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真@自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一、听课过程
1、导语:
如今有不少关于皇帝的电视剧:(学生说)《汉武帝》、《朱元璋》、《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武则天》……请同学思考一下,这些电视剧能当历史来看吗?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有多少区别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吴汉何尝杀妻》,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历史的真实,什么是艺术的真实。
2、作者简介
学生阅读注释,教师提问:福建的文人你知道哪些?引导学生明白:福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选入初中课本的文人有冰心、郑振铎、林嗣环、余光中、舒婷………
3、解题
让学生明白用“何尝”加强反问语气,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和阅读欲望,突出中心内容。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听同学朗读,边听边思考:
(1)作者要反驳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通过批驳错误的观点后阐明了什么观点?
(3)通过批驳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2、整体把握课文
(1)字词落实:学生课后自主完成,注意结合注释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检查听读设计的三道思考题
三、进一步探究课文
1、作者提出了哪些论据来批驳对方错误的观点?
方法:学生再次阅读文本,然后学生相互讨论、探讨,交流
讨论明确:(1)四则具体史料,分别从吴汉的生平、吴汉的家庭关系、吴汉夫妇关系、吴汉的为人来批驳“吴汉杀妻”的错误观点。(2)从对史料的整体把握: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吴汉杀妻”的说法。
3、在这些论据中,哪个论据是最有说服力的?
方法:教师提示:就历史考证而言,“说有容易说无难”…….
4、,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四则史料呢?
方法:学生讨论,从反驳观点角度考虑。
5、上述论据是如何推理出吴汉未尝杀妻的结论的?
方法:教师要学生用“如果……那么…….,既然……所以……”关联词语把推理过程写出来,然后教师讲述: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与“归纳推理”相对应。
四、总结全文:
听课反思: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批驳的论点及批驳方法,理解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区别。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独立精神
篇2: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一、听课过程: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学的书信的知识和特点,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通过介绍一些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转入新课学习。
3.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D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个问题是每个青少年在成长中会遇到的.问题,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是不用回避这
个问题的,同学们不要有什么顾虑。
4.介绍前苏联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提问:作者在女儿的信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使作者感到忐忑不安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是“什么是爱情”;作者感到女儿已经长大了,她不再是和
小孩子交谈了;女儿只有是一个明智的 人,才是幸福的;作者希望女儿学会明智地生活。
2.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玛丽娅所说的爱情童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优美的动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真谛。
学生活动:2.配合教师的讲述,在欣赏优美童话的同时,结合以前的认识,思考到底爱情是什么,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并与以前关于爱情的故事进行比较。
3.提问: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
学生活动:3.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他从人的眼里第一次看到了“爱情”,第二次看到了“忠诚”,第三次看到了“心头的记忆”。
三、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文章的结尾提到了应如何对待爱情,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作者给女儿提出的殷切希望。请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应如何正确地对待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提问:通观全文,作者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听课反思:本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信中回答了青少年所关心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爱情的本质和内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习本文用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的深刻内涵和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
篇3:九年级上语文听课记录
九年级上语文听课记录
听课课题《吴汉何尝杀妻》
听课过程
1、导语:
如今有不少关于皇帝的电视剧:(学生说)《汉武帝》、《朱元璋》、《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武则天》……请同学思考一下,这些电视剧能当历史来看吗?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有多少区别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吴汉何尝杀妻》,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历史的真实,什么是艺术的真实。
2、作者简介
学生阅读注释,教师提问:福建的文人你知道哪些?引导学生明白:福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选入初中课本的文人有冰心、郑振铎、林嗣环、余光中、舒婷………
3、解题
让学生明白用“何尝”加强反问语气,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和阅读欲望,突出中心内容。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听同学朗读,边听边思考:
(1)作者要反驳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通过批驳错误的观点后阐明了什么观点?
(3)通过批驳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2、整体把握课文
(1)字词落实:学生课后自主完成,注意结合注释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检查听读设计的三道思考题
三、进一步探究课文
1、作者提出了哪些论据来批驳对方错误的观点?
方法:学生再次阅读文本,然后学生相互讨论、探讨,交流
讨论明确:(1)四则具体史料,分别从吴汉的生平、吴汉的家庭关系、吴汉夫妇关系、吴汉的为人来批驳“吴汉杀妻”的错误观点。(2)从对史料的整体把握: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吴汉杀妻”的说法。
3、在这些论据中,哪个论据是最有说服力的?
方法:教师提示:就历史考证而言,“说有容易说无难”…….
4、,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四则史料呢?
方法:学生讨论,从反驳观点角度考虑。
5、上述论据是如何推理出吴汉未尝杀妻的结论的?
方法:教师要学生用“如果……那么…….,既然……所以……”关联词语把推理过程写出来,然后教师讲述: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与“归纳推理”相对应。
四、总结全文:
听课反思: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批驳的论点及批驳方法,理解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区别。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独立精神
听课课题《给女儿的信》
听课过程: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学的书信的知识和特点,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通过介绍一些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转入新课学习。
3.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个问题是每个青少年在成长中会遇到的问题,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是不用回避这
个问题的,同学们不要有什么顾虑。
4.介绍前苏联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提问:作者在女儿的信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使作者感到忐忑不安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是“什么是爱情”;作者感到女儿已经长大了,她不再是和
小孩子交谈了;女儿只有是一个明智的 人,才是幸福的;作者希望女儿学会明智地生活。
2.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玛丽娅所说的爱情童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优美的动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真谛。
学生活动:2.配合教师的讲述,在欣赏优美童话的同时,结合以前的`认识,思考到底爱情是什么,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并与以前关于爱情的故事进行比较。
3.提问: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
学生活动:3.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他从人的眼里第一次看到了“爱情”,第二次看到了“忠诚”,第三次看到了“心头的记忆”。
三、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文章的结尾提到了应如何对待爱情,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作者给女儿提出的殷切希望。请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应如何正确地对待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提问:通观全文,作者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听课反思:本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信中回答了青少年所关心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爱情的本质和内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习本文用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的深刻内涵和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
篇4:语文听课记录
《绝句》
一.读课题《绝句》,你是怎么理解绝句的?作者是谁?
师:昨天讲的李白是诗仙,而杜甫被称为诗圣。这首诗是作者写自己在成都杜甫草堂那个地方看到的美景。
二.学这首诗。
1、听老师范读,孩子们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景物,看谁看到的多,看到的景物最美。
师读后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两只黄鹂在树枝上跳来跳去。
师马上在黑板上板书简笔画,你是从哪里看到的,请读读......全班齐读
生2:我看到了多年未化的积雪。
那老师要画应画远还是近(远)齐读
哪里的雪(成都西岭的雪)
理解窗含(看教室窗外,象窗子框起来因而用了一个含字)
生3:我看到了遥远的东吴门口停了许多船
师板画,生读出远的感觉
生4:我看见白鹭
师:应画在哪?(远)怎样读?(飞得有劲)
、师:难道我们的大自然就这样单调吗?请再读,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读,师启发:开动你的耳、眼你又发现了什么?
汇报:生1:我看到了春天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1;“翠”字
师:从诗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码头(从门泊看出)
生3:房子(从窗含看出)
师启发:我还从赵尘(生1)的“翠”看到柳树是绿的,[给板书柳树涂为绿色。]你还看到、听到什么?
生1:听到鸟叫
生2:我听到船的汽笛声
生3:流水的哗哗声。(师:你的耳朵真灵)
生4:我看到长江很长,还有船在往这靠。
师小结:我们想象后,让树有了绿色,鸟在叫,这叫有什么有什么?
三、小结: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有什么?(读板书)
听课后点评:
1、读的形式多:初读――个别读――评价――评价过程中读――齐读――范读――想象景物中读――读中打开耳、眼――夸夸诗读――读出感觉。
2、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听到什么?让画面更丰富。
3、小结(有什么有什么)孩子概括令人折服。
4、师声情并茂将生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
5、读、听、看、想后再落实每一句诗意――水到渠成。
6、考大家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7、读、听、练。
、简笔画板书形象、直观
篇5:语文听课记录
科目:语文
听课人:黄静芬
上课老师:鸿都小学 巫小娜老师
课题:文天祥
时间:第十二周星期五上午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出现一个人的名字,请学生一齐轻声呼喊。(板书:文天祥)
2.“你了解这个人吗?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学生查找的资料详略不一,学生汇报时有的胆量大,表达比较流利。)
3.小组汇报。(名句、文章等)
二、品读课文
“刚才,同学们从不同侧面了解了文天,现在让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与文天祥零距离接触。”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教师能抓住读得不准的地方纠正。如:“凛然”)
2.朗读文章。(小组轮流读)
“哪个小组愿意读哪个段落?”
(二)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文天祥的炽热的爱国情怀。
1.默读2-8自然段,用――划出描写文天祥语言的句子,并读一读,再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2.汇报:
读完以后,你觉得文天祥是怎样的人,找出文中可以描述的语句读。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呢?(学生有较好的默读习惯。汇报的学生比较少。)
(汇报形式:组长汇报――组长点名组员补充――组员可以要求其余学生跟读。)(学生有合作精神。)
生:我还找到了……
师:建议你可以邀请其他同学一起读。(读的`形式比较多。)
师:“张弘范想让文天祥写劝降书,他却以《过零丁洋》作答。谁收集有《过零丁洋》全诗的?小组内先读一读。”
师: “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想体会?”(小组汇报)
师: “文天祥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精神长存于我们心中。请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
1.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精神的?(板书:通过具体事――组织勤王军、多次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2.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以及中间部分是什么关系?(总――分――总)
四、拓展。
1.你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个民族英雄的故事或爱国名人的故事吗?要求:听同学说故事的时候,能联想到哪些成语,在小组内写出来。(投影、带读。)
2.小组内交流收集到的爱国名言。
3.读
板书: 18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
多次拒绝劝降 崇高的民族气节
为国捐躯
归纳点评:
1.本节课由导入――检查汇报――品文――总结――拓展这些环节组成。老师能抓住文中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这条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找出有关的语句,品读、感悟体会人物的性格与品质。教学思路清晰明朗。
2.整节课培养目标明确,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教学预设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得到展示。
3.学生前置性作业完成得比较好。(这节课的前置性作业有: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收集文天祥的故事、名言、收集爱国故事等。)
4.构建了比较成功的小组学习模式。
5.大部分学生能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参与到讨论中去,但是发言的学生还是比较局限。
6.学生的探究能力、质疑能力还有待提高。
7.朗读的指导还可以加强。
探讨:
1.学困生不能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在课堂上教师该作怎么样的引导?
2.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有没有必要牵着学生去一段又一段地品味文本?可不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品味?
3.品文、鉴赏应该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这篇课文的语言中有些是比较难理解的。我们发现对这些难点,教师的态度是“一带而过”,学生是不是懂了?教师有没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对比较难理解的词句的检查这一环节?
篇6:语文听课记录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2、(出示课件)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 。 这个小孩儿就是 ,那年。(生齐答)
3、(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4、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
二、细读课文。
1、(课件出示华山图)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1)(出示课件)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播放华山的录像,师配解说语)
再指导朗读课件出示的这句话。(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理解华山的高。)
(2)齐读。
(3)指导背诵。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指名读。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三、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1)指名读。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小结学法。
3、指导朗读。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提供课前收集的描写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1、指名读。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5、小结,范写。
6、生描红,师巡视。
评课: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教者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串讲课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教者以新课标为指针,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
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书声琅琅。
一、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教学直观化。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读文,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教者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如播放华山的录象,让生动、传神的图象突出华山的险峻和高,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教者还把板书内容设计成了简笔画,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第二段中的重点句,轻而易举地看着简笔画背出了重点句。
二、感悟、推敲文字,真切体会意境。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教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
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
三、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者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尽情表达。教者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重视思想教育,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诵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小寇准认真学习的态度……当学生把握不准时,教者及时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总之,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如果教者能针对学生实际,实施差异教学,相信一定能让课堂更加高潮迭起。
篇7:一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一、情境猜想,激趣表达
1、小朋友,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为什么?
2.今天聂老师就把这只小猪变进了一本与众不同的书里――出示书(ppt)电子书《小猪变形记》,对,这本书就是叫《小猪变形记》,我们来一起读读这本书的名字,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你猜猜这本书会写什么?)
预设:生:1、会写小猪为什么变形 (你真会猜想)
2、小猪怎么变形、
3、变形后会怎样(师相机板书)
师:有这么多孩子还有问题,你们想知道的问题这本书一定都会告诉你们,那我们一起去阅读这本书,一起走进小猪。
二、情境体验,习得方法
(一)阅读小猪的“第一变”后,进行说话练习
1】为什么变
1、师: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猪,生活得很幸福。每天都吃得饱饱的,躺在树下晒太阳,可是日子老这么过下去,小猪开始觉得无聊了。有一天,小猪觉得特别特别的无聊。
1)师 :“真烦。”他嘟囔着,“烦、烦、烦、烦、烦!”
小猪为什么会这么烦?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厌倦了做小猪、非常无聊、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长处)
原来小猪想――变呀, 他后来真的会变了吗?都变成了谁?想知道吗?
2】变成什么(用句式规范表达)
师:他走呀走,来到路边,他停住了脚,快看看他碰上了谁!(故作神秘)课件出示图2
生:长颈鹿
2、师:孩子们,请你再仔细看看图,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师:我们再仔细看看这只小猪是什么表现?它露出什么样的眼神啊?
3、师:假如你就是此时的小猪,看到这些的时候,你心里会想:哇!――(指名3-4人)说,(引导学生体会小猪的心理活动)
生:长颈鹿的脖子真长啊!长颈鹿的个子真高呀!(一抬头就能迟到树上的叶子。轻而易举就能吃到书上的树叶,多神气呀!)
师:你真聪明,一下就找到长颈鹿的特点(相机板书出――抓特点)
4、课件出示:小猪来到路边,看到 ,他想:哇! 。
师
师:谁能用上老师的提示,用一段话说说这幅图上的内容?
生:2到3名
3】怎么样变(借助想像练习表达)
5、师:小猪想变成长颈鹿,可怎么才能变高呢?谁愿意帮他想想办法?
预设 :生:1、把脖子拉的长长的,(你可真会想像)
2、做一个很长的腿 (你的办法可真绝)
师:小猪真的变成长颈鹿了吗?
课件出示图3,啊!小猪真的长高了!快看,我们聪明的小猪采用了什么办法变得呢?
生:汇报
4】变后故事(阅读原文欣赏表达)
6、师:他乐坏了!小猪踩着高跷,继续往前走。就在这时,他遇到了斑马。课件出示图4,仔细看图,图中斑马和小猪正在说话,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你们来猜猜(作思考状)
生:汇报
师:我们来看看他们到底说了什么?――(出示原文)咱们来演一演吧!你们扮演小猪,我是斑马,你们可以称呼我斑马大姐,也可以叫我斑马小姐,或者斑马妹妹,都行!老师与1名“小猪”进行对话。
师:你们都是踩着高跷的小猪,我是斑马,来跟我打招呼吧!(出示对话)
师:那现在请孩子们同桌相互模仿他们的对话――(边板书边说让我们用对话的方式来表达)是呀,从他俩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了小猪的心情是多么的高兴,同时我们也知道了斑马的看法。所以我们可以用对话来帮助我们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板书出:用对话)
7、师:欣喜若狂的小猪后来怎么样了?猜猜看!想不想知道?出示图5,小猪乐坏了!他踩着高跷到处跑,结果“砰!”的一下,小猪不小心摔倒了,现在他才知道变长颈鹿――不好。
【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相关文章:
1.语文听课记录
3.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4.听课记录
10.听课记录评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