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欧洲知识点
“有山有水有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高考地理欧洲知识点,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考地理欧洲知识点,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高考地理欧洲知识点
1.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不大,冰川地形广布,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
2.影响中欧平原(波德平原)、东欧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地质时期的冰川侵蚀。平原呈波状起伏)
3.欧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欧洲多为平原,且山脉走向为东西向;海岸破碎,多伸入内陆的海湾;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进入内地形成海洋性气候)
4.欧洲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温和湿润,海洋性特征明显;自西向东由海性气候过渡到大陆性气候。
①欧洲地形低平、山脉多东西走向;西临大西洋,且多伸入大陆的海湾,在西风作用下,湿润气流容易伸入内地,降水较多;
②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纬度范围内,且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气候温和湿润;③常年盛行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自西向东减少)
5.比较分析英国本岛东西两侧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及形成原因;(西侧乳畜业发达,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日照较少,且纬度高,热量不足,只适合多汁牧草长的生长;东侧发展种植业,为背风区,降水稍少,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期较长,能够满足种植业对光热的需求)
6.英国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分析其发展条件;
(①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航海业发达;②煤、铁、石油等工业原料丰富,开发早;③侵占殖民地,掠夺资源,占领市场,工业积累早,资本雄厚)
7.法国的地势特征;(东南高,西北低;东南以山地和高原为主,西北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8.分析巴黎盆地做为重要农业区的区位因素(法国成为粮食出口国的区位条件);(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比较平坦,耕地面积广;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较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政府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交通便利、科技发达;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为农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9.注入地中海的罗讷河是法国水力资源丰富的河流,其上建有无数低坝,分析低坝的好处;(农田淹没少,移民减少甚至不需要移民;船只过闸时间短,过闸用水也少;对生态和景观的影响小;溃坝等造成的威胁小)
10.德国地势特征;(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南部为高原和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低山,北部为平原)
11.莱茵河是欧洲最重要的航运河流,分析其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1大部分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水量丰富,水量大,全年可通航;②所流经地区大部分地势低平,水量平稳;③气候温和,无结冰期;④干支流流经国家多,且都是经济发达国家,航运需求量大;⑤河口处为著名港口鹿特丹,又与多瑙河等河流有运河相通,航运价值高) 12.试比较德国南北农业发展的差异和形成原因;(北部地势平坦,但气候夏季温凉,冬季阴冷,土壤较为贫瘠,只生长牧草,主要发展畜牧业;南部的高原和山地主要为森林和牧场,南部的河谷地带,土壤肥沃,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主要发展种植业)
13.分析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碳资源、附近有丰富的铁矿区(法国洛林)、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充足的水源、雄厚的技术力量、广阔的市场)
14.分析意大利新兴工业的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占主导地位;生产过程分散,多实行家庭承包;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多分散在小城镇,成为“分散型工业化”)
15.意大利中小企业发展的条件;(廉价劳动力丰富;20世纪70年代世界原料和能源涨价,大企业和重工业发展利润小;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经济高度开放) 16.“阳光·海难”是西班牙在西欧旅游宣传的主题,从地理角度分析这现象的成因;(西班牙大部分处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少雨,晴天多,阳光充足;海域水静浪小,海滩广布,适合海浴;西欧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多雨,阳光不足,不适合海浴,对阳光和沙滩有强烈的向往;西班牙“投其所好,做此宣传)
17.冰岛是世界上大气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上分析其成因;(冰岛处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张裂处,地热资源极其丰富,减少了石化燃料的使用;该国经济结构以旅游、金融等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的发展,降低了废气的排放量)
18.俄罗斯濒临三大洋,但海运并不发达,分析成因;(除摩尔曼斯克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不冻外,大多数海港因纬度高都有较长的封冻期;除北冰洋外,其它各海沿岸港口与外洋联系,都必须经过别国的海域;国内工业与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决定铁路运输比海运的成本要低,距离也更近)
19.俄罗斯大河(自南向北流向)众多,但下游的农业却不够发达,分析原因;(大河下游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气候湿冷,土壤较贫瘠)
20.俄罗斯大河(自南向北流向)众多,但航运能力较弱,分析原因;(所处纬度较高,河流结冰期长;地形起伏较大,流速快,开发航运难度大;河流自南向北流,且纬度多,常有凌汛发生;大河所处地域,人口少,远离经济中心,开发价值不大)
21.分析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沼泽的形成成因;
(①所处纬度位置高,气温低,蒸发微弱;②地下有较厚的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③河流众多,地表不分充足;④地势低洼,不易向外排水,长期积水形成沼泽)
22.俄罗斯大河众多,但只有伏尔加河下游形成农业区,分析其自然区位条件;(纬度相对较低,热量充足;位于冲积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且土壤较为肥沃;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23.俄罗斯乡村居民多用圆木建筑居所,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地理原因;(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冬季漫长寒冷,木屋可有效隔冷;古代乡村居民多以游牧业为主,木屋便于拆卸;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可就地取采)
24.分析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可能存在的障碍;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战略使两国能源合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对能源的争夺使中俄能源合作面临激烈的竞争;俄罗斯的政策环境、经营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也阻碍着中国对俄能源投资的积极性)
篇2:高考地理欧洲知识点
亚洲自然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洲。亚洲大部分在东西半球中的东半球,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
2、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为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为白令海峡。
3、亚洲分为六个地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
4、亚洲最大的平原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最大的湖泊,且为咸水湖的为里海;
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为贝加尔湖;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为阿拉伯半岛;
世界最大的群岛为马来群岛;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为喜玛拉雅山;世界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高的高原为青藏高原;世界陆地最低点为死海
5、亚洲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 ,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6、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广布的特点。
高考地理分地域考点知识:亚洲人文环境
1、亚洲人口稠密区是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亚洲大小民族有1000个左右,人口最多的是汉族。
2、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篇3:高考地理欧洲知识点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在亚欧大陆北部。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2、俄罗斯地跨亚欧两大洲,又跨东西两半球,公认为欧洲国家,通用俄语。欧洲部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湖泊,俄罗斯首都和最大城市是莫斯科,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是圣彼得堡,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
4、俄罗斯工业最发达地区是莫斯科,其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
5、俄罗斯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横跨亚欧大陆,称为亚欧大路桥。伏尔加河为欧洲最长河,通过运河,与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相通,称为‘五海通航’。
地形、山脉:①乌拉尔山脉,②东西伯利亚山地 ,③东欧平原,④西西伯利亚平原,⑤中西伯利亚高原,
河湖、海洋:⑥伏尔加河?⑦黑海 ⑧里海?⑨贝加尔湖 ⑩北冰洋
城市:A莫斯科 B圣彼得堡 C摩尔曼斯克
篇4:高考地理知识点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汇总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7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11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12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
17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 月相 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 月相变化规律 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 星期的由来 朔望两弦四相。
21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州5号
24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7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28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29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33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61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62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
69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 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3000千米
83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84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85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 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93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97 小气候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5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 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 锋面气旋 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量
112 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 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5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6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 气候的变化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22 气候资源的特点 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23 气候资源与农业 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4 气候资源与建筑 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5 风与城市规划 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 气候资源与交通 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7 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8 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9 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 暴雨形成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31 洪涝灾害的防御 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 干旱的危害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33 干旱的防御 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4 寒潮的危害 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35 寒潮的防御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7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 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篇5:地理高考知识点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7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11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12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7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 月相 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 月相变化规律 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 星期的由来 朔望两弦四相。
21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神州5号
24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7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28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29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33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61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62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
69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 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84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85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 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93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97 小气候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5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 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 锋面气旋 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量
112 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 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5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6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 气候的变化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22 气候资源的特点 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23 气候资源与农业 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4 气候资源与建筑 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5 风与城市规划 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 气候资源与交通 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7 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8 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9 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 暴雨形成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31 洪涝灾害的防御 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 干旱的危害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33 干旱的防御 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4 寒潮的危害 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35 寒潮的防御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7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 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8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9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危害 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40 臭氧层的保护 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41 酸雨的成因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42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 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43 酸雨的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144 酸雨的防治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45 大气环境保护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6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 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71%
147 海岸带 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8 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149 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 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150 海水热量的收入 太阳辐射
151 海水热量的支出 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52 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53 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4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5 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6 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
157 盐度的概念 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58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9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60 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61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62 洋流的概念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163 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64 风海流的成因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5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 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6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 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7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 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8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69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170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篇6:地理高考知识点
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
能源问题
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
对哈:
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扩大石油出口渠道
③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④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对中:
①利于缓解石油紧张局面,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
②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实现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③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性好;
④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⑤改善了能源消费结构。
高考地理万能公式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高考地理必考点
对迁入地影响: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2)不利影响: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高考地理大题易混知识点
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宇宙中各种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云等都属于天体。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所构成不同等级,构成天体系统至少要有两个天体,如地月系、太阳系等。
区别——天体是独立的个体,天体系统是多个天体的集合。
恒星日与太阳日
恒星日——指地球以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间间隔,是地球真正的周期,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指地球以太阳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间间隔,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小时。
高考地理答题易混知识点
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
昼夜现象——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它是由地球本身的性质造成的。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以外的地区昼夜长短产生周期变化的现象。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三大金锁链条件,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适合呼吸的大气。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指形成三大条件的地球自身和宇宙条件,如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
必备高考地理解题易混知识点
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1、引水线路:
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2、交通线路选择:
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高考地理解题易混知识点
光照与热量
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即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即0度经线的地方时也称格林尼治时间或中时区的区时。
高考地理知识点最新汇总
【高考地理欧洲知识点】相关文章:
5.地理知识点
10.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