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放言(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放言(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2023-11-29 07:55: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晓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放言(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放言(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放言(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篇1:放言(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放言五首(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写了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五首》奉和。

2.君:指元稹。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屈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按:元稹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后,情绪一度动荡,白居易因劝他要经得起考验,等到时机好转,是非真伪自会分明。“不用”句谓:吉凶祸福,在所不计;问卜求签,更无必要。钻龟、祝蓍(shī):古代迷信活动,钻龟壳后,看其裂纹以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

3.“试玉”二句:言坚贞之士必能经受长期磨练;栋梁之材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认出来的,前句下作者自注说:“真玉烧三日不热。”《淮南子·俶真训》:“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后句作者亦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豫章:枕木和樟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正义》:“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4.日:一作“后”。见《史记·鲁国公世家》。后句言王莽在未篡汉以前曾伪装谦恭下士。《汉书·王莽传》:“(莽)爵位盖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赈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后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此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当验。未篡:一作“下士”。

5.向使:假如。复:又(有)。

1.“赠君一法决狐疑”中的“一法”具体是指什么方法?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2.结合诗的颈联,简析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从诗歌的前两联不难看出,这种方法不是“钻龟”“祝蓍”,而是“三日”“七年”,即时间。

2.: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在表现手法上,以议论为诗,但寓哲理于形象之中,诗的颈联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极通俗地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诗歌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味。

解析:

1.是指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2.诗歌的颈联是典型的议论,这与一般诗歌的写景抒情手法有明显不同。从整首诗歌来看,这首诗也不是一般的抒情诗,而是融入了议论和说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悉。

参考译文: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不用龟卜和拜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赏析:

《放言五首》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是一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在这五首诗中,作者根据自己的阅历,分别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已见,以表明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态度并告诫世人。第三首诗流传最广,以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一个道理:若想对人、事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因此虽通篇议论说理,但启人深思,并不乏味。

第三首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增强了诗歌的吸引力。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更曲折、更有波澜,产生了如设置悬念的效果。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篇2:《秋兴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

山郭:山城,指夔州。

晖:日光。

江楼:临江之楼,夔州临江。

翠微:青的山。

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无所归依的样子。

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4分)

(2)有人说,诗的首句中的“静”字不如改成“尽”字。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表明观点并简洁地阐述理由。(4分)

答案:

(1)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农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2)答案一:用“静”字更佳。“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画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答案二:用“尽”字更佳。“尽”描绘了朝阳照耀城郭的壮阔景象,气势恢宏,乐景很好地衬托了哀情。“静”字虽然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但似乎了力度与激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2.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E

2.(共6分)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2分) 颈联,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讲经。作者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事与愿违不得为国出力的苦闷与愤慨。尾联,借多已瞎达、轻裘肥马的“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愤与哀伤。(4分)

其三翻译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

赏析:

首联:“山郭”说明夔州地处偏僻,“千家”指人烟稀少。“朝晖”写秋晨朝霞的美景,以“静”饰“朝晖”,空寂冷漠之意顿出。早起坐江楼赏朝晖,看翠微,似乎不无惬意,冠以“日日”二字,就揭示出诗人无聊而孤寂的心情,并使“朝晖”失去诱人的光彩,甚至望“翠微”生厌。

二联就眼前所见作进一层铺叙。“信宿”,一夜曰宿,再宿曰信。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 飞飞”中就透出诗人的憎厌之情。身处异地,心怀家国,触目皆愁,日坐江楼,看朝晖,对翠微,已透出无聊情绪,而舟泛、燕飞又皆从无聊者的眼中看出,无可奈何的心情益发清晰。

三联借古人写心中事。这里是指如果抗言上疏论奏政治得失,何减匡衡,结果却因此遭贬,“伏奏无成,终身愧耻”,因此说“功名薄”;进而不得为国出力,只得退而讲经如刘向父子,但窗老一经,一事无成,违背自己的心愿,因此说“心事违”。说“功名薄”,说“心事违”,以转进一层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愤慨。抗疏遭贬,著诗抒情,诗人借二古人事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写得委婉深沉。

结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转折得突兀,收结得愤激,诗正是在愤激中揭示了诗人的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

篇3:李白《拟古》(其三) 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三) 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拟古十二首》(其三)

(唐)李白

长绳难系日,自古共悲辛。黄金高北斗,不惜买阳春。

石火①无留光,还如世中人。即事②已如梦,后来我谁身。

提壶莫辞贫,取酒会四邻。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

注:

①石火:石头打击冒出的星火。

②即事:眼前、当下的事。

“黄金”句:《唐书·尉迟敬德传》:“上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

“石火”句: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以过,唯立德贻爱为不朽也。”

⑴诗的前四句是怎样体现出李白想象丰富,夸张豪放的写作风格的?(3分)

⑵“提壶莫辞贫。取酒会四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3分)

⑶你如何理解“未若醉中真”一句中“真”字的涵义?(3分)

参考答案:

⑴李白常将想象、夸张的手法综合使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的意境。诗的前四句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与夸张的手法,极言人们自古就试图要用超长的绳子系日,要用堆到接天高度的黄金买光阴。虽然是极度的夸张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引读者共鸣,感受到诗人不绝的忧思和万古的愁绪。(3分)

⑵表现了诗人不慕荣华富贵,安贫乐道、率性洒脱的生活态度。他乐观自信,放纵不羁,以酒会友,把饮酒之乐看得高于一切。(意思对即可,3分)

⑶醉酒之后,李白可以感受到无拘无束的自由,获得精神的解放,此时可以酣畅淋漓地散尽心中的抑郁、孤愤,可以抛却尘世的一切羁绊,超越现实社会,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意思对即可,3分)

参考译文:

长绳难系西飞的白日,自古以来人们就为此而悲辛。黄金堆积高过北斗,不惜买得阳春的光阴。石头上的火花转歇便逝,正如世间的人。往事流逝已如梦境,死去转世又会变成什么人?提起酒壶,不要说贫,取酒设宴邀请四邻。仙人的事情实在渺茫,不如豪饮大醉才是真。

简析:

《拟古十二首》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此组诗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亦不统一,反映的思想也很复杂:有写行旅之苦,也有叹遇合之难;有感恨人生苦短,也有劝人及时行乐。全诗或借题发挥,或直抒胸臆,颇得《古诗十九首》韵味。

李白常将想象、夸张的手法综合使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的意境。《拟古十二首》其三的前四句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与夸张的手法,极言人们自古就试图要用超长的绳子系日,要用堆到接天高度的黄金买光阴。虽然是极度的夸张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引读者共鸣,感受到诗人不绝的忧思和万古的愁绪,体现出李白想象丰富,夸张豪放的写作风格。

“提壶莫辞贫。取酒会四邻”表达了诗人不慕荣华富贵,安贫乐道、率性洒脱的生活态度。他乐观自信,放纵不羁,以酒会友,把饮酒之乐看得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

“未若醉中真”一句中“真”字,体现了作者在醉酒之后,可以感受到无拘无束的自由,获得精神的解放,此时可以酣畅淋漓地散尽心中的抑郁、孤愤,可以抛却尘世的一切羁绊,超越现实社会,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篇4:《拟行路难其三》阅读答案赏析

鲍照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绮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1、试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一个被豪门贵族剥夺了青春和爱情自由的女子寂寞苦闷的生活和幽怨的心境。

2、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试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 诗人极言女子衣着的华美和居处的富丽堂皇:璇闺、玉墀、椒阁、文窗、绣户、绮幕。无以复加,就越反衬出她凄清孤苦之深,越显出“云间之别鹤”之不足恋,“野中之双凫”之令人羡。

【注释】

①璇(xuān旋)闺玉墀:用美玉建筑的闺房和台阶。璇,美玉。墀(chí池),台阶上的空地。椒阁:即椒房。汉代后妃贵妇的住处用椒末和泥涂壁,取其芳香温暖,叫做椒房。

②文窗绣户:装饰着花纹的窗户。缔幕:用绮罗做的帏幕。

③纤罗:细罗。蕴:积聚。蕾:蕾香,一种香草。这句是说金兰穿着的细罗衣服充满藿香的芬芳。

④差池:一本作“参差”,不齐。这里是说燕子飞时尾翼张舒的样子。风散梅:风吹落了梅花。

⑤开帏(wéi围):掀开帏幕。景:指日光。爵:古代的一种酒器。这句是说掀开帏幕对着大好春光饮酒自遣。

⑥含歌:歌声含而不发。揽涕:收泪。这二句是说人生哪有快乐的时候呢?就是忍住悲歌、止住眼泪也还是悲愁不已。

⑦凫(fú扶):野鸭子,是鸟中之低贱者。别鹤:失掉配偶的鹤,鹤是一种高贵的鸟。这二句是说宁肯在一起受贫穷,也不愿富贵而孤独。

【赏析】

这也是一首以女子口吻言情之作,不过抒写的并非失恋的哀痛,而是爱情渴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

诗篇在叙述上采取由远及近、由物及人的写法,有点类似今天电影里的推移镜头。最初呈露在我们眼前的,是主人公居处的整个外景——一所豪华富丽的建筑物。漂亮的宅门、白玉的台阶,将我们的视线迤逦引上了用香椒涂壁的'楼阁。这显然是一个贵家妇女的卧室。镜头逐渐由室外转向室内:雕花的窗子,精绣的门户,垂挂着轻绮织成的帘幕。那气派与房屋的外观一样,进一步确认了室中人的身分。于是,摄影机开始聚焦到了女主人的身上,她通体裹服在精制的绫罗绸缎之中,手里却在把玩着几株香草。佩用香草,这本是古代贵族女子的一种爱好,就像今天的女士们洒用香水一样。不过依据当时习俗,香草又常用作赠送情人的礼物。那末,我们这位女主人的手采芳藿,除修饰自身以外,是否也另有所指呢?诗中还点出她的名字叫“金兰”。按之《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同嗅)如兰。”“金兰”二字后来就被当作“同心”的代名词使用。作者特地给主人公取了这么个芳名,不也是极富于启示性的吗?

如果说,前面这四句诗主要写了物景和静景,接下来的四句便着重进入人物的动态和心态。“春燕差池”形容燕子飞来时羽翼一张一歙的样子(“差池”犹“参差”),它和东风吹落梅花,同样显示了节令的转移。表面看来,这里也是写的外景,但和上面的写景文字性能不一,它并非纯客观的报导,而是主人公眼中得来的印象,带有人物主观心理的印记。果然,在户外一派大好春光的撩拨下,我们的女主人再也按捺不住了。她掀开帏幔,面对阳光,逗弄起停留在窗槛、枝桠上的鸟雀(“爵”同“雀”)来。这一行为细节,分明透露出她在重重禁锢的环境中的苦闷、挣扎与向往。无怪乎她尽管身居华屋,体被绫罗,却总是含歌未发,揽涕无言,悒悒寡欢。人生的乐趣究竟在哪里?真正的幸福何时才能降临?这一声声凄切的呼叫,来自一个空虚而又干渴的灵魂,是任何美食甘旨也填补不了的。

话说到这里,尚未正面揭开主人公深心埋藏的秘密。她到底为什么而长年“抱愁”?又把什么样的乐趣看作人生追求的目标呢?最后两句单刀直入,一下子点明了题意,但为了避免过分裸露,仍采用了喻体修辞手法。“双凫”,指成双结对的野鸭;“别鹤”,指失去伴侣的孤鹤。在习惯上,鹤被认作高贵的鸟,凫则低贱得多。而我们的女主人却用决绝的语气表白:她宁愿像水鸭双栖草野,不愿如别鹤高翔云间。贫贱而充满爱情的生活,远胜于富贵而孤独的囚笼。结尾处这一响亮的宣言,犹如闪电一般照亮了前文各个意象的底蕴,整个诗章也就于此戛然休止。 (陈伯海)

篇5: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 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 题材。(2分)

(2)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6: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16.明妃(昭君)村或昭君故里

17.C

18.答案示例一:适合。昭君的'怨恨忧思是一种永远怀念故土的深厚情感。她虽然是一个女子,但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将昭君的故事安置在“高江急峡”的阔大背景中,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与后文塞外雄浑苍茫的意象是一致的,看似突兀的起笔更烘托出昭君为了祖国远嫁异域的悲壮和不凡,令这种乡土故国之思显示出一种惊天动地的力量。

答案示例二:不合适。首先从这首诗中昭君的形象看,是一个远嫁异域、心中饱含怨恨忧思的失意女子;其次从这首诗的意境看,“环佩空归月夜魂”的凄婉和“千山万壑赴津门”的雄浑也不协调;第三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看,重在表现对昭君的悲剧命运的深切的同情,而非是作为英雄事迹来赞颂传扬,同时也借昭君的命运表达对自身命运沉浮的慨叹。因此,明人胡震亨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

篇7: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1)七言律诗,咏史诗。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二:

16.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1分)

1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18.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这里不适合也不协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作简要阐述(4分)

篇8: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诗歌。这首诗吟咏了王昭君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这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唐宋诗举要》所谓“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正是诗中所要传递的。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思,这是千百年世代积累的更为普遍的更为深厚的情感。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全文

2.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四》原文鉴赏

3.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

4.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一》赏析

5.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诗意赏析

6.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的诗意赏析

7.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五)的诗意赏析

8.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9.杜甫《咏怀古迹》

10.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诗歌鉴赏

篇9:《咏怀古迹其三》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 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 题材。(2分)

(2)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七言律诗,咏史诗。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诗歌。这首诗吟咏了王昭君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这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唐宋诗举要》所谓“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正是诗中所要传递的。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思,这是千百年世代积累的更为普遍的更为深厚的情感。

【放言(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白居易《放言其三》诗歌鉴赏

2.咏山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3.苏轼《莲》阅读答案及赏析翻译

4.李商隐《春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5.李商隐《无题 其三》翻译赏析

6.《喜达行在所其三》翻译及赏析

7.丰乐亭游春·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8.行路难其三原文及翻译

9.《放言·其一》鉴赏试题及答案

10.忆秦娥黄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放言(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