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感触
“笙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感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感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感触
曾国藩是晚清大儒,为现当代诸多名人所敬仰万分,所以想试读读曾国藩的书,以增裨益。《曾国藩家书》收入了曾国藩自出仕始至终的经典家书,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中国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称之为圣贤,这也是先贤们所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一代代人不断努力,但成为圣贤的人屈指可数,可见成果之难,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也就是不断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着完人不断地努力,纵欲的自责,自满则自遣,在不断地自省中,曾国藩他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贤者,贤者也,贤者,学识渊博,能力超群。曾国藩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在为官上也是做到了极致,他在清政府、外国人、太平军之间周旋,屡败而屡战,遇挫则愈强,提拔了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重臣,推动的洋务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为贤者。
篇2:《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优秀感触
一直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在来看也十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这些往往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欠缺的,君不见,部分高官大吏因腐败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养德。“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多见自己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己贪”,敬畏规矩、修身养德才是我们处事应有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该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泽东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克己复礼,修身养德,谨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会收获很多快乐。
篇3:《曾国藩家书》的读书心得感触
读完《曾国藩家书》意犹未尽,读到后面恋恋不舍,不舍把他读完,这本书唐浩明写的《曾国藩》是本很值得读的书,接下来浅显总结一下本书和对自身的思索。
曾国藩终其一生都在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知人善用,注重修身一直以来都心存善念,当败太平军时很多人劝他反他首先想到的继续的战争带来的杀戮,一心想结束战争还百姓安宁。但为湘军统帅和游走于官场中的他却又心狠手辣,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惜杀害无辜之人。
但还是理解这位一代伟人,因为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我们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大环境下去作出思考,说到底曾国藩也是凡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心不狠不足矣做湘君统帅,不虚伪,没有心机城府不足矣在腐败的官场立足。而他却没有停止修正自己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目前的我要学习,反省,要不断的思索自身、思索世界以史为鉴、以铜为镜,要有自知有能力,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作出改变,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优秀。
篇4: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个人感触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之名臣,近代圣学之儒宗,“文章道德,冠冕一代”,被后人称“半个圣人”。读《曾国藩家书》可以深刻体会到曾文正公在“修身齐家,治兵用人”等方面的成就,亦可以深刻感触到曾文正公不懈奋斗的一生。十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他成就了自己,也扶晚清大厦之将倾,最终虽未能出将入相,但亦可称得上一代之名臣儒宗。
首先,在修身方面,讲求“勤敬”,勿傲勿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且要做一个“劳谦廉”的君子,后来又讲“倔强明强,崇俭虚心,豁达冲融”等内圣之法。
其次,在治学方面讲究“专恒”,曾文正公说:“用功譬如掘井,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在读经史方面,他教育子弟:“要计划好,每天至少读二十页,不必穷尽经义,避免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情况,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未能读完十三经。”教育子弟用功读完经书。他还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第三,在治家方面。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有持家八字决:早宝考扫书蔬鱼猪。还讲,人生并不是总以功名为第一,孝劳亦可也。教育子弟间和睦时讲,“未闻有兄弟不和而家业兴旺者,未闻有兄弟和而家业不兴者”总之,治家第一要孝,第二要兄弟和睦。
第四,在用人方面。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时,凡是自己亲自带领打的仗,是“屡败屡战”,而凡是他手下大将打的仗多数都是胜利的。石达开曾经评判曾国藩:“虽不善战,而能识拔贤将,规划周密,起事以来未曾闻也。”曾所编《冰鉴》即是观人识人之书。
曾国藩的经世致用之学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问源泉。若能善学善用,则对我们来说将是受用无穷的。
篇5: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个人感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我写的是手足情谊,今天我想讲讲曾国藩对读书的见解以及对我的影响。在“曾国藩家书”中,他曾经提到“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读完这段我只能用醍醐灌顶来形容此时此刻的感受了,同时暗暗感叹为什么我总结不出来这么精辟的见解。读书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我这里谈t的读书不是指读小说,更不是指看漫画,而是指读那些有知识,有智慧的书。通常这类书都会有些枯燥,读起来很生涩,读久了会昏昏欲睡。所以,曾国藩在书中提到读书第一要有志,吊着一口志气读书才会坚持下去。
我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体会,几年前我去一所学校面试,因为不是研究生学历,试讲完之后校长说,“嗯,讲得不错,但是你这学历应该只适合教幼儿园的小朋友吧。”说实话,得到这样的评价我的内心是极其不服气的,虽然我的学历不高,但是我的教学经验绝对丰富。不服气也抵不过现实,灰溜溜的离开学校之后,我就暗下决心,你说我不行是因为我没有体面的学历,那我就偏要读一个体面的学历。
凭着这口志气,我走到了今天,在教育学世界排名第九的大学读master。但是,我始终认为不应该以一个人的学历作为他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唯一标准。孔子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个人中难道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漂亮的学历背景才会成为别人的老师吗?如果一个企业只用一种标准来识人,那么在这样一个严格又统一的标准之下难免会漏掉一些真正优秀的人才。
有点儿跑题,我们接着聊读书,关于“识“,是指着无论我们读多少书,我们都应该保持低调的态度,不要因为读了几本书,就觉得已经饱读诗书,可以指点江山了。据我观察,那些越是成功的人,越低调,越亲和,越愿意倾听。相比尚未成功的人来说,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身份放的更低。前几天我遇到我们的院长,我以为他已经不记得我了,没想到他笑眯眯的走过来问我:“粤语得不得啊?”还告诉我以后他跟我说话可以用粤语,因为他的粤语非常标准又容易理解,可以帮助我很快的掌握粤语。然后,笑咪咪的离开了,留下受宠若惊的我在原地转圈圈。虽然我知道以后我跟院长交流的机会可能屈指可数,他也不会真的有时间教我讲粤语,可是就是这种亲和的态度和平等的姿态让我对他的印象大大加分,虽然院长大人根本不需要我给他加分啦!
然后,我们再聊一下“恒”,“恒”就是恒心嘛。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讲究一个坚持,因为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会看到坚持的结果。就例如健身,马甲线不是一天练成的,翘臀也不是几个深蹲能促成的。当然,满腹经纶也需要时间来验证,今天读一本书,明年再读一本书,注定体会不到坚持的益处。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而在坚持的道路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障碍阻挠着我们,克服这些障碍需要靠强大的意志。
最后,我想再聊一聊曾国藩的“不二“读书法。其实,他主要讲的是当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需要读完这本书,然后再接着读下本书,不要一本没读完,就拿起另一本书。以前,我读书的时候会下载很多本书,然后一会儿读这本,读烦了就打开另外一本接着读,如此重复导致读了很多本都只有开始没有结尾,书中的思想也没有领悟到。因为同一时间读好几本书,每本书的精华都领略不到了,读书需要思考和反思,为了读而读的确掌握不到其中的精华。
看完“不二”读书方法之后,我就改变了自己的读书策略,其实这样并不会降低我的阅读速度,相反还会push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做出相应的反思,大大提高了阅读速度。读书最好的状态就是会有反思,这样才会更深刻的记忆书中的内容,融会贯通,从而达到运用的目的。不知道我讲了这么多,大家对读书的方法有没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或者你们也可以跟我分享一些读书心得,让我们一起进步嘛。
篇6: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个人感触
俯首一枕清流?
仰首你的风骨当代政坛上两位针锋相对的人物,毛泽东与蒋介石曾经同时推崇一人,毛泽东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说:“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他的学生则评价其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他就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曾有一个故事写少年时期的曾国藩:某天晚上,夜深人静,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反复背了好久还没有背下来,他就一直背诵此文。没想到房梁上趴着一小偷,耐心等待主人睡觉后下手,听着曾国藩一遍遍地背诵,小偷早已烂熟于心,而他还在翻来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小偷终于忍不住跳将下来,训斥道:“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流利地背了一篇,扬长而去。且不说这则笑话的真实性,但文中所说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却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其以中等资质创伟世之功。
曾国藩自1842年十月初一日立志写日记,并誓言“终身不间断。”其后无论是悠闲的翰林院、无论炮火硝烟的前线阵营、无论公务缠身的总督府,直至其生前的最后几天已拿不动笔了,曾国藩从未一天间断过日记,他的日记并未流水账,而是写自己的“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每天反省自己过失。其意志,硬似钢铁;其修身,志如坚冰。
要论当今国内发行量最大的书籍,当数《曾国藩家书》,书店、超市、车站、机场甚至地摊,只要有书的地方都能见到《曾国藩家书》,各种版本,反复印刷,无需广告宣传、不要签名售书。《曾国藩家书》收集曾国藩写给家人的家信共780多封,如果说读唐浩明的《曾国藩》让人热血沸腾,那么读《曾国藩家书》让人肃然起敬,文章没有瑰丽的词语、没有雄奇的章句,却字字珠玑,闪耀着人格的光辉,关于修身、关于齐家、关于治学、关于为人处世……家书中,曾国藩对兄弟子侄反复强调戒骄戒惰、克勤克俭,“知之非艰、行之惟难。”最重要的是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在他的这种家风传承下,其后人历经八代,一百六十多年,家族中人才辈出,成为教育、医学、科学、艺术等领域的行业翘楚,且低调而不张扬。孟子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苦心的兄长、严慈的父亲。面对亲人,曾国藩化作一江春水绕指柔。书真是个好东西,能让你穿越时空垂首恭立于圣贤旁边,静听其谆谆教诲,醐醍灌顶。
读一本好书,如择一良师、如交一益友。曾国藩有一封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曾国藩知人善用,且用人不求全责备,容人之短、用人之长,他提拔重用了一大批优秀能人,彭玉麟、杨岳斌、郭松焘、沈葆桢、李鸿章、容闳…都是当时政治、军事、科技方面的中坚,他的幕府中人才荟萃,甚至超过翰林院,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嫉能妒贤”,只有“见贤思齐”。
当时堪称有诸葛之才的左宗棠屡建奇功,颇为自负,一天,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共同好友欧阳兆雄看望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左宗棠扬言曾国藩不如自己,欧阳兆雄则说:“带兵打仗,曾国藩或许不如你,但识人用人却强过你几倍,曾的门下人才济济,你的楚军除开你这个统帅外再无第二人。谁不如谁,后世自有公论。”说得左宗棠哑口无言。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时时攻击引起当时政界的普遍不满,于私,左宗棠与曾国藩八年不相往来,于公,左宗棠西征,曾国藩将湘军中最强劲旅刘松山的部队派出增援,粮饷及时保障,当左宗棠平定**、收复新疆,朝中大臣评价:“左宗棠建此大功,可谓西北第一人。”曾国藩补充道:“岂止西北第一人,当属全国第一人。”话传到左宗棠那儿,左宗棠听后既感动又惭愧,终于低下高傲的头,主动写信给曾国藩冰释前嫌:“…三十年交情,尽在此中: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人低为王、水低成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曾国藩以大海般胸襟,广育英才、风云际会,可谓上善若水、从善如流。曾国藩在家信中对子侄们说“男儿不可懦弱无刚,必需要有倔强之气。应在自修处求强,而不可在胜人处求强。”一生徐图自强的曾国藩,从不去与别人争强斗狠。曾国藩建立湘军,严军纪、苦操练,一介书生,率领湘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卧薪尝胆、刀口舔血,咬紧钢牙不服输。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历时十年,湘军从建立之初的五千多人、备受正规军歧视,到的拥兵三十万、所向披靡、无人能敌。曾国藩以徐图自强荡平天下,其势如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水滚滚东流,时时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手捧《曾国藩家书》,如临湘江、如立长江,俯首间一枕清流,生生不息,仰首间你的风骨,薪火相传。
篇7: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个人感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而《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从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感触】相关文章:
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