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作品读后感
“KindleFireHD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亲爱的安德烈》作品读后感,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亲爱的安德烈》作品读后感,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20xx年,也就是前,龙应台突然发现儿子“安安”不见了,站在面前的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青年,面对儿子时她不知如何开口,不知他在想什么、在乎什么,这是一个如此亲密又如此陌生的人。
爱不单单是心里的思念、言语的关怀、全力的付出,更多的是理解,懂才有爱,爱而不懂那是虚假的爱,那终归爱的是自己。
她强烈地要认识这个18岁的亲密陌生人。智慧的人,永远是不单有想法,更关键的是还有办法,而且是妙法。她请求安德烈以书信的方式与她共同写一个专栏,条件是一旦答应就不能半途而废。安德烈答应了。
龙应台觉得: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在信中,他们谈国家意识,谈文化认同,谈世界观,谈人生价值,谈对工作的态度,谈爱情观,谈抽烟问题……对话并非总是顺畅的,有争论,有各执己见。比如安德烈对龙应台说:“你听不懂我的意思对不对我们的代沟就在这里:我上面所说,没有一句我的同侪听不懂,而且,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他们根本不需解释。”他要求妈妈“问我,t我,但是不要‘判’我”。当然更多的地方充满一个母亲眷眷的让人感动的情,有很多观点有着让人眼前一亮的智慧的火花。
从20xx年5月12日的第一封信,到20xx年8月24日的最后一封,历时3年3个多月时间,母子2人书信往来共36封,以专栏的方式刊载。这36封信影响了台湾、大陆以及国外许多的家庭,许多的父母,许多的儿女。因为两代人“亲而不懂”“爱而不知”的问题,就好像情感上的“代沟癌”一样,扩散在父母和子女的肌体内,父母给钱、买房、赠车、送饭用各种方式表达“疼爱”也收效甚微,子女节日送礼物、生日送蛋糕、老花镜、防滑鞋、烟酒糖茶频繁表达“敬爱”也难暖爱子之心。
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让我们觉得: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个愿意聆听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个自由的人,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龙应台这样的态度使得她的儿子可以无忧虑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宽容、这种理解使得他们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给了他正确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个幸运的人,他是一个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她不像其他的母亲给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在她眼里,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母亲的无权干涉只能引导。而当安德烈失落的时候,她会安慰他,鼓励他。
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了解儿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没有批判、没有责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驳,还有安慰。
篇2:《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人与人之间,有语言,但是没有交流。这句话真是让我感触很深。龙应台是一名作家,但更是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她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儿子安德烈的内心深处,用温柔的口吻。坚定的语气,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为说服,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于丹〈论语〉心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他们之间如此坦诚的交流。他们母子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心灵和世界。这是一种很好的寻求母子沟通的方式,同时反映了当代青年与母亲之间的代沟,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读后不由我想起来我与学生的沟通,在学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沟通的关键,一味强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败,对于成长中特别是逆反期的学生如何因循诱导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老师的压力,家长的攀比,就业的压力,我也曾经为学生饱受煎熬与不安,在面对面交流产生抵触情绪时也采用过书信的交流,但效果甚微。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孩子,没有特权让学生听自己的,让学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 “成长只是在独立与放手之间” 。
与学生个体的课外交流的内容包括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等方方面面,无论是书本上有的还是没有的,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其它方面的,无论是答疑还是教师的有意引导,一般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现实性,都能为学生的素质提高与能力的发展服务。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协调地融人到社会群体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总是很敏感的,教师渗透在交流中的真心与关爱,会很容易被感受得到,并对其内心产生震撼:既然教师在课外都那么关心、爱护与帮助自己,没有理由把教师拒之于心灵的门外。学生认同了教师,就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导,亲其师,信其道。“现在一些学生厌学、偏学,不服管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是何种原因,良好的师生关系、适当的师生交流,都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不良情绪,把他们引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待人处世的良好习惯,会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历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中发现,那些善于交流、善于鼓励又具有爱心 、责任心的教师,其教出的学生较受社会的欢迎, 所取得的成就也相对较高。其实,国外大量的实践与研究早已表明,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影响着学生多方面的行为表现,对健全学生人格、培养他们对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外,随着交流量的增大,交流的面也自然会扩大,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有助于遏制”高分低能"的现象。
有人曾疑惑,成长真的只是在在独立与放手之间吗?让我们尝试着缩短心与心的距离,让我们师生靠得近些,再近些。
篇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1)相差三十岁的两代人,不同东西文化差异,母亲与儿子共同的36封家书。
2)一本历时三年母与子之间的沟通认识的家书。
3)适合年轻人和父母一起阅读的书,类似的家书文章还有《傅雷家书》。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母与子之间共同努力,三年时间重新认识对方。
龙应台与安德烈,两代人三十岁的相差,两种中西文化的差异,他们却又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简单的关系。36封家书,母子两代人的心灵碰撞,中西不同文化对他们个人思想意识的影响。
因龙应台是作家,她笔下的思考和想法在与普通父母相似对孩子关爱之外,更多的是个体独立的思考与认识,与安德烈长达三年时间通过36封家书,建立起彼此亲密的关系,两者都随着时间推移重新认识并理解彼此。
安德烈是85年出生,年龄上比我这样的九零后大出几岁,龙应台与安德烈的重逢是在分开四年之后,安德烈早已是18岁的少年。而对于我们18岁同样是新的开始,想着总算可以脱离父母去远方求学,或是随心做自己喜欢的事。18岁的我们总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有新的想法和认识,某一方面有会挑战父母的管教。安德烈家书中提到的他的观点和看法,有很多的确与年轻的我们相似,而他妈妈龙应台给出的答案和建议,对我们自身也是有益的。
其实,很羡慕安德烈有这样一位好的妈妈,用母爱的方式去“套”住孩子,愿意在青春期的时候再次放低自己,重新认识长大的孩子。她是一位可爱的妈妈,也很伟大。同时觉得这无疑是一本好的教育书,喜欢一个妈妈可以与成年的孩子如此沟通讨论。
比我小三岁的弟弟在青春期的时候同样叛逆,以前一个听话懂事,会时常与我和家人说说笑笑的弟弟,最终变得沉默不语,独来独往,而热衷他觉得对的事儿,却和他的朋友们侃侃而谈。真希望我老弟也看看这本书,可他总是“嫌弃”我没事写写画画。
我想,每个人都会孤独,有时常常在想弟弟怎么如此喜欢张国荣,或许也是因为一份孤独,别人无法走近,无法理解,当他在下一个路口转弯,清秀轮廓淡淡,你看着他的瘦瘦高高的背影,只是感叹――长大了!不必再追上了,他的孤傲是青春的忧伤,忧伤的气息,渐行渐远的是回不去的童年,而让我如此怀念的却是手拉手的亲密,我亲爱的弟弟,到底还是满满当当的在乎。
青春期的大男孩,19岁高高瘦瘦的个头儿,清秀轮廓分明,可,我怎么也读不懂你的心,我抓不住过去的时光;19岁的你一路向前,跳跃着自己青春步伐,我在你身后眺望着你前进,高高低低的背影,我既然觉得有一丝漠然,冷冷的表情,轻盈地转身,下一个路口我再寻不到你的背影,最后的视线消失了,仿佛在告诉我――“这段路我自己走,你不必再追了”。亲爱的弟弟,我还要等待多久,才能回到小时候手拉手的模样,我还要守望多久,才能看到你阳光般的微笑。你,离我们远了。
同样对于比我小好几岁的九零后弟弟来讲,我是不好评价他们这些小年轻,亦或者是父母也不好评价,每个时代不同,生活的态度与方式也不同,各有各的所爱,各有各的自信,对于这些小的90后,我想只能站在他们的角度,用“爱”去关心他们。希望他是优秀的人。
篇4:《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他们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他们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他们的儿女不是他们的儿女,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们的“别人”! 题记
读《野火集》从此知道了龙应台,知道了原来有这样一种写作方式,有这样一种批判精神可以通过笔端展现出来。还记得当时的震撼,以及在无数次的作文中给我的启示。很敬佩这位女性,可能比起鲁迅比起更多的犀利笔触,龙应台是温和的,但她却实实在在地活在我们这个世纪,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更觉得亲切,觉得真实。带给自己更多的尊敬。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篇5:《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安德烈与母亲的思想交锋,一个德国青年与中**亲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在争辩中陷入深思,在人世的比照中达到和解。
很多人羡慕这对母子,认为他们可以无话不谈,而自己与孩子从来没有交过心,往往只言片语结束对话。
那么,安德烈与母亲究竟聊了什么?他们就像朋友一样,没有不可以交流的,爱情、友情、亲情、性与恶俗、政治、音乐、兴趣、理想、大学生活、东西方对民主的理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龙应台把自己的十八岁告诉安德烈,安德烈把自己二十一岁的想法向母亲倾诉,龙应台不赞同儿子吸烟,却也尊重他作为一个成人的选择。龙应台希望儿子陪在自己身边,却也接受安德烈和菲力普的独立宣言。
正如龙应台所说,“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虽然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儿子,但是文化的差异让彼此还是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态度。我很喜欢这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思想碰撞。
安德烈写的第16封信《藏在心中的小镇》,他说在德国小镇克伦堡,他有一种眷恋的感觉,因为这是一个很国际的小镇,身为混血儿的他一点也不突出。朋友穆尼尔是德国和突尼斯的混血,生在沙特阿拉伯,然后在迪拜、突尼斯长大。弗瑞第是德国和巴西的混血,除了德语之外还会讲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和英语,像这样的混血儿太多了。
对于我来说,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血缘没有那么复杂,很纯粹,面对安德烈笔下这么多的混血儿,我还是觉得心灵受到一点触动,原来世界的流动性竟是如此之大,人与人之间还可以大跨度地结合,原来人生还可以有这样美丽的奇迹。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可以说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知道世界并不是单一的,“每一个人一定属于一个国家”的观念早已过时,如今的人都具有多样性,远超过国家与时代的界限。
安德烈就香港与德国进行了深入比较,安德烈认为香港缺少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情趣,香港人似乎永远在赶时间。而在德国,或者说整个欧洲,人与人之间愿意花时间交流,坐下来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聊天而聊天,是欧洲很重要的一种生活艺术。作为中国大陆的一员,我深知香港人压力究竟有多大,工作究竟有多忙,摸爬滚打一辈子可能还只是一个“棺材房”,可是一切还是无限忙碌着。他们何尝不想找一个咖啡馆悠闲地喝咖啡,何尝不想找个假期去旅行,可是他们没法从竞争激烈的生活中抽出身子,这真的很难。
就像大陆很多的年轻人,身上背着房贷和车贷,生了孩子更是没有一刻喘息的机会,你说他还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悠闲?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但这也正是中国人努力的方向。
龙应台面对儿子这样的困惑,她说不能说香港没有文化,如果从广义文化来说,香港有通俗文化、商业文化、管理文化、法治文化,如果从狭义文化来说,一切与人文思想有关的深层活动,香港的确是匮乏的。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看出母亲的见识和阅历,针对儿子的困惑总是有足够的宽度与深度进行解读,所以他们母子也成为读者心中的模范母子。
其实,安德烈并不是纯粹的“西化”,难能可贵的他可以理解第三世界的辛酸与无奈,从来没有摆出一副高姿态,随时表达真正的自己,抒发真正的感情,让人家不觉得他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公子哥,而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大哥哥。
篇6:《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是在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读书沙龙活动中,有那么一位教师介绍了这么一本书。此书是知名作家龙应台和18岁儿子安德烈合著的,书中收录了母子之间三十多封书信。通过阅读我知道这书里不是母子之间互道思念、感恩之情,而是母子两人对价值观、社会观等问题的讨论,向我们真实地展现了两代人不同的思想观念。在信中,可以这样说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母亲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对母亲嘲笑有加,母亲对儿子认真研究。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等她御任回来,已是十八岁的儿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点“冷”地看着她。他们之间似乎有了一座无形的墙,她知道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两国人,中间隔着东西文化。妈妈不能理解儿子,儿子也不能理解妈妈,于是,他们用三年的时间互相通信,以书信的方式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用安德烈的话说,刚开始时,母子之间的异议和情绪就像“猛兽出闸”样被释放出来,浮上了表面。随着时间流逝,三年后,他才突然察觉到,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他和母亲有了连结,而这又是绝大部分人一生中不会有的东西。他和母亲不会每天重复不痛不痒的问候,不会顶着“爱”的名义去做一些违背内心的事。
也许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影响,龙应台虽旅居海外多年,但还是一位不免带有些许“中国特色”的母亲,她羡慕人家二十一岁的女儿和母亲手挽着手亲密地逛街,十八岁的儿子很乖地坐在母亲身边陪着母亲访友,跟母亲有说有笑,因而当知道儿子到上海去做暑期实习,她也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研究行程安排到上海。并快乐地想象着母子三人共处一室,是多么幸福。然而儿子却说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为什么又要和妈住在一起。虽失望,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和儿子共处一室的初衷,并且看到儿子凌乱的卧室时,也绝不整理。无疑,龙应台已不是一个典型的亚洲母亲,或是说中**亲。或许正是因为不典型,龙应台才能和儿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沟通,并试着彼此理解对方。
安德烈,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男孩,每一封信表达的是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对人生的感慨,充满着智慧与幽默,以一种看似玩世不恭的心态独白了自己的内心,真诚、纯正。
这样的孩子,当然不能简单地用拥抱,或是三言两语就能轻松感化的。平等的交流或许是最好的方式,而幸运的是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用三年的时间彼此平等对话。
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如此坦诚的交流。他们母子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心灵和世界。这是一种很好的寻求母子沟通的方式,同时反映了当代青年与母亲之间的代沟,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读后不由我想起来我与学生的沟通,在学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沟通的关键,一味强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败,对于成长中特别是逆反期的学生如何因循诱导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孩子,没有特权让学生听自己的,让学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
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不在于老师对学生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多少,对多少有所感,并且吸纳为自己的东西。就像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的书信一样,对于各种问题,从彼此对的生活出发一问一答,互相启发,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和成长。
篇7:《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暑假中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发现她不仅是位受人尊敬的女士,而且还是位和普天下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饱含深情的妈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多封书信组成。他们在信里的交谈,那么真实、诚恳。他们是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进行着交谈,特别是那些在我们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母子俩的通信中,当然有争执,也有分歧,但他们始终愿意试着去理解彼此。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感觉龙应台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她让我们感觉亲切,真实,也带给我更多的尊敬。
篇8: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是我可以去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亲爱的安德烈》
如今的世界中,多少人被金钱冲昏了头,迷失了自己,将自己交付于贪婪。他们只有着虚浮的心,追求着物质,恐惧着百年之后必然的结果,却未曾想过,化成风沙,爱依旧可以存在,桃花依旧,西风依旧,流水依旧,而物质,却不复存在。
只是,他俩,他和她,却沉下心来,将自己心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寄给对方。熟悉的字迹,熟悉的温度,熟悉的措辞,飞过海峡两岸,飞过万水千山,酿成了醇厚的味道,不烈,不冲,不横,只有平淡,却透出芬芳。琥珀色的文字,不经意间,已然携了时间的颜色,淡墨浓晕,铺开在画卷之上,将两代人之间十几年的代沟一笔勾销,只留有心灵与心灵之间平等的交流。像是十几年前亲手埋下的时间胶囊,十几年后又亲手打开,泛黄的纸张,模糊的字迹,而彼此的心灵却依然清晰。
他是她当年埋下的时间胶囊,她是他未来的模子,一点一划,刻下了他们之间相似的灵魂。
他们仿佛已经习惯了,一个星期的某个时候,一定会坐下来,在不同的灯光下,用不同的信纸,书写着相通的内容――自己所经历的事与感悟。写好后,投进不同的邮筒,然后,心底留了一个日期,那是对方信纸抵达的日期。就算再如何忙碌,也始终会在心底留下一个小小的角落,塞下一个小小的日期。
他们称之为约定。
他们是朋友,是可以谈论一切的朋友。他们也是亲人,身体中,流着一半相似的血液。
他们之问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母子。
世界上最亲密的两种关系之一。
母亲一生传奇的色彩,使她更易接受新兴事物――比如她混血的儿子,他跳跃的思维和奇特的生活方式。凶为首先,她是一个母亲,其次,她才是一个社会教育家,学者。
他们之间的家书,是平等的母与子的交流。他们有很多可以聊的,天南地北,山高草盛,都是他们笔下的内容。他们交换着思想,交流着文化,用自己的所有,去换对方的所有。
他们的背后,是爱。母子情,支撑着他们一路走过。
忽然忆起,书的名字很温润,不复母亲文章的犀利与辛辣,叫做《亲爱的安德烈》。
母与子,龙应台与安德烈。
篇9: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出的一本新书《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女士与其儿子共同完成的。
读完后,感触很深。但感受最深的不是安德烈字里行间跃动着的不羁灵魂,不是龙应台女士对于儿子直接大胆的提问所做出的巧妙回答,不是中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绽放出的异彩。
而是一句话。
安德烈问她,在她离开人世后,希望如何被朋友、读者和“我”――安德烈本人记住。
对于前两者,龙应台回答的干脆利落――“不重要。”
仅三字,完美地表现出她非同一般的气度个性,高度冷静的心,清明的眼。
对一个作家来说,读者如何评价自己往往被俗人认为是最令人关心的,而真正好的作家,如她,坚定自己的信念,笔尖永远对准心中的方向,笔杆和脊梁一样挺直,宁折不屈,更罔论会写些博读者一笑的文章了。所以,不重要。
而那最令人动容的,是她回答如何让自己的儿子记住自己时,文字氤氲出的袅袅暖烟。
“有一天,你也许走在伦敦或香港的大街上,也许是一阵孩子的笑声飘来,也许是一株紫荆开满了粉色的花朵在风里摇曳,你突然想起我来,脚步慢下来,然后又匆匆赶你的路。
可是正因为有最终的灭绝,生命和爱,才如此珍贵,你说呢?”
不知道写下这些文字时,心中是否有些许不甘,酸楚,哀伤。毕竟,离世的人们,只能活在别人的记忆当中,而岁月的冲刷,使这些记忆不可避免的像泛黄的牛皮纸一样蜷曲,最终碎裂,一片一片渐次脱落,最终,在之后的之后,化为虚无。
但我深信,作者写完整段话后,只余释然。
每个人都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无论你在他的生命中曾经占据怎样重要的位置。终有一天,会化作那穿梭的风,静默的云,以另一种形式遨游四海八荒。
龙应台以她的豁达与优雅,给了这个问题最动人、最美丽的答案。
之后,只要你偶尔想起我,也便足够。我愿化作那无拘无束的风,吻去你的泪水,你的伤悲。
点评:
在翻阅成堆的作文时,这篇读后感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让我品味再三。小作者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切入,层层剥开,直入核心,写出作家龙应台对生命和爱的思考,寥寥几句话,就展示出龙应台的豁达、优雅与非同一般的气度。最让我吃惊的是小作者对龙应台所思考的生与死这个大命题的把握和理解,远远超出了她的年龄和人生经历的限制,睿智而有深度,揭示了生命的一种真相,虽然苍凉却是现实,就看你以何种心态对待了。此文文笔简洁、洗练,语言富有张力,意蕴丰厚,结尾含蓄而有余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世间生生不息的、令人动容的爱。小作者是真正爱读书并善读书之人。
篇10: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终于读完了“人生三书”之一――《亲爱的安德烈》。这是一本两代人共读的36封家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作者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分隔在异国他乡,两人的关系似乎没有曾经那么亲密了。原因有很多,譬如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年龄、阅历导致的不同视野,等等。
对一位母亲而言,不论你的年龄有多大,都始终是她的孩子。龙应台,也是这样一位母亲,只是我认为她的爱有些过盛,自始自终都将安德烈当作一个幼童来对待。而安德烈,虽然有爱,但却成为了一个彼此不认识不了解的人。
在最开始,这份母爱名曰“占有”,但后来,却成了“放手”。
孩子就像鸟儿一样,不喜欢被束缚的感觉。与其让孩子每天像一个提线娃娃似地听从指挥,不如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开创一片新天地。我想这个道理大多数家长都深深懂得,但是真正尝试,并且没有中途放弃的,又有几个呢?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也相当重要。写信这种方式其实比面对面更好。因为在有些时候,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会忍不住端起长辈的架子。而写信,能更好地让父母换个角度与孩子沟通。由此观之,龙应台很成功。她处在一个朋友的视角,与安德烈交流,甚至能够接受那些大多数家长无法忍受的词汇、言语。
有时候父母总是不计代价的付出,希望我们能走在他们为我们铺好的路上。但我们走远了,他们又觉得无限荒凉和凄然。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的心里,没有任何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爱护,我们全部都牢牢地记在心里。当然,我们也愿意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回报父母。
篇11: 《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
昨晚在女儿复习时,我应读书会的要求在写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想。其实我的女儿对她的妈妈的童年也有很多好奇呢,妈妈5、6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嗯,把镜头拉长,你会看到一个半高的小女孩在夏日昏睡的午后坐在小矮凳上,头昂的高高的,目不转睛地在看五斗橱上的电视,此时电视里传来音质不是很好的歌声,我所有童年最初的记忆都定格在夏日里一个小女孩守着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在听歌,这算不算妈妈最早的音乐启蒙呢。
而我的女儿,在这更早些时候已经开始跳舞、唱歌、画画、小提琴了,你比妈妈幸运,更早接触艺术和美的熏陶,而一直到十二、三岁现在的你更是可以经常出入图书馆、美术馆、音乐节、电影院...正如龙应台所说你们这一代简直就是大海里鲜艳多姿的热带鱼啊!而十二、三岁的妈妈正穿过一条又一条亮晶晶的田间小路去给早起劳作的外公送早饭。夏日的早晨,还有一层薄雾若有似无地飘散着,走在满是露水的青草田埂上,初升的太阳光照在露珠上,亮晶晶的,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穗灌满了浆,不时的有小青蛙,小蚱蜢从脚边跳过,还有小水蛇哦,也会被它吓一跳,在这样静谧而美好的夏日早晨,我才是那个侵入者哦!
这个时候也是最爱美的年纪,邻居院子里的栀子花树(真的是好大一棵),篱笆墙上的金银花,菜园地上的“指甲花”,我每天都会去摘,戴在头上、衣服上,还带给老师、同学。而这些都是对小时妈妈美的熏陶,对吗?
蝉声拉长了一整个夏天!哈,妈妈的童年都是夏天里,这会不会跟我是夏天出生有关呢?
篇12: 《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
母亲是当你与整个世界为敌,她也会默默支持守护着你的女人。母亲是当你漂泊到世界尽头,她也会不断寄出一封封家书的女人。母亲是当你受到伤害,她会用你最爱吃的糖醋小排安慰你的女人。母亲是当你无数次跌倒,在一旁不断加油,看着你自己慢慢爬起来,越走越稳,笑中带泪的女人。
而母亲却也是将要看着你成长,坚强,然后和她分离的女人。读《亲爱的安德列》,深深体悟到了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掩卷之后,不由泪流满面。想到了龙应台对孩子的用心之真挚,也想到了天下所有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我的妈妈是一个很风趣很幽默的人,她曾经对我说我是一个更年期的小孩,而她是一个青春期的母亲。的确,有时候我对她实在是太暴躁了,面对她的叮咛和嘱咐,我只会一边摇头一边说不。而她呢,她始终怀着一颗少女的心,用最诚挚的爱来对待我,即使我对她发脾气,她也只会笑呵呵的看着,因为――我是她的女儿,是她血肉相连,用生命的力量孕育出来的骨肉啊。所以她只是那么看着我,用心,用爱来温暖我,引导我面对这峥嵘世界,然后看着我抽身离去,长大后只是偶尔来一个电话,吃一顿饭,她就会很满足。想来天下母亲都是如此,甘愿不求回报的默默付出,默默坚持,默默守候,默默离开。很喜欢书的封底,是恬淡的龙应台微笑的样子。
再优秀强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个焦虑地帮助他在迷途中寻找出口的平凡母亲,她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忍受孩子对自己的嘲笑,只是为了,重新找回这个属于自己的孩子。
篇13: 《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
这一周又读了一本龙应台的书,《亲爱的安德烈》。
刚刚拿这本书就看到“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这句话印在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就觉得很奇怪,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后来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安德烈士想拥与一个成人应有的自由罢了。东西方文化对自由,独立有着巨大的差异,成长在德国的安德烈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不满和疑惑。
自由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那些东西?绝对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不断使人堕落。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应该是每天都听不到父母的`唠叨,无忧无虑地去享受生活
是的,每人都想要自由,尤其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似懂非懂的人,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控制自己呢?我觉得应该不多,毕竟自控能力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会有那么多人认为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又会不会给自己的孩子那么多的自由呢?有责任心的人都会说不。
我自己父母给予我的自由还挺多的。父母该给我们自由的时候会给孩子适当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龄的渐渐增长父母也会渐渐放宽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死死的。
在我看来安德烈也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从书中能看出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乐趣。
这本书或许能为一些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矛盾的家庭有着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作品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