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英语说课稿的
“暗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二年级下册英语说课稿的,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二年级下册英语说课稿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二年级下册英语Unit4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4 My toys A、B版块。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初步认读doll,puzzle,yo-yo和puppet四个玩具类单词,发音正确。
(2)能听懂会说特殊疑问句What do you have?及其回答I have…
(3)会用英语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玩具,学会与朋友分享自己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听懂、会说、初步认读doll,puzzle,yo-yo和puppet,尤其puzzle和puppet,发音正确。
(2)能听懂会说特殊疑问句What do you have?及其回答I have…
教学准备:
一只装有玩具的包,四个不同颜色的小箱子,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采用活动化教学法和情景创设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法来安排本课的教学。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合作等方法,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Step1. warm-up
Sing a song.
Row, row, row your boat
Say a rhyme.
five little monkeys
Step2. Lead-in
Guessing game
引出课题my toys
Step3: Presentation:
1 T: What can you see?
S: I can see a doll.
T拿出实物,教授doll 以及I have a doll.
T:Do you like this doll?
S: Yes, I do.
T: Here you are.
S: Thank you.
T: What do you have?
S: I have a doll.
S&S :
What do you have?
I have a doll.
2. Say a chant:
What, what,
What do you have?
Doll, doll,
I have a doll.
3. The doll has a bag. What’s in the bag?
T 拿出实物包,里面装有一些玩具,其中包括yo-yo, puzzle和puppet,请两位学生一位问 What do you have? 一位来摸出玩具,并回答I have…
当摸出yo-yo, puzzle或puppet其中一个时,教师教授生词,注意puzzle和puppet读音。
此环节设置为小组竞赛的形式。
4. Go into the text
Watch the cartoon,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does Mike have?
Read after the tape.
Act out the dialogue with you partner.
Step4: Consolidation:
1. Magic eyes
2.Finding friends
Look, there are four boxes here. They are red, yellow, blue and green.
T:What do you like?
S: I like…(分别请四个学生抽选自己喜欢的盒子)
T:Now open our boxes. Look, I have a doll. What do you have?
S:I have a…
T: Who’s my friend? (教师与持有娃娃的学生击掌欢呼)
Step5. Practice1:
请用英语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
My toy
I have a toy car.
It’s yellow.
I like this yellow car.
And you?
Practice2:
A: Look, I have a …what do you have?
B: I have a …
A: What colour?
B: It’s…
A: Let’s go and play.
B : Ok!
Step6: Homework
1. 跟磁带朗读课文,单词。
2. 利用今天所学句型,调查你的朋友们有哪些玩具,完成表格。
篇2:二年级下册英语Unit4说课稿
Good afternoon everyone: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PEP教材BookⅡUnit4 B部分的Let’s talk。这部分教材的选用和设计都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突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并运用语言来完成有实际目的的任务。
本课时的中心话题是“Can I have an apple , please ?”因为 A部分的Let’s talk已经教学了句型“Do you like pears ?”,给本课时的会话教学提供了铺垫。因此,本课时的功能主要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口味运用句型“Can I have …?”,表达自己想要什么水果的愿望,并能运用语言在实际情境中展开交际活动。
《英语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因此,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在会话中学习掌握新单词apple , bananas, strawberry , grages。
2、能听懂、会说Let’s talk部分的会话,并在生活实践情境中学习和运用句型“Can I have an apple , please ?”。
3、在情境中激发兴趣,培养大胆实践的精神;在交际中沟通情感,促进人际关系。
为了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首先是Warm-up(热身)。
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强。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Warm-up这个环节我准备了两个装有水果的箱子。
A箱中装有已学单词的水果(peach , orange , watermelon, pear)
B箱中装有要学单词的水果(apple , bananas, strawberry , grapes)
教师从A箱摸出一个水果,与一组学生合作,用句型“Do you like pears ?Yes , I do . /No , I don’t .”进行师生对话。
教师演示一个水果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开展对话。
等学生从A箱中摸出3、4个水果之后,教师可以将游戏引向B箱,这时,学生拿出水果,想说,但因为没学过,不会说,而遇到了困难,而这个困难适时地激发了学生想说,想学新单词的欲望,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在句型中渗透教学新单词(apple , bananas, strawberry , grapes)。
这个环节通过摸水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教学过程过渡到第二个环节Presentation(新课导入)。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交际性教学模式。它主张创设一种接近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学习和使用语言,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
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Look ! These children have a party at Miss White’s home . They are having fruits , now。以观看录像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对话,对即将学习的新句型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会话中的一部分句型在A部分的Let’s talk中已经教学过了,教学中可以截取其中一段录像,将重点句型反复多放几遍,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说,领会句型大意。
接着,出示一些食物水果放在讲台上,对学生说:“Do you like fruits ? Do you want some fruits ?”,激起他们想要什么水果的欲望,再引导他们用句型“Can I have …?” “Certainly!”与教师进行交际。这样,做了一、两次示范以后,学生就能以Group Work的形式对这个句型进行交际训练。
英语是一种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参与交际的同时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设计Practise这个环节时,我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都得到发展:
首先,告诉学生:Fruits are so sweet ! And they are good to our healthy . There are many fruits in the English Supermarket . Let’s go to the Supermarket and have some fruits ! English Supermarket(英语超市)是我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学以致用而创设的,根据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不同而设置相应的物品,本课时,我设置了水果、食物、饮料等物品,学生只要能够用本课时所学的句型进行表达,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伴随着音乐,师生共同哼唱着歌曲《An Apple A Day》,与好友一起结伴共游English Supermarket。
由于学生语言水平存在着差异,到达English Supermarket之后,有教师加入的一组可以率先展开交际活动。如:“Do you like bananas ? Sorry , I don’t like bananas . ”“Can I have an apple , please ? Certainly!”等,给部分语言水平不高的学生作示范。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目标是能听懂教师这组的英语会话,并能模仿在自己小组开展交际活动。
但是部分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不用看示范也能自由组织语言进行交际。为了给这部分学生拓展语言提供发展的空间,我在超市的部分柜台上另外放置了一些食物、水果,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就地取材,自主组织语言,例如:“Do you like orange juice? Can I have some Coke , please? Can I have some French Fries , please? Certainly! Here you are .”等。这样就能使每个层次,每个类别的学生在下课的时候,都能这样说:“Learned this lesson , I feel get great gain .”
以上是我的说课,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
篇3:二年级下册英语说课稿的
一、说教材
《What’s she doing?》是新标准小学英语第四模块第二单元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进行时态第一第二人称的疑问句和否定句,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小节,也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短语 playing a game , playing five-stones .
掌握句型 What’s she doing? What game are they playing ?
能够理解和朗读全文, 并能运用所学进行简单对话。
2.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在课堂中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
调动学生表达英语的欲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2个短语和句型What’s she doing? 并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运用句型What game are they playing ?
并在情景中自由表达语言。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学情和教法
我们都知道英语是一门培养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现状,他们比较喜欢动一动,做一做,在周边熟悉的事物中运用语言,在情景故事中学习语言。所以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和TPR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 )问好
1、以唱的形式问好(让学生轻松进入课堂之中)。
2、唱课本P9歌曲 (结合动作放松的同时,也复习所学短语和第一人称句型。)
二)复旧/热身
运用“Freeze”活动,学生先跟随教师复习短语,当听到口令“Freeze”,保持动作,教师接着问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 Are you ~ing ? I am ~ing ,you’re ~ing .(活动的.同时复习旧知,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自然倒入新课。)
三) 新授
1. 导入新课:(2~3分钟)
师指一个女同学说,~~is a girl ,what’s she doing?引导学生先能对She is..句型有概念,然后在指男同学,尝试回答he is ~ing.
(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35分钟)
1)用课件出示单数第三人称的照片,都为班级中同学的照片
(用身边熟悉的人联系,调动积极性的同时激发表达语言的欲望。)
练习中师问Where’s ~~~? 引导生回答She’s there.
(为课文中的其他句型学习铺垫,在情景中学习便于运用。)
在班级中师随便说人名Where’s ~~~? 生快速找出并回答。
(让学生找人的同时,体会英语的语言环境就在我们身边。)
2)Where’s Ling ling ? What’s Ling ling doing ?
(导入课文,整体呈现,让生对本课学习有一定概念。)
3)Lingling is playing a game .(引出新短语的学习。)
Let’s play a game, hide and seek..
(游戏的目的在于操练新短语play a game,并联系句型单三人称的问答及Where’s ~~?综合操练,并引出课文中句型, she’ s playing a game with ~~~)
第二次游戏目的在于引出复数句型What are they doing ? 理解they, 并能回答。
4)通过照片练习they句型,出示拍手游戏图片,问生Do you want to play?
(目的在于游戏的过程中从they doing ?过度到What are they playing ?突破此难点我会用相机去拍下他们游戏过程的照片来操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并激发兴趣来表达语言,突破难点。与此同时,课件的呈现来学习本课第二个短语 playing five-stones.)
5)We’re playing clapping games,What are Sam Amy Ling playing ? Listen.
(从我们的游戏中过渡到本课 带着问题第二遍听磁带,理解原文并尝试朗读,师纠正发音。)
四)练习/拓展
出示四幅游戏图片,师先做示范,每组选一幅进行讨论,运用本课重难点句型并配合场景演绎。
(在演中让口语交际不那么枯燥,同时也检验本课的学习成果,可能这样的方式对于二年级孩子较为有难度,但在此我想做一个尝试。)
五)课堂小结:(2~3分钟)
1 What are they playing ?
2 尝试唱改编的歌曲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将本课重难点改编在歌曲中,便于生识记和运用。)
六.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小组竞技 M4 Unit2
1 2 3 4 What’s she doing ?
She is …….with…..
What are they playing ?
篇4:小学二年级下册英语说课稿
一、说教材
Unit 4 What are you doing?的主要内容是描述自己或他人正在什么等。结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借助“任务型”教学方法,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将听、说、读、写、演、唱等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在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
结合新课程标准和英语课程总体目标,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一)说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动词短语的 ing 形式:drawing pictures , doing the dishes , cookingdinner , reading a book , answering the phone 。
2、能运用句子“What are you doing ? I am doing the dishes/…”询问别人正在做什么并作答。
(二)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五个动词短语的 ing 形式。
2、教学难点:动词短语 ing 形式的读音。
二、说教法、学法
a、说教法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我充分利用卡片和多媒体课件,把情境教学法、TPR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
b、说学法
通过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和谐、兴趣盎然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模仿,积极参与活动,合作与交流,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在演中学。
三、说教具的安排和使用
依据英语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结合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的新理念,我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卡片、多媒体课件等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新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以物引趣,图片激趣,活动增趣,任务促趣”展开教学。
(一)、Warn―up/Review
1、师生相互问好。
2、日常口语练习。
Can you do the dishes/draw pictures/read a book/cook dinner/answer the phone ?
3、Let’s chant .
(设计意图:在热身部分,我通过师生相互问好、日常口语练习、欣赏歌谣这三个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复习了旧知识引入了新知识。)
(二)、Presentation新课呈现
Let’s lean
1、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2、学习新知。
(1)跟读单词。
(2)小组合作学习单词。
(3)让各个小组分别读单词。
(4)出示动作图片,让学生说出动作短语。
(5)给学生提供电话、碗碟等小道具,教师问:What are you doing ?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回答:I am drawing pictures/doing the dishes/cooking dinner/answering
the phone/reading a book.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集中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从而进行正确地引导和点拨。)
3、Let’s play
(1)根据以上(5)的内容填写Let’s play中的表格。
(2)学生根据表格内容,进行小组操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汇总成果,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
三、Consolidation巩固
1、Look and match.
2、write down these five phrases
(设计意图:通过连线、说说、写写,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书写能力。)
四、小结
板书:
Unit 4 What are you doing ?
What are you doing?
drawing pictures
doing the dishes
I am cooking dinner
reading a book
answering the phone
篇5:二年级下册英语的说课稿
教学目标:
1. Learn new words:fork,spoon,chopsticks,juice,bread. Learn new structure: I want some….
2. Understand the whole passage and can act it out.
3.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教学重点:
Understand the whole passage and can act it out.
教学难点:
1. Understand the whole passage and can act it out.
2.让学生在听说唱玩的`动态学习过程中体验英语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单词卡片、文具用品等。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1.Greetings: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 teacher.
T: How’s the weather?
Ss: It’s hot.
T: It’s summer now.
T: Do you like summer?
T: Do you like to play?
T: Do you like to sing?
2.Song: Do you like?
Step 2: Pre-task
T: Do you like to play games ?
Ss:Yes, I do.
T: Now.Let’s play a game.You should listen and judge.
Rules:
Say Yes, Yes, Yes if you think it is true.
Say No, No, No if you think it is false.
T: Look. They are tableware. They are food and drinks.
T: So many delicious food and drinks.Miss Zhao feels a little hungry.
Chant : Hungry,hungry,I am hungry. (Drill hungry)
T : I want some biscuits. What do you want ?
Ss : I want some....
Step 3: While-task
T : We are eating.
T: What are they doing ?
They are ______.
A: eating and drinking.
B: playing.
Now, Let’s watch the cartoon.
S : They are eating and drinking.
T : Is Sam hungry ? Let’s watch the cartoon.
T : Is May thirsty ?
S : No.
T : She is thirsty.(Drill)
T :Do they want 4 spoons ? Do they want a knife ?
T :Now,Let’s watch picture 2.
T : Read in different ways.
T : Role play
Step 4 : Post-task
1.Song time :
Are you hungry? Are you hungry?
I’m hungry. I’m hungry.
I want some bread. I want some bread.
Do you want some bread? Do you want some bread?
Yes, please. Yes, please.
No, thanks. No, thanks.
I’m thirsty. I’m thirsty.
How about you? How about you?
2. Enjoy some delicious food and drinks.
Enjoy food and drinks, enjoy life.
Step 5: Homework
Read P28 and act it out.
Try to say English to your parents:
I’m…..
I want some….
Enjoy food, enjoy life
板书设计:
Unit 5: Eating and drinking
I’m hungry. I want some…
I’m thirsty. I want some…
Four spoons? Yes, please.
A knife? No, thanks.
篇6: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习万以内的连加法,为后面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把连加法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情境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二、理念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和技能训练,比较枯燥。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利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目标:利用情景、协商、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教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在你的学习用具中你最喜欢什么?学生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回答,肯定有的同学会说喜欢书,我就顺势说道:书是我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同学们都有好多工具书和课外读物,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却没钱买书,他们也多么希望有几本课外读物啊!大家有好办法满足他们的心愿吗?学生们会各抒己见,可能会说给他们捐书,这时我继续说:正好有两所小学和我们想的一样,大家看用电脑出示统计表。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要有爱心,要乐于帮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环节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1、电脑出示统计表,引导观察,问学生:从老师提供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独立观察,发展学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根据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己的问题。这一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3、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我们先选择一个问题解决,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先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估算一下得数的大致范围,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算法。在交流时,不仅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比较、分析、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计算的基本思路。
4、完成试一试。在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能使计算方法迁移,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环节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75页1题,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进行新知的巩固。
2、应用练习。75页2题,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延伸练习。利用原型的启发,突破原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外延。48+( )+567 =813 ( )+450+340=1000
整个练习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原则,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知的内化,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环节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自己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篇7: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48—49页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呈现“56÷8”的计算思路,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在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的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1、利用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等方法掌握计算方法。
2、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
3、通过多层次练习巩固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再现旧知,做好铺垫
1、组织口算练习。
4×55×87×99×4
7×36×89×58×8
7×83×69×96×7
2、组织将口诀补充完整。
八五十六三()二十一
六()五十四七()六十三
二()一十八()七二十八
(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例1,独立求商。
1、谈话,引入新课:“六一”节快到了,明明和小伙伴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教室呢!可是她们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大家帮他们解决好吗?
2、教学例1
(1)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谁来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该问题,并列出算术:这个问题大家能帮明明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除法的商,并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56÷8,大家知道得多少吗?可以怎样思考得出它的商呢?
让学生计算出商,先和同桌进行交流,再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多让一些学生起来说说想法。
板书56÷8=7
(4)引导学生解决另一个问题。
图中,一个小朋友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要挂7行呢?你能解决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列出算式,自行得出答案。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3、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明明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计算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结果了。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是怎样求得商的。组织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0页第1、2题。(通过练习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
篇8: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42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安排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情景图,理解题意,然后解决问题。学好本课知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7——9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我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玩具商店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情景图,把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新问题过程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情景图并提出问题,适时地进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说出“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本环节重在唤醒学生已有只是经验,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在这个环节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商店情境,很好地激发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逐步自主解决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突出重点,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形成解题模式。
(三)深入理解,巩固练习。通过解决三道层次分明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一方面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主要呈现解决问题的.步骤,重点突出。本板书能给学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篇9: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分草莓》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在分数目较大物品的过程中探索试商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利用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通过观察、交流,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经历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比除数小。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然后再引导学生列出算式,从而引出除法竖式,鼓励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试商。
(板书)55 ÷ 8
3、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或者是7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以商不能是5,如果商是7,则会出现不够减的情况,商不能是7,这样逐步引导学生用6试商。
4、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试商,二相乘,三相减,四比较。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
我设计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完整地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在新课即将结束时,我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加深学习新知的印象。
五、说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更加完整、更加清晰的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篇10: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本月家庭理财调查表
爸爸收入
妈妈收入
家庭生活费
计划购买商品
元
元
元
元的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妈妈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妈妈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
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妈妈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有!有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41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5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7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412+586-780=998-780=21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62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620-218=402 402-218=184 攒3个月
生2:218+218=436 620-436=184 攒3个月
生3:218+218=436 436+218=654 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看看它与我们前两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前两节课学习的是连加、连减,而这个算式里有加有减。
师:你观察得可真细心。像这样一个算式中有加有减,而且每个数都是三位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叫它“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刚才,两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计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脱式或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竖式计算时要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要看是不是进位或退位。
师:你想得真周到。
生:脱式计算时,要从左往右算。
师:(小结)大家的建议都很好,很合理。我们来整理一下:脱式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注意是否有进位或退位。不论用竖式还是脱式,我们都要细心计算,规范书写。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近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帮小明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解题策略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学习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通过解决“买洗衣机”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3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获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导入时,我说:“愿意帮忙解决买洗衣机的问题吗?”这种探讨问题的资源来自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二、体现体验性
本节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动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体现合作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4人小组合作探索“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可以买一台620元的洗衣机?”这个问题,在合作中小组长对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安排;记录员及时记录每人的思考情况;发言员把小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馈。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题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1)尊重学生独立思考;(2)学生表达多样化;(3)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
篇11: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
本课为小学二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但只限于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整除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后,弄清整除的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4.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习。
(电脑显示)52÷8= 24÷3= 25÷3= 8÷2=
10÷4= 38÷2=
1.集体订正。
2.师:请学生根据各题商的结果,将这些除法计算题进行分类,每类商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小组内选出一名记录员,将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后出现分类情况。
(电脑显示)商没有余数为24÷3=8,8÷2=4,38÷2=19;商有余数为52÷8=6…4,25÷3=8…1,10÷4=2…2。
二、谈话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中,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余数的,一种是有余数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师:(电脑显示)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类除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商没有余数。
生2: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认为被除数、除数、商应是自然数。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同意哪一种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因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而除数是一个非零的数,所以除数不能是整数。
生2:我不同意第二种意见,因为如果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那被除数和商就不能是零吗?
师:像这样,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整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板书)
看书第78页,齐读“什么叫整数”,并完成“做一做”(1)。
师:“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情况,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回答。
师: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电脑显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师: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前面我们学过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们记得吗?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电脑显示:48÷5=9…3)
师:如果被除数不知道,该怎么求呢?(电脑显示:?)
师:你们发现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师:这个关系式有什么用呢,
(学生回答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验算有余数除法是否做对了?(2)求未知数x。)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第78页的“做一做”(2)。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现以下几点:(1)什么叫整数?(2)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3)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4)如何利用关系式进行验算?)
师总结:对,将你们所说的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电脑显示)
(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 )能被( )整除。
(2)因为28÷4=7,我们就说28能被( )整除。
(3)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 )。
(4)( )÷3=8…2。
2.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判断。
(电脑显示)
(1)有余数的除法里,商都比除数小。( )
(2)19除以4,商是4,余数是3。( )
(3)8能被32整除。( )
(4)24只能被6整除。( )
(5)128能被128整除。( )
师:你们回答得都很好。(电脑出现回响掌声)
4.课堂活动练习
篇12:二年级下册《平移》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渗透了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教学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1、实物导入,初步感知(3分钟)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窗户和钟表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窗户上窗的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窗户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用手画出窗户的移动路线,形成对平移概念初步的感知。接着,我再出示钟表,让学生观察秒针的运动情况的同时让学生用手画出秒针的运动路线,形成对旋转概念的初步感知。
2、创设情境,感受体验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我再创设图片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主题图及课本中的图片揭示平移、旋转现象)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
在轻快的音乐下,我用课件展示本单元的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游乐园的情境中,然后就问学生: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5分钟)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我将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区分,在比较中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特点。(3分钟)
当学生能看图区分出平移和旋转以后,我就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有关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让学生学以致用。(2分钟)
3、游戏探究,巩固新知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且,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只有借助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学后进行的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经过了前三环节的教学,许多学生已经感觉疲惫,不免注意力有所下降。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平移和旋转的手工,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学习更加有效。
首先,我先和学生做一个游戏,我先点名叫一个学生做示范,让他听我口令运动。例如:我说:“某某同学向右平移两个座位,然后旋转一圈,再向左平移两个座位。”当我做完示范以后可以叫一排同学听命令,然后再全班同学一起做,这样由点到面的练习,不仅能更好地控制课堂,也可以使学生用身体来加深体会。
(4分钟)
接着,我让学生进行有关平移与旋转的手工制作大比拼。
4、情境练习,启智培能
在这一环节的练习中,我创设小鱼找妈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童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在方格纸上平移物体这一重难点上。
我出示方格纸后说:“哟,这条小鱼正着急地找它的妈妈呢。它们该怎样游,向什么方向游多少格才能碰面呢?要嘴对嘴才算碰面哦。请你们两人一组帮它们设计路线,并把路线记录下来。”
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我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再创设房子会搬家的情境,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习。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改变过去由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篇13:二年级下册《绝句》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绝句》说课稿
教材说明:
《绝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的古诗诵读。《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
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角度和课程阶段目标及教材特点,初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通过观察朗读时间活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
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前提,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上,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在评价朗读中来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教材说明: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现古诗内容。
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采用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根据以上分析,设计了情境激趣——自读古诗——感悟意境——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一、情境激趣 揭示课题
1、播放春景,引导想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春天是美好的季节,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我们边听音乐,边去找一找春天的足迹。引导学生想象。
2、指名说自己眼中的春天。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启发性的谈话,可以拉近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二、自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生字:要想走进杜甫的古诗,必须穿过一个美丽的.花园,花园里的花可美。让我们去欣赏一下吧!花中带有古诗中要求认识的生字。在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识记生字。
3、学生再读古诗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以自主识字、游戏检查、充分交流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识字热情。)
三、感悟意境 品读古诗
1、播放意境图一:春天来了,新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在唱歌。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黄鹂可能会说些什么?课文中的哪行诗写了这幅图?这两只可爱的小鸟会怎么读呢?指导学生读诗句:两只黄鹂鸣翠柳。
2、播放意境图二:添上一行白露在天上飞。
交流:你还看到了什么?一行白露在天上是怎么飞的?指导学生读诗句:一行白露上青天。在指导读的时候可以加上动作。
3、播放意境图三:推开窗子,远方有雪山。
交流:窗外有什么?指导学生读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你读懂了什么?
4、播放意境图四:江中停泊着船只。
交流:江中还有什么?这只船是从哪里开来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
5、指导学生读诗句,注意评价的语言要有指导性。
(生动画面、形象意境图为学生充分展示对文本内容独特的理解感悟,为学生的朗读实践,搭建了一个平台。)
6、采用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练习诵读。
7、在全班展示诵读情况。
(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学生可以学会和他人合作。)
四、拓展迁移 开阔眼界
1、给古诗配上音乐。
(衡量学生是否理解了文本内容,就是看学生能否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2、介绍古诗: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又许多诗人都写出了赞美它的诗歌,你知道哪些呢?学生介绍并引导学生读记。
3、课后收集一些杜甫的诗或描写春天的诗。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能力之一,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成功心理。)
【二年级下册英语说课稿的】相关文章:
2.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9.二年级说课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