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家乡的传统文化二人转初二作文

家乡的传统文化二人转初二作文

2022-06-09 08:05: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爱吃西兰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家乡的传统文化二人转初二作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家乡的传统文化二人转初二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的传统文化二人转初二作文

篇1:文化说明文:家乡的传统文化——二人转

摘要:百里不同天,千里不同俗,要问我家乡有什么民俗,东北二人转就是一绝。

家乡的传统文化——二人转

百里不同天,千里不同俗,要问我家乡有什么民俗,东北二人转就是一绝。

二人转是东北传统风俗,以一男一女、以一丑一旦为表演演员,以板胡、锣鼓为伴奏工具,以简练的台词,粗犷的唱腔为特色,以唱、说、做、舞为表演手法,以手绢、扇子为道具。该表演形式简单,几十个观众和两名演员组成的一个露天小剧场,但却深为人民所喜爱,东北人们喜爱听二人转甚至到了“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程度。连周当初路过吉林看了一场二人转,都赞叹道:“二人转不愧为中华文艺瑰宝之一,应该好好发扬”。

二人转最初的形成原因有几种,其中广为流传的是:人们在田间地头干活时,又累又无聊,有两个人想了一个办法,将农田种菜的事件及村子里发生的喜剧性质的事改为唱词,给人们表演出来,慢慢就演变成了今日的二人转。

二人转以它那独特的唱腔、舞姿和逗人的唱词博得了人们的喜爱。而且二人转有着自己独特的演绎风格,在正戏表演之前多加一个“小帽”。俗话说“小帽、小帽,排排腔,溜溜调,唱戏的白搭,看戏的外落。”现在,小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二人转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有名的小帽有《小拜年》《双回门》《江北的送情郎》等。

“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人们喜欢它,也在发展它。很多地方办起了二人转培训学校,使得这门民间艺术得以广泛流传。而因二人转一炮走红的转星也不在少数,除了众所周知的赵本山,还有小沈阳,孙小宝等。他们在春晚的亮相,给亿万人民带来了很多的欢笑。

二人转就是我们的民俗,也同样是中国老百姓的喜爱,我衷心地希望它发展越来越好。

篇2:家乡的二人转作文

家乡的二人转作文

家乡的二人转作文

作者/司浩田

百里不同天,千里不同俗,要问我家乡有什么民俗,东北二人转就是一绝。

二人转是东北传统风俗,以一男一女、以一丑一旦为表演演员,以板胡、锣鼓为伴奏工具,以简练的台词,粗犷的唱腔为特色,以唱、说、做、舞为表演手法,以手绢、扇子为道具。该表演形式简单,几十个观众和两名演员组成的一个露天小剧场,但却深为人民所喜爱,东北人们喜爱听二人转甚至到了“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程度。连周总理当初路过吉林看了一场二人转,都赞叹道:“二人转不愧为中华文艺瑰宝之一,应该好好发扬”。

二人转最初的形成原因有几种,其中广为流传的'是:人们在田间地头干活时,又累又无聊,有两个人想了一个办法,将农田种菜的事件及村子里发生的喜剧性质的事改为唱词,给人们表演出来,慢慢就演变成了今日的二人转。

二人转以它那独特的唱腔、舞姿和逗人的唱词博得了人们的喜爱。而且二人转有着自己独特的演绎风格,在正戏表演之前多加一个“小帽”。俗话说“小帽、小帽,排排腔,溜溜调,唱戏的白搭,看戏的外落。”现在,小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二人转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有名的小帽有《小拜年》《双回门》《江北的送情郎》等。

“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人们喜欢它,也在发展它。很多地方办起了二人转培训学校,使得这门民间艺术得以广泛流传。而因二人转一炮走红的转星也不少数,除了众所周知的赵本山,还有小沈阳,孙小宝等。他们在春晚的亮相,给亿万人民带来了很多的期待。

二人转就是我们的民俗,也同样是中国老百姓的喜爱,我衷心地希望它发展越来越好。

点评:这是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说明文。小作者以朴实的文笔,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形成原因、演绎风格及其发展四方面对其做了详实的介绍,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家乡二人转的喜爱。文章结构清晰,语言质朴简练,值得每个学生学习。

(指导教师:董莲凤)

篇3:家乡的二人转作文

“二人转”是我们家乡的地方戏,我喜欢二人转。据了解,二人转已有距今三百年的历史,又称“二人台”,“拉场戏”,“秧歌舞”。二人转最早表演于农村田间,地头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二人转语言幽默、风趣、诙谐有些低俗,动作泼辣、欢快,表演形式以“学、唱、舞”为主,一般由两个人表演,辅助道具有扇子、手卷等,近年来,经我国民间艺术家赵本山对二人转“过滤”变成了“绿色二人转”,在全国各大舞台上得以受到欢迎,人们常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广大观众对二人转的喜爱程度。

说起我喜欢二人转还有一段故事呢。记得辽宁卫视有个栏目叫“明星转起来”,以播放二人转“转星”为主,有一天,我在观看节目时,被吸引住了,只见一个叫王金龙的二人转演员正在舞手绢,他一会手指顶着手绢舞,一会手指在上,一会手绢在下舞,一会又竖起来舞,更绝的是,他可以让手绢自由的在身体的各个部位转动,并且把手绢高高抛出,手绢还会自动回到他手里。我对王金龙舞手绢的功夫赞叹不已。于是我便缠着爸妈,买来了一块二人转演员专用手绢,只要一有时间,我就开始练。一年下来,我竟还能耍几个花样,虽比不上专业的二人转演员那么技术熟练,但每逢学校、班级举行联欢会,我都表演舞手绢,深得老师、同学们的喜爱。

二人转,给我带来快乐和笑声,我喜爱家乡的二人转!

篇4:家乡的二人转六年级作文

家乡的二人转六年级作文

“二人转”是我们家乡的地方戏,我喜欢二人转。据了解,二人转已有距今三百年的历史,又称“二人台”,“拉场戏”,“秧歌舞”。二人转最早表演于农村田间,地头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二人转语言幽默、风趣、诙谐有些低俗,动作泼辣、欢快,表演形式以“学、唱、舞”为主,一般由两个人表演,辅助道具有扇子、手卷等,近年来,经我国民间艺术家赵本山对二人转“过滤”变成了“绿色二人转”,在全国各大舞台上得以受到欢迎,人们常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广大观众对二人转的喜爱程度。

说起我喜欢二人转还有一段故事呢。记得辽宁卫视有个栏目叫“明星转起来”,以播放二人转“转星”为主,有一天,我在观看节目时,被吸引住了,只见一个叫王金龙的二人转演员正在舞手绢,他一会手指顶着手绢舞,一会手指在上,一会手绢在下舞,一会又竖起来舞,更绝的是,他可以让手绢自由的在身体的各个部位转动,并且把手绢高高抛出,手绢还会自动回到他手里。我对王金龙舞手绢的功夫赞叹不已。于是我便缠着爸妈,买来了一块二人转演员专用手绢,只要一有时间,我就开始练。一年下来,我竟还能耍几个花样,虽比不上专业的.二人转演员那么技术熟练,但每逢学校、班级举行联欢会,我都表演舞手绢,深得老师、同学们的喜爱。

二人转,给我带来快乐和笑声,我喜爱家乡的二人转!

篇5:中国传统文化初二作文

中国乃有上千年历史的四大古国之一,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或是文化底蕴的积淀都比普通国家更为深厚。

就说磁器口吧,这不就是古代文化的象征吗?走在街上复古的商店与喧哗的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韵味,那种感觉很舒服、放松。让你忍不住想记录下它,多想时间就此停留。慢慢走过一家家别具一格的商店,最终,停在了冰糖葫芦店跟前。走进店里,一串串冰糖葫芦平平的、整齐的摆放着,晶莹剔透,一颗颗的葫芦又圆又大,上面还撒了一些芝麻,有的还串着葡萄之类的,那真是叫人口水直流啊!这时,我不禁会问,为什么城市中的糖葫芦会和这里的差别如此之大?

据我了解冰糖葫芦起源于大约两百年前的南宋年间,可称是我国古老的特色小吃了。就连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打油诗中也提及了冰糖葫芦。可是,城市中“游走”的冰糖葫芦还是真正的冰糖葫芦吗?那就先从葫芦说起吧,那肯定是又大又红又新鲜的才能配上冰糖葫芦这种文化结晶呀!但是呢,这一切还是这样吗?我国流传几百年的文化遗产让我们糟蹋成什么样了。葫芦是又小又黑,有的甚至还是坏的。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就这样被一些只图利益的商户玷污,他们只知图利润却毫不知自己的贪婪、愚蠢、无知早已令自己的祖先厌恶,想起这些真是替他们感到可悲。还有那层孩子们最喜爱的糖浆,像蜜一样,很甜很甜,滋润着我的心田,令我欣慰的是这股甜还在。可是,最近我居然听说这层糖如“毒”。这是同学告诉我的,她家楼下就住着做冰糖葫芦的人,那制作场面,不堪入眼。苍蝇、垃圾、各种添加剂、色素比比皆是!这简直令我震惊,发指、心碎!很久以前就听妈妈和身边人说现在的冰糖葫芦不是人能吃的.,我却根本没在意,直到今天我却不得不相信!这就是令祖国富强起来的人们,也许心里还沾沾自喜,却不知我们已经渐渐丢失了国家最本质的东西。

这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一味的追求发展、科技,那些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却好像被无知的我们所抛弃了。那些传统美食,中国书法、民族习俗在这个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糖人、竹筒饭……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会做这些的大多是年岁已高的老人,百年后这些珍贵的文化结晶是否还在;那些中国历史中可歌可泣的故事、辉煌是否还有人知晓;名胜古迹是否还能延续生命……这既是已知也是未知,因为只要我们携起手来,留住它们、保存它们、延续它们。让我们子子孙孙也能享受祖先带来的福利,也能朗朗上口的讲出自己国家的历史,烹饪出传统、地道的传统美食,让我们中国人能更自信的说出自己是四大古国之一,说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

篇6:家乡的传统文化作文

为了让全体师生更深入地了解亳州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我的学校——亳州北大园丁学校设计了“药文明”的主题文化墙。

“药文明”主题的巧妙设计,为文化墙注入了深刻的含义。首先,它指药文明,即有关中药材的文化;其次,它还指要文明,即举止文明,言语文明,做个文明少年。

“亳州的孩子,药都的娃,我有责任认识tā!”一行醒目的主题语,张贴在文化墙的最上方。“tā”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华佗,他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外科手术的先河,他发明的“五禽戏”成为最古老的延年益寿的健身操;二是指文化墙上的二十余种常见中草药。

下面就让我这个亳州娃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最熟悉的药材吧!

芍花,很多人见过芍花,但是却不知其名。因芍花和牡丹花外观相似,很多人误以为芍花就是牡丹花,其实不然。古人都说芍花第一,牡丹第二。牡丹象征着富贵和吉祥,具有美好的寓意,其实芍花也具有相似的寓意,它的花语是情有所钟,另外它有养血、滋阴、止痛、护肝的作用等。

我还知道一种名贵药材,那就是冬虫夏草。冬虫夏草又名虫草,是我国民间惯用的一种名贵滋补药材,其营养成分高于人参,可入药,也可食用,是上乘的佳肴,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冬虫夏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滋补肺肾。

作为亳州娃,我不但要了解更多关于中药材的知识,还要做到文明行事、文明用语!

篇7:家乡传统文化的作文

我的家乡在陕西西乡,这里不但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而且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山歌、小调、戏曲、小吃、民乐、花轿、彩船、舞龙、舞狮、传统风俗习俗,还有对联、书法、国画、灯谜、歇后语、方言等等。其中,最为有名的就要数西乡的茶文化了!西乡因此也被称为“中国最美的茶乡”。

在古时候,西乡就有饮茶、制茶、售茶的传统。西乡茶叶以天然、纯绿色、无污染、富含天然锌硒,“香高、味浓、耐冲泡”的独特品质而闻名全国,远销国内外许多地方,成为“中国著名茶乡”之一。午子绿茶、午子仙毫被评为全国名茶。

喝茶是有讲究的,冲泡第一次时要把水倒掉,这是清洗茶叶上的灰尘。第二次用开水泡,茶叶进入水里,颜色由深变浅,逐渐变成了翠绿。然后,就能闻到一阵阵浓郁的茶香味了!尝一口,味道清香无比。

在西乡,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茶。客人来到西乡,热情好客的主人,准会拿出最好的茶叶,给你倒一杯香气喷鼻的茶水,让你品尝。在每年的“茶叶节”上,都会举行赛茶会和茶艺表演,那时候观众真是人山人海,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云集西乡,都会来茶市上选茶、品茶、买茶。

茶对身体十分有益。因为茶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提神醒脑,让人精神振奋,增强记忆力。还可以健胃,清新口气,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今天,我们西乡提出“秦巴水城,魅力茶乡”、“缘结西乡,茶和天下”就是把西乡的茶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我相信明天的家乡会更加壮美!

篇8:家乡的传统文化的作文

关于家乡的传统文化的作文

百里不同天,千里不同俗,要问我家乡有什么民俗,东北二人转就是一绝。

二人转是东北传统风俗,以一男一女、以一丑一旦为表演演员,以板胡、锣鼓为伴奏工具,以简练的台词,粗犷的唱腔为特色,以唱、说、做、舞为表演手法,以手绢、扇子为道具。该表演形式简单,几十个观众和两名演员组成的一个露天小剧场,但却深为人民所喜爱,东北人们喜爱听二人转甚至到了“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程度。连周总理当初路过吉林看了一场二人转,都赞叹道:“二人转不愧为中华文艺瑰宝之一,应该好好发扬”。

二人转最初的形成原因有几种,其中广为流传的是:人们在田间地头干活时,又累又无聊,有两个人想了一个办法,将农田种菜的事件及村子里发生的喜剧性质的事改为唱词,给人们表演出来,慢慢就演变成了今日的二人转。

二人转以它那独特的唱腔、舞姿和逗人的唱词博得了人们的喜爱。而且二人转有着自己独特的演绎风格,在正戏表演之前多加一个“小帽”。俗话说“小帽、小帽,排排腔,溜溜调,唱戏的白搭,看戏的外落。”现在,小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二人转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有名的'小帽有《小拜年》《双回门》《江北的送情郎》等。

“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人们喜欢它,也在发展它。很多地方办起了二人转培训学校,使得这门民间艺术得以广泛流传。而因二人转一炮走红的转星也不少数,除了众所周知的赵本山,还有小沈阳,孙小宝等。他们在春晚的亮相,给亿万人民带来了很多的期待。

二人转就是我们的民俗,也同样是中国老百姓的喜爱,我衷心地希望它发展越来越好。

篇9:家乡的传统文化的作文

我的家乡在陕西西乡,这里不但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而且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山歌、小调、戏曲、小吃、民乐、花轿、彩船、舞龙、舞狮、传统节日习俗,还有对联、书法、国画、灯谜、歇后语、方言等等。其中,最为有名的就要数西乡的茶文化了!西乡因此也被称为“中国最美的茶乡”。

在古时候,西乡就有饮茶、制茶、售茶的传统。西乡茶叶以天然、纯绿色、无污染、富含天然锌硒,“香高、味浓、耐冲泡”的独特品质而闻名全国,远销国内外许多地方,成为“中国著名茶乡”之一。午子绿茶、午子仙毫被评为全国名茶。作文

喝茶是有讲究的,冲泡第一次时要把水倒掉,这是清洗茶叶上的灰尘。第二次用开水泡,茶叶进入水里,颜色由深变浅,逐渐变成了翠绿。然后,就能闻到一阵阵浓郁的茶香味了!尝一口,味道清香无比。

在西乡,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茶。客人来到西乡,热情好客的主人,准会拿出最好的茶叶,给你倒一杯香气喷鼻的茶水,让你品尝。在每年的“茶叶节”上,都会举行赛茶会和茶艺表演,那时候观众真是人山人海,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云集西乡,都会来茶市上选茶、品茶、买茶。作文

茶对身体十分有益。因为茶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提神醒脑,让人精神振奋,增强记忆力。还可以健胃,清新口气,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今天,我们西乡提出“秦巴水城,魅力茶乡”、“缘结西乡,茶和天下”就是把西乡的茶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我相信明天的家乡会更加壮美!

篇10:家乡的传统文化的作文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闻着粽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时光,感觉那么近,仿佛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

端午吃粽子是我们家乡的主要习俗。端午前一天,妈妈就把粽子包好,放在大水盆里备着。我偶尔也会捣乱,试着学她的样子,左手拿着粽叶弯过来,做成圆锥形,然后右手向漏斗里放米,把米压紧抹平后把棕叶反馈过来盖好,握住后再用丝线捆紧系好,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记住缠绕的丝线千万不能松散,否则煮粽子的时候就容易散开了。

包粽子的时候还可以放一些花生、红豆、大枣、鸡肉等掺在糯米里做馅,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妈妈喜欢在米里掺红枣以图吉利,据说,小孩子吃枣粽多,将来读书就会早中状元,我还真的年年吃了不少。后来状元倒没有中上,学是有的上了,在我身上还算灵验吧!而我最喜欢吃米里加肉的',吃起来香而不腻,现在回想起来还特别嘴馋呢!

家里人在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当然也少不了赛龙舟哟!我最喜欢看得就是赛龙舟的情形,几十个水手都手拿着桨,用尽全身的用手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势气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规律的鼓点儿。“加油,加油!”,场边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地加油声、呐喊声、助威声,使水手们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整个赛龙舟的场面多么壮观、激烈,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是端午节传统的象征。

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此刻我在想,倘若屈原能够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来到处处繁荣安定的神州大地,他定然不会怀才不遇,定然不会屡遭排挤屡遭陷害,他也断不会以如此壮烈的方式饮恨楚江吧!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定会想到端午节。一年中有我喜欢的热热闹闹春节,喜欢团团圆圆的中秋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但我还是最喜欢粽子飘香的端午节。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等,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喝雄黄酒等。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一早,我刚睁开眼,就看到妈妈在门外忙上忙下的。出去一看,原来妈妈在插艾草,餐桌上还摆着用艾草煮成的鸡蛋和几个香喷喷的粽子。这时,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节。看着煮的绿绿的鸡蛋和香喷喷的粽子,口水都垂涎三尺了呢。几分钟,两个鸡蛋和一个粽子就没影儿了。

在我的家里头,每个人都会包粽子。妈妈告诉我:“烨,长大了,要学会包粽子哩!来,我来教你包饺子。”我一听到这个好消息,一蹦三尺高。“要先去市场买包粽子的材料。”我便穿好衣服上市场了。去市场买粽叶、五花肉、糯米,绳子。妈妈先把糯米、五花肉,绳子洗干净,然后把五花肉切成小块,再把粽叶和绳子煮一煮,这样才能使粽叶和绳子变成柔软更好包,糯米不容易掉出来。

“先把长长的粽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妈妈对我说。我想想,这不是很简单吗?便开始动手了。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妈妈亲切地对我说。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可是还是做不好。没办法,妈妈无奈的摇了摇头,走过来手把手的叫我,一个还算像样的粽子在我手上诞生了。

我终于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啦!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耶,我终于会包粽子啦!

篇11:家乡的传统文化作文

家乡的传统文化作文

我们家乡的传统文化,多的象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今天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两个吧!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吗?今天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孔子与我们宿州吧!在我们这里有一座天门寺,那里有两处古迹,一处是晒书台,另一处就是洗砚池了。传说两千年前,孔子周游天下,传授他的知识,有一天,孔子走到了天门寺,可是突然下起了一场倾盆大雨孔子急忙带着他的学生们进天门寺躲雨,可是他们的书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给淋湿了,这弄的孔子和他学生们都坐立不安,第二天,孔子发现寺庙有一块很大的石板,于是叫学生把书放在大石板上晒,可是晒好以后书的有一些地方看不见了,于是孔子和学生们又描了一遍,这时一个学生发现一个水池,叫大家来洗砚,从此这个石板人们叫晒书台,洗砚的地方叫作洗砚池。

其实我的家乡还有许多的古迹比如说涉故台、虞姬墓、黄藏峪等等,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把这些传统文化传播下去。

篇12:家乡初二作文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印入我的脑海,每当想起,总勾起我无尽的乡愁。

我的家乡在黄河岸边,那里的人纯朴善良,那里有大片的稻田,那里是我童年的乐园。

小时候,我常常爬在崖边张望黄河。崖下的河水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到何处去,白茫茫望不到边际。只有游弋的野鸟在告诉你这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太阳总是从河水中升起,霞光万道,水天一色,分不清哪儿是河,哪儿是天,仿佛河水就在天边,天边就是河岸。近处有一片一片的柳林,参差错落。成片成片的芦苇似乎总是被风压着,橘红色的阳光顺着苇叶的倾斜而闪耀。河滩非常空阔,绿油油的庄稼整齐的生长着,被钻天杨分割成一块一块的棋盘。水汽从河滩弥漫上来,心中就有一种万马奔腾的感觉。要是春天了更好,土崖上开满了小黄花,我趴在地上贴耳静听,就有“哞哞”的叫声,大人们说河滩里有土牛,醒来了就要叫春。

说是崖下,要下去其实很远。十岁以前,我从没有真切的看过黄河。每次看大人们下滩劳动都像是一次壮阔的出游,巷里人欢马叫,喜气洋洋,充满了希望。父兄们一去四五天,总是满载而归。肥嘟嘟的鲤鱼自不必说,成捆成捆的燕麦也使牲畜们喜不自胜。麦子、玉米、西瓜、花生、棉花,应有尽有,全村老少围着凯旋的大板车乐翻了天。我就想,什么时候也能加入这样的出行。

每年夏秋,黄河总要涨水,滩里的庄稼常被冲走,颗粒难收。大人们就到河里扎鱼。在木棍的一端钉一摆长长的铁钉,站在河边,瞅准了,一棍下去就是一条,有经验的,能扎到七八斤重的大鱼。有一年,黄河里冲来了大量的煤快,周边的人一窝蜂的到河滩里捞炭。忙不过来,小孩子自然加入。

我终于站到了盼望已久的河水中。

土黄色的河水温润地抚摩我的小腿肚,舒服极了。和沟里小溪清脆的“哗啦啦”声完全不一样,黄河的声音竟是那样的厚实,沉稳,博大而不嘈杂。虽然站在最浅处,我仍然能感到河水奔腾的力量。脚底的煤块被洗刷得乌黑发亮,河里一片热闹。夕阳撒满河面,就像铺在黄土上的绸缎。绸缎的皱褶一闪一闪的.,连绵不断地涌到眼前,如此的温暖。这时候涌入鼻孔的也是从未体验过的味道,是泥土味?青草味?多少年过去了,“长河落日”的温暖烙印一般刻在我的脑海里,而这种感觉也始终伴随着我,一如黄昏时母亲在巷口的呼唤。

我家不远处的高岗上,就是著名的司马迁祠。在父亲给我讲的童年故事中,司马迁就是在水草丰茂的黄河之滨放飞理想的。我常常爬在崖上想象“耕牧河山之阳”的司马迁怎样在黄河的怀抱里嬉戏成长:白云悠悠,绿草茵茵。一群羊,或者一头牛,一个小孩,或者一群牧童。黄河在宽厚的润泽着儿女,迎送着儿女。也许,司马迁就经常站在高岗上和伟大的母亲细语,胸怀“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雄心,把理想和责任,付诸于上下三千年的壮游。

我的母校就是“司马迁中学”。在备战高考的最后时刻,班主任领着我们站在岸边的司马迁祠墓旁,东眺春潮奔涌,西瞻文气弥漫。大学时教授我们古代文学的老师,谈到他初登司马迁祠东眺黄河的感受时,老人慷慨激昂,热泪盈眶。许多年了,我都想告诉老师,我们早已把黄河看作了自己的母亲。每每遇到困难和挫折,儿子都会回家,看崖下的黄河,去跟母亲诉说。或者,异乡创业的朋友,总是在时不时提醒“替我看看黄河”。

黄河在家乡流淌着,也在我心中流淌着。那是一种象征,一种希望,一种力量;那是博大的情怀,更是无上的责任。不论我们身在何处,黄河都在心中。

【家乡的传统文化二人转初二作文】相关文章:

1.二人转开场白台词祝福

2.传统文化作文

3.初二作文:我的家乡

4.初中初二家乡之秋作文

5.家乡的金秋初二作文

6.初二家乡游记作文600字

7.描述我的家乡初二作文

8.初二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9.家乡的秋天初二作文800字

10.初二作文650字:家乡的小河

下载word文档
《家乡的传统文化二人转初二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