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居易的《长恨歌》谈七夕节的文献价值
“闯祸大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从白居易的《长恨歌》谈七夕节的文献价值,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从白居易的《长恨歌》谈七夕节的文献价值,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从白居易的《长恨歌》谈七夕节的文献价值
从白居易的《长恨歌》谈七夕节的文献价值
七夕节在唐诗中的使用再次引起世人对习俗的关注,成为许多文学中爱情的见证,为研究古代生活提供了依据,成为各地争锋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的重要载体,对弘扬文明、传承文化产生了推动作用。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今天我们撇开它的文学情感,从文献角度谈谈这首诗的价值。
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一句诗耐人寻味,“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七月七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作者在这里提到七夕节,当然是为了表达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而七夕节的文献价值也凸现出来。
一、七夕节在唐诗中的使用再次引起世人对习俗的关注
“七夕”的节日在战国时期可能就有了,据《物原》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关于具体的情节,《荆楚岁时记》说,南北朝时的乞巧方法是“结彩缕穿七孔针”,妇女们来回用丝线穿针,穿得快的就“巧”了。七月七日的上午,取一碗水在日光下曝晒,水面会产生一层薄膜,把缝衣针投入碗中,若针浮在水面上,便是“得巧”了。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姻缘巧配。
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多为闺阁少女,因此又叫“女儿节”。是日妇女多在庭院聚会,穿新衣、拜双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摆香案、供果品,穿针引线,进行各项乞巧活动,十分热闹。
后来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写到北宋盛时,七夕分外热闹,“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节,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谓之‘乞巧’”。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与周密的《武林旧事》所记载的南宋临安七夕夜与北宋的庆祝活动大致相同,比起南北朝时期,乞巧节在两宋的活动更丰富多彩了。乞巧节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民多元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启迪智慧和勾起对爱情遐想的节日。宋代,秦观曾作《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诗再次印证了世人对七夕节的关注,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七夕节成为许多文学中爱情的见证
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我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期写成的《荆楚岁时记》里有这么一段:“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也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七夕节也成为许多文学中爱情的见证。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传唱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俞鹏作《鹊相会》:“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梦长夜短总是多情恼。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来到。”全文以牛郎织女的悲剧抒发了对爱情的渴望,期待天下有情人能朝暮厮守。无名氏的《和青鸟七夕节》:“青云直上九霄去,鸟鹊相随银河里。话别牛郎织女情。七七相会泪如雨,夕阳不肯西山坠,绝唱千古无人比。”杜甫的《牵牛织女》:“牵牛出河西,织女出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最妙的要数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了:“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词作既写了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又抒写了自己的情怀,将幻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天上人间遥相应,充分展示了女词人的想象力和宽大胸怀,整首词写尽天上人间的离愁别恨,对世间的爱情的向往。读来实实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还有一首诗传说是一个六岁的儿童,唐代的林杰写的:“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儿百条。”可见一般人对七夕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连六岁小儿也能执笔成诗,朗朗上口……
三、七夕节为研究古代生活提供了依据
农历七月初七,为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民间相传是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一天如果下雨,那就是他们悲喜交加的泪水。白天,姑娘媳妇聚在一起,将绣花针放在水盆上,观看针影的形状,从中获得设计刺绣图案的灵感,谓之乞巧。夜里青年男女躲在瓜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传授婚恋知识。
七夕节代表着人们对爱情的向往,从各个时代,各个地域不同的七夕节活动,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的农耕面貌和生活习俗。
牛郎织女故事见于记载《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焕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的大意是说天上银河岸边有一个美丽的织女星,每日间虽坐在机杼边,却无心织绢,一心一意想着对岸的牛郎星,含情脉脉,思念不已。可见我国民间牛郎织女的版本至迟也在西周时代,反映的是放牛郎和织布女的故事,说明当时我国的纺织业极为发达。唐时,这天早上人们会争先恐后到河边取水,等生病时服用,因为传闻七月七日这天早上织女要到河里洗澡。姑娘们还要“赛巧”,看谁穿针引线快。“卜巧”是用卜具问自己是巧还是笨。七个要好的姑娘相约到集市买粮,把一根针、一颗红枣、一枚铜板包在三个饺子里,传说吃到针的手巧,吃到铜板的有福,吃到枣的早婚。到了宋代,姑娘们除了乞求有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的心灵,更
多的是乞求谈情说爱的技艺,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争取幸福的愿望和渴望爱情幸福的行为。这些都可以从汉曹丕,唐李商隐、杜牧,宋李清照等写的关于七夕节诗中可见一斑。
从七夕节中还可以看到古代的婚姻风俗的变化。南北朝时,任叻在《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既将闺女嫁出,贪欢不归当属正常,帝何以要怒?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大词典》中指出:“营室,亦星名,谓当夏正十月,此星昏而正中,于是可以营造宫室;此则借为罚作苦工之地。”“总之,牵牛织女因相爱而被罚,则自古无异辞。”
那么,牛郎织女相爱为什么要被惩罚?从人类婚俗演变的历史来说,可以接受的一种答案是,当时正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的初期,女方开始到男方家里住,所生子女也开始属于男方家庭(或家族、氏族、部落)。这种变化遭到母系社会统治者的强烈反对和抗拒,并对那些愿意嫁到男方的本族女子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对此,已经实施父系社会制的人,采取的对策则是“抢婚”,即用强制力把别族的女子娶过来。在牛郎织女故事里,所谓偷七仙女“羽翼衣”的情节,实际上暗示的正是抢婚习俗。
四、七夕节成为各地争锋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的重要载体
唐朝学者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七夕节引出的不仅仅是优美的牛郎织女民间故事,还有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的争锋。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七夕节有着不同的活动和风俗,所以各地纷纷提出有力的证据,以佐证自己的牛郎织女发源地之说。比如河南南阳,因为七夕节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而南阳在古代南阳就有农桑发达的记载,史料中关于牛郎家乡的记述有“南阳城西二十里桑林”之说。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铺写了南阳的物产,讲到树木时有“帝女之桑”的记载,“其原野则有桑漆麻”。言南阳繁华,歌舞若“白鹤飞兮茧曳绪,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等等,已经说明南阳桑蚕和织造的便利与兴盛。织女自不必说有无与伦比的现实基础,甚而指出了务“桑”的“帝女”,这和“牛郎织女”传说中的织女身世有着密切的逻辑关联。由牛郎织女传说发展而来的七夕节(即七月七、乞巧节),发源于楚地。明代学者罗颀在他的《物原》中直接指明“楚怀王初置七夕”,同样生活在明朝的董斯张所撰《广博物志》、清代的《荆州府志》对此都给予了认同。而楚怀王时期,南阳外,其他诸说指出的“起源地”均不在楚国范围内。在古代南阳地区,已经有了七夕的习俗如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等。因为七夕节牛郎和织女要在天河相会,喜鹊搭桥,而南阳有白河,这是最贴近银河的说法了。与此同时,因为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记载见诸《诗经・小雅・大东》,据有关专家考证,周王朝的“大东”横跨今临淄、曲阜一带,而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介于临淄和曲阜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是“大东”的核心地区,所以山东沂源也在争锋牛郎织女传说。近年来,河北的邢台、鹿泉、内丘,陕西西安,江苏太仓,河南南阳,湖北襄樊等十多个地方都自认为是牛郎织女文化发源地;甚至在日本、韩国,也有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故事在流传。
五、七夕节对弘扬文明、传承文化产生推动作用
自古至今,各地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七夕民俗活动,对弘扬文明、传承文化产生推动作用。长安民间流行的乞巧、卜巧、赛巧等七夕节民俗活动名扬海内外,“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葡萄架下倾听牛郎织女悄悄话的浪漫情景也传为佳话。每到农历七月七日,各地七夕庙会红红火火。老年人对传统文化感情非常深厚,各地纷纷申报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七夕节”是农耕文明阶段的产物,大力推介七夕节有利于吸取农耕文明的营养,铸造吃苦耐劳的民族品格。“七夕节”,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贯穿着一个“情”字,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故事,让世上有情人倾慕,诠释爱情的美好,对促进家庭和睦,构建社会和谐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篇2:白居易《长恨歌》作品的价值
白居易《长恨歌》作品的价值
白居易《长恨歌》四分之三的篇幅是描写男悲女怨的怅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然而读完全篇,却又并不让人哀哀欲绝,横生一种诅咒人生的悲感。恰恰相反,透过李杨的悲剧,我们还能分明感受到唐明皇那份思念里的伤感充满了才子式的儒雅风流,那见月伤心、闻铃肠断的多情善感,那耿耿星河悠悠生死的魂牵梦萦,都是文人的本色,这既是唐明皇才子本性的体现,也是作者文人特质赋予的结果。所以唐明皇的伤感并不单纯,多了一种文人式的风流,特别是他那种既痴心又痴情地等待杨玉环的'魂魄能够入梦的痴迷情态,格外令人感动,也更鲜明地印证着他那感伤中的美丽和美丽中的感伤,这使唐明皇这一形象极富于多层次的美感。而杨玉环在经历了那既残酷又让他心寒的马嵬事变后,并不怨恨当时“掩面救不得他”的唐明皇,反而是不弃旧物,不忘旧盟,不断旧情。李杨的爱情悲剧衍化到此时,已有了一个质的升华和飞跃,他们之间的恋情飞升到一个真情相砺、痴情相得的理想的爱情境界,成为一种忠贞的爱情。然而这忠贞的爱情只是一种被白居易充分理想化了的爱情,李杨间际遇纠葛,准确地说原本只是一个故事而绝非爱情,白居易不过是借助这个故事的躯壳,吹嘘进了浪漫的情思、诗意的幻想和美好的愿望,所以,李杨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已经被白居易充分地诗化美化了。
这诗化美化的具体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或来自于民间的传说,或来自于白居易自己惨痛的婚恋悲剧,如白居易在青年时曾与一位叫湘灵的姑娘有过刻骨铭心的热恋,后来由于社会和家庭的阻力而被迫分手,这样他就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把自己这一段惨痛的人生经历及其感受,融入《长恨歌》的创作里,这就又有了夺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的特点,就遭遇了婚恋的不幸且痛彻肺腑这一点说,白居易是把唐明皇看成了“同为天涯沦落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深切同情,当然也就在《长恨歌》的描写里,倾注了他的全部热情和真情。那“恨”是乐极生悲的恨,是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恨,是至死不休的恨;恨正深,恨太痛,恨永久。这便是诗题里恨的丰富内涵及其特点。
在《长恨歌》里,白居易先以旖旎华丽的情思和辞采,写出了杨贵妃那娇艳惊人的美和娇媚可人的美。你看她春风得意时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只那浅浅一笑,就流溢出让人无法抗拒、令人神魂颠倒的妩媚,这是贵妃自身“一笑”与“百媚”的对比,同时也是极为传神的夸张;而这“一笑”的顷刻之间眨眼之时,又立刻让六宫三千佳丽黯然失色自惭形秽,这也是贵妃与环境的极化对比,这又一重对比也包含着给人印象深刻的夸张。在贵妃这美艳绝伦的描写里,寄寓了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中唐文人普遍都有的以风流才子自命的心理,他们不仅需要真情慰心,也需要美色娱目。
以才子自命,当然更关注自己个人在现实的感受和享受,更注重自己个性情绪上的抚慰和满足。特别是一个红尘里的红颜知己。这位红颜知己已是中国文人处于感伤心态时的最佳抚慰者,衍化到后来,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唯有在这红颜知己的真情抚慰下感伤才能获得消释和平复,也正是在这红颜知己的真情抚慰下,感伤也变得风流而美丽。
中唐的文人们品尝着人生的各种失意,面对这种种失意,中唐又人已无力也无心做出盛唐文人才有的耀眼抗争,他们既源于这失意而无奈伤感,也在这失意的体味饮恨中获得一种诗意的悲慨悲感,既以此自娱,亦以此娱人,中唐的文人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对穷苦之音易好、富贵之音难工的文化心态的认同。在婚恋的层面上感伤、感慨着人生的悲欢。
综上所述,从“对历史的重构体现作者的历史观和现实观”方面探索了《长恨歌》的价值,它被后人奉为长篇歌行中的绝唱,还有一些价值值得我们去探讨,如叙事艺术方面的创新,语言的优美明丽和运用对偶、排比、顶针等修辞手法的娴熟圆美。
篇3:从科学哲学角度谈科学的文化价值
从科学哲学角度谈科学的文化价值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上,对科学的文化价值的论述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实证主义文化现与人文主义文化观的对立.这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科学的文化特征,但各有偏颇.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不应把科学看做是一种纯粹“客观的”、“中性的”与人无关的东西,也不应该过分强调科学的人文价值,把科学消解于人文文化中,应该从“人类活动”、“人类需要”去理解全部科学,在其内部同时蕴涵着认识价值与人文价值.
作 者:朱凤青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6(4) 分类号:B08 关键词:科学哲学 科学 文化价值篇4:从跨文化比较角度谈东干学研究的价值
从跨文化比较角度谈东干学研究的价值
中亚东干人是回族移民的后裔,现有1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个国家.作为一个讲汉语西北方言、从体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异于周围其他民族且因擅长经商而成为中亚经济发展中活跃因素的.东干人,历来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因而形成以研究东干文化为内容的独立学科--东干学.本文主要从跨文化比较角度探索东干学研究对于了解回族文化在异域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考证等方面的价值,进而就如何发挥东干人在中亚地区优势以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问题做简要阐述.
作 者:丁宏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北京,100081 刊 名:世界民族 PKU CSSCI英文刊名:WORLD ETHNO-NATIONAL STUDIES 年,卷(期): “”(4) 分类号:G0 关键词:东干人 东干学 文化比较 回族篇5:从儿童绘画的实质谈儿童美术活动的价值
从儿童绘画的实质谈儿童美术活动的价值
涂涂抹抹是每个儿童都喜欢和经历过的,他们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进行涂鸦。为什么儿童有如此强烈的内在表现需求呢?儿童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画?为了游戏?为了艺术?拟或是发自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展示?
一、儿童绘画的实质
许多美术教育研究理论,站在各自研究的不同角度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无论是认知理论、心理分析理论、感知理论、情感绘画理论所分析认为的那样:源自人类本身的驱动,认为儿童的绘画行为是天生就具备的,是一种天性和本能;或是认为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儿童借助绘画这一“语言”表达内心的所想、所感;抑或认为是受环境影响的从众心理,日渐习得。虽然各种认识理论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看到:绘画给儿童带来最初快乐的很大程度不是绘画的结果,而是儿童在随意涂抹的过程中摆动手臂在纸上流下的痕迹,伴随这种愉快的“自我发现”的感觉经历,随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冲动。而日后的发展正是顺应和展示这一兴趣,这是儿童的一个自然发展阶段。
绘画是儿童不教自为的一种自然发现,儿童绘画的实质是其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同时,儿童把绘画当做他们游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活动是儿童游戏的最高形式。
二、儿童美术活动的价值
无论是儿童漫无目的的信手涂鸦,还是被成人视之为极具“艺术性”的佳作。孩子们每天都在饶有趣味地进行创作,这一活动本身洋溢着儿童天真、活泼的情感,是儿童旺盛生命力的流露。毫无疑问,美术对儿童是有价值的,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与玩耍一样,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
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将为儿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美术活动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同进他在《为了和平》一书中阐述到:“我们不仅是培养少数有艺术才华的孩子成为艺术家,而要引导大多数孩子进行正常的创造活动,尊重他们的`个人意志,维护他们的创造才能。”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家罗恩、菲尔德认为:“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画画,其作用是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如何利用视觉艺术这一手段来进行人生教育,发挥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认识自身价值,引导儿童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正是我们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课题。因此,儿童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一)、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并为我们的世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在于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儿童审美观的发展。
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儿童的心灵,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儿童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并为儿童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使儿童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儿童来说是很快乐的。
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拥有更为敏锐的美感,因为将来的世界为他们所拥有和创造。如果我们的儿童时期就学会了用美的眼光和标准对周围的事物作出思考和价值判断,具有艺术的心灵不被陈规陋习所束缚,成为欣赏艺术和创造艺术的主体,不言而喻,我们将来的世界将会是个怎样子呢?从这一点上来说,美术教育才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
(二)使儿童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儿童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儿童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一儿童的这一权利,并给予被承认的快乐。使儿童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
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达到融合。因此,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儿童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三)、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儿童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创造,21世纪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促进科技的日益进步,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为美好。而人类社会也正是遵循这一规律更高一层次的向前发展。这是教育的总体目标。
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儿童的创造性逐渐丰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儿童。急于让儿童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不不可取的,而应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美术活动对他们来说,这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儿童感到需要时,教给他们一些美术的知识和技能,这将会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进行创造活动。
因此,无论孩子的天赋差异有多大,如何利用不拘一格的教育,使所有儿童从中爱益并获得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宗旨。
(四)完善儿童的人格
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世界教育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教育应面向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儿童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的目的不是用世界准备好的知识观念去教导儿童如何接受,而是如何使儿童成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个体,具有自主的人格和自由追求生活的理念。美术活动为儿童真正人格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某中意义上来说,儿童美术活动的实质就是人格化的过程。在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包含了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以及把这一体验赋于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使真、善、美、的熏陶得以人格化。正如马克思.德索认为的那样,儿童绘画时,决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而是表现一个整体的世界.绘画是儿童的一种内部语言,儿童经常借助这一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美好的愿望,泻泄愤怒,流露忧伤。儿童的绘画就像一面镜子,明明白白地映照出他们的思想和心态以及对我们这个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看法。
我们应正确地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敏感地找到教育的定位点,不要以成人为中心,总想试图教给点什么,那些刻板的模仿和干扰,只会使儿童变的小心翼翼而带有功利性地去迎和成人的意愿,从而失去自主的人格。
教育应顺应儿童这种天真活泼情感的表现,使儿童成为一个独立成长的个体,这也正是儿童发自本性的人格化的需要。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正确把握和利用这一手段。假定我们今天的教育,不过只是对儿童灌输以技能训练,或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不加以任何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将很难保证儿童是否能获得一个健康全面的发展。美术教育面临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
【从白居易的《长恨歌》谈七夕节的文献价值】相关文章:
1.长恨歌 白居易
2.白居易长恨歌
5.长恨歌赏析白居易
8.长恨歌作者白居易
10.白居易为什么写长恨歌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