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单元作文>七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仿写《看云识天气》

七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仿写《看云识天气》

2024-02-20 07:47:0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z1253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七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仿写《看云识天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七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仿写《看云识天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仿写《看云识天气》

篇1:七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仿写《看云识天气》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蜿蜒的游龙,像傲视天下的老虎、狮子,像打着哈欠的,没有睡醒的小白羊低着头,有的像童话世界里的独角兽的角,有着可以破除一切的伤害力和类似于优雅的感觉,像骆驼背上的“山峰”,是那样的突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蜿蜒的游龙,像傲视天下的老虎、狮子,像打着哈欠的,没有睡醒的小白羊低着头,有的像童话世界里的独角兽的角,有着可以破除一切的伤害力和类似于优雅的`感觉,像骆驼背上的“山峰”,是那样的突出,令人高昂!

冰雕的样式真是数不胜数,有的看起来像嫦娥带着玉兔飞上月球,有的像一只老虎,用那凶猛的眼神看着你,有的像十二生肖,一行行排列整齐,有的像花灯,奇异的样子,让你好奇。

篇2:七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仿写《绿色蝈蝈》段落-600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仿写《绿色蝈蝈》有关段落-600字

原文:

让我们远离喧嚣去倾听,去沉思。当被捉住的蝉还在挣扎的时候,梧桐树梢的节目还在进行着,但合唱队已经换了人。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地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尽管歌声的.低音得了加强,这个音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十分不起眼。虽然在我的耳边,就有十来个蝈蝈在歌唱,可它们的声音也不强,我耳朵边的骨膜并不都能捕捉到这微弱的声音,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们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仿写:

让我们离开喧闹的城市,走进大自然,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清晨,一片森林不起眼的平地,似乎有什么动静,走近看,原来是鸟儿音乐会。霎时间,百鸟齐鸣,演出开始了,鸟儿们窃窃自语,此刻,百灵鸟出场了,清脆的声音震出了丛林中的鸟,一齐向上飞,煞是壮观。喜鹊和麻雀合唱的喜曲,一点也不逊色于东北二人转,鸟儿们不禁摇摆起来。这时啄木鸟们唱起了《森林医生》,鹦鹉鸟也表演起口技……百鸟们啊,百鸟,若你们的演出让人们看见,歌星们的饭碗肯定马上空了,人们却让歌星篡夺了你们的名声!

篇3:《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往往”“常常”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说-----分说-------总说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三、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晴天云简表

云 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 度 厚 度 天气征兆

卷 云 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 云 像棉花团 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 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4)“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5)“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6)“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一定 有时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一定 有时 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一定 有时 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相当 一定 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判断 推断 推测)天气的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1)常常 (2)往往 (3)有时 (4)一定

(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②①⑥⑤③⑦④)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下定义 (2)拟人 (3)分类别 (4)引用 (5)拟人 分类别 作诠释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飨赣昵岱绶髅妫使人略感凉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 打比方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投影显示: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文中“”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3)作比较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4)平实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为我们的习作提供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教学反思:

这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想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因此,在安排这一节课的每个环节时,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通过这个活动,使整堂课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而这堂课的另一个环节是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本篇 课文借助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使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同时通过仿句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到提高。

李福海

篇4:《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文的内容是:看云的姿态和色彩识天气。本文的特点是:说明对象明确,从云的姿态和色彩两方面来识别天气;说明顺序清晰,采用典型的总分总的逻辑顺序;说明方法丰富,如打比方、分类别、引用等;说明语言准确、严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说明文四要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提升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学生已经具备的相应的学习基础:认知上,对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等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情感上,对云朵的姿态和色彩与天气存在一定密切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一)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能说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顺序。

2) 能阐述说明方法的使用及效果。

3) 能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和运用效果。

2. 过程与方法

4)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法。

5) 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体验法。

3. 情感与体会

6) 能感受作者笔下云的姿态美和光彩美。

7) 能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 教学重点:能说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顺序。

(三) 教学难点:能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和运用效果。

(四)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

四、过程设计

(一) 教师激趣导入

你是否停下过脚步留心身边的风景呢?除了看天气预报,你还能从什么地方预知天气的变化呢?那么,请抬起你的头,看看天上的云,它瞬息万变,色彩斑斓。你会神奇地发现它身上的奥秘。想要更好地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设计意图:从认知和情感的双激趣中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 学生通读感知

每人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课标要求初中生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本文共1452个字符,3分钟之内读完。读完后给每段话标上序号,全文共7段。

(设计意图:加快学生的默读速度,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三) 讨论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

从文体角度看,这篇课文属于什么文章?

让学生明确这是“说明文”。教材编者并没有把这篇课文放在专门的说明文单元里,可能想淡化文体。但从这几年实施的情况看,淡化文体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还是要从说明文的角度来学习此文。

先讨论学习内容:一篇说明文需要学习哪些内容?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促进认识的深化:说明文有四个方面需要学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再讨论学习顺序:按照怎样的顺序能更好地掌握说明文?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促进认识的深化:说明文的学习顺序一般是先学习它说明了什么,即说明的对象(内容);再学习它是怎么说明的,包括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和说明的语言。因此安排在第一位的是说明的对象,另外三个的顺序没有定数,但从宏观到微观的安排比较合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设计意图:体现“非指示性”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四) 一读文本,概括说明对象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三要素即任务、要求和时间:分别用一句话、两句话和多句话来尝试概括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尽可能运用文章中的原话,概括要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步提升),时间三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评判,看看达到了三个级别中的哪一级。然后由每个小组长整合全组的典型概括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用“全面”的要求去评判。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标题的原话“看云识天气”。从文中截取有效信息,用两句话概括:看云的姿态识天气,看云的光彩识天气。用多句话概括,就需要把云的“姿态”和“光彩”的各种名称再具体化,如果内容较多,可以尝试用表格的形式来展现:分两列,分13行。两列中,左列上端写上“云的名称”,右列上端写上“天气的特征”。13行中,第2行开始,左端依次写上云的名称: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晕、华、虹、霞。要填入的内容依次如下:晴朗、晴朗、晴朗、晴朗、天气转阴、将要下雨或下雪、雨或雪降临、下暴雨或下冰雹或起龙卷风、“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由小变大,天气转好;由大变小,转为阴雨”、“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设计意图:通过非指示性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概括本文说明对象的能力。)

(五) 二读文本,概括说明顺序

学生自主概括前,教师先引导,主动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先请每个人概括说明的顺序;说明顺序可以分为三大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是指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说明,空间顺序是指按照由表及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顺序来说明,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从主到次、从总到分、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等顺序来说明。对照上面三种说明顺序,本文属于哪一种?(让每人随口说说。)对照之后我们发现,这是并不典型的逻辑顺序;现在,请同学们以浏览的方式再读课文,边浏览边概括出各段的关系。时间2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随机抽取小组在全班交流,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最后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课文①至⑤段写的是云的“姿态”,第⑥段写的是云的“光彩”,第⑦段是总说。

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后,深入一步,继续探究:这样的结构似乎不太完美,不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那就请每人动手加一些段落,使之成为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先在纸上写一写,时间3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随机抽取小组在全班交流,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最后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在第1段前面加上一个总说的段落即可,把云的“姿态”和云的“光彩”都写进去,比如这样写:“看云识天气,可以通过看云的姿态和光彩两方面进行。”如果觉得原文第6段与原文第1段不太协调,还可以在第6段前面加上和第1段一样的写法:“天上的云,也是光彩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有的像……”

(设计意图:通过非指示性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概括本文说明顺序的能力。)

(六) 三读文本,概括说明方法

学生自主概括前,教师先引导,主动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请每人概括说明的方法;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列图表、打比方、作引用等;请“对号入座”,说说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分别引用一些句子具体说说,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时间5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随机抽取小组在全班交流,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最后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三种:打比方、分类别、引用。“打比方”主要集中在第一段,把云彩的不同姿态比喻成不同的物象,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分类别”主要集中在主体部分,把云彩的不同姿态和光彩分成多种类别,分别说明,显得条理清晰,全面地说明了事物;“作引用”表现在第六段,引用了许多民间谚语,丰富文章内容,增长了读者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效果。)

(七) 四读文本,概括说明语言

学生自主概括前,教师先引导,主动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请每人概括说明的语言;说明文经呈奔洌合衷谇朊咳烁爬ㄋ得鞯挠镅裕凰得魑木常在一句话里加入修饰性的词语,或者在一段话里加入补充性的句子;请自主找出这两类例子,细细体会,并用词语准确概括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时?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随机抽取小组在全班交流,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最后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在句中加入一些词语的例子,比如第2段中有“往往”、“常常”,第3段中有“一般”、“常”、“都”,第4段中有“渐渐”、“慢慢地”、“往往”,第6段中有“大多”、“可能”、“常”,第7段中有“重要”、“反复”。这些词如果删去,意思就有差异了。

在段中加入一些句子的例子,比如第7段最后两句:“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如果删去这两句,就片面夸大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由此可见,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和严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及效果。)

(八) 自由式补充学习

在前面统一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再给出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让每人个性化地补充学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由研习,或就自己有疑惑的问题自由探究,或就自己有想法的话题自由阐述,让学生的心灵和智慧姹紫嫣红地绽放。时间机动。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新思维。)

(九) 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要求统一。独立掌握后先在小组内相互检测,后由教师现场检测。

再聚焦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对其中的妙语佳句,熟读成诵,生成积累,并现场展示。

最后全班齐读课文,带上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将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设计意图: 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十) 总结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每个人先在自己的纸上写下来,时间3分钟左右。

每个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并进行评判。之后教师随机抽取3-4人进行发言,再选取3-4人自主举手发言,边说边自评互评。随机发言,能听到真实的;自主发言,能听到精彩的。

最后教师也发表自己的总结,继续激励学生的学习: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看云的姿态和色彩识天气。说明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是自主阅读和自主概括:边阅读边概括,先概括它说明了什么,即说明的对象;再概括它怎样说明,即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以及说明的语言等。我们不能把一篇说明文当成文学作品来上,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必须上出说明文的原汁原味来。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明确说明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学习说明文。)

(十一) 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适当进行课外阅读以补充知识量。学完《看云识天气》,我向各位推荐两类文章,一是天气预报的科普文章,各位课自主上网查找阅读;二是意大利科学家、画家、音乐家达芬奇写的《水》(选自艾玛阿里斯特编《莱奥纳多达芬奇笔记》),郑福洁译,北京三联书店版),已经发在班级群里,请同学们自行下载阅读,读后在群内发表一句感想,并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俞静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5: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丰富的词汇,摘抄文中的生动活泼的句子。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

3、体会文章在写作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是否关心天气变化?(比如我们明天要开运动会了,我们就会关心么,还有明天要出门,去旅游,去出差……我没也会关心么,正所谓“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嘛。今天我就要来学习一篇跟天气有关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二、理解课文

1、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2、主体(具体地更详细地观察云的特点与天气的关系,我们就要学习课文中的知识了。)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 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liuxue86.com

乌云密布天空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课堂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但要了解有关云的知识,学会通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而且还要知道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就会有我们人类美好的明天。

课后作业

收集其他与天气有关的谚语,在此基础上写一篇《身边的“天气预报员” 》为题写一篇小科学作品。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1、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五、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六、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篇6: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

①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②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师小结:

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片断等。

篇7:七年级上册课文《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文《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18—19题。(7分)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 对“晕”进行了观察 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 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 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 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8.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很简单”和“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3分)

答:

19.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虹”和“晕”在成因、位置、形状、色彩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虹靠近地面,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答:

参考答案:

18. (3分)示例:不能。因为转折关系的句子重心在后半句,那句话强调的是牛顿的实验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调换后强调的是简单,表意错误。(思路要对)

19. (4分)示例:成因:虹是雨滴反射阳光,晕是冰晶折射阳光。 位置:虹靠近地面,晕在太阳周围。

形状:虹呈弧形,晕呈圆形。 色彩:虹是内紫外红,晕是外紫内红。

篇8:《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积累体味】

小贴士: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脱离了积累,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1.注音、写字。

峰(luán)          预(zhào)          (mí)    漫

(yùn)     圈       一(shà)    间     一(chà)    那

鱼lín              波光lín lín          轻盈(       )

崩(      )塌      点缀(        )    谚(      )语

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态。       (           )

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           )

2.云是天上的精灵,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所以我们就有了许多关于“云”的成语。请写出三个含有“云”字的成语。

3.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是用简短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请抄写积累课文中的谚语并再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天气的两个谚语。

(悄悄话:这几道题是基础的积累,要时刻记住,每学习一篇文章,首要任务就是字词的收集积累。)

4.“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句话中的“招牌”是什么意思?里面的“天气”一词能换成“气候”一词吗?

(悄悄话:“招牌”原来是商店的标志,作者却用在了天气身上,这样的移用是不是很新奇?揣摩“天气”一词,感受作者用语的精确。)

【感知梳理】

小贴士:有个成语叫提纲挈领,意思是抓住网的总绳,提起衣服的领子;比喻简明扼要地抓住要领。阅读文章也要抓住文章的要领,这样才能迅速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5.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提出:云是天气变化的“     ”。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     ,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     ,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       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      的关系,是本质。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悄悄话:这是道题检测你快速阅读中搜集关键信息的能力。)

6.朗读第一段,看看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再推而广之,看看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7.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八种云,请写出晴朗天气和阴雨雪天气遇到的分别是哪几种云?各有什么特点?

(1)晴朗的天:①种类:

②特点:

(2)阴雨雪天:①种类:

②特点:

(悄悄话:文章开篇先紧扣题目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在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总分总的说明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在主体部分,作者又从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来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作者由云的位置高低从最高的卷云依次说到最低的积雨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而不管是说云的形态还是光彩,作者都是先从现象入手,着力描绘云的特征,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点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文中,云的种类众多,但说明层次有条不紊,言之有序,作者对篇章结构的安排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精读探究】

小贴士: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精读最能走进作品,让我们感受作者对语文的情愫吧。

8.在下面文中的空缺处填上合适的动词。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出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        ,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        奇,        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           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           了,乌云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悄悄话:这个语段写积云向积雨云发展的过程。云块由低而高,由高而崩溃。除了体味动词的精妙外,再想想作者还用了哪些词表现其过程变化之快?)

9.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悄悄话:比喻常被人们称为语言艺术之花,是语言艺术中最闪光的部分。对比喻句多加揣摩品味可以增进语言表达能力。)

10.文中用到了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引用等说明方法,请分别找出其相应的一个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悄悄话: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可以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结合起来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在文中还能找到有类似表达效果的句子吗?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悄悄话: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旨在向人们介绍知识,这在语言上首先必须做到用语准确周密,以保证说明内容的科学性。因此文中多处使用了“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这些词语的运用,都使内容表达准确,符合实际。)

【拓展延伸】

小贴士:读书,不但要切身体会书中所讲的一切,还应当将目光投向生活,学以致用。

12.下面是你所在地区明天的天气预报,假如你是校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计划在播送这条天气预报时加上几句对上学的同学表示关心的语句,你会如何播报?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阵雨  温度:20-28℃  风力<3级

(悄悄话:播送天气预报时,应先播送天气预报的内容,再对天气预报中应该注意的信息对同学加以提醒,体现出人文关怀。)

《绿色蝈蝈》

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喧嚣(    )  劫(    )掠   静谧(     )   酷(    )爱

吮(    )吸   气氛(    ) 满载(    )而归    颚(   )

喑哑(    )(    )  唾(    )液  螳螂(    )(    )

喙(    )  钳(    )子   踢蹬(      )  贪婪(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ǒu(      )猎    cuàn(      )改   rǎo(      )乱

更胜一chóu(     ) gōu(      )火  zhōng(     )斯

wō(    )jù(    )   xī(    )sū(    )

3.请将画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

(1)耳朵灵敏失,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

(2)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

(3)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

二.知识链接,有效导读

1.法布尔(1823-1915),      国作家、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

》第一卷,到他80时第十卷问世。他的这部代表作被誉为“                ”。法布尔被誉为“               ”。

2.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      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       性、       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三.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1.本文前三段写           ,后八段写           ,一环紧扣一环,链条形地展示出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使结构严谨,行文畅达。下面提供一种结构图式以作填空参考。

探究缘起(①②)

夜间演唱(③)

外形(④)

外               蝉为主食(⑤⑥)

形               甜食水果(⑦)

和   外形和习性  另吃昆虫(⑧)

习               吃点水果(⑨)

性               贪吃同伴(⑩)

和睦共居

2.绿色蝈蝈在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四.问题导学,超越自我

1.(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为什么?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在        情况下称

在        情况下称

在        情况下称

在        情况下称

在        情况下称

3.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从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两个角度)

拓展延伸

4.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动物,练习仿写。

例: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沙。

《月亮上的足迹》

【自主学习案】

1.相关资料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和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和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耗资255亿美元。

2.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拼音写词语。

椭圆(    )   摄像机(    )  小心yìyì    chàntán

3.根据解释写词语。

抬头挺胸,笔直地站立着。形容人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              )

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              )

【课堂探究案】

一、尝试快速默读课文,提出思考题,了解文章内容。

【学法指导】快速默读课文,简称“速读”,阅读尽量做到不读出声,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不纠缠生字,不忽视标题和“小博士导读”。

1.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用笔圈画出)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可以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的格式概括)

3.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解说。

4.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5.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陈寿

篇9: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350字:仿写《紫藤萝瀑布》

从未见过这样孤傲的花。旁边灰扑扑的绿色,有零星几朵俗气的小花,突然这朵粉艳得令人呀然一惊。在这种众星捧月的环境下,这朵粉花自傲是肯定的。

你看,多笔直的花茎,光滑得一点凹凸的地方都没有。还有长满整个花茎的刺,锋利得好像在说:“别碰我,你配不上来看我”。

哎!我叹了一口气,若是这朵花生长在花丛中,该是多普通啊。

可是它在这里,若不近看发现不了它的美,没有人关注它,只得孤芳自赏。看它朝着太阳微笑的样子,多怡然自得啊,我真羡慕它的自信与狂傲。[]课文钬溩咸俾芷俨尖澋姆滦

细看这朵花,发现它开得异常玲珑,清新的淡粉,不繁茂却排列有序的花瓣,从中透着一种自傲。

你看它开得饱满,那花瓣真圆润,头昂得真高,在我转动它时,感受到了它的刚硬——像女强人。

发出的刺鼻的芳香,似乎正在暗示我快走,我真想采一朵它的花瓣,但我想它该气我伤害它了,于是我只好一转身,走了。

篇10: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350字:仿写《紫藤萝瀑布》

梅花,是极平凡的。

有人赞叹波澜壮阔的大海,有人欣赏广阔无边的天空,有人称赞耸入云霄的树木,也有人感慨琳琅满目的特产。而我,却喜欢这默默无闻的梅花。

梅花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月季的娇艳浮华,玫瑰的姹紫嫣红,荷花的高贵典雅。但是,我却更喜欢这凌霜傲雪的梅花。

冬天,寒冷把雪花带到人间大地上,光秃秃的山白了,落光叶子的大树白了,门前的大路也白了。只有远处的寒山上,一棵棵梅树依稀可见,结出了一个个花骨朵,等待着寒风含苞欲放。

雪依然下着,风依旧刮着,在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一朵朵五彩缤纷的小花白的像雪,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粉的如霞……在寒风中翩翩起舞,冰心玉骨。细细一闻,一股香气不禁迎面扑来,馨香阵阵,淡雅清新,顿时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梅花的是凛冽的寒风;照耀梅花的是寒冬的残阳;滋润梅花的是残雪的雨露。但屹立在山顶的梅花又是那样的芳香馥郁,雍容典雅。

春天,百花齐放的季节,当各种花朵搬出温盆时,梅花却凋谢了,但它为人类献上了可口的梅子,为人类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然而,梅花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却更令我赞叹。自古以来,它和松、竹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体现了梅花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不正是人们要学习的吗?

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战斗在荒天雪地的塞北开发者,他们像青松,像秋菊,却更像这腊梅。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难道他们不具备梅花这样的品质吗?没有他们,哪会有我们今天的发展?

想着想着,一股对梅花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篇11: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350字:仿写《紫藤萝瀑布》

春天到了,春光明媚,万象更新,春风吹拂,朝阳初升。此时的自然,更显得美丽可爱。听,“叽、叽、叽”,抬头一看,是刚刚发芽的树上的小鸟。它们欢快地唱着歌。看,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只只风筝瞟、飘了起来,一个个那么活泼。闻,公园里各种各样的鲜花香气扑鼻,神清气爽。

夏天悄然而至。火辣辣的`太阳狠狠地照着大地,没有一丝风。茂密的树林里,蝉更是躲在树上,叫着:“热死了,热死了。”草坪上,一只小狗无聊地跑来跑去,似乎也受不了夏日的烦躁。池塘里,粉的,白的荷花正妩媚地盛开着,使人在紧张又烦闷的夏日中感到一丝轻松。

秋天接踵而至,秋日的天空,一色碧蓝,金色的太阳,光芒万丈。西边天上飘着一丝白云,慢慢地浮动着,浮动着。田野里,人们收割着成熟的庄稼,脸上挂满了笑容,似乎在品尝丰收的喜悦。

冬天降临了,北风狂怒地吼叫着,用力推着大树,雪花也跟在北风后面飞来了。大片大片地飘落着,一会儿就叫整个树林子披上了白色的衣裳。

篇12:诗歌教学创新设计: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仿写诗歌作文教学(网友来稿)

诗歌教学创新设计: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仿写诗歌作文教学(网友来稿)

奉新县第二中学 邓井英

一、教学设计理念

诗歌是诱人的玫瑰,大家都喜欢诗,但真正认识诗的同学就少,知道怎样写诗的同学则少之又少,所以要将诗歌仿写教学设计得通俗易懂,可触可摸可感,在品位诗歌时领悟方法,从而掌握仿写诗歌的基本方法(品―悟―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并自觉灵活地迁移到作文实践中。

二、教学目标

1、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我们正可以借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2、借助诗歌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

3、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意境。

4、自制多媒体.课件,以增强教学的交互性。

三、导入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我国诗歌著称于世,自《诗经》以来,作品浩若烟海,博大精深,透出了我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和杰出的智慧,遨游于诗海,其乐无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学会仿写诗歌。

四、教学过程

1、营造诗的氛围,感受诗的魅力。欣赏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之所以选这一首,一者熟悉,二者这首诗的意象之优美、情感之浓郁、节奏旋律之美妙,可谓诗中上品。通过朗诵,一种氛围自然形成,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诗歌上。

2、品味诗歌、领悟方法,学会仿写。

品味诗歌,然后根据平时大家读诗的体会和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写作指导,共同讨论诗歌.写作的特点,即诗歌应饱含感情,注重意象不宜平铺直叙,应有些比喻象征,还要有韵律到音乐性的效果.

.总结写诗应该注意些什么?(多媒体显示)

一、要有浓烈的感情和鲜明的节奏

情感美           音乐美

二、要有鲜明的形象,做到情景交融

意像美           意境美

三、要有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像,

构思美            想像美

(1)写诗首先要酝酿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或诗句能使人感动,首先在于它的情感。(多媒体显示)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

4、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这些诗句分别抒发的是爱国情、别离情、母子情、兄弟情、爱情、友情。) 这些诗句为什么能拨动我们的心弦,关键在于一个“情”字。无情即无诗,诗是跳出来的心。诗,首先以情动人,写诗,首先要酝酿感情。

(2)写诗只要抓住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内蕴。

有了感情是否就能写出美妙的诗句呢?(多媒体显示)

春  天

春天啊,我赞美你-

我赞美你红红的'花,

我赞美你绿绿的草,

我赞美你绵绵的雨,

我赞美你蓝蓝的天。

迎春花

伊蕾

把我镶满你的皮肤

我要和你一起盛开

让我的嘴唇长成你的花瓣

让你的枝条长成我蓬松的头发

我呼吸着你的黄色

在万物中通体透明

(同样写春天,写热爱春天的内容的诗,都有情感,但前一首诗缺少意象,没有诗的味道,第二首诗诗人爱春天,并不是大喊大叫,而是找到“迎春花”这个意象,于迎春花融为一体,来表达热爱春天的心情,诗味足,语言表现力强。所以,情感必须用意象来表达。而有情感无意象的却不能成为诗。)

再看看下面的诗:

其一

骄傲,使人落后

虚心,使人进步

其二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其一是将毛泽东的名句改写成的,这不是诗,最多只能是格言。而同样表达此意的,冰心的《春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

接下来,我们就仿写冰心的这首小诗。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写时要注意,第一句选择某一“事物”而不是人,第二句写该事物的“缺点”,第三句写这个缺点造成的“危害”。(大屏幕显示)

井底的蛙,

你自鸣得意时,

池塘的水,

,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交流,师生一起点评。)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类诗。(大屏幕显示)

“春天是个贼,窃走了我的心”

“你是我早上的包子,中午的馒头,晚上的咖啡”

“我象爱读金庸小说那样爱你,象爱电脑游戏

那样爱你--”

(选择意像必须是鲜明的,突出的,有力的,而且能给人以美感的,和谐的。如果选择缺乏美感的意像,那只能破坏美感,失去诗意。)

(3)好的诗歌更需要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像。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大屏幕显示)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哪――又有甚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露自述,角度新。写露珠在草叶尖上、花心里,不声不响,不大引人注意,但纯洁、命澈,自生自灭,在“阳关明媚的清早”,还会“升华起一朵美丽洁白的云。)

(4)想象应该是诗歌走向美感的前提,诗歌要走向美感,除了想象,还必须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大屏幕显示)

1、那白色的风帆是大海的翅膀

凌空而起

--赵丽宏

2、象落下两片饥渴的嘴唇

紧贴着大海波动的胸膛

--蔡其娇

3、风帆吻着暗色的水

有如黑蝶与白蝶

--王辛笛

(1、2、3分别把风帆比作翅膀、嘴唇和蝴蝶;比喻新奇,意境独具,语言极富表现力,令人品味)

接下来我们来作一个练习

依照例句,发挥想象,在下面写上相应的诗句。(大屏幕显示)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                   。

如果我是    ,                   。

如果我是    ,                   。

她温柔的话象只小手,

轻轻拂去了他心中的悲伤。

她动情的歌声如同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交流,师生一起点评。)

3、学以致用,大胆.写

篇13:七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白话文续写山市-550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白话文续写山市-550字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七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仿写《看云识天气》】相关文章:

1.看云识天气谚语

2.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3.看云识天气读后感

4.看云识天气教案

5.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

6.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7.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8.《看云识天气》创新教案

9.看云识天气阅读练习题

10.17 看云识天气方案A

下载word文档
《七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仿写《看云识天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