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大堰河——我的保姆》
“翠果打烂她的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高中语文说课稿《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高中语文说课稿《大堰河——我的保姆》,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大堰河——我的保姆》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首诗是现代诗人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诗人通过追忆大堰河短暂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真挚怀念与赞美。
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揣摩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情”是诗的内核,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教学本课的一个原则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学生。 根据这一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借助叙事抒情的艺术手法和排比、对比、反复等表现方法的运用。2.通过综合性研究学习,获得诗歌鉴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2、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真挚而深沉的爱,感悟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诗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因而把“通过品味典型意象来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定为本课教学重点,而把“体会本诗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作为教学难点。
说教法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将“现代诗歌赏析方法”贯穿课堂,运用朗读法,启思点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说学法
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
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母爱”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
2.整体感知
“论其诗知其人”,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诗的创作背景后,自由诵读。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勾勒大堰河的形象。可投影显示大堰河的人物画像,给学生一点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抽象出人物形象。这样整体感知的训练为后面分析作者在人物中饱含的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3.合作探究
a.搜索意象 把握情感
投影出示问题“关于大堰河,作者最为难忘的是什么?”因为诗歌靠意象表达情感,所以只有发挥联想、想象,在反复诵读中方能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从文中筛选出信息:手、笑、哭、梦、泪、灰…老师适当点拨,并板书;投影出示“这些具体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一环节学生分组活动,合作学习,首先找出具体描写的段落,其次运用联想与想象反复诵读,然后仔细体会,挖掘文学背后、细节深处所蕴含的作者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这个问题及活动的设置,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意识,在互动交流中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思维撞击,产生更多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b.探究修辞 体会作用
投影出示“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个设计就是对本科教学难点的探究,让学生找出诗中运用修辞的诗句并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诗人情感表达上的妙用。
4.现代诗歌赏读
要求学生饱含讴歌与赞美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对比前面的朗读,在读中加深情感的领悟。
5.延伸拓展
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找到文章与现实的联系点,抓住这一联系点,让语文回归生活我设计了“本诗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讲讲你和母亲的故事。”这个问题是把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对母亲的感情的过程。这样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把课文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讲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教师可以播放背景音乐,调动学生情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感恩美德,同时也深化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6.布置作业。把“你与母亲的故事”整理成一篇文章。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去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了解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诗的运用和作用。
3.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描写并抒发感情。
4.学习、把握诗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先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变化与节奏和旋律的关系。接着对本诗的修辞手法及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品析另一首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
【难点】
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 教学突破】
应在反复朗读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针对某一具体段落仔细推敲,体会作者抒情方式与写作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艾青的另一名篇《给乌兰诺娃》,并设计一些练习题。
2.了解一些关于诗人艾青的生平资料及该诗的创作背景。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认真并带感情的朗读诗歌多遍,准确认读课文下的注释及课后列出词语。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课文 1.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资料
2.字词练习2.完成字词练习
3.范读并引导学生感受文意 3.初步感受文意,体会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特色
4.指导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4.反复朗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一、了解创作背景(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 不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 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而今天 我们要欣赏的是当代诗人——艾青 的名作。有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作 者艾青的资料?抽学生简述作者的生平。
2.师:大家回答得不错,艾青的主要作
品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海岬上》等。他的诗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刻画艺术形象,语言朴素清新,韵律和谐,具 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1.积极回答问题,就所了解的知识对
艾青其人做基本简介。
生:艾青,原名蒋海澄,19出生 于浙江省金华县皈田蒋村。他是我 国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 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 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 国运动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1935年10月出狱,次年出版第一部 诗集《大堰河》,受到文坛重视。
2.倾听,作好相应记录,
3.师:1933年,艾青因参加进步爱国活动被捕入狱。在阴冷的牢房中,诗人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睹物思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板书课题。
3.听取老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原由,以便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字词练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大家在课前都预习了这篇课文,文中有一些生字词必须要先掌握了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意。
导人随堂练习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随堂练习,掌握文中生字词。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文意(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范读诗歌。注意朗读时要讲究节 奏,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 句子节奏,并有感情的朗读。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
的初步印象,并进行归纳。
师:诗人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乳母真挚的怀念和深切 赞美的感情,进而表达了对广大劳 动妇女乃至劳动人民的挚爱,表达 了对“不公道世界”的诅咒、控诉之情。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初
步探悉作者感情。
2.畅谈对这首诗的印象。
生: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诗人的乳 母,她是一位平凡、低微到连自己的 姓名都没有的劳动妇女,她勤劳、纯 朴、善良,但生活一直很贫困、艰难。
四、划分层次。归纳层意(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师: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
3.师: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诗歌的前四段,它主要讲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呢?
点拨:诗歌第4段,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运用想像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引出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4.师:第二部分又讲述了些什么呢?
5.师:回答得很正确,诗歌的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实则控诉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6.师:诗歌的第四分部讲了什么?
将上述内容梗概板书。(见课末板书)
1.按老师要求反复朗读课文,就自己的理解划分诗歌层次,并概括层意。
2.生:分为四个部分。
3.生:第一部分交代了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在教师点拨下细细体会作者在该部 分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生:第二部分是从第5段到第8段,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眷恋与尊敬。
5.生:第10段写大堰河的殡葬。用生前“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与死后“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相对比,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
6.生:第四部分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地怀念和由衷地赞美之情。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作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的层次及层意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第一层(1~4段):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怀念与痛悼
第二层(5。8段):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眷恋与感激
第三层(9。1l段):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同情与控诉
第四层(12.13):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讴歌与赞美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探讨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手法 1.细读诗歌,分析探讨写作手法
2.深入理解 2.研读重点段落,深入理解
3.指导品析《给乌兰诺娃》 3.品析名篇,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一、分析探讨写作手法(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诗歌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其形式不仅具有特殊性,更会采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内容,抒发情感。本文除了多处运用联想、想像和对比以外,还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另外,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1.生:本诗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河的深情,许多节用了首尾诗句的反复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请学生找出并朗读诗歌中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句段,并分析其作用。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四。
3.师:从构思看,全诗前4个诗段从 “今天”写起,“睹雪思人”;最后两个诗段又回到“今天”,来赞美大堰河。
第4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第12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2.仔细阅读诗歌,找出采用各种修辞手法的段落语句,并就自己的理解分析其作用。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四。
3.第4段中“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由狱中看到雪,联想到大堰河的'被雪压着的坟墓,勾起对乳母的怀念,进而追忆她辛劳苦难,默默奉献的一生。第12段“大堰河,今天,你的儿子是在狱里”中的“今天”与第4段中的“今天”相呼应,从回忆转入现实,使时间线索更加清晰。
二、研读重点段落。深入理解(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前边我们对整首诗进行了阅读分析,现在我们选取几个重点章节来研读,有谁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第7、8段?
2.师:第7段中用诗人自家优越的条件,与大堰河的贫困条件相对比,但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中,我的心情却是忸怩不安的。“忸怩不安”一词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说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
请在诗句中找出一句相同的话来证明,并分析它们表达了什么?
3.师:诗歌第8段写道“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手臂劳动了”。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
1.深情地朗读诗歌第7、8段。
2.跟随教师讲解理解重点段落,试着分析并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生:“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表明了对大堰河的深厚的感情,以及对自己亲生父母的陌生。
3.生: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像第5段那样为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繁重而多样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这表明了她的什么品质?
4.师:联系第6段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第8段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请问是什么含义?
4.生:表明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
这是真正的母爱!是超越了一切功利关系的爱。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了作者的创作手法及该诗的艺术特色。
五、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诗人倾吐对大堰河的爱,这种爱是同对黑暗社会(“这不公道的世界’’)的恨联系在一起的。请找出表现诗人憎恨黑暗社会的诗段,说说有什么作用。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词注音释义,并用它们造句。
典押 忸怩 冰屑 悉索凌侮 叱骂 漂泊
2.阅读诗歌《给乌兰诺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芭蕾舞姿的比喻句。
(2)说说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和好处。
(3)诗的语言是形象的,试分析头两句把演员翩翩的舞姿用自然界的云、风比喻的艺术效果。
(4)诗中“不是……却是”是什么关系?诗人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个性练习设计】
试着用简短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劳动者的形象。
【教学探讨与反思】
这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但并不排斥叙事,甚至是细节描写,因此一定要学生反复阅读,充分体会诗人满怀的激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此诗一大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并学习这些
篇2:《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该诗歌是艾青的成名作,通过回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来表达对保姆深深当然怀念和感激之情。该诗歌是一篇传统诗歌,具有永久的魅力和价值,通过该诗歌的学习,可以陶冶同学们的性情,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二、说学情
由于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实较远。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已经习惯接受“恩赐”,、对父母的疼爱视为理所当然,因而对体会和理解作者对保姆的感激之情有一个的难度。再加上该诗是一首长篇诗歌,高一的同学对长诗的语言和内容的掌握具有一定得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标在阅读鉴赏中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根据这一要求,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对整首诗进行分段、概括,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结构和主题,从中把握大堰河的形象
2、通过分部分研读课文,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仔细琢磨诗中的关键词句的内涵,品味其中的语言,能够使用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3、通过学生自己搜索作者简介及该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四、说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的“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以及学生的当前情况,我将重难点定为
1、把握诗人的感情,体会诗人对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赞美之情;
2、品味该诗的语言,能够使用对比、排比、反复等手法。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学情,为突破重点,直击难点,我将以“教室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鉴赏在于反复的朗读的基础之上,同时在这过程体会作者的感情。
2、情景教学法:御用多媒体展示大堰河突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母爱,感悟感恩。
3、讨论探究法:一问题为引点,引导学生讨论,因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结构和思路。
4、合作探究法:根据新课标探究的“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自己独有的感受,在集体中学会新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1、学前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准备艾青的简介和该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该诗和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上课做准备。另一个方面,让学生听配乐朗诵,带感情朗读课文,从而对诗歌具有一个的了解。
2、导入新课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有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共鸣。在上课之初,我会这个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自己的母亲吗?你们想过自己的母亲每天、每年做的事情吗?歌颂母亲,历来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但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歌颂的却是自己的保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课文”这样的导入,先让同学们在心中激起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为下文的讲解做铺垫。同时这个问题的提出,将为下面的学习,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做好铺垫。
3、检查预习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跟着导入的引子,我将请同学上来讲解自己收集的关于作者的简介及写作背景。根据语文新课标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这将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再次基础上,讲解课文字词,加深对课文的基本了解。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诗歌史情感的艺术,多诵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因而接下来,我将以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为主,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在同学们自由朗读之后,将指明同学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老师将对其朗读的节奏、语调、轻重、快慢加以引导。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喜欢的也将不同,外婆讲尊重每一个学生,同时也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为下文的教学做准备。
4、分段落研读鉴赏诗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掌握人物形象
(1)通过反复诵读,对诗歌有一个了解的基础之上,对诗歌进行分段概括。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我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通过联想和想象,抓住文中的词语来谈谈自己心中的大堰河,从而来了解和认识大堰河的形象。
(2)根据新课标的课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的要求,我将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段落的分析,以及我在每个段落提出的问题,品味诗歌其中的语言,从而体会诗人对保姆的感情。
5、探究修辞,体会作用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立,以及该诗设立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的特点,我将让学生找出诗中的修辞方法,并让其说出其中的表达效果,在这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进一步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的理解。
6、拓展训练
1《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沁园春、长沙》相比,有什么不同。
2、在课后找艾青的相关诗歌反复朗读。
篇3:《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被收入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该单元四篇课文均为现代诗歌,其中前三课是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现代诗歌。这首抒情长诗是本单元唯一的叙事性很强的诗歌,它塑造了大堰河这个特定的形象;它的语言理解难度不大,对于高一新生而言没有时代隔膜,容易理解。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和本单元的教学总体目标,结合学生的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了解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诗的运用和作用。
3.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描写并抒发感情。
4.学习、把握诗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先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变化与节奏和旋律的关系。接着对本诗的修辞手法及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品析另一首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根据学生的现状,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
【难点】
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课需要2课时
课前师生需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艾青的另一名篇《给乌兰诺娃》,并设计一些练习题。
2.了解一些关于诗人艾青的生平资料及该诗的创作背景。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认真并带感情的朗读诗歌多遍,准确认读课文下的注释及课后列出词语。
三、关于教学流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艾青,原名蒋海澄,19出生。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正如诗人所说:“我过的是囚徒的生活,我和绘画几乎断了关系,我自然而然地接近诗。”他开始大量写诗,托人带出发表。
《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环节二:整体感知】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朗读全诗,把握诗人感情的律动,给课文分层次。(提示:如果把诗分为三部分,如何划分?参考课后思考第二题。如果把追忆部分再分,从那儿分?参考课后思考第三题)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
第一层次(1——3段):怀念
第二层次(4——8段):眷恋
第三层次(9——11段):控诉
第四愦危?2、13段):赞美
【环节三、研读诗歌第一二节】
1、1----2节指名朗读
2、看前两节诗,一共十行倒有三行重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学生发表看法。
3、这三段中,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学生谈谈。
4、诗中,称呼时而用“她”,时而用“你”,这怎么理解?你换一下试试。
5、第三节几个镜头?这些镜头给你什么印象?学生试答。
【环节四、研读诗歌第三四节】
1、下面诗人以诗来概括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哪一节突出她的“乳母生涯”,哪一节突出她的“佣工生涯”?
2、朗读第四节,整节一个大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是主句,主句是承接关系复句。一连串“在你……之后”是状语,这些状语构成排比,这些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读的时候要读的慢,读的重,读的深沉。
3、第七节,在具体描写大堰河的佣工生活时,为什么每一句都用“她含着笑”开头?大堰河为什么笑?这表现了她什么品格?
4、作者一方面表现大堰河的勤劳、淳朴、宽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尢大堰河对乳儿的爱,诗中写大堰河对乳儿的爱采取了多种方法,第四节通过大堰河的乳母生涯浓墨重彩、反复铺陈正面抒发大堰河的爱的的话,那么笫五段是用什么方法?第六段呢?
5、第八节,又一次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挚真的爱,在年节里,大堰河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他乳儿画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对她邻居夸奖她的乳儿。这些描写,已经尽至了,但作者又深挖一层,把大堰河心底里的深情展示了出来: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6、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却有贫困和苦难。她活着,对于世界是无私地赠予,不停的劳作,毫无保留的贡献她的一切——从血汗、乳汁、到赤诚的心,而直到她死,世界给予她的,是什么呢?(朗读)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数量词,有什么意义?
7、第四节是诗的结束,作者从对往事的回忆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与开头相呼应。诗人用六个“呈给你”和两个“呈给”的排比、反复,饱蘸激情,盛赞大堰河的灵魂乃至亲抚过自己的手、唇、脸颊、乳汁,情感奔放通畅,是抒情高潮。最后一节回应开头,重现诗的主旋律。整首诗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这一节,诗人的感情并没有停留在大堰河一个人身上,“创作的典型是什么?它同时是一个人和许多人,一幅面貌和许多面貌,这就是说,它是这样一种对一个人的描绘,其中包括许多人,即表现统一理念的一系列的人“(别林斯基评《现代人》)艾青正是通过对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淳朴的形象的塑造,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不是吗?正是这些像大堰河一样的人类社会的保姆,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人类世界,创造了供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享乐的物质财富,用宽厚、善良的心给人以温暖;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挤干了乳汁,流尽了血汗,养活了别人,自己却一无所有,过着悲惨的生活。所以,诗人把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子”,就使诗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艾青的诗作在形式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奔放的诗体。也有人把它称为“散文化”而加以指责。但是,应该说,这并不是缺陷。艾青也曾尝试过各种形式,尝试的结果证明,对于他来说,这种带有“散文化”的倾向的自由诗体比较得心应手,他用这种形式写出了成功的诗作。他的诗脱去了格律的外壳,不押严密的韵脚,但是并没有抛弃诗的内核。在这首诗里,诗并没有因散而失去诗味,而是诗意更浓,抒发的更自由,表达的更充分。用排比、反复来体现格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的排比,层层递进,不仅展现了多种画面,增强了抒情气势,也增强了诗的内在旋律。
篇4:《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部自传性的叙事抒情诗。诗人通过回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对乳母的真挚怀念与赞美。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
“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根据这一要求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与强调,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在其中所体现的真挚感情。
2、体会诗歌中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诗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因而把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之情,定为本课教学重点,而把探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运用朗读法,启思点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生:
由于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实较远。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已经习惯接受“恩赐”,他们在情感态度方面多以己为中心,他们对母爱熟视无睹,作为老师的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养成感恩的美德。
四、说学法:“
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
(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母爱”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范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指名读课文,有感情地读喜欢的段落。
(教师对诗歌的节奏、语调、轻重、快慢、情感等加以引导,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味。)
(三)整体感知
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脑子中勾勒大堰河的形象。可投影显示大堰河的人物画像,给学生一点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抽象出人物形象。这样整体感知的训练为后面分析作者在人物中饱含的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投影显示“你感觉大堰河是怎样的一个人?”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三:议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四)合作探究
1、搜索意象 把握情感
投影出示问题“关于大堰河,作者最为难忘的是什么?”
因为诗歌靠意象表达情感,所以只有发挥联想、想象,在反复诵读中方能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从文中筛选信息:手、笑、哭、梦、泪、灰)
(老师适当点拨,并板书)
投影出示“这些具体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一环节学生分组活动,合作学习,首先找出具体描写的段落,其次运用联想与想象反复诵读,然后仔细体会,挖掘文学背后、细节深处所蕴含的作者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教师巡视检查讨论情况。这个问题及活动的设置,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意识,在互动交流中教师可适当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思维撞击,产生更多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教师总结并板书。
2、探究修辞 体会作用
投影出示“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如果说本文重点是“内容上”的探究的话,这个设计就是在本诗“形式上”的探究。如果说重点的设计是“写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难点就是探讨“怎么写”及“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对于这个难点我让学生找出诗中运用修辞的诗句并在反复读中体会,在设想“不用”与“使用”的比较中突破。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四:美读
(饱含讴歌与赞美情感再一次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对比前面的朗读,在读中加深情感的领悟。)
(五)延伸拓展
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找到文章与现实的联系点,抓住这一联系点,让语文回归生活。我设计了“本诗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讲讲你和母亲的故事。”这个问题是把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对母亲的感情的过程。这样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把课文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讲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教师可以播放背景音乐,调动学生情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感恩美德,同时也深化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五:
(投影出示孟郊《游子吟》比较两诗的异同,并有感情地朗诵。)
(六)布置作业:把“你与母亲的故事”整理成一篇文章。
篇5:《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带有自传性的叙事抒情诗。诗人通过回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倾诉了对乳母深深的怀念与感激。
“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根据这一要求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与强调,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在其中所体现的真挚感情。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诗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因而把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之情,定为本课教学重点。
2、体会诗歌中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探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作为教学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二、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将“现代诗歌赏读方法”贯穿课堂,运用朗读法,点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1、这首诗较长,又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教学中要予重视,课时上要多费一些时间,既要指导学生弄清诗中所写的内容(包括人物、事件和思想感情),更要把握作品的主题。
2、要突出朗读教学。这首诗是诗中的精品,非常适合反复诵读、咀嚼。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要注意的是,诗歌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说学生:
由于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实较远。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已经习惯接受“恩赐”,对父母的疼爱视为理所当然,很有必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母爱”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自由诵读“论其诗知其人”,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诗的创作背景后。再通过范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接着指名读课文,有感情地读喜欢的段落。
(教师对诗歌的节奏、语调、轻重、快慢、情感等加以引导,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味。)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脑子中勾勒大堰河的形象。这样整体感知的训练为后面分析作者在人物中饱含的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你感觉大堰河是怎样的一个人?”“关于大堰河,作者最为难忘的是什么?”“这些具体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因为诗歌靠意象表达情感,所以只有发挥联想、想象,在反复诵读中方能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是作者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我们应从鉴赏重点“情感与意象”入手,既要品人,又要品文。从诗人感情变化线索来看,这首诗以诗人在铁窗中看到飘飘雪花触动诗情开始,追忆儿时被大堰河养育的往事和大堰河的艰苦劳作与悲苦命运,到最后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理清诗的抒情脉络,有助于把握大堰河这一形象。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从情感态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有启发,有收获。在艺术形式方面,可重点向学生讲解这首诗所运用的大量排比句式和重叠反复手法对于加强抒情效果的好处,还可适当讲解诗中运用的大量描述性意象及其作用。
这一环节这一环节学生分组活动,合作学习,首先找出具体描写的段落,其次运用联想与想象反复诵读,然后仔细体会,挖掘文学背后、细节深处所蕴含的作者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教师巡视检查讨论情况。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意识,在互动交流中教师可适当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当问题被逐一解决后让学生饱含讴歌与赞美情感再一次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对比前面的朗读,在读中加深情感的领悟。
(四)延伸拓展
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找到文章与现实的联系点,抓住这一联系点,让语文回归生活。我设计了“本诗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讲讲你和母亲的故事。”这个问题是把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对母亲的感情的过程。这样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把课文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讲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教师可以播放背景音乐,调动学生情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感恩美德,同时也深化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五)布置作业。把“你与母亲的故事”整理成一篇文章
本节课,我以语文学习普遍规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为指导而设计教学,以教给学生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为目的而推进教学,以“情”为突破口,以“读”贯穿始终,期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6:《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说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是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首诗是现代诗人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诗人通过追忆大堰河短暂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真挚怀念与赞美。
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揣摩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情”是诗的内核,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教学本课的一个原则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学生。 根据这一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掌握借助叙事抒情的艺术手法和排比、对比、反复等表现方法的运用。
2、通过综合性研究学习,获得诗歌鉴赏的方法。
㈡、过程与方法:
1、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
2、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真挚而深沉的爱,感悟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诗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因而把“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即通过品味典型意象来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定为本课教学重点,而把“体会本诗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
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将“现代诗歌赏读方法”贯穿课堂,运用朗读法,启思点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生:
由于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实较远。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已经习惯接受“恩赐”,他们在情感态度方面多以己为中心,他们对母爱熟视无睹,作为老师的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养成感恩的美德。
四、说学法:
“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
(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母爱”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一:参读
(“论其诗知其人”,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诗的创作背景后,自由诵读。)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二:试读
1、范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指名读课文,有感情地读喜欢的段落。
(教师对诗歌的节奏、语调、轻重、快慢、情感等加以引导,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味。)
(三)整体感知
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脑子中勾勒大堰河的形象。可投影显示大堰河的人物画像,给学生一点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抽象出人物形象。这样整体感知的训练为后面分析作者在人物中饱含的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投影显示“你感觉大堰河是怎样的一个人?”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三:议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四)合作探究
1、搜索意象 把握情感
投影出示问题“关于大堰河,作者最为难忘的是什么?”
因为诗歌靠意象表达情感,所以只有发挥联想、想象,在反复诵读中方能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从文中筛选信息:手、笑、哭、梦、泪、灰)
(老师适当点拨,并板书)
投影出示“这些具体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一环节学生分组活动,合作学习,首先找出具体描写的段落,其次运用联想与想象反复诵读,然后仔细体会,挖掘文学背后、细节深处所蕴含的作者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教师
巡视检查讨论情况。这个问题及活动的设置,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意识,在互动交流中教师可适当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思维撞击,产生更多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教师总结并板书。
2、探究修辞 体会作用
投影出示“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如果说本文重点是“内容上”的探究的话,这个设计就是在本诗“形式上”的探究。如果说重点的设计是“写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难点就是探讨“怎么写”及“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对于这个难点我让学生找出诗中运用修辞的诗句并在反复读中体会,在设想“不用”与“使用”的比较中突破。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四:美读
(饱含讴歌与赞美情感再一次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对比前面的朗读,在读中加深情感的领悟。)
(五)延伸拓展
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找到文章与现实的联系点,抓住这一联系点,让语文回归生活。我设计了“本诗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讲讲你和母亲的故事。”这个问题是把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对母亲的感情的过程。这样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把课文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讲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教师可以播放背景音乐,调动学生情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感恩美德,同时也深化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五:比读
(投影出示孟郊《游子吟》比较两诗的异同,并有感情地朗诵。)
(六)布置作业。把“你与母亲的故事”整理成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手
灰 ↑ 笑
↖ ↓ ↗
↘ ↙
人物形象 修辞手法
思想感情———————————及作用
↗ ↑ ↖
↙ ↘
泪 ↓ 哭
梦
篇7: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2、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3、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教学重点】
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游子吟》导入。
2.作者介绍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因家人听信算命先生所谓“克”父母的诳言,刚出生就被寄养到贫苦农妇大堰河家。少爱美术,曾赴法国专攻美术。1932年回国,加入“左联”,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1933年1月一个雨雪纷飞的早晨,他在狱中睹雪思人,因雪神飞,回忆起幼年生活,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并一举以感人肺腑的感情和清新自然的诗风震动诗坛。
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主要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古罗马竞技场》等。
3、写作背景
大堰河其实是“大叶荷”的误写。她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的下张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那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叶荷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3年1月,他23岁,在狱中他满怀深情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艾青后来曾回忆说:“我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爱我,我也爱她。”“《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
二、整体感知
诵读全诗,理清层次,概括感情。
这首诗一共13节,可分为四部分。
1、第1、2、3节为第一部分,写“我”和大堰河虽然阶级出身不同,却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我是地主的儿子”,却“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它鲜明的叙事性质。而重叠反复地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第3节,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追述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表现了沉痛悼念之情。
该部分总结为:怀念与痛悼。
2、第4节至8节,为第二部分
第四届诗人饱含深情地回忆起“我”与大堰河一起度过的贫苦、然而却让“我”感到无限温暖的生活。“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之后”,连续用了8个“在你……之后”的句式,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大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在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到大堰河勤苦操劳、仁爱善良的行为在“我”心中投下了母爱的光辉。
第5节仅4行,叙述了“我”离开大堰河时的情况。虽然是简短的过渡,诗人却捕捉了离别场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第6节,将“我”回到自己家中的情形与在大堰河家里的情形进行对比。“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并与第4节一样,连续使用排比长句,表现“我”在自己家里的陌生感、拘束感。
第7节,写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连续使用六个“她含着笑……”,一方面写出了她劳动时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写出了她为了自己的家而付出的艰辛。每一句都展现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
第8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淳朴情感。她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疼爱自己的乳儿,在他身上寄予了希望。
该部分总结为:眷恋与感激。
3、第9、10、11节,为第三部分。
写大堰河临终的情况,“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带着遗憾,“含泪”离开了这个凄凉的世界。
该部分总结为:同情与控诉。
4、第12~13节为第四部分。诗人思绪回到现实,回到监狱,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感,为大堰河“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并将这种情感扩大,“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直接抒发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该部分总结为:讴歌与赞美。
篇8: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 诗歌 抒情性的特点,了解 诗歌 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3.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 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的一首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此文写得极具感染力,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催人泪下。为什么此诗会有这样的感人的艺术效果呢?现在就让我们从诗歌中去感悟和体验其中文化蕴涵。
板书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
过渡语:前面我们讲过有怎样的社会环境就会让作者产生出与之想合的文学作品来,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作者本人的生平作一个详细的介绍。
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艾青,动情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我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
介绍作者与背景资料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他母亲生艾青时难产,48小时才把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并找来了一个算卦的先生,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结合注释①了解关于大堰河的知识),成为了他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
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1933年1月14日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自己的温暖,由囚禁自己的铁窗,联想到死者长眠的墓地。诗情汹涌,不能自己。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挥笔写下了这首赞美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和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情感意境有出奇的相似地方。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补充讲解: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关于大堰河: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补充:“童养媳”指的是“领养人家的小女孩儿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再结婚,这样的小女孩叫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三、听多媒体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在听的时候注意字词
檐头yán 灶火zào 荆棘jīng jí 掐死qiā 匾biǎn 碾niǎn
忸怩niǔ nì 冰屑xiè 团箕jī 凌侮wǔ 叱骂chì 咒语zhòu
四、学生浏览全文,划分本文结构层次(多媒体展示)
学生诵读课文,然后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并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提示:联系现代文的考试要求,第一次检测和了解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节),交代了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板书:怀念 痛悼
第二部分:(第4——8节),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眷恋与感激。
板书:眷恋 感激
第三部分:(第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表现诗人对乳母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黑暗的控诉。 板书:同情 控诉
第四部分:(第12——13节),诗人呈给大堰河的讴歌和赞美诗。
板书:讴歌 赞美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诗歌,句段全解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全班齐读此节。
2.看前两节诗,一共十行倒有三行重复,提问:请问是那一句话?
明确: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提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即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反复。
过渡语: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反复的作用,主要是起一个强调的作用。请问在这里起的是什么强调作用?
明确:突出强调的是诗人永难忘怀大堰河的养育之恩,浓浓托出深深怀念之情。
3.品读(1)—(3节),思考:(1)这三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么样感情?(多媒体展示)
明确:(1)介绍大堰河的身份、地位、死后的境况。
(2)提示:此问属于典型的分析诗歌意象的答题模式,可以稍加记忆。
意象:雪压草盖的坟墓、檐头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
营造的意境:荒寂衰败、萧索凄凉;
感情:深情的怀念、低沉的哀思。
小结:开篇就写大堰河的墓地,为全诗罩上悲剧的气氛。
4.总结:第一部分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怀念之情。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语:第4节中,诗人深情的回忆起大堰河厚大的手掌。这是一双勤劳、温暖的母亲的手。诗人没有用抽象的词句,而是用平常的画面,把她的繁重劳动直接表现出来。
(1)提问:这里有几个表现他行为的动词,请问是那几个?
明确:“搭”“拍”“放”“补”“拿”这五个动词。
(2)提问:用“搭”“拍”“放”“补”“拿”等动作来直接表现保姆的辛苦和劳累,请问在这里诗人运用的是何种描写手法?(考点)
明确:白描。→教师补充加以讲解:描写可简单的分为:直接描写(正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白描是描写手法中一种特殊的手法,其中鲁迅是用白描的的高手(白描不加任何修饰成分)→要求学生作好笔记。
(3)提问:这里通过“搭”“拍”“放”“补”“拿”等动作表现出保姆的辛苦和劳累。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堰河仍然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请问:这里表现的是什么感情?
明确:表现了深厚的母子情意。
2.提问:第5节中说到,艾青走了,按常例来说,原本大堰河可以卸下一付负担,应该高兴,但是她为什么却流泪了呢?哪些词表明“我”不情愿离开大堰河?(多媒体展示)
明确:(1)在这泪水里,包含了贫苦的保姆对乳儿无比真挚深厚的感情。→是大堰河用自己的乳汁把艾青抚养长大,此时大堰河已把诗人当作自己的亲身儿子来看待。
(2)“被”和“领回”。
3.阅读第6节,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自己陌生的家,有何作用?(多媒体展示)
明确:从住、穿、吃三个方面描写。跟“我”在大堰河家的生活形成对比。一方面突出了“我”的亲疏和爱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正。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第二部分的最后两个小节。
4.提问:阅读第7节思考:大堰河在地主家劳动要做哪些事?大堰河从事这些劳动时的神情体现在那个字上?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大堰河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多媒体展示)
提示:最后一问才是同学们思考的重心,希望同学们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
明确:(1)用了六个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如此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
(2)主要落实在一个“笑”字上。
(3)(纯朴、勤劳、善良的大堰河)反映了大堰河不向艰难生活低头的倔强性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她命运悲惨、麻木、不觉悟、极容易满足的奴性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笑,比满眼眼泪更凄楚,这里的笑其实是一种苦笑,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她的麻木与不觉悟。
(4)教师延伸讲解:① 这里关于“笑”字的描写,使我联想起鲁迅《祝福》里对祥林嫂的有关描写。鲁迅写祥林嫂逃出婆家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虽然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也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在苦水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心理状态。说得直白一点,也就是生活在旧中国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一种奴性心理。
② 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他的作品《灯下漫笔》当中,他把中国人划分成两类人:一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二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作文关于写人生价值取向、追求的话题素材→典型的国民劣根性的具体体现,可以稍加讲解关于“国民劣根性的概念)。→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在这二者之间沉浮。相对来说本文中的大堰河还是要比《祝福》里的祥林嫂要稍加辛运。
③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近本人的qq空间无关于此方面的作文素材。
篇9: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
一、概述
1.课名:《大堰河——我的保姆》。语文人教课标版高中必修1 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 。
2.本节课所需课时:2课时。
3.《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自由体诗的代表作。学习这首诗歌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自由体诗在情感表达上不同于格律诗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弱者。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艾青诗歌及其在诗歌史上的贡献。
2.形成对自由诗诗体特点的认识,并能够运用对比、反复、排比、铺叙等表现方法。
3.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1.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情感。
2.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受诗歌的形式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3.揣摩诗歌语言,学习诗人表达情感的语言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2.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弱势群体,养成博爱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但对于进一步诗歌鉴赏中形式与内容,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还并没有确切的意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重视诵读。诵读是诗歌学习的基础,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以及诵读指导,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把握自由体诗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排比和对比手法与细节铺叙的笔法结合起来分析,体会大堰河对诗人的质朴情感,理解自由体诗在表达情感上的优势。
3.把对诗句、词语的揣摩分析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分析诗篇字里行间的情感张力,又要揣摩准确到位的词语,并通过对诗人对词语选用的分析,更好地把握诗情诗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把握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语文人教课标版高中必修1教材
2.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3.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教师活动:介绍艾青及其代表作品。
1、以“大堰河的儿子——欧罗巴的芦笛——狱中的大诗人——时代的吹号者——归来者的歌”为线简介艾青生平。
2、介绍艾青诗歌中的两个中心意象——土地和太阳,并展示艾青相关诗作,引导学生体会这两个中心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艾青在其中注入的深挚情感。
学生活动:
1、认识艾青,了解艾青生平,特别是了解艾青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背景,体会诗人对保姆的情感。
2、赏读艾青部分诗作,体会艾青诗歌中两个中心意象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诗歌鉴赏首先要知人论世,尤其要了解诗人写作诗歌时的人生状态和情感状态。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大诗人,有许多诗情丰厚、形神兼美的作品,在这一环节选择有代表性的部分诗句,重点是让学生总体上感受诗人情感的厚重与表达的方式。
(二) 朗诵品读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或放范读录音。引导学生提出对范读的意见或看法。
2、指导学生个读,特别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技巧。
3、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选择的表达方式。
学生活动:
1、听范读,谈谈范读对作品表现得充分或不充分的地方。
2、在教师指导下大声诵读作品。
3、通过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
设计意图:诵读是诗歌鉴赏和诗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第一,诵读所造成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情感很快融入诗歌中;第二,在诵读中,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浓度和深度;第三,诵读还可以形成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及其表达效果的一种直觉的体验。
(三) 感受诗歌形式上的散文美
教师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形式美。
1、引导学生比较这首诗在形式上与《雨巷》《再别康桥》等新格律诗的不同,指出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排比、反复、对比以及铺叙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表现手法有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学生活动:整体感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形式美。
1、体会《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与《雨巷》《再别康桥》等新格律诗不同的散文美,并指出形成这种散文美的诗歌表现手法。
2、体会这些表现手法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排比:本诗共12节,就有七节诗运用了排比,形成了浓烈的抒情气氛。
反复:作者在多至九节诗里都运用了反复,特别是在诗节的首句和尾句运用反复,造成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表达效果。 对比:作者以两个家庭生活的对比,反映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以两个家庭对“我”亲疏的对比,表现自己鲜明的爱憎;用大堰河生时的勤劳和死后的凄凉对比,激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憎恶;用她美好的梦境和悲惨的结局对比,抒发诗人的无比同情和悲愤……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主旨,深化诗意,表达了爱憎分明的感情。
铺叙:诗歌通过叙事来写人,这种叙事成分是与细节描写融合在一起的。这种对生活细节的铺叙,蕴蓄着作者的情感,也丰满了人物的形象,极富感染力。
设计意图:《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开创了富于散文美的无韵自由诗体。体会排比、反复、对比以及铺叙等手法对于加强抒情效果的好处,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来抒情表意,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感受大堰河形象的苦难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保姆大堰河形象,体会大堰河身上的苦难美。
思考题: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自己的保姆大堰河,凸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学生活动:整体感受保姆大堰河形象,体会大堰河身上的苦难美。
诗人主要通过三幅形象画面刻画大堰河的美好心灵:她在勤苦生活中对乳儿的抚爱,她在凄苦的奴隶般劳动中对乳儿的深爱,以及她死后的寂寞悲凉。这些形象画面的有机组合,让我们看到一位东方被压迫劳动妇女的慈爱善良,勤劳坚忍。
1.勤劳纯朴的崇高品德。大堰河一生都在不停劳作,没有片刻的空闲和休憩,通身闪耀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精神的光辉。 2.宽厚善良的慈爱精神。她忍受着生活和精神的一切苦难。她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善良的心里只有爱和给予,用巨大而深沉的爱哺育着“我”和她的儿女们。
3.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堰河是童养媳出身的贫苦妇女,被生活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她的内心世界十分美丽丰富。她为了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她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挂在灶边的墙上。即使在梦里,梦见的也是乳儿“有了娇美的媳妇”,并亲切地叫她“婆婆”,心灵之美自然地喷发出来,感人至深,动人肺腑。
设计意图:《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大堰河的最真诚的颂歌。把握诗人塑造的大堰河这一形象,才能深入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堰河身上所体现的底层劳动者的品质和命运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的关注。
(五)理清诗歌情感脉络,感受诗情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理清诗歌情感脉络。
问题:在诗歌中诗人表现的情感是丰富的、变化的。试分析这种情感变化过程。
学生活动:理清诗歌情感脉络,感受诗情美。
第一部分(1─3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她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和痛悼。
篇10:《大堰河我的保姆》反思说课稿
《大堰河我的保姆》反思说课稿
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有自我驾驭、处理教材的能力,不能沿袭过去的老一套,困在教参中止步不前,跟着教参亦步亦趋。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现代诗歌,它的主题是学生一看就明白的“歌颂母爱”。但本设计跳出了惯常的教学圈套,它因时代的需要而淡化了阶级压迫、阶级批判的主旨,也没有一味肤浅地反复强调母爱,而是将众所周知的主题融会在普通词的讲授设计中,不提母爱而时时在诵母爱。设计者独具慧眼,从较长的诗篇中挖掘出一系列词或词组,包括“呆呆地”“青苔”等,这些词语稀松平常,教者却能平中显奇,平中显情,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结合学生自身的心理体验,动态地生成新的知识,完成对这篇情深意切的诗文的鉴赏。教师设计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的学习内容和基本程序,但真正的探索是在学生自主思维下完成的。教者的根本着眼点并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诱导学生说出既定的答案,他同时也传达了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要求细读、精读,即使是平常之词,也可以读出另一种境界。这种品析对学生思维细腻丰富的培养也是不无裨益的。
其次,教师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大刀阔斧地删除了许多可讲的东西,但同时又抓住了诗歌的核心。这堂课的设计非常单纯,因单纯而愈显分明。除了诵读入境感知,以品析词、词组为线索,从叠词、带较长修饰成分的短语到数量词,最后是色彩词,学习过程清晰简明。
课堂既显示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又注重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同时,还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
在品析“呆呆地”一词时,学生往往会忽略,一带而过。普遍存在因内容通俗而倦怠、松懈的心理。而教师引导“从外围突破”,质疑“呆呆地看,看的是不认识的‘叙乐的匾’”,一石激起千层浪,唤起了学生探索的好奇心,把问题由浅性的模糊的'感知推向了深入的思考。
在颜色探究时,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强求一致,这合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本质不在于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恰恰相反,而在于的的不确定性。传授知识,最重要的不是把学生变成两脚书柜,而是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的精神。教者强化了学生的主题意识、个性意识。本教学设计中,教师把传统的结果展示变成了过程的体察,也只有这样,知识的传授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对“紫色的灵魂”一处产生的分歧,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思考成果,在此基础上,教者还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 “紫色” 的地位,进一步地向学生做了介绍,从帝王及皇宫称呼到杜甫的《咏怀古迹》到《现代汉语词典》,从一个小侧面彰显了“紫色”所扮演的心理角色,在完成对难点突破的同时,也延展了课堂内容。
【高中语文说课稿《大堰河——我的保姆》】相关文章:
2.大堰河-我的保姆
10.高中语文说课稿《蜀道难》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