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早梅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早梅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2024-04-23 07:32:3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琳仁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早梅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早梅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早梅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篇1:《早梅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早梅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早梅桥

李绅

早梅花,满枝发。

东风报春春未彻,紫萼迎风玉珠裂。

杨柳未黄莺结舌,委素飘香照新月。

桥边一树伤离别,游荡行人莫攀折。

不竞江南艳阳节,任落东风伴春雪。

1.诗人为什么说“游荡行人莫攀折”?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5分)

2.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情感的?(6分)

参考答案

1、诗人劝告无所事事的游者不要攀折早梅,原因是:早梅迎风绽放的风姿情韵美好,让人不忍破坏;桥边这一树早梅似乎是为了感伤离别而存在,不应被破坏。

2、①运用对比手法,将早梅与江南艳阳时节的花卉对比,突出早梅不同世俗的品性;

②运用拟人手法,将早梅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它不与百花争艳,只愿与雪为伴的高雅情怀。表达了诗人对早梅的喜爱之情。

1.诗歌开头四句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2.诗人为什么说“游荡行人莫攀折”?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6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

早发梅花满枝开放,东风报春春天刚到,紫瓣迎风开裂花苞,杨柳未萌黄莺没叫,落花飘香新月映照,桥边一树忧伤离别,游荡行人不要攀折,不争江南艳阳时节,任落东风伴着春雪。

赏析

这首诗以满腔热情纵笔挥洒,沉酣畅足地赞扬了梅花的气质风姿。前五句铺张扬厉,重在描绘早梅的神态:春寒料蛸之际,梅花已生机勃勃,花开满树。诗人以杨柳黄莺与蒂花相比,杨柳畏冷,嫩芽不发;黄莺惧寒,结舌不鸣。只有洁白芳香的梅花与新月相媲美,衬托得梅花愈加风流敏丽,婵娟春媚。后四句因物抒感,高度赞美了梅花的散朗神情,恢宏气质。梅树深知“人生自古伤离别”的道理,而游人却不知梅树的深情,动辄攀枝折条,伤害迭加。梅花虽然流丽妍婕,但是并无腴词累骨,不争宠献媚,质本洁来还洁去,甘愿与春雪为伴。结尾两句由衷地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诗一开始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梅花盛开的烂漫图画。“春未彻”,既点明早梅开放的具体季节,又为下文的“莺结舌”、“伴春雪”提前交待了依据。接着着重刻画梅花开放的情景:“紫萼迎风玉珠裂”,观察细致,描写生动,比喻恰切,色彩鲜明艳丽,可谓抓住了梅花的特征。“柳未黄”、“莺结舌”,从侧面说明天气尚冷,梅花犯寒而开的品性。“委素飘香照新月”,不仅句美,景亦美。飘坠的白梅花散着清香,新月初上.月辉淡淡。白花银辉,相互映照,和谐自然,温馨静谧,意境十分优美。“桥边伤别”、“行人莫折”,都表达了作者惜梅、恋梅之情。最后以“不竞江南艳阳节,任落东风伴春雪”句结束全诗,指出早梅的性格特征和早梅的最终归属,抒写了作者内心的慨叹。

全诗句句押韵,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造成了韵致悠扬、沉著痛快的气势。中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更突出了梅花的风采。

篇2:《早梅桥》全诗翻译赏析

《早梅桥》全诗翻译赏析

李绅《早梅桥》

早梅花,满枝发。

东风报春春未彻,

紫萼迎风玉珠裂。

杨柳未黄莺结舌,

委素飘香照新月。

桥边一树伤离别,

游荡行人莫攀折。

不竞江南艳阳节,

任落东风伴春雪。

【注释】

①发:花朵开放。这旬的大意是,桥边早梅,花苞开放。绽满枝条。

②彻:透彻、尽之意。紫萼:紫色的花托。玉珠裂:梅蕾似玉珠,花开似玉珠张裂。这两句的意思是,东风虽然报春,但春意却来透彻,而早梅枝上的紫萼玉蕾已迎着寒风绽开了。

③莺结舌:黄莺结舌,不能啼呜,形容气候寒冷。委:付托。素:指白梅花:弓赵两句的意思是,这时天尚奇寒,冻得莺雀结舌不能啼鸣.杨柳还未萌发嫩黄的细芽,而早梅树则让自梅花飘香溢芳,与新月相互辉映了。

④这两句的大意是,桥边早梅往往伤于离别,望来往的游人可不要攀折它。

⑤艳阳节:风光艳丽的时节,指春天。鲍照《学刘公干》诗“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任:听凭。这两句韵意思是,翠梅花不在江南桃李芬芳的艳阳天里争妍开放,却听任东风吹落,与春雪为伴。

【参考译文】

早发梅花满枝开放,东风报春春天刚到,紫瓣迎风开裂花苞,杨柳未萌黄莺没叫,落花飘香新月映照,桥边一树忧伤离别,游荡行人不要攀折,不争江南艳阳时节,任落东风伴着春雪。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六岁而孤,其人身材短小精悍,而长于诗,时号。短李”。元和元年进士,擢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齐名,号为“三俊”。

【简析】

这首诗以满腔热情纵笔挥洒,沉酣畅足地赞扬了梅花的气质风姿。前五句铺张扬厉,重在描绘早梅的神态:春寒料蛸之际,梅花已生机勃勃,花开满树。诗人以杨柳黄莺与蒂花相比,杨柳畏冷,嫩芽不发;黄莺惧寒,结舌不鸣。只有洁白芳香的梅花与新月相媲美,衬托得梅花愈加风流敏丽,婵娟春媚。后四句因物抒感,高度赞美了梅花的散朗神情,恢宏气质。梅树深知“人生自古伤离别”的道理,而游人却不知梅树的深情,动辄攀枝折条,伤害迭加。梅花虽然流丽妍婕,但是并无腴词累骨,不争宠献媚,质本洁来还洁去,甘愿与春雪为伴。结尾两句由衷地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全诗句句押韵,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造成了韵致悠扬、沉著痛快的气势。中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更突出了梅花的风采。

【赏析】

诗一开始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梅花盛开的烂漫图画。“春未彻”,既点明早梅开放的'具体季节,又为下文的“莺结舌”、“伴春雪”提前交待了依据。接着着重刻画梅花开放的情景:“紫萼迎风玉珠裂”,观察细致,描写生动,比喻恰切,色彩鲜明艳丽,可谓抓住了梅花的特征。“柳未黄”、“莺结舌”,从侧面说明天气尚冷,梅花犯寒而开的品性。“委素飘香照新月”,不仅句美,景亦美。飘坠的白梅花散着清香,新月初上.月辉淡淡。白花银辉,相互映照,和谐自然,温馨静谧,意境十分优美。“桥边伤别”、“行人莫折”,都表达了作者惜梅、恋梅之情。最后以“不竞江南艳阳节,任落东风伴春雪”句结束全诗,指出早梅的性格特征和早梅的最终归属,抒写了作者内心的慨叹。

形式自由,有乐府风格是该诗的特点之一;句句用韵。音韵自然协和,富有节奏感是该诗的特点之二。

篇3:诗词阅读题-早梅赏析及答案

诗词阅读题-早梅赏析及答案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柳宗元21岁入仕,一生26年的仕宦生涯竟有遭贬谪流放。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

(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早梅形象?(3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5分)

3.诗的第三联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3分)

4.结合全诗内容,清简要赏析“早梅”这一形象。(5分)

答案:

(1)一个“发”字,写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高树,楚天,映衬了她的雅洁不凡;朔风,繁霜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不屈的品格。(每点1分)

(2)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销落而表达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

3.(3分)诗歌第二联,用“朔吹”“繁露”来写早梅生长的恶劣环境(1分),反衬出早梅不畏严寒,坚守“香、白”的品质(2分)。(意思对,可以得分)

4.(5分)(1)早梅具有“香、白”的特点。(1分)

(2)以早梅自比,写出诗人虽遭贬而不屈的性格(2分);也写出自己落寞、孤寂、思念亲朋的情绪(2分)。(意思对,可以得分)

赏析:

《早梅》,是中唐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趣。柳宗元也正是这样,在《早梅》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众花摇落独暄妍”(林逋《山园小梅》)。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而“发高树”的“高”字借实写虚,暗寓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这两句诗与陆游《落梅》绝句里的“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意同,都赞颂了梅花傲视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吹”、“繁霜”,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治环境的缩影。“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边远落后的南荒之地,过着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腐朽势力连连不断的打击,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他表示:“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作者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前两句由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吏,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翻出,但意致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这是因为柳宗元作诗的情境与陆凯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 “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更何况“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么不忧,怎么不心急如焚呢?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事实上在永州虽然被迫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自强不息,把“闲居”的时间用在访求图书,认真研读和对自己前半生实践的总结上,奋笔疾书,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成就。这就是他对亲友的告慰。“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柳宗元是一个用世之心极强、不甘寂寞的人,但他在永州过的是远离政治活动而浪迹山水的生活,贬谪所造成的痛苦时时激荡在内心,反映在他的诗歌里,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是“表现上的简淡清爽与内在感情上的深沉炽烈的统一。”这首诗就是这样,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篇4:《雪梅卢》梅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雪梅卢》梅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原文:

雪梅

卢梅坡

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2,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雪梅字词解释:

1、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2、降(xiáng),服输。

3、骚人:诗人。

4、阁笔:放下笔。阁:同“搁 ”,放下。 评章:评议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雪梅翻译:

其一: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其二: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

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雪梅阅读答案:

试题:

(1) 请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3分)

(2)这首诗后两句蕴含很深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2分)

(3)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咏雪或者咏梅的诗句。(1分)

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3分)

(2)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2分)

(3)例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1分)

雪梅创作背景:无

雪梅赏析: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此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使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个人资料:

卢梅坡,(生卒事迹均不详),南宋诗人,《全宋词》录其《鹊桥仙》(三月廿一)等4首。“梅坡”应该也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到现在他的原名和原字都散佚了,独留下一个卢梅坡的名字。

根据他写的诗可以总结出:1、擅长写绝句,基本不写别的体 2、擅长写植物,喜欢咏花,极其喜欢梅花 3、长居京城 4、与刘过关系很好 5、家道不错。

篇5:钟惺《夏梅说》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钟惺《夏梅说》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侯。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欲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①,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②,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③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也。

【注释】

①朱夏:《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故称夏季为“朱夏”。

②“廷尉董崇相”二名:董崇相,名应举,福建人,时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称谓这廷尉。廷尉,汉时为九卿之一,掌刑狱。南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南都。在告,古代官员在家休假。

③属:通“嘱”,嘱托

20.纵观全文,第一节中的“冷”“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冷:;热:

21.“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原因是(1分)

22.对“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一句理解错误的是(2分)

A.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奸巧的人会利用机会去亲近他们,既能够得到实际的名利,又不会有趋炎附势的讥讽;这些奸巧的人就像是在冬春之际,冰雪之中跑去欣赏梅花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趋炎附势的人。

B.作者批评那些表面上“趋梅”,实质上是“附热”;表象上是“趋同”,实质上是“附势”;表面上是“趋时”,实际上是怀有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人。

C.作者指出,这些人趋炎附势却不被人察觉,这是因为他善于制造假象,而把本质掩盖起来。

D.作者感叹那些能不计前途而附和处于低谷时的权贵的人是真正聪明的人。

23.本文与《病梅馆记》都采用了表现手法,都以梅说事,但主旨不同,本文主旨是《病梅馆记》的是(3分)

参考答案

20、(2分)受到人们的冷落(没人欣赏)受到人们的热捧(得到欣赏)

21、(1分)作者赞赏董崇相咏梅之叶,他真挚地替“梅”感谢董崇相的这份情义。(如果回答“予为梅感此谊”亦可)

22、(2分)D

23、(3分)托物言志(1分)

讽刺世态炎凉,揭露那些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恶嘴脸。(1分)

抨击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1分)

【附参考译文】

梅花不受欢迎,是容易理解的。但也有它极受欢迎的时候。冬春之际,冰雪之中,梅花开得繁多而又灿烂鲜明,雅人俗人纷纷抢著去欣赏,这就是它非常热闹的时候了。三、四、五月时,梅子结实繁多,和风吹,甘霖降,这时候的梅开始遭受冷落。当花朵凋零,梅子熟谢时,时间已经进入了炎炎的夏日,只剩树叶与树干相依相守,和烈日相互对抗,而这时的梅真是遭受冷落至极点了。所以一般人欣赏梅,歌咏梅,从来没有在它不开花的时候。

唐代诗人张谓的诗《官舍早梅》里头所歌咏的梅,是花快要凋谢,而梅子才刚要生出来的时候。歌咏梅而能涉及到梅子,已经是很难了,何况是梅叶呢!梅树到了叶子茂盛时,已经过了开花期很久了。董崇相廷尉,在南京当官,目前正在休假,他写了夏梅诗,才开始在诗歌里涉及到叶子。为什麼呢?没有梅叶,那也就不称其为夏梅了。我替梅感念这份情谊,就吩咐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写诗唱和,并画一幅图画来送给他。

这世间本来就有处在非常受冷落的时间和地位,名利大权却握在手里的人。奸巧的人会利用机会去亲近他们,既能够得到实际的名利,又不会有趋炎附势的讥讽;这些奸巧的人就像是在冬春之际,冰雪之中跑去欣赏梅花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趋炎附势的人,假如真是“热”(权势)所在的地方,即便他目前是处在非常冷的时间和地位,也一定要分辨清楚,这就是我歌咏夏梅的真正意思哪。

赏析

钟惺的《夏梅说》是竟陵派诗文作品中一篇新奇隽永之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竟陵派“幽深孤峭”的风格,这是一篇谈梅论世、托物寓意的叙议小品。“说”,古代文体之一。汉代以后以“说”命名的篇章论著,一般表示说明或申说事理的意思,往往带有某些杂感的性质,或写一时感触,或记一得之见,题目可大可小,行文比较自由方便。《夏梅说》是一部带有杂感性质的小品文。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以“说”命题的文章,韩愈的《马说》是以马取喻,苏轼的《日喻说》是以人取喻,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以莲取喻,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因事而发,揭示说明问题。而该文则既非以物喻人,也非以事喻理,而是从赏梅者欣赏心理的角度之不同而生发开去,以赏物的常见现象来揭示社会上层人物中的世态炎凉、趋炎附势之风。

夏梅——指夏天的梅树。夏梅既无花又无果,只有枝叶,表面上没有什么可观赏的价值。作者因友人写了夏梅诗,而产生感触,画了夏梅图,并写了这篇《夏梅说》。它巧妙地从时令变化,引出赏梅,咏梅人的冷热,进而揭示人情世态的冷暖。[2]作者以他对社会的观察,人情的体味和对世事的敏感,抓住了问题的另一面,并且以深沉的构思、独特的表达写出了这篇启人深思的小品文。此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只分了三个层次,然而每一层次都蕴涵着一条哲理,从不同的角度透视了人间的一种丑陋现象——趋炎附势。

一、对立与统一。文章抓住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写出作者独到的感受,梅的被冷落容易了解。紧接着笔锋一转,又写它也有特别热门的季节。这样文章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使读者跳到冷与热两点论的圈子中。接下来写梅由热到冷的三阶段,“繁花粲粲”的极热时;“累累其实”的“梅始冷矣”;“叶干相守”的“梅之冷极矣”。这一叙述,既讲了“冷”与“热”的两点论,又讲了“极则反”的变化论。正如《周易》中所说“物不可以终止”,“物不可以终动”,“物不可以终难”,“物不可以终通”,“穷则变”“极则反”“穷上反下”。这正是现代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冷”与“热”是相对的,没有冷就无所谓热,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冷。两者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但是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在达到一定极限时就要向其反面转化。因此,作者是在暗示人事上的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位的时候是热,退下来就会变冷。梅花的遭际便是这样,当它繁花盛开的时候,文人雅士,世俗平民都争相观赏,咏赞,可是到了花谢果落,只剩下叶干相守的时候,就没有人来光顾了。于是作者得出结论,看梅和咏梅的人们,没有一个是在不开花的时候去的。这就是作者从正面角度所给予读者的一句含义明确的忠告。

二、个别与一般。文章的第二层既是点题、解题,又是第一层的延伸。作者从张谓的《官舍早梅》谈到董崇相的夏梅诗。张谓的诗写的是梅花已凋谢,梅子刚结成的时候。因此作者认为在许许多多咏梅的佳作绝唱中,像张谓这样提到果实的是很少见的。而能提到叶子就更没有,董崇相是头一个,作者对此充满感谢之情。为了酬谢董崇相对梅花的这份情谊——在梅受到极冷落的时候来光顾它,托付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写了诗,画了夏梅图相赠。

这里就蓄含了一个一般与个别的道理,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花界的一般与特殊。自然界之美在于花,鲜花盛开、蝶舞蜂飞、生机盎然,使人产生一种热爱生活、向往自然的思想感情。在自然界,绝大多数植物都是春华秋实,这是它们的普遍性,虽然也有秋季开花的,也比不得梅花特殊。在严寒的冬春之际,冰天雪地,寒风袭人,百花销匿,独有梅花盛开。它那怒放的花儿,给人以欣欣向荣一片生机之感,这就是它的特殊性。正是它的这一特殊性,使得它在极冷之时反倒极热。而夏天,繁花盛开争奇斗艳,梅花却只是干叶相守,这又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它的这一特殊性又使得它在极热的环境下,受到极其冷落的待遇。

另一方面是人界的普遍于特殊。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由于它的廉价和自由,就成为了人们消闲散闷的场所。同时,由于植物开花有一种外在的美,也就成了人们观赏的对象。特别是在万籁惧寂的环境下,人们看到斗雪傲霜的干枝梅,又多了一份激情,从而争相趋之。这是人之常情,因而成了人界的一种普遍性。这样,赏梅咏梅在冬春之际就是情理之中的了。但就有人要显得与众不同,即如文中提到的张谓、董崇相,便要在无花之时咏梅赞梅,这就是人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代表了事物的另一方面,这正是作者要大加赞赏的一面。因此,他真挚地要替“梅”感谢董崇相的这份情义。这一层作者既解释了之所以要写这篇《夏梅说》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又对那种淡薄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看人眉睫、趋炎附势的正人君子,表示了由衷的赞誉。从另一个角度给了读者一句善意的劝告。

三、现象与本质。文章的第三层由叙述转入了议论。中心意思是:有的人虽然处于被冷落的环境,但仍然握有实权,那些善于钻营的人,看准了时机,趋而附之,既能攫取名利,又不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是因为他善于制造假象,而把本质掩盖起来。表面上“趋梅”,实质上是“附热”;表象上是“趋同”,实质上是“附势”;表面上是“趋时”,实际上是怀有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此等等。对于那些善于蒙人的假象,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加以认真地辨别,作者最后又给读者一句由衷的劝告。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是一篇刻意求新的小品文。这种“新”主要体现在:

选材角度新。古往今来,咏梅诗人和咏梅作品不计其数,但这些作品中,咏梅花者有很多,咏梅叶者却十分少见。这些咏梅花的诗文,都是以梅花为题材的。而咏吟花谢实落的夏梅的人,更是只有钟惺,他通过描写夏梅来揭示封建社会中的世态炎凉和趋炎附势者。夏梅无花无果,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作者却抓住了这一平常事物,将其写入文章加以赞颂,这是该文的一新。

立意角度新。一般借物抒情的文章,大多离不开以物喻人这一故技。而《夏梅说》着眼点不在咏梅上,即不是直接地以梅喻人,而是以人对梅的态度、欣赏者的审美心理来喻人对人的态度,将人之赏物的特点移及对人。作者避开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超凡脱俗,而发掘出了富有深刻意义的主题,托物言志,讽刺世态炎凉,揭露那些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恶嘴脸,寓意十分深刻,这就不是一般的借物抒情了,这是该文的二新。

结构形式新。文章题为“夏梅”,而全篇却没有只咏“夏梅”,舍弃“冬梅”、“春梅”,而是由冬至春,再由春至夏,娓娓道来,写梅树的冷热变化,层次分明,前后照应,有条不紊,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立意之中,同时又为后面分析人对不同时令梅的态度对比张本。从时令气候的冷热,谈到赏梅咏梅的冷热,再谈到人情世态的冷热,从而批判社会上常见的坏风气。这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人们对趋炎附势之徒痛恨不已。这样的结构形式,表面上显得芜杂,实际上却很俊俏,此又一新。这“三新”可视为“幽深孤峭”的风格。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视觉、犀利的笔锋和“超前意识”。作者抓住当时社会上既普通又普遍的现象,以赏梅的不同时段,不同心态作比喻,运用极富哲理的语言,批判的态度,揭露了一些人追名逐利的丑行。四百年前写的文章,所指斥的斑斑劣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可以找到它们的“寄生主”。

篇6:《水仙子·西湖探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水仙子·西湖探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双调]水仙子西湖探梅

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

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注释〗

①老逋:指北宋诗人林逋,因其爱梅,故此代指梅花。

②王维:唐代大诗人。

③提壶:倒酒。

④当剑:把佩剑典当掉。

一:

【注】①老逋:北宋隐居在西湖孤山的诗人林逋,此处代指梅花,也指林逋式的情调。②王维作画图: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山水画家,画有《孟浩然雪中骑驴图》。③提壶:倒酒。

(1)请简要分析本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通过写作者雪晴后到孤山踏雪寻梅,对酒看花,表现了不同流俗的审美情趣,以及对高洁品格的景仰与追求。

(2)曲中两次写到“笑”,作者究竟为何而笑?

答:①作者认为踏雪寻梅的美景与雅趣,远非王维的画笔所能形容,因此发出笑王维未悟此理而去作 “雪中骑驴图”的自得之笑。②作者与梅花相对,两情相悦,因而在花下饮酒时发出陶醉于美景的微笑。

二:

1、“雪晴天地一冰壶”中的“冰壶”比喻_____________。“竟往西湖探老逋”中的“老逋”,本指北宋时隐居西湖孤山,人称“___________”的诗人林逋。这里的“老逋”用的是___________修辞手法,显得亲切。(每格1分)

2、作者写这首曲子,主要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洁白的天地 梅妻鹤子 借代

2、梅花傲雪而开,幽独闲静,是一种人格和情操的象征,在作者心目中,梅已成为一位知己,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1分)作者踏雪寻梅,一醉花前,正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景仰和追求。(2分)

〖译文〗

雪后初霁,天地仿佛一个巨大的'冰壶,一片皎洁晶莹。我前往西湖去看梅,骑着小驴踏着雪渡过溪上的小桥,嘲笑王维的《雪中骑驴图》与这境界相差太远。拣几处好的梅景,在那里提壶饮酒。对着壶中的美酒,看着眼前花如笑颜般的倒影——倘若无钱饮酒,自然可以典当自己的宝剑来换酒喝,尽可醉倒在这西湖!

赏析:

此曲作于杭州,写作者雪晴后到孤山踏雪寻梅,对酒看花,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冰雪怀抱和审美情趣。湖山雪霁,皎洁晶莹,犹如玲珑剔透之冰壶,在此清寒之境探寻梅花,可谓清雅之至。而探梅目的,又在寻求林逋诗意和王维画境的同时,流露出作者追攀古人高远超脱的风雅。“雪晴天地一冰壶”,以比喻写出了湖山雪霁的皎洁晶莹。“竞往西湖探老逋”,“老逋”,以人代花,显得别有情味。“对酒”三句,复以不负好景的豪兴,抒写了与唐代诗人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相似的情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醉倒在西湖”,是诗人摆脱一切拘束而沉湎于极乐境界的写照。

曲中作者写到两次“笑”,“笑王维作画图”:作者踏雪寻梅之美景雅趣远非王维画笔所能形容,是自我得意之笑。“对酒看花笑”:自己与梅花相对,两情相悦,是花下饮酒陶醉的笑。

篇7:霜天晓角 梅范成大 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这是南宋名臣、文学家、著名词人范成大所创作的一首词作,已入选《宋词三百首》。

原文: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霜天晓角・梅字词解释:

①霜天晓角:词牌名。因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又名《月当窗》等。双调四十三或四十四字,有仄韵、平韵两体。

②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③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④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霜天晓角・梅翻译: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霜天晓角・梅阅读答案:

试题:

(1)词的上阕描写的梅花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1)词的上阕描写的梅花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4分)答案示例:①晓天晴,寒风乍歇,一夜之间,寒威折减,梅花应时而开。(1分)②天高月淡、浮云掩映,衬托梅开之疏,“数枝雪”形容梅开之淡。(1分)③“雪”写梅花带雪而开、色泽晶莹洁白。(1分)④梅花有清疏淡雅之美,脉脉含情之意,含蓄蕴藉之味。(1分)

(2)(4分)答案示例:结尾三句运用侧面描写,(1分)不说人见大雁,也不直接说人的孤独处境,而是从大雁的所见表现孤单,(2分)更含蓄地表现倚楼人之孤单寂寞。(1分)【通过景物反衬人物感情,(1分)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孤独;(1分)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更突出倚楼人之孤单寂寞。(2分)答拟人亦可。

霜天晓角・梅创作背景:暂无

霜天晓角・梅赏析: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傍晚,天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天淡”相谐,既描写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个人资料: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相关推荐:

篇8:《早梅》阅读答案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1.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9:《早梅》阅读答案

1.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清丽脱俗,素雅高洁)。(语意相近即可)

2.将“数枝”改为“一枝”,照应题目,突出其开放之“早”,显示出“早梅”的不同寻常,更突出它傲然独立的个性。(语意相近即可)

篇10: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古诗简介

《早梅》是唐代诗人张谓(一说戎昱)创作的一首七绝。和其它咏梅诗不同,这首诗着重写出了“早”字,“早”指梅花开放之早。全诗通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 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翻译/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道寒梅靠近溪水而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过冬天而尚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⑴寒梅: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宋柳永《瑞鹧鸪》词:“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杏腊前开。”

⑵迥(jiǒng):远。村路:乡间小路。唐李群玉《寄友》诗:“野水晴山雪后时,独行村路更相思。”傍:靠近。

⑶不知:一作“应缘”。应缘,犹言大概是。发(fā):开放。

⑷经冬:经过冬天。一作“经春”。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鉴赏

这首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临村路傍谿桥”,从生长环境中表现早梅的高洁品格。花草本无知,不会选择生长环境,但这里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这样就使诗的意境显得开阔,进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洁。最后两句,抒发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不知近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这就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喻比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篇11: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古诗简介

《早梅》,是中唐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翻译/译文

腊梅在高高的树上早早地绽放,

花朵儿映着碧蓝的南国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缕缕清香,

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容。

想将花儿赠给万里外的亲友,

路途遥远重重山水阻隔。

寒风中花朵就要凋落,

又能用什么来抚慰远客?

赏析/鉴赏

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趣。柳宗元也正是这样,在《早梅》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众花摇落独暄妍”(林逋《山园小梅》)。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而“发高树”的“高”字借实写虚,暗寓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这两句诗与陆游《落梅》绝句里的“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意同,都赞颂了梅花傲视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吹”、“繁霜”,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治环境的缩影。“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边远落后的南荒之地,过着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腐朽势力连连不断的打击,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他表示:“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作者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前两句由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吏,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翻出,但意致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这是因为柳宗元作诗的情境与陆凯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更何况“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么不忧,怎么不心急如焚呢?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事实上在永州虽然被迫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自强不息,把“闲居”的时间用在访求图书,认真研读和对自己前半生实践的总结上,奋笔疾书,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成就。这就是他对亲友的告慰。“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柳宗元是一个用世之心极强、不甘寂寞的人,但他在永州过的是远离政治活动而浪迹山水的生活,贬谪所造成的痛苦时时激荡在内心,反映在他的诗歌里,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是“表现上的简淡清爽与内在感情上的深沉炽烈的统一。”这首诗就是这样,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篇12: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早梅

[唐代]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广阔的碧蓝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花香,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千里迢迢,山水阻隔。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

注释

发:开花。

迥(jiǒng):远。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shuò)吹:北风吹。

滋:增加。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

杳杳(yǎo):遥远。

寒英:指梅花。坐:徒然。销落:凋谢,散落。

赏析: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前半盛赞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开,芳香四溢,暗喻诗人坚贞不屈、不与流俗合污的高洁品格;后半写诗人怀念远方友人,要折梅相赠而不能的神伤之情。全诗简朴、疏淡,含韵慰藉,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干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平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平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早梅桥》全诗翻译赏析

2.《早梅》阅读答案

3.《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

4.柳宗元诗《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5.清代古文《梅》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6.早梅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7.山园小梅翻译及赏析

8.古梅原文及赏析翻译

9.李白《早发白帝城》赏析及阅读答案

10.咏山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早梅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