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过年风俗作文
“luolixiang1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客家过年风俗作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客家过年风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客家风俗作文
外公的老家在赣州,上次我们一家十六口人一起去赣南游玩的经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在车上,妈妈告诉我了一些客家的基本风俗:因为客家族是从中原汉族迁往广东、福建与赣南与当地土著杂居的,所以语言渐渐受到当地土著的影响,慢慢形成了特有的客家方言,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的客家习俗,如:大年三十要杀鹅,祭奠祖宗之后才能吃团圆饭;大年初一要吃素,不能沾荤腻,这些都与中原过年有很大区别。
到了赣州,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数赣州的美食了。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黄元米馃。
黄元米馃是赣南客家人独特的食品之一,其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就被列为贡品。打黄元米馃也是赣南客家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打黄元米馃,一般在每年腊月农闲时进行,其打制过程可以体现出客家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因为打黄元米馃,单家独户不行,一般都要几家人合伙一起打。所以一般打黄元米馃的地方,往往也是小孩们喜欢聚集的场所。
外公指着盘里的黄元米馃说:“黄元米馃以赣南本地产的糯性大禾米为原料。用一种赣南山区生长的名叫黄元柴的.小灌木烧成灰后淋水浸泡拌料,然后用木制大盆把拌料蒸熟,再把熟饭倒入石碓中,十来个男人齐心协力用黄元棍将米饭捣烂。最后,由师傅将捣烂的黄元米馃揉成圆柱体,用一根细线分出一个个厚约五六厘米的黄元米馃,用手整理成型,一个个圆型或椭圆型的黄橙橙、金灿灿的黄元米馃就制成了。风干后的黄元米馃,盛装在大缸里,用碱性灰水浸泡,一般能保存三四个月不变质,随时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
年前年后,大家走亲访友,总不忘赠送几块色泽金黄的黄元米馃为礼,意寓吉祥富贵。家中来了客人,从贮存缸中取出黄元米馃,切成条块,炸炒蒸煮,独具风味。而刚打出的黄元米馃,用手抓成团蘸点酱油或白糖,即可趁热而吃。
我喜欢赣州,我喜欢赣州的美食,喜欢客家的风俗。
篇2:客家风俗作文
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她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还吸收了瑶族等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从而使客家民俗文化千情万种、云蒸霞蔚、独具特色。成为汉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浅谈一下客家的风俗。
一、生活风俗
客家人的房屋一般都是大瓦房,传统的房屋为平房,厅堂分为上厅、下厅,中间为天井,上厅后面是储藏室,上厅正宗摆八仙桌、挂镜屏,镜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饭在下厅,冬天烤火也在下厅。上厅两侧是大寝室,为老人和已婚夫妇使用,下厅一侧是小寝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侧为厨房,猪牛圈则在房屋的左右两侧。照传统俗规,旧房子多留给长子住用。
二、家庭风俗
由于重视家族,所以老人极受尊敬。客家俗规,吃饭时,老人座位面向大门,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两旁,小孩只能坐在对着老人的那一面的座位。如果家里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吃饭时,小孩要主动帮老人夹菜,小孩帮老人添饭时,接碗、递碗必须是双手伺候。老人讲话时,小孩不能随便插嘴,或在旁边喧嚣。吃完饭,小孩得讲一声“慢吃”。
在家庭风俗中,小孩的出世极受重视。当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媳和已婚妇女用竹萝装鸡蛋,来到新产妇家做“三朝”。半月后,外婆邀更多的妇女,担甜酒、鸡蛋、米、母鸡、背带给外甥做“半月”,俗称“吃姜酒”,这次酒席最热闹。小孩满月后,外婆又邀妇女给外甥做“满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岁。
三、婚姻风俗
客家人择偶,多为父母作主,媒人拉线,其婚礼一般有说媒、座谈、合八字、定亲、迎娶、三朝几个环节。媒人看两家年龄相当、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动上门说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会求媒人做好事。男女双方见面后,互相倾吐心事,于老人同意,认为合适,就开出“八字”由男方交给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等捏算,假如男命是金或水,女方是水或金,就认为比较合适成婚。一旦“八字”合适,双方老人同意,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就有希望了。接着男方下聘金,俗称“外家钱”,多少由双方议定。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后才到政府去办结婚证。待男方准备妥当,把迎娶时间告诉女方,女方就得着手准备嫁妆。婚礼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给女方送去肉、酒、水、糖若干,新郎回到自家。
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并带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给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婶婶,甚至厨房烧饭、砍肉的也得一份。新娘的哥嫂也得给新郎封包和新鞋。又从男家挑选两位姑娘拿稻穗、剪刀、镜子、公鸡到女家,由女方家招待。和当地壮族群众一样,女家都要给陪郎和男家来的姑娘挂彩,抬出嫁妆。
出嫁那一天早晨,新娘站在米箩下向祖宗辞行,然后,穿黑衣、黑裤、黑鞋,束红头绳,撑黑伞,捂白毛巾,由嫂子背出门坎,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车去。到男家拜堂后,新娘当晚要回娘家,第三天才在母亲、伯娘、婶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担着小猪、小鸡到男家,以示为新婚夫妇准备生活的本钱。
篇3:客家风俗作文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的,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炒粉皮、结米糖、炸豆腐,以及购买鸡鸭鱼肉、香烛炮竹之类。
此外还少不了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早早的贴上对联、年画,然后准备年夜饭。年夜饭最讲究的一道菜就是“年汤”;二是焚香祭祀祖宗、放炮竹。尔后,一家人才团团圆圆吃年夜饭,这一餐一定要吃点饭,表示吃到了“年饭”,长了一岁。饭后,年长者会为小孩包上吉利的“压岁钱”,除夕才算过完。
正月初一凌晨,男人们早早地便起来洗簌干净,然后点香烛、放爆竹,给长辈拜年。这一天有很多讲究,不捞饭、不扫地、不打水,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早餐也要吃斋,并以芹菜、豆腐为主,意粉皮、米糖、花生,这是一定要吃的,表示新的一年有“吃路”为勤劳致富发财。
正月初二,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杀一只阉鸡,把鸡血淋在“纸钱”上,谓之“血钱”。早饭后,一家人便穿戴整齐,和家族人一起带上香烛爆竹、茶酒斋饭,上坟祭祀祖宗。祭祀完毕后,家族人便开始一家一家拜年,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喝着滚烫的酒。这一天,新媳妇还要和丈夫一起赶回娘家。正月初三,客家人便开始走亲戚。
篇4:客家风俗作文
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客家山歌有多种唱腔,包括松口原版山歌、梅县山歌、兴宁山歌、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普西河山歌等。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的一支。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终日作业与田野山岭之间,并且男女倶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别。客家人的性格,大都简朴耐劳,很少慵堕浮夸之态,保持着古代中原人的风气。这些都颇和客家山歌的产生有点关系。
篇5:客家风俗作文
客家酿豆腐是客家名菜,但凡有宴席必有此道菜。“酿”是客家话的一个动词,表示“植入馅料”的意思,“酿豆腐”即“有肉馅的豆腐”之意。
具体的做法是,把猪肉用刀反复的剁,调味做成馅料,然后用筷子在豆腐块中轻轻插一个小洞,塞入适量肉类为主的馅料,然后以煎、闷、煲、炸或蒸等烹调方法烹调至熟。可以煮一些酱淋在上面。
因其做法简单,取材普通,因此深受客家人喜爱。“酿豆腐”的烹调方法非常讲究。不同的馅料、不同的方法烹调出来的“酿豆腐”的味道很不一样。
豆腐在“酿”之前煎过或者炸过的话,味道也不一样;甚至同样采用煎的方法,倒扑煎和正放煎风味也不一样。在节日客家人通常都会自己制作一定量的豆腐,“酿”好煎熟,置入锅中,每餐取出若干作菜肴,剩余的每隔一段时间在砂锅中加热煮沸以防变质,直至全部吃完。
篇6: 过年风俗作文
人的一生,扑朔迷离,唯有心灵皈依,才能看穿。
风,吹动着悠悠的白云,也吹动着经幡,可吹不动的,是人们的坚持。那遥远的地方,便是人们一生所坚持的信仰。天籁一般的歌声穿透着人们的心,带着内心的纯洁,满腔的虔诚,一步三磕头,向着高原之巅,雪域圣殿走去。布达拉宫,这个神圣的地方,就矗立在这。这里,是人们的归属。又是一次日出,仿佛听见了晨曦的钟声。那镀金的大钟所发出的声响,回荡在布达拉宫,**传颂着藏经,似乎,就在耳畔旁萦绕。经过多少次的日升月落,才得以到达。才到达心中所向往的地方。一路上,是无数的坎坷,可不正也看穿了这世间,找到自己应该所处的方位。他们活着,就只是单纯的为了这个信仰,就算与时间为敌,就算,与全世界为敌,不变的是依然坚持着这个信仰。
他们将心皈依给佛祖,献出纯净的灵魂。他们,不同于其他的念佛人,他们,为的不是祈福,而是自己的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承佛慈力众心信乐。心,皈依于此,不变的纯洁。也许,在世俗的目光中,这就是不可理喻,就是痴心妄想,但是,他们又是看得最清楚的人,这世间的纷纷扰扰,早就不是一回事。抵挡住外界的攻击,在这片土地上,在这皑皑白雪上,留下光荣的印记。
人,总是会迷失了自己,寻找不到在这世间的意义,但朝圣者们,总是活得比别人更为清醒,因为,他们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了该坚持的东西。布达拉宫,这个在高原之巅的雪域圣殿,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
朝圣路上,雪域中的那一抹高原红是那样质朴,他们的脸上荡漾着虔诚和满足,澄澈、灿烂,一如通透的蓝天。
篇7:过年风俗作文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我们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很惧怕“年”来伤害他们就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爷爷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很平常的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老婆婆和村里的人都躲到大山里去了,只有白胡子老爷爷留在了老婆婆家里。晚上,年兽闯进村子,第一个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的门口贴着红纸,身体抖了起来,年兽气得怪叫一声,怒气冲冲的就朝院子里跑过去。正在这时候,院子里响起了“嘭嘭啪啪”的声音,还有火光。年兽抖得更厉害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年兽刚进院子,屋子的门就开了,白胡子爷爷穿着红衣服从屋子里慢悠悠地走出来,朝着年兽哈哈大笑。年兽一看,吓得转身就逃。白胡子爷爷去追年兽,一直追到大海边。年兽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里的人回来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红纸,院子里都堆着一燃烧一边啪啪响的竹子。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赶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窗花、红福字,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大年初一我们就要去拜年了,“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压岁有谐音“压祟”的意思,所以长辈受拜以后,就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而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
其实我们的春节还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值得我们去了解它,还有去传承它,不要让它变成一个回忆。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从中获得快乐。所以在过年之际,我们就回家看看吧,不要再一次与家人失去团圆的机会吧!
篇8:过年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最有趣的就是春节。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家乡人称为小年,这日,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日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油果子。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
这一日,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团员。到了晚上,鞭炮声彻夜不绝,人们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相互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来年快乐平安。
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很开心,因为他们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鱼灯、有福娃灯、有火箭灯......。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来涌来,围到广场上看烟花
各种各样的烟花将夜空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篇9: 过年风俗作文
不同的地方那个有不同的过年的特色,在广州也有一番不同的过年风格。
春节一般在一月下旬或正月初旬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屋门前贴上了“福”字,而且是要倒着贴,那是为了寓意“福到了”,有的甚至在各个房门上也都贴上了“福”字。除此之外,人们还要在家里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人们都喜欢趁着春节的时候到花市里买花。拥有“花城”之称的广州每年的春节都要举办花市。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花朵在花市上竞相开放。走进花市,就好像走进了花的海洋,享受带着香气的“海风”。花架上的那一盆盆梅花、桃花、百合花……都亭亭玉立、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大年三十,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谈谈旧年收获,与新年的希望。然后大家一起高高兴兴地坐在电视机旁看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屋子里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和满屋的欢声笑语。
大年初一,人们基本没什么事,平时热闹无比的大街,也一下显得冷冷清清了。有的人在家里休息,也有的人走亲戚、拜年。
到了年初二,大街上又呈现出往日的热闹景象――人们又早早地提着菜篮子上街买菜去了,菜市场里又出现了往日的吆喝声,喧闹声。在公园里,花儿们都露出了笑脸,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游客前来观看。
一眨眼,就到了正月十七八号了,春节也该结束了。小孩子们要上学的继续去上学,大人们继续上班。广州又继续沉浸在热闹的海洋里了。
篇10: 过年风俗作文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
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篇11: 过年风俗作文
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
篇12: 过年风俗作文
从钱王定都临安算起,杭州人过年少说也有千把年的历史了。至于杭州人的过年习俗,说来话长,浓郁的古都遗风和淳厚的文化氛围沧桑般地融入喜庆、祥和的气氛当中。
吃,是过年的重要内容,在过年的时候要吃鱼圆、肉圆,象征团团圆圆,要吃鲞头蒸肉,象征有想头,要吃黄豆芽,象征万事如意……就拿腊八粥说吧,粥是用胡桃、松子、莲子、枣子、桂圆和荔枝熬成的,即使隔了个大老远也闻得到腊八粥发出的浓浓的香味。
拜年祝福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杭州人在以前与亲朋好友拜年时,要手持名片,上面写有造访者家中全体男士按辈分排序的姓名,片尾注某处,老话叫注地脚。
老杭州的习俗,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变得格外欢快、喜庆。
篇13: 过年风俗作文
过年时,如果地方不同,那么,过年的习俗就肯定不同。我的家乡就在那美丽的县城――武陟县。在我们这里,每年大年初一,我们都要贴春联、包饺子、吃饺子、放鞭炮等。甚至有些家户还会挂上大红灯笼,来感受过年的气氛。
每年贴春联时,我总会帮助爸爸来贴春联,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是,我总是在爸爸贴春联时,帮助他看看春联贴正了没有,或是帮他撕胶带等。
而我除了这些以外,还会帮助妈妈擀面皮。我以前擀面皮擀得很好,可是今年,我却擀很薄,下到锅里就烂啦,所以妈妈就告诉我说,能厚就不能薄。之后,我擀的就没有那么薄了。在晚上,我们一家吃着我和妈妈一起合作包的饺子,心里美滋滋的……
听了我说的,你能感受到我们这里过年的气氛吗?
篇14:过年风俗作文
炮竹声声,新年到了,好多人已经回到自己的家乡过大年了。
我们买了新对联与烟花爆竹,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将旧对联撕了下来,又把新对联贴了上去,我刚准备贴上新对联,就被妈妈阻止了,她说:“先看一下吧!”我左看右看,摆正了一点往上贴,妈妈急着喊着:“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说完,她就倒着对联往上一贴,我哈哈大笑:“妈妈,你犯胡涂了。对联贴反了”。妈妈严肃地说:“不要乱说话,福倒着贴,代表福到了”。我这才恍然大悟。就这样,除旧迎新的任务搞定了。
我与哥哥各拿着一根烟花爆竹点了打火机,突然“嘶”的一声,烟花爆竹上冒出了小火花,接着,烟花爆竹出现了噼呖,每过20秒,烟花上的颜色就会变焕,当最后一个颜色出现时,我不禁感叹:“这真好玩啊!”
爸爸提起了炮竹就往家外走,显然,他是要去放炮竹了,到了指定燃放点,爸爸用打火机在点火口上放了火,就扔得远远的,炮竹“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这个新年真美好啊!
篇15:过年风俗作文
春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响声,所以人们便有了放炮竹的习俗。
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妈妈对我说:“想不想去放炮竹啊?这次你来点炮竹好不好?”,我满口答应,过年放炮竹可是最令我兴奋的事。可是让我自己来点,还是把我吓坏了,因为,看大人点我都觉得怕,老是躲得远远的。不过,我还是鼓起勇气对自己说,试一试吧。
找个空地放好炮竹后,我手拿着打火机,颤颤巍巍地走了过去,哆哆嗦嗦地打起了火,点着导火线,一听到哧哧的声音,我撒腿就跑,跑得比兔子还快,听到一声震耳的爆竹声响,我回头看到自己点燃的烟火炮竹,冲上天空,变成美丽的花朵,红的、绿的、五彩缤纷的,我欢快地活蹦乱跳。
放炮竹是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习俗了,“爆竹声中一岁除”,蕴含着文化的元素,喜庆的色彩,不过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还是要少放点炮竹哦!
篇16:过年风俗作文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但我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春节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还可以领压岁钱,男孩子还可以放炮竹呢!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关于春节的来历是这样的: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这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里的人们都要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有一位老人,告诉大家。“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要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每家每户都灯火通明,守更待岁。大年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我们的家乡,人们在除夕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人们会买炮竹、买对联、准备年货、买新衣服,人们还要彻底打扫卫生。除夕之夜,我们还要吃饺子,每年包饺子的时候,妈妈会在一些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了有硬币的饺子,就代表谁在新的一年里会走好运。吃完饺子后,我们都会守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春节那天,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穿新衣服,而且还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另外我发现别人也都很精神,也很高兴,到处都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我喜欢春节!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们吧!
【客家过年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1.客家风俗作文
5.客家文化的作文
6.客家姑娘诗歌
7.风俗作文
8.客家围屋导游词
9.文天祥与客家美食
10.惠州客家端午习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