

s=1/2ah(底_高/2)

s=1/2absinC(两边与夹角正弦乘积的一半)

s=1/2acsinB

s=1/2bcsinA

篇9: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1、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10-150÷5×3400÷5+180÷687+(510-150×3)48×(103+97)-231

-45×24+9642×76+42×24180÷[(76-28)÷4]42×[169-(78+35)]

[70-(82-60)]×2572÷[960÷(245-165)](960÷40-10)÷2960÷[(40-10)÷2)]

2、各班向图书室借书,其中12个班每班借45本,4个班每班借48本。图书室一共借出了多少本书?

3、拓展应用: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门口的牌子上写着票价格为:成人:56元;儿童:半价。小明一家人应付多少元钱?

4、一本书,如果每天看15页,28天看完。如果每天看20页,几天看完。

5、一辆货车车从新泰到济南。去时用了4小时,平均时速60千米/时,返回时用了5小时,返回时平均速度是多少?

6、200元钱买1箱牛奶和20包饼干,还剩多少钱?

7、巧克力的单价是面包和蛋黄派单价和的2倍。80元钱可以买几包巧克力?

8、超市新进8箱鸭蛋,每箱120只。搬运时不小心打破了24只,剩下的每12只装一盒,可以装成多少盒?

9、每张课桌60元,每把椅子15元,用1300元买16套桌椅,还剩多少钱?

10、每张课桌60元,每把椅子比每张桌子便宜15元,买30套桌椅,要花多少钱?

11、美术组有18人,书法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2倍,合唱组比美术和书法组的总人数多6人。合唱组有多少人?

12、师徒共同加工零件680个,师傅每小时加工48个,徒弟每小时加工37个。他们几小时加工完这批零件?

13、小刚从爷爷家坐出租车到数学乐园共付车费52元,从小刚爷爷家到数学乐园有多少千米?

14、小红从新泰自己家到泉沟爷爷家有17千米,小红从自己家到泉沟爷爷家坐出租车共付车费多少元?

15、为“希望小学”捐图书,三年级捐152本,四年级捐的是三年级的2倍少12本,五年级捐的是三、四年级总和的.2倍少12本,五年级捐书多少本?

16、公园里有菊花100盆,比月季花少35盆;郁金香是菊花和月季花总数的3倍还多15盆。郁金香有多少盆?

17、植树节四(1)班种了47棵树,四(2)班比四(1)班少种12棵,四(3)班种的是四(1)、四(2)总数的2倍,四(4)班种的是四(3)班的2倍少34棵。四(4)班种树多少棵?

篇10: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一、动物园里几种动物数量统计如下。

猴子大象熊猫狮子

8只2只5只6只

1.请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2.纵轴上每格代表( )只动物,猴子有( )只,画( )格。

3.从图上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解答出来。

二、下面是四(1)班同学最喜欢阅读的课外书情况统计表。

种类趣味

数学

人数91279441

1.根据上表绘出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最喜欢阅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阅读童话书的比最喜欢阅读趣味数学的多( )人,最喜欢阅读( )和( )的人数一样多。

三、下面是某日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情况。

某日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预报

城市污染指数城市污染指数城市污染指数

北京91扬州52沈阳91

天津68镇江81大连74

南京59杭州59抚顺64

上海93鞍山147长春70

苏州86温州42太原95

南通60湖州34大同66

其中污染指数在50及50以下为优,在51~100范围内为良,在101~200范围内为轻度污染。

1.请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空气质量

状况优良轻度污染合计

城市个数

2.根据上面的`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3.看了这个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

四、“新苗杯”儿童歌手大赛在光明小学举行,进入决赛的有三位选手,决赛分两场,上午一场,下午一场,全天最高者获胜(每场比赛满分为10分)。刚刚上午得了8分,豆豆上午得了9分,奇奇上午得了9分。

1.把三位同学全天的填入下表。

“新苗杯”儿童歌手大赛决赛统计表

刚刚豆豆奇奇合计

/分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新苗杯”儿童歌手大赛决赛统计图

五、某旅游城市3月份的天气情况统计图如下。

1.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填写下表。

天气阴天晴天多云雨天

天数

2.哪种天气出现天数最多?哪种天气出现天数最少?

六、下面是五种动物的最高时速统计图。

鸵鸟最快每小时能跑64千米。

1.哪几种动物跑得比鸵鸟快?哪几种动物跑得比鸵鸟慢?

2.如果它们赛跑,谁跑第一,谁跑最后?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解答出来。

篇11: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同步测试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同步测试题

一、填空。

1、三千八百万零五十四写作(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是( )。

2、五百零二万写作( ),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是( )。

3、0.6表示6个( ),0.8里面有( )个0.01。

4、□3465335要使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应填( )。

5、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

6、被除数扩大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 )。

7、长方形广场,长300米,宽200米,合( )公顷。

二、选择正确,填在括号里。

1、42390157=。

A.27

B.207

C.270

2、20元4角用小数表示是()。

A.元

B.20.04元

C.20.4元

三、计算下面各题。

0.48+4.83=

91032-89056=

587306=

69800340=

四、求未知数x。

x+1.86=2.07

x-3470=3470

78x=19422

59472x=708

五、简算下面各题。

31485

480032

30056

12524

六、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720868205

403-39483321

七、列式并计算下面各题。

1、208扩大145倍是多少?

2、4.12比什么数多1.85?(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解答出来.)

八、应用题。

1、果园里有苹果树1011棵,是桃树的3倍.果园里有桃树多少棵?(用两种方法解答)

2、一个匀速组装某种机器的流水线28天组装机器3500台,照这样计算,再组装1750台,还需要几天?

3、修路队要修一条长4200米的公路,计划7天修完,实际每天修700米,实际比计划提前几天完成?

篇12: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除法试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除法试题

一、填空。(37分)

1、口算240÷60时,可以想:240里面有()个60;也可以想:()×60=240,所以240÷60=()。

2、261÷29的商是()位数,624÷58的商是()位数。

3、估算803÷92时,想:把803看作(),把92看作(),()÷()=(),所以803÷92≈()。

4、☆÷25=8……□,□里最大是();当余数最大时,☆=()。

5、算式4□3÷45,要使商是一位数,□可以填();要使商是两位数,□可以填()。

6、根据470÷20=23……10,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商和余数。

47÷2=()……()4700÷200=()……()

7、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0×()<280()×105<20870×()<790()×54<33045×()<460()×23<226

8、在□÷☆=5……13中,☆最小可以是();当☆最大时,□里的数是()。

9、240÷3=80,如果除数增加6,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增加(),或扩大()倍。

10、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必须小于(),0不能作()。

11、120÷6=20,如果除数增加到24,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增加(),或者扩大()倍。

12、括号里最小能填几?

35×()>15065×()>40030×()>891

二、判断。(10分)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一定是两位数。()

2、430÷60≈7……1。()

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4倍,商不变。()

4、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8倍,商也缩小8倍。()

5、(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三、计算。(23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412÷21≈212÷23≈586÷28≈234÷63≈

320÷40=900÷45=720÷40=180÷30=

2、笔算。(15分)

630÷30=512÷16=743÷61=514÷17=425÷75=

四、解决问题。(30分)

1、工人搬一堆832千克的货物,一次能搬52千克,照这样计算,要几次才能搬完?

2、小明看完一本350页的课外书用了两周时间,他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3、工程队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75米,20天修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25米,可以提前几天完成?

4、一辆汽车2时行90千米,兴文到宜宾的公路长约112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小红乘这辆车早上9:00从兴文出发,她能在12:00到达宜宾吗?

5、食品厂包装糖果,4千克装一袋,15袋装一箱。如果包装360千克糖果,要准备多少个纸箱?

篇13: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测试卷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测试卷

1.填空题

(1)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 ),其中的一条叫做另一条的( ),

它们的交点叫做( ).

(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这条直线的( )线段为最短.

(3)经过一点可以画( )条直线;经过两点可以画( )条直线.

(4)两条直线相交成( )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5)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互相( ).

2.选择题

(1)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样的垂线可以画( )条.

①1条 ②2条 ③无数条

(2)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相交成( )°的角.

①180° ②90° ③45°

3.应用题

一条马路宽50米,小文横过这条马路,怎样走路线最近?最短的至少要走多少米?为什么?

篇14: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试题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试题

一、填一填20分

根据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49+□=73+49

②37×28=□×37

③□+136=□+55

④61×□=44×□

⑤(74+39)+61=74+(□+□)

⑥25×(4×18)=(□×4)×□

⑦167+256+333=256+(□+333)

⑧15×12×6=12×(□×□)

上面8道题中,_____只运用了加法交换律,______只运用了加法结合律,_____只运用了乘法交换律,______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_____既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______既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又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二、辨一辨4分

(1)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的道理其实是相同的。………………

(2)68×97+3可以应用乘法结合律写成68×(97+3),可以使计算简便。( )

(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同时使用。……………………………()

(4)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三、计算16分

1、直接写出得数。

160+70=18+35+5=15+(25+7)=46-(21+9)=

480÷40=24+6+19=(13+29)+11=200-90-10=

370-80=26×5×2=(9×8)×5= 140÷2÷7=

5×17=13×4×5=2×(11×15)= 91-(61-21)=

2、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36分

208+45+55 86+79+1423+(159+77)

32×4×525×13×2 6×(19×5)

18×35 256+307 24×25

四、解决问题24分

1、公园里有3棵古树名木,第一棵古树的树龄是480年,第二棵古树的树龄是175年,第三棵古树的'树龄比前两棵古树的树龄之和还多。第三棵古树的树龄是多少?

2、18个鸡蛋装成一纸袋,4袋装一盒,5盒装成一箱,一箱有多少个鸡蛋?

3、交通事故猛于虎,会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下面是城南、城东、城西辖区内月交通事故起数统计情况。

辖区 合计(起) 九月(起) 十月(起) 十一月(起)

城南   84 68 32

城东   75 48 25

城西   45 88 12

算出合计数,观察表中数据,你有发现吗?写出来。

4、地铁站附近有一个长60米,宽12米的停车场,用来停轿车,可以停放多少辆?

车辆种类 轿车 大型客车  摩托车

每辆占地面积(平方米) 15 40 2

如果改用作停放大型客车或摩托车呢?

篇15: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课文以教予学生一些思想方法为主题。

《矛和盾的集合》发明家通过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发明坦克,告诉大家谁能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谁就是胜利者。我们要多集合各项事物的长处,多学习别人的优点。

《科里亚的木匣》通过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经过思考得出道理。它告诉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都告诉我们要正确的对待自己和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要尊重别人,与人和睦相处等。

这些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应当作为行动指南的,也不光是教育孩子,我们成人也是要不断反思成长的。

在教学中,这些主旨是都在学生口中、脑中是走过的,而且不只是一两遍。不过在学生的发言和反应中,我感觉孩子们没有真正入脑、入心。发言的孩子就那么几个,发言的'内容也是相对简单而且用语匮乏的。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能体现这些思想方法的可能只有点点星末。

课堂的教育能做的真的很少,不过要能做足了也是很容易在孩子的这个年龄种下好种子的。这就要我们不断探索,把课堂变得更加高效而有价值。

篇16: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运算律试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运算律试题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每空1分,共21分)

1.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是;

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是()。

2.如果A+B=500,那么A+(B+20)=();如果A×B=48,那么(A×5)×B=()。

3.在计算32+45+55时,要想计算简便,可以用加法()律先算()。

4.根据运算律在下面的上填上合适的数。

25+=38+×35=×96

118+159+182=(+)+

46×25×4=×(×)

5.450比105多(),比680少()。

6.菜场运来一批黄瓜,每筐装20千克,要装50筐,现在每筐装25千克,要装()筐。

7.28千克蜂蜜正好装7罐。照这样计算,140千克蜂蜜可以装()罐。

8.(36+△)+☆=36+(△+☆),如果△是167,要使计算简便,☆可能是()。

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4分)

1.m+n=n+m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2.159-(59+28)=159-59-28……………………………………………()

3.146-98=146-100+2………………………………………………()

4.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扩大4倍,另一个乘数缩小4倍,他们的积不变。………()

三、反复比较,精心选择。(10分)

1.125×7×8=7×(125×8)这是运用了()。

A、乘法交换律B、乘法结合律C、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与451-51-49相等的.算式是()。

A、451-(51+49)B、(451+49)-51C、451-49+51

3.在公园停车场停车,前两小时共需付款3元,以后每小时2元。王叔叔停了4小时,他应该付款()。

A、9元B、8元C、7元

4.与120÷15×4的结果相等的式子是()。

A、120÷(15×4)B、120×4÷15C、120÷4×15

5.小明爸爸上月工资是2352元,比妈妈少148元,求两人一共收入多少元?下面列式不正确的是()。

A、2352-148+2352B、2352+148+2352C、2352×2+148

四、注意审题,细心计算。(40分)

1.直接写出得数。(10分)

75+35=98-79=100÷4=35×3=130÷5=

180÷20=490÷70=5×9×8=4×5÷4×5=87-87÷3=

2.竖式计算,并用运算律进行验算。(2分)

289+476=28×64=

3.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18分)

893+(594+107)105+2985×(17×24)

125×16720÷16÷51000-293-707

4.列式计算。(6分)

1.128加84除以7的商,结果是多少?

2.703与295的差除以51,商是多少?

五、运用知识,灵活解题。(27分)

1.5箱蜜蜂一年可以酿375千克蜂蜜。照这样计算,20箱蜜蜂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5分

2.一艘轮船,从南京驶往向阳渔港,每小时行驶20千米,10小时到达;回来时,每小时行驶25千米,几小时可以回到南京?(5分)

3.晓勇家养了5头奶牛。平均每头奶牛每天产奶8千克。这些奶牛五月份全月共产奶多少千克?(5分)

4.妈妈买来5本相册,每本都有32页,每页都可以插6张照片。如果全家大约有900张照片,买来的相册够用吗?(6分)

5.地铁站附近有一个长60米,宽12米的停车场,用来停轿车,可以停放多少辆?(6分)

车辆种类轿车大型客车摩托车

每辆占地面积(平方米)15402

如果改用作停放大型客车或摩托车呢?

篇17: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八九单元测试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八九单元测试卷

一、算一算。

1、直接写出结果。

5×12=

26+54=

21×30=

80÷16×5=

60×20=

84÷12=

320-90=

365+237+35=

91÷13=

50×41=

6×18=

87-87÷3=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79+134+121+66=

4×37×25=

46+(139+54)=

576-182-18=

3×5×7×4=

125×(16×3)=

3、脱式计算,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532-805÷35=

893+395+107=

324-99=

750÷(53-28)=

4、列式计算。

(1)150加上13乘5的积,和是多少?

列式:

答:和是。

(2)607与238的差,再除以41,商是多少?

列式:

答:商是。

二、填一填。

1、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是(+=+);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是:++=+(+)。

2、一个长方形长18厘米,宽10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可以列式为2×(18+10),还可以列式为2×18+2×10,周长都是()厘米。

3、(72+a)+45=45+(a+72),这里运用了()律。

4、果园里有5行桃树,每行25棵,一共有()棵桃树;梨树有225棵,也栽成5行,平均每行有()棵。

三、选一选。

1、“69+75+31=75+(69+31)”是运用了( )

①加法交换律

②加法结合律

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已知a+b=200,如果a增加35,要使和不变,b要( )。

①增加35

②减少35

③不变

3、45×16○45×2×8,○里应该填( )。

①大于

②小于

③等于

4、用24个一样大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拼成( )种不同的长方形。

①3

②4

③5

5、李勇和刘梅玩摸乒乓球游戏,每次任意摸一个乒乓球,摸后放回,每人摸20次,摸到白乒乓球算李勇赢,摸到黄乒乓球算刘梅赢。在( ①②③ )号盒子里摸刘梅赢的可能性大,在( ①②③)号盒子里摸李勇赢的可能性大。

6、做一个小正方体,在6个面分别涂上颜色,三人一组各抛15次。你觉得下面第( )游戏规则不公平的。

①正方体的两个面涂成黄色,两个面涂成红色,两个面涂成蓝色,黄色朝上甲赢,红色朝上乙赢,蓝色朝上丙赢。

②正方体的一个面涂成黄色,两个面涂成红色,三个面涂成蓝色,黄色朝上甲赢,红色朝上乙赢,蓝色朝上丙赢。

③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涂成黄色、红色、蓝色、黑色、绿色、紫色,黄色朝上甲赢,红色朝上乙赢,蓝色朝上丙赢,绿色、黑色、紫色朝上都不算,重新抛。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超市有“白鹭牌”大米25袋,每袋40千克,每千克3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列式:

答:一共可以卖元。

2、下面是张星家第二季度每个月部分开支。

(1)张星家四月份一共开支多少元?

列式:

答:四月份一共开支元。

(2)第二季度用于日用品类开支一共多少元?

列式:

答:第二季度用于日用品类开支一共元。

(3)请你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

3、四(1)班站了6列,四(2)班站了5列,四(3)班站了7列。四(1)班每列9人,四(2)班每列10人,四(3)班每列8人。

(1)四(1)班和四(2)班一共有多少人?

列式:

答:四(1)班和四(2)班一共人。

(2)四(3)班比四(2)班多多少人?

列式:

答:多人。

4、学校体育室购买了390元的活动器材,其中买了8个足球,每个30元。剩下的钱买了6副乒乓球拍,每副乒乓球拍多少元?

列式:

答:每副乒乓球拍元。

5、小马虎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可就是粗心大意,经常在做作业时犯看错题目的错误。这不,在做除法题时,又把除数65看成了56,结果得到商是13还余52。你知道正确的商是多少吗?

列式:

答:正确的商是。

6、我国地域辽阔,陆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大国。我国的土地类型多样,请看下图:

(1)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填空。

我国盆地面积是()万平方千米,高原面积是()万平方千米,丘陵面积是()万平方千米,山地面积是()万平方千米,平原面积是()万平方千米,合计()万平方千米

(2)什么面积最大?什么面积最小?一共多少万平方千米?

答:面积最大,面积最小,一共万平方千米。

(3)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或感想?

7、一根粗细均匀的木头长28米,要锯成4米长的木棍,每锯一次要3分钟,锯完休息2分钟,全部锯完要几分钟?

列式:

答:全部锯完需要分钟。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2.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3.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词语知识点

5.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反思

6.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7.四年级数学单元知识点上册

8.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题

9.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教案

10.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练习题

下载word文档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