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命题趋势预测及备考策略
“wsl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高考生物命题趋势预测及备考策略,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高考生物命题趋势预测及备考策略,希望大家喜欢!
篇1:高考生物命题趋势预测及备考策略
生物冲刺备考策略与复习指导
主持人:好的,欢迎大家继续回到我们的直播节目当中,今天我们在节目当中为大家邀请到的是北京市生物特级教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内容解析主讲人王蓓老师,要给我们收音机前的同学们进行高考生物备考策略,和复习指导。王老师您好。
王蓓:大家好。
主持人:那么今天节目当中,王老师将会集中就高考生物来给同学们进行答疑解惑,同学们可以现在继续发送短信来向王老师提问,我们的短信平台10628821073进行为大家开通,如果发送手机短信不方便,您也可以拨打两部热线电话65150822、65150833。其实每年我们的同学在进行高考复习备考阶段的时候,同学们肯定都会在想,今年我们这个高考会有一些什么样新的变化?这个今年的生物高考考纲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新的变化,王老师先给我们同学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王蓓:一般高考以稳定为主,它就是有时候变化,有是一个渐变,也不可能是突变,所以今年高考难度应该略有下降,但是也不会跨度太大。
主持人:所以同学们也不要掉以轻心。
王蓓:对,不能掉以轻心。还有生物考纲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考试说明》换了一部分题目,这个《考试说明》换了,删掉了以前两个简答题,然后又换上了去年的第二到第四个小题,还有三个简答题,这是高考考纲以及说明的一些变化。
主持人:这是唯一的变化,换掉了两个题,其他同学们该怎么准备就怎么准备就可以了。
王蓓:对。
主持人:那么对于这个高考考纲有一些什么样的要求呢?
王蓓:生物课程是科学课程,它重视考察科学素养,就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还有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还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测量,重视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走的要求就是两级要求,就是一级和二级,我们应该把重点对在二级要求上,这个大家回去可以看考纲。
主持人:关注考纲,围绕考纲来进行复习。
王蓓:对。
主持人:同学们在复习这个生物的时候,肯定会对比着去年那高考试卷来进行对比复习,王老师能不能给我们先,咱们先总结一下去年高考的这个试卷当中,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有一些什么样的要求,然后您再给我们同学预测一下,这份试卷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王蓓:这个问题可不容易,那就是首先要看这个考纲上要求的这个四大能力,这个四大能力就是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的能力,甭管是一套什么的试卷,它都围绕着这四个能力来出题。那还有一些复习应该那些侧重的知识点,它要尽量覆盖到,那就是我们有五本书,这些在考纲里那些二级要求,刚才提醒大家了,那么去年高考题试卷是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突出能力考察,而且还适应考生的实际水平,难易适中,跟我们北京这一块地方比较适应,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教学导向,大学希望收到什么样的人才?他希望有学生的素质很可以,就是说来了我要叫他做个实验他能设计好,最起码这是一点。还有整体保持稳定,就是题型题量设问稳定,包括阅读量,思考量,还有答案的书写量都要稳定,还有考察的知识结构稳定,基本上都是这些核心知识,就是多本书都要涉及到这些知识,还有考察能力结构也要稳定,刚才说四大能力,还有试题的难度、区分度要比较稳定,还有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要贴近教材,就是知识覆盖率比较高,还围绕着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展开,它突出的是学科内的综合,所以他这个能力考察,原来我们都是说能力运用知识考察中,现在不是这么说,现在就改成运用知识与能力考察中,这个知识点我可以重复考,但是考的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这种为了能力而设题,不会为了某个知识点而设题。那所以培养能力就很重要,但是也不是说我们的知识系统就不重要,知识系统和网络同样重要,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还有试题的难度一般都是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般都这样,甭管怎么着,这个题的前几问都还比较好入手,这是还重视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基本上都是跟现实联系的背景比较多。
主持人:所以今年同学们也得关注一下自己生活当中的一些事情,所以这是对于去年高考试卷分析的一个特点,以及对于今年高考的一个预测,但是王老师的意思,我理解就是我们先要把基础先打好。
王蓓:对。
主持人:然后围绕着基础,基础夯实了,我们再提高个人的这种能力。
王蓓:那就是说万变不离其宗,你基础牢了,题目怎么变都没关系。
主持人:对,那么接下来就是进入到我们这个怎么样备考这个生物学科了,这一点大家非常地关心,有时候我觉得同学们有点摸不着头脑,抓不着头,有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
王蓓:就送给大家四个词吧,就是夯实基础、查漏补缺、提高能力、熟悉高考,这四点你做到哪些,夯实基础我们总是在说,都是在提,但是你根据自己的情况,你有什么样的计划?还有你跟着老师的步骤走,你又跟到什么程度?再一个就是,以纲以纲,以本为本,以人为本,以辅为辅,这我解释一下,这个纲就是考纲,我们学校里面很费心都发给学校考纲了,你要经常翻一翻,别发了以后,翻一下就扔一边了,那不能充分利用。还有教材,现在我们有同学就拿张卷子就去上课了,那这种习惯不好,你要把教材搁到手边,随时翻一翻,甭管是哪一科,还有以人为本就是说,你自己的状况是什么样?那有的同学遗传学的很好,但是有的同学遗传就不行,所以你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查缺补漏。还有就是要以辅为辅,我们现在好像有时候以辅为主了,我说这个辅是辅导材料,有的就拿一本复习资料,然后书也不带,考纲也不看,就那么着就跟着复习资料就走了,那你怎么走你也走不出编这个材料人的水平,是吧?而且他这份材料很可能是全国各地都能用的,但是我们北京有北京的特点,我们还是得以我们的教材为主啊,所以这点是希望大家能校正一下自己的情况,有同学就埋到题海里面了,不停做不停做,做到最后做的什么也不太清楚,还是不善于总结,所以做完以后稍微用几秒钟考虑一下,我做对了我怎么对的,我错了怎么错的,然后就等于把这个题我记忆下来了,就在大脑里面留下了印象,也就是说形成了条件反射,这个条件一反射形成起来以后,以后到考场上哪怕见到类似的题,你会不到我知道从哪儿下手,就是这样的,在备考里面要注意这些问题。
主持人:所以就是很多同学是为了做题而去做题。
王蓓:是,他就是说我做了多少多少题,就没想到我做了题有什么用。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做题,为做题而做题纯粹是为了给个人的一种心理安慰。
王蓓:就是,我也很累,我也很忙,你看我都使到劲了,但是就不想想我怎么使巧劲,我怎么得高效率。
主持人:对,就是说我们做一道题,你必须要有收获的。
王蓓:对对对,是。
主持人:那有一些什么样复习的建议呢?
王蓓:所以这里复习建议我觉得总共有七大块,一个就是回归课本,你看我把这个就提到第一条了,第二个是专题复习,这个专题复习一般是老师带着,你跟着老师走问题也不大,第三个是听练考三结合,这一般学校都有安排,你像理综几乎每周都有考试,下面还有就是做高考题,做高考原题,然后借题发挥,就这条你做的怎么样?
主持人:王老师,我在这儿我插一句,您说做高考题,咱们做高考题咱们是往前面倒几年的高考题?
王蓓:这个不确定,你看《考试说明》上,我看了一下,的高考题都有,反而近几年的他还真不多,在里头,、有,我看08、09都没怎么选,当然了这不是说就凭他选的这几个题来确定,就是说好高考题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但是我觉得还是以课改后的题为主,课改前的个别比较好你可以保留用,当然这个一般都有老师把关,同学们要充分相信老师的水平,因为老师不是他一个人来战斗,他身后是一个团体,是一个,代表一个学校的水平,代表他那个备考组的水平,所以就是说跟着老师走,一般情况下不会错到哪儿去,就是当然自己还有自己的情况,这是。
主持人:您说的第三点,说做高考题,归根到底还是得回归课本,您别到时候做那个题,实际上是课本当中没有的知识。
王蓓:我们同学有的时候做了题不会了,对对答案,我会了,就丢一边了,他就不想这个题的不会,掩盖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就是这个知识点不知道,你应该回到课本上去,追根求源,我哪个点不知道,我把这个点总结出来,这个看起来是耽误点时间,是挺麻烦的,但是对你的将来就有好处,你以后在这一块就不会再出错了。
主持人:对,是,您说这个等于是做高考题借题发挥。
王蓓:对,借题发挥,因为我们都知道,考过的题它不会再考了吧?但是它这个题从哪个角度考,它考的什么程度,考的什么能力,覆盖到哪些面,这个我们是能揣摩出来的,你不信你在高二的时候做高考题,你跟高三现在的时候做高考题,这个感觉就是不一样的,这个人的认识是在提高的,不断提高,有时候你发现自己好像眼看就复习不下去了,题都不会做了,但是再咬牙坚持一阵呢,你会发现豁然开朗,这就是突破那个瓶颈,然后又上了一个平台。
主持人:证明你进步了。
王蓓:对。
主持人:这是您给的第三个复习建议,后边还有呢?
王蓓:有了,四,重提高也要重补缺补差,因为老师基本上都在提高,因为你各个同学的差处不一样,老师没法在课堂上给你一点点补了吧,那么这个就要考自己了,自己要做到心里有数了,我的长板和短板到底在哪儿,然后现在你抓你的短版可以,但是你长版千万别丢了,有的同学就偏偏和自己的缺点作斗争,结果把长处也丢了,最后弄的不一定能提升上去,所以这里重提高也重补缺补差。那么下面就是回答问题的这些技巧呢,一定要有名词术语,那我这全都会,结果我都没得分,那就是你没答到点子上,没答到点子上是对课本不熟悉,对概念不清晰,名词运用的不准确,就这种情况,还有要重视实验复习,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你看现在基本上都是向这边靠拢了,我们北京三个大题差不多都是以实验的面孔出现,尽管是有假实验有真实验,但是毕竟都这个背景,包括前面的选择题他也有这个倾向。另外就是关注图形,第七点就关注图形,甭套哪套卷子,必定是有图在上面,而且是各种各样的图。
主持人:一共是七点,第一个回归课本,这个是我觉得这是最为最为重要的。
王蓓:现在很多同学不大重视的一点,你让他看书就随便翻翻,他觉得我看书了,没有沉下去。
主持人:其实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当然我当年的高考和现在的高考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在高考之前,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课本,对于你即将参加高考是非常非常有利的。
王蓓:非常有必要的。
主持人:好的,刚刚王老师给我们大家是对于这个生物复习的一些建议,那大家正在收听到的是《教育面对面》北京高招咨询节目,今天我们邀请到王蓓老师给我们同学们进行高考生物的备考策略和复习指导,大家有什么样的问题,现在依然可以发送手机短信息到10628821073,如果不方便发送手机短信,您也可以拨打我们的两部热线电话65150822、65150833。刚刚王老师给我们同学们提供的是复习建议,那就是我们刚刚讲说复习当中,第一点就是要回归课本,同学们就问了怎么回归啊?不太明白,所以王老师就得给我们同学们详细解答一下。
王蓓:这个回归课本可是三六九等的,你把书就这么,刚才说了随意翻一翻,那也是回归。你经常把这个书这一点深入钻下去也是回归,这两种回归情况效果肯定不一样。你比如说你是不是注意到书后面的拓展题的,你是不是关注到书后面的小体字了,因为这几年的高考都有这个,这些东西的影子,你比如说那年北京出的考题叫果园的什么,那个就是我们必修二遗传后面的两个拓展题合起来出的,应该是遗传后面的,还有一个减数分裂后面的,两个拓展题凑了一个题,有这个痕迹吧?当然我们不是说原题,有这个痕迹吧,那个题多难呀,当年同学都看不懂题意。还有你看我们有一个蛋白质的题,那也是书上的小体字,说高温使蛋白质变性,是不是碳连就断裂了?那这一条书上讲得很明白,就是松散,变得松散,没有说断裂,断裂必须有霉的作用嘛,但是这点我们同学就记不住,那是小体字的内容。还有蛋白质的合成,它一定都是,全部都是脱水缩合吗?有的同学说是,我们书上大体字上就这么说,但是你看一些其他内容,如果这条链要断成两条链,两条链再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不是需要蛋白酶来水解呀?所以像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北京的考题。还有我们的考题叫水通道蛋白,水通道蛋白平时老师也不带着大家讲,同学看书也不关注,但是一个大题就考了,有的同学想到这一点都不敢答,为什么?他不相信,他说那内容能考吗?所以只要是书上出现的,你说哪儿的内容不能考啊?所以关注课本关注到什么程度。
高考生物命题趋势预测及指导
高考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高考生物辅导老师万猛对对前几年北京高考生物题进行分析总结,对20的生物高考题目进行预测,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同学提出相应的复习策略,希望能对广大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生物知识专题分类
生物教材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那么我们可以将生物知识分为以下八个专题:细胞、代谢、遗传变异、进化、调节、生态、传统或现代生物技术、实验。那么通过对这八个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与复习,将会对我们的生物复习产生非常大的帮助。
二、历年高考考点分布
在对09至12年北京生物高考题这八个不同版块分值的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遗传变异、实验、调节三个部分占了很大的比重,而进化部分一分都没有出现,那么这在我们13年的准备过程中也值得引起注意,因为很有可能会出现在13年的高考生物卷中。那么其它的几个部分,我们可以对其基础知识重点把握,从而产生系统的脉络。
三、历年高考题型难度分析
选择题偏重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难度适中。填空题要求较高的信息获取和综合运用能力,近年更加注意考查探究性思路设计和实验原则的运用。那么根据题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考生物的考查还是主要对生物基础知识的考查。
四、2013年高考重点分及预测
1.稳中求变
常规考点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化,比如占比较大的遗传变异,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占比较小但几乎每年必考的生态基础知识、细胞结构功能等。
2.考点迁移
光合呼吸以及生物进化三年未考,值得特别注意。
3.课标趋向
探究性实验的思路设计体现更加明显。
五、现阶段复习建议
1.夯实基础(单章专题复习)
这个复习阶段主要针对是生物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主要进行单章练习,进行重点复习。
2.适当练习(模拟试题训练)
如果同学们基础不错,那么可以适当进行一些题目练习,从做题中找到知识的漏洞,然后再一一补齐。
3.联系总结(错题难题分析)
对于成绩已经很好的同学,应该试图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搭建不同的网络框架,将知识点联系起来。而且将之前的错题和难题进行重点的分析,也会对生物成绩的提高产生很大的帮助。
篇2: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备考策略和方法及命题趋势
高考生物常见考点及命题趋势解读
问题一:生物高考的重点在哪里?
这个问题要看考生的目标是什么,如果考生的目标是理综中生物拿到75分以上,那三本必修及两本选修内容全部都是重点,因为生物的知识考查的比较杂,在高考说明中囊括了必修和选修的所有内容。但是如果考生的目标没有那么高,那还是有一些高考必考内容的,
必修一:细胞结构(以选择题居多)
细胞代谢(包括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通常以选择和大题的形式考查)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选择题及实验题形式考查)
必修二: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及伴性遗传(每年高考必出大题,通常是杂交实验形式)
减数分裂(大题及选择题,一般与遗传定律及有丝分裂关联)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一般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必修三:神经调节(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体液调节(一般以选择题或实验的形式考查)
免疫调节(这几年高考的热门考点,通常是以大题或实验形式考查)
生态系统(这几年高考的热门考点,通常以选择和大题的形式考查)
选修:植物组织培养、微生物培养、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关于选修在高考中通常不会考的太难,一般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名词,所以关于选修大家也不用研究的太深)
问题二:北京高考的趋势是什么?
从总体上说,关于生物的考察从原来的基础型开始逐渐向能力型转变,对四大能力的考察越来越多,在这里再重申一下高考的四大能力所包括的内容:
1、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对核心概念的本质的理解,例如: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是指在生物体内含量万分之一以上的,这样的话就非常容易让大家联想到微量元素就是在生物体内含量万分之一以下的,但这样定义微量元素是错误的,微量元素是指在生物体内含量特别少,但又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那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比如说,在化妆品中一般都含有铅,所以铅这种元素是人体内含量万分之一以下的,但由于不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所以,并不属于微量元素。第二是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系统化,比如说,我们在学习免疫的时候,靶细胞就是指被病毒或细菌侵入了的细胞,但如果在选择题中出现这句话就是错的,因为我们在体液调节的时候,把激素作用的细胞也称为靶细胞,所以只说靶细胞就是指被病毒或细菌侵入了的细胞就不够全面了。第三是能运用生物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关于这一点实际上还是对核心概念本质的理解,因为如果不真正意义上理解知识的本质,是没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2、实验与探究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对书上的18个重点实验的原理、过程以及操作要熟悉。第二是要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这也是北京实验题常考的形式,给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要求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第三是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实际上也就是实验的设计,关于实验设计一直是高三考生最为头疼的部分,在实验设计中总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问题,
北京考察纯的实验设计题很少,对实验能力的考察还是主要集中在前两个能力的考察上,但实验设计是全国高考的一个趋势,很有可能在未来的几年内在北京的试题中出现。
3、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指的就是信息题,在题干中给一段知识,这个知识是我们没有学过,或者是学过但没有学得那么深,但是一定与我们学过的知识是存在联系的,我们要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和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考察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为什么现在的高考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呢,实际上还是源于高中与大学的脱节,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的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但很多考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对于实验的设计,对于实验操作以及结果分析确实非常弱,所以现在在高考中越来越注重实验能力的考察。另外,就是在大学中生物中要写一些学术论文,这就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和相关文章,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所以高考中加入了信息提取能力,所以说,关于能力的考察是动用高考指挥棒的功能,让学生从中学起就建立一种生物学能力,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也是高考未来必然的趋势。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备考策略和方法
命题题型变化和趋势
1.高考命题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基础,重视能力,常常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在高考中,学生很难遇到做过的原题,高考题一般都是思路新颖、考查逻辑推理能力的试题,对能力的考查离不开教材知识,在考试命题要求中也指出,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以注重教材、强调基础是复习之本。
2.针对高考命题,考生要特别强化记忆描述生物学现象的生物学术语、结论性语句、经典实验原理及研究方法和概念中的关键词语等。
3.考生注重对细胞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个体的稳态及调节、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四大主干知识及其实验与探究。
二轮备考策略和方法
1.选题要精。建议学生不要抠偏难怪的试题,抓基础、抓主干。建议除了学校做的练习题和四次模拟题外,用好近几年的高考题,因为高考题是比较科学的、规范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能很好的体现近几年高考出题的方向及重点。
2.做题要准。做题质量要精益求精,不能盲目追求数量。备考的最后阶段的训练要关注每一个选项,对于错误的选项,要知道它究竟错在哪里?怎么改正才能对,如果不能改正则说明你在这个知识点上是存在漏洞的,所以要利用这最后的时机,赶快看教材和笔记,将这个漏洞迅速补上。在做大题时要注意对题干的分析,以及答题方法的训练,把相关的信息点画在题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题干里的关键信息及隐含信息,根据生物学原理找准切入点,进行正确的答题。
3.纠错要实。建议同学们在这最后有限的备考阶段,将自己平日里积攒下的错题分析本,再认真而深入地进行探究,分析出自己错误的原因。在大考的考场中就可以避免错误的再发生。
篇3:高考阅读理解命题特点预测及备考策略
通过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我们不难看出NMET阅读理解题命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了解这些特点和趋势,可以为今后的高考备考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主要要求是:
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2.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
3.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理解深层的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
4.既理解某句、某段的含义,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5.既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也能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去理解。
二、高考阅读理解命题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词汇量加大,阅读速度提高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阅读速度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不能顺利地输入信息,更谈不上运用英语。词汇量逐年增大是高考阅读理解题的最明显的特征。在单位时间内词汇量增大就意味着阅读速度的提高。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主题句,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阅读任务,显示了NMET试卷突出语篇处理,加大深层信息处理力度的命题趋势。
高考对考生阅读速度的要求会逐年提高,这是个大趋势。
还要注意的一个特点是非考纲词汇有所增加。
(二)语篇结构较为复杂,长难句有所增加
NMET、、、、阅读短文的语篇构成都有相当难度。作者在阐述问题时都使用了多种语篇手段和修辞方法,具有鲜明的英语语言文化特征。其篇章和句子结构几乎囊括了英语句法修辞中的所有语句结构形式。简单句、复合句、虚拟语气、省略、倒装、插入语等无不涵盖其中。行文的跳跃程度较大,陈述次序富于变化,隐含信息较多等。考生读懂了文字,也不一定能立刻领悟语篇的意思。
长难句增加,这也是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不可忽视的一个语言现象。如高考阅读题中就出现了这样一句长句(30个单词):
In the west-central region lived the Welsh, who spoke a Celtic language, and in the north lived the Scots, whose language, though not the same as Welsh, was also Celtic.
句中有倒装、定语从句、省略句式、并列句、让步状语从句等语言现象,可谓“句中套句”,结构相当复杂。
20A篇有一个含36个单词的长句:
They had no connec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for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giving them plenty of time to build more than 1,000 huge stone figures,called moai, for which the island is most famous.
这句话的主句是They had no connec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for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Giving them...是现在分词作伴随状语。Stone figures后面有两个定语:called moai过去分词作定语;for which the island is most famous是定语从句作定语。这样的长难句,如果没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理出头绪。本句可译为:一千多年来他们与外界没有联系,结果给自己大量的时间来建造1000多座被称为moai的石像,该岛现在仍以这些石像著称。
的高考阅读题会基本保持这种态势。
(三)体裁分布比较均匀,题材趋向多样化
NMET阅读理解的体裁一般有应用文、叙述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每年试题都包含了这四种体裁。题材趋向多样化,包括日常生活、古代传说、人物、社会、文化、史地、科技、政治、环保和经济等。材料来源广泛,有些节选自各类丛书,有些出自报刊杂志,有些选自各类活页宣传材料。每年选用的5篇短文几乎均为不同的题材,体裁也不尽相同。材料较为简短,最长不超过350词。多为母语为英语的人写的原汁原味的反映外国生活内容的文章,很少涉及国内题材,这符合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和实践。题材的选择体现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三、我们该如何备考呢?
(一)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做阅读理解题通常用到两种方法:
1.顺序法
考生首先快速阅读短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情节,然后细读题干和选项,接着再细读一篇短文,最后又细读题干和选项选出最佳答案。虽所需时间较多但解题正确率最高。特别适合于推理判断题和推测作者的观点、态度、意图题。因为这些题型必须在上升到篇章结构理解的层面上,才能准确确定答案。
2.倒序法
倒序法又称逆向阅读。它是指在解阅读理解题的过程中,从文章后的设题入手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先读文章后的问题,弄清其要点,在问题的引导下有的放矢地阅读文章,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辨别、分析、对比,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这样做有利于尽快地理解文章,捕捉信息,从而有助于解题。这种方法适用于事实细节题,尤其是快速寻找信息题,特别适用于功能性阅读,如图形表格类、广告类、查词典等。
逆向阅读是逆向带问题导读,和常规顺序法阅读相比较,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直接反馈把所要明确的信息反馈到文章中指导阅读要比先读文章再做题,甚至在做题过程中再去读文章更直接明了。
2)迅速快捷常规阅读的方式是:文章→答案→文章→确认。而逆向阅读则只需“答案→文章→确认”三个过程。因此,后者更能迅速地搜索到所需寻求的信息。例如:
After leaving elementary school, American children go to ____ for three years.
A.primary school B.nursery school C.senior high school D.junior high school
...After they leav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go to junior high school for three years and senior high school for another three years.
在阅读要求的提示下,读者能迅速在把握住继续上哪一级学校的信息,从而在文中能立即找到答案(D)。
3)针对性强逆向阅读还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即:文后的问题是什么,文中某部分甚至某句叙述的内容是什么,只要针对两个“什么”进行具体阅读,就能够快而准地找到答案。文后的问题呈现的语境命题信息一旦在文段中出现并使读者受到相关信息的刺激,那么针对性强的特征就显得十分明显。
4)目的明确常规阅读极易使人在阅读过程中随时都要考虑所阅读的某部分内容材料是否属答题范畴,影响分析判断文章的思路。逆向导读则能做到心中有数。请看下面的例子:
In order to solve the racial problem, the Supreme Court ordered that the southern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hould integrate their schools for the white with the schools for the ____.
A.in 1936 B.in 1945
C.in 1940 D.in 1950
...in 1945,the Supreme Court decided that the whole system of separate education in the South...,...should integrate their schools for the white with the schools for the black.
此例说明了读者只需在明确是哪一年决定的黑人和白人兼容于一所学校的目的后,由这个明确的观念导入文章内容(in 1945)即可确定答案(B)。这篇短文中,前前后后出现了几个年代,如按常规阅读时间极易混淆。
(二)学会基本的理解技巧
首先要学会抓大意。寻找主题句这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通常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大都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写作程序,即从概述开始,随之辅以细说。这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第一句。主题句多数情况下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都是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居后。此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
其次要学会理结构。文章绝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作者为文,有脉可循。如叙述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论述体则包含论点、论据、结论三大要素,通过解释、举例来阐述观点。你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以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运用“画图列表法”,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题和细节的认知图。
例题: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racism was widespread in the United States. Many African Americans were not given equal opportunities in education or employment. Marian Anderson(1897-1993)was an African American woman who gained fame as a concert singer in this climate of racism. She was born in Philadelphia and sang in church choirs during her childhood. When she applied for admission to a local music school in 1917, she was turned down because she was black. Unable to attend music school, she began her career as a singer for church gatherings. In 1929, she went to Europe to study voice and spent several years performing there. Her voice was widely praised through out Europe.
Then she returned to the U.S. in 1935 and became a top concert singer after performing at Town Hall in New York City.
Racism again affected Anderson in 1939.When it was arranged for her to sing at Constitution Hall in Washington D.C., the Daughter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opposed it because of her color. She sang instead at the Lincoln Memorial for over 75,000 people. In 1955, Anderson became the first black soloist to sing with the Metropolitan Opera of New York City. The famous conductor Toscanini praised her voice as“heard only once in a hundred years.”She was a U.S. delegate to the United Nations in 1958 and won the UN peace prize in 1977. Anderson eventually triumphed over racism.
解析:这是一篇人物介绍,最后一句话是主题句:Anderson eventually triumphed over racism.大意是Anderson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精湛的演唱艺术终于战胜了种族主义。短文按时间线索来叙述。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有:
1.养成默读习惯,使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符号上,纠正唇读、心读、喉读等做法,以免分散精力,影响阅读速度。
2.克服指读、回视、重读等不良习惯,因为这样容易使理解只停留在某个词或句子上,使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要善于抓住句子中的核心词,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
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要养成每天阅读英语的习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精泛结合,广泛猎奇。在潜移默化之中,你会感觉到你的阅读能力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文/高利平;英语辅导报
篇4:高考作文命题趋势预测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预测
第一批进行新课标实验的山东省20高考作文怎么考,复习训练应该沿着什么路子,注意哪些问题,避免什么倾向,一定是广大新课程考生和新课程辅导老师十分关注的问题。这里,我想联系新课程标准和高考作文命题,谈几点不很成熟的看法。
一、新课标对书面表达的主体要求
新课标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是全面的,其中对书面表达的主体要求如下: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与原“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的书面表达要求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二、20高考作文题总揽
对新课程实验省区来说,年高考是承前启后的,所以,深入总结分析、横纵比较2006年高考就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这里,我浓缩一下2006年全国18套高考试题中的作文题,供读者总揽,然后作简要分析。
(一)材料作文(3个)
1.全国卷Ⅰ:材料――乌鸦学老鹰捉羊(文体自定,宜于议论)
写此题需从寓言中提炼一个观点、道理,试题较开放,好写。能提炼出的观点可以是“不自量力”、“盲目模仿”等。好写,但似乎观点没有什么新意可挖掘。命题者是在努力体现新课标精神,但此题难说是好题。实行新课标的海南省使用此题,“开放、好写”应该给我们启发。
2.全国卷Ⅱ:材料――图书阅读率走低;网上阅读率增长(文体自定,宜于议论)
此题“全面理解”起来较难,立意指向性模糊。第一则材料“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似乎是说人们不愿读书,“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又该怎样评价?网上阅读难道就不是阅读?到底是该批评人们不愿读书,还是该欢呼社会进步?从要求看似乎什么也可,开放性较大。也许,它的开放性是它要向我们展示的新课标方向。
3.山东省:材料――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其实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诗歌外文体不限,宜于议论)
以诗为材料,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同是星星,认识的变化源于“距离”,可写“距离产生美”,可写“完美与缺憾”,可写想像(或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新课标精神有充分体现,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
(二)话题作文(8个)
4.广东省: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诗歌外文体不限)
以寓言为材料,审题的关键在于确定什么是“心中的天使”,心中的真、善、美都可以比喻为天使。美好的事物皆可成为“天使”,这样写作的题材就很较广,考生有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
广东省是新课标实验区,此题在自由度上与山东作文题有相似之处。
5.福建省:三个话题:①诸葛亮借箭不足十万支②戈多今天已经来了③留一点空白(自选文体,宜于议论)
三个话题各不相同,突破常规,形成立体思维空间,任考生驰骋,比较有新意。
6.重庆市:小题:车站一瞥。大题:以“走与停”为话题(诗歌外自选文体)
大小两作文的形式七八前是常题,今天给人回归的感觉。“走与停”有一定的`哲理性,能够引发考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7.湖北省:话题“三”的联想与感悟(自选文体,宜于议论)
作文题颇有新意。从所举成语看,内容角度各不相同,有的强调思考,有的强调虚心,有的强调灵活。
8.浙江省:以“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为话题(诗歌外文体不限,宜于议论)
此题有现实意义,允许考生“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可谓网开一面。
9.安徽省:以“读”为话题(文体不限)
此题是典型的“一字体”的命题作文,此类作文一般具有开放性、隐含性和寓意性,文体上选择的余地较大。可展开联想的翅膀,思维的空间大得很。
10.江西省:以“雨燕减肥”为话题(文体不限,宜于议论)
江西作文题“雨燕减肥”寓意应该以“丢掉包袱,轻装上阵”为好。当然,也可以“为了展翅高飞,要学会控制自己,练就本领”之类的立意。
11.四川省:以“问”为话题(自选文体)
一个“问”字,古今中外已经有许多文章已做,此题写作难度稍小。但此题确是切中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话可说。
(三)命题作文(7个)
12.北京市:以“北京的符号”为题(要求谈感受和看法,诗歌外文体不限,宜于议论)
“北京的符号”不仅出得有“京味儿”,而且有文化味,可以说文化味十足。且北京味十足。关心生活,关心现实,平时多看多想,才能写好此文。
13.上海市: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诗歌外文体不限)
网上有人评论说:题目中“你”字做拟人化的处理,格外生动,富有深意;“我”字则让学生更能抒发真情实感;一个“我想”便于学生展示自己的心灵世界和思维过程。题目总体来说发挥的空间很大,既易下笔,也易出彩。题目有一个“我”,这是近年高中题目中不多见的,更适合写成记叙、抒情类的文章,“我想握着住你的手”应该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提倡和谐与社会的融合,引导学生在真情中感悟。我同意这些评论,这个题目不但有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才能和平时的积累,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
14.天津市:以“愿景”为题(文体不限)
“愿景”一词极不常见,许多工具书中也未收入,考生可能很难准确理解该词。此题有一点时代感,引领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愿景”。
15.湖南省:以“谈意气”为题(要求写议论文)
规定题目,限定文体,“意气”有三种解释,虽限制性增大了,也还有一定的自由度。
16.江苏省:以“人与路”为题(诗歌外文体不限,宜于议论)
此题是关系型话题,但比较生活化,便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供材具有较强的辩证关系。审题没有障碍,写作也容易。
17.辽宁省:以“肩膀”为题(诗歌外文体自选)
“肩膀”与去年江西卷以“脸”为话题异曲同工,理解难度不大,思维空间甚大,考生写起来应当觉得容易。肩膀有多重意义,可写人的肩膀,如父母扛起家庭生活重担,也可将肩膀赋予寓意――扛起重担的关键,考生可写事、写某种社会现象,通过个体看群体;也可从“肩膀精神”入题,谈谈肩膀的重要性。
18.全国卷Ⅲ:以“书”为题(诗歌外文体自选)
话题较宽泛,容易入题入笔,既可写实际意义上的读书,也可写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这本抽象的书。
三、启示和预测
总揽以上18个作文题,特别是总结新课标实验省区使用的四套高考作文题,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也可以说是我的几点模糊预测:
1、力争切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现实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得到进一步落实。这一方向在新一年的高考中不但不会变,还会加强。
2.开放,要求宽泛,少设限制,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发挥才能和创新思维的广阔天地,向新课标要求靠近。广东题和山东题受到普遍好评,明年山东省高考作文题一定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
3.在18个作文题中,至少有10个作文题要求议论或宜于议论,表现出“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发展“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新课标理念在命题者心中的位置。年备考进一步重视议论文,应该是正确的方向。
4.材料作文在全国一卷二卷中出现,在山东题中出现,这一现象应给予高度重视,明年备考应有所侧重。
5.命题作文回归,开放的、大家都有话可说的命题作文仍然是好题,也应给予重视。
6.话题作文占支配地位的现象进一步被打破,山东省明年出话题作文的可能缩小。再说2007级毕业生从初中开始就训练话题作文,有了相当的基础,适当放一放是应该的。
篇5:预测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预测2006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预测2006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今年福建省高考的作文题延续了往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三自原则”,也呈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为作文命题的趋势带来一些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回避社会热点,远离道德拷问,回归写作本质,契合新课标的理念和培养目标
没有直接选择大家公认的热门话题来命题,既与“和谐”无关,也和“人文关怀”无涉,也没有表现出以往高考作文突出而强烈的现实色彩,这与近年来高考作文关注社会、聚焦热点的特点似乎不太一致。这就使得高考作文“猜题”、“套题”和宿构的可能性大大减少。继去年走出道德怪圈强调人文素养,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已经完全丢弃了以往的道德说教和思想灌输以及“心灵选择”的残酷拷问,而是转为强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这也是对写作本质的回归。
新课程标准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培养探究、发现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适当回避社会热点,远离道德拷问,将关注目标指向写作的本质,对于一道高考作文题来说是必要的。当然,这并非是要引导学生不去关注现实、逃避道德的修养,这恰恰正是要让考生在关注和贴近自己生活的基础上,养成“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感悟生活”的习惯,引导他们观察、发掘、思考生活,探究、解决问题,培养深刻思考和创造探索的思维习惯,学会“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这才是真正与新课标的理念和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这样的作文命题才能真正引导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走向正轨。
二、话题由“显”而“隐”,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话题作文走到今天,我们在承认其优点的`同时,也应以现它的弊端和缺陷。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高考选拔的公平和公正,已给中学写作教学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今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题的出现无疑是对话题作文流弊的一种有力反拨。今年福建的考题不再明确规定话题,而是采用了图文结合的形式命题,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图形(圆形和不规则多边形)展开联想,寻找感悟,变为“无话题”作文。话题由“显”而“隐”,审题难度加大了,考生必须在领悟这两个图形内涵的基础上,把握二者间的内在关系,积极展开联想和想像,联系生活、联系人生,才能寻找到恰切的立意,这就能够比较全面地考查出考生包括思维能力在内的语文素养;同时,思维难度的提高,也符合“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
三、赋分增至70分,字数限制增至900字,增加选拔的区分度
赋分增至70分,字数要求增至900字,试题在试卷中的比重增加,这也是本次作文题的一大新变化。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它的直接任务是为高校选择优秀学生,那么,高考语文理应选出语文能力强的学生,即会读善写的学生。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最主要依据是其作文水平,提升作文的分值,加大对写作能力的考查力度,特别是在提高作文审题难度的前提下,能够较好地拉开考生间的分数距离,有利于语文素养较好的考生脱颖而出。毕竟,在特定时间内,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文积累和写作能力,900字的写作任务是不容易完成的,更不要说要写得好了。因此,赋分增至70分,字数限制增至900字,增加选拔的区分度。
总之,2005年福建高考作文题带来命题趋势的
【高考生物命题趋势预测及备考策略】相关文章:
8.阅读理解命题趋势
10.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备考策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