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梦溪笔谈:泣河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泣河注释及翻译

2022-05-28 03:34: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玛卡巴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梦溪笔谈:泣河注释及翻译,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梦溪笔谈:泣河注释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梦溪笔谈:泣河注释及翻译

篇1:梦溪笔谈:泣河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泣河注释及翻译

【原文】

《唐六典》①述五行,有禄、命、驿马、湴②河之目,人多不晓湴河之义。予在鄜延,见安南行营诸将阅③兵马籍,有称过范河损失。问其何谓范河,乃越人谓淖沙④为范河,北人谓之活沙。予尝过无定河⑤,度活沙,人马履之,百步之外皆动,氵项氵项然⑥如人行幕上。其下足处虽甚坚,若遇其一陷,则人马驼车应时皆没,至有数百人平陷无孑遗者。或谓此即流沙也;又谓沙随风流,谓之流沙。湴,字书亦作埿(蒲滥反)。按古文埿,深泥也。术书有湴河者,盖谓陷运,如今之空亡⑦也。

【注释】

①《唐六典》:唐玄宗时官修书,记唐代官制。

②湴:与埿为异体字,见段末。今读作bàn。

③安南行营: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交趾(今越南)侵入邕州(治今广西南宁),朝廷以郭逵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率兵击走之。此役用兵,当有征自北边的,故沈括在鄜延得见其军籍册。阅:检阅,审查。

④淖沙:像泥淖那样易陷的.流沙。

⑤无定河:在今陕西省北部,流经沙漠地带,东入黄河。以泥沙混流、湍急而深浅无定得名。宋时其地为边塞。

⑥氵项氵项(hònɡ)然:形容空洞、沉闷又持续不断的声音,类似轰轰然。

⑦空亡:古人迷信,以为十二地支多出十天干的两个时辰不吉利,称为空亡。术数家往往以虚诈丧财等凶运为空亡。

【译文】

《唐六典》述说五行,有禄、命、驿马、湴河等名目。人们大多不知道湴河的含义。我在鄜延任职时,看见安南行营将领们检阅兵马的册籍,有过范河损失的说法。我问他们为什么叫范河?原来南方人把泥沼叫做范河,北方人则叫做活沙。我曾经过无定河,穿越过活沙,人马走在上面百步以外都动起来,晃晃荡荡就像走在帐幕上一样。落脚的地方虽然比较坚硬,但如果一遇到塌陷,人、马、驼、车立刻就会陷没,甚至有好几百人全被淹没而没有一个剩下的。有人说这就是流沙;也有人说沙随着风流动叫做流沙。湴,在字书里也写作埿(蒲滥反)。根据古文,埿,是深泥的意思。术数书中有湴河,是指厄运,就像现在所说的空亡。

篇2:《梦溪笔谈》全文翻译

《梦溪笔谈》二则全文翻译

《以虫治虫》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忧这木塔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木板,(塔)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以虫治虫》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忧这木塔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木板,(塔)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以虫治虫》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忧这木塔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木板,(塔)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以虫治虫》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忧这木塔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木板,(塔)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以虫治虫》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忧这木塔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木板,(塔)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以虫治虫》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忧这木塔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木板,(塔)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梦溪笔谈》二则全文翻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篇3: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

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都隐蔽在土里;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出处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作者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篇4:梦溪笔谈·象数一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象数一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开元《大衍历法》①最为精密,历代用其朔法②。至熙宁中考之,历已后天五十余刻③,而前世历官皆不能知。《奉元历》④乃移其闰朔:熙宁十年天正⑤元用午时,新历改用子时⑥;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四夷朝贡者用旧历,比来款塞⑦。众论谓气至⑧无显验可据,因此以摇新历,事下有司考定。凡立冬晷景⑨与立春之景相若者也,今二景短长不同,则知天正之气偏也;凡移五十余刻,立冬、立春之景方停⑩。以此为验,论者乃屈,元会使人亦至,历法遂定。

【注释】

①《大衍历法》:唐代开元年间僧一行所制定的历法。

②朔法:指朔策之法,即推算各月平均长度并用以确定朔日(每月初一)的方法。

③刻: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分为一百刻。

④《奉元历》:由提举司天监沈括主持、聘淮南人卫朴制定的历法。熙宁八年(1075)闰四月颁行,共行用了十八年。

⑤天正:指冬至日的临界时分。旧时历法以此为推算起点。

⑥子时:当今24小时制的23:001:00,取中值即为0:00。

⑦比来:接连而至。款塞:本义指扣塞门,旧时中原王朝用作周边部族政权及海外诸国来通好或内附的称呼。和四夷等词一样,含有蔑视的意味。

⑧气至:犹言节气。至,四至,指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⑨晷景:同晷影。古代用晷(日晷)测日影,以日影的角度和长度定时刻。

⑩停:均匀。

元会:元旦日皇帝朝会群臣及外宾的典礼。

【译文】

唐开元间所制定的《大衍历法》最为精密,历代都沿用其推算朔策的方法。然而到熙宁年间考校,现行历法已落后实际天象五十余刻,而前世历官都不能推知这一误差。《奉元历》于是改动闰月和朔日的设置:熙宁十年冬至的临界时分原用午时,新历改用子时;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四方各族及外域来朝觐并进贡方物的.国家仍然沿用旧历,接连按以往的节庆日派遣使者通好。朝廷舆论以为节气的确定并无显著的天象验证可以依据,遂因各国遣使事怀疑和反对新历,事下有关部门考定。不过大凡立冬的晷影与立春的晷影是差不多的,如今旧历所用的这两种晷影长短不同,可知旧历冬至节气的确定有偏差;大致移动五十余刻,立冬、立春的晷影长度才能均匀。以此作为验证,持异议的人乃无话可说,而元旦朝会时各国使者也按新定的日期来到,于是新历法得以确定。

篇5:古文梦溪笔谈:宣头原文注释及翻译

古文梦溪笔谈:宣头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予及史馆检讨①时,议枢密院札子问宣头②所起。予按唐故事,中书舍人③职掌诏诰,皆写四本,一本为底,一本为宣。此宣谓行出耳,未以名书也。晚唐枢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书④,即谓之宣。中书承受,录之于籍,谓之宣底。今史馆中尚有《梁宣底》二卷,如今之圣语簿也。梁朝初置崇政院⑤,专行密命;至后唐庄宗复枢密使,使郭崇韬、安重诲⑥为之,始分领政事。不关由⑦中书,直行下者谓之宣,如中书之敕⑧;小事则发头子、拟堂帖⑨也。至今枢密院用宣及头子。本朝枢密院亦用札子,但中书札子,宰相押字在上,次相及参相以次向下;枢密院札子,枢长押字在下,副贰以次向上,以此为别。头子,唯给驿马⑩之类用之。

【注释】

①史馆检讨:史馆属官。掌修日历、国史,通常以他官兼任。

②枢密院:官署名。长官为枢密使。唐代以宦官为枢密使,掌传达皇帝命令。五代时改以士人充任。宋代为最高军事机构,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军马等政令,与中书省对掌军政大权,合称二府。札子:官府文书名。宋代中央机构处置公事,已奉皇帝旨意者,许用札子命下级官府执行。有些官员在一定情况下,亦许用札子向皇帝奏事。宣头:又称头子,实指零碎事体的宣命文件,详见注⑨。

③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掌起草诏令,署敕宣旨,并参议表章、接纳上奏文表等事。三国曹魏时已置,后世沿置。宋初中书舍人仅为确定俸禄的官阶,实不任职,而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令。神宗元丰年间改官制以后,废舍人院,建为中书后省,始以中书舍人为事务主管。

④中书:即中书省。自三国曹魏以后,即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其长官多称中书令,实为宰相。唐宋时宰相于政事堂议事,实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合署办公,故政事堂亦称中书门下,或简称中书。宋代皇城外尚有中书省和门下省,俗称外省或后省。

⑤崇政院:五代后梁惩唐代宦官专权之弊,改枢密院为崇政院,以文臣为院使及直院。可参与朝廷机密,然仅备皇帝顾问,承旨宣于宰相而行之,并无决策和专擅行事的权力。

⑥后唐庄宗(985926):即李存勖。公元923926年在位。他在即位后,复改崇政院为枢密院。郭崇韬(?926):五代后唐将领。庄宗时首以宰相兼任枢密使。自此枢密院专掌军事。安重诲(?931):五代后唐将领。后唐明宗(李嗣源)时官至枢密使,累加侍中兼中书令。

⑦关由:指政府机构间的文书往来。其文体与札子大同小异。

⑧中书之敕:敕和宣有别。宋承五代,凡皇帝圣旨及札子批状,由中书省下达者称敕,由枢密院下达者称宣。

⑨发头子、拟堂帖:此亦指枢密院与中书省之别。凡处置具体事务的文书,枢密院称头子或宣头,中书省则称堂帖或札子。堂帖之名,本指唐代政事堂(宰相办公处)所颁文书,《梦溪笔谈》本卷上文有唐中书指挥事谓之‘堂帖子’条。

⑩驿马:驿站的马。古代为传递政府文书而设驿站,供传递者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之用。

【译文】

我刚兼任史馆检讨时,参与讨论枢密院札子所问宣头文件的来历。我考察唐代旧事,中书舍人职掌起草诏诰,都写成四份,其中一份为底本,一份为宣本。这个宣本指由宫廷颁行出来,在初并未用作文件的名称。晚唐枢密使自宫廷中领受皇帝旨意,出而交付中书省,即称之为宣。中书省承受之后,抄录一份于文件簿,就称之为宣底。现在史馆中还保存有《梁宣底》二卷,就像现在的圣语簿。后梁初置崇政院,专掌传达皇帝的机密诏命;至后唐庄宗恢复枢密院,使郭崇韬、安重诲为枢密使,枢密院才开始分领军政大权。当时枢密院传达皇帝旨意的文件不经由中书省,而直接颁行于下级部门的,就称为宣,如同中书省所颁行的敕;至于较小的事体,则由枢密院发头子,中书省拟堂帖。至今枢密院仍用宣及头子。本朝枢密院也用札子,但中书省的札子,宰相的.签名画押在上面,名次在后的宰相及参知政事(副宰相)的签名画押依次向下排列;枢密院的札子,则长官的签名画押在下面,副长官的签名画押依次向上排列,以此与中书省的札子相区别。枢密院的头子,只在供给驿马之类的小事情上使用。

篇6:梦溪笔谈:阳燧照物原文注释及翻译参考

梦溪笔谈:阳燧照物原文注释及翻译参考

阳燧照物

【原文】

阳燧①照物皆倒,中间有碍②故也。算家谓之格术③。如人摇橹,臬④为之碍⑤故也。若鸢⑥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⑦,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与阳燧一也。阳燧面洼⑧,以一指迫⑨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其无所见处,正如窗隙、橹臬、腰鼓⑩碍之,本末相格,遂成摇橹之势。故举手则影愈下,下手则影愈上,此其可见。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岂特物为然,人亦如是,中间不为物碍者鲜矣。小则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则以己为物,以物为己。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酉阳杂俎》谓海翻则塔影倒,此妄说也。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

【注释】

①阳燧(suì):一种凹面铜镜,镜面呈抛物面,古代用以聚集阳光取火,其原理与现今的抛物面太阳灶相似。

②碍:阻碍,文中指光的聚焦处,即凹面铜镜抛物面的焦点。

③格术:古代数学术语,由沈括在这条笔记中最早明确提出,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解释的话,大致相当于几何光学。

④臬:船上用来支撑橹的小木桩,即力学上的支点,将摇橹的力往相反的方向作用于水而产生推进力。

⑤碍:阻碍。这里的碍是一种比喻的用法,即力通过支点后作用于相反方向,用来进一步说明光通过凹面镜焦点的反射情况。

⑥鸢(yuān):老鹰,猛禽。

⑦窗隙所束:被窗户缝隙所束,文中指光线透过窗户细缝,与光线透过小孔成像的情况相似。

⑧洼:凹陷。

⑨迫:靠近。

⑩腰鼓:古代一种中间细、两端对称的鼓,这里用腰鼓以细处中心对称的`情况来比喻阳燧焦点与光线反射的关系。

麻菽(shū):芝麻、豆子。菽:豆类的总称。

著物:加于物上,文中指将可燃的东西放到凹面镜的聚光点处。著:加于……之上。

岂特:岂止,不只是。特:只,仅,独。

然:如此,这样。

鲜(xiǎn):少。

易:换,改变。

《酉阳杂俎(zǔ)》:唐代段成式所撰笔记体小说,20卷,《续集》10卷,以内容广博而著称。段成式(约803863年),字柯古,晚唐邹平人。

海翻则塔影倒:出自《酉阳杂俎·卷四·物革》。原文为:咨议朱景玄见鲍容说,陈司徒在扬州,时东市塔影忽倒。老人言,海影翻则如此。

【译文】

用阳燧照物体都是倒立的影像,是因为中间有障碍的缘故。算学家说这叫做格术。譬如人摇橹,作支撑的小木桩成了橹的障碍一样。像老鹰在空中飞行,它的影子随着鹰飞而移动,如果鹰和影子之间的光线被窗孔所约束,那么影子与鹰飞的方向就相反了。又像窗孔中透过楼塔的影子,中间的光线被窗孔所约束,也都是倒垂,与阳燧的情形一样。阳燧的镜面是凹陷的,当一个手指靠近镜面时,像是正的;当手指渐渐移远到某一位置,像就不见了;超过这一位置,像就倒过来了。那个看不见的地方,正如窗户的孔、架橹的木桩、腰鼓的腰成了障碍一样,物体与像相对,就成了摇橹的情形。所以举起手来影子就越向下,放下手来影子就越向上,这应该是可以看得到的。阳燧的表面是凹陷的,对着太阳照,光线都集中在内心。离镜面一二寸的地方,光线集中成一个点,大小如芝麻粒,照到物体上面,物体一会儿就燃烧起来,这就是腰鼓最细的地方。岂止物体是这样,人也如此,中间不被外物阻碍的很少。小的就把利害互相改变,是非互相颠倒;大的就把自己当成外物,把外物当成自己。不要求去掉障碍,却想看到不颠倒的物象,太难了啊!《酉阳杂俎》所说海翻则塔影倒,这纯属虚枉之谈。影像通过窗孔就会颠倒,这才是通常的道理。

篇7:《邴原泣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邴原泣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

《邴原泣学》,出自《初潭集》,讲述邴原贫不丧志、刻苦学习的故事。邴原,三国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其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一个“泣”字写出了邴原强烈的.求学欲望。

作品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

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释译文

孤:从小失去父亲。

书舍:私塾。

遂:就

泣:哭。

得:能够。

学者:学习的人。

亲:父母。

一则:一方面。

愿:羡慕。

中心:内心。

恻然:怜悯、悲伤的样子。

苟:如果。

欲:想要

资:钱财。此指学费。

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

少:幼时。

就书:上书塾(读书)。

作品翻译

三国时有个叫邴原的,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七八岁时,他路过私塾,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禁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私塾的老师跑出来问:“小孩子你为什么要哭?”邴原说:“失去了父亲的人容易悲伤,贫穷的人容易伤感。凡是能进学堂的人,他们都有父母,可我从小死了父亲,没条件上学。我一方面羡慕他们有父母照顾,另一方面羡慕他们有学习的机会。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塾师听了邴原的话,既同情又可怜他,想不到这孩子竟有这样的思想,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想读书,我就不收你学费。”邴原从此就入了学读书。一个冬天过去了,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

人物简介

邴(bǐng)原,东汉末官吏。字根矩,号一龙,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家贫、早孤。初为北海相孔融所举。曹操为司空,任原为东阁祭酒。建安十五年(210),任为丞相征事,后又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随曹操征吴,卒。

少与管宁俱以操尚称,州府辟命皆不就。黄巾起,原将家属入海,住郁洲山中。时孔融为北海相,举原有道。原以黄巾方盛,遂至辽东,与同郡刘政俱有勇略雄气。

后得归,太祖辟为司空掾。原女早亡,时太祖爱子仓舒亦没,太祖欲求合葬,原辞曰:“合葬,非礼也。原之所以自容於明公,公之所以待原者,以能守训典而不易也。若听明公之命,则是凡庸也,明公焉以为哉?”太祖乃止,徙署丞相徵事。

汉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初置徵事二人,原与平原王烈俱以选补。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太祖征吴,原从行,卒。邴原是三国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

作品出处

邴原泣学《初潭集-卷十二》《初潭集》·十二卷(内府藏本)注:《初潭集》

《初潭集》明李贽撰。贽有《九正易因》,已著录。此乃所集说部,分类凡五:曰夫妇,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采古人事迹,加以评语。其名曰初潭者,言落发龙潭时即纂此书,故以为名。大抵主儒、释合一之说。狂诞谬戾,虽粗识字义者皆知其妄,而明季乃盛行其书,当时人心风俗之败坏,亦大概可睹矣。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作品解读

本文用顺叙的记叙方式,把邴原幼小家贫,泣而求学;得到上学机会后,勤学苦读,仅用一个冬天,就能熟练背诵两本经书的事交代得清清楚楚,一个立志求学而且成绩显著的幼童形象活灵活现地站立在我们面前。文中采用让人动容的对话描写,着重记叙了邴原泣学的经过。全文不枝不蔓,言简意赅。

作品启示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我们要好学,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也应向文中老师学习,无私给予别人求学的帮助,尊重爱学习、有志向的人。

篇8:《梦溪笔谈》原文翻译

《梦溪笔谈》原文翻译

《梦溪笔谈》原文翻译

《郊庙册文》

【原文】

上亲郊庙①,册文皆曰“恭荐岁事②”。先景灵宫③,谓之“朝献”;次太庙,谓之“朝飨”;末乃有事④于南郊。予集《郊式》⑤时,曾预⑥讨论,常疑其次序:若先为尊,则郊不应在庙后;若后为尊,则景灵宫不应在太庙之先。求其所从来,盖⑦有所因。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⑧、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唯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⑨。至天宝九载⑩,乃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宫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

【注释】

①郊庙:指郊祀和庙祀,即祭天和祭祖的活动。郊,南郊,古代帝王于冬至日,在都城南郊的圜丘(圆形高坛)举行祭天的仪式;有时郊祀也指合祭天地的活动。

②恭荐岁事:于岁时祭祀恭恭敬敬地进献祭品。

③景灵宫:宋代皇室奉祠本朝历世帝、后的处所。仿道家宫观形式,供奉已故帝、后的画像。真宗大中祥符间始建于皇城东南,后来不断扩大建筑规模,每帝为一殿,皇后亦另为一殿,又有诸多附属建筑,并画功臣像陪祀。祭奠时,于皇帝用道家仪,于皇后用家人礼。南渡初暂寓其宫于温 州,后复迁建于临安。

④有事:指祭祀。

⑤《郊式》:指宋神宗熙宁初年沈括等奉敕编修的《南郊式》。原书详考礼制沿革,重定南郊大礼仪式及一应事务程序,总为一百一十卷。因当时王安石以宰执总领其事,故《宋史·艺文志》著录为王安石撰。

⑥预:参与。

⑦盖:承接连词,表示推论缘由。

⑧太清宫:唐代在京师建立的祭祀老子的庙观。唐王朝李氏自称为老子的后裔,高宗时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时命各地普建玄元皇帝庙,在京师者称为“玄元宫”,后改名为“太清宫”。

⑨正祠:指列入朝廷议程的规定性祭祀活动。此处意谓当南郊祭天时,太清宫、太庙之“奏告”及诸神庙之“祭告”皆为临时性的辅助祭祀,只有郊祀才是按常规进行的正式典礼。

⑩天宝九载: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改“年”为“载”,至肃宗至德三载(758)复改“载”为“年”。

【译文】

皇上亲临南郊祭天、太庙祭祖的典礼,写在典册上的祷祝文字都称“恭荐岁事”。先到景灵宫荐享,称之为“朝献”;然后到太庙行祭,称之为“朝飨”;最后才到南郊祭天。我在编集《南郊式》时,曾参与讨论,每每怀疑这三项典礼的次序:如果以先祀者为尊,则祭天的郊祀不应在祭祖的庙祀之后;如果以后祀者为尊,则景灵宫之祀又不应在太庙之前。考察这种次序的由来,它原是有所因袭的。按唐朝的旧制,凡是祭祀上帝,则对众多神庙都预先派遣使者祭告,只有太清宫、太庙的祭祀,皇帝才亲自参加。所有典册祷祝文字都称:“定于某月某日,到某处行祭,不敢不祷告于神灵。”太清宫、太庙的祭祀称为“奏告”,其余诸神庙称为“祭告”,只有南郊之祀才是按规定进行的正式大典礼。至天宝九载,却又下诏说:“所谓‘告’,本是在上位者对下属谈话的用词。今后太清宫的祭礼应该称为‘朝献’,太庙的祭礼称为‘朝飨’。”自此以后,“奏告”的名目就不用了,太清宫、太庙的典册祝文遂皆与按规定进行的郊祀大礼无别。

《正衙法座》

【原文】

正衙法座①,香木为之,加金饰,四足,堕角,其前小偃,织藤冒②之。每车驾出幸,则使老内臣③马上抱之,曰“驾头”。辇后曲盖④谓之“筤”。两扇夹心,通⑤谓之“扇筤”。皆绣,亦有销金者,即古之“华盖”也。

【注释】

①法座:古代皇帝的坐具。

②冒:覆盖。

③内臣:太监。

④曲盖:柄部弯曲的伞盖。

⑤通:都,全部的意思。

【译文】

正衙的法座,是由香木制成,再用黄金装饰,四条腿,圆角,它的前部略为凹陷,座面上覆盖着藤织物。每当皇帝出巡,就让一个老太监在马上抱着它,称为“驾头”。皇上车驾后的曲盖称为“筤”,左右两柄扇子夹着筤,总称为“扇筤”。扇和筤都绣有花纹,有的扇筤所绣的花纹还是用金线绣的,这就是古代的“华盖”。

《翰林之称》

【原文】

唐翰林院在禁中①,乃人主燕居②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③皆在其间。应供奉之人,自学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隶籍④其间者,皆称翰林,如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诏⑤之类是也。唯翰林茶酒司止称翰林司,盖相承阙文⑥。

【注释】

①翰林院:以文翰及其他杂艺供奉皇帝的'御用 机构。禁中:皇宫。

②燕居:闲居。燕,安息。

③玉堂、承明、金銮殿:“玉堂”疑当作“浴堂”(见下条),在此亦为殿名,故与承明、金銮二殿并举。唐人以“玉堂”为翰林院之别称,此叙翰林院址所在,则不当重出“玉堂”之名,且玉堂作为朝廷机构的建筑,亦不可与承明、金銮二殿并列。今译文权且以作“浴堂”为是。唐承明殿未详;金銮殿在金銮坡,载籍习见。

④工伎群官司:唐代翰林院除文学之士外,尚有医卜、技艺、方士、僧道等人,各有其分隶的官职部门。隶籍:指名籍所属。

⑤翰林待诏:宋代翰林御书院、翰林图画院皆有待诏之官,以随时待命应奉皇帝而名。

⑥阙文:此指“翰林茶酒司”省去“茶酒”二字而只称“翰林司”,犹言省称。阙,同“缺”。按:宋代翰林司属光禄寺,掌供应酒茶汤果,而兼掌翰林院执役者的名籍及轮流值宿。

【译文】

唐代翰林院在皇宫内,这里是皇帝平日起居之处,浴堂殿、承明殿、金銮殿都在此院附近。所有在翰林院供职的人员,自学士以下,以及各技艺部门的人隶属本院的,都可称为翰林,如现在的翰林医官、翰林待诏之类都是。只有翰林茶酒司,现在只称翰林司,是由于习俗相沿而省称。

《学士宣召》

【原文】

唐制,自宰相而下,初命皆无宣召之礼,惟学士宣召①。盖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故院门别设复门②,亦以其通禁庭也。又学士院北扉③者,为其在浴堂④之南,便于应召。今学士初拜,自东华门⑤入,至左承天门⑥下马待诏,院吏自左承天门双引至閤门⑦,此亦用唐故事也。唐宣召学士自东门入者,彼时学士院在西掖⑧,故自翰林院东门赴召,非若今之东华门也。至如挽铃故事⑨,亦缘其在禁中,虽学士院吏亦止于玉堂门外,则其严密可知。如今学士院在外,与诸司无异,亦设铃索,悉皆文具⑩故事而已。

【注释】

①初命:新任命。宣召:此指传旨召入使就职。皇帝派人传达谕旨叫“宣”。《宋史·职官志二》:“凡初命为学士,皆遣使就第宣诏旨,召入院。”

②复门:夹门,旁门。

③北扉:北门。此用作动词,指开北门。

④浴堂:唐代皇宫中院、殿名。为皇帝住处之一,皇帝常于此召见学士。

⑤东华门:北宋宫城的东门。宫城西门称西华门。

⑥左承天门:东华门内第二道门。西华门内第二道门称右承天门。

⑦双引:指由两吏人一前一后共同引导。当时臣下被皇帝召见,以双引为荣。閤门:北宋宫城正殿文德殿的东西掖门,分称东上閤门与西上閤门。此应指东上閤门。

⑧学士院:唐代学士初称翰林供奉,属翰林院,玄宗开元末改称学士,另置学士院。西掖:指宫城西掖门内。宫城南面有三门,在正南门东、西两侧者分称东、西掖门或左、右掖门。

⑨挽铃故事:唐学士院处禁密之地,初为备夜间值班时有皇帝诏命至,故设悬铃而系以绳索,以代传呼。后渐成故事,凡欲入本院者,皆须先拉铃,经院官允许方得入内。宋太宗时曾恢复铃索的设置。

⑩文具:徒具形式的文饰。

【译文】

唐朝制度,自宰相以下官员,新任命时都没有皇帝传旨入使就职的礼节,只有学士是传旨就职的。这是由于学士院在皇宫内,除非皇帝派宦官传旨召入,否则就不能入内任职。所以学士院门另设有旁门,也是为了以此门连通皇帝居住的殿庭。学士院又开有北门,是因为该院在浴堂之南,便于出北门应召。现在新任命的学士,由东华门进入,到左承天门下马听命,然后由院中两吏人一前一后引至东上閤门下,这也是用唐代旧制的典故。不过唐代传旨召学士而由东门进入,是因为那时学士院在西掖门内,所以要从翰林院东门赴召,这个东门并非如现在的东华门。至于唐代学士院设置铃索的故事,也因为该院在皇宫内,即使是院中吏人也只在本院正厅的门外活动,则本院森严禁密的程度可知。如今学士院在皇宫之外,与朝廷各机构无异,而也设置铃索,都不过是徒具形式的文饰故事而已。

《玉堂故事》

【原文】

学士院玉堂①,太宗皇帝曾亲幸②,至今唯学士上日③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故事,堂中设视草④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玉堂东承旨⑤閤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⑥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窗格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注释】

①学士院玉堂:宋代学士院全称翰林学士院,学士亦称翰林学士,但为独立机构,不隶属翰林院,且实际地位远高于翰林院。掌起草制、诰、诏、令等朝廷文件。宋人仍沿唐俗,称学士院正厅为玉堂,宋太宗曾赐其匾额,题为“玉堂之署”。

②亲幸:亲临,亲至。古人称皇帝至某处专用“幸”字。

③上日:指上任之日。

④视草:起草。

⑤承旨:指翰林学士承旨。为翰林学士之首,不常置,以翰林学士久任者充任。

⑥苏易简(958—997):字太简,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陽东南)人。太宗时进士第一,历翰林学士承旨,官至参知政事。

【译文】

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自临视,至今只有学士上任之日才可以坐到大堂的正座上,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坐上去。按旧例,堂上有起草文件用的台子,学士每起草诏制,即穿戴好官服端坐于台前。现在不再这样做,就只剩一个空台子了。玉堂东面翰林学士承旨的閤子,窗格上有一块被火烧灼过的地方。太宗曾夜间来到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经睡下而匆忙起床 ,无烛火照明穿戴官服,随从太宗的宫女就从窗格子里伸进蜡烛给他照明。至今学士院不打算更换这扇被烧灼过的窗子,以为它代表了玉堂的一件盛事。

篇9: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1.学士院轶事

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2.胡服

原文: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窄衣袖便于骑马射箭,短衣服、长筒靴便于在草地行走。胡人喜欢茂盛的青草,经常在草丛中居住,我出使北方时都见过这种情形,即使是王宫也在深草中。我到胡人王廷时刚刚下过大雨,经过草丛时衣服裤子都湿了,只有胡人的衣裤一点都不湿。皮腰带上挂着的蹀躞,大概是用来佩带弓、剑、手巾、算袋、磨刀石一类物品的。以后虽然去掉了蹀躞,但还保存着它的环,环与蹀躞连接如同系在牛马股后的革带,也就是如今皮带上的装饰扣版。帝王必定以13个环为标准,唐代武德、贞观时期还是这样。开元以后,虽然沿用旧的习俗,但是稍稍宽大了些,不过带钩还是从带身穿过。带身上原来做的是小孔,本朝改革为顺折,使人的外表装饰更加精美。

3.槐厅之争

原文: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阁者,至多入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予为学士时,目观此事。

译文: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门前有一颗巨大的槐树,一向称阁予为槐厅。过去传说住在阁子里的人,很多都当上了丞相。因此学士们都争着居住槐厅,甚至有搬开别人行李抢占槐厅的行为。我做学士时,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

4.雌黄改字

原文: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教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古人谓之“铅黄”,盖用之有素矣。

译文:馆阁新誊清的本子有写错的地方,用雌黄粉涂抹。我曾经比较过一些改字的方法:刮洗损伤了纸贴了一张纸又容易脱掉;用粉涂字又不能涂没,要涂几遍才能完全盖住;只要用雌黄一涂就涂掉了,而且经久不脱落。古人称这个为“铅黄”,大概用这种方法已有很久了。

5.宋代藏书

原文:前世藏书分隶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馆、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期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嘉佑中,乃置编校官八员,杂雠四官书,给书吏百人。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自此私家不敢辄藏。样雠累年,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

译文:前代藏书,分别放在几个地方,大概是为了防止水火等灾害引起的书籍散失。现在三馆、秘阁,共有四处藏书,但都在崇文院中。其中的官府图书,大多被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找得到这些书。嘉佑年间,朝廷设置了8名编校官,集中校勘4个馆中的书籍,供给100个差吏。校勘好的书籍都用黄纸装订成大册子抄录,从此私人不敢擅自收藏。校勘了好多年,也仅仅校完昭文馆中的书籍就作罢了。

6.王安石破常规

原文:嘉佑中,进士奏名讫未御试,京师妄传王俊民为状元,不知言之所起,人亦莫知俊民为何人。及御试,王荆公时为知制诰,与天章阁待制杨乐道二人为详定官。旧制:御试举人,设初考官,先定等地,复弥之,以送复考官,再定等第,乃付详定官,发初考官所定等,以对复考之等,如同即已,不同,则详其程文,当从初考,或从复考为定,即不得别立等。是时王荆公以初考所定第一人皆未允者,于行间别取一人为状首杨乐道守法以为不可。议论未决,太常少卿朱从道时为封弥官,闻之,谓同舍曰:“二公何用力争,从道十日前已闻王俊民为状元,事必前定,二公恨自苦耳。”即而二人各以己意进禀,而诏从荆公之请。及发封,乃王俊民也。详定官得别立等,自此始,遂为定制。

译文:嘉佑年间,礼部上报进士名额完后,皇上还没有举行殿试,京城里就谣传王俊民是状元,不知道谣言从哪儿传出来的,人们也不知道王俊民是什么样的人。到殿试时,王安石当时担任知制诰,与天章阁待制杨乐道两人任详定官。过去的制度规定,殿试举人,设立初考官,先确定等级,再密封好,把他送给审查考官,再定一次等级,才交付详定官,打开初考官所定的等级,用来对照审查考官的等级,如果相同就可以,不同就要审核那进呈的文章,确定按照初考还是审查的等级为准,也就是不能另外确定等级。那时王安石认为初考官、审查考官所定的第一人都不恰当,就在同等级中另外选了1人为状元,杨乐道遵守规章,认为不能这样。两人商议又作不出决定,太常少卿朱从道当时任密封官,听说这事,对同僚说:“两位何必费力争执,从道我10天前已经听说王俊民是状元了,这样的事一定早已定好,两位可惜自找苦吃了”不久,两人各自把自己的想法向皇帝报告,皇上诏令采纳王安市的请求。等到打开密封的名单,就是王俊民。详定官可以另外确定等级就从这时开始。并且成为了固定的制度。

【梦溪笔谈:泣河注释及翻译】相关文章:

1.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2.梦溪笔谈翻译

3.《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翻译及注释

4.劝学翻译及注释

5.《劝学》翻译及注释

6.陋室铭原文及翻译注释

7.口技原文及翻译注释

8.劝学原文注释及翻译

9.《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10.桃花源记课文翻译及注释

下载word文档
《梦溪笔谈:泣河注释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