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点评广东卷作文:感悟自然之美
“爱看书的小豆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名师点评广东卷作文:感悟自然之美,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名师点评广东卷作文:感悟自然之美,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名师点评广东卷作文:感悟自然之美
一、审题和立意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个关键信息:“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科技产品和互联网已经普及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无时无刻不体验着信息社会带给我们的便捷与快速。
我们最初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只能凭借人自身的特点去观察和积累经验,然后根据经验再对自然界的现象做出判断。这样应对自然变化的方式在当前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已是如此落后,跟不上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了。对自然变化新的探测方式不断在衍生、创新,科技在不断地推动世界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手段在不断出现新的方式。科技在逐渐的走近我们的生活,凭借经验而推断自然变化的日子已经渐渐走远。如今的生活无论是娱乐、办公,还是看病、购物、办理证件手续,都能在网络上轻而易举地完成。可以说,有了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减少了许多生活中棘手的问题。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我们坐在电脑前浏览网页的时间越来越长了,去公园里散步的时间越来越短了。各种丰富的网络信息在一步步向我们走近,可是自然中美好的景色却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抱怨,生活越来越乏味了。我们还会发现,我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玩网络游戏的时间是越来越多了,久而久之,近视、肌肉劳损、肩周炎这些疾病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健康的身心离我们是越来越远了。所以,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悔,为何我们没能好好地保重自己?我们和亲朋好友在生活中见面的次数是越来越少了,在朋友圈里发牢骚的时间是越来越多了,久而久之,和亲朋之间的亲昵的感情是越来越来越远了,内心的空虚和伤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所以,我们有时也常常会感叹,人事变幻无常。
“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话题有许多切入点,但从材料来看,需要学生从感知的角度来切入,即如何感知或体验自然。这里的自然既是可感的自然,比如花鸟树木之“形味”;也是“抽象”的自然,比如花鸟树木之“意性”、“纲目属种”等。因此,学生既可以写自然悦目怡情、修身养性之趣,也可以写探求自然奥秘、增长见识之乐,或者兼而有之,写这两种自然体验方式融合的妙趣:不限于故纸堆的局限,也不限于纯观景的浮浅,在感受和感悟之间寻找平衡点。但无论从哪一观点出发,都不能脱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立意,也即态度可以分化,立意却不能偏颇,否则就有离题的危险。
二、选材和语言
在作文素材方面,我们要从多个角度进行选取,避免选材单一陈旧。“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话题兼顾了文理科生的不同知识背景。文科生可以写旅行感悟,运用古代文学知识中文人墨客对自然野趣和自由心性的向往追求的相关素材,诗句文段应该说是可以信手拈来;理科生则可以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写探索与发现自然的乐趣与局限甚至危害,从而上升到“感悟自然之美”的重要性这一点上,写作素材应该也比比皆是。总体而言,针对这一话题,文科生适合写记叙性散文,理科生适合写议论性散文。
至于命题的选择,由于材料偏抒情,所以题目拟订最好抒情化处理,议论性的题目可能会显得生硬突兀。比如可以用“心灵之旅”、“荒野低吟”、“且歌且行”、“自然物语”等这类题目,既诗意美观,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语言方面,因为该题适合写记叙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所以语言应力求生动优美。写议论文尤其要注意在议论与材料陈述方面要“碎片化”处理,不能堆叠材料再议论,而是夹叙夹议。同时,融入自己鲜明的观点和态度,做到条理清晰,层次鲜明,这样的作文才足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篇2:名师点评广东卷作文:科技时代感知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名师点评:
1、出题形式不变
拿到作文题后,相信大部分考生都不会觉得慌乱,因为的高考作文延续的出题方式,都是给出一段材料,然后材料中已经出现两个或者几个观点,考生选择赞同的观点进行论述。针对感知自然,2015广东高考作文材料中出现的主要是两个观点:一是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感知自然,优点是“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缺点是“但难逾目力所及”和“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而是用科技信息的方式获取自然,优点是“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轻点鼠标”和“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缺点是“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和“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2、内涵理解更深刻
相对于广东一模二模“微信”“微博”等话题关注生活本身,显得“潮”味十足,2015广东高考显得更加深刻内敛,关注自然,关注内心。考生可选择二种角度的任意一种角度进行论述。你可以喜欢亲身体验自然的方式,因为那样更美,更诗意,更刻骨,是一种传统的感知方式,一种人文注意的感知方式。你也可以选择科技信息的感知方式,这样更理性,是一种先进的感知方式。
篇3:名师点评广东卷作文:信息时代与自然审美思辨
广东高考依旧万众瞩目,在密锣紧鼓的各科考试结束后,广州新东方第一时间给各位带来新鲜热辣的资深高考专家独家试题点评,以下是广州新东方高考语文专家庄昱坤老师对今年作文题的评析,我们一起来看看。
今年的作文题目思辨性依旧很强,与去年作文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出题人希望考生能够在现代化不断发展的同时,能够针对其带来的影响进行适当的思考。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出题人在材料中并没有给出自己特别明确的观点,考生可以从“通过不同途径感知自然”或“远”与“近”等角度对材料进行思考。但是如果想取得高分,考生还需要多从辩证的角度进行深思。
首先,对于这种题目,我们最好不要采用“骑墙式”的行文思路。所谓“骑墙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面派”,在文章中说“好”的占一半,说“不好”的又占一半,这样看似具有极强的辩证性,但是实际上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容易把论点分析清楚。一篇作文大约800到900字,开头结尾大约各占100字,中间的字数就限制在600左右了。如果其中包含了两个论点,它们又都包含着议论和例子,那么300字其实是很难把一个论点具体讲清楚的。
在行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采用“辩论式”的行文思路。对于议论文,在开头我们便应该给出具体的观点,但是过于直接的告知观点,会显得太直白,这时,我们可以考虑采用“辩论式”:“....。。在很多人看来,是....。然而,在我看来....。。”这样,不仅通过对比,凸显出自己的观点,也让文章一开头就充满了思辨的色彩。
对于本次的作文题,我们也可以考虑“反思想”的方式对它进行思考。按照正常的写作思路,通常会认为“信息时代的发展带来的是更多的便利”,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它可能会让人们误以为它所传达的就是全部,对人的思想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束缚。这与去年的“科技发展与生活真情”有异曲同工之处。
最后,在行文的同时也要注意行文中议论和例子所占的比例问题。对于议论文,我们书写的字数比例应远大于例子,因为我们所写的毕竟是“议论文”,而非“例子文”,关注的重点也应放在议论的上面,不要在思路上产生失误。
篇4:名师点评2015广东卷作文:信息时代与自然审美思辨
今年的作文题目思辨性依旧很强,与去年作文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出题人希望考生能够在现代化不断发展的同时,能够针对其带来的影响进行适当的思考。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出题人在材料中并没有给出自己特别明确的观点,考生可以从“通过不同途径感知自然”或“远”与“近”等角度对材料进行思考。但是如果想取得高分,考生还需要多从辩证的角度进行深思。
首先,对于这种题目,我们最好不要采用“骑墙式”的行文思路。所谓“骑墙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面派”,在文章中说“好”的占一半,说“不好”的又占一半,这样看似具有极强的辩证性,但是实际上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容易把论点分析清楚。一篇作文大约800到900字,开头结尾大约各占100字,中间的字数就限制在600左右了。如果其中包含了两个论点,它们又都包含着议论和例子,那么300字其实是很难把一个论点具体讲清楚的。
在行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采用“辩论式”的行文思路。对于议论文,在开头我们便应该给出具体的观点,但是过于直接的告知观点,会显得太直白,这时,我们可以考虑采用“辩论式”:“....。。在很多人看来,是....。然而,在我看来....。。”这样,不仅通过对比,凸显出自己的观点,也让文章一开头就充满了思辨的色彩。
对于本次的作文题,我们也可以考虑“反思想”的方式对它进行思考。按照正常的写作思路,通常会认为“信息时代的发展带来的是更多的便利”,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它可能会让人们误以为它所传达的就是全部,对人的思想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束缚。这与去年的“科技发展与生活真情”有异曲同工之处。
最后,在行文的同时也要注意行文中议论和例子所占的比例问题。对于议论文,我们书写的字数比例应远大于例子,因为我们所写的毕竟是“议论文”,而非“例子文”,关注的重点也应放在议论的上面,不要在思路上产生失误。
篇5: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自然,具有辩证思维,故立意较高。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文章在有限篇幅内运用了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实。在表达上,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文,有效地增强了该文的表达效果。
此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功底。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文化知识把握亦似是而非。但对于一篇高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点评:志扬)
篇6: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欣赏: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作文题目】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日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枯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名师点评广东卷作文:感悟自然之美】相关文章:
7.感悟美作文
10.感悟自然-景物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