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
“edd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
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精选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庭芝生时,有芝产屋栋,乡人聚观,以为生男祥也,遂以名之。少颖异,日能诵数千言,而智识恒出长老之上。王昱守随,庭芝年十八,告其诸父曰:王公贪而不恤下,下多怨之,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诸父勉强从之,未浃旬①,昱果为部曲挟之以叛,随民死者甚众。
淳祜初,举进士,中第。辟荆帅孟珙幕中,主管机宜文字。珙卒,遗表举贾似道自代,而荐庭芝于似道,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似道镇京湖,起为制置司参议,移镇两淮,与似道议栅清河五河口,增淮南烽百二十。开庆元年,似道宣抚京湖,留庭芝权扬州。
庭芝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州赖盐为利,而亭户②多亡去,公私萧然。庭芝悉贷民负逋③,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④,与士行习射礼⑤。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
德佑二年,宋亡。三月,大元将阿术使者持诏来招降,庭芝开壁纳使者,斩之,焚诏陴⑥上。七月,阿术请赦庭芝焚诏之罪,使之降,有诏从之。庭芝亦不纳。是月,益王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庭芝以朱焕守扬,与姜才将兵七千人东入海,至泰州,阿术将兵追围之。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裨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被执至扬州,朱焕请曰:扬自用兵以来,积骸满野,皆庭芝与才所为,不杀之何俟?于是斩之。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
注:①浃旬:十天。 ②亭户:盐户。 ③贷民负逋:宽免百姓的拖欠的赋税。
④俎豆:古代礼器。祭祀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
⑤射礼: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分四种,此处指乡射。
⑥陴:城上女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庭芝权扬州 权:代理
B.兼浚他运河 浚:疏通
C.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 放:免除,解除
D.不杀之何俟 俟:通矣,语气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庭芝善于安民的一组是
①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 ②扶其柩葬之兴国
③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 ④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
⑤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 ⑥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⑤ D. 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庭芝聪颖过人。他出生时,他家的`房梁上长出了灵芝,乡人认为这是大吉之兆,于是就起名庭芝。他少年时就非常聪明,每天能背诵数千字的内容,智慧和见识也常常超过长辈。
B.李庭芝知恩守丧。他在孟珙帐下听用,孟珙去世前遗表推举贾似道接替自己,又把李庭芝推荐给贾似道。李庭芝为报答孟珙的知遇之恩,弃官回家,为孟珙守丧三年。
C.李庭芝拒不降元。南宋灭亡后,大元将领阿术派使者劝降李庭芝,结果使者被杀,诏书也被焚毁。后再次劝降,又被李庭芝拒绝。
D.李庭芝拒元至死。朱焕利用李庭芝将士和妻子、孩子诱迫把守泰州城的副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投降,并最终请求将李庭芝处死在泰州。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5分)
译文: 。
(2)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5分)
译文: 。
参考答案:
4.D(俟:等待)
5.C(①显示的是智慧;②是感恩于孟珙)
6.D(被处死在扬州)
7.(1)借给百姓钱款让他们盖房子,房子建成又免掉那些贷款,总共一年,官民的房屋全都盖好了。(5分。假钱、使之、凡、具各1分,句意1分。采分点准确即给分)
(2)州郡中发生水灾旱灾,李庭芝马上就下令打开粮仓,不够就用自己家财救济他们。扬州百姓像对父母一样感激他。(5分。发廪、振、德、如父母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李庭芝出生的时候,有灵芝长在房梁上,乡人都聚拢观看,认为是生男孩儿的吉兆,于是就用来给他起名。年轻时聪明得很,每天能诵读数千言,而且智慧识见常常高出年纪大的人。王旻为随州知州,李庭芝十八岁,告诉他的叔父说:王公贪婪而且不体恤百姓,百姓大都怨恨他,随州肯定要**,请把家迁往德安避难。叔父们勉强听从了他,没过十天,王旻果然被部下挟持而叛乱,随州百姓死了很多。
淳祜初年,考进士,及第。辟举到孟珙幕府,主管机宜文字。孟珙去世,临终表文举荐贾似道接替自己,又向贾似道推荐李庭芝。李庭芝因孟珙了解自己而感动,护送他的灵柩到兴国安葬,马上就放弃官职回家了,替孟珙守了三年丧。贾似道镇守京湖,起用李庭芝任制置司参议,改为镇守两淮,同贾似道商议在清河五河口设置栅栏,增添淮南烽火一百二十处。开庆元年,贾似道宣抚京湖,留下李庭芝暂管扬州。
李庭芝起初到扬州时,扬州刚刚遭遇火灾,房屋全都被烧毁。州里靠盐取利,但是盐户大多逃亡,公私两方都很凄惨。庭芝将百姓拖欠的赋税全部宽免,借钱让他们盖房子,房子建成又免掉那些贷款,总共一年,官民的房屋全都盖齐。开凿河道四十里进入金沙余庆场,节省车辆运输。兼及疏浚其它运河,免掉盐户拖欠盐税二百多万。盐民没有车辆运输的劳役,又能免除所欠,逃亡的人都返回了,盐业很兴旺。又大规模地兴修学校,诵读诗书,举行祭祀,同士人操练射礼。州中发生水灾旱灾,马上就下令打开粮仓,不够就用自己家财救济他们。扬州百姓就像对父母一样感激他。
元的将领阿术派人拿着诏书来招降,李庭芝打开营门放进使者,杀了他,在城墙上烧掉诏书。七月,阿术请求赦免李庭芝烧掉诏书的罪过,让他投降,诏书下达听从了他的建议。李庭芝还是不接受。这月,益王派使者用少保、左丞相的官职招降李庭芝,李庭芝派朱焕守卫扬州,同姜才领兵七千人往东面下海,到了泰州,阿术带兵追击包围他们。朱焕率城投降以后,驱赶李庭芝将士的妻儿来到泰州城下,偏将孙贵、胡惟孝等人开门投降。李庭芝听说情况有变,跳进荷花池,水浅没死成。被抓到扬州,朱焕请求说:扬州自从打仗以来,堆积的尸骸到处都是,都是李庭芝和姜才造成的,不杀掉他们还等什么?于是就杀掉了他们。死的那天,扬州的百姓全都落了泪。
篇2: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和答案
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沈演之字台真,吴兴武康人也。演之年十一,尚书仆射刘柳见而知之,曰:此童终为令器。家世为将,而演之折节好学,读《老子》日百遍,以义理业尚知名。袭父别爵吉阳县五等侯。郡命主簿,州辟从事史,西曹主簿,举秀才,嘉兴令,有能名。元嘉十二年,东诸郡大水,民人饥馑,吴义兴及吴郡之钱唐,升米三百。以演之及尚书祠部郎江邃并兼散骑常侍,巡行拯恤,许以便宜从事。演之乃开仓廪以赈饥民,民有生子者,口赐米一斗,刑狱有疑枉,悉制遣之,百姓蒙赖。
转别驾从事史,深为义康所待,故在府州前后十余年。后刘湛、刘斌等结党,欲排废尚书仆射殷景仁,演之雅仗正义,与湛等不同,湛因此谗之于义康。尝因论事不合旨,康变色曰:自今而后,我不复相信!演之与景仁素善,尽心于朝廷,太祖甚嘉之,以为尚书吏部郎。
十七年,义康出籓,诛湛等,以演之为右卫将军。景仁寻卒,乃以后军长史范晔为左卫将军,与演之对掌禁旅,同参机密。二十年,迁侍中,右卫将军如故。大祖谓之曰:中领卫,望实优显,此盖宰相便坐,卿其勉之。上欲伐林邑,朝臣不同,唯广州刺史陆徽与演之赞成上意。及平,赐群臣黄金、生口、铜器等物,演之所得偏多。上谓之曰:庙堂之谋,卿参其力,平此远夷,未足多建茅土。廓清京都,鸣鸾东岱,不忧河山不开也。二十一年,诏曰:总司戎政,翼赞东朝,惟允之举,匪贤莫授。侍中领右卫将军演之,清业贞审,器思沈济。右卫将军晔,才应通敏,理怀清要。并美彰出内,诚亮在公,能克懋厥猷,树绩所莅。演之可中领军,哗可太子詹事。晔怀逆谋,演之觉其有异,言之太祖,晔寻事发伏诛。迁领国子祭酒,本州大中正,转吏部尚书,领太子右卫率。虽未为宰相,任寄不异也。
(节选自《宋书·沈演之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十七年,义康出籓 出:贬谪。
B.惟允之举 允:允许。
C.匪贤莫授 匪:不是。
D.郡命主簿 命:任命。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尚书仆射刘柳见而知之 / 而演之折节好学
B.家世为将 / 虽未为宰相
C.以义理业尚知名 / 以为尚书吏部郎
D.乃以后军长史范晔为左卫将军 / 演之乃开仓廪以赈饥民
10.你认为在上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作者张扬了传主哪种最优秀的品质,试从两个角度举例分析。(5分)
答: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有生子者,口赐米一斗,刑狱有疑枉,悉制遣之,百姓蒙赖。(5分)
译文:
(2)演之雅仗正义,与湛等不同,湛因此谗之于义康。(3分)
译文: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十二年春二月,亮①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渭滨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大赦,以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
(节选自《三国志·后主传》)
注:①亮:诸葛亮。
篇3: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和答案
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和答案精选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
材料二: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所以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礼即周礼,讲求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
23.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克己复礼的含义。(2分)
24.材料二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23.克制自己(1分),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乎礼仪(1分)。
24.不正确(1分)。孔子所提倡的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1分)。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是后世人把这种关系片面化、绝对化了,这种极端的主张,违背了孔子所提倡的周礼。(1分)
篇4: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沈起,字兴宗,明州鄞人。进士高第,调滁州判官。闻父病,委官归侍,以丧免,有司劾其擅去。终丧,荐书应格当迁用,帝谓辅臣日:观过知仁,今由父疾而致罪,何以厚风教而劝天下之为人子者?乃特迁之,知海门县。
县负海地卑,间岁海潮至,冒民田舍,民徙以避,弃其业。起为筑堤百里,引江水灌溉其中,田益辟,民相率以归,至立祠以报。御史中丞包拯举为监察御史。吏部格,选吏以赃私絓①法,无轻重终身不迁。起论其情可矜者,可限年叙用,遂著为令。立县令考课法,设河渠司领诸道水政,乞采汉故事,择卿大夫子弟入宿卫,选贤良文学高第给事宫省,勿专任宦官,宗室袒免亲令补外官,复府兵,汰冗卒,书数十上。
京东岁饥盗起,除提点刑狱。至,则开首赎法携其伍,盗内自睽疑,转相束缚唯恐后。改开封府判官,为湖南转运使。凡舟楫、竹箭之材,多出所部,取于民无制,史挟为奸。起会其当用,自与商人贸易, 所省什六七。
熙宁三年,韩绛使陕西,加起陕西都转运使。庆州军变,将寇长安,起率兵讨平之。会韩绛城绥州不利,起亦罢知江宁府。入知吏部流内铨。奉使契丹,至王庭,其位著乃与夏使等,起日:彼陪臣尔,不当与王人齿。辞不就列,遂升东朝使者,自是为定制。
自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王韶以熙河进,章悼、熊本亦因此求奋。起言:南炙小丑,无不可取之理。乃以起守桂经略之,遂一意事攻讨。妄言密受旨,擅令疆吏入溪洞,点集土丁为保伍,授以陈图,使岁时肄习。故时交人与州县贸易,悉禁止之。于是交址益贰,大集兵丁谋入寇。苏缄知邕州,以书抵起,请止保甲,通互市,起不听,劾缄沮议。于是交人疑惧,率众犯境,边陷廉、白、钦、邕四州,死者数十万人。事闻,贬起团练使,安置郢州,徙越,又徙秀而卒。 (节选自《宋史》)
注:①絓:guà,阻碍,绊住。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父病,委官归侍 委:托付,委托。
B.问岁海潮至,冒民田舍 冒:覆盖,遮盖。
C.起论其情可矜者 矜:怜悯,同情。
D.不当与王人齿 齿:并列,同列。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民徙以避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①起为筑堤百里 ②为之踌躇满志
C.①凡舟楫、竹箭之材 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①其位著乃与夏使等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说明沈起有理政才能的一组是
①闻父病,委官归侍 ,以丧免,有司劾其擅去[
②起为筑堤百里,引江水灌溉其中,田益辟
③吏部格,选吏以赃私缝法,无轻重终身不迁
④则开首赎法携其伍,盗内自睽疑,转相束缚唯恐后
⑤起会其当用,自与商人贸易,所省什六七
⑥苏缄知邕州,以书抵起,请止保甲,通互市,起不听,劾缄沮议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1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起任滁州判官时,因为父亲有病回家侍奉,有关部门弹劾他擅离职守,后来得到皇帝的谅解。
B.沈起任监察御史期间,多次上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都得到认可并被写进法令条文,表现出很高的理政才能。
C.沈起奉命出使契丹,为了维护宋朝的.大国尊严而拒理力争,最终使得契丹提高了宋使者的地位。
D.沈起镇守桂州期间,一门心思从事征伐;从其假传旨意以及禁止与交人的边境贸易等方面来看,他有独断专行、一意孤行的性格特点。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10分)
(1)今由父疾而致罪,何以厚风教而劝天下之为人子者?(4分)
(2)田益辟,民相率以归,至立祠以报。 (3分)
(3)会韩绛城绥州不利,起亦罢知江宁府。 (3分)
参考答案:
9.A(委:舍弃,抛弃。)
10.D(都是副词,竟。A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修饰。B①介词,替、给;②介词,因。C①代词,这些、这类;②动词,的。)
11.B
12. B(都受到认可并被写进法令条文说法错误。)
13.(1 0分)
(1)(4分)如果因为父亲生病而获罪,凭什么使风俗教化淳厚而劝勉天下作儿子的呢?(今何以厚劝的翻译各1分。)
(2)(3分)田地开垦增多,百姓一个接一个地回来了,竟至建立祠堂来报答他。(每句1分。)
(3)(3分)正值韩绛在绥州修筑城墙不顺利,沈起也被罢免现职而任江宁知府。(会、城、罢的翻译各1分。)
篇5: 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和答案:出师表
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和答案精选:出师表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1—15题。(15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约己爱民 ④悉仰于官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1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
1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3分)
参考答案:
11、①躬:亲自,亲身 ②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
③约:克制 ④悉:全部,都
12、①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
②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允许家人收受财物,在外有盈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德啊。 13、D
1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意对即可)
15、亲贤臣,远小人,(或选贤任能)意对即可
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
篇6:语文文言文试题
语文文言文试题8则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答: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答: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答: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答: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答: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答: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答: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答: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篇7: 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和答案:颜回好学
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和答案精选:颜回好学
颜回好学《史记》
【原文】
回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答案:1.①蚤同早 ②亡同无 2.①哀痛到了极点 ②更 ③谁 ④过失,错误 3.(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4.不迁怒,不贰过。
篇8:初中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和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和答案精选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①,溪上大声漎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③。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援⑤石而登,俯视溶云⑥,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⑦”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⑨,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⑩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释】①霁:天放晴。 ②漎:流水声。 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 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 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 ⑦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 ⑧何立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 ⑨就:完成。 ⑩卒:同“猝”,突然。
(姚鼐《游媚笔泉记》)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大 石 出 潭 中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水尤清洌 ②乃记之而去
③被而名之 ④要客九人饮于是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译文: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③翼乎临于溪右
译文:
10、阅读【甲】文,请概括作者浏览小石潭的感受。(4分)
答:?
11、【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7、大石/出潭中
8、清洌: 清澈寒冷。去:离开。名:命名。要:同“邀”,邀请。
9、①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②看到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③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10、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11、两处画线的句子,都采用 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的对象是鱼,将鱼在水比成在空中,表现了溪水的“清洌”。“俯视溶云,鸟飞若坠”描写的对象是鸟,因人在高处,所以看鸟儿飞,如从高处坠落一样,以此表现作者“向上爬”时已到达很高处。
【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相关文章:
3.阅读理解试题
7.徐渭文言文试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