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冬牧场》读书心得领悟

《冬牧场》读书心得领悟

2024-01-11 08:07: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粉色幸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冬牧场》读书心得领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冬牧场》读书心得领悟,欢迎大家分享。

《冬牧场》读书心得领悟

篇1:《冬牧场》读书心得体会

作为传统的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每年冬天都要到寒冷、荒凉的阿勒泰南部冬季牧场、沙漠进行放牧。那里一片荒凉,人烟稀少,几十平方公里才住了几家人。往年都是居麻夫妻带着二女儿加玛放牧,大女儿、大儿子和小女儿都在定居点和县里读书。今年李娟的加入且和另外一家人一起放牧,使冬窝子变得热闹起来。

二女儿加玛是一个十九岁的高挑、大方、美丽的女孩子。但因家里劳动力不够被迫辍学回家放牧。加玛在得知自己没机会读书后,在家里认真地帮忙放牧。在过了最冷的日子后,每天七点起床去放牧,天黑了才能回冬窝子。在人烟稀少的荒漠中放牧,没有人聊天只能静静的听手机放的歌。那荒漠中寒风呼啸,通常只有零下十几度。在李娟去了冬窝子之后,加玛让李娟教自己写汉字,每天去放牧时带上本子,用棍子在地上学写汉字。加玛想着去县里打工,学点手艺。在离开冬窝子定回居点照顾生病的奶奶的时候仔细打扮,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并且绣花的花样子与众不同,绣品形象优美、线条流畅。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加玛丛未抱怨过,想着学习,对未来充满希望,依然充满对美的追求。

居麻和妻子在日复一日的单调放牧中,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每日的早茶、中饭、晚饭从不马虎,精心的准备,一家人快快乐乐的吃饭,父慈子孝,笑声响亮。在家里有客人的时候热情招待,拿出最好的食物与客人分享。在闲时穿上最好的衣服骑着马互相串门。

生活虽然艰苦但活的有滋有味。一家人平平安安,开开心心,邻里和睦。

但长年的艰辛劳动,令居麻和他妻子一身病痛,有时候痛得路都走不成,整天把阿士匹林和止痛药当饭吃。加玛身体虽然很好,但因缺乏维生素指甲扭曲的很严重,只有十九岁但已初显老相。儿子札达也整天这痛那痛,还咳嗽的很严重。

但生活的条件很差,没电只能用太阳能电池板蓄电照明;没水只能去外面铲雪,但雪中有很多的灰尘、牛粪、马粪;人多草少,气候严寒。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被磨损的青春,一晃即过。

条件很艰难,他们仍旧对生活充满希望。仍旧就坚强的生活下去,如同在雪灾之后的草那样繁茂生长。加玛依然在李娟的指导下学汉语,李娟在教辅书的指导下学哈语。一切都是那样的安详、和谐。

在等待退牧还草的日子里,牧民很期待完全定居的日子。因为那样可以获得大量的补偿金,还可以不那么辛苦。例如居麻,想拿了那笔钱买部车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还可以通过跑运输赚点钱养家,日子没有那么苦。但如果不准再游牧,这个哈萨克族的古老传统就会消失,这也是牧民不乐意见到的。他们正在传统和新的生活中艰难的徘徊。

篇2:《冬牧场》读书心得体会

我花了两天时间,在地铁上争分夺秒地看完了李娟的羊道三部曲之《春牧场》,又看了《前山夏牧场》和《深山夏牧场》各自的一小半,这种写祖国大地犄角旮旯的人们如何生活的书总是会引起我的兴趣。其实在几年前我就看过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当时就被她的文字深深吸引了,除文风质朴外,边境少数民族的生活更吸引我。我记得《阿勒泰的角落》里有一节描写一个通体雪白的小兔子,被关在黑乎乎的煤场的笼子里,于是边境民族的生存环境就被我想象成黑乎乎的煤场,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像雪兔一样纯洁无污染。在看《羊道三部曲》时,这样的想象却被作者纪实的文字打得落花流水,因为哈萨克牧民的生活其实是及其不讲究的,比如他们会用装过牛粪的盆子装面,把嚼了无数次的泡泡糖黏在衣服扣子上,等空闲时再抠下来继续吃……不过打击归打击,当作者描述起哈萨克女孩如精灵般穿着鲜艳的红雨鞋,踏在如塑料般绿的草地上时,我还是要忍不住心向往之。

几年前我看过类似的一本书,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那本书讲述了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使鹿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在那本书里,鄂温克族人与大森林无比和谐地共处着,他们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的交通工具,又是他们最亲密的亲人。在森林里,驯鹿只吃春天的嫩芽、娇嫩的地衣和苔藓,只喝山泉水,像是森林里的精灵一样,被鄂温克人呵护着。鄂温克人只住简单搭制的希楞柱,那里面有常年不熄的火种,希楞柱的天窗是开着的,住在里面的人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我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击中了,被原始的、天然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击中了,时隔几年,我终于实现了多年夙愿,来到了梦寐以求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来到了书里所说的鄂温克人聚居区,但是到了之后我才发现,我能到达的最远的远方其实是改良过的“远方”,传统使鹿鄂温克人和这个“远方”的距离,和我与这个“远方”的距离,其实差不了多少。

在政府为鄂温克人搭建的敖鲁古雅居民区,一个专门的旅游景点里养着几头驯鹿,驯鹿被散养在一小片区域里,游客可以上前去摸他们,如果你花20块钱,就可以买一篮又干又脏的苔藓,亲自喂给驯鹿,不远处,有人在叫卖着驯鹿肉串,20元一串。而东北常见的傻狍子的待遇都要驯鹿好一些,它们好歹被圈养在围栏里,和游客隔开了一段距离,被人们称作精灵般的的驯鹿,却因为更为出名,就要被迫与游人接触。

书里不是说驯鹿是很怕生胆小的动物吗?它们怎么会这样被游客近距离地接触?书里不是说鄂温克人把驯鹿当亲人吗?为什么有人靠这个赚钱呢?书里不是说鄂温克人从来不吃驯鹿肉吗?这个20块钱一串的肉串到底是什么?

我记得加西亚。马尔克斯写过一篇文章,叫《巨翅老人》,天使落入凡间,被关起来与鸡同笼,时不时要受到人莫名其妙的殴打和欺侮,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大抵就是如此,人们心想,天使又如何呢?如今还不是被关在鸡笼里?

我安慰自己说,这帮人已经不是纯粹的鄂温克人了,真正的传统的鄂温克人在山上的猎民点里,而要去那个猎民点需要颇费一番功夫,像我这样的普通游客是不会有决心去到那里的,那里的驯鹿不被人打扰,更不会有驯鹿肉串这种东西的存在。但是后来司机又说,猎民点的点长――被媒体称为“中国最后的女酋长”的玛利亚。索,现在住在莫尔道嘎森林公园里,如果你想去看她,需要包个几百到几千不等的红包才能见到她,我们在敖鲁古雅已经失望透顶,又被这几百上千的红包吓了一跳,已经没有心情去莫尔道嘎了。唉,原来即将消失的民族,就会像即将消失的珍稀动物一样,被关起来供人参观,那些付了红包的人去看了又会怎么想呢?会不会说:?悖?“最后的女酋长”又如何呢?不过是一个骗钱的老太太。现在想起来,我多希望司机说的是假的啊!

回想起这段经历,我想我即使真的受李娟的文字感染去新疆旅行,也再不会妄想着去近距离接触哈萨克牧民的生活了。他们是新时代的牺牲品,平静的生活被现代生活打破,最辛苦的他们成了落后者,使鹿鄂温克族就是历史书上的“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他们仅仅是安安静静地活着,莫名其妙地被扣上“原始人”的帽子,然后经过了一系列改造后,这个民族只剩下了100多人,哈萨克牧民也成为了中国最后的游牧民族,供他们游牧的地方将越来越少,他们成了少数中的少数,然后被敏锐的文字工作者们发现并纪录下来,经过了文字滤镜般的渲染之后,他们又被读者们赋予了庄严的使命――请一定继续这纯洁的生活呀!然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剩下的这么一丁点人肩负如此沉重的延续民族传统的使命呢?那被纪录了的生活,已经被人所铭记,被我这样的毫不相干的人所熟知且向往,成为了混沌社会中的一抹明净,也许它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而曾经过着这样生活的人,他们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有人改变了航向,有人拼命坚守着,他们的力量越来越小,传统的力量越来越小,但是我们谁有资格去指责那些改变了航向的人呢?如果改变了方向可以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那就尽管这样做吧!

历史已经生成,生活还要无奈地继续呀!

我想在文末附上一首诗,席慕容为鄂温克小伙子维佳所写的《悲歌二零零三》,政府要收回鄂温克人的猎枪,维佳不肯交,于是抱着猎枪跳下了山崖,所幸无大碍。

篇3:《冬牧场》读书心得体会

冬天,李娟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荒野生活。

此后,她将自己亲身体验过的牧场生活描述与笔下。这本书,便是这段生活最真实、最感动、最深入、最珍贵的全景记录。

作为第一位描写哈萨克民族冬牧生活的汉族作家,她以饱含深情、灵气飞扬又不失节制的文字,呈现出阿尔泰最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她的《冬牧场》被人称赞“文坛清新之风,阿勒泰的精灵”。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有人说:与李娟之前的散文集子相比,《冬牧场》是一部完整的作品,一定会让热爱李娟的人得到极大的满足。

她这种富有价值的、兼具深情与克制的日常记录和生活描写,使她的文学疆域远远超越具体的地理界线与时间限定,在广大的时空获得延伸性的力量。

就好像:

“那么羊听到了吗?羊谅解了吗?这是一个被宰杀者看着长大的生命。宰杀它的人,曾亲手把它从春牧场上的胎盘旁拾起,小心装进准备已久的毡袋,再小心系在马鞍后带回家……宰杀它的人,曾漫山遍野带着它四处寻找最茂盛多汁的青草,当它迷路时,冒着雨把它找回来……”

篇4:《冬牧场》读书笔记

之前看到很多人说李娟的文字是有“灵性”的,那时我不懂,读过这一本,愈发体会到了。

在我看来,李娟的“灵性”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李娟的文字本身非常精彩。我写作文时常常感觉好文字都被写尽了。但其实不是这样,越读到好的作家好的作品,越会拓宽思路,忍不住击节叹赏,哦,还可以这样写。李娟的文字就是这样,总是非常贴切恰当又不落俗套,非常引人入胜。我想这一半来自于天赋,一半来自于对生活敏感细致的体察。

第二,李娟文字的背后充满对生活的热爱,所以她的文字非常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她笔下的生活,鲜有岁月静好,更多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但仍然写得妙趣横生,常常逗人发笑。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李娟是一个勇者。

在微博上找到了李娟,关注后又取关了,不是不喜欢,是怕离她的生活太近,被粗砺的现实灼伤,会继续关注她的作品,继续惦念她笔下的新疆。

篇5:《冬牧场》读书笔记

读《冬牧场》这本书时,我随着作者的视角,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我似乎走进了苍茫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依稀望见那无边的牧场,踩着硌脚的沙地,细细体会牧场的极度严寒,感受牧民们淳朴的生活,从而获得内心最大的宁静。

这本书是作者随同熟识的一家牧民深入冬牧场后写成的。他们一起去了阿勒泰南部的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的荒野生活。作者回到家后,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谱写了这本文集。她在这本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动人的小故事,语言平实却不失灵动,让人置身其中,充满向往。

这片沙漠是牧民们天然的家,他们在这里世世代代地生活着,不辞劳苦地放羊、赶马,吃一些类似奶疙瘩、羊肉之类的既简单又单调的食物。在无事可做时,只是静静地坐着消磨时光。这一切都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全部写照。

我一开始就惊叹于这本书细腻、朴实的笔触,待我静静阅读时,总觉得像有人在给我讲述一个个小故事,总能让我空虚的内心获得一种极大的满足与宁静的抚慰。一个个故事看似支离破碎,作者却能把农民转场时的情景表达得那么淋漓尽致,把牧民生活的画面表现得一览无遗。这一切都源于作者的真实体验和她如水般宁静的心灵,就如同这一段描写:

“隔壁家的天窗开在地窝子西南侧,下午的阳光在床榻上投出一小方的明亮,几乎整个一二月间的下午时光里,我都坐在这方热乎乎的明亮之中,安静地行走针脚,长时间一点点扩散着毡片上的色块与线条。那团阳光移动一点,我也挪动一点,一直挪到床榻边再无处可挪时,便收工告辞。”

像我们这样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就很难体会到阳光的挪移。但作者怀着宁静的心情,感受着时光的流逝和迅速消失的一切,作者是那样的从容,这种“最大的平静”,便是作者所诠释的:

“天空下最大的静不是空旷的静,不是岁月的静,而是人的心灵的宁静啊。人终究是孤独又无法泯灭希望的……”

这本书向我们传达的不仅是平实的生活与温暖的感动,更有一种淡淡的悲哀。作者一路跟随牧民的艰苦生活恐怕再不会出现了,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进步,曾顺天应地、自律而慎微的游牧生活方式会慢慢消失,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也终将被放弃。

《冬牧场》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在“慢”中享受宁静的精神。它告诉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体味生活;没有什么能抵挡时间的车轮,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悟,让时间缓慢而又深刻地消失……

王安忆曾说过: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我想,读《冬牧场》这样的文字,不仅仅是难以忘怀,更是对心灵的一种净化,对人生的一种思索。

篇6:《冬牧场》读书笔记

《冬牧场》是李娟第一部长篇纪实散文,她跟随熟识的牧民居麻一家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度过了近四个月的荒野生活。在书的后记里她提到本书的起因是因为参与了《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计划,也提到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曾经顺应天时、自律谨慎的游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亡。或许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而又广阔的牧场也将会被抛弃。

阿勒泰应该记得李娟,冬窝子也记得她。她把风雪捏在手里攥成了故事,但在观察这一切时又坦诚得想个孩子。她的字句像是风吹过的沙地,有种干净粗糙而又真实的质地。她写新疆牧民就是诚实地与牧民一同生活、放羊、受冻,就是被戈壁滩上的风吹黑皮肤,诚实得让人感动。

阿勒泰之于李娟就像史铁生之于地坛。不同的是李娟在《冬牧场》里找到了一种生活和文学更加融为一体的方式,因为长时间身处阿勒泰的冬季牧场,在严苛的生活环境中她主观上已经把文学和生活的边界模糊化,书中所述就是生活的全部,我们所见就是荒野上风雪的声音、牛羊归圈的声音、煮奶茶的声音,就是这各种声音杂糅后的回响。这种回响带着生命沉重的呼吸、不应被任何华丽过分修饰的辞藻遮盖。

书中对牧民艰苦生活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牧民早上赶着羊群出发,在沙漠里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才赶回来。最冷的时候离家还有百十米时像是走不动了一样,下了马就地躺倒,再慢慢坐起来,抬起腿碰一碰麻木的双脚。羊粪块垒成的地窝子也是后来才有的,以前的哈萨克牧民的冬天就住毡房,那里四面八方都是冬天。贫困的小孩没有衣裤,裹一张羊皮过冬。上了年纪的牧民因为关节炎不能安眠,夜里不时起来吃阿司匹林、卷莫合烟,即使在睡梦中也会因为病痛无意识地呻吟。路过的牧民曾对李娟说:“你觉得我们哈萨克受的罪还不够吗?”虽然如此艰辛,人民依然坚忍又快乐地生活,或者说唯有这样坚忍又快乐地生活才能抵御这样的艰辛,才能度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寒冬。现代生活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古老的游牧民族,戈壁的地窝子里有了太阳能电视,年轻人抱着手机不放,孩子们想着继续学习以后去城里生活,到房子里干活。

自然是否能够补充人类取得的进展?是否完成了人类半途而废或苦苦坚持的工作?当看到牧民随着季节流转、作家随着时代流转,在尘土里成为卑微而伟大的存在,自然应该是得意的。李娟孤独地在戈壁上寻找写作答案,读者孤独地在她的叙述里寻找人生答案,寻找一个寄托来分享情感,实现完成自我认知的梦想。“像往常一样”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希望这片牧场上的一切在今后的时日里能够一直“像往常一样”,流动不息。

篇7:《冬牧场》读书笔记

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在自己的笔记本里写了很长一篇与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异同对比的文章,我摘录一段:

李娟的这本书的话,更倾向于描写人和自然的面对面,就比如说她会写怎么样去面对严寒的天气,怎么去管理羊群牛群骆驼、去修复房屋,日常的作息又是怎么样的,日常的活动是哪些。

而三毛书里面更多倾向于描写和人的相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活动。

虽然内容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在题材上两者非常相似,并且他们写作中所透露出的活泼明快带着幽默的面对生活的态度都让人非常着迷。

有趣的是这两个人在面对相对来说物质条件没有这么丰富,自然条件都还比较恶劣的情况下,都描述了让人非常向往的生活。看完之后,你心里只会觉得说这样的生活非常的有趣,如果让你去体验的话,你也会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在面对平时我们称不上富足,也从没想象过的那种生活时,她们反而乐在其中,她们的这种扎根在心底里的幽默和豁达深深的吸引着我,我觉得这也是这两本书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

看完整本书后,我要补充一点,李娟对于与人的互动也描写的很有趣。后半本中相较前半本,关于人的描写更多。

三毛不在了,只能希望李娟出更多有趣的书籍,让我们对那些与我们平常不一样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对同一片天空下同样努力生活的人们更近一些。

篇8:《冬牧场》读书笔记

朴实的文字,如同一个友人拉家常般讲述着和哈萨克牧民在冬牧场的生活。

文章的开头讲述妈妈在村里人面前炫耀自己是个作家,村里人看着不修边幅的自己难以相信。瞬间就被作者的幽默和直爽所吸引,有种虽是初见,但是脾性相投,特别能聊得来的默契。

我出生南方平原,从没有去过草原,所以多半带着猎奇之心读着这些故事。因为自己也有过忍受着恶劣天气的折磨干过农活的经历,所以很多时候也会有代入感。

在如今滥娱乐至上重口味的快消时代,我作为被动接受讯息的人,平时接触的也都是些媒体推送的心灵鸡汤和流量雷文。所以在要开启一段没有wifi的长途旅途,愁着不知如何打发时间的时候,邂逅了这本书。所以,真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久久没有遇到这样能让我静下心来,沉迷之中的书了。

看了作者的故事,突然觉得自己也可以去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写一写。可能作者朴实而生动的文字,就如同自己和好友同事分享自己的故事一样到来,便有点自不量力了。

书写记录整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本来就是件快乐的事情。我也时常爱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悟,自己也觉得自己有点话唠了。写一写也是件不错的事情。

篇9:《冬牧场》读书笔记

茫茫的原野上,雪像羊毛被似的.,把大地捂得严严实实的。在这寒冷的大地上,有无数的牛、羊、马,以及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

李娟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去了冬牧场。《冬牧场》讲的是她以自述的方式,在冬牧场度过一段荒野生活。

李娟的文字很平实,不愧为文坛清新之风。一开头,李娟就说明了自己不是那种严谨,举止优雅的作家。“我正趿着拖鞋,沿着水渠大呼小叫的跑,边跑边回挥棍子。”感觉一点也不像个作家。

在沙漠中即使是很廉价的东西也是宝贵的,在荒野中,加玛带着的一对土里土气又廉价的耳环在荒野的映衬下显得光彩动人。

还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水。一望无际的沙漠,沙漠里哪来的水呢,只能把地上的雪融化以后用,而且还是要把地上的雪渣一点一点收集起来,而雪水是有点,或者说非常脏,融化以后还要沉淀好几遍,而沉淀后的水也看不下去,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用水,而煮一下就成了饮用水了。

在冬牧场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牲蓄们了。人们对牲蓄们也是十分关心。关爱的在李娟的笔下,由许多动物,但她都以仿佛跟一个和一个人说话的口吻写他们。有因为生病而住进住院部地窝子的少先队员,小羊。天天被居麻打的嗷嗷乱叫的梅花猫,能吃好喝好假装努力守护地窝子的熊猫狗刚生完小狗就被人抱走了,连叫都不叫。还有到处乱跑找吃的骆驼。这些动物陪伴牧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天。

在李娟他们的冬窝子里有一台电视机。这玩意儿在荒野上得有多稀罕啊!虽然信号十分不好,充一次电需要很久,而看不了多久,又得充电。但是有了一个电视,她们就很满足了,他们能接受到外面世界的信息了,他们为了看电视,晚上也不点灯,大家在黑暗中一起注视着电视屏幕。

在书中有一句话出自李娟之口。“因为从小生活动荡,才更贪恋宁静与一成不变,因为历经暴力才更愿意描述平安与温柔,因为悲伤才敏感与喜悦”正如李娟所言,在荒野中并非没有痛苦,只是将目光转向了快乐。在平凡的生活中写出不一样的瞬间。

【《冬牧场》读书心得领悟】相关文章:

1.《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领悟

2.《人生》读书心得领悟

3.《家》的读书心得领悟

4.《白杨礼赞》读书心得领悟

5.《致教师》读书心得领悟

6.《美的历程》读书心得领悟

7.《老人与海》读书心得领悟感慨

8.《生命生命》读书心得领悟领会

9.小说《水浒传》读书心得领悟

10.书籍《羊皮卷》读书心得领悟

下载word文档
《《冬牧场》读书心得领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