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园寻梅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Blå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遐园寻梅记文言文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遐园寻梅记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遐园寻梅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遐园寻梅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维扬①城西北,陵陂②高下,多瓦础③荒冢;唐人所咏十五桥者,已漠然莫考,行人随意指为此地云。
地接城堙④,富贵家园亭,一带比列,箫鼓游舫,过无虚日。溪流转处,一桥高挂如虹,谓之虹桥。自阮亭⑤先生宴集后,改字曰红桥,而桥始传。旧有花村在桥东,今已墟矣。傍花村者,花村之附庸也,岿然独存焉。一酒旗出竹林,飘扬有致。主人爱梅,红白绿萼,参差种之。花时与竹篱茅屋相映,梅之精神倍出,富贵家不知也。
戊辰正二月,多雪雨,逗留梅信,至花朝⑥方盛。箫鼓游舫,皆集红桥,独留此数株老梅,为冷落薄游者吟诗买醉之所。余闻而羡之,遂醵⑦酒钱,唤笙歌,作竟日欢。同一饮也,觉饮于旗亭⑧,较饮于名园胜;同一诗也,觉入于歌者之口,较入于选楼⑨胜。安知今日之红桥,不胜于十五桥;后日之傍花村,不胜于花村也哉?
(《湖海集》)
注释:
①维扬:指扬州。②陵陂:土丘与水洼。③瓦础:房屋柱子下的石头。④城堙(y9n):土山。⑤阮亭:清诗人王士祯的字,他曾在红桥举行集会,赋红桥修禊诗,和者千余人。⑥花朝: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⑦醵(j)):凑钱。⑧旗亭:酒楼。⑨选楼:选刻诗文的地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A.过无虚日( )
B.今已墟矣( )
C.作竟日欢(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箫鼓游舫,皆集红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安知今日之红桥,不胜于十五桥;后日之傍花村,不胜于花村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五桥一带为什么会有“箫鼓游舫,过无虚日”的热闹景象?(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写了两种人对梅花的不同态度,哪种人的态度与林逋一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空闲 B.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 C.终日,从早到晚
2.A.吹着箫打着鼓的游船,都聚集到红桥。B.怎么知道(谁能说)今天的红桥,不比过去的十五桥好;今后的傍花村,不能胜过花村呢?
3.自阮亭先生宴集后,改字曰红桥,而桥始传。
4.薄游者(余)。林逋因梅花有高洁品性而爱之,余因“梅之精神倍出”而羡之。
5.表达自己对梅花的欣赏和喜爱心情,同时也希望世人像自己欣赏和喜爱梅花一样,欣赏和重视自己。
语文必背古诗
1.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4. 《观沧海》(魏)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说明语言特点的题型
第一个题型:“__”词语的作用(作答是3步)
答题模板:
1-“词语”本意
2-“词语”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
3-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或者生动性、形象性
第二个题型:“__”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作答是5步)
答题模板:
1-不能删去
2-“词语”本意
3-“词语”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
4-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或者生动性、形象性
5-删去太过于绝对或不符合文意,所以不能删去。
篇2:《梦寻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梦寻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宋)方岳①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②侍玉华③。
【注】①方岳: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②金貂:汉代的宫饰。
③玉华:宫殿名。也有人认为“玉华”指精美的玉石。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野径”“隐者家”及“岸沙”“带溪斜”等词语,点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幽美和僻静,也从侧面表现出梅花高雅脱俗的特质。
B.颔联中“六千里”表明寻梅过程的执着与艰辛,“三四花”则与之形成对照,突出了梅花的可贵,也透露出梦中人寻梅有获后的欣喜。
C.尾联中“烟雨蓬茅”和“金貂”“玉华”对举,有“实”和“虚”的对比,也有“取”和“舍”的对比,其中反映出诗人的志趣追求。
D.紧扣诗题“梦寻梅”中的“梦”字,全诗用梦境来刻画诗人寻梅的历程以及赏梅中的欢乐,烘托了这样一种生活带给诗人的怡然自足。
②本诗题为“梦寻梅”,而颈联两句却是写“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似乎与“梅”没有关联,如何理解?(5分)
参考答案
①(3分)D (“全诗用梦境”错,最后一联不是梦境的刻画)
②(5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罕有人至的幽居之所,诗人闲适自足,以济世救人与围炉夜话为乐事。诗句中的闲适自足,表面上看与“梅”没有直接关联,却与梅“高洁、脱俗”的内在精神相契合。这种对闲适别致的生活内容的着意刻画,也为尾联抒发对脱俗孤傲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作了铺垫。
评分标准:明确联句大意,1分;明确联句意思与“梅”的关联,2分;明确联句在结构及表达上的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作者
方岳(1199--1262)字巨山,号秋崖,新安祁门(今属安徽)人。
赏析: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诗一开始就推出一个幽雅僻静的背景,曲径通幽之处有一处小屋,天已近黄昏,太阳慢慢地钻进薄薄的云层,变成了一个红红的圆球。天空中飘浮着柔和的、透明的、清亮的、潮乎乎的空气。夕阳似乎在金红色的'彩霞中滚动,然后沉入阴暗的地平线后面。通红的火球金边闪闪,迸出两三点炽热的火星,于是远处树林暗淡的轮廓便突然浮现出连绵不断的浅蓝色线条。诗人顺着野径,沿着沙岸,骑着瘦马,欣赏着这片景色,悠然走过。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诗人历经艰辛,来到一个山嘴,突然就看到梅花了。那梅花虽然只有“三四花”,却更显得神清骨秀,高洁幽芳,这是梅的风骨,也是隐士的气节。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虽生活在蓬茅下,晚上点着昏暗的油灯,但可以在火炉旁边烧烤山芋,与朋友谈论农作物种植的事情,抛弃了尘世的纷杂,何不乐哉!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烟雨蓬茅”是隐者生活的象征,“金貂”、“玉华”分别是汉代的官饰和唐代的宫殿名,象征功名富贵。诗人甘愿“一生烟雨蓬茅底”,却“不梦金貂侍玉华”,表现了他宁愿终生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不愿意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志趣。虽然这只是作者的一个梦,但梦给他指引了人生的方向——宁愿终身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也不愿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篇3:《寻石记》阅读答案
①我们童年所做的游戏,稍微有点新意的,也不外乎让一个小伙伴扮成白军,我们一伙红军四处去抓他。一抓总能抓得到,他不是藏在柴垛后面,就是躲在狗窝里。每次白军垂头丧气地被捉住的时候,我都要想:白军真蠢啊,怪不得胜利的是红军呢!
②这些游戏玩得腻了,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砸家里的石头玩。听说石头能砸出火花,火花在白天看时不明显,须等到夜里来砸,才能把那火花看得真切和灿烂。
③一般的人家都有一块大石头,是冬季用来腌酸菜的。夏季时,这石头闲在院子里,人们就把它当成板凳来使了。老人们坐在上面吸烟锅,女人坐在那里补衣裳。(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④终于有一个傍晚父母去邻居家串门了。我便与几个小伙伴砸家中的那块青石。它方头方脑的,大约有二十斤重吧,我们每砸一下,都要跳起来为迸射出来的银白色火花欢呼一番,直到它被砸碎为止。
⑤次日清晨,我给母亲从被窝中揪出来。她呵斥我:“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那石头我们家年复一年地用着,成了我们的老熟人了,它的破碎自然要让母亲大发雷霆的。
⑥我就不信我找不到一块石头,那样我不就跟白军一样愚蠢了么!我穿上衣服冲出家门,朝河岸走去,我印象中水里有大石头。刚到河畔,就见邻村的打渔人在收网,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我如实说了。他就告诉我说,河里的石头动不得,石头底下藏着龙,我要是搬了石头,龙就会伸出尖爪子把我钩住。
⑦我想河里的石头动不得,山上峭壁旁的石头应该能让人动的。我朝山上走去。到了那里时,正碰上同村的赤脚医生在采药材。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我说要搬一块石头回家。他就笑着对我说,峭壁旁的石头动不得,它们是山神胸脯上的一块块肌肉,你动一块,等于在山神身上割了一块肉。
⑧(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⑨母亲根本就不相信她清晨时的一句气话竟然使我独自出去寻石头,更不相信我听到的这些传说。她嗔怪我说:“我看你不用出去找石头了,你自己就是一块石头!”
⑩我真的是石头么?如果是,我可不想做家中的那块石头。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
(选自《迟子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月版,略有改动)
15.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_____。(3分)
16.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句。(4分)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17.第⑥⑦段中打渔人和赤脚医生对“我”说起石头的传说,其目的是什么?(4分)
18.结合全文,谈谈第⑩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提示:如果你写上了“铺垫”二字,恭喜你,你答对了。如果你答“为下文写寻石作铺垫”,那么你应得更高分。而如果你还写上了:“以抓白定趣事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要加分吗?
16.提示:答题时有两点要考虑:一是引用原文,否则无以分析;二是效果。
参考答案:
A鸡“叽叽咯咯”地叫着,运用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语言生动;石头好像它下的“蛋”,富于想象力。它们都写出了儿童特有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充满童趣。(答这道题我用时超过2分钟)
B天真的人总有奇思妙想,居然相信石头的`传说,并且还推理说自己也不蠢,“理直气壮”回家了,充满童真。
赏析一类的句子,是人的一种直觉,就如我们说某某某很优雅,某某某有阳刚之气一样。我们只能对其相貌、姿势作总的感观描述。音乐也一样,相信很多人都能对喜欢的音乐的原因说出不少形容词。语文,就是要去感受美,这一点与数理化不同。一个均衡的人,应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这类题是很能拉分的,我们会注意到,不少人都知道这些句子写得很好,但好在哪里,就是说不出。这同平时的品味以及答题训练有关。4分的题目,一下子就让一些有“语文味”同学得意忘形,令一些得过且过的同学垂头丧气。
17.提示:这道题有不少考生是理解不到位的。原文中也似乎没有太多对“渔人”和“赤脚医生”的描写提示。但细心的考生应会注意到下面两组句子的不同:
第一组:
他问我来这里干什么
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
第二组:
他问我来这里干什么
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
看到了吧?“小女孩”、“小女孩”、“这么早”、“这么远”。为什么要加这些字?作者的语言表达功力在这里得到了极好体现。他几乎不动声色就把成年人的关心表达出来了。妙!
所以,石头传说的作用,是成年人含蓄地把对小女孩的担心巧妙的说出来,说得不动声色。
以下是我的答案,我尽量写具体些:
大人们看到一个小女孩大老早下河里找石头、大老远上山去找石头,意识到会有危险,巧妙地编造传说让“我”回家。
18.提示:如果看不出这篇文章的主题,这4分丢定了。它和第17题是最难的两道题。
答这道题,同样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联系原文,二是理解其思想感情(各占2分)。
以下是我的理解,供各位答题参考:
无知者无畏。小女孩在经历了家里砸石头及听到两个石头的传说后,幼稚的心灵里立下壮志,希望做一个不怕风雨、有追求(原文有“听风雨”)的人,让生活更有意义(原文有“亲吻”)。
篇4:水仙子寻梅阅读理解答案
水仙子寻梅阅读理解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11分)
【双调】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②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
8、“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5分)
9、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参考答案:
8、①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描绘出梅花的洁白和芳香。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 (写出三种手法各1分,形象特点:洁白、芳香、飘逸2分。设问,以景作答酌情给分)
9、寻梅时的殷切:从冬至前到冬至后,从溪南到溪北,由树上到树下诗人在苦苦寻梅。遇梅时的喜悦:冷风送来清香,梅花就在飘香的地方,像身着白绢衣袖和薄绸下裙的仙女,圣洁而飘逸。酒醒后的失落:从见梅乍喜的如醉入梦的境界中清醒过来,此时又传来令人断肠的笛声,还有一片朦胧的昏黄月光。(每种情感2分)
篇5:于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于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于园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卧房槛外 槛__________
一壑旋下如螺蛳缠 蛳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富人于五所园也 园_____________
坐其中,颓然碧窈 颓然___________
主人处处款之 之_____________
以幽阴深邃奇 以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文中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一句,不是说的.于园,与文章内容没什么联系,应该删去。你认为第此句应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jiàn、sī
2、建筑园子;舒坦的样子;我们;因为
3、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闻名。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在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4、不应该;这句话说明了瓜州的园林都以假山闻名,而于园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样写采用了以美衬美的写法,突出了园林主人高超的艺术构思
篇6:退思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退思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理解。
退思园,为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遭贬回乡后所建的私家园林,“退思”二字取“退而思过”之意。因是戴罪思过,那园子必须得有些低头顺眉的小模样,自然是不能如同位在高官时那样张扬跋扈了,自然得打破常规,作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这一“思过”,连宅子的方位也整个改向,由纵向变为横向,自西向东一路苦思,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竟构思出一座别具一格的“贴水筑”,为江南古镇留下了一处颇费后人寻思咂味的别样庭园。既是闭门思过,”退思草堂”是不可缺的,贴水近湖,视野开阔,园中山水尽收眼底,心胸仍然豁朗;解甲归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得有“水芗榭”和“眠云亭”下棋解闷,“览胜阁”作画;春有“闹红一舸“,夏有“菰雨生凉”的情趣;还有横空出世、八面来风的“天桥”,可令人精神一爽。再有读书思过的“辛台”,抚琴听乐的“二曲桥”,将园主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却因是解职下台,清静中不免寂寞冷清。门前车马日稀。因此,中庭通往园内,泊有一艘旱船,好似一艘正在靠岸的到客船,为园主请来了一批批嘉宾……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尽管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进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么?
1.解释下列词语。
(1)跋扈:______________
(2)豁朗: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中有一对反义词,请抄写在下面,并品味画线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建筑看,退思园的“退思”体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结尾的话“但若在‘进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么”你是否赞同?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作者介绍,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园主的退休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专横暴戾,欺上压下。
(2)(心情)开朗。
2.“低头顺眉”和“张扬跋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退思园的总的`特点,突出它打破常规、收敛状的“别样味道”。(意对即可)
3.退思园在建筑立意上作出些低眉顺眼的小模样,作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在构思上改变了宅子的方位走向,成了别具一格的“贴水筑”。
4.赞同。人在春风得意时往往生出骄奢之气,忽略了冷静的内省,或者轻视错误,或者犯错而不自知,从而带来不好的结局。如果时时注意自省,冷静对待得失,一定可以避免很多错误的产生。(意对即可)
5.白日或于“退思草堂”近湖览园中山水,欣赏四季不同的园景;或于“水芗榭”和“眠云亭”下棋解闷,于“览胜阁”作画;夜幕降临,可于“辛台”挑灯读书,或在“二曲桥”抚琴听乐;偶尔生出仕宦生活结束的遗憾,就行到旱船上,假想正有一批批嘉宾靠岸入园。有声有色,但也难免偶尔落寞。(意对即可)
篇7:病梅馆记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病梅馆记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15.《病梅馆记》的作者龚自珍,字璱人,浙江杭州人,晚清杰出思想家, 家,《己亥杂诗》中的名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2分)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固也
(2)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3)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4)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17.下列加点词与“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中的“以”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B.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C.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
D. 而木之性日以离
18.把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分)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19.有人评价《病梅馆记》和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思想倾向上有相通之处,你同意吗?试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5.文学家 我劝天公重抖擞(2分)
16.本来 约束 智慧能力 卖 (4分)
17.C (2分)
18.又不能使天下的百姓,砍掉笔直的枝条,删掉繁密的枝叶,锄掉端正的树枝,把摧残梅把它弄成病态作为职业来赚钱。(3分)
19.我同意这种看法。两文在思想倾向上的相通之处是:都表现了对封建统治的干预与束缚的不满,都透露了个性自由发展的要求。《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之道类比为官之理,说明要去除烦忧,顺应民心,顺乎自然的道理。《病梅馆记》借梅喻人,说明在封建社会,人性受到压抑和摧残,提倡个性自由与解放。(4分)
参考译文: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就如此。(对于)这,文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
篇8:学舍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学舍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淮、汴,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①,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
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②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①筥(jǔ):圆形的竹筐。②至和: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并:比肩
B.家事亦滋出 滋:生发
C.而冒犯以勤也 冒犯:遭遇
D.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遂:符合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南方则载大江 故木受绳则直
B.太夫人所志 重为乡党所笑
C.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 樊哙侧其盾以撞
D.遂历道其少长出处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叙述学习“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语言朴素,看似平平说起,却包含了作者关注“道”与“文”的内容,为后面述志奠定了基础。
B.因家庭变故多,曾巩为生计四处奔波,历经艰辛;文章用一组排比句,在不动声色中,将跌宕起伏的一生描绘到极致,读来令人动容。
C.面对漂泊的环境、艰辛的生活条件,作者仍然泰然自若,一有空闲,就看书学习。这都是因为有坚定的追求,“随其志而有待也”。
D.本文既可看作是求学记,又可看作是作者前半生的自传总结,最后一段表明曾巩安于贫困,不求闻达、蔑视权贵的高贵品质。
4 用“/”给文中花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
②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参考答案
1.B
2.C
3.D
4. 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3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5.(1)对于如何修身治民,对社会现存的一切何者当增、何者当损,我都有很多方面没有考察分析。
(2)像我这样愚拙的人,哪能轻易搬到而敢去想它呢?
(7分,第(1)句4分,第(2)句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便跟随老师读书,然而这时候,正以与家人小孩们打打闹闹、四处玩耍为乐,对书还不懂得爱好。十六七岁时,看出六经中的话与古今作家的文章,有超过常人的见解,才懂得读书,从此一心一意希望将来能与古今作家并驾齐驱。
然而这时候,家中不幸的事也就连续发生了。从那以来,西北方我到过陈州、蔡州、谯县、苦县,淮水、汴水、睢水、泗水流域,到达京师开封。东方我渡过大江,放舟运河,越过五湖,沿着封山、禺山、会稽山,到达东海边。南方我乘船沿长江而上,抵达夏口,远望洞庭湖,再转向彭蠡泽,登上大庾岭,由浈阳到泷水,直达南海之滨。这便是我进入社会而奔走四方的情形。那蛟鱼伏藏、波涛汹涌、激流转石的大河,那高峻的山岩、莽莽的林野,以及猛兽毒蛇聚居之地,加上雨淋日晒,严寒酷暑,江河中的**和浓雾瘴毒,到处是难以预料的危机,这便是我只身漂泊、寄居远方,而遇到的各 种艰难困苦。家中的衣食药物,房屋用具,以及簸箕篾筐之类琐碎的小事,都是我必须操办而用以养亲活口的。那年在南京,父亲忽然病故,一下子仿佛天倾地裂,在异乡独自痛哭,从几千里之外,运着父亲的灵柩南归,又经过多时的操劳,才完成安葬的大事,这就是我遭家祸而丧父的情形。母亲生前的遗愿,以及弟弟结婚,妹妹出嫁,四季的祭祀,内外亲属的问候庆吊,向官府缴租纳税,这些就是我终日忙忙碌碌还办不到的。我因此被弄得精疲力尽,加上又多病,能用言语叙述的,只不过是其中一两点粗略的情况。得到一点空闲时间,拿起书本学习,对于如何立身治民,对社会现存的一切何者当增、何者当损,在 好些方面我都未能加以考究观察、讨论分析。因此也就不能专心致志地琢磨文章,用以表达个人心中难于表现的情志,从而追赶古今的作家,取得可与他们相比的成绩,以满足我的.爱好和向往之情,这就是我回顾自己而深为叹息的。
当今皇帝至和初年,我所受到的干扰和事故之多更加严重,我的力量实在无法应付,于是只得在家休息,而到宅旁的草屋里读书。有人嫌这屋子太低矮,也有人说它太窄小,我回头笑着说:“这对我来说是很适合的了。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我居住小巷陋室,破衣粗食,吃野菜汤,虽穷困而仍然安心,自然是想实现自己的志向 而等待着机会。我所恨的倒也是有的,那就是本可掌握圣贤们的大道,可是学问还达不到。至于文章,是我平生的爱好和向往,倒是常常写作而没有空闲过。至于那建筑坚固、木材美好、高大壮观的房舍,本是世上那些聪明豪俊、有优越条件和强大势力可以依靠的人才能修得起的,像我这样愚拙的人,怎么能改换了自己的志趣去追求那些呢?”于是我一一叙述了自己从少小到成年的经历,以及个人的爱好和向往之心,写成这篇《学舍记》。
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阅读理解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篇9:宜都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宜都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是宜都记文言文阅读答案,请参考!
宜都记(节选)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叁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
译文:宜都记写道: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林木高下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留连两晚,还没察觉忘返回。(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
1、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 (1)泠泠不(绝)( 停止 ) (2)常闻峡中水疾( 快 ) (3)(悉)以临惧相戒(都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答: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3、上文直接抒发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的哪两个字来概括?
答:欣 惊
4、文中说西陵峡山水迂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述,请写出相应的句子。
答: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遐园寻梅记文言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2.随园四记阅读答案
5.《早梅》阅读答案
10.精卫填海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