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测试题
“wxdshi201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测试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测试题,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测试题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测试题
【学习目标】
1.例举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2.例举动物的后天性行为;
3、说出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4、描述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区别;
5、知道动物后天性行为产生的意义。
【知识准备】
1、回顾以下几种行为分别属于何种动物的行为:
蜜蜂采蜜——、蚂蚁筑巢——、鸟类的迁徙——;
这三种动物行为有没有共同特征?如果有,那么共同特征是什么?
2、下面几种行为各属于哪种动物行为:
狗看到人举起石头就逃跑——
小白鼠经过多次失败顺利吃到迷宫里的食物——
这两种行为有没有共同特征?如果有,那么共同特征是什么?
【自主学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各种不同的动物行为,但是它们都是动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行为的产生都对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是的。动物行为的产生途径是不同的,有的行为生来就有的、由所控制的行为,称为行为,也称为行为;而有些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称为行为。动物行为根据其产生的途径划分为和。
2、科学家用蚯蚓与小白鼠共同训练走迷宫,发现小白鼠顺利走出迷宫的所花费的时间远远比蚯蚓少,这个例子说明了后天性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的有关,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
3、动物的行为主要受和的控制。动物越高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也。
4、下面是廷伯根设计的著名实验,把下列模型放入处于繁殖期的三刺鱼生活的水中,请回答:
⑴图A表示同雄三刺鱼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模型(腹部不是红色),放入水中,观察雄三刺鱼对模型A的反应是___________(攻击/不理睬)。
⑵模型B大小,形状与三刺鱼都不相同,但下部却涂上了红色,这与繁殖期间的雄三刺鱼腹部颜色一致,结果雌三刺鱼对模型B的反应是________(攻击/不理睬),这种研究行为的方法叫_________。
⑶繁殖期间的雄三刺鱼占据一定的水域进行筑巢,利用腹部红色及一些动作引诱雌三刺鱼入巢产卵受精,繁殖后代,这是动物的__________行为,如果这期间其他处于繁殖期的雄三刺鱼进入这一水域,将会发生争斗,这种行为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⑷雄三刺鱼冬季体表将套暗灰色“外装”,春季繁殖季节却换成腹部红色、背部蓝白色
的“婚装”,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你认为可能是_____________。(选择:温度的影响;激素的调节)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科学家发现普通家鼠,雌性之间以及雌雄之间很少打架,而雄鼠之间特别是成熟的雄鼠最易发生冲突。但如果排除雄性激素的影响后,这些雄鼠不再冲突而会和平相处。把含有雄性激素的药丸再植入它们的皮肤中,恢复雄性激素的含量,它们之间立即发生攻击、殴斗行为。若再取走药丸,大部分雄鼠又会立即停战。
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你认为:
(1)、上述雄鼠的冲突行为从行为获得途径来看是属于动物的什么行为?
(2)、上述动物行为的发生与什么物质有关?这种物质是由动物的什么系统分泌的?动物的行为除了受上述系统调控外,还受哪个系统调控?
【自主测试】
1、动物的运动并不仅靠运动系统,还需要什么的'控制和调节
A、呼吸系统B、消化系统C、神经系统D、循环系统
2、动物的“学习”能力主要与动物的什么结构有关:()
A、小脑B、内分泌系统C、大脑皮层D、激素
3、在繁殖季节,雄性三刺鱼的眼一旦受到红色刺激,通过什么作出攻击的决定:()
A、神经系统B、内分泌系统C、运动系统D、激素
4、小鸟给杜鹃的雏鸟喂食,从动物行为产生的途径看,属于()
A、生殖行为B、觅食行为C、先天性行为D、后天性行为
5、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写A,错的写B)
(1)动物行为的产生是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2)动物越高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3)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控制,不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学习中的疑问】
【学习小结】
行为——生来就有
产生的途径
行为——后天获得的
动物行为
产生的生理基础
———————————
调控
【达标检测】
1、蚊子并不抚育其幼虫孑孓,但孑孓一旦发育成蚊子,也能吸食植物的汁液或动物的血液,这种行为叫做()
A、适应行为B、学习行为C、经验行为D、本能行为
2、“孔雀开屏”、“大雁南飞”、“蜜蜂采蜜”这三种动物行为均属于()
A、生殖行为B、觅食行为C、后天性行为D、先天性行为
3、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哪一种动物的后天性行为最复杂()
A、蚯蚓B、蜜蜂C、大雁D、黑猩猩
4、动物具有“学习行为”,这有利于()
A、获得食物B、找到配偶C、防御敌害D、适应复杂的环境
5、饥饿的动物对食物刺激才有反应,而吃饱了的动物即便是见到它最喜欢吃的食物也不想去吃;在繁殖季节雌性对雄性有强烈的吸引力,而在求偶期以外,大多数动物就是对交配期强烈吸引它的异性,也完全不感兴趣的。以上事实说明:动物的复杂行为的产生是动物对外界所作出的反应,需要系统和系统等共同协作完成,动物越高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适应各种的能力也越强。
6、雷鸟的羽毛在夏天是土褐色,因为这样的颜色可以使它在岩石间躲藏行踪。到了冬天,它的羽毛却变成白色,使敌人很难在雪地上发现它的身影。雷鸟的行为属于行为,从动物行为获得途径看,这种行为属于行为。
篇2: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案设计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第六节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
2.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的能力。
3.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使学生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人体的知识打下唯物主义的基础。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动物行为的特点。
在学生学习了四节课动物行为的表现形式,已知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繁殖、社群和节律行为以后,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动物行为的本质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已知的实例,将动物行为分成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使学生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并在学生学习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的有关知识以后,进而指导学生概括动物行为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
2.对比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使学生理解二者的根本区别,理解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并能了解动物的“学习”行为与人类的有意识地学习有别,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建议教师利用音像材料,在给予学生大量感性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通过对比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深入理解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复习:
回顾前五节的标题,想一想我们已知哪些关于动物的行为的知识?这样的回顾应该是经常进行的。
2.引入新课:
猫头鹰的昼伏夜行属于昼夜节律;大雁迁徙属于季节节律;招潮蟹的活动属于潮汐节律。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先天就会的,还是后天学习的?以往我们了解的其它的动物行为又是先天就会的,还是后天学习的?动物的行为有哪些特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又是什么?由此引入新课。
3.如有条件,可以先放录像片《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本领》。该片内容生动,举例丰富,解说和配乐亦佳,教科书上所举的例子如小黑猩猩学会用沾水的树枝从洞穴中取食白蚁、大山雀学会偷饮牛奶等均可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该片放映后,立即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题目是:什么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什么是动物的后天性行为?
4.在讨论的基础上,带着问题阅读本课:
①浏览课文。了解本节课除了要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以外,还要学习哪些关于动物行为的知识?
②仔细地阅读课文。细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与小组讨论时的观点相对比,看课本上提出的概念与小组讨论的概念是否一致,记下自己的问题。
③尝试自己总结动物行为的特点,或为书上总结的三个特点举实例。
④回忆自己曾知道哪些关于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来自哪里(课外书、科普报刊、电视节目、科普电影、计算机网络等),与本书上所介绍有关知识有何异同,记下自己的问题。
⑤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小组讨论:
①请小组长主持讨论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抓住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特别是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再次讨论,深入讨论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是否相同,通过讨论使小组达到共识。
②讨论动物行为的特点,是否赞同课本的总结,本组有何补充,举例说明动物行为的特点。
③交流自己曾知道哪些关于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的知识,向本组同学介绍自己这些知识来自哪里,自己知道的与本书介绍的知识有何不同,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在本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时间宜充裕些,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
6.提醒学生课后完成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以组为单位完成简明扼要的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生物教案《第六节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
【板书设计】
第六节(节标题略)
一、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1.先天性行为:
举例:育雏的母鸡和小猫,小鸟在池边喂金鱼等。
概念: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
2.后天性行为:
举例:训练蚯蚓走“T”字形迷宫的实验等。
概念:不是动物生来具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二、动物行为的特点:
1.动物行为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2.动物行为与环境密切相关;对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作用重要;
3.动物行为的产生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控。
三、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主要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控。
第二课时
1.全班讨论关于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的问题:
①请各组介绍本组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特别是关于后天性行为的概念的讨论情况,介绍本组对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是否相同问题的认识。
②各组介绍讨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关于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的情况。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④请一位同学对本课学习做小结。教师在引导学生小结时完成板书。
结束第六节的学习,进入本章的复习。
2.复习本章:
①关于观察或实验。
这是本课的实习作业,见P133《实习》的内容。我们从两周前开始布置此项活动,现在各组进行交流,将于下周完成全部活动。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在本章学习中设计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的具体内容,介绍计划或实验完成的情况,出示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
请各小组长组织讨论,对各组的观察或实验进行评价,评出观察或实验做得好的组。各组分析本组观察或实验较好的`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方法,有可能补救的尽量补救,一周后交一份本组满意的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
教师要及时表扬观察或实验做得好的组,并告诉学生,他们的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将在实验室的墙壁上展览,请同学们评定成绩,记作小组平时成绩。
②练习画概念图。
在学完全章后,通过重新练习画概念图进行本章复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构成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概念图,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概念图。教师可以将投影胶片发给学生,请学生写在其上,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进行交流,也可以将学生的笔记(概念图)用实体投影仪直接在荧屏上显示出来。用概念图代替总结,让学生相互之间学习,也许比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更有益。
对公布的学生的概念图,教师均应予以鼓励,表扬其成功之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告诉学生,主动学习的学生是成功的学生。既然每个概念图都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成果,那么,教师就要赞赏每个概念图的合理之处、有特色之处,使学生获得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喜悦和自信。教师要相信,学生会在交流中取长补短,通过学会画概念图而学会一种总结、归纳、概括的复习方法。
3.纵览全书,认识本章在第三部分中的地位并进行复习。(相当于帮助学生学会粗略地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总复习。)
引导学生讨论:本章涉及到哪些无脊椎动物的行为?涉及到哪些脊椎动物的行为?本章知识在动物部分中重要吗?为什么?
本章涉及到许多无脊椎动物的行为,如蚯蚓、珊瑚、牡蛎和蛤蜊等的行为,尤其涉及到更多的节肢动物知识,如蝴蝶、蜜蜂、白蚁、蜘蛛和蟑螂等的行为。这些无脊椎动物知识与本书前一至七章密切相关。
本章涉及到许多脊椎动物的行为,如鱼类对刺激的反应、洄游和繁殖行为,鸟类的御敌、孵卵、育雏、迁徙等行为,以及哺乳动物的各种类型的行为、行为的特点和产生的生理基础等。这些无脊椎动物知识与本书八至十二章密切相关。
前十二章学习的无脊椎动物主要的七个门和脊椎动物五个纲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本章奠定了基础。本章将动物的各种行为加以概括、总结,是从行为学的角度对全书的总结。因此,本章在动物部分是重要的一章。
小资料
1.动物学习的几种方式
①习惯化(habituation)
蜘蛛第一次听到音叉的声音时会迅速躲避,次数多了,就不再躲避了。类似蜘蛛这样,动物受一种信号的反复刺激,反应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称为习惯化。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方式。
②印随学习(imprinting)
有些鸟类新孵化出来的雏鸟对于第一次接触的能活动的较大的物体能紧紧追随,即印随。
行为学家K. Lorens人工孵化鹅蛋,雏鹅最先接触的是Lorens,他成了雏鹅的印随对象。当他走开时,雏鹅竟排成一长列跟随其后,并随其下水游泳。几个月后,雏鹅长大了,鹅群中的雄鹅竟然对雌鹅不感兴趣,却对Lorens或别的人作求爱的表示。
篇3:第六节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2.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的能力。
3.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使学生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人体的知识打下唯物主义的基础。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动物行为的特点。
在学生学习了四节课动物行为的表现形式,已知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繁殖、社群和节律行为以后,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动物行为的本质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已知的实例,将动物行为分成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使学生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并在学生学习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的有关知识以后,进而指导学生概括动物行为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
2.对比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使学生理解二者的根本区别,理解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并能了解动物的“学习”行为与人类的有意识地学习有别,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
建议教师利用音像材料,在给予学生大量感性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通过对比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深入理解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复习:
回顾前五节的标题,想一想我们已知哪些关于动物的行为的知识?这样的回顾应该是经常进行的。
2.引入新课:
猫头鹰的昼伏夜行属于昼夜节律;大雁迁徙属于季节节律;招潮蟹的活动属于潮汐节律。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先天就会的,还是后天学习的?以往我们了解的其它的动物行为又是先天就会的,还是后天学习的?动物的行为有哪些特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又是什么?由此引入新课。
3.如有条件,可以先放录像片《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本领》。该片内容生动,举例丰富,解说和配乐亦佳,教科书上所举的例子如小黑猩猩学会用沾水的树枝从洞穴中取食白蚁、大山雀学会偷饮牛奶等均可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该片放映后,立即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题目是:什么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什么是动物的后天性行为?
4.在讨论的基础上,带着问题阅读本课:
①浏览课文。了解本节课除了要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以外,还要学习哪些关于动物行为的知识?
②仔细地阅读课文。细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与小组讨论时的观点相对比,看课本上提出的概念与小组讨论的概念是否一致,记下自己的问题。
③尝试自己总结动物行为的特点,或为书上总结的三个特点举实例。
④回忆自己曾知道哪些关于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来自哪里(课外书、科普报刊、电视节目、科普电影、计算机网络等),与本书上所介绍有关知识有何异同,记下自己的问题。
⑤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小组讨论:
①请小组长主持讨论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抓住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特别是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再次讨论,深入讨论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是否相同,通过讨论使小组达到共识。
②讨论动物行为的特点,是否赞同课本的总结,本组有何补充,举例说明动物行为的特点。
③交流自己曾知道哪些关于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的知识,向本组同学介绍自己这些知识来自哪里,自己知道的与本书介绍的知识有何不同,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在本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时间宜充裕些,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
6.提醒学生课后完成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以组为单位完成简明扼要的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
【板书设计 】
第六节(节标题略)
一、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1.先天性行为:
举例:育雏的母鸡和小猫,小鸟在池边喂金鱼等。
概念: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
2.后天性行为:
举例:训练蚯蚓走“T”字形迷宫的实验等。
概念:不是动物生来具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二、动物行为的特点:
1.动物行为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2.动物行为与环境密切相关;对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作用重要;
3.动物行为的产生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控。
三、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主要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控。
三、第二课时
1.全班讨论关于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的问题:
①请各组介绍本组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特别是关于后天性行为的概念的讨论情况,介绍本组对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是否相同问题的认识。
②各组介绍讨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关于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的情况。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④请一位同学对本课学习做小结。教师在引导学生小结时完成板书。
结束第六节的学习,进入本章的复习。
2.复习本章:
①关于观察或实验。
这是本课的实习作业 ,见P133《实习》的内容。我们从两周前开始布置此项活动,现在各组进行交流,将于下周完成全部活动。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在本章学习中设计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的具体内容,介绍计划或实验完成的情况,出示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
请各小组长组织讨论,对各组的观察或实验进行评价,评出观察或实验做得好的组。各组分析本组观察或实验较好的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方法,有可能补救的尽量补救,一周后交一份本组满意的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
教师要及时表扬观察或实验做得好的组,并告诉学生,他们的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将在实验室的墙壁上展览,请同学们评定成绩,记作小组平时成绩。
②练习画概念图。
在学完全章后,通过重新练习画概念图进行本章复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构成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概念图,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概念图。教师可以将投影胶片发给学生,请学生写在其上,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进行交流,也可以将学生的笔记(概念图)用实体投影仪直接在荧屏上显示出来。用概念图代替总结,让学生相互之间学习,也许比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更有益。
对公布的学生的概念图,教师均应予以鼓励,表扬其成功之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告诉学生,主动学习的学生是成功的学生。既然每个概念图都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成果,那么,教师就要赞赏每个概念图的合理之处、有特色之处,使学生获得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喜悦和自信。教师要相信,学生会在交流中取长补短,通过学会画概念图而学会一种总结、归纳、概括的复习方法。
3.纵览全书,认识本章在第三部分中的地位并进行复习。(相当于帮助学生学会粗略地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总复习。)
引导学生讨论:本章涉及到哪些无脊椎动物的行为?涉及到哪些脊椎动物的行为?本章知识在动物部分中重要吗?为什么?
本章涉及到许多无脊椎动物的行为,如蚯蚓、珊瑚、牡蛎和蛤蜊等的行为,尤其涉及到更多的节肢动物知识,如蝴蝶、蜜蜂、白蚁、蜘蛛和蟑螂等的行为。这些无脊椎动物知识与本书前一至七章密切相关。
本章涉及到许多脊椎动物的行为,如鱼类对刺激的反应、洄游和繁殖行为,鸟类的御敌、孵卵、育雏、迁徙等行为,以及哺乳动物的各种类型的行为、行为的特点和产生的生理基础等。这些无脊椎动物知识与本书八至十二章密切相关。
前十二章学习的无脊椎动物主要的七个门和脊椎动物五个纲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本章奠定了基础。本章将动物的各种行为加以概括、总结,是从行为学的角度对全书的总结。因此,本章在动物部分是重要的一章。
小资料
1.动物学习的几种方式
①习惯化(habituation)
蜘蛛第一次听到音叉的声音时会迅速躲避,次数多了,就不再躲避了。类似蜘蛛这样,动物受一种信号的反复刺激,反应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称为习惯化。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方式。
②印随学习(imprinting)
有些鸟类新孵化出来的雏鸟对于第一次接触的能活动的较大的物体能紧紧追随,即印随。
行为学家K. Lorens人工孵化鹅蛋,雏鹅最先接触的是Lorens,他成了雏鹅的印随对象。当他走开时,雏鹅竟排成一长列跟随其后,并随其下水游泳。几个月后,雏鹅长大了,鹅群中的雄鹅竟然对雌鹅不感兴趣,却对Lorens或别的人作求爱的表示。
印随学习在进化上有意义。动物出生后首先接触的一般是它的母亲。雏鸟追随母亲,能有效地得到母亲的保护和抚育。许多哺乳动物通过印随学习建立亲子联系。母兽因此而不至于认错子女,从而有利于自己基因的传播,有利于保护本物种的基因库。
③联系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联系起来,诱发同样的行为,即联系学习。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就是一种联系学习。将食物和铃声联系起来,引起狗分泌唾液,多次训练后,铃声能引起狗分泌唾液。
④洞察学习(insight learning)
课本介绍的黑猩猩取食香蕉的例子属于洞察学习。洞察学习是动物利用存在于脑中的从其它性质的刺激取得的经验来解决当前的新问题的能力,是动物最复杂的学习形式。
2.学习能力的高低是有基因基础的
R. Tryon曾于1940年用大鼠做迷宫实验。Tryon从众多的大鼠中选出最快走到出口和最慢走到出口的大鼠,前者称为“迷宫敏”大鼠,后者称为“迷宫钝”大鼠。他让两种大鼠分别进行交配,经过多代选择后,得到了在走迷宫的本领上能力很强和很差的两群大鼠,说明学习能力的高低是有基因基础的,是遗传的。
但是,基因并不直接决定行为。基因决定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和建成,再由神经系统决定行为。
S. Benzer在研究果蝇遗传时发现,野生型果蝇在黎明时分羽化,成虫活动有24小时周期节律。S. Benzer和他的同事培养了三个突变株:一个突变株羽化时间不规则,比野生型的羽化时间或长或短;一个突变株比野生型羽化时间长;另一个突变株比野生型羽化时间短。这一节律性的差异可以代代遗传。这3个突变基因都是位于X染色体一端的。
篇4:第六节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
①请各组介绍本组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特别是关于后天性行为的概念的讨论情况,介绍本组对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是否相同问题的认识。
②各组介绍讨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关于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的情况。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④请一位同学对本课学习做小结。教师在引导学生小结时完成板书。
结束第六节的学习,进入本章的复习。
2.复习本章:
①关于观察或实验。
这是本课的实习作业,见P133《实习》的内容。我们从两周前开始布置此项活动,现在各组进行交流,将于下周完成全部活动。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在本章学习中设计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的具体内容,介绍计划或实验完成的情况,出示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
请各小组长组织讨论,对各组的观察或实验进行评价,评出观察或实验做得好的组。各组分析本组观察或实验较好的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方法,有可能补救的'尽量补救,一周后交一份本组满意的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
教师要及时表扬观察或实验做得好的组,并告诉学生,他们的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将在实验室的墙壁上展览,请同学们评定成绩,记作小组平时成绩。
②练习画概念图。
在学完全章后,通过重新练习画概念图进行本章复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构成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概念图,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概念图。教师可以将投影胶片发给学生,请学生写在其上,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进行交流,也可以将学生的笔记(概念图)用实体投影仪直接在荧屏上显示出来。用概念图代替总结,让学生相互之间学习,也许比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更有益。
对公布的学生的概念图,教师均应予以鼓励,表扬其成功之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告诉学生,主动学习的学生是成功的学生。既然每个概念图都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成果,那么,教师就要赞赏每个概念图的合理之处、有特色之处,使学生获得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喜悦和自信。教师要相信,学生会在交流中取长补短,通过学会画概念图而学会一种总结、归纳、概括的复习方法。
3.纵览全书,认识本章在第三部分中的地位并进行复习。(相当于帮助学生学会粗略地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总复习。)
引导学生讨论:本章涉及到哪些无脊椎动物的行为?涉及到哪些脊椎动物的行为?本章知识在动物部分中重要吗?为什么?
本章涉及到许多无脊椎动物的行为,如蚯蚓、珊瑚、牡蛎和蛤蜊等的行为,尤其涉及到更多的节肢动物知识,如蝴蝶、蜜蜂、白蚁、蜘蛛和蟑螂等的行为。这些无脊椎动物知识与本书前一至七章密切相关。
本章涉及到许多脊椎动物的行为,如鱼类对刺激的反应、洄游和繁殖行为,鸟类的御敌、孵卵、育雏、迁徙等行为,以及哺乳动物的各种类型的行为、行为的特点和产生的生理基础等。这些无脊椎动物知识与本书八至十二章密切相关。
前十二章学习的无脊椎动物主要的七个门和脊椎动物五个纲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本章奠定了基础。本章将动物的各种行为加以概括、总结,是从行为学的角度对全书的总结。因此,本章在动物部分是重要的一章。
小资料
1.动物学习的几种方式
①习惯化(habituation)
蜘蛛第一次听到音叉的声音时会迅速躲避,次数多了,就不再躲避了。类似蜘蛛这样,动物受一种信号的反复刺激,反应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称为习惯化。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方式。
②印随学习(imprinting)
有些鸟类新孵化出来的雏鸟对于第一次接触的能活动的较大的物体能紧紧追随,即印随。
行为学家K. Lorens人工孵化鹅蛋,雏鹅最先接触的是Lorens,他成了雏鹅的印随对象。当他走开时,雏鹅竟排成一长列跟随其后,并随其下水游泳。几个月后,雏鹅长大了,鹅群中的雄鹅竟然对雌鹅不感兴趣,却对Lorens或别的人作求爱的表示。
印随学习在进化上有意义。动物出生后首先接触的一般是它的母亲。雏鸟追随母
篇5:第六节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2.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的能力。
3.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使学生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人体的知识打下唯物主义的基础。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动物行为的特点。
在学生学习了四节课动物行为的表现形式,已知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繁殖、社群和节律行为以后,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动物行为的本质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已知的实例,将动物行为分成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使学生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并在学生学习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的有关知识以后,进而指导学生概括动物行为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
2.对比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使学生理解二者的根本区别,理解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并能了解动物的“学习”行为与人类的有意识地学习有别,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建议教师利用音像材料,在给予学生大量感性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通过对比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深入理解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复习:
回顾前五节的标题,想一想我们已知哪些关于动物的行为的知识?这样的回顾应该是经常进行的。
2.引入新课:
猫头鹰的昼伏夜行属于昼夜节律;大雁迁徙属于季节节律;招潮蟹的活动属于潮汐节律。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先天就会的,还是后天学习的?以往我们了解的其它的动物行为又是先天就会的,还是后天学习的?动物的行为有哪些特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又是什么?由此引入新课。
3.如有条件,可以先放录像片《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本领》。该片内容生动,举例丰富,解说和配乐亦佳,教科书上所举的例子如小黑猩猩学会用沾水的树枝从洞穴中取食白蚁、大山雀学会偷饮牛奶等均可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该片放映后,立即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题目是:什么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什么是动物的后天性行为?
4.在讨论的基础上,带着问题阅读本课:
①浏览课文。了解本节课除了要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以外,还要学习哪些关于动物行为的知识?
②仔细地阅读课文。细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与小组讨论时的观点相对比,看课本上提出的概念与小组讨论的概念是否一致,记下自己的问题。
③尝试自己总结动物行为的特点,或为书上总结的三个特点举实例。
④回忆自己曾知道哪些关于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来自哪里(课外书、科普报刊、电视节目、科普电影、计算机网络等),与本书上所介绍有关知识有何异同,记下自己的问题。
⑤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小组讨论:
①请小组长主持讨论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抓住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特别是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再次讨论,深入讨论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是否相同,通过讨论使小组达到共识。
②讨论动物行为的特点,是否赞同课本的总结,本组有何补充,举例说明动物行为的特点。
③交流自己曾知道哪些关于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的知识,向本组同学介绍自己这些知识来自哪里,自己知道的与本书介绍的知识有何不同,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在本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时间宜充裕些,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
6.提醒学生课后完成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以组为单位完成简明扼要的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
【板书设计?】
第六节(节标题略)
一、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1.先天性行为:
举例:育雏的母鸡和小猫,小鸟在池边喂金鱼等。
概念: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
2.后天性行为:
举例:训练蚯蚓走“T”字形迷宫的实验等。
概念:不是动物生来具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二、动物行为的特点:
1.动物行为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2.动物行为与环境密切相关;对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作用重要;
3.动物行为的产生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控。
三、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主要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控。
三、第二课时
篇6:第六节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
①请各组介绍本组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特别是关于后天性行为的概念的讨论情况,介绍本组对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是否相同问题的认识。
②各组介绍讨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关于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的情况。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④请一位同学对本课学习做小结。教师在引导学生小结时完成板书。
结束第六节的学习,进入本章的复习。
2.复习本章:
①关于观察或实验。
这是本课的实习作业?,见P133《实习》的内容。我们从两周前开始布置此项活动,现在各组进行交流,将于下周完成全部活动。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在本章学习中设计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的具体内容,介绍计划或实验完成的情况,出示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
请各小组长组织讨论,对各组的观察或实验进行评价,评出观察或实验做得好的组。各组分析本组观察或实验较好的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方法,有可能补救的尽量补救,一周后交一份本组满意的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
教师要及时表扬观察或实验做得好的组,并告诉学生,他们的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将在实验室的墙壁上展览,请同学们评定成绩,记作小组平时成绩。
②练习画概念图。
在学完全章后,通过重新练习画概念图进行本章复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构成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概念图,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概念图。教师可以将投影胶片发给学生,请学生写在其上,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进行交流,也可以将学生的笔记(概念图)用实体投影仪直接在荧屏上显示出来。用概念图代替总结,让学生相互之间学习,也许比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更有益。
对公布的学生的概念图,教师均应予以鼓励,表扬其成功之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告诉学生,主动学习的学生是成功的学生。既然每个概念图都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成果,那么,教师就要赞赏每个概念图的合理之处、有特色之处,使学生获得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喜悦和自信。教师要相信,学生会在交流中取长补短,通过学会画概念图而学会一种总结、归纳、概括的复习方法。
3.纵览全书,认识本章在第三部分中的地位并进行复习。(相当于帮助学生学会粗略地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总复习。)
引导学生讨论:本章涉及到哪些无脊椎动物的行为?涉及到哪些脊椎动物的行为?本章知识在动物部分中重要吗?为什么?
本章涉及到许多无脊椎动物的行为,如蚯蚓、珊瑚、牡蛎和蛤蜊等的行为,尤其涉及到更多的节肢动物知识,如蝴蝶、蜜蜂、白蚁、蜘蛛和蟑螂等的行为。这些无脊椎动物知识与本书前一至七章密切相关。
本章涉及到许多脊椎动物的行为,如鱼类对刺激的反应、洄游和繁殖行为,鸟类的御敌、孵卵、育雏、迁徙等行为,以及哺乳动物的各种类型的行为、行为的特点和产生的生理基础等。这些无脊椎动物知识与本书八至十二章密切相关。
前十二章学习的无脊椎动物主要的七个门和脊椎动物五个纲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本章奠定了基础。本章将动物的各种行为加以概括、总结,是从行为学的角度对全书的总结。因此,本章在动物部分是重要的一章。
小资料
1.动物学习的几种方式
①习惯化(habituation)
蜘蛛第一次听到音叉的声音时会迅速躲避,次数多了,就不再躲避了。类似蜘蛛这样,动物受一种信号的反复刺激,反应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称为习惯化。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方式。
②印随学习(imprinting)
有些鸟类新孵化出来的雏鸟对于第一次接触的能活动的较大的物体能紧紧追随,即印随。
行为学家K. Lorens人工孵化鹅蛋,雏鹅最先接触的是Lorens,他成了雏鹅的印随对象。当他走开时,雏鹅竟排成一长列跟随其后,并随其下水游泳。几个月后,雏鹅长大了,鹅群中的雄鹅竟然对雌鹅不感兴趣,却对Lorens或别的人作求爱的表示。
印随学习在进化上有意义。动物出生后首先接触的一般是它的母亲。雏鸟追随母亲,能有效地得到母亲的保护和抚育。许多哺乳动物通过印随学习建立亲子联系。母兽因此而不至于认错子女,从而有利于自己基因的传播,有利于保护本物种的基因库。
③联系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联系起来,诱发同样的行为,即联系学习。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就是一种联系学习。将食物和铃声联系起来,引起狗分泌唾液,多次训练后,铃声能引起狗分泌唾液。
④洞察学习(insight learning)
课本介绍的黑猩猩取食香蕉的例子属于洞察学习。洞察学习是动物利用存在于脑中的从其它性质的刺激取得的经验来解决当前的新问题的能力,是动物最复杂的学习形式。
2.学习能力的高低是有基因基础的
R. Tryon曾于1940年用大鼠做迷宫实验。Tryon从众多的大鼠中选出最快走到出口和最慢走到出口的大鼠,前者称为“迷宫敏”大鼠,后者称为“迷宫钝”大鼠。他让两种大鼠分别进行交配,经过多代选择后,得到了在走迷宫的本领上能力很强和很差的两群大鼠,说明学习能力的高低是有基因基础的,是遗传的。
但是,基因并不直接决定行为。基因决定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和建成,再由神经系统决定行为。
S. Benzer在研究果蝇遗传时发现,野生型果蝇在黎明时分羽化,成虫活动有24小时周期节律。S. Benzer和他的同事培养了三个突变株:一个突变株羽化时间不规则,比野生型的羽化时间或长或短;一个突变株比野生型羽化时间长;另一个突变株比野生型羽化时间短。这一节律性的差异可以代代遗传。这3个突变基因都是位于X染色体一端的。
篇7:八年级上册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同步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同步测试题
1.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蜜蜂采蜜B.公鸡报晓C.母鸡孵卵D.小狗作算术题
2.用性引诱剂杀农业害虫是利用了()
A.取食行为B.学习行为C.迁徙行为D.昆虫之间的通讯
3.对下列动物的表现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鸟类飞行属于动物行为 B.动物吼叫属于动物行为
C.金龟子假死不属于动物行为 D.动物的注目凝视属于动物行为
4.唐朝诗人白居易写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这句诗反映了鸟的什么行为()
A.攻击行为B.贮食行为C.繁殖行为D.防御行为
5.脊椎动物身上,尤其在四肢,有许多可以使运动更加灵活的结构是()
A.肌肉B.骨骼C.关节D.皮肤
下列几种动物群体中,不具社会行为的.是()
A.蜜蜂的群体B.蚂蚁的群体C.白蚁的群体D.小河中的一群鱼
6.下列哪项是蚂蚁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A.声音B.气味C.动作D.印迹
7.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
A.找到食物B.逃避敌害C.找到配偶D.适应复杂的环境
8.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下列动物行为中属先天性行为的是()
A.海狮表演顶球B.小猪吃奶
C.鸡听到主人叫唤后赶来吃食D.黑猩猩叠木箱摘香蕉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测试题】相关文章:
1.动物行为观后感
4.生理自我认识范文
10.测试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