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静女改写作文

静女改写作文

2023-08-05 08:22: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ucasisssss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静女改写作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静女改写作文,供大家参考。

静女改写作文

篇1:静女改写

又是三月,和煦的微风吹散了女子脸上的娇羞,掩不住的笑意漾在嘴边,仿佛城外望不到边际的白茅海,轻轻摇曳。

“邶!邶!”素衣的女子招着手跑来,呼唤声中的喜悦是化不开的甜蜜。白色的草镀着夕阳的金辉,在她的怀中更显得妩媚。()等在城门的男子望见那倬约的人影,眼眸里满是澄澈的笑意,他微微启口,好听的音节轻柔地滑出:“风。”

“快瞧啊,邶!瞧这白茅草多茂盛呀!”女子忙不迭地捧上那一株鸟羽般的植物,眼中流动的光彩摄人心弦。

“很漂亮。”男子低下头,爱怜地拨弄着女子手里的白茅――那是邶国象征着爱恋的草。

“那……”女子小心地瞥了一眼男子笑容颇深的脸,试探道:“我把它送给你,好不好。”

男子的笑容更深,“风。”

“呃?”

“你脸红了。”男子笑得促狭。

“才没有,是夕阳照的啦。”女子撒娇地别过脸。

“好。”男子“噗”地轻笑,接过白茅草。

女子霎时眉开眼笑,做了个鬼脸,匆匆跑进了城门,男子手握着白茅,微笑地凝望着女子迅速淹没在人群中的背影。他听到了,那如和风一般的声音跟他说:

“三日后的酉时,不见不散。”

日将沉西山,最后再贪恋一眼邶国城中的人情。

城隅站着一白衣男子,手里血红的笛子和白色的茅草是对奇异却眩目的组合。他翘首以盼,似是在等待着谁。

路过的两个少女看见他,掩着嘴,嬉戏巧笑地走过去了;老绮颤巍巍地经过,也一副了然的表情,还喃喃地念叨着:不错不错。男子不由得有些窘,搔搔脑袋,思忖着:风大概又躲起来了吧,要不要去找找呢?

微风习习,牵着白茅草欢快地舞蹈。男子细细端详,不自禁地,一丝幸福爬上他的脸庞。白色的植株依旧美丽如初,甚至染上了几分淡淡的光华,就如……她一般。

“风?”男子霍地抬眸,四下却望不见伊人。哈,他自嘲地笑笑,也许是把风吹拂树叶的声音当作了她的音言。

“哥哥是不是在等一个很漂亮的姐姐呀?”稚嫩的声音忽然传来。男子顺眼下望,竟是一小小的孩童,“你吹笛子给那个姐姐听吧,说不定姐姐就会来了哦!”

男子有些诧异,但很快明白那顽皮的女子定是躲在了某处。轻笑出声,缓缓举起红笛。

那是多么美丽的笛子啊。男子阖上眼,回想起那天她赠笛子时,他的微笑。悠扬如风,宁静似月的调子自指间流泻而出。这是他们初见时,他为她吹的曲。

叶涛声“沙沙”,似是女子明媚的笑。

睁眼的刹那,朦胧中是佳人走来。

篇2:静女改写作文

初夏的风总是那么令人留恋,就像恒与静的邂逅。

他们在一次踏青中相识。当时恒正骑在马上,正打算充分享受这山谷中的宁静时,游离的眼神被一个白色的身影锁住了。那便是静——

她正看着断垣上的蓟草出神,绝尘的脸上泛起微微的笑意,银铃般的笑声幽幽传入他的耳中,整个山谷仿佛也因她而生动起来。

她多美啊!看她的衣着虽不是出身王宫贵族,朴素的打扮却依然遮不住她脱俗的气质。

静其实也在看恒。因为静感觉恒决不像其他的纨绔弟子——看起来很纯朴,却是那么英勇强壮,上次战役中他一人徒手俘获对方三人。

静女和恒在这个初夏里认识,他们两人相约在某个城角。恒到了他们相约的地方,但是看不到静女,急得恒搔首弄发心彷徨……静女看到恒是这么在乎她,就走了出来……送恒一支笛子……就这样,他们开始了恋爱,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但天不尤人……

在这个无情的秋天……恒来到城楼上,是向静道别的。边城又起烽火,战事吃紧,为了保护国土和心爱的她,他必须离开。虽然他曾让静担心过好几回,但这次不同,这或许是永别了。为什么她还没有来,恒心急如焚,她会出什么事嘛?他拿出静送给自己的笛子吹了起来,这笛子多美啊,红通通的象一团火焰,曲罢恒小心的把它揣入怀中,在每次打仗中它都给恒以力量。嘹亮的笛声又响起,这是谁在吹,恒猛然醒悟,这不是笛声,这是战斗的号角。敌人发起进攻了,恒猛的跳起向城门跑去……

弱小的邶国是最终没能逃过一劫城破了,江山在敌人的铁蹄之下支离破碎。在城外身为统帅的恒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清晨,敌军的一个士兵发现了静,急忙去报告了首领,首领很惊讶,一个弱女子到前线来,她想干什么?当首领带着军队到来时,所有人都被她的美貌惊呆了。

她看上去十分苍白,在众人的包围中,她又看到了嫩绿欲滴的蓟草,他回忆起与他的美好时光,竟渐渐笑起来,笑得很释怀,是一种轻松与解脱的笑容。突然,笑声停住了,静看到了两个身穿铠甲的士兵正拖着恒……一道暗红的液体正从她嘴角流出来。她手撰着的那把匕首,是他为她打造的,没想到竟用在她自己的身上。她美丽的眼合上了,为恒,也为祖国。

但从那以后,总有人说,听到隐隐约约的箫声从城外传来。

篇3:静女改写作文

又是三月,和煦的微风吹散了女子脸上的娇羞,掩不住的笑意漾在嘴边,仿佛城外望不到边际的白茅海,轻轻摇曳。

“邶!邶!”素衣的女子招着手跑来,呼唤声中的喜悦是化不开的甜蜜。白色的草镀着夕阳的金辉,在她的怀中更显得妩媚。等在城门的男子望见那倬约的人影,眼眸里满是澄澈的笑意,他微微启口,好听的音节轻柔地滑出:“风。”

“快瞧啊,邶!瞧这白茅草多茂盛呀!”女子忙不迭地捧上那一株鸟羽般的植物,眼中流动的光彩摄人心弦。

“很漂亮。”男子低下头,爱怜地拨弄着女子手里的白茅——那是邶国象征着爱恋的草。

“那……”女子小心地瞥了一眼男子笑容颇深的脸,试探道:“我把它送给你,好不好。”

男子的笑容更深,“风。”

“呃?”

“你脸红了。”男子笑得促狭。

“才没有,是夕阳照的啦。”女子撒娇地别过脸。

“好。”男子“噗”地轻笑,接过白茅草。

女子霎时眉开眼笑,做了个鬼脸,匆匆跑进了城门,男子手握着白茅,微笑地凝望着女子迅速淹没在人群中的背影。他听到了,那如和风一般的声音跟他说:

“三日后的酉时,不见不散。”

日将沉西山,最后再贪恋一眼邶国城中的人情。

城隅站着一白衣男子,手里血红的笛子和白色的茅草是对奇异却眩目的组合。他翘首以盼,似是在等待着谁。

路过的两个少女看见他,掩着嘴,嬉戏巧笑地走过去了;老嬬颤颤巍巍地经过,也一副了然的表情,还喃喃地念叨着:不错不错。男子不由得有些窘,搔搔脑袋,思忖着:风大概又躲起来了吧,要不要去找找呢?

微风习习,牵着白茅草欢快地舞蹈。男子细细端详,不自禁地,一丝幸福爬上他的脸庞。白色的植株依旧美丽如初,甚至染上了几分淡淡的光华,就如……她一般。

“风?”男子霍地抬眸,四下却望不见伊人。哈,他自嘲地笑笑,也许是把风吹拂树叶的声音当作了她的音言。

“哥哥是不是在等一个很漂亮的姐姐呀?”稚嫩的声音忽然传来。男子顺眼下望,竟是一小小的孩童,“你吹笛子给那个姐姐听吧,说不定姐姐就会来了哦!”

男子有些诧异,但很快明白那顽皮的女子定是躲在了某处。轻笑出声,缓缓举起红笛。

那是多么美丽的.笛子啊。男子阖上眼,回想起那天她赠笛子时,他的微笑。悠扬如风,宁静似月的调子自指间流泻而出。这是他们初见时,他为她吹的曲。

叶涛声“沙沙”,似是女子明媚的笑。

睁眼的刹那,朦胧中是佳人走来。

篇4:静女改写作文

我曾经问过娘:“为什么我要叫静女呢?”“因为你是娘的乖女儿啊。”娘笑着刮我的鼻子。暖暖的阳光透过密密的绿叶,落在了娘的脸上,看上去娘好美呢。我偎在娘的怀里,撒娇地问:“可是哥哥说我一点儿也不乖啊。”不是我爱告状,确实是哥哥总是找我的麻烦。上次,他把我绣的月亮都给弄坏了,虽然那个月亮不是很好看。可是那是我第一次绣的啊!娘笑的更深了:“那是因为静女是很可爱的啊。可爱是无敌的呢。”这时,爹爹坐在一旁,安静地喝茶。但是我知道,爹爹一定在听我们说的话,不然,为什么爹爹的嘴角会微微上扬呢?

嗯,爹爹一定很爱娘的。虽然爹爹总是沉默不语,有时还很严厉,但是他看哥哥和我还有娘的眼神是很温柔的。尤其当爹爹看娘时。我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嫁给像爹爹这样的人。

二今年,我及笄了。哥哥还是总是欺负我,还总说怕我嫁不出去。哼哼——他今天下午带朋友来,我一定要他出彩,不然太对不起我自己了。

为了“一雪前恨”,我联合了从小一起长大的倩儿,要给哥哥一个“惊喜”。呵呵——哥哥,请多指教哦!

我们等在门后,当我看到有人进门时,我便将盆子里的水泼了出来,准备看哥哥一副落汤鸡的样子。可是眼前这个人却不是哥哥。虽然哥哥欺负我,可我不得不承认他和爹爹一样的好看。可是,眼前的这个人却比哥哥还帅!黑色的头发湿漉漉的贴在他的额前,浓浓的眉毛里透出一种说不出的英气,明明是个霸气的人,却有一双温柔的眼睛。就像现在这样,我知道是自己错了,可是他却一点儿也不生气,还用他那温柔的眼睛看着我。没办法,我只能像个大家闺秀似的和他说了对不起,就准备开溜。这真是让我丢尽了脸了——呜呜呜,出糗了——

三虽然现在已经离我泼水的那天3个月了,但是我有时还是会想起那天的情形。“妹妹,你在想什么呢?竟然能安静这么久?”欠扁的声音传来。我不悦地瞪着这个妨碍我回忆的哥哥。什么嘛,人家本来就不是很吵啊。可是哥哥似乎并不准备罢休。“妹妹,你是不是在想修羽?”那个讨厌的声音再次飘来。这下好了,不管怎样我都消不了这火了。“喂,哥哥,你今天很闲吗?”我回过头准备和哥哥开战。可是我却看到了他。

一身白衣,总是让他看起来很帅。就在我发愣时,哥哥神秘兮兮地说:“妹妹,我待会儿有事,就让修羽送你回家吧。”我不明就里地点点头。可是回头看看修羽,他的脸却很红。很奇怪啊,明明已经相处3个月了,可是每次想起他或是看到他都会心跳加速。

而这时,我看着他,他红着脸手足无措。唉,没办法。“那个,修羽哥哥,如果你还有事的话,我可以自己回家的。就这样吧,我先走了啊。”我无奈的对他说。怎么平常很沉稳的人今天这么反常,郁闷啊。“等一下”正当我要离开时,他突然出声,着实吓了我一跳。“静女,我有东西要给你。”听着他的话,我没由来地紧张了一下。我转过身来,却看到他手里拿着一只好漂亮的钗子。“是送给我的吗?”我像个好奇宝宝。“可是现在也不是我生日,为什么要送我礼物呢?”“静女,那个,嗯——你有喜欢的人吗?”“嗯?什么?喜欢是一种什么感觉啊?”我看到他的脸变黑了。“喜欢就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就是想和她永远在一起。看到她时,会很开心也会很紧张;看不到时,就会很想念她。”他的脸微微有些红。”那你有喜欢的人吗?”我好奇地问他。“有啊。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他意味深长的看着我。我反复咀嚼他的话。突然我想起了“不会是我吧?”我有些吃惊。“你说呢?”他反问我,“你喜欢我吗?”他一脸的急切。“那个,修羽哥哥你让我想想吧,三天后我们角楼见面,我会告诉你答案的。”说完我就赶紧跑回家里了。

四回到家里,我满心的惊讶。到底该怎么办呢?我是不是也喜欢修羽哥哥呢?到了吃饭时,我哪里还有心思说笑呢?看着一反常态的我,爹娘都很紧张,只有哥哥还一脸的轻松。

饭后,娘找到我。劈头就问“丫头,你怎么了?出什么事情了吗?”“没有啊。只是修羽哥哥说他喜欢我。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也喜欢他。我该怎么办呢?”我是真的很苦恼啊。“噗”娘笑了起来,“就是因为这个?修羽那孩子还真的好可怜啊。喜欢上我这个糊里糊涂的小丫头。呵呵——”娘笑的一脸灿烂,可是我的心里却像漫天乌云。终于,娘停了下来。“好了,丫头。娘问你,你是不是一看见他就会不由自主的脸红或是心跳加速?”“娘,你怎么知道呢?”我一脸的好奇。“傻丫头,你是喜欢他啊。还苦恼什么呢?”说完,娘笑呵呵的离开了。嗯,原来我是喜欢修羽哥哥啊,那这么就没什么问题了啊。呵呵,睡觉了。

五正准备睡觉时,却又有人敲门。原来是哥哥啊。进屋后,哥哥一脸的坏笑“妹妹,修羽是不是跟你说了什么?”“你怎么知道?难到,你早就知道了?”“知道什么啊?我怎么听不懂呢?”还在装傻啊。“就是他,就是他喜欢我这件事啊。”好难为情啊。“丫头,你是怎么想的?你也喜欢他吧。”哥哥突然一脸认真的问我。“你早就该知道的。”说完,我就将他推出门外。好了,现在要睡觉了。

六三天之约到了。我来到角楼,可我并没有站在那里等他。我躲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来了。起先他好像很紧张,可能是怕我拒绝他吧。傻瓜,我在心里暗暗骂他,同时又紧紧地握了握手中彤管。又过了一会儿,他好像没那么紧张了,但是似乎变得有点着急。他的眉结在了一起,我真的好像出来替他抚平,但我还是忍住了。再过了一会儿,他开始踌躇不安,脸上担忧的神色也越加明显。他左顾右盼,似是在寻找我的身影。后来,一种犹豫的神色从他的眼中飘起,他看着街边的人们,重重地叹了口气。我终是忍不住了。

我偷偷地走到了他的身后,猛地捂住了他的眼睛。本想逗他一下,没想到却被他发现了。唉,我怎么忘了他比我高很多呢?

“静女,你来了?”他脸上覆满了欢快之色。“嗯,我都来了好久了。不过,我在那边看你表演。”我扬着小手指向刚才的藏身之处,顺便送他一个调皮的微笑。他也笑了,笑起来的他,更英俊了。“对了,要给你这个。”我从身后将彤管拿了出来交给他,然后无比认真地说“其实我也喜欢你。”听了我的话,他更开心了,紧紧地握住了手中的彤管。

于是,在角楼旁,有人看到一对年轻的男女相视而笑。

篇5:静女

先秦佚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注释

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姝(shū):美好。

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

爱:“薆”的假借字。隐蔽,躲藏。

踟躇:徘徊不定。

娈:面目姣好。

贻:赠。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同类。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有:形容词词头。

炜:盛明貌。

说怿:喜悦。

女:汝,你,指彤管。

牧:野外。

归:借作“馈”,赠。

荑: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

洵:实在,诚然。

异:特殊。

匪:非。

贻:赠与。

鉴赏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爱情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读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读者必然深受感动。

创作背景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篇6:诗经静女全文

作者:佚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①静:闲雅贞洁。姝(shu):美好的'样子。②城隅:城角。③ 爱:同“薆”,隐藏。④踟蹰(chichu):心思不定,徘徊不前。 ⑤彤管:指红管草。贻:赠。⑥炜:红色的光彩。⑦说怿(yueyi): 喜悦。⑧牧:旷野,野外。归:赠送。荑:勺药,一种香草,男女 相赠表示结下恩情。⑨洵:信,实在。异:奇特,别致。

译文

姑娘温柔又静雅, 约我城角去幽会。

有意隐藏不露面, 徘徊不前急挠头。

姑娘漂亮又静雅, 送我一束红管草。

红管草色光灿灿, 更爱姑娘比草美。

送我野外香勺药, 勺药美丽又奇异。

不是勺药本身美, 宝贵只因美人赠。

赏析

大概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读到的最纯真的情歌之一。 少男少女相约幽会,开个天真无邪的玩笑,献上一束真情的野花,把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烂漫勾画得栩栩如生。 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生气勃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言喻、动人心魄的美。两心相许,两情相会,相看不厌,物因人美,爱 人及物,天空真一片纯净透明碧蓝如洗。

从这当中,我们可以见出一个基本的审美原则:单纯的就是美好的,纯洁的就是珍贵的。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 希腊艺术的魁力在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马克恩也说, 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少男少女的纯真爱情亦如是。它虽然没有成年人爱情的坚贞和厚重,没有中老年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与深沉,却以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它同苦难一样,也是我们人生体验中的宝贵财富。当我们人老珠黄、垂垂老矣之时,再来重新咀嚼青春年少的滋味,定会砰然心动,神魂飞扬。

情无价,青春同样无价,青春年少时的纯情不仅无价,也是唯一和永恒的。

篇7:诗经静女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赏析: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读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读者必然深受感动。

篇8:诗经《静女》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译文: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笔管。鲜红笔管有光彩,爱她姑娘好容颜。

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鉴赏: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读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篇9:《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授课

年级

一年级

专业

幼教

学生数

45

授课

时间

.12.20

教材

高教版

授课

类型

讲授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熟练阅读全诗,做到字音、节奏正确,最终能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能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即兴表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指导诵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难点:编演课本剧。

教学关键点:指导诵读方法,指导编演技巧和提出明确要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表演法,情景陶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ppt授课课件,一束青草,一支笛子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2分钟)

课件播放轻音乐《梁祝》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25前,我们的先人,就上演着动人而浪漫的爱情故事。我们在《关雎》中触摸到了君子思恋窈窕淑女的情怀,在《蒹葭》中我们透过朦胧的芦苇荡,看到了小伙子上下追溯,隔河观看伊人的浪漫。今天我们看一对情侣如何约会,他们又会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呢?我们阅读《静女》一诗。

二、指导阅读(11分钟)

1、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体会读音和节奏

3、师生共读全诗,巩固字音和节奏的掌握

4、小练习,检查学生对字音节奏的把握

姝(shū)俟(sì)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5、指导背诵方法:竞赛背诵全诗,分节背诵,记住关键词。

三、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13分钟)

1.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经》及本诗含义

2.相互提问,识记关键词的意思

姝俟爱踟蹰贻炜说怿女归

3.复述诗歌讲述的故事

4.探究诗歌写作技巧,分析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a.前两节的结构相似,个别词句相同,这叫什么写法?

(重章叠句。)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b.诗中男子更爱彤管还是荑草,为什么?

(借彤管和荑草的美表现人的美和对人的喜爱。允许自由回答,能自圆其说就行。好像更喜欢荑草,“洵美且异”也许是因为这是静女辛苦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并且这初生的洁白荑草恰似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

四、编写课本剧(5分钟)

1.编写指导: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想象,分组编写,注意剧中的人物性格,故事发生的`环境,重点台词和动作的设计。

2.学生编写,(限制时间,不求完美)巡视全班临场指导,发现优秀编写小组,以备选择表演

五、表演课本剧(5分钟)

根据自己的剧本进行表演,没有编好的,也可进行即兴表演。

表演后进行讲评和鼓励。

六、课堂练习(3分钟)

课后作业1、2题

七、课堂小结(1分钟)

我们读了,背了,编了,演了一首爱情诗歌。让我们记住了一位静女,一位小伙,一根彤管,一束荑草¨¨¨爱情是美好的,只有劳动者,才配拥有如此美好的爱情。我们祝福他们永结同心,白头偕老。

八、板书设计静女

八、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三点:

1、反复阅读,熟读成诵。在课堂上,引入竞赛机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背诵。

2、编写课本剧,即兴表演。学生可能从没编过剧本。经过鼓励,学生有了尝试的冲动。学生的表现欲望得以激发,合作意识得以培养,结果表明,学习可以有多种形式。

3、音乐的运用。在朗诵过程里,有音乐伴奏,学生能很快进入情境,学生既陶醉在古典诗歌里,又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不满意的地方:

1、对诗歌写作技巧赏析不够,学生也没有对此产生兴趣。

2、表演课本剧,学生不够大方,台词缺少创造性。

篇10:《氓》和《静女》

《氓》和《静女》

一、导入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情节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其笑矣”,《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么认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解说:用此深层次激疑导入,既可从知和美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从中提高对诗的品味。)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

1.上堂课我们留下思考题,先来研究第2题。

讨论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可告诉我们“士”的变化是关键原因。

社会道德说:情节为“兄弟不知,其笑矣”,当时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到“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又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其中第二、三种较为深刻准确。

(解说:此题是根据典型情节设计的。诗歌中的情节就是诗中所选择的景、事、物,这些景、事、物在诗中起到烘托气氛和情调、突出诗的意境、深化诗的主旨的作用。一首诗可选多个情节内容,对诗的理解只有把握和诗人意象一致的典型情节,才能了解诗人所抒之情,所达之意。)

2.研究作业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象而不是形象。形象与形象之间按照客观生活逻辑为准绳运动。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桑叶新鲜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葚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漂亮时被男人迷恋,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具体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们喜欢的是貌而非是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而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而“对比”则和“兴”不同,常常用同类形象之间的生活联系的手段进行正反对照,“士”前为“信誓旦旦”――“抱布贸丝”倾慕求婚,后则“反是不思”遗弃旧欢,前后形象形成强烈对比。再如“女”和“士”之间一个坚贞,一个“二三其德”等,也是对比。

师生在欣赏时抓住意象这第二自然的艺术形象进行想像,进行创造,才可领悟此诗,进入诗的鉴赏的殿堂。

(解说:此题从美的角度来设计,旨在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获得美的愉悦。)

三、研读《邶风・静女》(板书课题)

1.检查同学们想像改写《静女》的作业,由学生代表朗读自己改定的文章,师生共同以艺术欣赏的目光评析再创作的作品。

明确:应抓住典型情节进行想像。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研究“自由恋爱”及《氓》和《静女》中的两“士”为何对恋爱有两种不同观念的问题。

明确:“爱情”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恋爱观。《氓》中“抱布贸丝”,“士”的身份可为“商人”,《静女》中“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士”可为田者,为思维提供了根据。

在由原始社会演变到奴隶社会后,劳动人民之间的'恋爱,还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的,这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和我们今天的“自由恋爱”理念上有不同。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从《〈诗经〉三首》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学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五。

2.运用所学方法,欣赏下面一首诗。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写一篇读诗心得。

篇11:静女赏析

古诗内容;

《国风·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篇12:诗经-静女

【原文】

《诗经・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翻译】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笔管。鲜红笔管有光彩,爱她姑娘好容颜。

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赏析】

开头用“静女其姝”来写那位女子,表示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连同下面“俟我於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于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那个女子见到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她是位天真、活泼、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的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约会的男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他想,这姑娘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意外的事情没有来呢?还是阴晴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卦而故意失约不来呢?这“搔首踟蹰”,既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那男子焦灼万分的情态,也借此写出了对所爱的少女的迷恋之深。

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第二章写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践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的把一支小草作为见面礼物送到男子面前。一支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是为了传情,同时也是这位调皮的姑娘有意要试他、逗他的意思。“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辩。“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赞美女子所赠的小草,又赞美赠草的人。这男子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表达自己的深情。

第三章是说女子又从牧场上带回一支荑草赠给男子。“洵美且异”男子的赞美比“彤管有炜”更加进了一步。最后一句似乎是对荑草说的,又似乎是男子的自言自语:“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并不是这支小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所以,也就觉得他愈加美丽了。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篇13:诗经 静女

诗经 静女

【原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翻译】

文静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角。故意躲着不出来,我抓耳搔头打转转儿。

文静姑娘长得俊,赠我信物红管笛。管笛红色放光彩,让我心中好欢喜。

放牧回来赠我茅,茅草好看又奇巧。不是茅草本身美,只因美人送我的。

【内容分析】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邶风,是邶国(今河南淇县以北至汤阴县一带)境内流行于民间的一首歌谣。它作于卫宣公时代。对于这首诗的题义说法历来不一,“—说:这是讥刺卫宣公好色,偷娶子妇。—说:是淫奔期会的诗。”(《诗

经译注》卷二,第3l页,中国书店版)这两种解释看来都不可取,前者实为牵强附会,后者实为封建思想之偏见。客观看待全诗内容,它确实是—首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反映农村青年男女恋爱约会的好诗,内容健康向上,感情朴实真

挚。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情人的爱恋之情,颂扬了静女可贵的性格特征。它既是一首难得的叙事情诗,又是一则别具风格的爱情小品,值得人们品读寻思。

《静女》是以—个男青年的口吻,倾诉他赴情人约会的情景,诗中刻画了他见到女子前后的不同心情,表现了他们甜蜜美好的爱情生活。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内容依章分层,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抒写,逐层深入,层层透出静女的聪明善良、天真活泼的美好性格,句句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字字流露出小伙子沉浸在无比幸福、满足的热恋之中。

第一章,描写约会情景,表现静女性格。开头“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概括了姑娘的美。一个“静”字,点出她文静大方的内在气质:一个“姝”字,点出她漂亮的外貌:“城隅”,既点出幽僻合适的约会地点,又透露出姑娘大胆心细、聪明过人的心智。“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是约会过程中最精彩动人的情节。—个“爱”(通“”,隐藏之意)字,用得极有神韵,写出了姑娘调皮逗乐的情景。她本来比小伙子来得早,但却躲藏在—边,偷偷地观察来赴约的小伙子有何表现;小伙子按时到达约会地点,迟迟看不见心上人,急得抓耳搔头,直在原处打转转儿。此时这复杂而焦虑的心情可以想象,使得约会的情节跌宕起伏,气氛既活泼愉快,又幽默风趣,颇带戏剧色彩。此时姑娘天真活泼、聪明调皮的特征也因此而得以丰富和补充。流露出小伙子对姑娘的无限深情。

第二章,写相见时赠物,借赞赠物,含蓄地抒发对静女的爱恋之情。这一个“说”(悦)字,内涵丰富,在热恋的情人看来,对方赠送的任何东西都是美的,所以“彤管”也远远超越了它自身固有的价值,颜色变得分外艳,光彩也分外暖人心,那么,“女美”两字也就—语双关了。这完全是人在审美过程中的移情作用所致,流露出小伙子对姑娘的一片痴情。

第三章,回忆两人初恋时的情景和心情。“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两句,点出他与姑娘初恋的经过,前句叙事,后句谈心情。一个“自”字,点明他两人的恋爱始于那一次她从郊外放牧回来时,她送给他放牧时采摘的白茅草,当时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他,立刻悟出这不是—根普通的白茅草,而是信物,是姑娘送给他的一片爱心。因而这茅草的价值得到升华,变得是那样的美丽而别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谈感慨,发议论:归根结底,不是白茅草美,而是赠茅草的人美。这直抒胸臆的一笔,不仅巧妙地点题,而且有力地突出了他爱姑娘的主旨。这—章总共17个字,就用了三个“美”字,不但不嫌重复累赘,反倒使感情的浓度和深度得到增强,达到纡曲回环的艺术效果,进一步深化了女子多情、纯真和坦率的性格特征。从联想中也流露出男青年对姑娘早有爱恋的深情。

综观全诗,不假比兴,敷陈其事,情节曲折有致,风格含蓄蕴藉,语言明快简洁,写人状物惟妙惟肖,感情发展颇有层次,衬托出鲜明突出的人物个性,充分地体现出民间情歌的艺术特点。全文篇幅虽短,容量却大,令人惊叹于作者

高度凝炼的艺术笔法,具有颇高的美学价值。

名言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篇14:《静女》教案

一、教师明确任务:

这节课学习《静女》《无衣》两首诗,方法是小组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组长主持工作,记录员写下讨论中的答案,发言人准备将小组讨论成果在班内汇报。

二、教师板书讨论题

1、“静女”到底静不静?

2、“匪女之为美”能改为“匪其为美”吗?

3、如果你是男主人公,对于“彤管”和“荑草”,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诗中如果安排女子出场,效果好不好?

5、《无衣》三段文字基本相同,是否罗嗦?

6、123三段文字能否排成213或312形式?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过程热烈。

四、交流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1、不静。“爱而不见”见其调皮。(教师追问:那为什么诗名叫“静女”呢?)因为这是无题诗的一种形式,它是取诗的第一句中前两个字命名的。(教师再问:那这诗是男子作的,这男子为什么认为她是静女呢?)推测:一是女子躲起来,在男子看来是娴静的;二是这男子已经被迷得不知道审美标准了。就用“静”来代替理想的称呼。

2、(这题很难。很多小组说没研究出来。教师先让学生翻译这两个句子。发现它们的差异在于人称上,学生逐渐找到感觉)如果是第三人称,那说明男子离那草很远,那他对静女的爱也有距离了,如果是用第二人称,好象爱人就在眼前,便于倾诉。(教师用左右手比画距离,很形象。补充了人称转换的作用,举《我的老师》中突然改用第二人称的范例)

3、(目的是训练学生理解中的移情,很多学生猜出了命题意图,都往真情上想象,剧本比较精彩。教师建议学生在注释上取“彤管”的一个解释,大多取乐器,说这是买来的,买来就不是很辛苦。不像荑草要到野外去摘,历经千山万水~~~~还有学生说,由彤管到荑草,看出这男子等待的时间很长,先用音乐感怀爱人出场,有点关雎中“琴瑟友之”的目的,但是静女没出来,他就用杀手锏,把荑草这爱的信物拿出来,这女子估计忍不住了。靠,都学会了我的这招!)

4、(主要是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不出来好的,便于想象,什么样的脸蛋,什么的眉毛。尽管往美出想。一出来就没想象余地了。同时,不让男的多等一会,这感情就浅薄了。《氓》的教训。

5、不罗嗦。排比,有力量。(教师抛出术语:重章叠句的结构样式)语气加强,语意拓深。(联系关雎的情感表达)

6、不可换。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先思想再行动。(那能不能换132呢?这问题问倒很多人,因为23两段都是写行动的,换换好象也没关系。教师点拨“行动上也有不同”)先行动口号,再行动实际,这也是逻辑。

五、读读背背,下课

篇15:《静女》教案

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

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

俟:(sì)等待。娈(luán):美好。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洵(xún):诚然,实在。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说”通“悦”。“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生乙:《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的情景。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师:两位同学对诗歌的感受都很准确,乙的感受比甲的更具体一点。

(全班掌声鼓励)

三、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师: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根据《静女》中的“爱而不见”及睹物思情的典型情节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将《静女》改写为话剧并随堂表演。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四个学生为一小组,把《静女》改写为剧本,教师巡查指导。

3、相邻两个小组同学交换自己所写的剧本,并推荐出两篇好剧本。

4、教师挑出最好的一个剧本,并请出写此剧本的小组表演。

师:先秦时,诗、乐、舞不分家,载歌载舞的。所以先秦诗歌往往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千载之下,让我们在时空隧道里乘风逆行,在溶溶月色中去领略《诗经邶风静女》中那馨香的约会吧!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物:“我”(扮演者:黄建金)和“静女”(扮演者:范静雅)

旁白:张名杭

道具:柳树,陈秀清,曾文芳;月亮,黄振。

改编:第六小组(成员:黄建金,范静雅,张名杭,黄振)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时间:黄昏

地点:城之角楼

旁白:(播放音乐《Myhartwillgoon》)“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和静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转眼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华……”

男:(走上舞台,抬头望月)“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跟强健的臂弯。”

(在台上久久徘徊,左顾右盼。)

女:(躲在角楼里捂着嘴偷偷的笑,在小伙子背过身去的时候,偷偷把头探出来,小伙子回头的时候,一伸舌头又把头缩了回去。)

男:(在舞台上走的更急促了,焦急的抓耳挠腮。)“等你等到我心痛……”

女:(在小伙子背对角楼的时候,从角楼后边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悄悄地走到小伙子的身后,偷偷地蒙上了小伙子的眼睛。)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时间:月芽儿初升地点:城之角楼

(两人并排坐在角楼的下边,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女:(从怀里摸出一支红笛子,在小伙子的面前闪了闪。)“金哥,我喜欢听你吹箫,送给你!”

男:(从衣袖里掏出一只红艳艳的苹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红箫和红苹果交相呼应。)

(旁白)“红色,那分明是心的颜色!红色,那分明是火的颜色!红色是爱情的见证,更象征着爱情的真挚和热烈!”)

男(深情地)“在天愿为比翼鸟!”

女:(眼含热泪)“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时间:月儿当空地点:郊外

旁白:(“我”和“静女”在郊外散步,继续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女:(弯腰采了一棵纯白的荑草,双手递给了小伙子。)“金哥,你看这草儿美不美?”

旁白:(白色是雪的颜色,是云的颜色,象征着爱情的高尚和淳朴。)

男:(郑重地接过了草,不看草,却拉住姑娘手,盯着姑娘目不转睛地看。看得姑娘直低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草儿虽美,但你比草儿美万倍!”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男:“执子之手,”

女:“与子偕老!”

旁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下一幕中,艳丽如桃花的静女将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成为阿金的最美的新娘,在这里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全班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四、探讨阅读:

师:《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生丙:彤管,因为“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生丁:荑草,因为“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师:两位同学都说得有根有据。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五、《氓》与《静女》比较阅读:

师:《氓》与《静女》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教师明确:《氓》与《静女》都是《诗经》中优秀的爱情篇章但两者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艺术特色都有异同。首先是思想感情上,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女》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而在艺术特点上,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女》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六、总结:

师:我们通过《氓》和《静女》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教育了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氓》和《静女》。

篇16:《诗经》静女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并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

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一提起古代的恋爱、婚姻,很多人就会想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想起包办婚姻。其实,在中国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恋爱还是相当自由的。象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象蔡文姬的故事,都证明汉朝时候的自由程度。更早的时候就更自由了,诗经被思想正统、重男轻女的儒家奉为“五经”之一,其中就有不少男女恋爱的篇章。那个时候的人是怎么恋爱的呢?那个时候的人的恋爱和婚姻观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篇,通过它们去读先秦时代的恋爱。

二、介绍诗经的有关常识

三、读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姝 俟 踟蹰 娈 炜 说怿女美

归荑 匪女之为美

四、齐读全诗

五、赏析

1、根据诗句,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陈述诗的内容

2、诗句赏析

(1)、你觉得诗歌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诗的妙处在于描摹生动细腻,读着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美丽的少女,在与情人约会的时候因为羞涩而迟迟不露面,躲躲闪闪。最妙的还是诗中没有出现的“我”,见不到恋人的时候那个心急啊,一会儿翘张望,一会儿四处寻找,一会儿掻着头,想着该不会是自己哪里不对,惹情人生气不来了吧!好不容易等到人来了,拿了情人送的东西乐得晕乎乎的,又硬忍着满怀高兴,假装严肃地对情人送的礼物说“不是你长得好看,是因为美人送的。”

(2)试用押韵的句子翻译全诗。

静女其姝 阿妹阿妹真美丽

俟我于城隅 相约城边会佳期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故意躲藏不露面 搔首徘徊让人急 阿妹长得白又细 见面送我红管笛 红管玲珑光闪闪 百看不厌哥入迷 牧场茅草送情哥 又鲜又嫩又奇异 茅草茅草别得意 爱你只因爱甜蜜

篇17:静女原文

静女原文

少男少女相约幽会,开个天真无邪的玩笑,献上一束真情的野花,把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烂漫勾画得栩栩如生。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①静:闲雅贞洁。姝(shu):美好的样子。②城隅:城角。③ 爱:同“薆”,隐藏。④踟蹰(chichu):心思不定,徘徊不前。 ⑤彤管:指红管草。贻:赠。⑥炜:红色的光彩。⑦说怿(yueyi): 喜悦。⑧牧:旷野,野外。归:赠送。荑:勺药,一种香草,男女 相赠表示结下恩情。⑨洵:信,实在。异:奇特,别致。

译文

姑娘温柔又静雅, 约我城角去幽会。

有意隐藏不露面, 徘徊不前急挠头。

姑娘漂亮又静雅, 送我一束红管草。

红管草色光灿灿, 更爱姑娘比草美。

送我野外香勺药, 勺药美丽又奇异。

不是勺药本身美, 宝贵只因美人赠。

赏析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邶风,是邶国(今河南淇县以北至汤阴县一带)境内流行于民间的一首歌谣。它作于卫宣公时代。对于这首诗的题义说法历来不一,“—说:这是讥刺卫宣公好色,偷娶子妇。—说:是淫奔期会的诗。”(《诗 经译注》卷二,第3l页,中国书店版)这两种解释看来都不可取,前者实为牵强附会,后者实为封建思想之偏见。客观看待全诗内容,它确实是—首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反映农村青年男女恋爱约会的好诗,内容健康向上,感情朴实真 挚。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情人的爱恋之情,颂扬了静女可贵的性格特征。它既是一首难得的叙事情诗,又是一则别具风格的爱情小品,值得人们品读寻思。

《静女》是以—个男青年的口吻,倾诉他赴情人约会的情景,诗中刻画了他见到女子前后的不同心情,表现了他们甜蜜美好的爱情生活。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内容依章分层,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抒写,逐层深入,层层透出静女的聪明善良、天真活泼的美好性格,句句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字字流露出小伙子沉浸在无比幸福、满足的热恋之中。 第一章,描写约会情景,表现静女性格。开头“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概括了姑娘的美。一个“静”字,点出她文静大方的内在气质:一个“姝”字,点出她漂亮的外貌:“城隅”,既点出幽僻合适的约会地点,又透露出姑娘大胆心细、聪明过人的心智。“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是约会过程中最精彩动人的情节。—个“爱”(通“”,隐藏之意)字,用得极有神韵,写出了姑娘调皮逗乐的情景。她本来比小伙子来得早,但却躲藏在—边,偷偷地观察来赴约的小伙子有何表现;小伙子按时到达约会地点,迟迟看不见心上人,急得抓耳搔头,直在原处打转转儿。此时这复杂而焦虑的心情可以想象,使得约会的情节跌宕起伏,气氛既活泼愉快,又幽默风趣,颇带戏剧色彩。此时姑娘天真活泼、聪明调皮的特征也因此而得以丰富和补充。流露出小伙子对姑娘的无限深情。

第二章,写相见时赠物,借赞赠物,含蓄地抒发对静女的'爱恋之情。这一个“说”(悦)字,内涵丰富,在热恋的情人看来,对方赠送的任何东西都是美的,所以“彤管”也远远超越了它自身固有的价值,颜色变得分外艳,光彩也分外暖人心,那么,“女美”两字也就—语双关了。这完全是人在审美过程中的移情作用所致,流露出小伙子对姑娘的一片痴情。

第三章,回忆两人初恋时的情景和心情。“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两句,点出他与姑娘初恋的经过,前句叙事,后句谈心情。

一个“自”字,点明他两人的恋爱始于那一次她从郊外放牧回来时,她送给他放牧时采摘的白茅草,当时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他,立刻悟出这不是—根普通的白茅草,而是信物,是姑娘送给他的一片爱心。因而这茅草的价值得到升华,变得是那样的美丽而别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谈感慨,发议论:归根结底,不是白茅草美,而是赠茅草的人美。这直抒胸臆的一笔,不仅巧妙地点题,而且有力地突出了他爱姑娘的主旨。这—章总共17个字,就用了三个“美”字,不但不嫌重复累赘,反倒使感情的浓度和深度得到增强,达到纡曲回环的艺术效果,进一步深化了女子多情、纯真和坦率的性格特征。从联想中也流露出男青年对姑娘早有爱恋的深情。

综观全诗,不假比兴,敷陈其事,情节曲折有致,风格含蓄蕴藉,语言明快简洁,写人状物惟妙惟肖,感情发展颇有层次,衬托出鲜明突出的人物个性,充分地体现出民间情歌的艺术特点。全文篇幅虽短,容量却大,令人惊叹于作者 高度凝炼的艺术笔法,具有颇高的美学价值。

篇18:《静女》诗经

《静女》诗经

《静女》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全诗主要写的是什么?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1、静:安详。姝(殊shū):美好貌。

2、俟(似sì):等待。城隅:城上的角楼。

3、爱:通“薆”,《方言》引作“薆”,隐蔽。薆而:犹“薆然”。那女子躲在暗角落里,使她的爱人一下子找不着她,所以他觉得薆然不见。

4、搔首踟蹰:用手挠头,同时犹豫不进,这是焦急和惶惑的表现。

5、娈:与“姝”同义。

6、贻:赠送。彤(同tóng):红色。彤管:涂红的管子,未详何物,或许就是管笛的管。一说,彤管是红色管状的初生之草。郭璞《游仙诗》:“陵冈掇丹荑”,丹荑就是彤管。依此说,此章的“彤管”和下章的“荑”同指一物。

7、炜(伟wěi):鲜明貌。

8、说怿(阅异yuè yì):心喜。女:通“汝”。这里指彤管。

9、牧:野外放牧牛羊的地方。归(愧kuì):通“馈”,赠贻。荑(题tí):初生的茅。彼女从野外采来作为赠品,和彤管同是结恩情的表记。

10、洵(旬xún):诚然,确实。洵美且异:确实是好看而且出奇。

11、“匪女”两句是说并非这柔荑本身有何好处,因为是美人所赠,所以才觉得它美丽。“汝”指荑,但意思兼包彤管在内。

【题解及原文】

这诗以男子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大意是:那位性情和容貌都可爱的姑娘应约在城楼等他。也许为了逗着玩,她把自己隐藏起来。他来时不曾立刻发现她,急得“搔首踟蹰”。等到他发觉那姑娘不但依约来到,而且还情意深长地带给他两件礼物时,便大喜过望。那礼物不过是一支涂红的管和几根茅草,但在他看来却是出奇的美丽。他自己也知道,正因为送礼的人是可爱的,这些东西才这么令人喜爱。

【今译】

娴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还我抓耳又挠腮。

娴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白话翻译】

姑娘文静又漂亮,等待我在城楼上。心里爱他看不见,手抓头皮心发慌。

姑娘文静真美丽,送我红色管一支。红色管子多鲜明,我爱红管更爱你。

野外归来送白茅,实在漂亮又奇妙。不是白茅多奇妙,美人赠送价值高。

【讲解】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爱情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我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我们除了深受感动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呢?

篇19:《诗经》静女

《诗经》静女

《诗经》中的静女全诗写的是什么呢?大家要如何进行赏析?

《诗经》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欣赏】

【译文】

娴静姑娘真漂亮,

约我等在城角旁。

视线遮蔽看不见,

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

送我新笔红笔管。

鲜红笔管有光彩,

爱她姑娘好容颜。

远自郊野赠柔荑,

诚然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

美人相赠厚情意。

【解说】

这是一首男女幽会的情歌。少女故意躲在城角,“爱而不见”,男子急得坐立不安,“搔首蜘蹰”,这两句平实如话的描写,极为传神地表现了一对恋人初会时的情趣。既而约会之时少女赠送彤管、荑草,男子欣喜若狂语带双关表达爱意的情态,又写得柔婉细腻,情意绵绵。全诗清新活泼,生动有趣。吟诵此诗,读者亦会被其浓浓的青春气息所感动,而诚心祝愿这对恋人幸福美满。

【注释】

① 静女:文雅的姑娘。

② 邶(bèi):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

③ 其姝(shū):姝,美丽。其,形容词词头。下面“静女其娈”的“其”用法相同。

④ 俟(sì):等待,等候。

⑤ 城隅(yú):城上的角楼。一说是城边的角落。

⑥ 爱:通“薆(ài)”隐藏,遮掩。

⑦ 见:通“现”,出现。一说是看见。

⑧ 踟蹰(chí chú):亦作“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⑨ 娈(luán):美好。

⑩ 贻(yí):赠送。

⑾ 彤(tóng)管:红色的管萧。管,有人说是茅草。

⑿ 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子。

⒀ 说怿(yuè yì):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⒁ 女(rǔ):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

⒂ 牧:野外放牧的地方。

⒃ 归荑(kuì tí):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

⒄ 洵(xún):的确,确实。

⒅ 匪女:不是你(荑草)。匪,通“非”。

【段意】

三章三段:

第一章写“我”赴约不见,搔首踟躇。

第二章写静女赠我彤管,我喜欢彤管。

第三章写静女赠我荑,我认为荑美,实际是认为静女美。

【写法】

用“赋”,围绕对女子的爱悦,就三件事,直接铺叙。

【语文卡片】

通假字:说(悦)怿女(汝)美 自牧归(馈)荑 匪(非)女(汝)之为美

【鉴赏】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渭“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情爱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 “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我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我们除了深受感动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呢?

【静女改写作文】相关文章:

1.静女教案

2.诗经 静女

3.诗经《静女》

4.静女教学设计

5.诗经静女鉴赏

6.诗经静女简介

7.《静女》译文及赏析

8.诗经静女赏析及翻译

9.《诗经·邶风·静女》课堂实录

10.静作文800字

下载word文档
《静女改写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