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地理教学反思
“fengchaosmil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地理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地理教学反思,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地理教学反思
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地理教学反思
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乐观的'环境、心情愉快,兴趣会油然而生。
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数学教学反思--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乐学情境
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有关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信息技术能够根据数学需要,创设逼真的、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并且还能运用它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课时,我先在屏幕上显现彩色的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动规律,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为一日。生动的课件把学生带入了神奇的宇宙,就这样不仅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认识了年、月、日,了解了之间的关系,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
篇3: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论文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论文
导入新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有趣的导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心智,启动他们的思维。“学生状态调整式”的导入方式运用到新课中,能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到新的学习活动中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用“创造情境,设置悬念、小故事、小幽默、精选实验”等形式的“学习状态调整式”导入新课。“学习状态调整式”导入,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状态调整式”导入要有针对性
“学习状态调整式”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所设计的导入方法要具体、简捷,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如果忽略了这点,使导入与内容脱节,尽量导入很别致、精彩、吸引人,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设计导入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服从整体。导入只是一个开头,从课堂结构的角度来看,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如果脱离课堂整体,即使是再精彩的导入也失去它应起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例如,在讲解“液体内部的压强”时,给学生观看一段历史资料。美国潜艇部队挑战下潜深度时,发生了舰毁人亡的悲剧,中国在潜艇部队克服种种困难越过死亡线露出了成功的喜悦。在观看美国俄罗斯潜艇下潜时,压强计、潜艇发生了很大的形变,扣人心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表现出了求知若渴的神情。
2.“学习状态调整式”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去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的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它能使课堂教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使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
3.“学习状态调整式”导入要有趣味性
设计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不会保留在记忆里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教学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导入的形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教学导入的环节的作用。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物理学史料、惊奇实验、旧问题新思考等形式进行。要想得心应手地进行每节课的引入,必须靠丰富的资料和生动形象的讲演才能达到。导入材料的使用不唯一,可以选择性的使用,依据学生的现状、班级的现状。备课时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然后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确定相应的引入材料,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引入的形式。同时在备课时还应注意所用资料的可靠性、科学性。考虑可能发生的意外,做到心中有数。
篇4:浅析情境创设地理教学论文
浅析情境创设地理教学论文
一、在地理与社会的结合处创设
例如,“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情境创设。情境呈现:多媒体呈现水泥厂、酿造厂的景观图片,有严重大气污染的工业(如水泥厂、酿造厂)在区位选择时应注意什么?生1:对于常年有稳定风向的盛行风地区来说,应布局在下风方向。生2:还应在远郊区,在城市热力环流的下沉气流之外。乡土情境:多媒体呈现“循潭县城区工业分布图’,,请结合当地季风气候说明工业的区位选择在哪儿比较合适?学生结合学到的地理知识进行激烈的辩论……这样的情境创设,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知识意义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
二、基于问题探究式的图像情境
好的图像情境总是跟问题的解决联系的,利用问题探究创设图像情境,便于展开合作、探究、讨论、理解或问题解决等活动,让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将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与将要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学会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气候类型”教学情境创设并图情境:教学气候类型时,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首先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和“雨林气候的气温和降水柱状图”并联组合,用多媒体创设并图式情境:能找出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哪里吗?联系学过的知识,请尝试分析该气候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叠图情境: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巴西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景观图叠加观察,并采用局部闪烁的方式,创设叠图式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生成:除了这些地区外,世界其他地方还有没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为何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回归线附近的马岛东部、澳的东北部和巴西东南部也有热带雨林?这些地方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是什么……串图情境:对于学生的生成,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利用“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气压带、风带示意图”、“世界洋流分布图”、“地形图”创设串联图式情境,引领学生自己得出“这些地区都位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坡上,同时受到沿海强大暖流的影响,所以也是终年高温多雨,虽然不在南北纬10度范围之内,也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怕勺结论。本情境的创设,通过并图、叠图、串图等多种方式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情境,激励学生生成问题、研究问题和探究本质。
三、利用学生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生活常识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观、感觉与客观现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都是用于创设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积极进行思维、探究、讨论,在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同时,促进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例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情境创设。情境预设:教学“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时,首先从报纸上的一则新闻获得学习资料:“无锡人抢购纯净水”(将其加工制作成教学案例并预设在课前的导学学案上),同时要求学生课前广泛搜集相关学习资料,并围绕该节课的主题展开自主学习。情境探究:我将“无锡某大型超市内抢购饮用水”和“太湖水面蓝藻大爆发”、“美丽的太湖’,三图组合,创设情境。这一认知矛盾的情境,给了学生极大的震撼,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很自然地带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有了深层次的互动、交流:“地处江南水乡的无锡,会缺水吗?”为什么会缺水……在同学们你问我答的研讨氛围中,实现了探究式学习……上述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生活资源创设生活化的,学生当前认识与原有认识产生矛盾的冲突情境,启迪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提取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领互动、交流,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进行了情境的迁移和交融,形成了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探究动力。实践证明:情境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有亲近感,感兴趣,易于接受、理解,而且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就感。使学生把外部的学习动机转换成内部的学习动力,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怕勺转变。
篇5: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反思
关于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反思
目前我校教学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难以形成有效的自主性学习,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无法落实到实处,本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
一、教学情境的作用
在教学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目的是引起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等手段,营造适宜的氛围,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他在教学中所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情景交融,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二、有效的教学情境特点
在物理教学中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满足一下特点:
1、生活性。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生活性。既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又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接知如接枝。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2、形象性。强调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在物理教学中有一些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究其原因是因为抽象。因此在创设的教学情境时必须强调情景的可见性,要让学生摸得着的、看得见。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同时应该能够促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3、学科性。物理教学情境创设要体现物理特色,紧扣物理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教学情境应是体现物理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例如在“阿基米得定律”教学展开之前,首先设计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当然也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重之间的特定联系,由此为阿基米得定律教学展开奠定了情境基础,
4、问题性。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所设计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情境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同时其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以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只有这种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联想,藉以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思维从疑问开始,在联想和想象中活跃,在获得正确答案中发展,在理解、深化、运用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强化,例如“浮力”,来自于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常误以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设计如下问题情境:(1)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问:这说明了什么?(2)用弹簧秤挂起铁块慢慢地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待铁块全部浸入再置于不同深度,提问:观察到什么?(3)换用煤油或酒精重做上面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回答液体密度不同,弹簧秤示数有何不同?这些问题源于生活实际,但又往往被人们熟视无睹或与常规生活经验相桲,这就更使即将展开的教学笼罩上一层趣味的光环。
以上是我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一点看法和做法,教学情境一般交叉、变换用于教学,要使效果显著,关键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应用,为学生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摆脱消极被动困境,让学生学得生动活片、积极主动。
篇6:创设教学情境及指导学生探究
创设教学情境及指导学生探究
新课堂改革在我市已运行五年,在五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真学习课程纲要和化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内涵和外延,带着一种全新的'理念大胆尝试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下面我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并希望得到大家更好的意见.
作 者:徐有国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云安中学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33 关键词:篇7:《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在教学《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时,我通过演示生活中常见的情节,把比较陌生的知识和平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让学生来认知周长:
1、师:昨天请大家课外收集一些漂亮的树叶,大家收集了吗?我们互相来欣赏一下吧。
2、想不想把这美丽的形状画在纸上,那我们就来描一描把它的形状画出来。(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
3.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到哪里结束。)
4.刚才大家描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沿边线围着图形,描了一周)
5.小结: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 (结合实物演示),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我们能帮它取一个名字吗(树叶页面的周长)?(引出周长的概念,结合封闭图形与未封闭图形,强调周长的意义。)
6.谈到周长,蚂蚁王国的小黄和小黑正为周长这事争论不休,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瞧一瞧。
(出示课件:
(1)两只蚂蚁沿着不同周长的两个面爬行比赛。
(2)两只蚂蚁沿着同一树叶面不同位置爬行比赛)
7.看了刚才的比赛,你想说什么。(强调两个面的.周长的长短不同,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这样的设计首先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走向大自然,收集了许多漂亮的树叶,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对树叶产生了美好的情感;紧接着让学生描树叶的轮廓,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好起来;然后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篇8:数学学习的情境创设的教学反思
数学学习的情境创设的教学反思
数学学习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更好地为学生 的数学学习服务。因此,创设情境一定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 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智慧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学习环境。如:
1、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
2、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3、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4、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合作、自主探究学习首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一个人没有自己的 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想法是无法与别人交流的。因此,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基 础。其次,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问题解决的`目标,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组织好组内、组际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应加强指导。除了培养学生合作的 意识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和良好合作习惯的培养。如:倾听的习惯、质 疑的能力,有条理汇报交流的能力,合作探究的方法策略等。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合作
探究技能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当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都需要空间,教师要为学生的 活动搭好台,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确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得以落实。
篇9:导入环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反思
导入环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反思
案例:
在初中历史第二册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一课,我是这样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导入新课的:
教师首先提问:同学们,谁能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你想象中的或你所见到过的蒙古大草原的景象吗?
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一望无际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成群的牛、羊、马、放牧人、骑着骏马在草原奔驰的蒙古人、蒙古包等等,有的同学还朗诵了《刺勒川》民歌:“刺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教师借机指出:“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2世纪的时候,美丽大草原上的蒙古人却过着‘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的冲杀、动荡、困苦的生活,那么,是谁改变了蒙古人民的命运,使他们过上相对幸福、安定的生活的呢?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充满了求知的欲望。自然地过渡到了新授课的学习。
案例分析: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开始,所以导入环节的设计,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顺利开展新授课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依据教学内容,我在导入环节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新授的教学内容打好铺垫。
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是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我认为适当的教学情境的设计,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积极、主动、自主投入学习。总之,教学情境的设计应以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本位,脱离教学实际的教学情境设计将成为空中楼阁,成为课堂教学虚设的幌子。
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出现在教学中的诸多环节,如导入、新授、活动、质疑、总结等等。不同环节的情境设计目的不同,形式也不尽相同。例如:本节课的导入环节的情境设计,主要目的是引导同学走进印象中的美丽蒙古草原,进而想像12世纪蒙古草原的悲惨生活,产生情感共鸣,带着疑问与欲望走进新课的学习,并在情境创设中对所学内容在认知上形成知识建构,方法上主要采取谈话的方式,教师通过问答、谈话的方式,带领同学走进预设的情境,并通过师生交流进一步感悟情境,深层感知学习内容。
篇10:反思生物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论文
反思生物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论文
[摘要]:“情境创设”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得到重视,笔者站在情境教学效果这一视角反思课堂教学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的调控等方面阐述和分析了生物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个误区。
[关键词]:情境创设、教学目标、现代媒体、动态生成、新课程理念、教师基本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教学的开始,它需要教师发挥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学科思想和科学探究精神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笔者也看到,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对新课程的理念认识不够,还缺乏从目的、手段、过程调控等角度细细揣摩,没有起到“情境”在教学中应有的激趣、生惑之效。
1、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起点和归宿,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使用恰当的情境能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为学生走向成功(解决问题)开好头。所以情境的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且看两位教师就八年级“听觉的形成”一课教学引入中创设的情境
情境1:教师用1分钟播放一段音乐,要求学生仔细听……
师问:你能说出这段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A:电子琴。
生B:钢琴。
师:不管电子琴和钢琴,你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判断的?
生C:耳朵
……以此引出课题
情境2:教师用2分中时间播放一段短片,其中部分同学用耳罩塞住耳朵,只看画面。
教师先后请带耳罩和未带耳罩的同学说说内容或感受,然后通过比较由学生得出:通过视、听觉的共同捕获,人体获得的信息更准确、清晰。
……以此引出课题。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描述耳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感情。”那么比较上述两者,同样是以学生活动来创设情境,情境2显得自然、更贴近教学目标。“带耳罩的一组”作为对照连接着上节教学内容“视觉的形成”,隐含着复习回顾,感官的不同导致感觉的不同,让学生在认同视觉作用的同时产生了解新知的强烈欲望,对下个环节的实施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情境创设承上启下,连接自然,目的指向性很强。相反情境1的创设给人感觉是形式化、很生硬,在设计活动中没有从学科领域这一角度构建认知冲突和情绪体验,前后问题的设计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萌发,探求新知氛围没有真正地调动起来。
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如果偏离了教学目标,对创设的情境缺乏目的性、有效性的研究,认为只要创设情境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例如:创设的情境生活味过浓,缺乏学科思想;创设的情境过于冗长、头重脚轻,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诸如此类的情境创设都是低效的,这样的设计思想也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误读。
2、情境创设与现代媒体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来展示一些生命现象、呈现问题背景资料,引发学生问题意识,效果颇为显着,尤其在公开课等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频率很高,于是在我们教师中也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片面观点,创设情境一定要用多媒体手段,否则不是一节好课。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将大量的精力投放在寻找图片或视频资料上,投放在制作课件上,课堂上教师放“电影”,当讲解员,学生当观众看“电影”。例如:七年级“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呼吸作用产生热量”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在图片的寻找和动画制作上化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忽视了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实验)营造问题情境。事实上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许多原理的得出本身就是据于前人的大量实验或者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反复验证。生物课程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紧密地结合实验、结合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亲身的体验,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原理谈现象,逐渐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这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一种理念。上述两节内容教师不妨以萎蔫的菊花浇灌后重新焕发英姿、种子萌发产生热量等具体的生命现象为情境,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体验来构件问题、解决矛盾。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学生讨论才会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理可论。
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许多教师之所以选择现代媒体来创设情境,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直接呈现性,似乎可以“代替”教师的动手、动嘴,以至于教师对它情有独钟。试想,假如我们的课堂被现代媒体充斥,而把学生的观察、实验等主体性活动搁在一边,非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因此把握学科特点,发挥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才是我们生物学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情境的创设中,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来实现,例如实验、角色扮演、自然现象的观察、一个故事、一首诗等等,而现代媒体只能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3、情境创设与开放生成
构建主义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情境化的,学生应该在问题情境的互动中,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不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合在一起进行个性化的智能构建。所以情境的创设应该是连续的也是动态的,是伴随着学生认知结构在不断发生改变的。笔者发现在设计情境时教师主观性很强,带着对教学现实的预计和构想,期望学生在课堂上能按照自己的安排进入“圈套”、步入“雷区”。事实上,学生个体差异性很大、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往往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问题和情境,课堂教学并不一定按照预期的设想向前推进。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按照教材实验规定的次序和材料来完成实验,有的学生将碘液滴在鸡蛋清里、花生种子上,有的学生直接将花生种子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燃烧、还有学生把碘液滴在从自己口袋里掏出的饼干之类的食物上,等等。此时,教师若抓住机会,便能利用这一“意外”,和学生共同分析得出:即便是一种食物其营养成分也不是单一的,只是占的比例不同。但教师假如只考虑完成预定“计划”而不惜打断学生的学习兴致,竭力阻止,轻易抛弃了开放中动态生成的新情境、新资源,不但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不利于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当然,这样的课堂就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材的范例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有力凭借。所以教师必须以开放生成的观念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创新的空间,要接纳课堂中始料未及的学生体验,更要鼓励互动中学生的即兴创造,还要敏锐地捕捉新的矛盾并积极地进行情境的再创设。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误区,原因除了教师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到位以外,笔者以为教师个人基本功也至关重要。假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材解读分析能力,自然会在备课过程中将教学目标恰当地分解到每个环节,有利于有效情境的构思;假如教师具备较强的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的动态调控能力,那么教师在选择手段时就底气十足、运用课堂动态资源就游刃有余。关于这一点笔者读过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张华老师关于《教育观念转变中的思考》的文章(《生物学通报》第9期),感到张老师分析很透彻也很实在,在此笔者不再就这个问题多加论述。
总之,我们不能把“创设情境”理解为课改的“时尚或潮流”,只一味地追求形式,相反我们要重视正确理论的指导,重视对实践中困惑与问题的反思,重视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只有这样,我们创设的情境才更有价值,我们的生物学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国标苏科版教材及教学参考
[2]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2]索桂芳。。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研究。课程。教材。教法(9)
篇11:创设情境教学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教学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陈武英
(浙江省义乌市下骆宅初中)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初中英语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初中生是接受知识的黄金时段,而英语则是打开世界大门的金钥匙,由此可见初中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学,旨在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活课堂,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旨在针对创设情境教学以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英语;兴趣;情境;教学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各项事业都在逐渐与世界接轨,而英语是与国际沟通和联系的重要桥梁。学好英语是了解国外文化的基础,更是与发达国家对话的前提条件。对于初中生而言,英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就要让学生对学英语感兴趣,且愿意主动去学。针对这种情况,情境教学便应运而生。笔者针对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进行探究,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一、创设情境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语言学习与应用都离不开环境。情境教学强调的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形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将学生的“学”放到首要位置。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主动愉悦地学习英语,情境教学是完成这个任务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具体措施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以“境”促“理”
多媒体技术具有应用方面广、内容含量大,能够提供音频、视频环境等特点,它具有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如,学习到外研版新标准七年级下册Module 10:A holiday journey时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关于旅行的视频,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仿佛自己真的来到了假期旅行之中,然后再选学生进行情景对话:
T:Where are you going on holiday?
A:I am going to Beijing.
T:Really?I went there two years ago and enjoyed it a lot.
A:How long did it take to go there?Did you fly?
T:…
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播放可以渲染一种轻松的氛围,帮助学生感同身受,仿佛将要踏上假期旅途,在对话练习时也会更投入。这种通过多媒体创建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轻松学习,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2.通过课堂表演创设情境,以“趣”激“学”
初中生比较贪玩,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听课效率不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演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到外研版新标准七年级上册Module 6 A trip to the zoo 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想象学校组织去动物园参观的情景,让大家相互讨论一下自己喜欢什么动物,在动物园有哪些动物?
并介绍其起居及生活习性等,再选出几名学生进行做游戏表演。
准备一些卡片,每张卡片按顺序标号,写上描述各种动物的句子。如,
卡片1:It eats grass and it lives in the desert. What’s it?
卡片2:It is long. It is no feet and it eats meat. What’s it?
卡片3:It lives in China. It eats bamboo, plants and leaves. What’s it?
卡片4:It has a long neck. It eats leaves and fruit. What’s it?等。
然后把卡片分到各个组里,每组选派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描述,边说句子边模仿动物进行动作表演,然后让其他组的学生猜出该动物,还可以让他们说说该动物的其他一些特性。通过课堂表演,可以在班级内营造一种非常欢乐、轻松的氛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参与课堂表演,对课堂表演充满期待,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以“疑”促“思”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就是好奇,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特征。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有效地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英语的情境之中。如,学习外研版新标准英语八年级下册Module 9 Friendship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让每个小组选出几名代表来回答问题:
T: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eaning of friendship?
A:You can share the pain and pleasure with him or her.
T:Yes, friendship means share. What about you?
B:I think friendship is that we share our food with others. And when they need you , you can appear the first time.
教师通过问题情境将新学的单词、短语巧妙地融入其中,可以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词语进行学习,不仅如此,创设一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对英语知识感到熟悉,讨论的话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就愿意主动参与并乐在其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创设故事情境,务“实”求“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来自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应把学生对故事的喜爱正确迁移到英语课堂中来,使之成为他们的学习动力。如,学习A trip to the zoo 这一课时,可以进行拓展延伸,现场编故事,如,动物王国正在大森林里召开盛大的`狂欢,世界上所有种类的动物都来参加了,并穿着各种款式、五颜六色的漂亮服装,所有的动物都和谐相处,它们玩得可开心了,突然发生了意外,比如,小鸭在丛林中迷路了;小鸡不小心掉水池里了等,最后在小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化险为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故事的海洋里飞翔。这样通过编故事不但可以复习很多有关动物、颜色和服装等词汇,而且可以把自己所编的故事进行写作训练,对所学语言进行有效输出。在巩固发展这个环节中创设故事化情境进行教学,既是对旧知识的一种综合复习,又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使学生在故事化的情境中,通过有意义的听、说、读、写技能等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言语技能。同时在教学学科知识过程中渗透德育,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学会合作、共同提高。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英语的一大动力,教师一定要善于了解处于这一时期学生的性格特点,适当地把握他们的好奇心,在课堂上努力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实践感受中逐步接受新的知识,并在发展、创造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栩。对高中英语情境教学的探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03)。
[2]耿淑,黄俊丽。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标准对英语情境教学的启示[J]。考试周刊,(44)。
[3]黄梓燕。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考试周刊,2012(40)。
篇12: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当今世界,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而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刨新能力,这是我们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作 者:王钦宏 作者单位:鲁高密市密水街道苗家屯小学,山东高密,261500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 “”(12) 分类号:G 关键词:教学 创设 培养 创造 情境篇13:创设教学活动情境 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
成都华西中学 周清
Key Words:
creative, cooperative, individual character, question, situation
Summary:
It is not easy to form the creative competence. During the basic education, students
must be trained for the creative individual character. We teachers must spurn the outda-
ted teaching methods and establish a new kind of educational strategy. In class, we must
construct a peaceful, democratic, creative situation of the study activities, place a pre-
mium on the students' curiosity,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make bold attempts and coop-
erative efforts at the tasks arranged. We must train them to be ready and free to question
doubts about their study, and develop their wide thought and rich imagination.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重要
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要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 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
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传统教
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
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
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
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
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
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
展。
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呈现异彩纷呈的语言现象,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维
的天地。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评价、观点、意见或证据等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决定,这样,
势必大大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如:
讲到practise doing sth的用法时,马上给出一道选择题:
He often practises _________ English.
A. speak B. spoke C. spoken D. speaking
试题一给出,大部分学生会立刻作出反应,认为D是正确答案。但如果打破思维定势,教师进一步暗
示学生此题答案可能不唯一,引导他们对那三个被排除的答案提出批判性质疑,许多学生很快会发现答
案C也完全正确。此时如果再让学生朗读:“He's practising speaking spoken English.”学生定将兴趣
浓烈,愉快地掌握practise doing sth和spoken English这两个表达式,我们也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
的品质,而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一旦形成,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时就会尽力避免固有的思维定势,审慎
思考,全面考虑。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
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
究性思维品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
教材里现成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要
倍加爱护的引导。
例如,SEFC BOOK 1B, Lesson 61的Fire Notice中有这样一个句子:Consider every fire alarm to
be a real fire.学生对掌握其字面意思并不难,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隐藏在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使他们能透过问题的表面看到其本质的联系,列举出诸如:“Maybe a naughty boy can sound a fire alar-
m to play a joke, and some people won't believe that a fire has broken out till they have seen
it themselves.”之类的情形,为培养其探究性思维品质营造好学习情景。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
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
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
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
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
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
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
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
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若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则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便会得到加强。如,
让学生回答“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时,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Yes, I have.”“No, I haven't.
”,要广开思路,要求每个学生在作肯定、否定回答时,附加不同的句子,这样才会得到以下极富生活气息
的回答:
Yes, I have. It's very exciting to be there.
Yes, I have. I'll never forget it. ............
No, I haven't. How I wish to go there.
No, I haven't. But I wish some day I could go there. ............
又如,SEFC BOOK 1A, Lesson 37, 主题是关于sports的对话,因为学生年轻活泼,爱好运动,在教学
过程中要让学生开动脑筋,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尽可能多的说出一些体育用语,如:
tennis, badminton, relay race, wrestling, balance beam, shooting, track and field等。
2.突破难点时合作互动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
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
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
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进行看图说话(talking about pictures)一般感到很有困难,如果在掌握了
基本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先几个人一组进行准备,这时,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吸取了其他同学的思想后,每个学生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用英语表达好自己的情感。又如在教完具有表
演性的课文后,让学生进行总结性表演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合作互动”,把课文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
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
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
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
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象,并对图象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思维的范围,把记忆
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
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我们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如果遇到居里夫人(Madam Currie)、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著名人
物的传记文章,就要尽量引导学生去了解、概括主人公的个性和成功因素,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因素与伟人们在
平凡工作和劳动中善于联想才有创造发明的关系,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没有这些发明创造,世界将会如何?教师
在必要的时候,可写出相关短文供学生们讨论、评价。对于那些思想意义较深的课文,一定要设计一些讨论题,
使学生在整体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语篇中不曾明显表达但又蕴涵其中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提出:
Why are we trying to make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 (SEFC BOOK 1B L66)
When Mathilde knew that Jeanne's necklace was only worth five hundred francs, but she had ten
years of hard work, what would she do? (SEFC BOOK 1B L69)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novel about American society of that time? (SEFC BOOK 2A L37)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大纲》中所要求的“从阅读中获得乐趣(Reading for pleasure and
amusement)”的目的,又可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开发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
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
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例如,教完SEFC BOOK 2A L26-27 Canada后,可让学生命题作文:China and Canada;学完SEFC BOOK 2A Uni-
t 9 Saving the earth后,让学生讨论: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
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
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
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
新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篇14:创设教学情境享受快乐识字
创设教学情境享受快乐识字
创设教学情境享受快乐识字作者/ 王红琴
识字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一、二年级是学习生字的主要时期,每学期要学500―550字,平均每篇课文要学12―14个生字。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有效的识字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力求音形义巧妙融合,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识字效率,让学生享受轻松、快乐的识字过程。
一、创设加减情境,在加减换中识字
为汉字做加减法,即对已学过的熟字进行加减换,从而得出要学的生字,这是识字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如:
减一减:妈一马话一舌:
加一加:大一天一太一木一夫(加一笔);女一好日一星木一果(熟字加熟字):白-怕合一给奇一骑(熟字加偏旁); 换一换:情一睛一晴一蜻一清一请 当然,在学生做汉字加减法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观察思考:这样的加减法有什么妙处?从而领会汉字之间的联系。如:“果”字,一棵果树上长满了像太阳一样红彤彤的果子,所以“木”上加个“日”。“好”字,可引导孩子追根溯源,古时一户人家有田、有地,生活富足,就够了吗?是啊,要儿女绕于膝下才觉得快乐、幸福,因此“女”加“子”才觉得“好”。带有“青”的这些生字,加上不同的偏旁,意思便迥然不同,这与所加的偏旁息息相关。
二、创设想象情境,在联想中识字
联想识字是利用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的一种方法。
1.象形联想:低年级有很多象形字教学,如“火、日、月、田、鱼、山、川”等。教学这些字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像,认识事物特点,并展示这些汉字的演变过程,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从造字学角度记住这些字形和字义。
2.会意联想:会意字是根据汉字的字义所创造的字形。教学这类生字时,可让学生利用字形想字义,再利用字义记字形。
如教学“州”字,可建立在象形字“川”的基础上,教师用简笔画在河流中间添上几笔,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说:“是石头。”教师可再做引导:“比石头大一点的是什么?”学生又说:“是小岛。”“大河中的小岛又称为什么呢?”“对,是‘州’。那为什么这些点的方向不一样呢?”学生们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因为河中小岛的方向不一致。”又如:“灭”字,用盖子盖住火;“明”字,白天太阳最亮,晚上月亮最亮;“森”字,树多成森林;“休”宇,人累了,靠在树上休息;“聪”字,上课时,我们只要竖起耳朵听,用两只眼睛看,用心去思考,再用嘴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就会越来越聪明。
学生在神奇的汉字文化中徜徉,时而感悟,时而惊喜。这样的教学不仅高效,而且极具可持续性,可发展性。
3.音、形、义融合联想:汉字中有许多形声字,教学时我们要联系汉字的“根”,了解组成汉字的偏旁部首原始的“本义”。如教学“涌”字时,当学生知道是形声字后,教师可及时播放黄河奔涌的视频,形象而直观地加深学生对字义的理解,既而再让学生说说:“你们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水涌动的情景?”学生们说下暴雨时,街道上的水,泥石流,海水涨潮时,水是涌动的。此时教师还可把“涌”的含义进行拓展:《黄山奇石》中有块石头叫“猴子观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学生说是翻滚的云海,教师可趁机告诉学生这叫“风起云涌”。又如“渠”的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水流湍急的沟渠的视频,然后让大家说说“渠”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这里有“水”有“巨”。最后说说为什么还有个“木”呢?这样的`教学让汉字的音形义巧妙融合,给了汉字文化中最根本的“根”的知识,一定会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起到以一驭多的作用。
三、创设体态情境,在观察中识字
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能运用自己的体态语,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掰”时,我随手拿起学生的铅笔盒,问该怎样打开?学生说把它掰开。我就请他们仔细观察老师的动作,两手握着铅笔盒用力一掰,铅笔盒轻而易举就打开了,学生们恍然大悟。又如学习“眨”,学生在写的时候很容易把“撇”漏了,教学时请学生们先仔细观察老师眨眼睛的动作,再问他们这里的“撇”和“点”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和分析,认为“撇”是上眼皮,“点”是眼睛,上眼皮合上盖住眼睛才能成为眨。他们不仅掌握了字形,还深刻了解了字义。
四、创设字谜情境,在编字谜中识字
认清字形,记忆字形是儿童识字的难点和关键。在识字教学中,可通过编字谜来学生字,让学生把握字形结构、笔顺、笔画的特点,特别是加强对生字的观察、分析,并在完成这些思维活动之后,通过联想的方法回忆起熟字、熟部件或者某个具体的事物、情景,以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如,教学“坐”,我和学生一起编成字谜:“两个小人,并肩坐在土堆上。”“碧”,“王先生和白先生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下棋。”“午”,“远看象头牛,近看牛没头,要是问啥字,看看日当头。”“高”,“一点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边藏。”这些谜语既提示了字形,又提示了字音、字义,学生很快就学会了。通过编字谜来学生字,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感知和理解,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想象和记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迁移和创造能力。
五、创造比较情境,在区分中识字
对形近的字,学生们十分容易混淆。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情境中加深学生对汉字形义的理解。如“日”和“目”,“日”就是太阳,太阳只有一个,所以口的中间只有一横:“目”是眼睛,眼睛每个人都有两只,所以口的中间有两横。“鸟”和“乌”,“鸟”失去了眼睛,眼前就一片“乌”黑。“北”和“比”,两兄弟背靠背“北”,两兄弟一齐向前跑“比”。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终身难忘。
六、结合生活环境,创设识字情境
为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识字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可以从课外书、各种报刊、电视节目中识字:也可以从各种学生喜爱的商标中识字;可以从各种路牌、广告牌中识字:还可以剪贴报的形式进行交流,进一步扩大识字信息量,提高识字能力。
总之,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且适用有效的识字教学情境已成为师生互相展露个性与才华的殿堂,识字教学也由此变得生动有趣。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二小学311100)
篇15:创设良好情境促进音乐教学
创设良好情境促进音乐教学
创设良好情境促进音乐教学许晓玲
(福建省泉州市新隅小学)
在小学音乐课中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营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利条件,这也是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我觉得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利用适当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下面我想把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上课前创设良好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无意注意、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前针对每一课时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在教学三年级艺术课程《小伞花》时,我和学生在教室里布置了五颜六色的伞及各种各样伞的图片,以达到课前渲染气氛的效果。学生在上课时好像走进“伞”的海洋,从而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在上课时创设情境,走进学生的心灵
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比较强,身边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和富有吸引力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知去认识、发现这个世界。所以,我在课堂上十分注重学生好奇心的激发,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认识音乐、学习音乐、理解音乐丰富的内涵。
1.在上课时经常以各种手段进行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小伞花》的教学中我和学生以《雨中即景》律动进教室,在多媒体上演示雨中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雨中的感觉,以此导出课题《小伞花》。然后让学生做游戏寻找教室里各式各样的伞。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音乐教师,我注重导入新课这一重要环节。因为导入得好坏,对学生学习新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在学生兴致很高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让他们欣赏优美的伞舞,感受艺术的美,让学生知道伞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还能用来表演,激发他们对“伞”的兴趣。
2.在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与丰富的情感体验
手工制作、美术都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在《小伞花》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在“小伞屋”合作打扮自己的小伞这一动手环节,学生通过剪剪贴贴、画画吹吹等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我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团结协作的魅力。学生非常喜欢、格外细心投入。
3.用语言来渲染情境
(1)教师在用音乐语言构筑音乐情境后,还必须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用口头语言来描述音乐意境。如,教学难点节奏时,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并采用拟人化口吻引出小雨滴,用“节奏伞”的开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态中进入音乐王国,把丰富多彩的节奏融合在形象化的音乐节奏中,既直观明了,又颇有兴趣,既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也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2)在活动中要设计引导性、挖掘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及探索新知。如,在复习歌曲的环节中,我通过引导性的提问让学生自主交流,探究感受雨之美,从而使学生更能自如地唱出轻巧富有弹性、舒展连贯的歌声和欢快活泼的情绪。特别是歌曲处理这个环节他们能大胆地说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处理,有的学生很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在提问回答的过程中我也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要珍惜同学友情。
三、课后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创造中体验快乐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设计中我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细微表现,关注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和培养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舞台,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尽情地表现,展示自我的才艺。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创造,这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如,教学歌表演,我提供多种道具和创设几个故事表演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合作创编,在伞的海洋中升华雨中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在合作中以新的形式来表达歌曲雨之美,情之真。让学生创编优美的舞蹈表演,其目的是要让学生能跟着艺术、节奏尽情地“动”起来。同时对感悟歌曲的艺术、节奏,理解歌曲、歌词含义及进行有效的模仿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增强人体动作和艺术的协调。
总之,作为教师需要给其更多、更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由地想象创造,让学生真正热爱艺术、喜欢艺术、懂得艺术,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伴随我们成长的道理。
参考文献:
史蓓华。小学音乐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初探。成才之路,2012(17)。
【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地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0.学乐云教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