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山之旅作文
“向前一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匡山之旅作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匡山之旅作文,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匡山之旅小学作文
匡山之旅小学作文
今天,我们一家三口,早早的起来准备上匡山了。
在路上,一阵清风吹来,让人感到了凉爽,在路旁,你可以看到清澈的水,和美丽的花,你静静地听就可以发现知了的叫声有多美。
在山脚下,清澈的山泉水里游着几只白鸭,就会想起那洁白如画,静静的听,水的笑声,他也欢迎你来这里呢!
在爬山的路上,看到几位大伯,挑着重重的担子,他们也要上匡山,我们就和他们结伴而行了。走了不远,看到了清澈的山泉水,涓涓而下,水里游着几只活泼机灵的小鱼,惹人喜欢,我恨不得马上就把他们捉回来,不料,我一下子就踩到水里,这下子,鞋子全湿了,没有办法,只好接着赶路了。
走了不久,几只强壮有力的驴,背着重重的竹子下山来了,他们踩着水,就看到了欢快的水花跳起了舞,很美!就在驴过来的时候,妈妈拿起照相机,咔嚓一声照了一张相,可惜啊,没拍到驴头,就不那么完美了。不过看到了驴的任重道远。
我们也都累了,就坐在凉亭里休息,随便听听那水的笑声,那时我们都已经大汗淋漓了,不过几阵清风吹过,就不感觉热了,我走到水边,几只小巧玲珑的小鱼出现在我面前,我想去捉他们,可是他们太机灵了,最后,我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休息够了,我们又继续赶路了,我们往竹林深处走,看到了许多美丽的花,和高大的树,这时,又有几只驴走来,我躲在一旁,那驴慢悠悠的向我走来,我吓坏了,妈妈跑过来,帮我把驴赶走了。
上山了,走了不久,便看到地茄子和其他美丽的花,还看到,一个很粗的树枝上有一条巨形毛毛虫,妈妈说有毒,那是我见过最大的毛毛虫了。
走了将近三个多小时的路,我们终于到了山顶,看到了一片开阔的地旁边有几棵参天大树,据说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古时候章溢种的。他还在这里写了著名的《苦斋记》。所以山上的`宾馆就取名为苦斋。
我们爬上了景区的最高点香坛。是匡山的海拔最高点。那里四周绿树围绕,彩蝶翩翩飞,往下看,多么美!有几只鸟儿飞过,看来他们是被这里的美吸引了。
我们吃了饭,便去看松庵烧香,让佛祖保佑我好好学习。
在宾馆休息了一会儿,我们便准备下山。
下山时候的色,很漂亮,有很多的清澈的山泉水从很高的山峰流了下来,让我想到了古诗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们想到湖边看娃娃鱼,结果看到了一条像鞋带的动物,他的尾部有白色的吸盘,是有毒的动物。
我们看到了娃娃鱼,好像泥鳅,我们拍了好几张照片呢!
又走了几个小时的路,终于下了山,那时,我们大家都已经很累了。
匡山之旅,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篇2:小学写景作文:匡山之旅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匡山之旅
今天,我们一家三口,早早的起来准备上匡山了。
在路上,一阵清风吹来,让人感到了凉爽,在路旁,你可以看到清澈的水,和美丽的花,你静静地听就可以发现知了的叫声有多美。
在山脚下,清澈的山泉水里游着几只白鸭,就会想起那洁白如画,静静的听,水的笑声,他也欢迎你来这里呢!
在爬山的路上,看到几位大伯,挑着重重的担子,他们也要上匡山,我们就和他们结伴而行了。走了不远,看到了清澈的山泉水,涓涓而下,水里游着几只活泼机灵的小鱼,惹人喜欢,我恨不得马上就把他们捉回来,不料,我一下子就踩到水里,这下子,鞋子全湿了,没有办法,只好接着赶路了。
走了不久,几只强壮有力的驴,背着重重的竹子下山来了,他们踩着水,就看到了欢快的水花跳起了舞,很美!就在驴过来的时候,妈妈拿起照相机,“咔嚓”一声照了一张相,可惜啊,没拍到驴头,就不那么完美了,
小学生作文大全
不过看到了驴的任重道远。
我们也都累了,就坐在凉亭里休息,随便听听那水的笑声,那时我们都已经大汗淋漓了,不过几阵清风吹过,就不感觉热了,我走到水边,几只小巧玲珑的小鱼出现在我面前,我想去捉他们,可是他们太机灵了,最后,我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休息够了,我们又继续赶路了,我们往竹林深处走,看到了许多美丽的花,和高大的树,这时,又有几只驴走来,我躲在一旁,那驴慢悠悠的向我走来,我吓坏了,妈妈跑过来,帮我把驴赶走了。
上山了,走了不久,便看到地茄子和其他美丽的花,还看到,一个很粗的树枝上有一条巨形毛毛虫,妈妈说有毒,那是我见过最大的毛毛虫了。
走了将近三个多小时的路,我们终于到了山顶,看到了一片开阔的地旁边有几棵参天大树,据说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古时候章溢种的。他还在这里写了着名的《苦斋记》。所以山上的宾馆就取名为“苦斋”。
我们爬上了景区的最高点“香坛”。是匡山的海拔最高点。那里四周绿树围绕,彩蝶翩翩飞,往下看,多么美!有几只鸟儿飞过,看来他们是被这里的美吸引了。
我们吃了饭,便去看松庵烧香,让佛祖保佑我好好学习。
在宾馆休息了一会儿,我们便准备下山。
下山时候的色,很漂亮,有很多的清澈的山泉水从很高的山峰流了下来,让我想到了古诗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们想到湖边看娃娃鱼,结果看到了一条像鞋带的动物,他的尾部有白色的吸盘,是有毒的动物。
我们看到了娃娃鱼,好像泥鳅,我们拍了好几张照片呢!
又走了几个小时的路,终于下了山,那时,我们大家都已经很累了。
匡山之旅,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更多关于四年级写景作文请点击:写景作文
篇3:非凡匡山作文
非凡匡山作文
非凡匡山作文600字――有一座山并不伟岸,但却非凡!――题记
这座小山不知已独自站立在这里多少个春夏秋冬了。它虽不如泰山那般连绵,高大,也没有华山那般雄伟的气势。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秀气、神秘与非凡,它就是匡山。
山上有几座小亭子供人赏景与休息之用,那是我每次必去的地方。山脚下有一片小湖,湖水一年四季都是清澈碧绿。山上的风景连同我一起倒映在水中,真有一种身在画卷之中的感觉。
匡山最美的季节是夏天和冬天,盛夏时节这座小山被枝繁叶茂的绿树遮蔽着,整座山都是绿色的,每当我身处在着绿色的`世界中时,那颗浮躁的心变得清净了许多,心情也得到了沉淀。冬天,山上的落叶安详的护着山体,拥着大地,它们也许在准备着化作春泥吧!光秃的树木虽有些冷清,但大雪纷飞之后,这山又变成了另一番模样,洁白的雪花挂在枝上,盖在坡上。那就是一个银色的世界。当太阳升起时,上下天光交相辉映,那是多么妖娆的一处风景啊!觅食的山雀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是为找不到食物而着急?还是为这景致而歌唱?我不得而知。
匡山在很久以前或许是一片汪洋大海,我记着我曾经在这山上发现了一个酷似海星的石头,可当我再次去寻它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使我不得不怀疑它是否真实地存在过,这使匡山在我的心中又增添了几分神秘。
匡山的确不大,高度的确不高,可它却有着山的精神,有着山的灵魂,有着山的气质,当我们迷茫时,彷徨时,当我们抑郁、沉沦时,只要你登上这座山。它会教给你如何生活;如何面对眼前的一切。
篇4:匡山,原始森林真美作文
匡山,原始森林真美作文
匡山,原始森林真美作文福建省浦城县盘亭乡柳墩小学五年级 邵洪杰
阳春三月的一天,我和妈妈乘车来到家乡浦城匡山。首先映入眼帘是郁郁葱葱的树林、竹林。你瞧,那一棵棵苍翠挺拔的撑篙竹,犹如仪仗队在欢迎我们;胖墩墩圆滚滚的佛肚竹,竹节泛着金光的碧玉竹,青翠欲滴的大花竹都在展示着自己的风姿。你听,那“沙沙、丝丝、哗哗”的美妙而动听的声音,时而婉转,时而缠绵,时而低沉,时而激昂,像奏响森林里的交响曲。
我和妈妈随着导游小姐来到一片原始森林。只见一棵棵古树苍翠挺拔,高耸入云,令人看了眼花缭乱。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棵千年的“怪双树”:一棵枝叶繁茂的香枫树,中间又长出一棵酸枣树,多么像慈祥的母亲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啊,难怪人们又称它们为“母子树”。啊,在春风中,绿绿的树叶“沙沙”响,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山涧泉水“叮叮咚咚”地流淌着,好像是为原始森林奏响大合唱的凯歌。
我们又沿着山间小路向上攀登,我抬头仰望,那儿山峰兀立,怪石嶙峋,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特别有趣的是一块大石头,它昂着头,挺着胸,身边跨着马刀,威风凛凛,多么像威武的将军啊!还有一块岩石,像天梯,一步步升高,难怪人们把它称为“步步高”呢!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青蛙石,它坐在山峰上,张大嘴巴,好像“呱呱”的歌唱呢!
啊,匡山,你在空中云雾迷蒙,在绿树花草的映衬下,显得美丽迷人。你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浦城的'大地上,令人流连忘返。
(指导教师:曾绍泉)
简评
小作者选材生动、新颖。文章按照先后顺序,依次写了游览竹林、原始森林、千姿百态的岩石。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写原始森林的“面”,又写“怪双树”的“点”;既写怪石嶙峋,千姿百态的“面”,又写“将军石”、“步步高”、“青蛙石”的“点”。文章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写法,把匡山描绘得有声有色,生动具体。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匡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篇5:李白《别匡山》赏析
李白《别匡山》赏析
【作品简介】《别匡山》是唐朝诗人李白所作的七言律诗。此诗用美景和闲适生活来衬托壮志雄心,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固然让人安闲舒适,但诗人“无心恋”, “已将书剑许明时”,决心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表达了奋斗的豪情和高远的追求,表露出诗人欲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别 匡 山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摇风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赏析】
这首《别匡山》,是李白早期的重要作品。此诗历代李白诗文集均未收录,仅见于四川彰明、江油二县县志。县志录自匡山宋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石原在匡山大明寺遗址,今已移至江油县李白纪念馆。大明寺,兴建于唐初,葺修于北宋。匡山在旧彰明县北,今江油县西,李白故里青莲乡在匡山之南五十余里。这是青年时期的李白读书的地方。
李白青少年时代正是“开元之治”前期。当时唐玄宗励精图治,使国家欣欣向荣,给人们带来无限希望。因此,李白从小就胸怀大志,一心要把他的才能献给大唐王朝,甚至梦想辅佐皇帝济苍生,安社稷,建立不朽的功勋。也就是说,他希望当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李白为这一理想奋斗了一生,虽然历尽坎坷,屡遭失败,但他的雄心总不销歇。正是在对伟大理想的热烈追求过程中,李白写下了许多充满豪情逸兴的和悲歌慷慨的诗篇,而成为伟大的'诗人。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我介绍早年事迹时,写道:“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首《别匡山》就是李白二十四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作,也就是他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决心离开他亲爱的故乡时的抒情言志之作。
“晓峰如画参差碧”,这是写匡山的远景。在晨光中的匡山,高高低低的峰峦,呈现出碧绿的颜色,好象画图一般。
“藤影摇风拂槛垂”,这是写匡山的近景。藤萝的影子在微风中摇曳,时时拂着大明寺的栏杆垂下来。
“野径来多将犬伴”,这是写李白自己在匡山上的行踪。他常常带着家犬作伴,沿着小路爬上山来。
“人间归晚带樵随”,这是写山头所见。他常常看见打柴的人背着柴草在暮色中下山回家。
“看云客倚啼猿树”,这是写李白自己在大明寺中的佳趣。他常常靠着寺前的大树,观看天上的云霞。那树上不时有猿猴叫唤,声音好象小孩啼哭。
“洗钵僧临失鹤池”,这是写寺中所见。和尚们常常在寺后的池中洗他们吃饭用的钵盂。那池上曾有白鹤飞来,后来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以上都是写匡山的景色,这景色是多么的清幽!同时从景色描写中透露出作者对匡山的感情,他对匡山是多么喜爱!
诗的最后写道:“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意思是说,匡山虽美,我却无心留恋它,因为我已经决心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大好时代了。
全诗八句,虽然前六句都是写匡山景色,但全诗的重点却在最后两句。前六句实际上是后两句的铺衬。正是由于前六句的铺衬,使得后两句特别有力,表现了李白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献身热忱,从而使整个诗不同凡响。
李白一生都酷爱大自然,同时一生又都充满了政治热情。《别匡山》一诗很好地表现了李白这科性格。因此这首诗不仅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可供欣赏,而且对帮助我们认识李白的生平和创作,也大有裨益。
篇6:山之旅作文
山之旅作文
山之旅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凤鸣小学504班 张挥 指导老师:邰晓飞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已经7月16日了。下午两点,我们出发,要去黄山游玩一番。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黄山脚下。吃过晚饭我们都早早地回了各自的房间,养精蓄锐,准备明天的爬山之旅。
7月17日 星期六 黄山天气:多云转晴
大家都在清晨五时许起来了,我也不例外。吃过早饭,我们整理好东西,乘旅馆的“专车”去了汽车站。
在汽车站买完票后,我们登上了一辆去云谷寺的大巴。大巴在山路山疾驰,仿佛在“飚车”一般,引来团友一阵阵尖叫。很快,我们便到了云谷寺索道站。下车后,买票,进站,我们便排进了索道站的“长龙”中。
七时许,我和爸爸妈妈终于乘上了索道,也不知道其他几家乘到了没有。索道迅速上升,周围的山开始露出光秃秃的岩壁。十几分钟后,我们便从空中“降落”到了海拔1650米的白鹅新站。
待全体到齐,队伍经过一会儿的休整。我们重新出发。
我们沿着山路一路走一路看景,山风凉凉的令人神清气爽。从始信峰上下来后,我们一路向西海大峡谷走去。走过排云楼后,我们沿着路走进一片林子中,从林子中出来,几步便来到了排云亭。
在排云亭前的平台往下望,大峡谷的景色尽收眼底。只是,山谷里浓雾升腾,如同一层厚厚的白纱,令人看不太真切。这时,山谷中强烈的上升气流突如其来,顿时,“白纱”出现了一个个空洞,旋即被扯碎。大峡谷的面容立刻显露了出来,高峰深谷,断崖绝壁,岩壁上还有一棵棵松树不屈地伸出。但随着上升气流的减弱,这一切又被浓雾所遮盖了。
我们沿着陡峭的山路一路向下。谷中的云雾也不时地被裁开又缝合。待我们疲惫不堪走到谷底时,却早已是云开雾散。周围满是险峻的山,陡峭的岩,但更险峻的是从谷底往上的路。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一步一步地爬着那几乎垂直向上的石阶。等我们终于从南入口出去以后,大家都已是两腿酸软,汗流浃背。大家在服务站休息了一会儿,等体力恢复了一些,便又启程。
沿着险峻的栈道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大人们的腿都痛起来了,可我们四个小孩子都没什么状况。在翻过了两个山头,走了数公里的山路之后,我们到达了今晚的休息地――白云宾馆。
吃过晚饭,我们看看天还算晴朗,便决定去看日落。
由于白云宾馆就在可以看日出、日落的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下方,我们去看日落十分方便。大家沿着笔直的山路向上走着。不一会儿,我们便爬完了那看上去好像无限延伸的石阶,来到了光明顶。
到了光明顶后,我们便忙着选位子,等在凉爽的山风中坐定后,向前一望,便是金光万丈的太阳。不时地,有几朵变化的云从光明顶前方掠过,一会儿是头威武的狮子,一会儿又变成了驮着人的骏马。太阳的斜下方,有一块很大的云,样子就像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而它的四周几块较小的云,仿佛就是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嘿嘿,我的想象力不错吧!渐渐的.,太阳落进了天那边的云层里,弥漫的金光却久久未散。
7月18日 星期日 黄山天气:阴转多云
“啊――”我一边打着哈欠,一边穿上羽绒服。今天为了要看日出四点多就起来了,真是困死人了。由于只有四点多,外面很冷,所以还得穿上羽绒服。整理好东西,我们拿着手电筒出发了,准备一睹黄山日出的面貌。
没想到黄山的云给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我们打着手电筒爬上了光明顶,在浓雾中等待了半个小时。待到天色大亮时,也没看到太阳,没办法,只好又下山回房间休息。
美美的又睡了一个小时后,八时,我们向莲花峰进军。要爬莲花峰,首先要翻过鳌鱼峰。经过一处陡峭的石坡时,我们爬了上去。
此时,山间仍旧浓雾弥漫,山风呼啸。我们登上石坡顶时,那风吹得我几乎睁不开眼睛,我连忙捂紧我的帽子。从石坡上下来后,我们看过了状如拇指的拇指石,又从“升官道”穿过鳌鱼洞,来到了黄山第一高峰――莲花峰下方。
从下方望去,莲花峰犹如一朵半开半合的莲花。我们从百步云梯向上,大家在莲花亭小憩,便一起向莲花峰顶进发。通往莲花峰顶的山路非常陡峭,大家一步一步地爬着,坚持,再坚持……终于,我们站到了黄山的顶峰上了。往下望去,层峦叠嶂的山峰间飘过一丝丝云雾,真是“一览众山小”啊!右下方,昨晚休息的白云宾馆坐落在群山之中。在和高度碑拍完照后,我们开始下山了。
下山也不容易,用高嘉爸爸的话来说,就是“上山腿酸,下山腿抖”,下得莲花峰来,我们前往玉屏楼去看迎客松。
现在我们已经站在迎客松侧面了。瞧,迎客松仿佛正伸出两条手臂,迎接我们的到来呢!拍了几张照后,我们便乘玉屏索道下山。黄山,再见!我心中带着十分的不舍离开了黄山。
篇7:别匡山李白阅读答案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摇风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释】①匡山,在四川省江油市北大康乡境内。李白青少年时代曾在此读书习剑、访道寻仙十年左右。
(1)本诗首联描绘了匡山景色怎样的特点?中间两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试简要分析。(5分)
(2)结合全诗,简析诗人在尾联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试题答案:
13.(1)①首联描绘了匡山清幽美丽的特点。(1分)首句写匡山远景,晨曦初露,翠峰参差,景色秀美。(1分)次句写匡山近景,山风和畅,藤影摇曳,轻拂栏槛,环境清幽。(1分)②中间两联写出了诗人安闲舒适的生活状态。(1分)诗人 “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1分) (共5分)
(2)①诗人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或胸怀天下的'大志)。(1分)②全诗用美景和闲适生活来衬托壮志雄心,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固然让人安闲舒适,但诗人“无心恋”, “已将书剑许明时”,决心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表达了奋斗的豪情和高远的追求。(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篇8:别匡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古诗简介
《别匡山》是唐朝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用美景和闲适生活来衬托壮志雄心,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固然让人安闲舒适,但诗人“无心恋”, “已将书剑许明时”,决心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政治清明的时代。全诗写得秩序井然,跌宕有致,以写景为主,写景与抒情结合,景象清幽秀美,情感深沉强烈,显示了诗人诗飘逸豪放的特色,也表达出诗人奋斗的豪情和高远的追求、欲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翻译/译文
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
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
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注释
参差碧,《彰明县志》作色参差。
槛,当指大明寺之栏干。
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
莫怪,《彰明县志》作莫谓。清境,《彰明县志》作清景。
书剑,指文才武艺。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开元十二年(724),是当时二十四岁的诗人在离开读书十载的匡山书院时写的。
这首诗是诗人早期的重要作品,历代诗人诗文集均未收录,仅见于四川彰明、江油二县县志。匡山位于诗人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诗人读书学剑之地,他曾在这里习居十年。本诗是他为了实现理想而决心离开故乡的抒情之作。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诗人的诗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式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之壮美,诸如《蜀道难》之类;一种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之优美。此诗应属后一类。
另外,此诗也透露出诗人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但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
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次句“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中间两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了。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全诗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诗人去蜀辞乡之际,既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一切。
名家点评
近代安旗《李白诗秘要》:此诗诸本均未收录,惟见于《彰明县志》《江油县志》及北宋《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碑载此诗无题,题始见于县志。后作《上安州裴长史书》云:“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诗即其远游之始,辞乡之作。文据宋碑移录。
篇9:别匡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译文
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
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
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注释
1、参差碧,《彰明县志》作色参差。
2、槛,当指大明寺之栏干。
3、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
4、莫怪,《彰明县志》作莫谓。
5、清境,《彰明县志》作清景。
6、书剑,指文才武艺。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
赏析:
李白的诗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式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之壮美,诸如《蜀道难》之类;一种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之优美。此诗应属后一类。
另外,此诗也透露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但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
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次句“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中间两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了。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全诗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李白去蜀辞乡之际,既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一切。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开元十二年(724),是当时二十四岁的李白在离开读书十载的匡山书院时写的。
这首诗是李白早期的重要作品,历代李白诗文集均未收录,仅见于四川彰明、江油二县县志。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李白读书学剑之地,他曾在这里习居十年。本诗是他为了实现理想而决心离开故乡的抒情之作。
篇10:别匡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别匡山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翻译
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
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
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注释
槛:当指大明寺之栏干。
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
莫怪:《彰明县志》作莫谓。
清境:《彰明县志》作清景。
书剑:指文才武艺。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
赏析
李白的诗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式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之壮美,诸如《蜀道难》之类;一种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之优美。此诗应属后一类。
另外,此诗也透露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但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
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次句“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中间两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了。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全诗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李白去蜀辞乡之际,既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一切。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开元十二年(724),是当时二十四岁的李白在离开读书十载的匡山书院时写的。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李白读书学剑之地,他曾在这里习居十年。本诗是他为了实现理想而决心离开故乡的抒情之作。
篇11:别匡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
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
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注释
1.参差碧,《彰明县志》作色参差。
2.槛,当指大明寺之栏干。
3.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
4.莫怪,《彰明县志》作莫谓。
5.清境,《彰明县志》作清景。
6.书剑,指文才武艺。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
赏析
李白的诗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式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之壮美,诸如《蜀道难》之类;一种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之优美。此诗应属后一类。
另外,此诗也透露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但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
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次句“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中间两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了。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全诗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李白去蜀辞乡之际,既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一切。
篇12:别匡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古诗简介
《别匡山》是唐朝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用美景和闲适生活来衬托壮志雄心,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固然让人安闲舒适,但诗人“无心恋”, “已将书剑许明时”,决心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政治清明的时代。全诗写得秩序井然,跌宕有致,以写景为主,写景与抒情结合,景象清幽秀美,情感深沉强烈,显示了诗人诗飘逸豪放的特色,也表达出诗人奋斗的豪情和高远的追求、欲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翻译/译文
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
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
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注释
参差碧,《彰明县志》作色参差。
槛,当指大明寺之栏干。
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
莫怪,《彰明县志》作莫谓。清境,《彰明县志》作清景。
书剑,指文才武艺。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开元十二年(724),是当时二十四岁的诗人在离开读书十载的匡山书院时写的。
这首诗是诗人早期的重要作品,历代诗人诗文集均未收录,仅见于四川彰明、江油二县县志。匡山位于诗人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诗人读书学剑之地,他曾在这里习居十年。本诗是他为了实现理想而决心离开故乡的抒情之作。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诗人的诗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式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之壮美,诸如《蜀道难》之类;一种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之优美。此诗应属后一类。
另外,此诗也透露出诗人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但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
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次句“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中间两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了。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全诗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诗人去蜀辞乡之际,既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一切。
名家点评
近代安旗《李白诗秘要》:此诗诸本均未收录,惟见于《彰明县志》《江油县志》及北宋《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碑载此诗无题,题始见于县志。后作《上安州裴长史书》云:“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诗即其远游之始,辞乡之作。文据宋碑移录。
篇13:《别匡山》李白的诗词
别匡山
[唐]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匡山之旅作文】相关文章:
1.九阜山之旅作文
3.黄坑山之旅2作文
9.匡匡的经典语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