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陈晓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学而不厌、名正言顺、见贤思齐、成人之美……这些成语都是来自《论语》。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
1.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2.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3.修养方面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是孔子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是儒家学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主体,是人们遵循的普遍运用的行为准则。成语有:
【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4.处事方面
孔子理想的人生是将道德修养与“济世”结合起来。孔子的人生观为他的后代的儒学所继承,以此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事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人格模式。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遵循道德原则,还体现在处事要符合道德标准。如:
【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
【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释义>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5.感悟方面
孔子认为天与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人应当像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做到“天人合一”,提倡进行“仁、义、礼、智、信”诸道德境界的修炼和陶冶。《论语》的一些阐述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现为:
【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释义>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释义>快乐得忘了忧愁。
【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释义>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释义》看到了就害怕。
篇2: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出师表》
1、《出师表》中表示作者感恩图报的句子是: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
3、《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4、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的《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陈罚减否,不宜异同。
7、《出师表》中作者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佞臣,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9、《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0、《出师表》中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佞臣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诗文默写必考题三:《三峡》
1、《三峡》中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三峡》中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三峡》中写水势凶险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三峡》中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三峡》中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三峡》中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8、《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0、《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篇3: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成语
01、黯然失色:暗淡地失去光泽,形容相形之下显得逊色,也形容神情沮丧,无精打采。
02、暗送秋波:既指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也指含蓄地给另从传递消息。也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
03、按图索骥:既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04、暗送秋波:既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
05、哀而不伤: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
06、不绝如缕:像一根似断未断的细线那样,形容事情十分危急。也用以比喻声音徽弱,或某种技艺后继乏人。
07、不翼而飞:比喻言论或消息流传得极快;也用以指东西丢失。
08、鞭辟入里:形容言辞或文章说理透彻,也形容领会深刻。(鞭辟:鞭策;里:里层)。
09、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也指不懂得人情世事。
10、不怕官,只怕管:指直接管的人要比官更有威严。也指在人管辖之下,一切只能听命于他。
11、不入虎x,焉得虎子: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12、比翼双飞:比喻夫妇恩爱,朝夕相伴。也比喻互相帮助,共同前进。
13、兵强马壮:形容战斗力量的充足,也比喻势力的强大。
14、不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也指一言不发。
15、不登大雅之堂:大雅:旧时指对文学、艺术有一套“雅正”标准的人;堂:厅堂。意思是粗俗的文艺作品是不能拿到大雅之人的堂前去观赏的。有时也指没有见过大场面的或不配参与大场面的人。
16、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八仙: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17、兵在精而不在多: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18、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19、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20、百发百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射一百次,中一百次,形容弹无虚发。泛指射击技术高明,每发必中;也比喻对事惰的预料有充分把握,从不失算。
21、才疏学浅:才识不广,学问不深。常用作谦辞。
22、处之泰然: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可指对事情无动于衷。
23、赤膊上阵:比喻不顾一切地猛打猛冲的作风。也比喻坏人公开跳出来干坏事。
24、缠绵悱恻:形容内心苦闷难以排遣,也指诗文等感情深沉,言辞婉转。
25、从一而终:始终如一。多指感情专一,不三心二意。封建社会还指一女不事二夫,夫死终身守寡的封建教条。
26、粗服乱头:粗服:粗劣的衣服;乱头:蓬头。原来形容不修边幅,后也比喻文章本色。也作“乱头粗劣”。
27、荡气回肠:形容文笔生动,表演动人,有时也形容感情强烈,情绪激昂。
28、打鸭惊鸳鸯:比喻打甲惊乙。也比喻株连无罪的人。
29、打破坚冰:早期,水兵们用斧头破开冰层,为船舰开出一条路来。比喻开拓精神,打破僵局,完成艰巨的事业。也比喻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消除隔阂和阻碍、赢得信任和友谊。
30、独善其身:既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也指人要搞好自身修养。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篇4: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七、文言文简答
1.《论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 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周敦颐的《爱莲说》: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八、初中文言文活用词语如摘录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
2、夏蚊成雷(雷:名词作动词,指像雷响)《闲情记趣》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名词作动词,抽打)《闲情记趣》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骑:动词作名词,指骑马的人。这里指骑马的侦察兵)《使至塞上》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形容词作动词,指尽兴)《五柳先生传》
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意为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公输》
7、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矣。(怪:形容词作动词,意为以……为怪)《陈涉世家》
8、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功:名词作动词,意为论功劳)《陈涉世家》
9、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10、散入珠帘湿罗幕(湿:形容词动用,渗湿或沾湿。)《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
11、望西山,始指异之(异:形容词动用,认为……奇异)《始得西山宴游记》
1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始得西山宴游记》
1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青:形容词作名词,青山)《始得西山宴游记》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醉翁亭记》
1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动用,命名,给……取名)《醉翁亭记》
16、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动用,取别号)《醉翁亭记》
17、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酿:名词动用,用酿泉水)《醉翁亭记》
1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名词动用,宴请宾客)《醉翁亭记》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动用,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劳、饿、空乏、拂乱: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空乏、拂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动用,送食物)《观刈麦》
22、宜枉驾顾之(驾:动词作名词,指车、马)《隆中对》
2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2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25、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冠:名词作动词,为第一)《上枢密韩太尉书》
26、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辱:意动用法,“以……为辱)《上枢密韩太尉书》
27、且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何为?(志:名词作动词,立志)《上枢密韩太尉书》
九、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
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备(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比(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
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
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
(2)上使外将兵(军队)
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2)薄暮冥冥(迫近)
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
(3)策勋十二传(记录)
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
(2)帝感其诚(诚心)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
(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
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驰(1)愿驰千里足(骑)
(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到)
(4)计将安出(产生)着)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社会认为好 的政治局面)
(4)得道者多助(仁政)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
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体 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 激”的意思)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
(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
(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
度(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
(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
(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正)
等(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
方(1)方七百里(见方)
(2)方以长(长方形)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时候)
发(1)野芳发而幽香(开)
(2)一时齐发(发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4)发闾左谪(征发)
(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
霏(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
奉(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
(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赋(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
顾(1)顾野有麦场(看)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
(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更(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3)更上一层楼(再、又)
(4)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
固(1)君子固穷(安于)
(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4)汝心之固(顽固)
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
苟(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
(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
光(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仿佛若有光(光线)
归(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过(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2)及鲁肃过寻阳(到)
(3)人恒(过犯过失)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过),
号(1)阴风怒号(呼啸)
(2)号为张楚(定国号)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令)
(4)故自号曰醉翁也(别号)
和(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
(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
患(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
(2)无冻馁之患(忧患)
(3)为乡人所患(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
惠(1)大王加惠(恩惠)
(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极(1)南极潇湘(到)
(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加(1)而山不加增(更加)
(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
篇5: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背景:教育部关于〈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我省近年的中考语文考试试题为了贯彻考试改革的精神,首先在内容上做了调整,考试偏重于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突破了“以本(课本基本篇目)为本”的命题范围,阅读局部选取课外资料,重视课内到课外知识点的延伸迁移。第二,调整了主观型试题和客观型试题的比例,适当压缩客观试题,充沛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第三,试卷的结构板块明晰,试卷分为“语言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四个局部构成。第四,中考语文试题体现一定的人文色彩,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五、考查内容更趋向学生对文本独特的阅读感受,即人与文本的对话。
为能在中考中取得更好成果,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拟定备考计划和详细的复习战略。我们始终相信:胜利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一、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强化目标意识
《语文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直接依据,为了不走弯路,提高复习的效率,我们认为老师自身应该先认真解读《考试说明》,明确考试方向,洞察考试热点,同时学生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中所列考项,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使复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潜心钻研中考命题,研讨预测命题方向。近两年我省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还有和加题)。试题内容也坚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作文的写作(今年应该还是考话题作文)。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近三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相关文章:
4.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