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高考>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2022-05-29 06:41: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兔子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篇1: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

⒈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

⒉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广大农民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

⒊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

二、改革内容:

⒈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⒉迁都: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⒊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

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

⒈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⒉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⒊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 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

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⒈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⑴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⑵积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⒉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⒈富国之法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⒉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改革官吏选拔

⒊强兵之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三、评价:

⒈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⒉变法的历史作用:积贫积弱局面得到改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军事实力得到壮大。

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作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军事:加强军事实力。(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教育:培养、选拔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作用: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篇2: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__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

1、新航路的开辟

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A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增,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

B 《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C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于是,很多西欧人希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D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统治者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E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

F 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A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最南端将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西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B 14,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的航路继续前进,最终到达印度。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的新航路。

C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沿岸的很多地方。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D 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B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同时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

荷兰: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荷兰政府支持下,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A在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殖民地。

B在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据点,夺得了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并一度占领了中国领土台湾。

C在北美: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英国:17世纪初,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到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A 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

B 殖民争霸战争

①与西班牙争霸: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权的地位。

②与荷兰争霸:17世纪中期,英荷双方爆发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③与法国争霸: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不仅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

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1)形成: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它们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抢掠、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鄙手段。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2)影响: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和灾难。

篇3: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

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文艺复兴

【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经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

(直接原因)兜售赎罪券

2、内容: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宗教改革开始。

加尔文《__原理》 先定论;经营致富;节约简化教仪;反对特权,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不是思想解放)

4、同:

①信仰得救

②挑战教会权威,主张《圣经》是唯一信仰依据

③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异:加尔文更激进

篇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

二、内阁的创立

1.原因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 批红 (发展)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

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

3.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

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过程

(1)清初(皇太极): 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2.特点

简 速 密

3.职能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

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

4.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相关文章:

1.高考历史知识点

2.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点

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4.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

5.高考历史选择题必考知识点

6.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7.上海历史高考非选择题范文

8.高考人文地理复习的基础知识点

9.高考文科语文必考基础知识点

10.高考地理复习的基础知识点

下载word文档
《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