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题花山寺壁阅读答案 苏舜钦 翻译赏析

题花山寺壁阅读答案 苏舜钦 翻译赏析

2022-08-27 08:42: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牛哇牛啊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题花山寺壁阅读答案 苏舜钦 翻译赏析,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题花山寺壁阅读答案 苏舜钦 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题花山寺壁阅读答案 苏舜钦 翻译赏析

篇1:题花山寺壁阅读答案 苏舜钦 翻译赏析

,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苏舜钦游玩花山寺的感慨。

原文:

题花山寺壁

苏舜钦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题花山寺壁字词解释:

(1)花山寺:地址不详。《镇江府志》载有沈括诗《游花山寺》一首,据此,花山寺可能在镇江。

(2)繁英:繁花。

(3)草纵横:野草丛生。

(4)剪伐:指斩去枯枝败叶。剪,斩断。

(5)勤力:勤奋努力。

(6)凋零:凋落衰败。

题花山寺壁翻译:

花山寺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

鲜花栽种的培养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奋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杂草却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长的。

题花山寺壁创作背景:

公元1044年(庆历四年)诗人被贬苏州之后,赋闲在家,一日外出游玩,来到花山寺,只见野草丛生,不见百花开放,觉得“花山寺”名不符实,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题花山寺壁赏析:

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人的记游诗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记游诗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么,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的。

“寺里”一联,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这样就把花山寺“名”与“实”相离的现状突出了。生活中名实不符的事常有之,但诗人所见所写的情况也实在太刺眼,这就使人读了这两句诗后不能不激动,激动的同时也必然要想:寺名是因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却无花可赏,必然会引起人们思索玩味的兴趣,于是,作为一首诗的“发人深思“的艺术目的,也就自然实现了。作者当然是有着自己的答案的。他显然深信命名之谬,寺里和山中本来是确实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见草纵横”,是因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花易凋零草易生”,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也正是对种花不易的真实感叹。无疑,从主观上说,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长了草势的疯狂,而且从诗人对这两句次序的安排上看,显然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原因的。草本无罪,剪伐不力则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诗人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情感色彩却并不十分强硬,因为诗没有说“为何剪伐不尽力”,而是既讲到对草要“剪伐”,又讲到对花要“栽培”,中间加一个“须“字,就把他对剪伐不力的'愤懑,变为必须要剪伐的规劝,因此,惋惜大于愤慨,警告少于劝诫的这种感情色彩,就表明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是遵循着传统的“明劝诫,著升沉”(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和“美刺”的美学思想和原则的。

这是结合诗人具体的经历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内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这首诗毕竟是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来,从社会生活的现象而来,所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又不仅限于社会政治方面。尽管也可以把诗中的“花”理解为贤臣,“草”,理解为奸佞,因而说诗的题旨是对革新除弊的企望。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这首诗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诗,而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的具有相当的哲理的醒世诗。

个人资料: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相关推荐:

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淮中晚泊犊头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苏舜钦

篇2:苏舜钦《题花山寺壁》全诗翻译赏析

苏舜钦《题花山寺壁》全诗翻译赏析

题花山寺壁

(北宋)苏舜钦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注释】

(1)花山寺:地址不详。《镇江府志》载有沈括诗《游花山寺》一首,据此,花山寺可能在镇江。

(2)繁英:繁花。

(3)草纵横:野草丛生。

(4)剪伐:指斩去枯枝败叶。剪,斩断。

(5)勤力:勤奋努力。

(6)凋零:凋落衰败。

译文

花山寺本来因为种满各种花卉而出名,可现在却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种花要靠辛勤栽培,不然杂草丛生,花就容易枯萎凋零。

【译文二】

花山寺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

鲜花栽种的培养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奋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杂草却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长的。

【创作背景】

公元1044年(庆历四年)诗人被贬苏州之后,赋闲在家,一日外出游玩,来到花山寺,只见野草丛生,不见百花开放,觉得“花山寺”名不符实,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

【赏析】

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人的记游诗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记游诗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么,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的。

“寺里”一联,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这样就把花山寺“名”与“实”相离的现状突出了。生活中名实不符的事常有之,但诗人所见所写的情况也实在太刺眼,这就使人读了这两句诗后不能不激动,激动的同时也必然要想:寺名是因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却无花可赏,必然会引起人们思索玩味的兴趣,于是,作为一首诗的“发人深思“的艺术目的,也就自然实现了。作者当然是有着自己的答案的。他显然深信命名之谬,寺里和山中本来是确实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见草纵横”,是因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花易凋零草易生”,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也正是对种花不易的'真实感叹。无疑,从主观上说,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长了草势的疯狂,而且从诗人对这两句次序的安排上看,显然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原因的。草本无罪,剪伐不力则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诗人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情感色彩却并不十分强硬,因为诗没有说“为何剪伐不尽力”,而是既讲到对草要“剪伐”,又讲到对花要“栽培”,中间加一个“须“字,就把他对剪伐不力的愤懑,变为必须要剪伐的规劝,因此,惋惜大于愤慨,警告少于劝诫的这种感情色彩,就表明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是遵循着传统的“明劝诫,著升沉”(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和“美刺”的美学思想和原则的。

这是结合诗人具体的经历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内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这首诗毕竟是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来,从社会生活的现象而来,所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又不仅限于社会政治方面。尽管也可以把诗中的“花”理解为贤臣,“草”,理解为奸佞,因而说诗的题旨是对革新除弊的企望。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这首诗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诗,而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的具有相当的哲理的醒世诗。

说明

诗中就有名的花山寺变得荒芜不堪的景象,指出:花木必须时刻注意修整,剔除糟粕,保持精华,只有这样才能青春常在。这里包含着万物生长发展的一个真理。“花易凋零草易生”,值得深思。

篇3: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诗人悠闲旷达,虚怀若谷的心境。

原文: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意字词解释:

⑴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夏簟(diàn):夏天的竹席。清:清凉。

⑵透帘:穿透帘子。

⑶觉(jué):睡醒。

夏意翻译:

小院幽深寂静,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虚堂。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正是中午时分,我一觉醒来,耳边传来黄莺儿断续的啼唱。

夏意阅读答案:

试题:

1.此诗中的“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

2.石榴开花红似火,应该很刺眼,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____”字而不觉得刺眼。

3.第四句中的“梦觉”说明诗人曾昼寝,前面第___句中的“____”字已做了伏笔。

4.末句写黄莺的鸣声与整首诗所营造的清幽之境是否矛盾?

5.苏舜钦的《过苏州》中有一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不仅上下句对偶,而且句中对偶。请说说句中是如何对偶的?

答案:

1.清

2.帘(隔帘而望榴花)

3.一     席

4.并不矛盾。因为黄莺的鸣声反衬出小院的'清幽。

5.“绿树”对“白鹭”,“近水”对“远山”。

夏意创作背景:无

夏意赏析:

夏季的白昼是漫长的,夏季的中午又是那么炎热,在夏季,午睡成为一种享受,诗人们也津津乐道午睡的舒适及醒来时的惬意。夏日的午睡,在诗人的笔下似乎是一种充满魅力的题材,自从陶渊明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名言传世后,午睡的各种情趣不断出现在诗中。如唐柳宗元《夏昼闲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宋张宛丘《夏日》:“黄帘绿幕断飞蝇,午影当轩睡未兴。枕稳海鱼镌紫石,扇凉山雪画青缯。”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这些轻松的诗句,与炎炎赤日、蒸人暑气成为截然不同的概念,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热爱生活的情趣。苏舜钦这首《夏意》诗所表现的也是这一主题。

诗的前三句着力在炎热的夏天描绘出一派清幽的世界,以衬托午睡的舒适。第一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体现出物我之间的通感,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院内屋中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可以想象,诗人躺在席子上,榴花映照屋内,颜色柔和,带有催眠的作用。第三句把上两句所说加以综合,点出中午这个时间,说庭院深深,午时也绿阴遍地,凉意沁人。通过上面三句,午睡的各项条件都已具备,可接手写午睡了,诗却一下跳开,直接写梦醒,用笔灵活。梦醒后宁谧,又通过不时传来断续的莺声来反衬。睡醒后恬静舒适,睡觉时恬静舒适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诗人想表现的“夏意”。

全诗四句,围绕午睡写。前三句是午睡前,末句是午睡后,不直接写午睡,而午睡已包含在其中,用笔活泼跳脱。诗又句句切合夏日,不断利用色彩来表现景物,表达诗人满足的心情,与夏午本应给人的炎热与压抑成鲜明的对比。

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

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结构自然工巧:诗写昼寝,前三句实际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梦觉”字挑明,并续写觉后之情景。看似不续,其实前三句清幽朦胧的气氛句句都是铺垫,而“日当午”一语更先埋下昼寝的伏线,待末句挑明,便觉悄然入梦,骤然而醒,风调活泼可喜,避免了质直之病。

风格清而不弱。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院》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象与此诗一二句相似,但常诗写出世之想,寂灭之感,这首诗洒脱不羁。欧阳修称舜钦“雄豪放肆”((祭苏子美文》),故虽同写清景,却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逸气流转,于王、孟家数外别树一格。

个人资料: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相关推荐:

和淮上遇便风翻译赏析

夏意 苏舜钦_夏意赏析

篇4:过苏州苏舜钦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过苏州苏舜钦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原文:

过苏州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过苏州字词解释:

⑴盘门:苏州城西南门。初名蟠门,后因此地水陆萦回曲折,改称盘门。刮眼明:景物格外美好,使眼界开朗。唐韩愈《过襄城》诗:“郾城辞罢过襄城,颍水嵩山刮眼明。”

⑵更:改变。

⑶自得:自己得意舒适。

⑷盛衰:兴盛与衰败。

⑸羁(jī)苦:客居困顿。俗人轻:被世俗之人所看轻。

⑹住:留住。

⑺无穷:一作“无情”。

⑻旅棹(zhào):客船。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过苏州翻译:

东出盘门景物看得格外分明,落一阵萧萧细雨改换了阴晴。绿杨依依白鹭点点,全都各自怡乐欢欣,近处的水远处的山,一处处隐含着深情。世间万物有盛有衰,凭仗上天旨意施行,叹息我尝尽羁旅愁苦,却被凡夫俗子们看轻。这无穷美景可惜无缘留住,客船黄昏时竟还匆匆远行。

过苏州阅读答案:

试题:

(1)简析“东出盘门刮眼明”中的“刮”字的妙处。(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刮眼明”,指令人眼界明亮、开朗(1分)。一个“刮”字,生动写出了细雨过后,天气放晴,气清水秀,景色清新明媚的特点(1分)。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1分)。

(2)①对苏州美景的喜爱(赞美)、留恋之情。②对自然变化和人生盛衰的坦然(达观)。③无惧世俗对自身轻视的不羁(或:不畏俗人对自身“羁苦”的'轻视)。

(答对1点得1分,2点3分,3点4分。)

过苏州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何年难以确证,有人说系晚年复起为湖州长史时期,途经苏州所作,似乎可通。

过苏州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过苏州时流连光景之作。作品不仅描摹了苏州的明媚风光,也抒发了诗人达观不羁的情怀。

首联总写苏州风光之明媚爽目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之江南景物特色:“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这两句是说:行舯东出盘门,一片清雅明媚之色,此刻,刚下过一阵细雨,天也放晴了。不说景物如何明媚,而说“刮眼明”,一个“刮”字的妙用,使人具体感受到大地如洗的新美,爽气得沁人肺腑。

首联是写总体感受,颔联承此而写具体景物:“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风徐来,绿柳依依,宛如舞姿婆娑;春水泱泱,白鹭相随,宛如爱侣为伴,以说它们“俱自得”。近水如镜,既照着城头的雉堞、纹关石,又照着绿杨、白鹭和透行舟,好象要把世上的一切美秀都收于一镜之中;远山葱翠,或如玉簪亭亭,或发如鬟髻对起,似与近水媲美,所以说它们的喜爱。这一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是句中对偶(如“绿杨”对“白鹭”、“近水”对“远山”),这就使得韵致更谐美,画面更生动。这一联显然是从李商隐《二月二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两句化来,而一经点染,则别有韵致。这联诗还可以说是诗中有画,而且色彩鲜明,风光漪旎,生机盎然,韵味无穷。

处于这样“俱自得”、“皆有情”的环境中,诗人不能不对影自怜而生感慨,于是写出了“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这样语意双关的话。大自然诚然美好,但它既有“盛”,必有“衰”,而这种盛衰又不是主观意志所能主宰得了的,所以说在乎“天意”。“天意在”三字,表面是对造物主而发,实则也是对人世的主宰者而言。这事物的错综颠倒怎能不使人产生“万物盛衰”在“天意”之想。“一身羁苦俗人轻”是对世俗的讽刺。诗人四方漂泊,故曰“羁”;沉沦不僚,不得安闲舒适,故曰“苦”。合观“羁苦”,它兼指羁宦羁旅之苦。世俗之眼,只认荣华富贵,不识道德学问,羁苦之身,白为俗人所轻。诗人被借故劾免之后,曾向欧阳修写信说:“舜钦年将四十,齿摇发苍,才为大理评事。廪禄所人,不足充衣食,性复不能与凶邪之人相就近。今脱去仕籍,非不幸也。”(费衮《梁溪漫志》引)这段话可说是对“一身羁苦”的注脚,也是不畏世欲轻视的自白。

尾联总收一笔:“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无穷好景”回应上边所写美景;“旅棹”回应“羁苦”,表明临去时对苏州的眷恋之情。钱钟书先生曾指出:宋诗“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这一缺陷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尤其是尾联)找到──煞费笔墨议论,而在议论中又缺少形象思维。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前集》中说“苏子美歌行,雄放于圣俞(梅尧臣),轩不羁,如其为人。”其实轩昂不羁的,不只是他和歌行体,像这首律诗,虽以清切闲淡为主,却也散发着俊快不羁之气。诗之佳处,正在于此。

个人资料: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篇5: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

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

原文

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

①席:竹席。

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参考答案】

一:

1、此诗中的“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

2、石榴开花红似火,应该很刺眼,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____”字而不觉得刺眼。

3、第四句中的“梦觉”说明诗人曾昼寝,前面第___句中的“____”字已做了伏笔。

4、末句写黄莺的鸣声与整首诗所营造的清幽之境是否矛盾?

5、苏舜钦的《过苏州》中有一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不仅上下句对偶,而且句中对偶。请说说句中是如何对偶的?

答案

1、清

2、帘(隔帘而望榴花)

3、一 席

4、并不矛盾。因为黄莺的鸣声反衬出小院的清幽。

5、“绿树”对“白鹭”,“近水”对“远山”。

二: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3、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答案

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3、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三: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答: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3)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夏意”呢?(2分)

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写出两个得2分)

(4)请对诗的三、四两句作简要赏析。(3分)

正午时分,树荫浓郁,睡梦中,听得黄莺声声鸣叫。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黄莺的鸣叫声来衬托出小院环境的幽深宁谧,表现出诗人当时心情的恬适。(3分)

四:

①此诗写诗人在炎炎夏日午休的环境,这个环境由哪些景物组成?

答:有庭院、凉席、榴花、树阴、莺啼。

②第二句用“明”字来写“榴花”之色,给人怎样的视觉感受?

答:一个“明”字既写出了榴花之红红如火,榴花之艳艳如燃,照理,很刺眼;可是由于是隔帘而望,所以润润的,娇娇的,很悦目。

③第四句写“莺啼”,诗人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答: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夏日午间庭院中的宁静安谧的氛围。

④诗人午休的环境特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宁静、清凉。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篇6:过苏州苏舜钦阅读答案

过苏州苏舜钦阅读答案

过苏州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过苏州字词解释:

⑴盘门:苏州城西南门。初名蟠门,后因此地水陆萦回曲折,改称盘门。刮眼明:景物格外美好,使眼界开朗。唐韩愈《过襄城》诗:“郾城辞罢过襄城,颍水嵩山刮眼明。”

⑵更:改变。

⑶自得:自己得意舒适。

⑷盛衰:兴盛与衰败。

⑸羁(jī)苦:客居困顿。俗人轻:被世俗之人所看轻。

⑹住:留住。

⑺无穷:一作“无情”。

⑻旅棹(zhào):客船。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过苏州翻译:

东出盘门景物看得格外分明,落一阵萧萧细雨改换了阴晴。绿杨依依白鹭点点,全都各自怡乐欢欣,近处的水远处的山,一处处隐含着深情。世间万物有盛有衰,凭仗上天旨意施行,叹息我尝尽羁旅愁苦,却被凡夫俗子们看轻。这无穷美景可惜无缘留住,客船黄昏时竟还匆匆远行。

试题:

(1)简析“东出盘门刮眼明”中的“刮”字的妙处。(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刮眼明”,指令人眼界明亮、开朗(1分)。一个“刮”字,生动写出了细雨过后,天气放晴,气清水秀,景色清新明媚的特点(1分)。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1分)。

(2)①对苏州美景的喜爱(赞美)、留恋之情。②对自然变化和人生盛衰的坦然(达观)。③无惧世俗对自身轻视的不羁(或:不畏俗人对自身“羁苦”的'轻视)。

(答对1点得1分,2点3分,3点4分。)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3、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4、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5、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表现手法一共有几种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乐景写哀、以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篇7: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①别院:指正院侧旁的小院,是休闲的居所。②明:石榴花开得火红。③流莺,在树间飞来飞去的黄莺。

【参考译文】

夏日,别院深深,竹席清凉,窗外的榴花盛开。虽是正午时分,因绿树成荫却也清幽凉爽,梦中似乎听到黄莺在啼鸣。

【文学常识】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开封人。北宋诗人,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诗风豪隽超迈,有些小诗写得十分精致。

【阅读训练】

一:

1。此诗中的“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

2。石榴开花红似火,应该很刺眼,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____”字而不觉得刺眼。

3。第四句中的“梦觉”说明诗人曾昼寝,前面第___句中的“____”字已做了伏笔。

4。末句写黄莺的鸣声与整首诗所营造的清幽之境是否矛盾?

5。苏舜钦的《过苏州》中有一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不仅上下句对偶,而且句中对偶。请说说句中是如何对偶的?

【参考答案】

1。清

2。帘(隔帘而望榴花)

3。一 席

4。并不矛盾。因为黄莺的鸣声反衬出小院的清幽。

5。“绿树”对“白鹭”,“近水”对“远山”。

二: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3、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 字左右。

答案

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3、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三:

阅读答案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答: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3)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夏意”呢?(2分)

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写出两个得2分)

(4)请对诗的三、四两句作简要赏析。(3分)

正午时分,树荫浓郁,睡梦中,听得黄莺声声鸣叫。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黄莺的鸣叫声来衬托出小院环境的幽深宁谧,表现出诗人当时心情的恬适。(3分)

四:

①此诗写诗人在炎炎夏日午休的'环境,这个环境由哪些景物组成?

答:有庭院、凉席、榴花、树阴、莺啼。

②第二句用“明”字来写“榴花”之色,给人怎样的视觉感受?

答: 一个“明”字既写出了榴花之红红如火,榴花之艳艳如燃,照理,很刺眼;可是由于是隔帘而望,所以润润的,娇娇的,很悦目。

③第四句写“莺啼”,诗人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答: 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夏日午间庭院中的宁静安谧的氛围。

④诗人午休的环境特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宁静、清凉。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五: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2)这首诗写出了盛夏小院幽静的特点。诗中体现“幽静”的词语有 、 。除了“幽静”之外,诗人笔下的夏日小院还有什么特点?

(3)“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4)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1)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别院深深、树阴满地、时一声(2分,答“深深”、“满”、“一声”也可以,答出两点即可给2分)(2)清凉(1分)

(3)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4)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1分),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1分);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1分),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1分)。(4分)

译文:

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诗人欹卧于其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待到醒来时,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赏析:

《夏意》是宋诗中的名篇之一。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第小题。(8分)

篇8: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小题1】从体裁看,两首诗都是 。(1分)

【小题2】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夏席清”形成对比。

B.从苏诗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

C.杨诗中的“追凉”意即“觅凉”、“取凉”,但与“觅”、“取”相比,“追”更能体现对“凉”的渴望。

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末句“不是风”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3】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对此做简要赏析。(4分)

答案:

【小题1】七绝/绝句/近体诗(1分)

【小题2】A(3分)

【小题3】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写法(1分),苏诗用流莺的叫声(1分)突出了夏日的清幽,杨诗用小虫的叫声(1分)衬出夏夜的安静。(写出清幽或安静,1分)

篇9:沧浪亭怀贯之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苏舜钦

,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苏舜钦创作的一首怀念友人之作。

原文: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沧浪亭怀贯之字词解释:无

沧浪亭怀贯之翻译:

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继而登上高台四处远望。秋色入林,霜叶自红,颜色暗淡,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你来了一刻又原路返回,喝醉了苦吟谁来和我这个蓑翁相伴。

沧浪亭怀贯之阅读答案:

试题:

(1)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4分)

(2)诗中第四句“日光穿竹翠玲珑”,有人认为这句景色描写实在妙极,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你觉得哪种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1分)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1分)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1分)

(2)“日光穿竹翠玲珑”好。(1分)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在这么惬意的红林翠竹间,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不在,诗社亦凋,(1分)以乐景写哀情,(1分)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日光穿竹翠朦胧”好。(1分)日光穿过竹林,竹子原本翠绿的颜色因耀眼的阳光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照应,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1分)借景抒情,(1分)以抒发思念友人的寂寥之情。(1分)

沧浪亭怀贯之创作背景:无

沧浪亭怀贯之赏析:

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正是因为友人离去产生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之感。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中带有人事象征,因而自然地过渡到末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

诗题为“怀贯之”,篇中并没有出现“怀”的`字样,但从诗人长吟远慕的情绪和行动中,却表现出对友人的强烈、深沉的怀念。诗中友人虽未出面,而处处让人感到他的存在,时时牵绕着诗人的感情和思绪。那危台,那林木,那翠竹,都曾经是作者和友人登览、吟咏的对象,其间都如同留有友人的一点什么,却又无可寻觅,反而触景兴慨。这样从诗人怅惘的状态和表现中,便把萦绕在心头难以排遣的怀念之情表现得非常深入切至。

怀念人的诗,格调上一般以低回婉转容易取得成功,但此诗气格却颇显高远。开头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就有一种超迈迥拔之气。所写的红叶、秋桐等秋景,也是以清幽萧疏的基调,反映着人的情绪。诗中说友人是“暂来径往”,从字面上来看,他离别的当儿也没有那种依依之情。诗人的怀念属于更深沉、更内在的一种类型。而这,在艺术上更难于表现一些。

个人资料: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相关推荐:

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篇10:苏舜钦庆州败 翻译赏析

,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所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庆州战役的全过程,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作战情况。

原文:

庆州败

苏舜钦

战(1)王者(2)师(3),有备军之志。

天下承平(4)数十年,此语虽存人所弃。

今岁西戎(róng)(5)背世盟(6),直随秋风寇边城。

屠杀熟户(7)烧障堡(8),十万驰骋山岳倾。

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9)乳臭儿(10)。

酣觞(hān shāng)大嚼(11)乃事业,何尝识会(12)兵之机?

符移(13)火急L(sōu)(14)卒乘(15),意谓就戮如缚(fù)尸(16)。

未成一军已出战,驱逐急使缘(17)d(xiǎn xī)(18)。

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

连颠(19)自欲(20)堕深谷,虏骑(nǔ jì)(21)笑指声嘻嘻(22)。

一麾(huī)(23)发伏雁行出(24),山下奄(25)截(26)成重围。

我军免胄(27)乞死所(28),承制面缚(29)交涕(yí)(30)。

逡(qūn)巡(31)下令艺者全,争献小技歌且吹。

其余劓馘(yì guó)(32)放之去,东走矢液(33)皆淋漓。

道无耳准(34)若怪兽,不自愧耻(35)犹生归!

守者沮气陷者(36)苦,尽由主将之所为。

地机(37)不见欲侥胜(38),羞辱中国堪伤悲!

庆州败字词解释:

(1)无战:对方不能抗拒。

(2)王者:古代称能以德服人的国君是王者。

(3)师:军队。

(4)承平:治平相承,即长期太平。

(5)西戎(róng):指西夏。

(6)世盟:世代友好。唐朝末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子孙相传。至宋,赐赵姓,封大夏王国。当时西夏的首领元昊也受了宋封,为西平王。

(7)熟户:指边疆附近已为汉民族风俗习惯所同化的少数民族户家。

(8)障堡:边塞险要处为防御敌人入侵而修筑的城堡。

(9)承制:官名,疑为“走马承受公事”,是皇帝派到军中监督将帅的官员。

(10)乳臭儿:是说承制官象乳臭儿一样,年幼无知。

(11)酣觞(hān shāng)大嚼:意思是大吃大喝。酣觞:尽量地饮酒。

(12)识会:通晓。

(13)符移:指调兵公文的下达传送。

(14)L(sōu):通“搜”,聚集。

(15)卒乘:士兵和战车。

(16)缚(fù)尸:比喻毫无抵抗能力的就死。

(17)缘:攀缘。

(18)d(xiǎn xī):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

(19)连颠:倾仆,形容行军的艰难。

(20)自欲:自己将要。

(21)虏骑(nǔ jì):指西夏骑兵。

(22)嘻嘻:形容笑的声音。

(23)麾(huī):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这里是挥旗的意思。

(24)发伏雁行出:敌方埋伏着的军队都出来了,成为雁行式的行列,非常有秩序。

(25)奄:通“掩”。

(26)截:堵截。

(27)免胄:除去头盔,表示敬畏。胄:盔。

(28)乞死所:向敌人请罪,等待处分。

(29)面缚:两手缚于后,只能见其面。

(30)交涕:眼泪鼻涕一齐流。:鼻涕。

(31)逡(qūn)巡:有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的意思。这里是用来形容被俘者不知所措。

(32)劓馘(yì guó):割掉鼻子和耳朵。劓:割掉鼻子。馘:割下耳朵。

(33)矢液:大小便。

(34)准:鼻子。

(35)愧耻:惭愧与羞耻。

(36)陷者:指被俘的宋军。

(37)地机:地势上的机宜。

(38)侥胜:侥幸得到胜利。

庆州败翻译:

王者之师不必交战即可使敌人屈服,战争必须有备始能无患。而当前承平日久,这个道理却被人们忘记了。西夏的十万军队背弃世代的盟约,入侵边城,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主将无能,轻举妄动,“承制”本是文官,不懂兵机战策,而且是个年幼无知的人,本事就是大吃大喝。听说敌人来了,立即召集兵马,把敌兵看得不值一击,像对付死人似的。队伍没有组织好便仓促出战,又不懂得占据有利地势。士卒又骄惯,因为久不操练,马养的很肥,跑不动,又负担不起铠甲的重量。纵然有好的武器也无所施用。结果把兵士弄得行走艰难,有不少掉到深深的山涧里,引起敌人的嘲笑。而敌人的伏兵很整齐地排列出来,把山下的通路截断,战士们便被包围了。没有办法,军队只好投降,主将哭哭啼啼,反手自捆起来。敌人下了命令说,有会奏艺的可以保全性命,有些人便争相献技或者歌唱。其余的人被割下鼻子或者耳朵放去了,这些人一面往东跑,一面怕得屁滚尿流,缺耳少鼻像个怪兽,也不感到惭愧和耻辱,得命跑了回来。指出造成这种惨败和奇辱的原因是“尽由主将之所为”。不晓得军机,不懂得地利,只图侥幸,给国家带来这样的耻辱,确是令人痛心的'事!

庆州败创作背景:

公元1034年(宋仁宗景佑元年)秋七月,西夏元昊率兵进犯庆州(今甘肃庆阳)。这时,宋将齐宗矩草率出兵抵抗,路遇伏击,战败被俘,后被放还。齐宗矩放还回来之后,苏舜钦写下了《庆州败》这首叙事诗。

庆州败赏析:

这首诗详细地描写了庆州战役的全过程,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作战情况。诗中对宋王朝忽视边防和宋军将士的怯懦无能进行了尖锐的毫不留情的抨击,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诗人不是一般地记述这次战败,而是有意总结失败的教训。所以,开端四句,就揭示出宋朝“王者师”为西夏所败的原因:在于宋对外失策,边防无准备。“无战王者师”是说朝廷的军队有征而无战,因而应该是不可抗拒的。有备才能无患,这是兵书上十分强调的。如今天下太平几十年,“有备无患”虽然还写在兵书上,但早已被人抛弃了。所以宋军遭至到了惨败。“直随秋风寇边城”,含义颇丰,即是写实,也是比喻,西夏这次进犯正值秋天,而西夏寇边,又如秋风扫落叶、长驱直入,写出了西夏敌寇的来势凶猛,“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更见其西夏的声威,成势不可挡之势。敌人的声威如此,而宋朝军队又是什么状况,国家的边防要塞如今有谁在那里指挥,原来竟是一个身为承制之官的乳臭小儿。大吃大喝就是这位承判的事业,他不懂得用兵打仗的谋略。这样的人指挥军队,是一定会失败的。“符移火急L卒乘”,照应了开端四句,正面描写宋军的无备。宋军将帅不仅毫无战前的准备,而且大敌当前,竟以为杀敌就如同捆绑尸体那样容易。因此,未组成一个军的兵力就仓促出战了,急急忙忙催促着战士们沿着艰险的山路行走。这些铺叙都深深地隐含着作者的激愤之情,是议论,是抒情,也是对失败原因的总结,是情、事、理的结合。

下面四句则叙述描写了宋军行军的艰难和狼狈的状态。“虏骑笑指声嘻嘻”以敌人的指笑反衬出宋军的失败。上面的“就戮如缚尸”正是成为宋军自己的写照,真是绝妙的讽刺。这一段是铺叙之笔,诗人毫无掩饰地描写宋朝军队从将军到士兵的腐败无能,从而揭示了宋军必败的根源,叙述中,饱含着沉痛的感情。下面宋军惨败的描写,更令人痛心且惨不忍睹。敌人早已窥伺到宋军的行动,出其不意地把山下的道路堵截起来,宋军脱下头盔,向敌人投降,乞求免死。那位承制被敌人反绑着双手,眼泪鼻涕一齐流出来。正当这帮将士进退不知所措时,敌人下令,有技艺的人可以保全生命,“争献小技歌且吹”,真实而又轻蔑地描绘出战场上那种群魔乱舞,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形。“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道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更是对宋军苟且偷生丧师侮国行径的无情揭露。他们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宋军残存的人,被割去了鼻子和耳朵,狼狈地,屎尿淋漓地竟不觉得耻辱地逃了回去。对此诗人极为愤慨,便引发下面的议论,指出了失败的责任和原因:“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地机不见”,即看不出地势险阻对于作战的机宜,再一次揭示了主将的愚昧无知。这四句议论与开端四句相呼应,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宋诗在表现爱国斗争,抒发爱国思想方面比历代海歌都更为深入,更为直接。愤慨国势削弱、异族侵凌而愿意“破敌立功”的英雄抱负,已经成为北宋爱国诗歌的共同主题,苏舜钦的诗表现的尤为充分和突出。《宋史》本传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政治感情而以明快豪迈的语言表达,是他诗歌的显著特色。这首诗更充分体现了他这种风格特征。在叙事中,感情激越,气势奔放,语言畅达,充满了一种英雄气概和浓厚的爱国之情,是宋代边塞诗中少有的作品。略显不足的是在修辞上稍嫌粗糙,缺乏回旋转折、含蓄淳泓之妙。其中以“之”所构成的诗句较多,开头结尾都陷于议论,显然是继承了韩愈的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的传统,因而使诗明显地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然而,在西昆体纤巧浮靡诗风盛行的情况下,象《庆州败》这样豪放激越的诗歌,无疑是宋代边塞诗中的典范之作。

篇11:苏舜钦《夏意》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苏舜钦《夏意》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①别院:指正院侧旁的小院,是休闲的居所。②明:石榴花开得火红。③流莺,在树间飞来飞去的黄莺。

【参考译文】

夏日,别院深深,竹席清凉,窗外的榴花盛开。虽是正午时分,因绿树成荫却也清幽凉爽,梦中似乎听到黄莺在啼鸣。

【文学常识】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开封人。北宋诗人,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诗风豪隽超迈,有些小诗写得十分精致。

【阅读训练】

一:

1.此诗中的“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

2.石榴开花红似火,应该很刺眼,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____”字而不觉得刺眼。

3.第四句中的“梦觉”说明诗人曾昼寝,前面第___句中的“____”字已做了伏笔。

4.末句写黄莺的鸣声与整首诗所营造的清幽之境是否矛盾?

5.苏舜钦的《过苏州》中有一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不仅上下句对偶,而且句中对偶。请说说句中是如何对偶的?

【参考答案】

1.清

2.帘(隔帘而望榴花)

3.一 席

4.并不矛盾。因为黄莺的鸣声反衬出小院的清幽。

5.“绿树”对“白鹭”,“近水”对“远山”。

二: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3、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 字左右。

答案

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3、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三:

阅读答案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答: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3)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夏意”呢?(2分)

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写出两个得2分)

(4)请对诗的三、四两句作简要赏析。(3分)

正午时分,树荫浓郁,睡梦中,听得黄莺声声鸣叫。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黄莺的鸣叫声来衬托出小院环境的幽深宁谧,表现出诗人当时心情的恬适。(3分)

四:

①此诗写诗人在炎炎夏日午休的环境,这个环境由哪些景物组成?

答:有庭院、凉席、榴花、树阴、莺啼。

②第二句用“明”字来写“榴花”之色,给人怎样的视觉感受?

答: 一个“明”字既写出了榴花之红红如火,榴花之艳艳如燃,照理,很刺眼;可是由于是隔帘而望,所以润润的,娇娇的,很悦目。

③第四句写“莺啼”,诗人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答: 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夏日午间庭院中的宁静安谧的氛围。

④诗人午休的环境特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宁静、清凉。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五: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2)这首诗写出了盛夏小院幽静的特点。诗中体现“幽静”的词语有 、 。除了“幽静”之外,诗人笔下的夏日小院还有什么特点?

(3)“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4)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1)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别院深深、树阴满地、时一声(2分,答“深深”、“满”、“一声”也可以,答出两点即可给2分)(2)清凉(1分)

(3)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4)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1分),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1分);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1分),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1分)。(4分)

译文:

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诗人欹卧于其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待到醒来时,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赏析:

《夏意》是宋诗中的名篇之一。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第小题。(8分)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小题1】从体裁看,两首诗都是 。(1分)

【小题2】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夏席清”形成对比。

B.从苏诗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

C.杨诗中的“追凉”意即“觅凉”、“取凉”,但与“觅”、“取”相比,“追”更能体现对“凉”的渴望。

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末句“不是风”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3】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对此做简要赏析。(4分)

答案:

【小题1】七绝/绝句/近体诗(1分)

【小题2】A(3分)

【小题3】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写法(1分),苏诗用流莺的叫声(1分)突出了夏日的清幽,杨诗用小虫的叫声(1分)衬出夏夜的安静。(写出清幽或安静,1分)

【题花山寺壁阅读答案 苏舜钦 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诗词赏析

2.《沧浪亭记》苏舜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3.《题西林壁》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赏析

4.五花山阅读训练题与答案

5.《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6.书河上亭壁阅读答案赏析翻译寇准

7.《题扬州禅智寺》阅读答案

8.题西林壁片断赏析

9.苏七块 阅读答案

10.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题花山寺壁阅读答案 苏舜钦 翻译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