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游黄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游黄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2022-06-06 11:57: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Gu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游黄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游黄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游黄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篇1:《黄山记》阅读附答案

《黄山记》阅读附答案

阅读《黄山记》选段,完成15---19题(15分)

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www.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停住、散去了。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阳光一照,丹崖贴金。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朱砂峰被吞没;桃红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波涛平静了,月色耀眼。这时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等人骑乘.

15.选文主要写了哪三种景致?(3分)

16.写松树时作者观察的角度是怎样变化的?(3分)

17.云海的特点是什么?(2分)

18.文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什么方法写“云海”?有什么作用?(3分)

1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2)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参考答案:

15. 古松、云海、山峰。

16.远望:“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17.变化无定

18.运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把云海变化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的表现出来。

19.(1)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黄山松的形态之美。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写出了黄山松随风而舞的姿态,表现了它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篇2:袁枚《游黄山记》阅读答案

袁枚《游黄山记》阅读答案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 仄:狭窄

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胜:尽

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逼:急切

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族:品类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 吾尝终日而思矣

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家人以肩舆相迎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2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第二

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表现黄山“山径”之“仄险”。

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快与雾气之浓。描写可谓生动传神。

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运用了的大量的比喻,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4分)

(2)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3分)

参考答案:

19.【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逼:接近,走近。【答案】C

20【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B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A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人”。C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却”D介词,“用”/连词,表目的,“用来”【答案】B

21.【解析】考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概括。C“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错误,与僧人的对答是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开朗的性情。【答案】C

22.【解析】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答案及采分点】(1)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关键词“手”“羸”翻译正确各1分,“乃……耶”句式翻译正确1分,整个句子大意正确1分)(4分)

(2)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

(省略句“故(树干)能伏匿其中”正确译出1分,关键词“相化”翻译正确1分,整个句子大意正确1分)(3分)

(3)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

(关键词“镕银”“散绵”翻译正确各1分,整个句子大意正确1分)(3分)

参考译文: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

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

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断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鳌鱼,张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才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身后。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我站在山顶,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和尚问道:“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飘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找到活的办法。”和尚笑了起来。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中的武器仪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约有吃一顿饭的功夫,

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僧人高兴告诉我说:“这就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油脂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只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区别,不全是一模一样的。

初九日,从天柱峰转道下来,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里的佣人们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篇3:阅读《游南岳记》附答案

阅读《游南岳记》附答案

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舆行两日抵其麓。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诘朝②,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

强之行,山径崎岖,舁者③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屦以上。午憩半山亭。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层曲,尤其险可畏。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秋日哫上蒸之,云五色夺日。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奋登之,责文中生、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

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乃攀危石凌绝顶。近瞩荆、襄,运览宇宙,一日万里,洞然无蔽。

吾窃因之而有感焉。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使因偶有所得而逐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故安于蒙昧而不进省,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

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余将遍访详览之,以悉得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二子其亦有此志乎? (取材于清·罗泽南《游南岳记》)

注释:①南岳:即衡山。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②诘朝:次日清晨。③舁者:轿夫。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攀危石凌绝顶 危:高

B.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 使:致使

C.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 极:穷尽

D.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 画:自我限定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一失足,人莫援以手 一旦不慎跌倒,没有人施以援手

B.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 所经历的境况,让人恍惚,无法用语言形容

C.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一眼望去可达万里之远,清清楚楚没有遮挡

D.为昔贤所曾游者 是从前贤者曾经游览过的地方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初至南岳,因遭遇大雨而游兴殆尽,后来历经艰险,奋力前行,终于登临绝顶。

B.作者一行在上封寺看到云随风翻转、山摇摆晃动的景象,不由心惊目眩,兴奋不已。

C.作者认为应竭力追求所能达到的境界,不应安于蒙昧、不思进取,也不能半途而废。

D.本文前面用生动的'语言写景记事,后面借记游之事阐发道理,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4.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中,“志”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5.文中说“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意思是说,此间的奥秘,大多隐秘深藏,不能轻易被人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句话带给你的思考。(200字左右,12分)

6.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孔 子 曰 所 谓 圣 人 者 德合 于 天 地 变 通 无 方 穷 万 事 之 终 始 协 庶 品 之 自 然 敷 其 大 道而 遂成 情 性 明并 日 月 化行 若 神 下 民 不 知 其 德 睹 者 不 识 其 邻 此 谓 圣人也。 (选自《孔子家语·五议》)

7. B 9.A 10.B (每小题3分)

8.逐一(全部) (1分)观览南岳上的幽洞异岩(1分),既要从整体上(1分)观看,又要了解它们的细微之处(1分)。 (共4分)

9. 评分参考:

结合文章内容恰当,2分;联系生活实际恰当,2分。思考感悟,5分。语言表达,3分。(共12分)

10.

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共5分,每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参考译文:

孔子说:“所谓圣人,他们的品德符合天地之道,变通自如,能探究万事万物的终始,使万事万物符合自然法则,依照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来成就它们。光明如日月,教化如神灵。下面的民众不知道他的德行,看到他的人也不知道他就在身边。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篇4:《游黄山》阅读答案

人们都说:“①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竟也有机会来到黄山,观赏黄山壮丽的景色。

我看见过冰雪覆盖的长白山,浏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这“云奇山异”的黄山。黄山可真奇啊,一座座山峰玲珑俊秀,有的像雕纹精美的香炉,有的像层层叠叠的彩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说不尽的千姿百态、奇魂艳美,使人疑心它不是天然生成,而是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盆景;黄山可真高啊,一座座连绵起伏、耸入云端,从山顶向下一看,云在脚下飘拂,人在山上好像仙人那样能腾云驾雾,悠然而去似的;黄山可真险啊,我平生以来还从没有看见过这样陡峭的山峰,一座座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崖壁陡似削,山石横如断,几乎是九十度垂直的石梯,隔老远也让人心惊肉跳,似乎一失脚就会从崖上跌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我看见过马尾似____,山峰似的_____,更常看见飘在天空中的_____,却从没有看见过这像滔滔流水似的人间银河——黄山云海。黄山的云可真白啊,白得就像一匹白纱缎,又犹如刚下的白雪,那么洁净,那么润泽,别有一番神采;黄山的云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飘动,看上去会使你陶醉;黄山的云真长啊,长得无法用眼睛望到边际,只让你感觉到它是那样浩瀚,像一张大幕把天地都罩起来了。伏在岩石上侧耳倾听,耳朵里仿佛有一种不可捉摸的声音,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草原上驰骋,像山泉在流动,像大海在澎湃;黄山的云真妙啊,妙在它缥缈,妙在它恍惚,妙在它给人留以想象的余地,引起美感。这真是“②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难怪从黄山回来的人都说:“黄山云海是个奇观,的确是名不虚传啊!”

这样的云环锁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衬托着这样的云,再加上空中五彩缤纷的云霞,山顶郁郁葱葱的松林,山间红得像火的枫树,山下淙淙作响的清泉,让你感觉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③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云海舞山间。奇山异树云中裹,天下美景归黄山“

1、把下列词语还原到文中横线上。 积云 浮云 卷云

2、“五岳”指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解释文中引用诗句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出了黄山的山有哪些特点?黄山的云海有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描写黄山的山和云时,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马尾似的卷云 山峰似的积云 飘在天空上的浮云

2.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五座名山。

3.①游览过五岳后就不用再看其他山了,游览过黄山后就不用看五岳了,五岳比其他山美丽,而黄山比五岳还要美丽。

②黄山的云轻轻的飘在天空中似乎有三万尺那么长,像是美丽的银河降临在人间。

③山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远远的观望山间舞动的云海,云中包裹着奇特的山峰与特别的树木,天下的美景都在黄山。

4.山有千姿百态、高、险的特点,云有白、静、长、妙的特点。

5.排比,“黄山可真奇啊,一座座山峰玲珑俊秀,有的像雕纹精美的香炉,有的像层层叠叠的彩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比喻“白得就像一匹白纱缎”;夸张“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

6“.我看见过冰雪覆盖的长白山,浏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这“云奇山异”的黄山。”与“难怪从黄山回来的人都说:‘黄山云海是个奇观,的确是名不虚传啊!’”好处是使文章结构完整,突出文章主题,承上启下

7.对黄山的喜爱与赞美

篇5: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

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7分)

甲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文: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②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③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④之,曰:必以人祠⑤,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无异于虎狼⑥!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梁君:即魏国国君。②彀gòu弓:拉开弓。③御:车夫。④卜:占卜,古时迷信活动。⑤祠:祭祀。⑥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读之竟日( ) 他日补缀旧纸 ( )

卒用其人( ) 必以人祠,乃雨 ( )

12.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

A.太祖常劝以读书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B.复奏如初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C.跪而拾之以归 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

D.凡吾所以求雨者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译文:

(2)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无异于虎狼!

译文:

(3)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译文:

14.甲文中的赵普是一个 的良臣,乙文中的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 (用原文语句填空)。(4分)

参考答案:

古文阅读:11.整日 连结 终于 下雨 12.D

13.采分点一点一分,扣完为止。

(1)采分点:既 发 则 (2)采分点:以 故 谓 (3)采分点:猎皆

14.而能以天下为己任 有德于天而惠于民

附古文翻译:梁君出去打猎,见到一群白雁。梁君下了车,拉满弓想射白雁。路上有个走路的人,梁君叫走路的人停下,那个人没停,白雁群受惊而飞。梁君发怒,想射那走路的`人。他的车夫公孙袭下车,按着箭说:您别射。梁君气愤地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不帮助你的主君反而帮助别人,为什么呢?公孙袭回答说:过去齐景公的时候,天大旱三年,占卜时说一定用人祭祀才下雨。齐景公走下庭堂磕头说:凡是我求雨的原因,是为了人民。现在一定让我用人祭祀,才将要下雨,我将自己充当祭品。话没说完,天下大雨达到方圆千里,为什么呢?因为齐景公对天有德对人民施恩惠,现在主君因白雁的缘故而想射人,我认为主君的话跟虎狼没有什么不同。梁君拉着公孙袭的手,和他上车回去。进了庙门,粱君喊万岁,说:今天真幸运啊: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我打猎得到善言回来了。

篇6:《黄山记》阅读答案

很早就已闻黄山有北方山峰的雄壮巍峨,南方峻岭的俊逸潇洒;也听说黄山有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和浩瀚无边的云海。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在赋诗赞颂黄山景色时留下了“深信黄山天下奇”的佳句。

今年九月,我来到黄山。拾级而上,灰蓝色的青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凭栏远眺十里达通的群峰,只见峰峦争雄,奇松苍翠,就像几千丈的帷幔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黄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当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奔到眼前。在半山寺,抬头可见一只头朝天门的振翅欲啼的“公鸡”,这就是巧石“金鸡叫天门”;登上“天山石屏”,遥望莲花峰,它就像用壮美线条勾勒出来的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在鸡公峰前,一块巧石长得像天鹅一样,昂起头,翼下还有许多团石簇拥着,形成了“天鹅孵蛋”的奇景。还有九龙峰上的“猫头鹰”,白沙岭上的“喜鹊登梅”,狮子峰顶的“猴子观海”,鲫鱼背上的“仙桃石”……这些巧石千姿百态,逼真逗趣,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如同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乐趣。

如果用“巧”来形容黄山的石,那么黄山的松可说是“奇”了。黄山的松不像一般的松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他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如举世闻名的千年古松―――迎客松,就挺立在玉屏楼东、文殊洞上,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远方的'来客。离开玉屏楼,旁边又有一株古松伸出一枝,做送客状,它就是送客松。往前50米处的望客松则体态优美,如向游人点头,依依惜别。还有始信峰上的黑虎松、天都峰的探海松――黄山的松不仅有独立生长的,也有成林的树木,如狮子峰上的树木就是成林成片,形成松海。当山风吹过,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为壮观。

黄山的松引人入胜,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却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刚才还是倾盆雨、弥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境界,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作文周刊》第30期

阅读练习

17.阅读全文,请你完成填空。(4分)黄山景色总的特点是(限填1个字)它分别体现在:黄山的石,黄山的松,黄山的云海 。(用文中原词回答)

18.第二段说“黄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2分)

19.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引用了沫若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20.请在最后一段“……”处续写两个比喻句。(2分)

21.“黄山的松不像一般的松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他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3分)

阅读答案:

17.奇;巧;奇;神奇。

18.把黄山比作画因为它风景优美,把黄山比作诗因为它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

19.开头引用沫若的诗句总领全文,结尾引用诗句是盛赞云海的神奇。在结构上,二者首尾呼应。

20.示例:时而似奔腾的激流,时而又轻柔如绢。

21.答案要紧扣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要明确、通顺。

篇7:《黄山记》阅读答案

徐迟

①白露之晨,我们从温泉宾馆出发。经人字瀑,看到了从前的人登山之途,五百级罗汉级。这是在两大瀑布奔泻而下的光滑的峭壁上琢凿出来的石级,没有扶手,仅可托足,果然惊险。但我们现在并不需要从这儿登山。另外有比较平缓的,相当宽阔的石级从瀑布旁侧的山林间,一路往上铺砌。我们甚至还经过了一段公路,只是它还没有修成。一路总有石级。装在险峻地方的铁栏杆很结实;红漆了,更美观。林业学校在名贵树木上悬挂小牌子,写着树名和它们的拉丁学名,像公园里那样的。

②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雄峻难以攀登。这时山路渐渐的陡峭,我们快到达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线了。

③然而,现在这边界线的道路全是石级铺砌的'了,相当宽阔,直到天都峰趾。仰头看吧!天都峰,果然像过去的旅行家所描写的“卓绝云际”。他们来到这里时,莫不“心甚欲往”。可是“客怨,仆泣”,他们都被劝阻了。“不可上,乃止”,他们没上去。方夜在他的《小游记》中写道:“天都险莫能上。自普门师蹑其顶,继之者惟云水僧一十八人集月夜登之,归而几堕崖者已四。又次为李匡台,登而其仆亦堕险几毙。自后遂无至者。近踵其险而至者,惟余侣耳。”

④那时上天都确实险。但现今我们面前,已有了上天的云梯。一条鸟道,像绳梯从上空落下来。它似乎是无穷尽的石级,等我们去攀登。它陡则陡矣,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石级是不为不宽阔的,两旁还有石栏,中间挂铁索,保护你。我们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便已到了最险处的鲫鱼背。

⑤那是一条石梁,两旁峭壁千仞。石梁狭仄,中间断却。方夜到此,“稍栗”。我们却无可战栗,因为鲫鱼背上也有石栏和铁索在卫护我们。这也化险为夷了。

⑥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今天已不再是艰险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我们一行人全到了天都峰顶。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

⑦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感谢那些黄山石工,峭壁见他们就退让了,险处见他们就回避了。他们征服了黄山。断崖之间架上桥梁,正可以观泉赏瀑。险绝处的红漆栏杆,本身便是可羡的风景。

⑧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看呵,这是何等的公园!

《黄山记》节选

篇8:《黄山记》阅读答案

9、作者一行人攀登黄山的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感。

10、突出黄山的奇险,过去攀登黄山三都峰的困难,与现在攀登黄山的容易形成对比。

11、不多余,三个“直上”体现出作者勇往直前、征服自然的豪情。

12、深化主题。作者触景生情,由石彻的山路想到了筑路的黄山石工,把脚下的山路与对黄山石工的赞美、感激之情融为一体。

13、不能,因为“今”与“古”相对,作者通过写现在攀登黄山的容易来赞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和我们伟大的人民。没有“今”就表达不出这层意思,再说过去攀登黄山是非常困难的,是不寻常的。

篇9:《黄山记》阅读答案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3分)

10.文章第③段引用方夜《小游记》中描写天都峰的语句,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

11.有人说第④段用三个“直上”显得多余,一个“直上”就可以了,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理解(4分)

12.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是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并试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3.标题中的“今”可以去掉吗?为什么?(4分)

篇10: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

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

【原文】游黄山记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蒙蒙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译文】游黄山记

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

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

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断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鳌鱼,张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才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身后。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我站在山顶,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和尚问道:“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飘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找到活的办法。”和尚笑了起来。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中的武器仪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约有吃一顿饭的功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僧人高兴告诉我说:“这就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油脂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只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区别,不全是一模一样的。

初九日,从天柱峰转道下来,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里的佣人们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游黄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相关文章:

1.《黄山记》阅读答案

2.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3.《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4.墨池记阅读附答案

5.送人游岭南阅读附答案

6.雨后游六桥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7.游黄山记的作文

8.《象虎》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9.《三人成虎》阅读练习及答案附翻译

10.是仪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下载word文档
《《游黄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