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展低碳经济高中作文
“woshimeinv”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3篇怎样发展低碳经济高中作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怎样发展低碳经济高中作文,希望您能喜欢!
篇1:发展低碳经济
针对于当前生态环境恶化及全球气候变暖的严竣形势,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其对资源消耗及环境破坏相对较低,但仍存在一些非生态化的现象,从而对生态环境带为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低碳经济时代需要加快推进低碳旅游的发展,在有效的实现对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及高效益等特征,其能够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来获取更大产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则属于低碳流放,即是在旅游过程中有效的实现低能耗和低污染,是环保旅游的一种深层次体现,同时也是一种以生态文明可持续性和可持续性旅游为基础的一种旅游模式。因此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来发展生态旅游,这对我国旅游经济的提升及环境保护的实现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旅游内涵
随着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和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即通过利用技术、制度和观念等的创新来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即采用低碳的旅游方式来实现旅游区内的节能减排,从而提高旅游产业的升级及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整体效益。当前对于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在生态旅游中更强调旅客在旅游过程中保证原有生态的完整性,即通过旅游生产低碳化、旅游消费低碳化及旅游产业低碳化来促进低碳经济时代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时代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低碳经济实质是通过有效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来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环保理念下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绿色出行、绿色旅游,不仅可以实现旅游成本的节约,而且有利于能源消耗量的降低,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低碳经济时代发展生态旅游,需要及时转变现有的旅游模式,扭转一些不良风气,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的效率,同时将节能减排技术全面引进旅游产业中业,降低碳消耗量,从而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政府需要加大力度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当前低碳经济时代,在旅游中应树立低碳出行理念,将低碳环保用到实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加大支持的力度,在做好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做为生态旅游的支持和引导,做好各方面的规划和协调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低碳旅游的发展目标,做好对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旅游者的引导工作,利用低碳旅游的理念来达到旅游过程中低能耗及低排放的目的。同时还要创建和发展绿色环保旅游企业,使旅游企业能够充分的利用新能源,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环保部门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示范工作,以此来改变传统企业发展观,在旅游地开发低碳环保景区,使旅游者能够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构建管理制度,规范低碳旅游发展。为了促进低碳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构建低碳发展经济战略,从而促进低碳化生态经济的发展:
构建低碳经济的组织机构与战略规划,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低碳化,需要以旅游行政管理机关以及旅游相关协会为主体,从而构建多层次的旅游发展组织结构,将减排的目标层层分解,并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采用低碳认证制度,对旅游景区内的旅馆、娱乐以及交通运输等产业实行低碳认证,并且采取严格的评定分级,保证旅游产业消费符合低碳标准。同时需要选择低碳产品,提升旅游企业的低碳意识,不断的推进旅游产业的低碳标准建设,从而实现旅游消费、旅游运输等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建设,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教育宣传,引导低碳旅游消费。低碳时代的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首先需要以低碳意识的推广为前提,从而对生态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重要作用,更好的发挥出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消费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不断的推进低碳旅游消费,从而减少消费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促进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着力开发低碳旅游景点。针对当前一些著名的旅游景c,需要加大低碳旅游的开发力度。通过打造和开发低碳旅游景点来有效的将自然风情与民族文化相融合,从而使旅游观光与精致农业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具有深厚现代色彩的山林野趣,从而打造旅游产品的精品典范。旅游景点中需要重视植物和森林的保存量,使其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效减少碳排放量的同时,也使其成景区天然的过滤网,从而更好的推动景区的发展,全面提升景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低碳经济时代,人们生态旅游意识不断提升,低碳经济与生态旅游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需要加快促进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的相容性,实现旅游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
篇2:发展低碳经济
摘要:在国家推行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大环境下,我国模板工程仍广泛使用高物耗、高能耗和产生大量垃圾污染环境的低质、低效素面木胶合板模板,有违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对两种对立的模板发展观研讨,提出模板工程推行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模板周转次数;节能减排;模板发展观;低碳经济;木材资源;森林碳汇
当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全球共识。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政府明确了减排目标,即到20xx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xx年下降40%~45%,并将作为约束性标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我国目前处于发展建设阶段,有资料显示,我国的建设规模占世界规模的44%,我国每年新竣工总建筑面积约20亿m2。建筑业是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经济发展形势下的革新也关系到模板、脚手架应用领域的节能减排。所以,节能、高效、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模板发展的潮流和趋向。
1高物耗、高能耗的木胶合模板
1.1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是高物耗模板据国家发改委木材节约发展中心主任介绍:组织有关专家对北京20xx~20xx年41个工程项目进行调查统计,我国用量最大的木胶合模板周转1~3次的占总量的78%,其中周转3次的占总量的24.5%,周转2次的占总量的42.7%,周转1次的占总量的10.8%。由于我国大部分木胶合模板为低质脲醛胶素面木胶合模板,也只能周转使用1~3次。20xx年10月14日住建部发布(建质[20xx]170号)规定胶合板模板周转使用次数为30~50次。虽然与国外优质胶合板模板相比,已大幅降低周转使用次数标准,但我国现行的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仍比国家规定的现行标准多消耗木材资源20倍,即木材有效利用率只有5%,所用的95%的木材资源是被白白浪费掉的。
据有关文献,我国某地区用于模板的木胶合板产量已占该地区木胶合板总产量的80%以上,据国外经验,用于模板的木胶合板最高占木胶合板总产量的50%。保守估计,以占木胶合板总量60%计算,以20xx年为例,全国木胶合板的总产量为3 540.86万m3,则当年我国建筑模板消耗木胶合板可达2 125万m3,生产1m3木胶合板需耗用2.53 m3原木,则20xx年建筑模板用木胶合板需耗用5376万m3原木,若按现行规定标准,仅需269万m3原木,相比之下多用了5000万m3,浪费惊人。
森林是环保型资源,可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同时,它更是天然的“减排”型资源,由于森林通过光合作用,能大量吸收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森林每m3年吸收二氧化碳量约为1.8t。以20xx年为例,由于我国广泛使用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造成多用5 000万m3的原木,这样巨大数量的原木(本文由中国论文库整理提供)可吸收9000万t的二氧化碳,即相当于减排9000万t二氧化碳,所以,保护森林意义重大。
1.2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是高能耗模板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比符合现行规定标准的模板产量高20倍,仍以20xx年为例,我国全年共耗用2125万m3的低质木胶合模板,若按现行规定标准生产模板,只需木胶合板106万m3,则20xx万m3的低质木胶合模板所消耗的生产能源是多用的、浪费的。20xx万m3的低质木胶合模板,由生产企业运至施工现场,必然消耗大量的运输能源,该能源消耗也是多用的;同时,经1~3次使用后的低质木胶合模板又成了污染环境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要运出工地并进行垃圾处理,又要消耗运出和垃圾处理的能源;生产20xx万m3低质木胶合模板需要5000万m3原木,这些原木从林场运到生产企业,又要消耗大量的运输能源。综上所述,由于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的有效利用率只有5%,则95%的生产能耗和各项运输能耗都白白浪费,当然是高能耗模板。
1.3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是易污染环境模板20xx年,北京住总集团王宝申总经理等三人联名著文表述:据北京、上海两地的统计数据显示,每1万m2的住宅建筑施工就要产生500~600t的建筑垃圾,而建筑施工产生的垃圾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模板周转次数低(有的仅为1~2次),大量低质,甚至劣质模板跻身于建筑市场和工地现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北京建工集团三建公司副总经理曹勤在20xx年的模板租赁委员会年会上表述:作为模板,目前普遍使用的多为竹、木模板,以木模板为例,往往周转1~3次即出现开胶、起皮、鼓包、变形等质量问题,影响混凝土表面观感;一个工程结构施工完成后,现场破旧模板堆积如山,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为社会产生了大量垃圾,不经济也不环保。庞大的模板用量必然给施工现场带来巨大的堆场压力、环保压力和垃圾模板处理压力。
2我国模板行业如何实施低碳经济
2.1转换观念、充分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转换观念就是要从以浪费资源、牺牲环保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换为节能、高效、环保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完成这样的转换,首先必须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充分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业内有这样的观点:“木胶合板模板是我国模板的发展方向。”“在经历了后,我国木胶合模板得到迅猛发展,年产量增长了13倍,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并以此成就而自豪,这是一种观念。可是10年来,我国木胶合模板的质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初期周转使用10多次,一路迅猛下滑到3~5次,近几年又下滑到1~3次。这是典型的只讲发展、不讲质量和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业内也有这样的观点:“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政府均鼓励多用木材,木材需求的扩大,可以激发人们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刺激森林增长。”笔者认为,欧洲芬兰舒曼木材有限公司的维萨木胶合模板最具代表性,模板周转次数50~100次,而我国现行低质木胶合模板周转次数1~3次,二者相比,我国模板要多用木材资源达30倍以上,即他们用材只相当我们的1/30。
美国赛盟公司木胶合模板周转次数为50次,与我国现行低质木胶合模板相比,我国模板要多用木材资源达25倍以上,即他们用材只相当于我们用材总量的1/25。日本,由于废旧木胶合模板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政府严格控制木胶合板模板的使用。智利,10年前木胶合模板的市场占有率为90%,经过10年“以钢代木”的努力,目前木模板市场占有率仅为10%,广泛使用的是钢模板体系。
事实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节约木材和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很重视。
业内还有这样的观点:“以来,木胶合板模板在国内建筑工程中开始大量应用,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了胶合板企业的发展和胶合板产量的增长,以至有专家提出‘严禁使用木胶合板模板,对待木胶合板模板的对策’‘不是发展,而是治理,不是鼓励,而是限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意见呢?是木胶合板模板的性能差,使用不方便,影响工程质量?不是,这种模板具有表面平整光滑,容易脱模,耐磨性强,防水性好,模板强度和刚度较好,使用寿命较长、材质轻,适宜加工大面模板等特点,(本文由中国论文库整理提供)能满足清水混凝土施工的要求,是理想的模板材料。是模板的价格高,施工企业难以接受?不是,这种模板是各种模板中价格最低,也是施工企业应用最多的模板。”笔者将这段论述进行疏理,提出以下质疑。
(1)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是“强度和刚度较好”的模板吗?(2)该模板是“使用寿命较长”的模板吗?(3)该模板是“各种模板中价格最低的”,但是,是不是经济性好的模板呢?(4)是不是只有该模板才能满足清水混凝土施工要求,非它莫属呢?(5)多元代木是否应尽早得到共识?笔者认为:面对不同观点的争议,应该发扬技术民主,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本着摆事实、讲道理、讲政策的科学态度,求得明辨,正本清源,以便充分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促进行业向低碳经济发展。
2.2产业转型、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当今,发展低碳经济已成全球共识,我国现行木胶合模板属高能耗、高物耗、易污染环境的模板产品,生产此种产品的企业将面临产品淘汰、产业转型的严峻形势,是大势所趋。有些人认为:“我国木胶合板企业遍布全国各地,产量庞大,木胶合板模板不可能不用。”在此,笔者善意提醒: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对不可持续的、违背低碳经济目标的、违背基本国策的企业和项目,该整治的是要整治的,该关闭的会坚决关闭。比如:国家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坚决关闭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鉴于此,木胶合板生产企业应尽早转换观念,自觉提高认识,按国家现行规定的技术标准,生产可周转30次以上的双面覆膜优质木胶合模板,以适应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积极投入力量开发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经济耐用、对环境友好的高附加值模板新产品。对于设备简陋、缺技术、缺人才的家庭式作坊企业,应早作产业转型准备,寻求新商机,比如转产制作包装箱等。
2.3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和市场机制
我国模板行业走低碳经济之路,首先要引起地方政府住建主管部门领导的极大关注与重视,同时,要唤醒施工企业的低碳经济意识和环保意识。根据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战略部署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12个国家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xx]58号)、住建部发布《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xx]223号)以及住建部发布《关于做好〈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xx)〉推广应用的通知》(建质[20xx]170号),建议各地方住建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上述诸文件的要求,应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强制性地方法规,地方法规中的实施细则应涵盖:进入施工现场的木胶合模板周转次数不少于30次的规定,建立生产企业准入证的规定,建立监督机制的规定,对施工企业使用优质或违规木胶合模板的奖惩规定等,以达到严格控制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进入施工现场的目的。另外,努力使施工企业的老总们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自觉抵制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的使用。与此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住建主管部门对开发多元代木新型工具式模板的关注和支持,促进我国各地区模板租赁和专业化施工的发展,使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绍民.我国模板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建筑技术,20xx,42(8):678-682.
[2]糜嘉平.模板与脚手架设计施工应用[C].中国模板协会年会论文集,北京,20xx.
篇3:发展低碳经济
一、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低碳经济法律规制体系存在空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不健全。虽然我国制定了《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专门为低碳经济发展而立法。从已有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来看,执行力度低下,有效性不足,实施效率较差,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规章制度并未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因此,即使已经制定了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也难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和发挥应有的功效。因此,加快低碳经济立法是当务之急,是促进我国建设低碳型社会的有利保障。
2.现有低碳法律的操作性不强。现有的低碳法律内容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国内法律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我国立法中“易粗不易细”的传统,相关的法律条文不够明确具体,表述不够严谨或者过于原则和抽象,配套的法规衔接也不够紧密,只是宣示性的,原则性的规定,没有进行具体的量化,无法保证法律目标的具体化,因此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例如20xx年我国制定的《政府采购法》明确提到政府采购要注意环保,但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缺乏一定的操作性。
3.现有低碳法律的激励性功能较弱。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相继制定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多部法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其中相关的激励机制内容概括,虽然指导性强,但规制性欠缺。例如:《节约能源法》第四章第62条规定:“国家实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税收政策,健全能源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及其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章第27条第3款规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减免或者减征企业所得税”,因此可以对符合规定的企业减免所得税,但如何减免,此法没有明确规定。同时大部分有关激励性措施的条文常用“具体办法由…制定”结尾,具体办法牵引的法律文件大多立法层次较低,内容不够具体、权威性也不足,激励力度不够,这些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构成了障碍。
4.现有低碳法律的监管机制落后。法律的监督机制关系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虽然我国已形成了一些相应的监督机制,但是我国低碳法律的监督制度仍滞后于现实需要。一方面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没有“以身作则”,而且相应的低碳法律也没有给予政府严格的约束,最终形成政府在其中的权利多,义务少。权利,义务不对等的局面。另一方面公民个人环境行为监管不到位。我国自1979年制定《环境保护法(试行)》开始,到现在已基本形成以事业单位为基本规制对象的环境监管法制体系,然而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究其原因,除了环境监管法制的定位与立法决策不尽科学之外,没有将个人环境行为的监管有意识地,明确地,全面地纳入到法律监管的视野中。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法律的监督机制也应相应的对上述主体做出适当的监管。
二、完善低碳经济法律的若干建议
1.制定有效的低碳经济基本立法。为了促进低碳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了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专门法律,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全面推动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例如美国通过《20xx年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设定了美国的碳减排目标;日本的《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从发展节能技术,降低石油依存度,实施能源消费多样化等6个方面推行新能源战略。反观我国,虽然已经发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还没有制定出专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法或专门法,这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尽快制定出有效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立法。
2.加强现有法律和配套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在一项法律颁布后,国家要根据时间监管工作的需要,制定相关配套行政文件,弥补其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据此情况,应适时制定《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的配套实施文件,同时及时修订《节约石油管理办法》、《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等,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相关法律的实施。
3.利用金融税收等政策加强低碳法律的激励作用。低碳经济相关法律的出台,对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能源消耗型企业,重污染型企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为了保证这些企业能够自觉自愿的响应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政府应该保证低碳法律的激励作用,例如出台激励性财政和税收政策,鼓励企业使用和开发清洁能源并对其适当补贴,或向低碳经济行业投资。完善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法规政策,设立碳金融、碳税收、碳交易等促进各行业经济低碳发展的专门性立法等,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
4.加强法律监管机制。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后,能够有效的贯彻这些法律法规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因为任何法律的实施都离不开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从概念层面讲,低碳经济法律监督由“低碳经济法律”和“监督”两部分组成。在这一概念中“低碳经济法律”是“监督”的一个限制词,它限定监督的诸要素。从执行层面讲,在履行法律的监管机制时,要具体做到明确监督的主体和客体,监督内容,制定监督依据,目的和使用的监督方式。这样才能保证以制定的法律不会形式化。
篇4:发展低碳经济
引言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的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浪潮。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建构生态文明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明确要求。20xx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文化建设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如何解读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生态文化新内涵、建构生态文化发展的推进体系、探寻生态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生态文化推进现状与问题分析
区域实践层面,到目前为止,全国有福建、浙江、辽宁、天津、海南、吉林、黑龙江、山东、安徽、江苏、河北、广西、四川、山西、河南、湖北等16个省正在开展生态省、生态市县、生态乡镇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在各地的生态省建设过程中成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生态创建示范工作成绩显著,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因为生态文化的区域差异性特征、演变性特征没有被关注,在具体实践层面上缺少区域生态文化建设的系统化研究,各地区存在生态文化建设“认知不足”、“体系缺失”“、主体缺位”的情况。
(一)认知不足
据20xx年环保部发布的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分别为74.8%、48.2%和60.1%。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度不高,呈现“了解率较高、准确率较低”的特点。另外,经济与文化水平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影响较大。东部地区的知晓度、践行度要比中西部高,但认同度不如中西部;被调查者文化程度越高,知晓度越高,但认同度、践行度却不高;城市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明显高于农民。生态文化的认知不足是导致生态文明意识传播不畅的重要原因。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认知更多的是专家研究的专业词汇,生态文化并没有本土化、规范化、通俗化,导致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认知不足。
(二)体系缺失
区域生态文化的发展并未形成系统化的建设体系。根据各区域生态文化推进的经验,生态文化的理念与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的融合度并不高,没有一套成熟的实践体系,将生态文化的培育内嵌到具体的生态建设中,对于生态文化的引导与文化自觉性的培育意识不足。整体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文化的培育并非是孤立的,整体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必须按体系逐步推进。
(三)主体缺位
20xx年环保部发布的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特征,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这也间接反映出,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多元参与机制尚未形成。政府、企业、NGO是生态文化发展中的主要参与者,目前,生态文化培育的主导者偏重于政府,企业、NGO在生态文化的传播与培育中尚未发挥应用的作用。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文化发展策略建议
(一)萃取区域生态文化,引导公众文化自觉
如何使公众深入理解生态文化内涵、确立生态文化理念,从而内化为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是生态文化建设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生态文化的界定将为强化区域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奠定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导向。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差异特征的显现,生态文化理论应从最初的人类学角度研究逐步关注生态文化的时代演变、区域差异特征。为了使公众对新时期的生态文化进行有效认知,生态文化的内涵应融入这两种特征。基于此,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文化内涵界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萃取区域生态文化特色。结合区域特色文化,如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提炼区域内被广泛认知、公众易于接受的生态文化。二是融入低碳经济理念,在萃取区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文化基础。三是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进行生态文化理念的整合,提升生态文化自信和自觉,增强生态文化的引导力。在具体操作方法层面,还要力求通俗化与规范化。通俗化要求集聚生态文化的集体智慧,创新公民参与的机制,搭建公众参与的平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进行生态文化的萃取研究,规范化要求生态文化细化为易懂、易记的规范性道德操守,便于政府、企业、公民强化生态文化与自觉行为的一致性。
(二)建构低碳实践体系,融入生态文化培育
在与浙江省相关部门进行的生态文化合作研究中课题组曾提出,在实践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用“生态文明阶梯”来表示,分为四个层次―――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处于生态阶梯的最高层,并作为其他形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护栏。生态文化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也是实践的过程。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可以以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为载体,融入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的建设过程,在此基础上,生态文化在低碳背景下不断内化。生态安全层面,气候变化涉及到生态安全,全球变暖,已经逐渐开始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土地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自然灾害频发、甚至影响生物安全问题。生态安全处于生态文明阶梯的最底层,关乎公民切身利益。在生态安全领域融入低碳经济、气候变化的影响,普及生态文化,会极大地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生态产业层面,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有绿色农业及食品加工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低碳科技服务业等。在低碳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针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强化生态文化的沟通机制、反馈机制、监督机制等等,可以有效提升生态文化的普及效率。生态景观层面,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景观体现出更加健康、节约、可持续的景观发展目标的追求。可持续的环境伦理贯穿于景观构成环节,能够在城市景观布局、生态文化塑造、低碳行为引导上最大限度的与公众的生态文化意识提升相契合。结合区域发展,政府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激发公众了解生态景观知识、参与生态景观保护的热情,最大化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景观的认知与保护、生态景观对生态文化的促进与提升作用。如建设低碳生态旅游产业、低碳休闲度假基地等。
(三)发挥优势群组辐射效应,实现群组互动协同
发挥群组作用是《21世纪议程》的重点内容,亦是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必循路径。这些群组主要包括政府、企业、NGO(非政府组织)。按照不同的角色又可细分为决策者、企业管理者、社区、学校、家庭、妇女、农民等。以往区域生态文化建设中侧重于对传统群组、单一群组的集聚宣传、培训教育,相关部门已提出了大量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在某些区域已取得丰厚的实践经验,更多的关注到了“点”的集聚。但是,如何更有效的发挥群组辐射作用,架构畅通、有序的生态文明意识之“网”,迫切需要关注、群组互动的协同效应两个关键问题。发挥优势群组辐射效应。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表明,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与NGO组织的活跃程度密切相关,环保NGO组织是传播生态文明重要的群组。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创新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打造环保NGO品牌,使其成为区域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在民间资本活跃、参与热情高、创业氛围浓厚的地区,具有发展环保NGO的良好环境和基础,切实加以引导,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使环保NGO组织尽快找到自身的作用空间,将有助于激发社会活力,加大群组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将成为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政府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简化审批手续等措施,激活环保NGO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辐射作用。发挥群组互动协同效应。群组具有共同的生产、生活意识形态,是生态文明意识集聚、传播、提升的关键节点。点点成线,线线交互,发挥不同人群或组织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是架构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网络的根本路径。建立政府、企业、NGO、民众的生态文化互动体验交流机制,可以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互动平台,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如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增强公众参与程度等。
篇5:发展低碳经济
【摘要】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分析表明,地表的平均温度已经有了大幅的提升,导致全球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如果此类状况持续下去,气候变化会对生态系统和淡水供应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威胁。经济发展应该摒弃传统的模式,应该按照低碳经济的方式进行各类生产。
关键词低碳经济 金融支持 体系
1中国碳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1.1碳金融市场的要素
1.1.1按照交易机制划分
按照交易机制对碳金融市场进行划分,碳金融得以发展的基础在于碳交易市场的完善,这个市场主要分成两个不同的市场,其一是在交易中以配额为基础,在交易中以排放权指标为基础。配额市场是对总量限制,在交易机制创建的基础上建立的,在总量分析的基础上,涉及排放权的交易。其二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市场,在减排的环节中,完善减排的交易。在进行配额交易的环节中,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相互的关联,但是现在由于总量产生一定的限制,就不会产生更加严格的激励。所以,在配额市场交易的环节中,其成本更低,但是会产生更大的流动性。
1.1.2按照交易动机划分
在对交易动机的分析中,碳金融市场可以划分成强制性履约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其中,强制性履约碳市场促进了国际碳市场的发展,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很多国家已经通过履约的方式,发展了区域内的节能减排项目,在发展的环节中,有效的对各方的利益进行了平衡。而且随着低碳市场的不断的发展,自愿减排发展非常的迅速,而且交易额不大,在标准竞争的环节中,可以实现有效市场的挖掘,对主体的积极性进行调动。
1.2碳金融交易所
现在,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而且在全球碳交易的环节中,各个国家还在尝试的建立碳交易所,对不同区域的碳交易模式进行探索。现在,全球范围内,最有名的交易所是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这个交易所的发展规模非常大,而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3碳金融市场参与者
碳金融市场的参与的主体非常多,不仅仅包括碳排放权的使用者,也包括碳排放权的供应者和投资者。
碳排放权的最终的使用者是面临碳排放约束的国家和企业,在《京都议定书》中已经明确的对发达国家进行了相应的约束,并且对自愿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企业进行了相关的约束。碳排放权的最终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自己实际的碳排放量购买配额,从而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防止在生产和经营的环节中受到类似的损失。碳排放权最终的使用者一般是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成为碳金融市场的最大的购买者。
1.4碳金融交易工具
碳金融产品指的是在碳市场上参与各类交易的产品,近年来,碳交易市场在不断的完善,金融机构已经实现了碳排放权的转换,已经将其转换成及时的交易的商品,而且,形成了各类碳金融产品,各类衍生产品也出现。金融机构实现了创新,不嗟耐晟平鹑诓品生产的创新能力,防止在节能减排项目实施的环节中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收益的减少。
通过对碳交易市场的实践能力的分析,碳金融产品主要分成碳排放权的远期、期货等。远期交易指的是双方应该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从而在特定的时间和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碳排放交易权。
2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2.1构建平台,创新机制
2.1.1构建统一的碳金融市场
要完善交易平台的构建,促进中国排放权交易的一体化,完善碳金融市场的交易能力。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环节中,离不开各项技术的支持,还要不断的创新知识,在技术创新的层面上应该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而且各项技术要实现配套,并且完善知识密集型人才的培养。上述的要求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如果依靠融资的方式,也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需求,所以,应该尽快的建立起更高层次的金融市场。
2.1.2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
与传统的金融产品存在差别,碳金融产品的交易规模比较大,所以,在风险等级的评估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发展的环节中,应该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上,进行各项规划,建立完善的金融发展体制,确保体制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步调一致。商业银行应该与国际上一些知名的金融机构建立联系,共同的创新低碳经济和碳金融领域的商品,完善碳金融的发展规模,从而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与此同时,应该鼓励银行等机构在低碳经济的主题下进行基金等产品的创新,建立完善的碳金融产品,研发各类衍生工具。
2.2抢占碳交易定价的话语权
我国应该推动人民币计价国际化的进程,由于在进行碳交易的过程中,价格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价格的波动也非常大,会产生很大的交易风险。中国在进行碳交易的环节中,由于各类技术还不够高端,这就导致了中国不能占据碳排放权的定价话语权,要防止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应该将中国的货币与碳排放权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对货币体系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应该将我国的货币与碳金融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2.3加大金融信贷支撑力度
加大金融信贷的支撑力度,促进各类低碳产业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信贷服务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环节中,应该完善金融信贷的服务的力度。所以,银行等机构应该对环境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估,统一环境质量评估的要素,建立完善的绿色信贷评估体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从而对企业提供大量的经济支持。金融机构应该完善相关的政策,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可以使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
2.4培育中介服务市场
在中介服务市场的培育中,应该完善中介服务的能力。在项目开发和设计的环节中,整个交易的环节比较复杂,而且交易的周期非常长,企业几乎不能完善单个的项目,这就需要中介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应该完善专业性碳金融中介机构的建设,我国应该对各类中介机构进行定期的培训,使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更加的专业,在进行项目谈判的环节中,应该确保有资深的专家进行评估,而且要确保担保机构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降低在碳金融交易环节中产生各类风险
3结语
本文把握了经济和金融领域发展的最新趋势,将低碳经济和金融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对低碳经济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碳金融支持体系的建立。
篇6: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和低能耗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具有经济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三个特性。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严峻,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较多。本文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建立环境税收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手段、完善碳交易市场和健全金融支持体系等建议。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和低能耗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能够与生态环境相平衡,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开发新能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可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经济性。低碳经济追求的是以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治理环境问题。第二,创新性。低碳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技术的创新,通过对能源利用技术等的革新,提高生产效能,从而实现绿色发展。第三,可持续性。低碳经济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可持续,既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又保障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如何降低资源能耗、治理环境污染又保障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履行大国责任成为全球瞩目的问题。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实严峻。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进一步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但是,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依然很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虽快但贡献率仍有待进一步加。另一方面,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我国是以煤炭为能源结构主体的国家,且需求量巨大,而提高煤炭的利用率、降低其污染物排放的技术难度较大。同时,我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力等资源的利用和推广需要循序渐进,资金、技术、管理等配置很难一步到位。能源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讲,需要实现技术的创新。而技术的突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长期钻研,我国在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方面尚欠缺长期的投入机制。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环境税收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环境税制,对能源消耗所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缺乏补偿机制。现有的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虽然针对资源利用进行了一定的税收调节,但并未突出其补偿能源消耗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功能,且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其环保节能的作用较弱,利用税收手段进行有效调节的目的难以实现。相较而言,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境税收体系较为完善,不仅能够利用税收收入补偿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能够通过提高企业成本、利用税收调节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利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进行生产。
财政支持投入不足且手段单一。一方面,通过我国公开的政府预算可以看到,财政支出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金额较少,所占比例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据测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缺口较大。另一方面,财政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手段单一。在目前我国采取的政策手段中,占最大比例的是财政支出和财政补贴手段,而其他财政税收形式利用的较少,如间接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手段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我国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最多的国家,且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但是,由于缺乏交易系统等建设,我国长期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上一直都处于低端位置。20xx年,我国全面启动碳交易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和发达国家相比,不仅起步较晚,且相关的金融体系建设较为落后,对碳金融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交易平台尚不成熟,交易价格不合理。这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技术革新、发展低碳经济。此外,我国碳交易市场上的碳金融衍生品较为缺乏,金融体系发育不足,不利于多元化的投资。
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支持机制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企业的贷款等支持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绿色金融理念。金融机构需要建立间接融资等多方位的体系支持低碳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并加大支持力度,依靠金融创新服务于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贷款资金的追踪管理,从而保障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管理。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文分析出的问题,本文对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四条政策建议:
建立和健全环境税收体系。在资源税改革和环保税推出的背景下,要加紧落实环境税收体系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通过提高企业税收成本的手段促进企业实现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转型,突出环境税种的环保节能的功能。同时,税收收入作为负外部性成本的补偿,应成立专项基金,用于环保技术的研发和生态恢复的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丰富支持手段。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政府预算中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比例,并整合专项资金、完善资金管理配套措施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的支持力度。同时,要丰富利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优化补贴等支持环节,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对于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税收政策优惠,以便于企业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提高生产质量和绿色研发。
完善碳交易市场,开发碳金融衍生品。一方面,我国需完善碳交易市场,在排放权交易中加强金融创新,并积极拓展绿色中间业务,开展风险投资基金等。另一方面,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开发各类碳金融衍生品,如碳基金、碳期权、碳期货、碳信托基金等,丰富投资渠道,并完善相关机制降低投资风险,推动市场发育。此外,对于低碳企业上市融资,要加强政策支持,设立绿色通道,促进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绿色生产。
建立绿色金融理念,健全金融支持体系。金融机构应树立绿色金融的理念,积极建立银行绿色信贷、间接融资、信用担保融资、风险投资机制等支持体系,并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完善环境评级标准和风险评估机制等,从而发挥金融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同时,要加强对贷款等资金的追踪管理和监督,并通过融资政策引导企业开展能源审计,从而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篇7:发展低碳经济
1、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方法
1.1选择合适的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
在城市园林的绿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注重固碳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应用,提高园林绿地中植物固碳的效率。经过多方面查阅资料,总结世界各地学者的研究成果知道,不同植物的固碳能力不同,其中固碳能力较强的植物有麻栎、碧桃、广玉兰、醉鱼草、夹竹桃、垂柳、火棘等。
1.2科学配置绿化植物,建造高效、低碳的城市园林
要建造低碳高效的城市园林绿地,不只是要选择合适的种类,还必须注意不同种类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空间上和固碳能力上可以优势互补,使植物在分布上错落有致,最大限度地提高园林绿化植物的群体固碳能力,建设低碳的城市园林。依照某市的城市园林建造现状,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植物配置:
1.2.1高大乔木与矮生灌木搭配。
科学研究表明,不同植物的固碳能力不同,其中灌木的固碳放氧能力显著高于其它高大乔木树种,灌木的固碳能力也远远高于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另有在相同面积上种植不同种类植物的试验显示,在固碳能力上常绿灌木固碳放氧能力最强,其次是落叶乔木,再则是常绿乔木,与前几种相比,落叶灌木的固碳放氧能力最弱。所以,在选择搭配园林绿化植物时,要注意适当加大常绿灌木和落叶乔木的配置比例,合理搭配,不仅可以提高园林的放氧固碳能力,而且园林一年四季都充满生气。
1.2.2慢生树种与速生树种搭配。
依据植物学研究结果,速生树种的固碳放氧能力远远比慢生树种高,不过这只是一个短期的,但就长久来看,把二者搭配种植,不仅可以提高固碳速度,而且可以在植物景观和生态方面获得长久的效益。
1.2.3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搭配。
常绿植物在一年四季都有很强的固碳放氧能力,这与落叶植物秋季落叶后的固碳能力几乎为零相比好很多。但今年相关领域的研究表明,由于秋季落叶植物会出现彩色,这种叶片由于其叶片内花色苷的存在和分布差异,增加了叶片对光能的吸收,增强了固碳放氧的能力,同时秋天叶色变化可以增加观赏性。所以,常绿作物与落叶植物搭配可以相互弥补,以保证四季都有较高固碳能力,还可以增加观赏性。
1.2.4低龄树与老龄树搭配。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盛行直接移栽高龄的大树,从固碳放氧方面来讲这种现象是不正确的,因为低龄树木的固碳能力远高于高龄的大树,虽然就单株固碳来看,古树可能远远高于常规树木。但由于其数目少,且几乎不再生长,总的来说吸收二氧化碳较少。就观赏性来看,古树、大树更加具有观赏性,而且这也有助于保护濒临灭绝的古树种类,所以将不同年龄的树木搭配种植,既可以增加固碳能力,建造低碳园林,还可以增加观赏性和保护濒危树种。
2、总结
低碳生活是现在全世界人们的追求,低碳城市则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观的一次重要实践。现阶段,全世界都在以城市为单位实行低碳生活的理念,每年世界环境日都会举行各种活动,已经把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定为推行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所以,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要选择固碳能力强的植物,科学评估、合理搭配,最大限度增大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灰尘、有害气体等的能力,为市民建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休闲场所,从而加快安全、高效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进程。
篇8:发展低碳经济
一、煤矿企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煤矿企业的经营缺乏科学规划。国内煤矿企业经营一直比较粗放。以山西省为例:在煤炭资源整合前,国内煤矿有许多的小煤矿企业,以乡镇集体所有制为主。这些小煤矿企业的经营处于采矿权人、经营者、投资人处于分离状态,存在着严重的责、权、利不统一的问题。受经营体制问题的影响,煤矿开采出现层层转包、掠夺式开采等严重问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了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在山西省内开办起了数量不少的煤矿企业。这些企业管理粗放,开采过程大多是采用的原始开采方式。导致国内市场上的煤炭供应量大于社会需求量,导致煤炭市场价格曾持续走低。
(2)国内煤炭市场在政府的主导下正在开展大规模的煤炭资源整合。面对国内混乱的煤矿开采市场,在政府的主导下关闭和淘汰了一批生产设备落后、管理落后的小煤矿企业。在此次资源整合过程,煤矿关率达到30%以上,将年产量9万吨以下的矿井全部淘汰。通过此次煤矿企业的调整,实现了煤炭资源回收率达到60%以上。仅山西省就有1000余座煤矿被关闭,近600座煤矿因无安全生产许可证而被吊销营业执照。到20xx年,山西省内年产量30万吨以上煤炭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90%以上。另一方面,国内煤矿企业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煤矿开采为主,在煤炭深加工方面发展才刚刚开始。煤炭全身是宝,如果能够深加工提炼,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大大提升。
(3)新环境要求煤矿企业发展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煤矿企业虽然是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企业,但煤炭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会破环矿区生态环境,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当前全球环境逐渐变暖,温室效应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另一方面,虽然国内经济发展迅速但国内的生态环境也被破环的非常严重。重视国内经济转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是当前国内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新环境下做好煤矿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转型是新时代对煤矿企业的新要求。
二、低碳经济视域下煤矿企业发展路径策略
(1)在煤矿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低碳经济发展理论指导下,需要对企业的经营建立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该指标体系可以对煤矿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做出评估。通过综合评估结果就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或不完善的环节,并有针对性的开展项目改善和优化。因此,建立完善的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企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完善的财务分析管理基础上的,通过企业成本分析、企业收益分析等财务管理措施,实现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有效监控。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煤矿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明确各个环节的低碳经济指标。
(2)政府要重视煤矿企业节能减排发展的政策扶持支持。煤炭企业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实践。但在企业发展实践中,大部分煤矿企业出于短期盈利的考虑,对节能减排的实践积极性并不高。另外,技术革新和设备革新是节能减排发展的关键。但技术革新和设备革新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但从目前国内煤矿企业的经营现状来看,许多的煤矿企业还处于经营亏损之中。因此,国内的煤矿企业在技术和设备革新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正是这个原因国内煤矿企业一直得不到有效发展。政府在国内经济宏观调控方面发展着重要作用。面对煤矿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政府必须积极出台扶持政策。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为煤矿企业提高金融贷款支持。对于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贷款财政补贴。通过金融政策解决煤矿企业转型创新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对煤矿企业的税收政策做适当的调整。通过税收杠杆协调作用,鼓励煤矿企业重视低碳经济发展。最后,低碳经济对企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比较高。
(3)重视资源整合,实现煤矿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过程。作为煤矿企业在做好传统产业地能耗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重视资源整合的发展,利用个方面的资源优势实现煤矿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煤矿企业可以以矿产资源为依托开展与国外优势企业的合作,建立生产加工贸易企业等等,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服务国内企业。最后,做好专业人才的引入也是有必要的。在企业内部开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也是非常有效的。
三、结束语
重视低碳经济视域下煤矿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煤矿企业对环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和破坏,这些都是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煤矿企业积极开展企业运营成本控制,降低企业能耗,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相信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支持下,煤矿企业一定能开创一个好的发展前景。
篇9:发展低碳经济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下,世界农业经济逐渐开始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低碳农业这一生态革命产物被广泛关注和推崇,这就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向生态、低碳、友好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xx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xx(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xx.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xx(1):114-120.
[4]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农业改革,20xx(2):62-68.
[5]涂洪强.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构想与建议[J].中国市场,20xx(16).
[6]王德怀.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J].中国市场,20xx(51)
篇10: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尊敬的甬祥院长、韩启德主席、尊敬的邓楠书记、鸿举市长、尊敬的杨振宁先生,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同志们:
作 者:徐匡迪 Xu Kuang-di 作者单位: 刊 名:学会 英文刊名:XUEHUI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篇11: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理想的发展模式是指从源头到过程到产出消费全过程实行低碳化,这是对环境最为有利和友好的发展模式,然而需具备理论、技术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可行性,才能得以全面贯彻落实。
(一)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分析
1.源头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源头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在生产过程里选取原材料时,通过低碳化以及无碳化的形式生产产品。
详细来讲,这个流程就是低碳化的原材料、生产加工、产品、消费。
这样形式最大特征是,强调了源头的控制。
也可以说,要通过源头来控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质的排放。
这样的形式和循环经济的思想大致相同,可是依旧具有一定的区别。
首先,两个模式的目的并不相同,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充分利用资源,低碳经济强调的不只是充分利用资源,还包括强调环境保护,特别是气候环境。
其次源头控制的重点并不相同,循环经济采取的源头控制注重的是资源在当前技术环境里是否可以被完全运用,而低碳经济不但要考量资源能否被完全利用的问题,还要考量生产资料的选择性。
所以,相对于循环经济来讲,低碳经济更为严格。
2.过程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过程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在进行生产加工的过程里,尽量通过低碳化或者无碳化的形式进行生产活动。
详细来讲,指的是原材料、低碳型生产加工、产品、消费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最大的优势就是在生产过程里注重技术的作用,也就是低碳或者无碳化的技术。
低碳技术包含了电力、交通、冶金、石化、建筑、化工等关于温室气体排放行业的节能以及提升效能的技术,还包含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运用、煤层气的勘探研发、油气资源等方面所研发的技术。
总之,只要将温室气体排放现象进行合理的控制,都属于低碳技术。
而过程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要把各类节能、高效且有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这对于技术的开发、资金投入等给予了新的要求。
3.产出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主要强调的是所生产的产品污染要小,对人类以及环境影响不大,对于目标方面应当加以控制和管理。
在这个模式中,其流程为原材料、生产加工、低碳型产品、消费。
对于产出性模式,产品应当加强简约化、标准化、友好性以及实用性。
4.消费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指的是产品在进行消费时,应当采取绿色、环保、低碳的形式,尽量降低污染或者最好无污染。
这个模式的流程是原材料、生产加工、产品、低碳式消费。
并且,这个模式将绿色环保作为标准,进行各类消费活动。
5.优化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注重的是在原材料的获取、加工、产品构成和消费的所有环节当中,都要尽可能做到低碳或者无碳。
所以,这个模式的流程是低碳化原材料、低碳型的生产加工、低碳型的产品、低碳式的消费。
这个模式对于环境是最好的形式。
可是,这个模式一定要存在技术、理论、经济三点才可以推行。
二、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措施
1.节能优先,提升能源运用效率。
当前,经济发展迅速提高,可是却付出了大量的资源以及使得生态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这证明了我国能源利用非常浪费,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通过生态文明的方向来看,积极运用每一度电、每一方天然气、每一桶石油远远比开采更多的煤、天然气以及石油要有意义和价值。
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一定要本着节能优先的战略方针。
不但要将具有高耗的产业及生产工艺进行淘汰,还要对照明设备、家用电器、工业锅炉以及工业电动机等方面的技术加以改进,提升热的有效利用以及提升能源转换效率。
只有积极推动节能,才可以通过能源提供安全、环境的保护,并制止温室气体排放的多方面目标的体现。
2.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对于我国化石能源当今这种煤丰富、油贫瘠、气缺乏的状况决定了煤炭可以成为能源消费的主体。
所以,以煤炭为主要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改变。
这就需要在消费之前对煤炭采取低碳化以及无碳化的处理,降低燃烧过程里碳的排放量。
在这个形势下,加快发展天然气,适当进行核电、水电、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以及地热能等一些可再生的能源,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里的比率,会是开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3.创建碳基金,鼓励低碳技术的研发。
碳基金是通过政府基金以及民间基金两个形式进行,政府基金是靠政府出钱,民间基金是靠社会捐赠。
碳基金的目的在于注重碳汇的加强,关注透过帮助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并通过这个过程找到低碳技术的商机,进而有利于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
碳基金的资金使用在投资方面通常有以下三个目标:首先,加快地毯技术的研发;其次,促进技术的商业化发展;再次,投资孵化器。
我国的碳基金模式应当将政府的投资作为主要方式,再通过不同渠道进行筹资,依照企业的模式运行。
碳基金公司透过不同的方式获得碳技术,估算减排潜力以及技术的成熟程度,激励技术的创新,不断创建低碳经济市场,用来加快长期的减排。
4.建立国家碳交易机制。
对于我国不同的功能区域来讲,有的区域属于生态屏障区、有的区域属于生态受益区、按照国际采用的碳源、碳汇进行规则的平衡,生态受益区在享受生态效益额同时,还要将外部效益多出的合理份额补偿于生态保护区。
其原则是碳源比碳汇大的地区应当依照国家制定的价格或者双方协商的价格对碳源小于碳汇的地区进行碳排放额的购买,用来平衡各地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结束语
低碳经济的各个模式具备各自的特点。
因为各地区的情况有别,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备本质上的区别。
在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时,应当通过实际状况,对区域经济进行综合式考量。
(二)
一、低碳趋势与快递行业发展现状矛盾分析
1.货物的运输
快递运输属于物流运输范畴,在运输方面是具有典型非低碳特点的,主要表现为:(1)公路、航空的运输作为主要依赖形式,能量消耗庞大:快递以快为重,从而快递企业只做到快,别的东西都沦为次要。
航空、公路运输在快递运输中被频繁使用,加上由于快递是点对点的'服务,航空运输往往与公路运输形成联合运输,而这大大加强了在快递运作工程中的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
(2)运输使用车的科研水平不足从当前情况来讲,我国机动车科研水平较低,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的研发水平又远远比不上内燃机车的研发水平,甚至落后国际平均水平7年以上。
混合动力车节能能力最强,在这方面我国的研发水平造成了我国货运车辆动力能源单一,大量尾气排除,并由于路桥费政策不够健全,机动车严重超载,车辆故障频发。
(3)政策法规统一性不足由于快递服务涉及全国每个角落,但各地区的运输政策标准不一,这成为了运输成本不可估量的重要因素,引起的重复建设不可胜数。
不同地区对于机动车辆的运输指标要求各异,比如,在二线城市可以通行的机动运输工具不能进入一线城市,北方可以通行的机动车辆不能进入南方等,引发了多次装卸、运输操作,导致了运输的“二次污染”。
(4)信息系统建立缺陷较大快递公司拥有自己专属的货物信息系统,高端的系统中对GPS也有了深入的使用,但快递公司的信息系统对于运输工具的作用只局限于监控并没有实施在车辆调配的科学高度,单纯的追求“快”的快递运输却演变成了高空载率的不良后果。
(5)运输人员的培训落后目前从事快递业务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的来说过于偏低,因此对于运输人员培训的安全意识的培训被予以很高的重视,而对于低碳、环保、绿色方面的培训却不予重视,甚至为零,管理手段多以反金钱撒谎能够的奖励和鼓励为住这种单纯的经济化管理手段是达不到持久效果的。
2.货物包装问题凸显
快递企业中的包装材料种类繁杂,功能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牛皮纸软信封、白皮纸硬信封、塑料袋、纸箱、发泡薄膜袋、编织袋、打包用的胶带等,用于包装的材料,对于快递公司,表面上是免费提供给顾客的服务而实际上,其价值已经体现在了客户所支付的运费当中。
目前包装凸显的污染问题集中于以下几点:(1)过于浪费在实际的操作中,快递公司为了为达到分拣快速的目的,提供的信封、塑料袋、纸箱等材料尺寸同意,但是客观存在的货物的形状不一,尺寸多样无法被固定尺寸的材料所满足,因此“大包装小货”情况频发,“大材小用”数不胜数,这是实际包装操作中随处可见的问题。
(2)缺乏环保性在快递企业包装过程常用的材料中,可再生能源,可再利用能源很少,除了信封与纸箱,塑料的使用占据大部分,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材料使用一次就被废弃的概率很高,从低碳、环保、绿色方面看,将会长生极大量的对环境造成高度污染的现象。
(3)使用不合理在实际操作中包装是不进行收费的,即并不存在另外的包装费用收取,因此会在快递公司所涉及的人员,例如和工作人员和客户心中营造出包装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由快递企业无偿提供的错觉,这会鼓励工作人员与客户在意识这上并不重视包装过程中使用材料的客观成本,导致对包装所使用的材料极度浪费,不合理使用,重复包装、过度包装现象频发不止。
3.运单使用合理性过低
目前国内快递公司已经抛弃过去的五联单的运单而多数使用的是四联单(寄件方、收件分公司、派件分公司、收件人各1联),采用无碳纸制造技术,最后一联使用贴纸,前后共有五层纸张一共是四层纸张。
在快递过程中仓库、公司、发货地、收货地等,由于快递工作人员素质较低,明文规定不足,缺少标准化管理,制度更加不够完善,贴纸、以及使用过的运单遗留纸张被不分场合地随意丢弃,对环境的伤害极大,纸张虽然并不大,积少成多,也是一项极大的浪费。
二、快递企业的未来发展模式
目前对于低碳经济下符合低碳要求及具备低碳特点的快递,其观念大都是从低碳经济延伸出来,而关于低碳型快递的叙述并没有比较科学的定义。
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诉求以及现有实践,我们认为,快递即将采取的低碳化发展模式应符合在物流过程中始终追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目的,利用高效科技、再生能源手段和节能减排技术逐步祛除物流活动中碳的过量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伤害,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的特点,因此,我们结合上文对于快递企业现状与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分析。
本着迎合低碳发展高潮的态度,我们将快递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1)生产低碳型:指在快递操作的生产过程,实现低碳化或无碳化主要体现在物流过程中的低碳性。
如,低碳运输、低碳配送、低碳包装,低碳分拣等。
(2)产出低碳型:指在物流的产出过程中达到低碳化或无碳化,重点强调逐步祛除对人、环境的低碳化,从而从整体上降碳排放量。
如:通过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降低尾气污染、提高废弃物回收率与再利用率等。
(3)辅助低碳型:指在快递辅助行为当中也要保持低碳化或无碳化,包括在人员素质的培训,制度的健全完善,绿色、环保理念的灌输等,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或无污染。
三、总结
总的来说,理想的发展模式是指从源头到过程到产出消费全过程实行低碳化,这是对环境最为有利和友好的发展模式,然而需具备理论、技术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可行性,才能得以全面贯彻落实。
我们应深入探究低碳经济社会背景下,快递企业按原模式发展的矛盾所在,从问题出发找准低碳模式的发展方向,为适应未来残酷的行业竞争和完善的社会环境做好准备。
篇12:发展低碳经济的心得
发展低碳经济的心得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也是我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川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人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义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篇13: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
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
近年来,全球灾难性气候频频出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日渐受到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关注,“低碳”理念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节能降耗、节约资源这一基本国策,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善待美丽家园,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永嘉县低碳消费社会监督小分队向企业、消费者及全社会发出如下倡议:
一、树立低碳观念。
把低碳观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将低碳理念拓展至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坚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树立建设“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意识。
二、坚持低碳发展。
各类企业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全面推进技术创新,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设备,争当推进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的全力推动者;主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模式,着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探索成立碳补偿基金,实现生产的减排降耗。在行业系统或企业内部,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员工踊跃提出合理化建议,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努力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倡导低碳消费。
广大消费者要戒除奢侈消费,减少便利消费,争当推进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的自觉示范者。在日常消费中,用好手中的货币选票,自觉选择节能、环保、绿色、可循环产品,如节能灯、太阳能、节能家电、小排量汽车、简易包装产品等。从衣、食、住、行等生活各方面培养低碳消费生活习惯,如无纸化办公、循环利用教材、随手关闭电源、使用环保购物袋、选用环保装修材料、循环利用水资源;拒用一次性牙刷、水杯、餐具等产品,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
四、营造低碳氛围。
政府有关部门要带头节能减排,简化发展低碳经济审批项目的程序,主动为低碳经济发展搞好服务;同时,加大对高消耗、低效能、污染重的企业监管力度。新闻媒体应大力普及低碳消费知识,倡导低碳消费理念,褒扬低碳消费典型。行业组织要加强行业自律,督促企业节能减排,帮助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制定本行业低碳发展目标和措施。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并查找日常生活中的薄弱环节,堵塞漏洞,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让我们共同携手,从自身做起,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永嘉县低碳消费社会监督小分队
20xx年8月31日
篇14:简论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
【论文摘要】 低碳经济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环境保护水平都有质的提升和转变,是对传统能源利用、产业结构的挑战。本文就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论文关键词】 森林 低碳经济 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环境保护水平都有质的提升和转变,是对传统能源利用、产业结构的挑战。森林在低碳经济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林产加工等可通过新技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开发生物质能源来达到低排放,减少因非法采伐等引起的森林破坏、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森林面积,利用科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碳汇功能;建立造林与更新长效机制,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经营主体保持积极性,使森林经营与林农致富紧密结合,实现持续碳汇。本文就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1. 发展森林低碳经济的作用
1.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森林植物体内和森林土壤中。同时,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稳定。同样,木材及木制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库,固碳的时间可达几十年、上百年。统计分析表明,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核能、风能和生物质燃料等各种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1.2森林是地球表面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
森林每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占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的多一半,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宝库。树苗长成大树,不仅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和储藏了太阳能。因此,选用那些易繁殖、萌发力强、能固氮、生长快、热值高、用途多和抗性强的树种,以大密度造林的方法,使薪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阳光,就可以达到固碳储能的目的。
1.3消除各种污染源排放
很多森林植物由于结构复杂,树叶表面不平,多绒毛,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大量飘尘。杜鹃、木槿、紫薇等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氧化锌等有害气体。松属、圆柏属、云杉属、桦木等许多森林植物能放出大量杀菌素,可杀死各种疾病的病原菌。采用人工措施或者喷洒各种杀虫剂或杀菌药来消除环境污染,不仅要付出能耗,而且需要较高的成本。
1.4减少了人工措施的土石方工程
人们投资、投劳耗用水泥、钢材以及其他材料和化石能耗修建各种拦水、蓄水工程,不仅耗费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且产生了污染。当使用寿命结束时,清理报废工程仍然需要消耗能源。森林拦蓄降水,调节径流,减少洪涝灾害的成本远低于修建水库的成本。森林蓄水的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损失,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林业发展对化工产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减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
1.5降低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与能源消耗
近年来,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增加的趋势。采用人工措施增雨、调水、防洪、减灾,不仅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更需要大量的物质与能量投入。森林能够调节气候,降低或减缓洪涝、干旱灾害,保持和维护有利的生产环境,减少了化石养分或能耗投入,使农作物和畜牧业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发展并获得高收益,从而降低了灾害控制和恢复成本,减少了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和能源消耗。
1.6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森林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人类生存有着良好的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精神放松,增进人体健康。同时,森林也是人们旅游、爬山、远足,甚至探险的场所。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意味着用于调温、调湿、滞尘的各种人工设备使用数量和时间的减少及其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的降低。
1.7林产品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而且还有占地少、一次种植持续利用的优势,是大有希望的新兴的绿色能源。森林提供的木材作为生物类的材料,以及各种非木质林产品,不论作为能源,还是作为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一种低碳经济材料。在石油、煤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2. 促进森林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1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湿地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商品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制定和实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油茶等木本粮油等林业重点工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行木材加工产品“下乡”补贴试点,推动低碳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
2.2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密度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积很低,这是增加森林碳汇的最大潜力之所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森林经营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既符合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未来气候谈判增汇减排的重要筹码。因此,应尽快启动《全国森林经营工程》,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
2.3开展碳汇造林试点
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碳汇造林试点。碳汇造林即在设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对造林和森林经营以及林木生长的全过程都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的营造林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造林模式。建立与“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固碳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三可”奠定基础。
2.4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2.5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在应对气候变化当中能够作出巨大的贡献,特别是跟低碳经济结合起来。我国现有森林植被的贮碳量只相当于潜在贮碳量价值的40%多。通过强化森林经营管理,提高森林的质量,能够大大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贮碳能力。
篇15: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
摘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今年是中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二五”规划实施在即,在这个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选择好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如何在低碳发展中做到全面、统筹、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很长一段时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作 者:王茂林 作者单位:中国生产力学会 期 刊:中国城市经济 Journal:CHINA URBAN ECONOMY 年,卷(期):, “”(8) 分类号:篇16:低碳经济制约及发展策略论文
低碳经济制约及发展策略论文
1低碳经济概述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
1.2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考虑,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有效降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其次,从某一个地区来考虑,通过大力扶持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但可以有力地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崛起,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且可以借助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促进传统产业的效益、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是各地各级政府完成国家节能降耗各项指标的一条必由之路。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2.1科技水平落后是最大制约因素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开发低碳技术的实验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实际应用相距甚远,目前科技水平的落后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例如,虽然我国对公共交通部门中汽车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了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新型能源(比如氢能)的燃料技术并不完善,使得低碳经济很难推进。还有,在电力生产部门,以煤炭发电的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80%,这种主要靠煤炭来发电的形势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在低碳技术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传统的化石燃料仍然是目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首选。
2.2资源禀赋和能源结构不利于碳减排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煤炭是最便宜最具竞争力的发电燃料,它是维持中国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价格竞争力的因素之一。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中国目前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人均的70%、11%和4%,而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非常不利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
2.3中国的产业结构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因此,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高能耗产业的比重明显偏高,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较低,发展滞后。所以说,我国特殊的产业结构状况严重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2.4经济发展所处阶段面临沉重的碳减排压力
中国目前正处在重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重化工工业化特征非常明显,人口规模巨大且绝对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因此,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讲,也不利于碳减排的有效实施。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选择
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加快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一方面,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费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因为我们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又不能以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为由,放缓甚至停止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因为中国还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唯一的选择。因此,我国应该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大力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3.1将“建筑业、城市交通运输和城市化”作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三大重点领域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目前建筑能耗占我国能耗总量的28%,这一比重未来内有可能达到35%。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建筑能耗将会持续增加。因此,把建筑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是中国国情的必然。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对于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其次,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市内交通以及城际交通运输始终比较紧张,基本上都是以适应需求、甚至滞后的方式发展,很少能做到交通先行发展。目前,我国大城市基本上都处于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城市立体交通以及构建对外大通道的关键发展时期,需要持续的巨额资金投入,所拉动的相关产业也大都是高碳行业。因此,在这个阶段更要提倡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后,城市化也应列入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重点领域。便利快捷和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是现代文明的结晶,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条件之一。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可能会出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情况,因此,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3.2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
基于我国当前的能源消耗现状,大力发展新能源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能源瓶颈的必然选择,应该从政策与资金两方面推动新能源发展,促使新能源发展走向产业化道路。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制定的促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规,继续加大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培育光伏太阳能、生物质能、地源热能等新能源产业项目建设,抓住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的契机,推进节能及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应用,形成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通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而逐步实现低碳型能源消费结构。在近期,中国应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并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战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
3.3发展循环经济,构造低碳型产业体系
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实质与内涵是一致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积极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型企业,促进工业领域的清洁生产,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各类可再生资源市场;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注重强化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型制造、生物技术等低碳型行业领域建设,加强环保产业的扶持与投入;严控高耗能产业发展,在面对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时,要特别注意强调引入门槛,不符合两型社会建设、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产业项目一律不予引进。
3.4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为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锁定效应,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有必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视野,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3.5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
目前中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来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碳基金的目标除了应该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
3.6将“低碳经济”定位为建立“低碳社会”
我们应将发展“低碳经济”定位为创建“低碳社会”,而非仅仅停留在经济发展层面,这与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本质上是相同的。低碳经济与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的密切相关性,决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不是孤立的,而是经济、社会、能源与环境保护政策的统一与协调。因此,需要从法治的层面,采取强有力的法规标准和经济措施,协调统筹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同时,制定激励性的财税政策,包括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政策等也不容忽视。如在日本若购置低公害车时可享受车辆购置税的减税优先并延长减税车辆汽车税的减免年限等优惠。我国应积极抓住国际碳金融发展的契机,建立碳金融市场、碳交易市场等。同时,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不断加强与发达国家关于低碳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
篇17: 低碳经济新兴产业发展分析论文
低碳经济新兴产业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开展必定会对原有的产业结构造成冲击,有助于新型产业结构的快速兴起。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需要对调整经济结构的机会进行有效把握,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明确低碳意识,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发展相应低碳产业。本文对基于低碳经济下新兴产业所具备的相应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途径进行探讨,望有效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学论文
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世界经济模式出现了明显转变,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低碳经济就是不完全依靠高污染、高消耗来发展经济的新型经济模式,更加注重低消耗、低排放。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相应新兴产业的出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型动力。
一、特征分析
(一)耗能与污染低
低碳就是降低碳的排放量,所以就需要减少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应用,对新型能源进行有效开发,使产业得到良好发展,以充分满足目前低碳生活的相应要求。新兴产业对发展过程更加重视,更加具备低碳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新兴产业满足低碳要求,并促进我国传统经济快速的向低碳经济发展。
(二)促进技术创新
在低碳经济中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就需要提升科技的投入力度,促进技术创新。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低碳经济的落实,所以就需要应用新科技对洁净能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与优化需要有相应的技术创新进行有效支持,低碳技术为今后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增强科技投入,注重对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使我国能够更好的掌握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提升经济实力。
(三)引领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必定为主导,所以需要对新兴产业的领头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家为了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的多项优惠政策,给予了低碳经济更多支持,有利于新兴产业的构建与发展。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更加注重社会、经济、人类、资源、环境的和谐、共同发展,定会带领国家经济向着新型经济体系发展。
二、发展途径
(一)做好新兴产业的发展计划
以我国目前的经济、人口、环境状况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应用传统能源,这样不仅消耗大量能源,并且会造成严重污染。同时传统能源基本是不可再生能源,数量有限,如果还是坚持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定会受到能源的严重制约。但是目前的环境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对经济模式进行转型,所以急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需要对其具体的发展计划进行有效制定,增强科技的投入力度,出台各项辅助政策,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二)新能源的大力开发与利用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新能源就是除传统能源之外的能源形式,指的是正在开发利用或者是已经在研究的,具备推广意义的能源,例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而新能源都具备清洁、可再生、无污染、高效的特点,同时对新能源的应用能够对多种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并且还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带动新的经济增长。
(三)增强国际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随着全球化经济以及区域一体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低碳产业的有效发展离不开国际上的合作与交流,只有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相应要求,对重点工艺、技术进行有效攻克,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积极研究,才能够为低碳技术的良好发展提供确切保障。目前发达国家依靠自身的发展优势,对企业的垄断、兼并、拓展进行有效支持,进而让低碳企业的发展高度集中,并向着专业化、多样化快速发展,从而在全球低碳经济市场中占领主要地位。因此,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以目前的发展趋势为依据,积极进行科技创新,鼓励企业进行有效研发。
(四)构建全面的碳排放体系
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求企业使用新型的洁净、高效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提升新兴产业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积极性,从而降低投入成本,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这就需要构建全面的碳排放体系。目前我国经济水平比较高的相应地区已经构建了恰当的碳排放体系。而公平竞争、透明化交易的良好环境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都为低碳经济下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有助于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三、结束语
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建设项目得到了较大成就,但是造成了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能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经济发展会受到环境、资源的严重制约,所以只有对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进行开发利用,才能使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同时环境问题关注力度的不断提升,也使低碳经济以及新兴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丽.浅析我国经济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J].财经界(学术版).(04).
[2]牛少凤.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述评:现实进展与未来挑战[J].经济研究参考.(54).
[3]李淑文.中国低碳经济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
篇18: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目前,全球金融和经济形势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为稳定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各国相继或联合推出了激进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制定了上万亿的'大规模救市方案.与此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挑战又促使各国相继提出以发展低碳产业和技术为重点的绿色复兴计划.如何权衡经济发展的短期阵痛与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之间关系,成为对各国战略智慧的重大考验.
作 者:邓梁春 作者单位:气候组织 刊 名:世界环境 英文刊名:WORLD ENVIRONMENT 年,卷(期): “”(1) 分类号: 关键词:篇19:简论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环境保护水平都有质的提升和转变,是对传统能源利用、产业结构的挑战。森林在低碳经济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林产加工等可通过新技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开发生物质能源来达到低排放,减少因非法采伐等引起的森林破坏、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森林面积,利用科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碳汇功能;建立造林与更新长效机制,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经营主体保持积极性,使森林经营与林农致富紧密结合,实现持续碳汇。本文就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1. 发展森林低碳经济的作用
1.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森林植物体内和森林土壤中。同时,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稳定。同样,木材及木制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库,固碳的时间可达几十年、上百年。统计分析表明,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核能、风能和生物质燃料等各种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1.2森林是地球表面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
森林每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占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的多一半,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宝库。树苗长成大树,不仅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和储藏了太阳能。因此,选用那些易繁殖、萌发力强、能固氮、生长快、热值高、用途多和抗性强的树种,以大密度造林的方法,使薪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阳光,就可以达到固碳储能的目的。
1.3消除各种污染源排放
很多森林植物由于结构复杂,树叶表面不平,多绒毛,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大量飘尘。杜鹃、木槿、紫薇等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氧化锌等有害气体。松属、圆柏属、云杉属、桦木等许多森林植物能放出大量杀菌素,可杀死各种疾病的病原菌。采用人工措施或者喷洒各种杀虫剂或杀菌药来消除环境污染,不仅要付出能耗,而且需要较高的成本。
1.4减少了人工措施的土石方工程
人们投资、投劳耗用水泥、钢材以及其他材料和化石能耗修建各种拦水、蓄水工程,不仅耗费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且产生了污染。当使用寿命结束时,清理报废工程仍然需要消耗能源。森林拦蓄降水,调节径流,减少洪涝灾害的成本远低于修建水库的成本。森林蓄水的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损失,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林业发展对化工产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减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
1.5降低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与能源消耗
近年来,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增加的趋势。采用人工措施增雨、调水、防洪、减灾,不仅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更需要大量的物质与能量投入。森林能够调节气候,降低或减缓洪涝、干旱灾害,保持和维护有利的生产环境,减少了化石养分或能耗投入,使农作物和畜牧业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发展并获得高收益,从而降低了灾害控制和恢复成本,减少了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和能源消耗。
1.6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森林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人类生存有着良好的`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精神放松,增进人体健康。同时,森林也是人们旅游、爬山、远足,甚至探险的场所。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意味着用于调温、调湿、滞尘的各种人工设备使用数量和时间的减少及其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的降低。
1.7林产品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而且还有占地少、一次种植持续利用的优势,是大有希望的新兴的绿色能源。森林提供的木材作为生物类的材料,以及各种非木质林产品,不论作为能源,还是作为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一种低碳经济材料。在石油、煤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2. 促进森林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1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湿地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商品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制定和实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油茶等木本粮油等林业重点工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行木材加工产品“下乡”补贴试点,推动低碳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
2.2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密度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积很低,这是增加森林碳汇的最大潜力之所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森林经营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既符合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未来气候谈判增汇减排的重要筹码。因此,应尽快启动《全国森林经营工程》,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
2.3开展碳汇造林试点
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碳汇造林试点。碳汇造林即在设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对造林和森林经营以及林木生长的全过程都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的营造林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造林模式。建立与“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固碳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三可”奠定基础。
2.4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2.5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在应对气候变化当中能够作出巨大的贡献,特别是跟低碳经济结合起来。我国现有森林植被的贮碳量只相当于潜在贮碳量价值的40%多。通过强化森林经营管理,提高森林的质量,能够大大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贮碳能力。
篇20: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当前,全球正发生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低碳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的最佳经济模式.本文从温室气体减排压力、能源安全和资源环境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在对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综述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即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最后提出了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措施:[1]节能优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3]设立碳基金,激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4]确立国家碳交易机制. 作者: 付允[1]马永欢[2]刘怡君[2]牛文元[2] Author: Fu Yun[1] MA Yong-huan[2] LIU Yi-jun[2] NIU Wen-yuan[2]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0 期 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ISTICPKUCSSCI Journal: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 18(3) 分类号: F403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发展 节能减排 碳中和技术 机标分类号: F1 X7 机标关键词: 低碳经济 模式研究 经济发展模式 可再生能源 温室气体排放 温室气体减排 资源环境 中和技术 政策措施 世界各国 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 能源安全 利用效率 经济模式 经济理论 节能减排 化石能源 方法 低碳发展 基金项目:篇21:低碳经济英文作文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recent year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s is the serious pollution of air, water and soil. the polluted air does great harm to people’s health. The polluted water causes diseases and death. What is more, vegetation had been greatly reduced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modern citie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governments of many countries have done a lot. Legislative step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control air pollution, to protect the forest and sea resources and to stop an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 governments are playing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day. AD:From Joozone.Com.
In my opinion, to protect environment, the government must take even more concrete measures. First, it should let people full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education. Second, much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ut the population planning policy into practice, because more people means more people means more pollution. Finally, those who destroy the environment intentionally should be severely punished. We should let them know that destroying environment means destroying mankind themselves
Recently, my classmates and I participated in the activity of Low C Carbon Living organized by the WWF. On the first day, we chose to go to school by bike or on foot rather than by bus or car. Before we left the classroom, we made sure the lights and the computer were switched off.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paper, we began to write on both sides. Besides, while shopping, we no longer used plastic bags but carrie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ones. From joozone.com.
I think what we did on that day was meaningful, which an help us to form. a good habit. We should also call on the people around us to do something for low C carbon living. Only in this way will the earth he a good place to live on.
Currently,my school is launching an activity whose theme is that actions change the world to advocate the low carbon living.
In the activity,we are required to go to school or some other place by bike or by foot as much as possible instead of by bus.And when the Christmas comes,sending e-greeting cards instead of tridional cards of which are made of wood as we know.Besides,we should use both sides of every piece of paper and we should save water as well as electricity.
I believe that only we do thus can we have a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
[低碳经济英文作文]
篇22:株洲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论文
株洲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论文
提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低碳经济的内涵,而后对株洲发展低碳经济提出若干对策,以期为中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对策;株洲
初,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未来3~5年内,(国际)气候组织将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迅速成为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中国城市的最新最热目标,已有多个城市如杭州、珠海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申报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构想和具体措施。在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面前,我国提出了“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的方针,各地都在积极寻求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方法措施,株洲也千方百计在危机中寻机。笔者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株洲的一大突破口,是株洲在经济危机中获得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的提出始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考虑,但随着实践的不断进展,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尽管对低碳经济表述方式存在差异,但其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三低三高”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该经济发展模式在减排二氧化碳、减少碳源以及增加碳汇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承受能力,使社会经济体系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并构建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机制体制。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革新和制度革新。其中,低碳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CCS)技术,这些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筑等行业。因此,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创新和运用高效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实现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再一次伟大变革。
二、株洲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一)制定株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应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株洲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在株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要体现以下两点: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株洲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从而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株洲市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二)树立低碳经济意识,提倡低碳生活方式1、树立低碳意识。株洲市各级政府机关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各级教育部门及相关院校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绿色经济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经常性组织开展的低碳宣传,大力宣传建设低碳株洲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绿色)机关、小区、学校、酒店、家庭等创建活动。
2、加快推进低碳化生活方式。积极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生活和消费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奢侈消费。推进住房节能装修,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株洲本地生产的产品。
(三)企业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发展1、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株洲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株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株洲应该大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集中力量攻克瓶颈技术。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形成低碳技术体系,引领株洲向新型低碳经济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株洲应该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扶持鼓励低碳型企业发展,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拒绝能源消耗大、附加值低的项目,防止发达地区进行“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在未来的发展中,株洲企业向“施振荣”利润曲线(或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可以从产品的生态设计入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和产品;向后端延伸,开发形成自主品牌与销售网络,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株洲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面临的最大难题无疑是污染问题,其中又尤以清水塘工业区的污染最为严重。在20召开的株洲市“两型社会”试验区新闻座谈会上,株洲提出把清水塘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株洲发展循环经济,应将减量化放在首要位置,减量化应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株洲市的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
同时,要大力推进株洲的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株洲城市和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增加了农村能源供应,又改善了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五)构建“低碳经济示范区”,先行试点。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保定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以期能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推广至全国。我国会分别在东部、中部和西部选择典型的城市或地区作为低碳经济试点区,在电力、交通、建筑、化工、化石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而株洲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应该成为株洲低碳经济政策推进的经济转型试验地,在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为低碳产业创造发展机遇,为低碳技术研发创造新的增长点。此外,对于刚设立云龙新区的将进行低碳经济示范区试点,应设立专门的建设协调机构,并由专人管理,实施“一把手”工程,以保证低碳经济示范区的试点成功,进而将之推广至株洲地区及湖南。
(作者单位: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参考文献:[1]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2]丁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3。
[3]林宏。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及对浙江的建议[J]。城市,。9。
[4]刘传江。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5]陈瑞清。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两型社会[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9。3。
篇2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论文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论文
【摘要】随着气候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都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为目标,改变传统发展理念,制定适应现实的政策措施,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等形式来发展低碳经济。
【关键词】低碳经;政策;节能
引言:
就目前来看,我国还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能源和资源消耗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保证。特别是受我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限制,决定了煤炭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主要能源。曾有资料数据显示,我国的单位GDP耗能高达日本的8倍,试想这样的高耗能再乘以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让人嗔目结舌的。因此,迫切的资源问题让我们发现不能再仅仅以高能耗和环境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通过减轻单位GDP和资源、环境代价,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实需求,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我国目前发展形势
(一)政策法规不完善以及执行力度弱
从国外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无不以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为保障的,但是我国然在相关政策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力方面仍显薄弱,这也是目前制约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问题。目前,我国在有关碳经济的开发利用领域的法律主要有《煤炭法》、《电力法》、《约能源法》、《循环经促进法》等法律。但是,国内有关低碳经济的政策法律体系缺乏统一的立法标准和行为规范。除此之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不到位;行政执行力不强,问责力度弱,监管体系滞后;法律法规不健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等多种制度性因素也使得全社会主动减排的动能不足。
(二)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
首先,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了改善和提高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肯定会产生巨大的能耗;而且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重、粗放式发展等问题。
(三)能源技术水平低
受到科技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限制,我国目前在能源生产和利用过程中效率较低、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这就造成了“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倍、4.6倍、8倍和0.3倍。”此外,有关低碳经济的技术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仍以中低端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而且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专业技术人才,远跟不上发展低碳经济事业的需要。特别是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技术公司出于垄断的考虑,限于市场上既有的障碍,比如知识产权、市场份额的问题等等,也严重阻碍了低碳技术的迅速扩散、转让。
(四)社会低碳意识弱
除了以上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高消费依旧是国民生活的现阶段追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只是一种宣传概念,和实际生产生活联系不大。有人认为低碳就是要省吃俭用,还有人认为“低碳生活”只是理论上的,无法在实践中实现。能够自觉接受可持续消费价值观指导,做到适度消费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以手机消费为例,中国现在每年平均淘汰近7000多万部手机,产生了大量污染严重的电子垃圾,这意味着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还在于不少人对低碳生活的观念还比较模糊,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还难以改变,全社会的低碳意识比较薄弱。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首先,要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比如可以划分中小企业的污染分类标准,让发展低碳经济有法可依;还可以通过国家制定标准,来限制商场、银行、饭店、政府部门和部分单位设定合理的空调温度和耗电程度。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提高处罚标准,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在积极推动相关法律的落实过程中,还要组织开展能源资源节约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特别要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再次,要落实政府问责制度和奖惩制度。一方面,可以将能源资源节约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严重违反国家节能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件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公开严肃查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者的责任,起到警醒教育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企业污染的具体管理方法和鼓励措施,对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转型提供支持和一定的补贴。。
(二)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需要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由外需,投资拉动转变为内需外需,消费投资共同拉动来实现。这就要求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平衡发展,平衡区域经济,破除城乡二元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结构的调整来看,我国的长期的目标是产业结构均衡发展,丢掉高污染、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无核心竞争力的行业,社会协调发展;短期目标是保证充分就业,社会稳定。因此通过政策引导进入新产业领域,缓步推行税收、汇率改革,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保障劳动力就业是进行稳定转型的必要前提。从不同行业的转移来说,比如太阳能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国际市场机会,且国内外差距不像其传统行业那么大,这些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意义重大;从同行业的纵向转移来说,创造新兴的产业机会是增加利润,也增加劳动力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动力,这就需要加快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研发和推广。一方面要优化能源资源节约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能源资源节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同时,广泛开展能源资源节约国际科技合作,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节能环保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宽节能环保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四)积极倡导低碳经济思路
全民低碳意识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多部分参与合作,包括政府部门、主流媒体和社区等等。一方面建议国家财政对公交车和出租车进行补贴,改善目前乘车现状,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公交事业,增加公交车数量和实行公交车专用车道;设置专门的自行车车道,鼓励骑自行车。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废旧物资回收力度,鼓励资源回收利用的单位。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不仅要通过主要新闻媒体进行节能报道,播放节能公益广告,还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对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大力弘扬节能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郑永红,梁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J].环境经济,2009年11月
[2]吴飞美,郗永勤.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怎样发展低碳经济高中作文】相关文章:
1.低碳经济标语
2.低碳经济的口号
10.低碳标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