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究竟死于何地阅读理解答案
“yoouyoo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项羽究竟死于何地阅读理解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项羽究竟死于何地阅读理解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项羽究竟死于何地》阅读答案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记》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滩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阅读【答案】
1.D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
2.试题分析:ABD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却没有。
3.试题分析:项羽应该是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篇2:我们究竟该吃什么阅读理解及答案
高振宁
近日有报道说,莫斯科营养研究所对若干名经常食用绿色食品的自愿者进行了两年的跟踪观察,结果发现轻者染上了暴饮暴食的毛病,重者开始寻求精神刺激。该研究所的专家认为这是人体摄入硝酸盐不足的结果。
绿色食品在我国已家喻户晓,经常食用绿色食品的人也不在少数,并没有谁因为经常食用绿色食品而染上了那些毛病。应当指出的是,那篇报道中所说的绿色食品与国内所说的绿色食品不是一回事。中国说的绿色食品在国外实际上是指有机食品。我国通常将国外的有机食品译为绿色食品。
我们都知道,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化肥和农药,而且用量越来越大,虽然农产品的产量提高了,但品质却在不断下降,食品中残留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毒菜”致人死亡的事也时有发生,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已是无处不在。在此背景下,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我国农业部于上世纪90年代初推出了绿色食品的概念,并制定了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该标准对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环境条件提出了详细严格的要求。
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致病、致癌、致突变作用的农药,允许使用的低中毒有机合成农药在一种作物的生长期内也只能使用一次,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使用,禁止使用硝态氮肥料。此外,一系列保证食品无污染、少污染的要求和措施在绿色食品的标准中都有体现。
与绿色食品并行的另一个概念是有机食品。它们有着严格的区别。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人工合成肥料、农药、除草剂、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种子和种苗都来自自然界,不使用转基因种子或种苗。施用过化肥、农药的土地必须经过3年(禁用农药、化肥)转换期后才能生产有机食品,有机田块周围要有隔离带,以避免来自临近地块的污染。有机农业依靠绿肥、有机肥培养土壤肥力,依靠作物轮作等农业措施辅以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控制病虫害。有机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也不能使用人工合成的防腐剂、添加剂。有机食品强调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有机食品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流行起来,而作为有机食品生产系统开端的有机农业,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人锲而不舍地进行研究和实践,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大体一致的国际标准。有机农业的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现在我国以有机方式耕种的土地约百万亩,市场上销售的有机食品有百余种。
【无论是绿色食品还是有机食品,都强调以低污染或无污染的方式进行生产】,特别是有机食品,完全在自然条件下生产。在农药、化肥出现之前,差不多所有食品都是以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如果吃这样的食品也不安全,问题恐怕不会等到今天才出现。
至于来自俄罗斯的`报道所说的硝酸盐摄入不足的问题,很令人费解。人们普遍认为硝酸盐对人体有害,各国对食品中硝酸盐的含量都有限制性规定。研究表明,硝酸盐在人体内可被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后者是致癌物质,如果在体内积累过多,可直接致人缺氧中毒,严重的可导致窒息死亡。大量施用化学氮肥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其硝酸盐含量比较高。
国外有很多研究证实有机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由有机农业系统生产的食品含有更丰富的维生素C,蛋白质含量虽然没有明显增加,但蛋白质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大大高于普通食品。有机畜禽产品含有更多的共轭亚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基本没有对抗生素已产生抗性的细菌。消费有机食品或者绿色食品并不是赶时髦,这种消费方式本身就是对环境保护的一种贡献。
(选自《中国青年报》)
【问题】
11.根据文章的有关内容,请简要说说“有机食品”的特点。(3分)
12.文中说“与绿色食品并行的另一个概念是有机食品。它们有着严格的区别。”你认为主要的区别在哪里?(2分)
13.文中划线句子改为“无论是有机食品还是绿色食品,都强调以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方式进行生产。”好不好,为什么?(2分)
14.阅读全文,选出对文章理解有错误的一项。( )(2分)
A.“我们究竟该吃什么”,这一问题,作者在文中已经作出了回答。
B.来自俄罗斯的报道所说的“绿色食品”实际上就是“有机食品”。
C.在农药、化肥出现之前,差不多所有食品都是完全在自然条件下生产的。
D.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基本”一词不能删去,如删去表达的意思就与事实不符。
15.作者认同莫斯科一些绿色食品食用者患上疾病的报道吗?作者的依据有哪些?(3分)
16.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并仔细观察右面的有机食品标志图(原图案为绿色),请你说说图中的寓意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①种子和种苗都来自自然界,不使用转基因种子或种苗;
②施种过程中完全不用人工合成肥料、农药、除草剂、生长调节制和家畜饲料添加剂;
③施用过农药的土地必须经过3年转换期才可以使用有机田周围要有隔离带。
④加工过程中不能使用人工合成的防腐剂、添加剂。(每点1分,答到三点即可得满分)
12.绿色食品在一种作物的生长期内允许使用一次低中毒有机合成农药,可以使用与有机肥配合使用的化肥,而有机食品不能用。(2分)
13.不好。因为与上文先说明绿色食品再说明有机食品相照应,使得上下文连贯。(2分)(仅答“不好”不得分。)
14.B(2分)
15.不认同。依据有:①我国食用绿色食品的人为数不少,但染上毛病的人没有。②硝酸盐对人体有害。③国外很多研究证明有机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每要点1分)
16.一是一只手向上持着一片绿叶,寓意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渴望;二是两只手一上一下握在一起,将绿叶拟人化为自然的手,寓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呵护,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美好的生存关系。(3分,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篇3:生于忧患死于安阅读以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阅读以及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以后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小题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为下文论述人才的成功必须经历磨难做事实论据。B.第二段运用排比句是论证了人才须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C.第三段的论述是从个人推及国家:生于忧患;多难兴邦。D.文章围绕个人和国家之间的生死存亡关系提出中心论点。
答案
【小题1】(2分)孟子(1分)儒家(1分)
【小题1】(3分)在内心受到困扰,在思路上受到阻碍,然后才有所作为。
【小题1】(3分)D
篇4:文言文《吴广》《项羽》比较阅读理解
文言文《吴广》《项羽》比较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0--26题。(12分)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吴广素爱人(向来)/ 尉果笞广(鞭、杖或竹板)B比至陈(等到)/从民欲也(想、要)
C使公即恒楚将(统帅)/将兵徇蕲以东(带兵) D恒楚亡在泽中(死)/数言欲亡(逃亡)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答: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答:
22.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23.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答:陈涉:
项梁:
参考答案:
20、C(2分。)
21、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会被对方所制服。(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22、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4分,各2分)
23、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4分,各2分)
篇5:“陈胜”“项羽”比较阅读及答案
“陈胜”“项羽”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宇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项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日:“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粱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摘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下相:古县名,在今江苏宿迁境内。②项梁:项羽的叔父。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辍耕之垄上( ) (2)若为佣耕( )
(3)毋妄言,族矣 ( ) (4)皆已惮籍矣(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人敌,不足学。
译文:
7.甲、乙两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描写方法各有何共同点?(3分)
思想性格:
描写方法:
参考答案:
5.⑴停止。⑵如果。⑶抄斩门族。⑷害怕,恐惧。
6.读书只不过是知道名字怎么写罢了,学习舞剑只能够抵挡一个人,没必要学。
7.思想性格:清醒而敏锐的.对 现实世界的感知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描写方法:语言描写。
篇6:项羽之死阅读答案
项羽之死阅读答案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直夜:当夜。
B. 左,乃陷大泽中 大泽:大河。
C.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溃围:突围。
D. 乌江亭长船待 船:拢船靠岸。
[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词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B. 亦足王也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C. 今独臣有船 籍独不愧于心乎
D. 若非吾故人乎 虞兮虞兮奈若何
[ ]8. 在下列句子的括号中补充的省略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参加)七十余战。
B. (项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汉军)四向(围堵)。
C. 汉军至,无(船)以渡(乌江)。
D. (我)不忍杀之,以(马)赐公。
[ ]9. 以下句子,全都体现项王英勇豪迈的一组是
A. 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B.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C.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D.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10. 请根据本文情节,在空格内填写适当的内容,使上下两句语意连贯、表达得体。(6分)
军壁垓下,□□□□□,奈何帐中美人,□□□□□□□;
驻足乌江,忆八千子弟,□□□□□□,横剑自刎死亦雄。
参考答案:
6. (2分)B(大泽:低洼多水的地方,水草从杂的湖泽。)
7. (2分)D(若,皆为代词,你。引,皆为动词,前者为率领;后者为延请。王,皆作动词,前者为称王,后者为尊奉为王。独,皆为副词,前者表范围唯
独、只有;后者表语气,岂,难道。)
8. (2分) B((项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队)四向(突围)。)
9. (2分)C
10. (共6分,每句2分)
示例:
军壁垓下,闻四面楚歌,奈何帐中美人,洒泪相别情难舍;(或拔山之力难回天 慷慨悲歌情意重等)
驻足乌江,忆八千子弟,愧对江东父老,横剑自刎死亦雄。(或怎对江东父兄,等)
说明:以项羽为描述对象,内容恰当,共3分;通顺得体,共3分。以他人为描述对象,语句通顺,各句1分,如自古红颜多薄命(上句)曾经舍命追随(下句)等。
篇7:项羽本纪阅读答案
【西汉】司马迁
于是项王乃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②与江东弟子八千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③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故人乎?”马童面之④,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王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⑤。”乃自刎而死。
【注释】①舣:使船靠岸。②籍:项羽的字。③赐:赠。④面之:指吕马童转过脸来,面对项王。⑤吾为若德:我送你个人情。意为让你得我的头,好去讨封赏。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谓项王曰(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3)顾见汉骑司马()(4)若非故人乎()
【小题2】用“/”给下句划分停顿(停一处)(2分)
尝一日行千里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从文中看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如何评价项羽自刎乌江的做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1)对……说(2)做王或让……做王(3)回头看(4)你
【小题1】尝/一日行千里
【小题1】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
【小题1】
(1)刚强豪爽,爱面子,讲尊严(最后无颜见将东父老,是责任感的表现,但没有政治远见)。
(2)有道理即可。
篇8:《项羽本纪》阅读答案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阳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渡河走修武,从张耳、韩信军。楚遂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
是时,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楚将军薛公。项王乃自东击彭越。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使刘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引兵复取成皋,军广武。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易与耳 与:对付 B.阳惊愕曰 阳:假装
C.王可以间出 间:悄悄 D. 老弱罢转漕 罢:停止
11.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能够表明项王“无谋”和“有勇”的`一组是
A.项王欲听之 项王烧杀纪信 B.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 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C.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 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
D.项王乃自东击彭越 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
B.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
C.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
D.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4 分)
译文:
(2)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4 分)
译文:
(3)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引兵复取成皋,军广武。(4 分)
译文:
答案:
10. D(“罢”通“疲”)
11. C(A 第二句说明项王残暴;B 第一句不能说明项王无谋;D 第一句不能说明项王无谋)
12. A(“出”与“走”分别为两个单音节词)
13. (12分)(1)把(丰盛的酒菜)又拿回去了,拿来粗劣的饭食给项王使者吃。(“更”、
“恶”、第二个“食”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1分)(2)汉王派兵在巩县抵抗楚军,__________使楚军不
能往西进军。(“距”“令”“西”各1 分,语意准确连贯1 分)(3)项王往东打败了他,赶
跑了彭越。汉王率领军队又攻下了成皋,驻扎在广武。(“走”使动用法、“引”、“军”各
1 分,语意准确连贯1 分)
篇9:项羽本纪节选阅读答案
项羽本纪节选阅读答案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项羽本纪》)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素善留侯张良 ②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B.①固不如也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①秦时与臣游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①沛公奉卮酒为寿 ②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②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B.①故听之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①君为我呼入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①因言曰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全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3分)
A.①乃夜弛之沛公军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①臣活之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①吾得兄事之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D.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伯在获知范增劝说项羽要抓住机会袭击刘邦的消息后连夜跑到刘邦的军营中找张良
一起逃跑是幌子,其根本目的是要向刘邦告密。
B.张良作为刘邦的主要谋臣不仅才智过人,更可贵的是他对刘邦的忠心耿耿,危难之际对刘邦不离不弃。
C.刘邦在危难之际善于灵活应变,他抓住机会,通过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来笼络利用项伯为自己排忧解难。
D.项伯凭叔父身份又以“义”字为理由在项羽面前为刘邦开脱,为刘邦在鸿门宴上没被项羽过分为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9.断句和翻译。(10分)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节选自《项羽本纪》)(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参考答案:
6.(3分)A介词,把(B①代词,他的②助词,无意,取消句子独立性C①介词,替②介词,被D①介词,趁着②介词,依循)
7.(3分)D①籍,簿籍,名词活用为动词,造名册户籍②聚集,没活用。(A①名词作状语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B①动词使动用法②形容词意动用法 C①名词作状语②名词意动用法)
8.(3分)A项伯夜晚去刘邦军营找张良,主要是出于与张良的私交深,因而想拉张良一起逃跑,并没有向刘邦告密的企图。
9.(1)(4分)
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每错、漏3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
(2)(6分)
① 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译对“出入”给1分,译对大意给2分。)(逗号前半句译为“派部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也对)
② 我希望和汉王你出阵一战,以决胜负,不要白白地让天下百姓子民痛苦啊。(译对“苦”给1分,译对大意给2分。)
篇10:项羽本纪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3-5题。(9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
栎阳逮①,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 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 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 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 “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②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 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 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篇11:项羽本纪阅读答案
【注】①有栎阳逮:有罪相连及,被栎阳县追捕;②眴:同“眩”,使眼色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略:大致
B、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阴:暗中
C、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将:将领
D、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亡:逃亡
4、下列各组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长于臣
C、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梁乃召故所知豪吏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项梁认为他自高自大,叫他不要胡说。
C.项籍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在项梁的指挥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上百个郡府的人,大家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
答案:
3、(3分)C(将:统领军队,动词)
4、(3分)D(A第一个“为”,介词,被;第二个“为”,介词,作为;B第一个“于”,介词,到;第二个“于”,介词,比;C第一个“之”指代桓楚的去处,第二个“之”指代荆轲;D两个“于”都解释为“于是,就”,副词)
5、(3分)B(项梁认为他少怀壮志,抱负不凡,不寻常)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阅读理解答案】相关文章:
3.月光阅读理解答案
7.诗歌阅读理解答案
8.灯笼阅读理解答案
9.感觉阅读理解答案
10.老人与海阅读理解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