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老屋窗口读后感

老屋窗口读后感

2023-01-10 09:05:4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老屋窗口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老屋窗口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屋窗口读后感

篇1:《老屋窗口》读后感

今天在看《语文读本》时,看到了一篇余秋雨先生写的文章。我想以前听说过他的名字,还没有拜读过他的文章呢,于是便接着看了下去。

这篇文章叫做《老屋窗口》,是一篇半现实,半回忆的文章。写了作者回到老家住在自己童年时居住的地方,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生活。而又由一场大雪,想起了一位比自己大十岁的女孩子――河英。她是第一个去他们学校上学的女孩,每天都有由她妈妈和老师的目光护送着去上学。而河英到了十五六岁,应该是结婚的时候了,而她却不愿意,希望能够继续上学,所以逃婚。而在几位年轻女老师的帮助下,使得这位女孩子能够重回教室上学。而这位“创新”的女孩的行为引起了乡亲们的议论,他们经常以河英为坏孩子的“榜样”而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当作者回乡后想去寻找她,发现她还是和其它妇女一样,在家中干粗活,照料一大堆的孩子。

作者通过写这样一个希望能够与传统思想斗争而最后还是被传统思想打败的女孩,使作者也使读者引发了深思。在我看来,这个女孩子确实是有很前卫的思想,能够有新的主张,有了现代文明的模式,但很可惜的是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几个能够形成]她那种思想,大多数的人都认为那是荒谬,无耻的。他们还保留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假如当时有多一些人想到这一点,我想,今天的中国应该是会更加富强的。

作者按照从现实到回忆再回到现实这样的插叙的思路来写,也将故事更好的连贯了起来。作者从老屋窗口这个角度写起,以它作为一条线当作一个着落点更好的引出主题,使得文笔更加自然,并且用“老屋窗口”这个线索为题目。

这篇文章从故事内容到写作手法都颇有特点,实在是值得我们一读。

篇2:《老屋窗口》读后感

《文化苦旅》,一个萦绕着沉重气息的书名。书是爸爸的,已经比较旧了,微微泛黄,但依然飘溢着些许淡淡的书香。

读这本书,那是我正在独自归乡的火车上。十五小时漫长的车程,苦于无人同行解闷,索性捧起手头的书,埋头细读。一面无形的织锦立即将我包裹起来,隔绝了车上的喧嚣,心,已经踏向了另一个世界。

书中所涉及的地域大多与古代文化有关,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个‘人文山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在这一篇篇深沉而略带自豪的散文里,我也跟着一起无端地感动、喟叹,为了那些失落的秘符,亦为了自身的贫瘠。我无比清晰地看到自己在这偌大的天地间一点一点渺小下去,渺小下去,成了一个看不见的点。只恨不得把古今中外的文人故事通读一遍,将这些“人文山水”好好游一遍再来品读此书。

我看书并不喜欢按顺序通读一遍,只是信手翻阅,不忍让如此诗意的邂逅落得这般刻意。翻到《老屋窗口》时,我正坐在舅舅的车上从县城奔向那个小镇,那个还保留着我的老屋坐落的小镇。

走进阔别了多年的老屋,和租住在一楼的阿姨打过招呼我便颤颤巍巍地上到了二楼,朦朦胧胧之间似乎想起了什么,待我再仔细想时脑子里又是一片空白了。

老屋窗前是一片草坪,不远处亦是连绵的群山。于是,时空重叠,思绪开始混乱:“山那边是什么呢?是集市?是庙舍?是戏台?是神仙和鬼怪的所在?”这些,亦是我儿时的痴想。

“我到今天还没有到山那边去过,我不会去,去了就会破碎了整整一个童年。”可是,当我离开时却一眼瞟到了门前草坪上修了一半的练车跑道,那一刹那我仿佛听到了我记忆里那个烂漫童年破碎的声音。后来的游玩自然变得十分感伤,心里暗暗后悔,又说不出后悔什么。

晚上,以失没家乡者的名义又将《老屋窗口》拜读了几遍,在惆怅中混然睡去。

醒来,索性借着洒在窗口前的几缕醉人的晨光将书中所有和故乡沾了边的篇目都找了出来。无字的精美牌坊,尼姑庵的美丽女教师,落寞的酒公,这些似乎都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它们那么遥远,此刻却真真切切地充斥在我的心里,近在眼前。

这些奇遇简直就是玉环的回眸一笑,使我曾以为斑斓的回忆有如六宫粉黛一般颓然失色了。心里竟渐渐泛起不平。

良久,又呷了一口淡茶,嘴角微微上扬,平息了心中的不甘:是了,也只有秋雨先生的生花妙笔才能如此巧妙地勾勒出那些令人神往的魅力吧。

篇3:老屋窗口读后感

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存异于一个沉睡的角落——竟把偌大的生僻的世界,唤为故乡的……

在即将失去那栋充斥着童年美好回忆的故乡的老屋,是那么的真切地重新回放在我的脑海中,但在此之前,它却默不作声地掩埋于“我”繁杂的记忆思绪中,无从提起。

那座老屋,那座满载着作者童想的老屋,随着时间的流逝轮回辗转,融进了坐着的每一寸皮肤,每一滴血液,溶于其灵魂。当劳务即将失去,人已中年再回首于此地时,脑中那些渐远模糊的童年的集体,又在这熟悉的境地中唤回。但是,这一落屋子将不再属于自己,属于童年,在即将失去时踩懂得无谓的挽留、珍惜罢了……

我的记忆中,童年是一板又长又直的滑梯。朦胧中,我现在依稀地记得:它不像现在游乐场那样泡沫塑胶的滑滑梯那样有着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外型,它很简单,简单地映衬着大理石斑驳的花纹。小时后,很喜欢一手拿着棉花糖,坐在梯板上,抬头仰望蓝蓝的天空,幻想絮雪从天而降……在“东拉西扯”的幻想后,从冰凉冰凉的滑梯上惬意地闭上眼睛“从天而降”,享受着轻风拂过的低低的絮语……然而美好纵使短暂的,6年后无意中再往回。只剩下“满目疮痍”的石堆,被厚厚的青苔覆盖,模糊得分不清它的轮廓。就如我那日行渐远的记忆……而过去的过去,又仿佛在昨天。

老屋亦是如此,尽管可以再退回到人升的起点处,但是那里永远也不会再是起点。在岁月的辗转流沛中,时间在变,环境在变,自我本身在变,童年纯真的友谊在变……一切都在变,就如那消失的红点,再也不曾出现过。

人生实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遨游,到达的第一颗星球叫做童年,在哪里充满了纯真的欢笑和美好的幻想。

只是,在辗转中,我们遗失了那些天真的本质,也就回不去了。

篇4:老屋窗口读后感

读了《老屋窗口》一文,心中多少有些酸涩。我记不得最后一次在原来那套房子的窗户向外望的情景了,我并非对它没有感情,只是那个最后一次来得太仓促了,来得太平静了,让我过了很久才意识到那匆匆地一瞥是我停留在扇窗上的最后目光。

我没有郑重其事地与那房子告别,没有再在充满阳光的阳台和客厅里走走,看看我留在餐厅和书房墙壁上的图案和字迹……我真的没有勇气叫它房子,它是我的家,我的家!

看过《老屋窗口》,我突然很想它,对它的想念比对一个人的想念要真切的多,要多得多。可以说,它是我的童年。

我不知不觉地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想到我的眼泪肆虐,我才突然意识到它存储着我太多的记忆,它在我的记忆中是永远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我想起在一个夏天的雨夜,我屋的窗帘拉开着,窗户开着,窗外只有很深很深的蓝和一片分不出远近的宏大的雨声。阵阵凉风和大滴大滴的雨水透过纱窗卷入屋内,我趴在冰凉的满是泥沙的窗台上,听《Kitherain》,被凉风浸得透心凉,只是静默着,眼里只有那扇小屋的窗和窗外的世界,耳里只有雨声和钢琴曲的混响,感觉雨吞噬了窗外的一切,还好,我的小屋很暖很安全。

我想起客厅里长长的窗台,在夏天的午后,我抱着一个柔软的垫子爬上窗台,坐在垫子上看书。午后的阳光温暖,舒心,极静地照在我的身上,淡淡的,柔柔的,让我几乎融化。窗户就在我的身边,开得很大。纱窗上有细小的尘埃,即使有阵阵风吹过,也不会感到它们的存在……

我想到那房子,那个储满记忆的家,就思绪飞腾,不可了断了。从《老屋窗口》那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了对记忆的无奈和悲哀。也许余秋雨要比我幸运些,他留下了最后一次的记忆,而我,直到看到这篇文章我才意识到错过了一个与童年的告别,和一个童年的梦。读了《老屋窗口》一文,心中多少有些酸涩。我记不得最后一次在原来那套房子的窗户向外望的情景了,我并非对它没有感情,只是那个最后一次来得太仓促了,来得太平静了,让我过了很久才意识到那匆匆地一瞥是我停留在扇窗上的最后目光。

我没有郑重其事地与那房子告别,没有再在充满阳光的阳台和客厅里走走,看看我留在餐厅和书房墙壁上的图案和字迹……我真的没有勇气叫它房子,它是我的家,我的家!看过《老屋窗口》,我突然很想它,对它的想念比对一个人的想念要真切的多,要多得多。可以说,它是我的.童年。我不知不觉地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想到我的眼泪肆虐,我才突然意识到它存储着我太多的记忆,它在我的记忆中是永远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我想起在一个夏天的雨夜,我屋的窗帘拉开着,窗户开着,窗外只有很深很深的蓝和一片分不出远近的宏大的雨声。

阵阵凉风和大滴大滴的雨水透过纱窗卷入屋内,我趴在冰凉的满是泥沙的窗台上,听《Kitherain》,被凉风浸得透心凉,只是静默着,眼里只有那扇小屋的窗和窗外的世界,耳里只有雨声和钢琴曲的混响,感觉雨吞噬了窗外的一切,还好,我的小屋很暖很安全。我想起客厅里长长的窗台,在夏天的午后,我抱着一个柔软的垫子爬上窗台,坐在垫子上看书。午后的阳光温暖,舒心,极静地照在我的身上,淡淡的,柔柔的,让我几乎融化。窗户就在我的身边,开得很大。纱窗上有细小的尘埃,即使有阵阵风吹过,也不会感到它们的存在……我想到那房子,那个储满记忆的家,就思绪飞腾,不可了断了。从《老屋窗口》那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了对记忆的无奈和悲哀。也许余秋雨要比我幸运些,他留下了最后一次的记忆,而我,直到看到这篇文章我才意识到错过了一个与童年的告别,和一个童年的梦。

篇5:老屋窗口读后感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于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福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读过《文化苦旅》,留给我印象最深、思考最多的篇章就是《老屋窗口》。老屋、狗、童年的小伙伴应该是每个人藏在心中深处的最美好回忆。

这几天我的梦中经常出现儿时玩耍的那个操场,长满绿油油的青草,有秋千,有蚂蚱。梦中我大概还是七,八岁的样子,和一群孩子疯到天黑,然后扯着发黑的裙子偷偷溜进家门……但梦境总是梦境,醒来后依然是现实。我已离开老屋四年了,梦中那些儿时玩伴也早已各奔东西。余秋雨在《老屋窗口》中写到:“就这样,三言两语,就把童年时代最要好的两个朋友都交割清了。”每每读到这句话,我心中总会有种莫名的感伤,难道儿时的河英和米根在每个人身上都会重现吗?长大后的漠然,无言,好像未曾相识过,也许分隔太久,彼此心中的记忆会淡化,但为何最终的结果是这般无情?余秋雨的河英和米根在我身上就是瑾和华。小时我们仨真是形影不离,做完功课后的时光就是在一起玩老掉牙的过家家,华帮我们两个女孩推秋千,放风筝……

现在偶尔也会遇到瑾和华,但往往相对无言,有时我甚至会怀疑以往怎么有那么多话说,现在只是客气地打断对方,然后一句:“我还有事,先走了。”作为结束语,头也不回地逃离,是十年的时间太长,还是环境的改变已使我们踏上了不同的成长轨道,我也不知。

余先生凝望着雪岭,想着那个消失的红点突然变得那么遥远,那么抽象,却又那么震撼人心。也许在他心中,消逝的红点还有童年的河英和米根。

我至今仍在后悔,离开老屋时没有留下一张合影,而现在,梦中的老屋是那么模糊不清,还有瑾和华……

篇6:《老屋窗口》读后感

《老屋窗口》读后感

读了《老屋窗口》一文,心中多少有些酸涩。我记不得最后一次在原来那套房子的窗户向外望的情景了,我并非对它没有感情,只是那个最后一次来得太仓促了,来得太平静了,让我过了很久才意识到那匆匆地一瞥是我停留在扇窗上的最后目光。   我没有郑重其事地与那房子告别,没有再在充满阳光的阳台和客厅里走走,看看我留在餐厅和书房墙壁上的图案和字迹......我真的没有勇气叫它房子,它是我的家,我的家!   看过《老屋窗口》,我突然很想它,对它的想念比对一个人的想念要真切的多,要多得多。可以说,它是我的童年。   我不知不觉地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想到我的眼泪肆虐,我才突然意识到它存储着我太多的记忆,它在我的记忆中是永远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我想起在一个夏天的雨夜,我屋的窗帘拉开着,窗户开着,窗外只有很深很深的蓝和一片分不出远近的宏大的雨声。阵阵凉风和大滴大滴的雨水透过纱窗卷入屋内,我趴在冰凉的.满是泥沙的窗台上,听《Kiss the rain》,被凉风浸得透心凉,只是静默着,眼里只有那扇小屋的窗和窗外的世界,耳里只有雨声和钢琴曲的混响,感觉雨吞噬了窗外的一切,还好,我的小屋很暖很安全。   我想起客厅里长长的窗台,在夏天的午后,我抱着一个柔软的垫子爬上窗台,坐在垫子上看书。午后的阳光温暖,舒心,极静地照在我的身上,淡淡的,柔柔的,让我几乎融化。窗户就在我的身边,开得很大。纱窗上有细小的尘埃,即使有阵阵风吹过,也不会感到它们的存在......   我想到那房子,那个储满记忆的家,就思绪飞腾,不可了断了。从《老屋窗口》那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了对记忆的无奈和悲哀。也许余秋雨要比我幸运些,他留下了最后一次的记忆,而我,直到看到这篇文章我才意识到错过了一个与童年的告别,和一个童年的梦。  

篇7:老屋窗口经典散文

老屋窗口经典散文

学生们排队出来了,最引人注目的是河英。她已是一个大姑娘,运动衫裤是她自己照着画报上女运动员的照片缝制的,深蓝色的土布衣衫裁得很窄,绷得很紧,身材一下子显得更加颀长,线条流畅而柔韧。我记得她走出操场前几次在女教师跟前忸怩退缩,不断神拉着自己的短裤,像要把它拉长。最后,几个女教师一把将她推出了门外。门外,立即卷起乡亲们的一片怪叫,怪叫过后一片嘁嚓,嘁嚓过后一片寂静。河英终于把头昂起,开始跨栏、滚翻、投篮。这一天,整个运动会的中心是她,其它稚气未脱的孩子的跳跳蹦蹦,都引不起太多的注意。河英背后,站着一排女教师,她们都穿着县城买来的长袖运动衣,脖子上挂着哨子,满脸鼓励,满脸笑容;再背后,是尼姑庵斑驳的门庭。这里,重迭着三度景深。

这次运动会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从此,经常可以听到妇女这样骂女儿:‘你去浪吧,与河英一样!”好几个女孩子退学了,男孩子也经不起家长的再三叮嘱,不再与河英一起玩,一起走路。村里一位近似于族长的老人还找到了女教师,希望将河英退学,说余氏家族很难看得惯这样的学生。我母亲听说这事后,怔怔地出了半天神,最后要我去邀请河英来家里玩。那次河英来玩了之后,母亲特意牵着我的手,笑吟吟地把她送到村口。村民们都惊讶极了,因为母亲平日送客,历来只送到大门。

这以后,河英对我像亲弟弟一样。我本来就与我的邻座陈米根要好,于是三个人老在一起玩,放学后一起到我家做作业,坐在玻璃窗前,由我母亲辅导。母亲笑着对我说:“你们娃余的可不能这么霸道,这儿四个人就四个姓!”

今天,我躺在被窝里,透过玻璃窗死死盯着远处的雪岭,总想在那里找到什么。好久好久,什么也没有,没有红点,也没有褐点和灰点。

起床后,我与母亲谈起河英,母亲也还记得她,说:“可以找米根打听一下,听说他开了一丬小店。”

陈米根这位几十年前的好朋友本来就是我要拜访的,那天上午,我踏雪找到了他的小店,就在小学隔壁。两人第一眼就互相认出来了,他极其热情,寒暄过一阵后,从一个木箱里拿出两块芝麻饼塞在我手里,又沏出一杯茶来放在柜台上。店堂里没有椅子,我们就站着说话。他突然笑得有点奇怪,凑上嘴来说:“还是告诉你了吧,最后也瞒不住,这次买你家房子的正是我的儿子。我不出面,是怕伯母在价格上为难。说来见笑,我那时到你家温习功课,就看中了你家的房子。伯母也真是,几十年前就安上了玻璃窗!据说装了四次?”

这个话题谈下去对我实在有点艰难,我只好客气地打断他,打听河英的下落。他说:“亏得你还记得她。山里女人,就那个样子了,成天干粗活,又生了一大堆孩子,孩子结婚后与儿媳妇们合不来,分开过。成了老太婆了,我前年进山看到她,连我的名字也忘了。”

就这样,三言两语,就把童年时代最要好的两个朋友都交割清了。

离开小店,才走几步就看到了我们的校门。放寒假了,校园里阒寂无人,我独个儿绕围墙走了一圈便匆匆离开。回家告诉母亲,我明天就想回去了。母亲忧伤地说:“你这一回去,再也不会来了。没房了,从此余家这一脉的后代真要浪迹天涯了。”

第二天一早,我依然躺在被窝里凝视着雪岭。那个消失的红点,突然变得那么遥远,那么抽象,却又那么震撼人心。难道,这红点竟是倏忽而逝的哈雷彗星?

迷迷糊糊地,心中浮现出一位早就浪迹天涯的余姓诗人写哈雷彗星的几句诗。

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

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

篇8:老屋窗口经典散文

老屋窗口经典散文

前年冬天,母亲告诉我,家乡的老屋无论如何必须卖掉了。全家兄弟姐妹中,我是最反对卖屋的一个,为着一种说不清的理由。而母亲的理由却说得无可辩驳:“几十年没人住,再不卖就要坍了。你对老屋有情分,索性这次就去住几天吧,给它告个别。”

我家老屋是一栋两层的楼房,不知是祖父还是曾祖父盖的。在贫瘠的山村中,它像一座城堡矗立着,十分显眼。全村几乎都姓余,既有余氏祖堂也有余氏祠堂,但是最能代表余氏家族荣耀的,是这座楼。这次我家这么多兄弟姐妹一起回去,每人都可以宽宽敞敞地住一间。我住的是我出生和长大的那一间,在楼上,母亲昨天就雇人打扫得一尘不染。

人的记忆真是奇特。好几十年过去了,这间屋子的一切细枝末节竟然都还贮积在脑海的最低层,一见面全都翻腾出来,连每一缕木纹、每一块污斑都严丝密缝地对应上了。我痴痴地环视一周,又伸出双手沿壁抚摩过去,就像抚摩着自己的肌体,自己的灵魂。

终于,我摩到了窗台。这是我的眼睛,我最初就在这儿开始打量世界。母亲怜惜地看着成日扒在窗口的儿子,下决心卸去沉重的窗板,换上两页推拉玻璃。玻璃是托人从县城买来的,路上碎了两次,装的时候又碎了一次,到第四次才装上。从此,这间屋子和我的眼睛一起明亮。窗外是茅舍、田野,不远处便是连绵的群山。于是,童年的岁月便是无穷无尽的对山的遐想。跨山有一条隐隐约约的路,常见农夫挑着柴担在那里蠕动。山那边是什么呢?是集市?是大海?是庙台?是戏台?是神仙和鬼怪的所在?我到今天还没有到山那边去过,我不会去,去了就会破碎了整整一个童年。我只是记住了山脊的每一个起伏,如果让我闭上眼睛随意画一条曲线,画出的很可能是这条山脊起伏线。这对我,是生命的第一曲线。

这天晚上我睡得很早。天很冷,乡间没有电灯,四周安静得怪异,只能睡。一床刚刚缝好的新棉被是从同村族亲那里借来的,已经晒了一天太阳,我一头钻进新棉花和阳光的香气里,几乎熔化了。或许会做一个童年的梦吧?可是什么梦也没有,一觉睡去,直到明亮的光逼得我把眼睛睁开。

怎么会这么明亮呢?我眯缝着眼睛向窗外看去,兜眼竟是一排银亮的雪岭,昨天晚上下了一夜大雪,下在我无梦的沉睡中,下在岁月的沟壑间,下得如此充分,如此透彻。

一个陡起的记忆猛地闯入脑海。也是躺在被窝里,两眼直直地看着银亮的雪岭。母亲催我起床上学,我推说冷,多赖一会儿。母亲无奈,陪着我看窗外。“诺,你看!”她突然用手指了一下。

顺着母亲的手看去,雪岭顶上,晃动着一个红点。一天一地都是一片洁白,这个红点便显得分外耀眼。这是河英,我的同班同学,她住在山那头,翻山上学来了。那年我才6岁,她比我大10岁,同上着小学二年级。她头上扎着一方长长的红头巾,那是学校的老师给她的。这么一个女孩子一大清早就要翻过雪山来上学,家长和老师都不放心,后来有一位女教师出了主意,叫她扎上这方红头巾。女教师说:“只要你翻过山顶,我就可以凭着红头巾找到你,盯着你看,你摔跤了我就上来帮你。”河英的母亲说:“这主意好,上山时归我看。”

于是,这个河英上一趟学好气派,刚刚在那头山坡摆脱妈妈的目光,便投入这头山坡老师的注视。每个冬天的清早,她就化作雪岭上的一个红点,在两位女性的呵护下,像朝圣一样,透透迤迤走向学校,走向书本。

这件事,远近几个山村都知道,因此每天注视这个红点的人,远不止两位女性。我母亲就每天期待着这个红点,作为催我起床的理由。这红点,已成了我们学校上课的预备铃声。只要河英一爬上山顶,山这边有孩子的家庭就忙碌开了。

女孩到十五六岁,在当时的山乡已是应该结婚的年龄。早在一年前,家里已为河英准备了婚礼。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新娘子找不到了,两天后,在我们教室的窗口,躲躲闪闪地伸出了一个漂亮姑娘蓬头散发的脸。她怎么也不肯离开,要女教师收下她干杂活。女教师走过来,一手抚着她的肩头,一手轻轻地捋起她的头发……刹时,两双同样明净的眼睛静静相对。女教师眼波一闪,说声“跟我走”,拉起她的手走向办公室。

我在《牌坊》一文中已有记述,我们的小学设在一座废弃的尼姑庵里。几个不知从哪里来的美貌女教师,都像是大户人家的小姐,都有逃婚的嫌疑。她们都不姓余,但点名的时候,她们一般都只叫我们的名字,把姓省略了,因为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一个姓。只有坐在我旁边的米根是例外,姓陈,他家是从外地迁来的。

那天河英从办公室出来,她和几个女教师的眼圈都是红红的。当天傍晚放学后,女教师们锁了校门,一个不剩地领着河英翻过山去,去与她的父母亲商量。第二天,河英就坐进了我们教室,成了班级里第二个不姓余的学生。

这件事何以办得这样爽利,直到我长大后还在经常疑惑。新娘子逃婚在山村可是一件大事,如果已成事实,家长势必还要承担“赖婚”的责任。哪部小说、戏曲一写到这样的事不是渲染得天翻地覆、险象环生?河英的父母怎么会让自己的女儿如此干脆地斩断前姻来上学呢?我想,根本原因在于几位女教师的奇异出现。

山村的农民一辈子也难得见到一个读书人,更无法想象一个能识文断字的`女人。我母亲因抗日战争从上海逃难到乡下,被乡人发现竟能坐在家里看一本本线装书和洋装书,还能帮他们写书信、查核契约,视为奇事。好多年了,母亲出门还会有很多人指指点点、交头接耳,吓得母亲只好成天躲在“城堡”里。这天晚上,这么多女教师一起来到山那边的河英家,一定把她父母震慑了。这些完全来自另一世界的雅洁女子,柔声细气地说着他们根本反驳不了的陌生言词。她们居然说,把河英交给她们,过不了几年也能变得像她们这样!父母亲只知抹凳煮茶,频频点头,完全乱了方寸,最后,燃起火把,把女教师们送过了山岭。

据说,那天夜里,与河英父母一起送女教师过山的乡亲很多,连原本该是河英的“婆家”也在,长长的火把阵接成了一条火龙。

只有举杆盛大的庙会,才会出现这种景象。

坝英是我们学校的第一个女生。她进校之后,陆续又有一些女孩子进来,教室里满满的,很像一个班级了。

女教师常常到县城去,观摩正规小学的教学,顺便向县里申请一点经费。她们每次回来,总要在学校里搞点新花样,后来,竟然开起了学生运动会。

当然没有运动衣,教师要求学生都穿短裤和汗衫来参加。那几天,家家孩子都在缠逼自己的母亲缝制土布短裤衫。这也变成了一种事先舆论,等到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小操场的短围墙外面早已挤满了观看的乡亲。

篇9:余秋雨《老屋窗口》读后感

余秋雨《老屋窗口》读后感

曾经有人问我: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我回答:一座海边的蔷薇城堡。

我会叫它采薇堂。

关于童年:

很小很小的城堡

有鲜绿的草地和小路

路旁缀满蔷薇花丛

墙壁上有风干的花束和纱制的蔷薇色灯笼

晚上可以在屋顶上看星星

……

那是我消失的童年啊……

三岁

当同龄人都在玩着芭比时,我在背《唐诗三百售》。我可以保证我的古诗默写全都正确,可是那样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五岁

当同龄人都在听着公主与城堡的故事时,我在读四大名著。我能保证考试关于四大名著的附加分全部拿到,可是那样很好吗?

后来……

十五岁

我疯狂迷恋一切美好的事物。喜欢童话、公主、城堡与布拉格,喜欢小孩子般天真灿烂的笑脸。小时候的积累令我看起来成熟,但天知道我有多么孩子气:多么渴望被关怀、宠爱。

希望长大后,建一座城堡,收容我所有消失的梦想。我会叫它采薇堂。

没有童年的我

喜欢城堡与布拉格

喜欢憧憬

关于流言

许多美好的事物,是毁在流言上的。

曾经喜欢一首歌:“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

可是我没有勇气。

巨蟹座天性使然。我敏感、内向,害怕受伤;表面很坚强,可内心却很脆弱。也许,城堡才是最好的庇护所。

我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乖孩子,不是焦点,没有人认识。可是偏偏我很容易成为焦点又很多人认识。我讨厌流言,讨厌别人议论我,尽量使自己沉默,低调。可是我发现我逃避不了。下学期就要成为网络文学社的'社长,注目是肯定的,议论也少不了。一切的一切,都要我自己去面对。只有自己坚强承受。我永远也不可能做个柔弱女生……

流言,为什么有这么可怕的东西存在。

原来我不可能做个乖孩子

原来我不可能平凡

可是我仍然向往城堡

有一种安全感

我说为什么听到F.I.R的歌

会有想飞的冲动

我说我是个乖孩子

——也许某天会飞去

我说总会有个地方等待爱.飞.翔

他说:一定会飞起来的。

不做平凡的乖孩子

迎着风 骄傲地飞翔

ENGING

消失的童年

迎风飞翔

远处的海滨

一座蔷薇城堡

花都开好了

篇10:读老屋窗口有感

数一数天上的星星,闻一闻地上的花朵,童年真美好

——题记

走远了,童年。

当童年离我们悄悄远去时,唯一保留着的,是我们对童年那宝贵回忆。时间能消耗一切,但记忆却是一座电风扇,虽然有时转动得模糊不清,但永远也不会遗忘。

每个人的童年都天真无邪,没有谁会为了太多的作业做不完而发愁,只会在发糖的时候说上一句“我也要。”,在受到长辈批评时嚎啕大哭,在得到表扬时得意地笑起来。童年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只知道这是一个充满童话和美好的世界。没有人能听懂舞台上明星们的干嚎,只知道父母是自己最好的榜样。

蓝天留不住白云,小河留不住流水,我们留不住童年。

越是回忆,越是想念,想念童年的一切。想念童年的天真,想念童年的悠闲,想念听年的快乐,想念童年的美好······就让时间的风吹散记忆的蒲公英吧!随风飘扬的蒲公英,就像是一个个我们对童年的回忆,一会儿,就被风吹散了,但却会在土地上生根。就像我们对童年的回忆一样虽然模糊不清,但永远也不会遗忘。

天黑了,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有一颗星星特别亮。我看到了,那是童年时曾经看到过的一颗星星!

篇11:读老屋窗口有感

作者的家乡,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作者运用了倒叙的手段,从老屋的窗口写到了红头巾——河英。

贫穷、愚昧的山村,造就了愚昧的人们,十六岁的河英,早早地被逼出嫁。她逃婚来到了小学校,成为一个“比我大十岁”、“学校的第一位女生”。

河英是外村的,思想比较开放。但在运动会上,当她穿上较紧身眼的运动服出现时,竟惹得全场“一片怪叫,怪叫之后一片嘁嚓,嘁嚓过后一片寂静。”并且河英从此遭到了村里妇女甚至老族长的排斥。多么愚昧无知的村民啊!这些我们现在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在他们的眼中竟然是“浪”,是叛逆的,是看不惯的。

现代的文明与落后的风俗相交锋,总有失败的一方。果然,昔日与传统抗争的女孩,终于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折服于传统的脚下,成了一个“成天干粗活,生了一大堆孩子”的山村的普通女人。那个曾经叛逆过、挣扎过的桀骜不驯的小红点,陨没在茫茫的大雪中了……

中国封建历史太长久了,尤其处在封闭、半封闭的农村,封建意识,旧的传统习惯依然盛行。可见,一个文明的、先进的国度离我们还很遥远。但愿那跳动的红点,能布满中国的广袤的国土。

篇12:读老屋窗口有感

老屋窗口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叫河英的农村女孩与传统封建思想作斗争,但是最终又归复与传统之中,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河英是作者余秋雨小时候的同学,因为到了十六岁,就被别人挑去做媳妇,但结婚当天,她逃婚了,她逃到了一所小学里,就这样,她开始了她的小学生活。

文章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村中举办运动会的那个片段:在几位女教师的精心筹划下,这所偏僻的小学可以举行了运动会了,河英穿着她精心制作的“运动服”参加了运动会比赛,但却被别人说三道四,引起非议……那次以后,同学们都开始疏远她,不和她一起玩耍,很多女孩子都退学了,甚至有位好像是村长的老人找到河英的老师,希望将河英这样逃过婚,年龄又大的人退学。一时间,河英变成了孤独的一个人。直到后来,几十年后,作者又重回故土的时候,遇到那些儿时的玩伴,说起河英的情况,感觉就与普通的农村妇女没什么两样了,而且找到河英时,她对儿时的那些记忆也都模糊不清,没什么印象了。就这样,河英西欧那个一个抵制封建传统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传统的农村的老妇人。

其实,一个人要做一件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就好像河英,一开始逃婚,到上学,都是做了很大的心理斗争才做出的决定。可是有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就会让像河英这样的人不得不改变思想,最终又回到起点。

所以,当一个人做出了很重要的决定时,身边的人给予他的应该是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而不是一味地指责,甚至让他放弃,带给他压力。我们应该欣赏这样勇于创造和改变的人,要时刻理解他们,他们的这种勇气是相当可敬的!

篇13:读老屋窗口有感

我看书并不喜欢按顺序通读一遍,只是信手翻阅,不忍让如此诗意的邂逅落得这般刻意。翻到《老屋窗口》时,我正坐在舅舅的车上从县城奔向那个小镇,那个还保留着我的老屋坐落的小镇。

走进阔别了多年的老屋,和租住在一楼的阿姨打过招呼我便颤颤巍巍地上到了二楼,朦朦胧胧之间似乎想起了什么,待我再仔细想时脑子里又是一片空白了。

老屋窗前是一片草坪,不远处亦是连绵的群山。于是,时空重叠,思绪开始混乱:“山那边是什么呢?是集市?是庙舍?是戏台?是神仙和鬼怪的所在?”这些,亦是我儿时的痴想。

“我到今天还没有到山那边去过,我不会去,去了就会破碎了整整一个童年。”可是,当我离开时却一眼瞟到了门前草坪上修了一半的练车跑道,那一刹那我仿佛听到了我记忆里那个烂漫童年破碎的声音。后来的游玩自然变得十分感伤,心里暗暗后悔,又说不出后悔什么。

晚上,以失没家乡者的名义又将《老屋窗口》拜读了几遍,在惆怅中混然睡去。

醒来,索性借着洒在窗口前的几缕醉人的晨光将书中所有和故乡沾了边的篇目都找了出来。无字的精美牌坊,尼姑庵的美丽女教师,落寞的酒公,这些似乎都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它们那么遥远,此刻却真真切切地充斥在我的心里,近在眼前。

这些奇遇简直就是玉环的回眸一笑,使我曾以为斑斓的回忆有如六宫粉黛一般颓然失色了。心里竟渐渐泛起不平。

良久,又呷了一口淡茶,嘴角微微上扬,平息了心中的不甘:是了,也只有秋雨先生的生花妙笔才能如此巧妙地勾勒出那些令人神往的魅力吧。

篇14:读老屋窗口有感

今天在看《语文读本》时,看到了一篇余秋雨先生写的文章。我想以前听说过他的名字,还没有拜读过他的文章呢,于是便接着看了下去。

这篇文章叫做《老屋窗口》,是一篇半现实,半回忆的文章。写了作者回到老家住在自己童年时居住的地方,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生活。而又由一场大雪,想起了一位比自己大十岁的女孩子——河英。她是第一个去他们学校上学的女孩,每天都有由她妈妈和老师的目光护送着去上学。而河英到了十五六岁,应该是结婚的时候了,而她却不愿意,希望能够继续上学,所以逃婚。而在几位年轻女老师的帮助下,使得这位女孩子能够重回教室上学。而这位“创新”的女孩的行为引起了乡亲们的议论,他们经常以河英为坏孩子的“榜样”而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当作者回乡后想去寻找她,发现她还是和其它妇女一样,在家中干粗活,照料一大堆的孩子。

作者通过写这样一个希望能够与传统思想斗争而最后还是被传统思想打败的女孩,使作者也使读者引发了深思。在我看来,这个女孩子确实是有很前卫的思想,能够有新的主张,有了现代文明的模式,但很可惜的是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几个能够形成]她那种思想,大多数的人都认为那是荒谬,无耻的。他们还保留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假如当时有多一些人想到这一点,我想,今天的中国应该是会更加富强的。

作者按照从现实到回忆再回到现实这样的插叙的思路来写,也将故事更好的连贯了起来。作者从老屋窗口这个角度写起,以它作为一条线当作一个着落点更好的引出主题,使得文笔更加自然,并且用“老屋窗口”这个线索为题目。

这篇文章从故事内容到写作手法都颇有特点,实在是值得我们一读。

老屋窗口读后感400字

篇15:余秋雨散文《老屋窗口》

余秋雨散文《老屋窗口》

前年冬天,母亲告诉我,家乡的老屋无论如何必须卖掉了。全家兄弟姐妹中,我是最反对卖屋的一个,为着一种说不清的理由。而母亲的理由却说得无可辩驳:“几十年没人住,再不卖就要坍了。你对老屋有情分,索性这次就去住几天吧,给它告个别。”

我家老屋是一栋两层的楼房,不知是祖父还是曾祖父盖的。在贫瘠的山村中,它像一座城堡矗立着,十分显眼。全村几乎都姓余,既有余氏祖堂也有余氏祠堂,但是最能代表余氏家族荣耀的,是这座楼。这次我家这么多兄弟姐妹一起回去,每人都可以宽宽敞敞地住一间。我住的是我出生和长大的那一间,在楼上,母亲昨天就雇人打扫得一尘不染。

人的记忆真是奇特。好几十年过去了,这间屋子的一切细枝末节竟然都还贮积在脑海的最低层,一见面全都翻腾出来,连每一缕木纹、每一块污斑都严丝密缝地对应上了。我痴痴地环视一周,又伸出双手沿壁抚摩过去,就像抚摩着自己的肌体,自己的灵魂。

终于,我摩到了窗台。这是我的眼睛,我最初就在这儿开始打量世界。母亲怜惜地看着成日扒在窗口的儿子,下决心卸去沉重的窗板,换上两页推拉玻璃。玻璃是托人从县城买来的,路上碎了两次,装的时候又碎了一次,到第四次才装上。从此,这间屋子和我的眼睛一起明亮。窗外是茅舍、田野,不远处便是连绵的群山。于是,童年的岁月便是无穷无尽的对山的遐想。跨山有一条隐隐约约的路,常见农夫挑着柴担在那里蠕动。山那边是什么呢?是集市?是大海?是庙台?是戏台?是神仙和鬼怪的所在?我到今天还没有到山那边去过,我不会去,去了就会破碎了整整一个童年。我只是记住了山脊的每一个起伏,如果让我闭上眼睛随意画一条曲线,画出的很可能是这条山脊起伏线。这对我,是生命的第一曲线。

这天晚上我睡得很早。天很冷,乡间没有电灯,四周安静得怪异,只能睡。一床刚刚缝好的新棉被是从同村族亲那里借来的,已经晒了一天太阳,我一头钻进新棉花和阳光的香气里,几乎熔化了。或许会做一个童年的梦吧?可是什么梦也没有,一觉睡去,直到明亮的光逼得我把眼睛睁开。

怎么会这么明亮呢?我眯缝着眼睛向窗外看去,兜眼竟是一排银亮的`雪岭,昨天晚上下了一夜大雪,下在我无梦的沉睡中,下在岁月的沟壑间,下得如此充分,如此透彻。

一个陡起的记忆猛地闯入脑海。也是躺在被窝里,两眼直直地看着银亮的雪岭。母亲催我起床上学,我推说冷,多赖一会儿。母亲无奈,陪着我看窗外。“诺,你看!”她突然用手指了一下。

顺着母亲的手看去,雪岭顶上,晃动着一个红点。一天一地都是一片洁白,这个红点便显得分外耀眼。这是河英,我的同班同学,她住在山那头,翻山上学来了。那年我才6岁,她比我大10岁,同上着小学二年级。她头上扎着一方长长的红头巾,那是学校的老师给她的。这么一个女孩子一大清早就要翻过雪山来上学,家长和老师都不放心,后来有一位女教师出了主意,叫她扎上这方红头巾。女教师说:“只要你翻过山顶,我就可以凭着红头巾找到你,盯着你看,你摔跤了我就上来帮你。”河英的母亲说:“这主意好,上山时归我看。”

于是,这个河英上一趟学好气派,刚刚在那头山坡摆脱妈妈的目光,便投入这头山坡老师的注视。每个冬天的清早,她就化作雪岭上的一个红点,在两位女性的呵护下,像朝圣一样,透透迤迤走向学校,走向书本。

这件事,远近几个山村都知道,因此每天注视这个红点的人,远不止两位女性。我母亲就每天期待着这个红点,作为催我起床的理由。这红点,已成了我们学校上课的预备铃声。只要河英一爬上山顶,山这边有孩子的家庭就忙碌开了。

女孩到十五六岁,在当时的山乡已是应该结婚的年龄。早在一年前,家里已为河英准备了婚礼。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新娘子找不到了,两天后,在我们教室的窗口,躲躲闪闪地伸出了一个漂亮姑娘蓬头散发的脸。她怎么也不肯离开,要女教师收下她干杂活。女教师走过来,一手抚着她的肩头,一手轻轻地捋起她的头发……刹时,两双同样明净的眼睛静静相对。女教师眼波一闪,说声“跟我走”,拉起她的手走向办公室。

我在《牌坊》一文中已有记述,我们的小学设在一座废弃的尼姑庵里。几个不知从哪里来的美貌女教师,都像是大户人家的小姐,都有逃婚的嫌疑。她们都不姓余,但点名的时候,她们一般都只叫我们的名字,把姓省略了,因为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一个姓。只有坐在我旁边的米根是例外,姓陈,他家是从外地迁来的。

那天河英从办公室出来,她和几个女教师的眼圈都是红红的。当天傍晚放学后,女教师们锁了校门,一个不剩地领着河英翻过山去,去与她的父母亲商量。第二天,河英就坐进了我们教室,成了班级里第二个不姓余的学生。

这件事何以办得这样爽利,直到我长大后还在经常疑惑。新娘子逃婚在山村可是一件大事,如果已成事实,家长势必还要承担“赖婚”的责任。哪部小说、戏曲一写到这样的事不是渲染得天翻地覆、险象环生?河英的父母怎么会让自己的女儿如此干脆地斩断前姻来上学呢?我想,根本原因在于几位女教师的奇异出现。

山村的农民一辈子也难得见到一个读书人,更无法想象一个能识文断字的女人。我母亲因抗日战争从上海逃难到乡下,被乡人发现竟能坐在家里看一本本线装书和洋装书,还能帮他们代写书信、查核契约,视为奇事。好多年了,母亲出门还会有很多人指指点点、交头接耳,吓得母亲只好成天躲在“城堡”里。这天晚上,这么多女教师一起来到山那边的河英家,一定把她父母震慑了。这些完全来自另一世界的雅洁女子,柔声细气地说着他们根本反驳不了的陌生言词。她们居然说,把河英交给她们,过不了几年也能变得像她们这样!父母亲只知抹凳煮茶,频频点头,完全乱了方寸,最后,燃起火把,把女教师们送过了山岭。

据说,那天夜里,与河英父母一起送女教师过山的乡亲很多,连原本该是河英的“婆家”也在,长长的火把阵接成了一条火龙。

只有举杆盛大的庙会,才会出现这种景象。

河英是我们学校的第一个女生。她进校之后,陆续又有一些女孩子进来,教室里满满的,很像一个班级了。

女教师常常到县城去,观摩正规小学的教学,顺便向县里申请一点经费。她们每次回来,总要在学校里搞点新花样,后来,竟然开起了学生运动会。

当然没有运动衣,教师要求学生都穿短裤和汗衫来参加。那几天,家家孩子都在缠逼自己的母亲缝制土布短裤衫。这也变成了一种事先舆论,等到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小操场的短围墙外面早已挤满了观看的乡亲。

学生们排队出来了,最引人注目的是河英。她已是一个大姑娘,运动衫裤是她自己照着画报上女运动员的照片缝制的,深蓝色的土布衣衫裁得很窄,绷得很紧,身材一下子显得更加颀长,线条流畅而柔韧。我记得她走出操场前几次在女教师跟前忸怩退缩,不断神拉着自己的短裤,像要把它拉长。最后,几个女教师一把将她推出了门外。门外,立即卷起乡亲们的一片怪叫,怪叫过后一片嘁嚓,嘁嚓过后一片寂静。河英终于把头昂起,开始跨栏、滚翻、投篮。这一天,整个运动会的中心是她,其他稚气未脱的孩子的跳跳蹦蹦,都引不起太多的注意。河英背后,站着一排女教师,她们都穿着县城买来的长袖运动衣,脖子上挂着哨子,满脸鼓励,满脸笑容;再背后,是尼姑庵斑驳的门庭。这里,重叠着三度景深。

这次运动会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从此,经常可以听到妇女这样骂女儿:“你去浪吧,与河英一样!”好几个女孩子退学了,男孩子也经不起家长的再三叮嘱,不再与河英一起玩,一起走路。村里一位近似于族长的老人还找到了女教师,希望将河英退学,说余氏家族很难看得惯这样的学生。我母亲听说这事后,怔怔地出了半天神,最后要我去邀请河英来家里玩。那次河英来玩了之后,母亲特意牵着我的手,笑吟吟地把她送到村口。村民们都惊讶极了,因为母亲平日送客,历来只送到大门。

这以后,河英对我像亲弟弟一样。我本来就与我的邻座陈米根要好,于是三个人老在一起玩,放学后一起到我家做作业,坐在玻璃窗前,由我母亲辅导。母亲笑着对我说:“你们娃余的可不能这么霸道,这儿四个人就四个姓!”

今天,我躺在被窝里,透过玻璃窗死死盯着远处的雪岭,总想在那里找到什么。好久好久,什么也没有,没有红点,也没有褐点和灰点。

起床后,我与母亲谈起河英,母亲也还记得她,说:“可以找米根打听一下,听说他开了一爿小店。”

陈米根这位几十年前的好朋友本来就是我要拜访的,那天上午,我踏雪找到了他的小店,就在小学隔壁。两人第一眼就互相认出来了,他极其热情,寒暄过一阵后,从一个木箱里拿出两块芝麻饼塞在我手里,又沏出一杯茶来放在柜台上。店堂里没有椅子,我们就站着说话。他突然笑得有点奇怪,凑上嘴来说:“还是告诉你了吧,最后也瞒不住,这次买你家房子的正是我的儿子。我不出面,是怕伯母在价格上为难。说来见笑,我那时到你家温习功课,就看中了你家的房子。伯母也真是,几十年前就安上了玻璃窗!据说装了四次?”

这个话题谈下去对我实在有点艰难,我只好客气地打断他,打听河英的下落。他说:“亏得你还记得她。山里女人,就那个样子了,成天干粗活,又生了一大堆孩子,孩子结婚后与儿媳妇们合不来,分开过。成了老太婆了,我前年进山看到她,连我的名字也忘了。”

就这样,三言两语,就把童年时代最要好的两个朋友都交割清了。

离开小店,才走几步就看到了我们的校门。放寒假了,校园里阒寂无人,我独个儿绕围墙走了一圈便匆匆离开。回家告诉母亲,我明天就想回去了。母亲忧伤地说:“你这一回去,再也不会来了。没房了,从此余家这一脉的后代真要浪迹天涯了。”

第二天一早,我依然躺在被窝里凝视着雪岭。那个消失的红点,突然变得那么遥远,那么抽象,却又那么震撼人心。难道,这红点竟是倏忽而逝的哈雷彗星?

迷迷糊糊地,心中浮现出一位早就浪迹天涯的余姓诗人写哈雷彗星的几句诗。

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

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

篇16:《窗口》读后感

寒假里,我阅读了儿童文学家金波写的《会唱歌的小窗口》,这本书很奇妙,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深深吸引了我,让我一口气把它读完。

这本书注要讲述了白城堡的故事。深山里有一座白城堡,白城堡里面有三扇会唱歌的小窗口,城堡中住着长不大的精灵。它不是洁白的雪雕,它不是奶油的蛋糕,它不是白云的幻影,它是一座真正的白城堡。那里天天有新奇的事情发生,让我惊奇得心跳,让我高兴的叫喊,只能在梦中遇到。

看了这一篇白城堡的故事,我脑中浮起了一幅幅奇妙而有趣的画面:(在第三个窗口有一只像猴子一样的怪兽)白城堡有一双巨大的脚在那走下山,绵羊像棉花糖,大灰狼像狐狸,白精灵是个女孩子,白城堡的主人的爸爸像一只狗,还拖着长长地白胡须……我觉得白城堡是一个充满千奇百怪、奇妙的城堡啊!我多想和白精灵一起玩耍啊!

当我向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一起开心地玩耍。当我快乐时我会和它一起分享。我们有难同当,有福共享

篇17:《窗口》读后感

金波爷爷到我们学校来签名售书了。他是个个子高高的,戴副眼镜,头发白白的,对小朋友笑眯眯的老爷爷。我买了金波爷爷的书:《会唱歌的小小窗口》。我好喜欢这本书,一口气就看完了。

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名叫《白城堡》,讲述的是一个叫墩儿的小牧童,还有长不大的白精灵,还有许多的小动物,以及一位老奶奶在一座白城堡里的故事。

白城堡又白又亮,就像冰雕玉刻的一样。白城堡里有三扇小窗口,当第一扇小窗口被推开的时候,从那里传出了摇篮曲,连大灰狼听见了都会睡着;当第二扇小窗口被推开时,传出的是进行曲的声音,把大灰狼叫醒了;当推开第三小窗口时,从窗口传来刺耳的噪音。好神奇的小窗口埃

白城堡太神奇了,小孩长不大,他们永远在里面玩。老人也不会老。等下雪的时候,我一定要用雪堆一座白城堡。

【老屋窗口读后感】相关文章:

1.老屋 作文

2.窗口工作总结

3.老屋-散文欣赏

4.老屋初中作文

5.老屋的-作文

6.六年级作文老屋

7.老屋的故事

8.老屋情感美文

9.上海老屋散文

10.老屋作文初中

下载word文档
《老屋窗口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