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课件>三下数学《加法结合律》课件

三下数学《加法结合律》课件

2024-08-06 07:52: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书迁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三下数学《加法结合律》课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三下数学《加法结合律》课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下数学《加法结合律》课件

篇1:三下数学《加法结合律》课件

三下数学《加法结合律》课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篇2:三下数学课件

人教版三下数学课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篇3:三下数学课件面积

三下数学课件面积

人教版数学三下《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 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三)、实践运用。

(1) 做一做。

(2) 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4) 小资料:

① 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 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篇4:三下搭配中的数学课件

三下搭配中的数学课件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巧妙搭配、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面对实际问题,能初步构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参加数学广角的活动,解决生活中的有关数学问题,大家愿意吗?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创设情境,直接揭示学习任务,迅速投入学习活动。

二、创设情境

情境一:穿衣服

l、尝试猜想

师:现在我们挑选了7位小小志愿者,为他们准备了2种颜色的上衣和3种颜色的裤子。问:要使每人穿得不一样,能做到吗?请你猜一猜。学生可能猜测:做不到。

2、思考讨论

(l)引导思考:要知道能不能使每人穿得不一样,关键要知道什么?用上衣和裤子搭配,到底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请大家用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师: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学生可能想法: 从上衣出发,1件上衣可以搭配3条裤子,2件就可搭配6条裤子。 从裤子出发,1条裤子可与2件上衣连,3条裤子就有3个2。追问:说说他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还有不同想法吗?对他的方法有意见吗?

学生在投影上展示、介绍搭配方案。

4、观察比较:(1)师: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两种想法,一种是从上衣出发,另一种是从裤子出发考虑。请看大屏幕(媒体演示两种思考过程)。大家还发现了哪几种记录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用媒体演示不同的记录方法。我们可以用画图表示、也可以编号连线、文字说明、算式等不同形式来记录。

(2)小结:你认为哪一种记录方法能既快速又方便地表示出来?

师: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线或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

5、拓展延伸。

(1)师:现在你认为能不能做到每人穿得不一样? 那该怎么办?

(2)师:请你增加一种颜色的上衣或一种颜色的裤子,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同桌交流,挑选两种情况展示汇报:你是怎么想的。媒体演示:连线法;编号列举等。现在,你觉得哪种记录方法既快又简便?

6、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连一连、排一排、算一算的方法来解决衣服的搭配问题。

(二)情境二:游乐活动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15页第2题图

1、引导观察:我们来到儿童乐园,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猴山去玩,有几条不同线路?

2、学生独立思索,指名回答,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说大家听得不太明白,有什么办法使别人一听就明白?(编号)。师:儿童乐园到百鸟园有几条路?从百鸟园到猴山有几条路?在媒体上出示编号 。

3、师:现在你能说出有哪几条不同的线路?

4、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线路。

5、小结:通过编号后列举、或用乘法能帮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

(三)情境三:拍照

1、师:从猴山出来,聪聪、明明在数学乐园欢迎同学们到来,让我们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当一回摄影师。

(1)出示问题1:同学们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各合一张影,一共要照多少张?学生在书上表示。

(2)反馈交流:你是怎样想的?(连线或乘法)

(3)课件演示学生的想法。

2、出示问题2。师:每人和聪聪、明明单独拍完照后,小明还想和聪聪、明明合影留念,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可以拍多少张不同排法的照片?可以想什么办法清楚地表示出来?

(1)独立思考。(2)小组交流问题的解决方法。(3)交流汇报:你可以想什么办法来表示?生1:可以列举;生2:可以编号。师:编号是个好办法!我们给三个人编上号码 ,请你用数字卡片排一排,然后把各种排法记录下来。

(4)汇报交流:挑选不同排法的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说说是怎么排的,有不同的排法吗?讲评:怎样排列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媒体演示排的过程)排在1号位上有几种情况,确定好1号位后,排在第2、3号位又有几种情况?所以得到6种排法。

(5)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时首先考虑想什么办法,接着想第一步有几种情况,再考虑第二步有几种情况,然后进行搭配或用乘法表示。

[设计意图]虽然都是拍照的情境,问题1着重巩固解决搭配问题的不同思维形式。问题2着重联系生活实际,构建解决排列问题的数学模型。要解决三人合影的排列问题,实际将其转化为1、2、3这三张卡片有几种不同的排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序思考来解决。

(四)情境四:破译密码

1、(课件出示密码门)师:我们来到数学乐园门口,发现门紧锁着,想要出门必须先破译门锁上的密码。这密码是由三个数字7、8、9 组成的一个三位数,猜一猜可能是哪个密码。

问:如果不告诉你正确的密码,至少需要试几次才能保证把门打开?

2、师:要求至少需要试几次才能保证把门打开,实际要知道什么?(用7、8、9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3、师:请大家把结果记录在练习纸上。

4、汇报交流,挑选不同的`排法在黑板上展示,说说是怎么想的。

5、小结:(媒体演示)在排列要做到有序,可以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再依次确定十位和个位上的数。现在你知道至少需要试几次才能保证把门打开?

师:(媒体出示)这个密码是由7、8、9三个数字组成的最大的三位数,那么它是多少?987。[设计意图] 此环节对拍照情境中问题2的应用,创设破译密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于问题比较宽泛,给学生探索和想象的空间,从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汇报到策略的总结,注重有序思考方法的渗透,体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三、小结拓展

1、师:今天我们参加了数学广角活动,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哪些地方可用到搭配中的学问?

2、师: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继续参与数学广角活动,提供活动资源链接。

[设计意图]小结收获,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尤其是课外活动资源的链接把学生引入新的境界,充分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做一做

1、完成115页第1题

2、完成116页第4、5、6题

3、完成112页“做一做”

篇5:冀教数学三下认识小数课件

冀教数学三下认识小数课件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节:认识小数(第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品价格,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认识小数的过程。

2.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3.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4.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的读写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1.同学们,老师想先做个调查。

【出示:25元 7.25元 8.80元 0.58元】

这些数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同学们自由回答。

2.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超市逛一逛,好吗?(出示主题图)看,这是超市的一角,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物品的价格吗?

3.在这些数里,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是我们还没学的?

在这些数里只有1个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数(25),它是我们以前就认识的整数。其它用来表示价格的数是没学过的。

4.观察这些没学过的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5.你知道小圆点叫什么名字吗?这样的数又叫什么数吗?请同学们看书的P74。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6.小结:像 7.25 8.80 0.58 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小数点。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小数)

二、结合生活,探索小数的读、写法。

(一)小数的读、写法。

1.师: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小数点本领可真不小,它在数的中间一站,把数分成了两部分,这样的数应该怎么读呢?可把老师难住了,谁来帮帮我呢?谁会读这些数?

[课件出示商品标价:小熊7.25元、风筝8.80元、布娃娃11.30元等]

你是怎么会读的,是从哪里学的?

读的真好,我们按照他的读法一起读一遍吧。

2.师:读了这么多小数,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读?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个你在平时生活中认识的一个小数。

好,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把你想的小数写下来。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我们来评一评,他们写得怎么样?

3.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写?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我们一起读读吧。

(二)知识调色板。

1.判断:

(1)3.73读作:三点七十三。 ( )

(2)零点三零七写作:0.307。 ( )

(3)五十点二零八写作:5.208。 ( )

2.游戏:小蜜蜂采蜜。

找到采蜜最快的那个组:你们怎么采蜜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师:你的分析真棒!(板书:元角分)

3练习:P75 第3题

4.游戏:用0、6、8及小数点“。”四个卡片你能摆出几个小数?摆完后记录下来,读一读,集体汇报。

(三)、感受生活中的小数。

1.读出下面的句子。

(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小明的身高是一点二五米。

(2)丽丽的视力是四点九和五点零。

(3)非洲大甲虫长十四点八五九厘米,重九十九点七九克。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小数。想一想:你还在哪儿看见过或用过小数?说一说吧。

师:你们说得很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小数。

三、知识加油站。

1.改写老师数学日记。

(1)这是老师自己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老师将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

早上,老师买了一个3角钱的豆浆和1元5角钱肉包,吃完饭后,来到学校。

(2)这一段有一些小数,你能用几元几角表示吗?

到学校后,老师拿起6.5元的红笔和8.40元的数学书来到教室。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上摆着老师花了2.50元买的一盆菊花。

2.自己根据平时的生活也来写写吧。

四、引导总结,反思过程。

1.想一想,小数的产生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好处?

2.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自己的表现你满意吗?

【三下数学《加法结合律》课件】相关文章:

1.三下数学课件面积

2.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数学课件

3.冀教数学三下认识小数课件

4.三下杨柳青音乐课件

5.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6.数学课件

7.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8.学前班数学课件

9.数学不等式课件

10.7年级数学课件

下载word文档
《三下数学《加法结合律》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