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
“afons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
[注释] ①一足:走一步。②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ò):尝一口。
[文言知识] 说“及”。“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①履之而后艰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
篇2: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文化常识] “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篇3: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③焉。”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⑥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选自《国语・晋语》)
[注释] 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②叔向:晋国大夫。③系援:结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⑥纺:吊、悬。
[文言知识] 倒置句 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他日_________②执__________2.翻译:①范氏富,盍已乎!____________;②子盍为我请乎?__________________;③欲而得之,又何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
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宫人:宫女。②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文化常识] 王昭君出塞。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归(今湖北境内)。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阏氏是王后的意思。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图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 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货赂。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 干
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文人墨客,为什么对红叶有着说不尽的情愫呢?并且都带有褒义?因为他们由此想到了人生,红叶在上,人生有何可叹?原本人世间美好的赞誉,往往是世人赠予的或是追认的,而不是绞尽脑汁去讨要的,明抢暗夺的。
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我每到兵马俑发掘处,就感到浑身不自在,替那些帝王将相脸红。他们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很可悲的。
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还没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望,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已是这里的主色调,尤其是变红的槭树漫山遍野地灿烂着,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夜晚,山月当空,金黄和火红都退到了一山的朦胧里。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了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还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清晨五时,我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门,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上,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场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了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9.本文第一段中,我读到的“枫叶内心的独白”是什么?如何理解文末“读到了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枫叶飘落的情景,请对这一段作简要的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第四段描写一群水鹿有什么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探究作者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后的深层意蕴。(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第一问,理解“枫叶内心的独白”,实际上是讲作者对枫叶飘落的认识。作答时,需要特别注意文中描写枫叶的语句,如“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等,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来概括“独白”的内涵。第二问,“我”的灵魂由灰变红,实际上是我的思想认识升华,需要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认识本文的主旨。
答案 第一问:枫叶坦然面对凛冽的秋风时,视下落为天律而欣然接受,无留恋,无所求。第二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受自然之理的感染而产生的灵魂的变化,“灰色”是指“我”为红叶的飘落而忧伤,更深层的是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红色”是指“我”受自然的洗礼,看淡了生死,悟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
10.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寻找第一段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语段运用艺术手法达到的艺术效果,例如“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不带一丝忧伤”等几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枫叶人格化,刻画出枫叶的睿智深沉及飘落时的安然快乐的形象,生动传神,表现出“我”对枫叶肃然起敬,为下文“我”的灵魂变色作了铺垫。
答案 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了枫叶飘落时安然、不带一丝忧伤的神态,并把它比喻成欣然归来的行僧和一袭袈裟,十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飘落的红叶的动态和色泽,营造了美妙庄严的环境,也形象地反映出作者的灵魂受到了洗礼。这段生动形象的描写为下面的议论作了铺垫。
11.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概括水鹿出现时的具体情景,然后考虑其在内容和结构方面与上下文的联系。
答案 ①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植物,也有美丽的动物,环境优美,令人陶醉。②“我”纵情演唱,水鹿竖耳聆听,这一场景为作者说明“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还怀有一腔慈悲之心”这一观点提供了依据。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为下文主题的升华作了铺垫。
12.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清文中两处“万物之灵”的含义,并联系作者提供的语境,思考作者说法变化背后的原因。
答案 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由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思想是可贵的。②第一处,“万物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是以帝王将相为代表,贪生恶死,无视自然规律,在作者看来,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他们没有表现出“万物之灵”的杰出睿智,这是可悲的。③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人自视为万物之灵,但结果却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红叶落得安然,飘得诗意,无半点忧伤,这给作者以深深的震撼及启示。
篇6: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题介绍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题介绍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原文呈现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特殊
用法
词语
例句
意思
通假字
支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被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古今
异义
致
无从致书以观
古义:得到;今义:达到,实现
走
走送之
古义:跑;今义:行走,走路
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趋
尝趋百里外
古义:奔赴;今义:趋势
左右
余立侍左右
古义:身边;今义:大约
穷
穷冬烈风
古义:深;今义:贫穷,穷尽
汤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今义:指食物的汁水
再
日再食
古义:两次;今义:又
一词
多义
至
色愈恭,礼愈至
形容词,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动词,到
色
未尝稍降辞色
脸色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表情
慕
益慕圣贤之道
仰慕
略无慕艳意
羡慕
益
益慕圣贤之道
更加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从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向
当余之从师也
跟从
词类
活用
腰
腰白玉之环
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手、笔
手自笔录
手,名词用作动词,动手;笔,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日、食
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鲜肥
无鲜肥滋味之享
形容词用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虚词
以
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相当于“而”,译为“来”
无从致书以观
介词,用
以衾拥覆
用,拿
以书假余
介词,把
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因为
计日以还
相当于“而”,表顺接
之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结构助词,的
走送之
代词,指书
当余之从师也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鲜肥滋味之享
无实义
弗之怠
代词,抄书,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
足肤皲裂而不知
连词,表转折,但,却
久而乃和
连词,表承接,不译
则
则又请焉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便”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连词,表转折,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余幼时即嗜学 嗜:__特别爱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__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敢稍逾约 逾约:__超过约定的期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__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__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__请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未尝稍降辞色 辞色:__言语和脸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援疑质理 援:__引,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__询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或遇其叱咄 叱咄:__训斥,呵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俟其欣悦 俟:__等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穷冬烈风 穷冬:__隆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足肤皲裂而不知皲裂:__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3)至舍 舍:__这里指学舍,书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媵人持汤沃灌 沃灌:__浇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以衾拥覆 衾:__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右备容臭 臭:__气味,这里指香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烨然若神人 烨然:__光彩照人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缊:__旧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敝:__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保定17中期末)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C )
A.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日星隐曜
B.色愈恭,礼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同舍生皆被绮绣 将军身被坚执锐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奉命于危难之间
3.(2016保定17中期末)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录毕,走送之
C.益慕圣贤之道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016柳州中考)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抄录完毕,就跑着把书送还人家,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雅安中考)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__我站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6保定17中期末)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自己吃的穿的`不如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6保定17中期末)诵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课后习题)
__①读书困难:无书(家庭贫困,无法得到书)。克服的办法是:向别人借书并亲手抄下来,即使是寒冬天气,手指不能伸屈,也不敢懈怠。抄写完毕,赶快跑去送还书。因此能够遍观全书。②求师困难: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克服的办法是: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的前辈请教。③求学困难:生活极端艰苦。克服的办法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6岳阳中考)学完本文,在学习上你有哪些启示?(写两点)
__示例:①学习要努力刻苦,克服恶劣的环境,想方设法地汲取知识。②要向学识渊博的老师请教,虚心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义阳①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②。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③,乃时吞纸以实腹④。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⑤。犹⑥不废业,卒成学士。
【注释】①义阳:地名。②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③累日不爨(cuàn):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④实腹:填充肚子。⑤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⑥犹:仍然。
7.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2分)
至舍 , 四支僵劲不能动 , 媵人持汤沃灌 , 以衾拥覆 , 久而乃和。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负箧曳屣曳:__拖(拖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 以: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时吞纸以实腹 时:__时常(经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卒成学士 卒:__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__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辛大概(大体)就是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嗜学,家贫无资。
__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有钱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乙】文中朱詹异于常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用原文回答)(2分)
__“乃时吞纸以实腹”“抱犬而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__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家境贫寒和求学的艰辛。(意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相关文章:
5.高考文言文阅读
10.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