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wml81112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①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②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③。其上为睥睨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坞⑤,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⑥有水声,其响之激越⑦,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⑧,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⑨,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⑩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⑾,而列是夷狄⑿,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⒀,是固⒁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⒂,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⒃,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第二十九卷《记》)
【字词翻译】
①少:稍、略。②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③垠:边、岸。④睥睨(pì nì):城上锯齿形的短墙,又称女墙;梁欐(lì),房屋的大梁。⑤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⑥洞然:石子击水声。⑦激越:声音响亮清脆。⑧美箭:美竹。⑨疏数(cù)偃仰:疏密起伏。数(cù):密。偃:仰卧,引申为倒下、卧倒。仰:抬头。⑩造物者:指天。古人认为万物都是天创造的,故称天为“造物者”。⑾中州:中原地区。⑿夷狄:此处指偏远的永州。⒀更千百年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⒁固:真的。⒂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⒃气之灵:地气的灵秀。
篇2:《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1.解释加粗词语的意义。
(1)其一少北而东
(2)其响之激越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3.作者借小石城的奇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篇3:《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1.(1)稍微,稍稍 (2)高昂,激越 (3)经历
2.(1)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2)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3.遭贬后抱负和才能被埋没而心中忧愤。
————————————
附注:《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篇4:《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从西山道口一直往北,翻越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路向西伸展,沿这条路寻找风景,没有发现好的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望东,走了不到四十丈的路程,只见地层断裂,河道分差,有一大堆积聚的'山石形成的山冈横挡在路端。积石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矗立着一座天然的堡垒,有一个像门一样的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漆黑,把一块小石头投进去,发出咚咚的回声,仿佛激荡的水声,那声音红亮回旋,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攀登,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秀丽的树木和修美的竹子,使它更加显得奇特而坚实。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哦!我怀疑造物者是否存在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才相信它确实存在了。可是又奇怪它不把这样的美景安排在在中原地区,却将它布置在偏僻的异族之地,因而虽经历了千百年之久却没有向人们不能展示它的美妙景致的机会,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安排吧,要是这样的话,造物者果真是没有的啊!有人说:“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却造就美妙的山水,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稀少而富有奇特的岩石。”对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篇5:《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
[唐]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①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②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 ①睥睨(pì lì)通“埤堄”城上的矮墙;梁欐(lì)屋梁 ②数(cù)密
8.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 B.有积石横当其垠:边界 C.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伎俩 D.是固劳而无用:实在
9.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文为“永州八记”之一。“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名作。游记写景状物,多有寄托,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B.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景,抒发了对永州山水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隐含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C.文章第二段以议论为主,字里行间,隐隐含有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以及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
D.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对山水景色的描写与思考之中,全文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参考答案:
8.C(通“技”技巧、技艺,这里指小石城山的景色)
9.D(文章并没有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篇6: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①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②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③。其上为睥睨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坞⑤,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⑥有水声,其响之激越⑦,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⑧,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⑨,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⑩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⑾,而列是夷狄⑿,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⒀,是固⒁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⒂,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⒃,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第二十九卷《记》)
【注释】
①少:稍、略。②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③垠:边、岸。④睥睨(pì nì):城上短墙,又称女墙;梁欐(lì),房屋的大梁。⑤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⑥洞然:石子击水声。⑦激越:声音响亮清脆。⑧美箭:美竹。⑨疏数(cù)偃仰:疏密起伏。数(cù):密。偃:仰卧,引申为倒下、卧倒。仰:抬头。⑩造物者:指天。古人认为万物都是天创造的,故称天为“造物者”。⑾中州:中原地区。⑿夷狄:指偏远的永州。⒀更千百年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⒁固:真的。⒂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⒃气之灵:地气的灵秀。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其一少①北而东
(2)其响之激越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3.作者借小石城的奇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1)稍微,稍稍 (2)高昂,激越 (3)经历
2.(1)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2)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3.遭贬后抱负和才能被埋没而心中忧愤。
【译文】
从西山道口一直往北,翻越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路向西伸展,沿这条路寻找风景,没有发现好的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望东,走了不到四十丈的路程,只见地层断裂,河道分差,有一大堆积聚的山石形成的山冈横挡在路端。积石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矗立着一座天然的堡垒,有一个像门一样的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漆黑,把一块小石头投进去,发出咚咚的回声,仿佛激荡的水声,那声音红亮回旋,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攀登,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秀丽的树木和修美的`竹子,使它更加显得奇特而坚实。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哦!我怀疑造物者是否存在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才相信它确实存在了。可是又奇怪它不把这样的美景安排在在中原地区,却将它布置在偏僻的异族之地,因而虽经历了千百年之久却没有向人们不能展示它的美妙景致的机会,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安排吧,要是这样的话,造物者果真是没有的啊!有人说:“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却造就美妙的山水,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稀少而富有奇特的岩石。”对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篇7:《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
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①梁俪②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⑤,更⑥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选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①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②梁俪:俪,lì,栋梁。③箭竹,竹子的一种。④数:cù,密,与“疏”相对。⑤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⑥更:经过。⑦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___②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
③良久乃已________________④益奇而坚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小题3】【甲】文第一段写了潭水怎样的特点?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试结合语段简要分析。(3分)
【小题4】 【甲】【乙】两文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比较这两篇文章,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试作分析。(4分)
阅读答案:
【小题1】①大约 ②使……凄凉 ③停止 ④更加(答对1个给1分)
【小题2】①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的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以”“清”“居”“乃”译错扣0.5分)
②那些石头疏密俯仰的样子,好像是聪明的人安排的一样。(“其”“偃仰”“类”“施设”译错1个扣0.5分)
【小题3】特点:清澈(1分);手法:侧面描写(1分),通过对游鱼、阳光、影子来描写潭水(1分);
【小题4】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样的(1分),都是借描绘被遗弃在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怨愤抑郁的心情(1分)。但角度有所不同,《小石潭记》主要表现作者谪居生活中的孤寂悲凉的心境(1分),《小石城山记》主要抒发作者有报国之才而不能施展又反遭辱没的不平之气(1分)。
篇8: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
自西山道口径北1,逾2黄茅岭3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4,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5,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6,有积石横当其垠7。其上为睥睨8、梁9之形,其旁出堡坞10,有若门焉。窥11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12有水声,其响之激越13,良久乃已14。环15之可上,望甚远16,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17,益18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19。
噫!吾疑造物者20之有无久矣。及是,愈21以为诚22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23。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2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25。”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26。”是二者,余未信之。
【阅读练习】
1.下列对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西山道口径北(径直)
B.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用弓发射到远处的兵器)
C.其上,为睥睨梁俪之形 (城上锯齿形的有孔的小墙)
D.有积石横当其垠 (边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一少北而东 故楚乏南少人而多石
B.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隆特
C.有洞若门焉 青麻头伏焉
D.其一西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后半部分议论、抒情。
B.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述和议论,把自己怀才不遇、被贬在外的愤懑表现了出来。
C.作者描写了小石城山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并且感叹这样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却被弃置在偏远的地方,“不得一售其伎”。
D.文中“造物者”“神者”皆是指创造万物、有灵的上帝,作者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排解的矛盾问题拿来向上帝询问,不免带有一些颓废消极的感情色彩。
4.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上,为睥睨梁俪之形;其旁,出堡坞,有洞若门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阅读答案】
1、B
2、B
3、D
4、(1)它的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还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
(2)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
【注释】
径北:一直往北。
逾:越过。
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西出:路向西伸去。
少(s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少,通“稍”。
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睥睨(pì 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梁(l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妫栋,正梁。
堡坞(w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窥:注意,留心。
洞然:深深的样子。
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已:停止。
环:绕道而行。
望甚远:“望之甚远”的意思。
箭:指竹子。
益:特别。
“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数(cù),密。堰(yàn),倒伏。类:好像。
造物者:指创世上帝。
愈:更是。
诚:确实是,的确是。
“又怪其”四句:意思是说,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陈设在这偏僻的蛮夷地区,经历千百年也不能够一展,它的风采,这当然是徒劳而无功用的。中州,中原地区。更,gēng音。售其伎,贡献其技艺,其技艺得到赏识。伎,通“技”。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
“神者”二句:意思是,神奇性倘若不该这样,造物者就真的不存在了吧?神者,指神奇性,《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傥(tǎng),通“倘”。倘若,或者。不宜,不合适。如是,如此,指“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现象。果,真的。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意思是,小石城山是用来慰藉那些贤明却被贬滴到这里的人们的。此句是指有人辩“无用”为“有用”的说法。
“其气”四句:意思是,那天地间的灵气,在这一带,不造就伟大的人物,却仅仅造就小石城山这样的景物,所以“楚之南”这地方缺少人才而多有石岩。此句是指有人辩“徒劳”为“功劳”的说法。其气之灵,这里指天地的灵气。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少人而多石,指少出贤人而多出奇石。
篇9:小石城山记的阅读及答案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小题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1分)
小题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2分)
A 自西山道口径北(径北:一直往北) B 其旁,出堡坞(出:从……出来)
C 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巧,这里指奇景) D 神者倘不宜如是(是:这样)
小题3: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3分)
A 土断而川分 B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C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9、找出下列句中含意动用法的`一句(3分)
A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B 益奇而坚
C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D 是故劳而无用
小题4:这篇文章的第一段写小石城山的_____、_____和_____,第二段从小石城不处中州而“列是夷狄”来探讨“造物者”的有无,以此抒发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4分)
小题5:翻译(2分)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是柳宗元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1:C
小题4:位置,形状,奇丽景色,被埋没于南荒的愤懑不平。
小题5:翻译:我之才明白这座有人说:“这个地方的灵秀之气,不创造伟大人物,而只创造这些景物,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石头多。
篇10:柳宗元《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阅读训练一】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其一少①北而东
(2)其响之激越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3.作者借小石城的奇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1)稍微,稍稍 (2)高昂,激越 (3)经历
2.(1)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2)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3.遭贬后抱负和才能被埋没而心中忧愤。
【阅读训练二】
1.下列对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西山道口径北(径直)
B.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用弓发射到远处的兵器)
C.其上,为睥睨梁俪之形 (城上锯齿形的有孔的小墙)
D.有积石横当其垠 (边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一少北而东 故楚乏南少人而多石
B.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隆特
C.有洞若门焉 青麻头伏焉
D.其一西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后半部分议论、抒情。
B.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述和议论,把自己怀才不遇、被贬在外的愤懑表现了出来。
C.作者描写了小石城山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并且感叹这样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却被弃置在偏远的地方,“不得一售其伎”。
D.文中“造物者”“神者”皆是指创造万物、有灵的上帝,作者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排解的矛盾问题拿来向上帝询问,不免带有一些颓废消极的感情色彩。
4.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上,为睥睨梁俪之形;其旁,出堡坞,有洞若门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答案
1、B
2、B
3、D
4、(1)它的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还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
(2)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注释
1.径北:一直往北。
2.逾:越过。
3.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4.西出:路向西伸去。
5.少(s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少,通“稍”。
6.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7.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8.睥睨(pì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相关文章:
2.小石城山记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