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九年级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说课稿

2023-07-04 08:52: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曲清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九年级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说课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九年级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说课稿

篇1:《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说课稿

一、步骤: 二、范例:(例题1)

1、设:(未知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 。

2、写:(化学方程式) 2MnO4=△= 2MnO4+MnO2+O2↑

3、标:(质量比、已知量、未知量)316 32

4、列:(正比例式) 6 g x

5、解:(求解) 316/ 6 g = 32/x

6、答:(写答) x = 0.6 g

答:可得0.6 g氧气。

篇2:九年级化学方程式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下朱庄中学的化学教师,我叫杜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化学方程式》专题复习。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体会四个部分来阐述对本节课的构想。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的一节专题复习课。化学方程式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贯穿于化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中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2、学习目标: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类。

(2)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应注意的事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归纳分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复习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3、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分类书写

4、难点: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不同的学习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在应用知识、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小组互助学习的和谐氛围中,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三、教学过程:

包括创设情境导入;合作互助,分类复习;综合运用、直击中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提升五个环节。

【课堂导入】

利用11、12、中考试题中化学方程式所占比例的`统计图引入本节课。

目的:说明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合作互助,分类复习】

1.化合反应

利用常见的化合反应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化合反应的特点,并完成学案上练习。

2.分解反应

利用化合反应引出分解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分解反应的特点,并能够熟练应用。

3.置换反应

利用实验室制氢气的反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置换反应的特点,并完成学案上的练习,同时总结置换反应的类型。

4.复分解反应

利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并且能够完成复分解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进而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四、综合运用,适应中考

1.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三年中考20题的方程式书写。

2.小组合作学习模拟完成中考20题的出题任务。

3.完成给信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方程式有了那些认识?

书写方程式你还有哪些问题?

【作业】

【板书设计】

化学方程式一、化合反应

符号表达式:二、分解反应

符号表达式:三、置换反应:

符号表达式:四、复分解反应

符号表达式: 四、教学体会:

篇3: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方程式

序号

页码

涉及反应

方程式

基本反应类型

1

上7

向硫酸铜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复分解

2

上7

向大理石(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出现大量气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复分解

3

上7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出现浑浊

4

上8

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绿)

化合

5

上9

乙醇(俗称酒精)燃烧

6

上27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化合

7

上33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化合

8

上33

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合

9

上34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产黑色固体

化合

10

上37

实验室用加热暗紫色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分解

11

上38

实验室用黑色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分解5%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

分解

12

上39

实验室用黑色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加热分解白色的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分解

13

上51

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

化合

14

上79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化合

15

上80

电解水

分解

16

上93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同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置换

17

上94

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同时生成白色固体

化合

18

上94

稀盐酸与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反应,迅速产生大量的气体(二氧化碳)(不适宜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复分解

19

上97

纯净的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与黑色的氧化铜反应

置换

20

上102

高温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可以制的生石灰

分解

21

上110

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

化合

22

上110

木炭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

化合

23

上111

木炭在高温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黑色变为红色,同时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置换

24

上111

焦炭还原赤铁矿石(氧化铁)

置换

25

上111

在高温条件下,碳还原二氧化碳

化合

26

上118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

化合

27

上118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分解

28

上118

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29

上121

一氧化碳燃烧

化合

30

上122

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还原氧化铜

31

上122

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还原氧化铁(暗红色变为黑色)

32

上136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同时放热

化合

33

上139

甲烷燃烧

34

上144

乙醇(酒精)燃烧

35

上145

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篇4: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参考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前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硫的燃烧

2、磷的燃烧

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4、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创设情境]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学生讨论]

可能得到的.结果:

1、无从下手。

2、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

3、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等。

[教师点拨]

1、若学生根据化学式计算,应给予肯定。但叮嘱他们在使用此法解题时,应说明所得氧气中氧元素即为水中氧元素。

2、若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学生可能出现未配平而算错数,或格式步骤不对等问题。点出,但可以先不展开讲。关键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引导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引导回忆]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及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练一练]

1、求碳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求磷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试一试]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由利用化学方程式得出正确答案的同学2名上黑板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讨论]

参照课本第99页例题1的解题过程,对照[试一试]“电解水”的解题过程,指出缺漏。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

[强调格式]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根据题意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例题]

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写出正确解题步骤。

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篇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本文由VCM仿真实验提供 教学目标: 知识: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前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硫的燃烧 2、磷的燃烧 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4、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创设情境]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学生讨论] 可能得到的.结果: 1、无从下手。 2、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 3、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等。 [教师点拨] 1、若学生根据化学式计算,应给予肯定。但叮嘱他们在使用此法解题时,应说明所得氧气中氧元素即为水中氧元素。 2、若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学生可能出现未配平而算错数,或格式步骤不对等问题。点出,但可以先不展开讲。关键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引导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引导回忆]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及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练一练] 1、求碳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求磷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试一试]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由利用化学方程式得出正确答案的同学2名上黑板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讨论]   参照课本第99页例题1的解题过程,对照[试一试]“电解水”的解题过程,指出缺漏。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 [强调格式]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根据题意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本课小结] 略 [布置作业] 书 101页 6、7、8题 [课后记] 本节课学生练习充分,基本计算格式掌握的较好。 详细可上VCM仿真实验咨询

篇6: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本课题我是分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是教会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着重强调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书写格式,并利用一个辨析和改错环节加深解题的注意事项;在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书写格式的基础上,再展开第二课时,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由解答一个未知数的练习到求两个未知数的练习,同时补充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练习。下面以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反思: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学生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后,具体感受到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作用的重要一课。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要充分利用书上的例题,让学生体验化学计算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使例题成为解题格式的示范。在学习过程中,要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反馈纠正。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在导学案的设计中采用了自主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为辅的设计,让学生先观察例题的计算步骤,然后自己动手实践,再展示交流,将感知上升为理论。亮点:

1、利用导学案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出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步骤及格式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例题,并联系已有的数学知识做详细探讨学习,让学生对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解题步骤清楚认识,然后

再让学生深入的掌握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3、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学习,并在黑板板演,由学生自已找出每一位同学错误之处。学生做得很好,整个课堂很活跃,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最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把时间和空间都放给学生。老师走下去,发现个性问题及时指导,发现共性问题及时讲解。多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促进他们合作交流。

不足:

1、导入直接但是没有过于清晰的引入课题,如果像李老师用视频引入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时间安排不是很佳,导致本节课有习题没有完成;

3、讲解语言不够简捷,语速过快,有些问题可能没有阐述清楚,。

4、学生展示时没有全员参与,参与度不高。

5、本节课学生只能初步了解并不能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重点难点上没有完全体现,只强调了化学计算总设和答的单位,没有给出其他的指引。

6、对于学生列比例问题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和指导。

整改措施:

今后教学语言简捷精准方面多加努力提升,增加练习量,还要让每位同学都主动参与学习。

从实际教学效果看,不同学生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

篇7: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培养学生按照化学含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坩埚钳,酒精灯,集气瓶,幻灯,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组织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怎样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目的]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观察该式能否体现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判断)?

[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客观规律考虑问题,建立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3.教师提问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方程式的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指定学生说出书写原则。并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说明具体书写步骤。

[目的]使学生明确书写原则及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教师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讲清书写步骤及配平原则和方法后,组织学生练习,并分析讨论。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的步骤是什么?

(3)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在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步熟练,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3.德育目标

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整体感知

本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采用从实验人手的讨论法导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在进行书写配平的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和读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

[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并组织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成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点燃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02====== CO2

那么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不是只要把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化学式来表示就可以了呢?请看以下反应:如“氯酸钾受热分解”反应:

催化剂

KClO3========== KCl+02

加热

能不能称作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72页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

(学生阅读,讨论得出结论。)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①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②配平化学方程式;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标明“↑”、“↓”。

(说明“△”、“↑”、“↓”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师活动]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讲清书写原则及配平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配平、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②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的步骤。 ·

③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意图]加深理解,熟练掌握配平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三自然段并讨论。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结合氯酸钾分解反应讲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和量的意义及读法(说明“+”和“二”表示的意义)。

KClO3 ========== 2KCl + 302↑

2(39+35.5+3×16)2(39+35.5) 3×16×2

=245 =149 =96

从质的含义读作:“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从量的含义读作:“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四)总结、扩展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气、沉淀,箭头要标明。

最小公倍数配平法:

步 骤 1. 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平的突破口。

2.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3.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五)智能反馈

点燃

1.化学方程式C+02======= CO2表示的意义是① ② 。

此化学方程式可以读作:[质] [量] 。

2.配平化学方程式指的是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 前面,配上适当的 ,

使得式子左右两边的各元素 相等。配平的理论依据是 。配平的理论依据是 。

3.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Al+02→A1203

(2)Fe+O2→ Fe204

点燃

(3)CO+02───→C02

点燃

(4)H2+02───→ H20

(5)HgO──→Hg+02

(6)KMn04──→K2Mn04+Mn02+02

(7)Cu2(OH)2C03──→CuO+C02+H20

点燃

(8)CH4+02───→ C02+H20

点燃

(9)C2H2+02───→C02+H20

点燃

(10)Fe203+CO───→Fe+C02

点燃

(11)CuS04+NaOH───→Na2S04+Cu(OH) 2

点燃

(12)FeS2+02───→Fe02+S02

篇8: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一、目标解读: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化学变化

2、能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知道化学方程式所表述的含义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

二、要点回顾: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以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元素化合价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注) (注意:a、配平b、条件 c、箭头 )

3、含义 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 个水分子

(注: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设、方、关、比、算、答

三、典例分析:

例1、配平化学方程式有多种方法:如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偶法、氧的得失法等。请用这些方法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Al+ HCl === AlCl3+ H2 (2) FeS2+ O2 Fe2O3+ SO2

(3) Fe2O3+ CO Fe+ CO2 (4) P+ O2 P2O5

例2、氨气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4NH3+5O2 4X+6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 N2 B NO C NO2 D N2O5

例3、一定量的某化合物充分燃烧,需要9.6g氧气,同时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化合物中( )

A 只含碳元素 B 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C 只含碳、氧两种元素 D 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四、达标练习:

1、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2 4CO2+SO2+2H2O,则噻吩X的化学式为( )

A CH4S B C2H6S C C4H4S D C6H6S

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A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 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13g

C 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 D 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写所属反应类型: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反应

(2)“曾青(CuSO4)得铁化为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

(3)高炉炼铁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发射神舟飞船所用的长征捆绑式火箭,是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为液体燃料。偏二甲肼在四氧化二氮中充分燃烧,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和两种氧化物关放出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提高:

4、根据反应:aXY+bY2===cZ,若Z的化学式为XY2,则a、b、c的比值为( )

A 1:1:2 B 1:1:1 C 2:1:2 D 2:1:1

5、有化学反应A+B===C+2D,已知49gA恰好与29gB完全反应,生成了60gC,则同时生成D_____g。现已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A为98,B为58,C为12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

6、某化合物在纯氧中燃烧生成CO2和SO2,在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填名称)_____和_____两种元素。若该化合物在一个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每38g该化合物完全燃烧可生成22g二氧化碳和64g二氧化硫,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__。

7、在某温度下,20gCuSO4饱和溶液跟20g10%的NaOH溶液刚好完全反应。

(1)求硫酸铜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2)求该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

(3)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篇9: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优质课学习心得

主要优点有:

一、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对教材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方法,运用了“分析教材”、“分析错例”等方法,设计主要活动有:

1、学生尝试解题,计算后交换答案,补充步骤;

2、阅读教材,小结,了解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过程;

3、通过错例分析,对教师给出的有错误的题目,分析查找指出错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解题格式、解题过程。

4、学生针对自己做题情况,查找错误。

5、通过解答综合题目、和编题对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环节的设计,层层深入,步步提升,从不完善到完善,由浅入深,环环紧扣。

三、运用“学案”进行教学,有利于达成“知识技能”目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利用学生思考和主动学习,利于总结、归纳。

四、注重情境创设,加强了情感教育,抓住了三大社会热点:神七升空、汶川地震、环保问题(空气污染)。

主要不足(或是疑问):

1、地震情景的创设占时间较多,创设情境应尽量简洁,建议删去一些画面。

2、后面的练习,学生的参与较少,大多是教师包办,有些仓促。

3、提问指向不很明确,“100克液态氢燃烧需液态氧多少?计算需要的数据从哪里来”没有指出是什么数据,应指明4:32来自方程式,引出方程式计算。

4、“没有方程式就不能计算”太绝对有点武断,,事实上也能通过化学式计算。

5、解题的规范方面有些问题,缺少中间的计算式。

篇10: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方法

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教学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学习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二、课内探究:

探究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为了满足0.4吨液氢充分燃烧,你会在助燃仓中至少填充多少吨液氧呢?

要求:(1)先在学案上写出计算过程;

(2)组内交流计算依据。

按照教师要求,先独立完成计算过程,然后组内交流。

并得出如下结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是成比例关系的。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物质的质量(反应物或生成物),可求出反应中其他物质的质量。liuxue86.com

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这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主要依据。

2.【提出问题】各小组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思考你的计算过程有哪几个步骤?

学生1: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列出比例式;

学生2:需要先设未知量为xg;

学生3:最后还需要作答

……

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先自主讨论得出不完善、不准确的步骤、格式,然后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对比,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从而自主构建解题的步骤和格式。

教师的讲解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概括提升,而不是将一个程序化的步骤灌输给学生。

3.【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102-例题1,对比分析大家刚才概括出来的解题过程,看还有没有需要补充(或纠正的)?

【讲解】教师利用学生的讨论,通过投影讲解强化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格式要求。

(1)设未知量;

(2)写出有关反应的正确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阅读教材,对比分析教材与自己总结的解题过程,补充、纠正:

(1)列比例式前要先“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要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

(2)未知量应该设为“需要液氧的质量为x”,不应该有“g”。

篇11: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2.进一步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掌握解题格式,培养解计算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解题的格式规范化。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的关键是根据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准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

2.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步骤:

(1)设未知量;

(2)正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

(3)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

(5)求解;

(6)简明地写出答案。

简记为“设、写、算、列、求、答”。

【讨论交流】

1.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列比例式的依据是什么?

2.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温馨点拨】

1.列比例式,实际体现了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实际质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相对质量之比。

2.(1)化学式必须书写正确;

(2)化学方程式必须配平;

(3)找准题意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名师归纳】

1.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所用已知量和待求的未知量都是纯净物的质量。

2.所设的未知量不要带单位。在解题过程中涉及的具体质量都要带上单位,不管在列比例式时或最后的计算结果都不要漏掉单位。另外单位要一致,不一致的要进行单位换算。

3.有关物质的量要写在对应物质的下面,相对分子质量一定要注意乘上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如果遗漏,必然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

4.求解时要先约分,结果除不尽的可保留两位小数,带单位。

【反馈练习】

1.在M+RO22N的反应中,RO2为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是44。已知1.2g M完全反应生成5.6 g N。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D)

A.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

B.N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

C.参加反应的RO2质量为4.4 g

D.2.4 g M与5 g RO2反应生成7.4 g N

2.在化学反应2A+B2===2AB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6 g A和8 g 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的质量是(C)

A.9 g B.11g C.12 g D.14g

3.电解36克水,可得到氧气多少克?32克

4.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0.21克

5.已知反应:2A+B===C+D,A与B反应的质量比为4∶3,若A与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的C和D共2.8 g,则消耗的反应物B为1.2_g。

6.在密闭容器中将20 g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发现剩余氢气2 g,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C)

A.1∶9 B.1∶8 C.1∶4 D.1∶2

7.4 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 g二氧化碳和3.6 g水。确定该物质中含有的元素为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各元素的质量比为碳、氢、氧的质量比为3∶1∶6。

8.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取单质铝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4Al+3O2↑,对“电解10 t氧化铝最多生产多少吨铝?”,你能有几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提示:第一种方法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第二种方法,由于氧化铝中的铝全部变成了铝单质,所以铝的质量=氧化铝的质量×氧化铝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故铝的质量为5.3吨。

篇12: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

知识: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前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

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硫的燃烧

2、磷的燃烧

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4、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创设情境]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学生讨论]

可能得到的结果:

1、无从下手。

2、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

3、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等。

[教师点拨]

1、若学生根据化学式计算,应给予肯定。但叮嘱他们在使用此法解题时,应说明所得氧气中氧元素即为水中氧元素。

2、若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学生可能出现未配平而算错数,或格式步骤不对等问题。点出,但可以先不展开讲。关键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引导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引导回忆]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及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练一练]

1、求碳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求磷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试一试]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由利用化学方程式得出正确答案的同学2名上黑板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讨论]

参照课本第99页例题1的解题过程,对照[试一试]“电解水”的解题过程,指出缺漏。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

[强调格式]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根据题意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例题]

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写出正确解题步骤。

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  高 温 CaO+CO2↑

100         56

x         10t

100      56

x       10t

x       100X10t

56t

x     18t

答:需要碳酸钙18t。

[练习]1、6.2g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克?生成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2、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要制得3.2g氧气,需氯酸钾多少克?

3、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所得的氧气,若改用过氧化氢制同质量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过氧化氢?

[本课小结] 略

[布置作业 ] 书 101页 6、7、8题

[课后记] 本节课学生练习充分,基本计算格式掌握的较好。

【九年级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说课稿】相关文章:

1.《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说课稿

2.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方程式

3.第一册化学方程式计算

4.九年级化学《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5.高中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6.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7.高考化学的重要化学方程式

8.化学说课稿

9.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10.九年级化学经验交流

下载word文档
《九年级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